12《纪念白求恩》导学案

更新时间:2023-12-02 13:3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城关一中七年级语文第12课《纪念白求恩》导学案

执笔:陈红波 审核:龚利新 授课人: 授课时间:2017.10 学案编号: 课型:讲读课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理解并运用文中成语。 2.学习议论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3.学习文中对比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写读书摘记,积累成语。

2.练习运用记叙、议论两种表达方式。 (三)情感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并学习白求恩同志的精神。

2.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美、行为美。 学习重点

议论文中议论与记叙的关系,白求恩同志的精神。 学习难点

议论文中议论与记叙的关系。 学前准备

l.课本上的插图《白求恩》。

2.投影片:①生字词;②与《截肢与输血》一文比较不同点的表格;③随堂练习。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本文虽是议论文,却写得很有感情,朗读要贯穿始终。可分几种情况朗读,分析课文前找几个学生读全文;反复读重点语段,结束课文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最后一段。

2.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归纳课文。 3.学生讨论如何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求恩这个名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们知道白求恩是哪国人吗?(加拿大人) 一个外国人,为什么能在中国人心中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我们就得到答案了。(板书题目)本文是毛泽东同志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写的,写于1939年12月21日。 (二)明确目标 (三)整体感知

找四个学生轮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正音

2.本文赞扬了白求恩的哪些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3.本文除了赞扬白求恩的精神,还有什么目的?(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的精神。) (四)学习步骤

1.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

写一件事,既可以写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可以谈你对这件事的认识,谈这件事所反映的问题,帮助别人认识这件事的意义,明白其中的道理。前者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

1

后者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到底用哪种表达方式,要由写文章的目的来决定。《纪念白求恩》 一文主要是赞扬白求恩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的精神。因此,文章以议论为主,但文中也有记叙的成分。下面我们以第一段为例,分析夹叙夹议写法的作用。 (1)学生朗读第一段,划出第一段的重点句子,并归纳段意。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段意: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并号召向他学习。

(2)什么是国际主义?国际主义与共产主义是什么关系?

文中列宁的话。这在议论文中是道理论据,国际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一种表现。 (3)开头两句在表达方式上是记叙还是议论?写了哪些内容? 记叙。介绍了国籍、身份、年龄,来到中国的目的、经历。 (4)这几句记叙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去掉这几句,白求恩的精神没有了事实依据。

(5)白求恩的事迹非常感人,应该详细地叙述他为中国的抗战所做的事,不应仅用一句话概括,对吗?

不对。本文的写作目的是悼念白求恩、赞扬白求恩,不是记叙白求恩的事迹,如果详写,文章的写作目的就变了。另外,白求恩的事迹大家都知道,不必详写。 (6)既然不用详写,那么“五十多岁”、“不远万里”这些词句应去掉,对吗?“殉职”是什么意思?

不对。突出年龄、里程更能表现白求恩精神的可贵。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7)总结:记叙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文中的记叙有何区别?以《截肢与输血》为例比较。

①目的不同:记叙文中的记叙是为了让人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及真实情景;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为证明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②详略不同:记叙文中的记叙要详尽、具体、生动、突出中心;议论文中的记叙要简明、概括、扣住论点。

(8)让学生分析其他三段中的叙议情况,然后讨论夹叙夹议的好处。

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又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

(9)口头练习记叙与议论两种表达方式。 春天来了,同学们来到美丽的花园里,请分别用记叙和议论的方式说说你的见闻、感受。 2.理解对比和成语的作用

(1)本文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论述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朗读第二、三段课文,划出对比的语句,完成课后练习的表格,并讨论对比的作用。

表格(略)。对比作用:首先通过正反对比,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贵;其次,通过对比显示出了我们有些同志与白求恩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

(2)第二、三段中运用了不少成语,请找出来,解释其意思,议论运用成语有何好处? 解释(略)。好处:成语言简意赅,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汉语的成语非常丰富,同学们在学习中应当注意积累并能准确地运用。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些成语做成读书摘记。 3.研读课文最后一段

(1)找学生朗读本段,然后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第一层(前四句)叙述与白求恩同志的交往。 第二层(后四句)论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

(2)朗读第一层,体会在叙述中表达了毛泽东同志什么样的感情? “只”表达了遗憾之情。“仅”表达了歉疚和痛惜的心情。又用沉痛的语气直抒自己对

2

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悲痛心情,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朗读应体现作者的感情,语气要平缓,略带沉重。

(3)第二层论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为什么单提“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这是白求恩精神的核心,有这种精神,才有其他精神,这也是对三种精神的总结。 (4)作者在结尾用了什么句式来阐述学习白求恩的意义?从哪些方面高度评价了白求恩?

排比句式。“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指兴趣,“有益于人民”指人生意义。

(5)朗读体会运用排比句式的好处。

这五个句子言之有序,气势越发磅礴,内容五彩缤纷,如赞美诗一般,以此收束全文,铿锵有力,既热情赞美了共产主义者白求恩同志,又大大提高了人们学习的热情。朗读时五个句子语气要越来越高昂,显示出激情。学生反复朗读,达到背诵的目的。

4.讨论,今天我们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我们应当如何学习白求恩的精神? 学生讨论发言。 (五)总结、扩展

本文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运用对比的手法,既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崇高品质,又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的精神,语言朴实、准确、精练,感情真挚感人,极有号召力。

(六)布置作业

1.作读书摘记,摘抄对你有启发的句子。

2.背诵最后一段。

教学反思:

语文新教材,新在样式多 为什么这三科要换上国家统一编写的新教材呢?教育部负责人讲,统编三科教材是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为了编好这三科教材,教育部组织全国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140多人,历时5年才编写完成。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那么教材是立德树人重要的载体。在教材当中,三科教材对于立德树人具有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革命传统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从下要打好中国的底色,在他们的心目当中,要植入革命传统的红色的基因,使我们的孩子长大之后,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教材是公共知识产品,它要照顾方方面面的需求,同时又要讲规律性,讲教学的规律。我们考虑了经典性、可读性,适合语文的程度,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比如说安排在哪个年段,哪个单元,恰好这个是适合的。语文课本的选文太深也不行,太浅也不行,甚至对篇幅长短都有要求。我们也启用了很多老的、经典的课文,像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等。”

除了经典老课文的大量回归,以前社会上流传的“鲁迅文章大撤离”说法也不攻自破,这次新教材,小学选了两篇、初中选了7篇鲁迅先生的作品。为了让孩子们利用黄金年龄多读多背传统文化经典篇章,这次新教材小学语文共选优秀古诗文129篇,比原来人教版教材增加了60篇,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比原来人教版教材有所增加,并且体裁也更加多样。 减少文章数量,引导课外阅读

3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刚上初一的孩子们的第一堂语文课,是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春》。新教材在课文之前,就特别教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培养孩

子们的读书习惯,教给孩子具体读书方法,这也是统编语文新教材的突出亮点。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材特别开辟了“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栏目。在初中阶段,除了朗读,还教给孩子们默读、精读、快速读、跳读等的具体方法技巧,并且设置一定数量的自读课文和名著导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整个教材虽然课文数量有所减少,但是衍生阅读量大大增加,引导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 从2016年开始,统编新教材就在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北京第四中学这两所学校试用。语文老师们反映,孩子们最大的变化就是爱上了阅读,很多孩子已经形成了自主阅读的好的习惯,而新教材也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需要去扩充学生的阅读。

语文本质上是母语教育,传承的是自己民族的文化。这次统编教材,除了在语文中加强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历史》和《道德与法治》中,也用重点篇幅突出介绍了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成果和传统节日、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等内容,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认同。在讲述中国古代历史的41课中,有9课是专门介绍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灿烂的文化

成果的。

“因为学生读什么书,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就对中国文化有一种归属感,有一种热爱之情,将来不管走到哪里,他都有一颗中国心,这样的话,我们才真正是在培养我们炎黄子孙的后代,中华民族的后代,在为中华民族传承文化的基因。”

教育部表示,到2019年秋季学期,小学和初中所有年级都将用上国家统编三科新教材。教育部还将组织专家定期对教材进行跟踪调研,建立专门正式的渠道和平台,积极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修订完善教材,不断提高教材质量。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it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