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四)

更新时间:2024-01-12 08:5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 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 无分。

1. 最根本的控制形态是() A. 政治控制 B. 经济控制 C. 受众控制 D. 文化控制

答案:B2. 提出“信息的负熵原理”,认为“信息与负熵等价”的是() A. 维纳 B. 布里渊 C. 巴克兰德 D. 申农

答案:B3. 生物基因工程属于人们开发和利用信息的() A. 共享性 B. 传递性 C. 扩充性 D. 替代性

答案:C4. 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信息交流层次是() A. 网络传播 B. 跨文化传播 C. 群体传播 D. 大众传播

答案:C5. 在新闻可读性研究中,提出著名的“迷雾指数”的是() A. 维纳 B. 弗勒施 C. 甘宁 D. 施拉姆 答案:C

6. 下列不属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是() A. 书籍 B. 电影 C. 电视 D. 电子邮件 答案:D

7. 在判断一个分类标准是否可靠时,“一个萝卜一个坑”指的是() A. 完备性 B. 互斥性

C. 一致性 D. 系统性 答案:B

8. 在传播效果的研究历程中,与大众传媒的企业化、商业化的现代发展以及实证主义行为科

学的流行相对应的是() A. 魔弹论 B. 有限效果论 C. 宏观效果论 D. 窄众效果论 答案:B

9. 在控制实验的过程中,继“选择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后的是() A. 前测

B. 实施实验刺激 C. 后测 D. 分析 答案:A

10. 受众给报社、电台、电视台写信或打电话表达他们的意见、愿望和要求,这些充分表明受

众是()

A. 信息接受者

B. 信息到达的目的地 C. 信息的主动寻觅者

D. 大众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息源 答案:D

11. 传播现象古已有之,但对它的科学分析和理论探索则迟至20世纪20年代才主要在()开始。 A. 美国 B. 英国 C. 加拿大 D. 德国

答案:A

12. 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的(),首次以学科眼光整理、总结了此前有关传播(主要是大众 传播)的研究成果。

A. 《宣传·传播·舆论》 B. 《大众传播学》

C. 《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D. 《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 答案:B

13. 在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思想中,继集权主义理论之后的是() A. 使用与满足论 B. 自由主义理论 C. 社会参与论 D. 社会责任论 答案:B

解析:(P133) 集权主义理论是针对大众传播事业早期的受控状态而言的,讲究绝对的控制 ;其后的自由主义理论则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倡导绝对的不控制;社会责任理论则是对二

者的综合。

14. 电脑网络上的信息提供者是() A. 网络服务供应商 B. 各种传媒机构 C. 网上的个体用户 D. 电脑网络用户 答案:D

15.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德福勒说,发明激发了西方世界的一场名符其实的传播革命的是() A. 爱迪生 B. 马克斯韦尔 C. 谷登堡 D. 马可尼 答案:C

16. 传播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 传播内容 B. 传播者 C. 媒介 D. 传播效果 答案:D

17.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学者()

A. 拉斯韦尔 B. 施拉姆 C. 卢因

D. 麦克卢汉 答案:B

18. 在5W模式的基础上提出7W模式的是() A. 拉斯韦尔 B. 布雷多克 C. 施拉姆 D. 申农 答案:B

19. 集权主义思潮的代表是() A. 马基雅维利 B. 卢梭 C. 穆勒 D. 阿特休尔 答案:A

20. 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观的“主流”的过程中,()的作用尤其强大。 A. 报纸 B. 图书 C. 广播 D. 电视 答案:D

21. 下列作为信息论创始人享誉世界的是() A. 拉斯韦尔 B. 申农 C. 奥斯古德 D. 施拉姆 答案:B

22. 1999年7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对某地高考作弊现象进行了曝光。节目播出后

,反响十分强烈,最终有关当事人分别得到了相应的处理。这是大众传播的() A. 环境监测功能 B. 社会协调功能 C. 文化传递功能 D. 娱乐功能 答案:A

23. 下列属于麦克卢汉研究著作的是() A. 《帝国与传播》 B. 《传播的偏倚性》 C. 《空间感的失落》

D. 《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 答案:D

24. 著名的“伊里调查”是由谁主持的() A. 拉斯韦尔 B. 麦奎尔

C. 拉扎斯菲尔德 D. 卡兹 答案:C

25. 下列不属于非随机抽样形式的是() A. 偶遇抽样 B. 雪球抽样 C. 判断抽样 D. 等额抽样 答案:D

26. 拉斯韦尔指出,任何社会进程都可以通过两个参考构架予以检验,其一是() A. 性质 B. 内容 C. 结构 D. 系统 答案:C

27. 下列与大众传播的功能特点不符的是() A. 暂时性 B. 适应性 C. 失调性 D. 可变性 答案:C

28. 我国目前已正式制定的有关传播内容的法律是() A. 新闻法 B. 出版法

C. 传播法 D. 广告法 答案:D

29. 传播学的诞生地是在() A. 美国 B. 英国 C. 德国 D. 加拿大 答案:A

解析:(P23)

30. 世界上最早的广播电台产生于() A. 德国 B. 美国 C. 英国 D. 法国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 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 未选均无分。

1. 大众传播中反馈的特点是() A. 延迟性 B. 间接性 C. 累积性 D. 代表性 E. 量化性

答案:A^B^C^D^E^

2. 下列关于“推”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推”技术可以减少受众搜寻信息的时间

B. 它将网上的电子对话式传播变为电视等传统传媒的单向传播 C. “推”技术可以说是“推”中有“拉” D. “推”技术会取代“拉”技术

E. “推”技术作为帮助优选信息的技术手段可用作网络管理的工具 答案:A^C^E^

解析:(P358~360) “推”技术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使得电脑网络在传播方式上向传统的大众传

媒靠拢了一步,但它却并非简单地将网上的电子对话式传播变为电视等传统传媒的单向式传

播。

故排除B。另外,虽说现已出现了“推”技术,但这并不意味着“推”技术会取代“拉”的技术

,故排除D。

3. 下列属于批判学派代表作品的是() A. 《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 B. 《启蒙的辩证法》 C. 《否定的辩证法》 D. 《权力的媒介》

E. 《论经营管理研究和批判研究》 答案:A^B^C^D^ 4. 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的特点是() A. 双向性

B. 信息内容和传播对象的特定化 C. 媒体功能的融合 D. 国界的消失 E. 实现信息平等 答案:A^B^C^D^

5. 下列属于偏倚空间的为() A. 报纸 B. 书籍 C. 电话

D. 无线电广播 E. 电视

答案:A^B^C^D^E^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 编码

答案:编码:所谓编码,就是把讯息或消息转化为适宜于传播和能够使接受者接纳和理解的各种

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 2. 渠道

答案:渠道:在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手段

、方式,统称为“渠道”。 3. 内容分析法

答案: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

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媒中的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这种

方法具有如下特点: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显性内容。 4. 议程设置功能

答案:议程设置功能:是由麦库姆斯和肖首先提出的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基本

内容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

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

的判断。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B. 《启蒙的辩证法》 C. 《否定的辩证法》 D. 《权力的媒介》

E. 《论经营管理研究和批判研究》 答案:A^B^C^D^ 4. 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的特点是() A. 双向性

B. 信息内容和传播对象的特定化 C. 媒体功能的融合 D. 国界的消失 E. 实现信息平等 答案:A^B^C^D^

5. 下列属于偏倚空间的为() A. 报纸 B. 书籍 C. 电话

D. 无线电广播 E. 电视

答案:A^B^C^D^E^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 编码

答案:编码:所谓编码,就是把讯息或消息转化为适宜于传播和能够使接受者接纳和理解的各种

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 2. 渠道

答案:渠道:在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手段

、方式,统称为“渠道”。 3. 内容分析法

答案: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

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媒中的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这种

方法具有如下特点: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显性内容。 4. 议程设置功能

答案:议程设置功能:是由麦库姆斯和肖首先提出的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基本

内容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

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

的判断。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 符号与信号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答:区别:(1)信号活动是所有高等动物都具有的,它只能局限在固定的时空场合,离

开了此情此境,信号就变得毫无意义。而符号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符号使信息具有超时空的意

义,促进了信息的流动和社会的发展。

(2)符号可表示信号无法表示的抽象概念,用以表述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范畴。因此符号的抽

象能力远比信号高得多。

联系:任何载有信息的记号(征象),都可以用作信号或符号。如果接受者引起的仅仅是和某事、

某物、某一条件存在有关的表象和感觉,那是信号的作用;如果能引出事物的概念,那是符号的 作用。

2. 举例说明把关人对信息内容的操作情况。

答案:答:在信息的流通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把关人,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把关 。比如:

记者:决定究竟有哪些事实应该加以报道。

编辑:确定记者发回的报道或通讯社发布的新闻中有哪些应该刊登,哪些应该抛弃。 作家:确定写什么,反映什么。

出版公司编辑:确定出版哪些作品并对稿件进行删改。 影片剪辑:确定影片的哪些内容应被保留,哪些应被剪掉。 图书管理员:确定购买什么书籍。

教师:确定采用什么教科书,重点传授哪些知识。 3. 传播效果可分为哪些类别?

答案:答:从时间上考虑,可以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从与传播者意图的关联上,可以分为

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从效果的性质上,可以分为积极效果、消极效果和逆反效果等,此外还

有一些中间形态的效果。

英国学者P·戈尔丁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组合,将大众传播效果分为:短期的预期效果和非

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

4. 关于传播流程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哪些假说?简述其基本内容。

答案:答:(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

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人们已有和迄今所持的政治态度。

(2)“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

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这种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他们

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

(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

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主要有强化效果、结晶效果和改变效果。 5. 提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答:编制提问,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性原则。判断提问设计是否合理,可参照以下标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 符号与信号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答:区别:(1)信号活动是所有高等动物都具有的,它只能局限在固定的时空场合,离

开了此情此境,信号就变得毫无意义。而符号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符号使信息具有超时空的意

义,促进了信息的流动和社会的发展。

(2)符号可表示信号无法表示的抽象概念,用以表述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范畴。因此符号的抽

象能力远比信号高得多。

联系:任何载有信息的记号(征象),都可以用作信号或符号。如果接受者引起的仅仅是和某事、

某物、某一条件存在有关的表象和感觉,那是信号的作用;如果能引出事物的概念,那是符号的 作用。

2. 举例说明把关人对信息内容的操作情况。

答案:答:在信息的流通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把关人,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把关 。比如:

记者:决定究竟有哪些事实应该加以报道。

编辑:确定记者发回的报道或通讯社发布的新闻中有哪些应该刊登,哪些应该抛弃。 作家:确定写什么,反映什么。

出版公司编辑:确定出版哪些作品并对稿件进行删改。 影片剪辑:确定影片的哪些内容应被保留,哪些应被剪掉。 图书管理员:确定购买什么书籍。

教师:确定采用什么教科书,重点传授哪些知识。 3. 传播效果可分为哪些类别?

答案:答:从时间上考虑,可以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从与传播者意图的关联上,可以分为

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从效果的性质上,可以分为积极效果、消极效果和逆反效果等,此外还

有一些中间形态的效果。

英国学者P·戈尔丁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组合,将大众传播效果分为:短期的预期效果和非

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

4. 关于传播流程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哪些假说?简述其基本内容。

答案:答:(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

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人们已有和迄今所持的政治态度。

(2)“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

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这种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他们

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

(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

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主要有强化效果、结晶效果和改变效果。 5. 提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答:编制提问,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性原则。判断提问设计是否合理,可参照以下标准:

更多试卷,请访问9州考苑(www.9exam.cn)

A.全部提问是否都是特定研究课题及其理论假设所必须了解和提出的? B.所提问题对于全部被调查者是否普遍适用? C.提问给被调查者带来的负担是否过重?

(2)科学性原则。这包括不提双重问题、提问不带倾向性、提问必须具体明确等几项原则。 (3)艺术性原则。艺术的提问方法有:委婉法、间接法、消虑法、虚拟法和援助法。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9分,第2小题14分,共23分) 1. 80年代以后我国受众调查工作进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案:答:(1)深度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调查深度的增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数据的

处理分析,二是调查问卷上的问题本身的深度。

(2)形式的多样化。既有严格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的大规模调查,又有一些由媒介机构自身发起的

非随机抽样的调查。既有调查某一地方(省、市)各大媒介受众反馈的调查,又有专门针对某种媒

介的受众(读者或听众或观众)调查,还有专门针对某张报刊、某家广播电台、某家电视台的受众

进行的调查。

(3)受众调查队伍的形成、壮大。既有在媒介机构的群工组(部)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又

有高等院校新闻、传播系(专业)的教师,还有长期钻研理论的新闻传播研究人员。我国还出现了

专门性的受众研究组织。

(4)受众观念的加强和受众研究理论的发展。我国十余年的受众调研工作,改变了新闻媒介以前

居高临下、灌输式的传播态度,加强了新闻传播界的受众观念。我国的受众研究理论也有了较大 发展。

2. 试分析传播学诞生的背景。

答案:答: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可以说是可能(学科背景)和需要(媒介背景)相结合

的结果。从主观条件看,19世纪、20世纪以来,伴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均面目一新,并日趋整体化(相互关联、相互启发),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

全面和深入,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全面把握和

系统、科学的认识,终于成为可能。从客观条件看,近一个世纪以来,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

现——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特别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

职业化(即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登台),给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

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如上所述,正是这种学科背景和媒

介背景的结合,催生了作为20世纪众多新学科之一的传播学。 更多试卷,请访问9州考苑(www.9exam.cn)

A.全部提问是否都是特定研究课题及其理论假设所必须了解和提出的? B.所提问题对于全部被调查者是否普遍适用? C.提问给被调查者带来的负担是否过重?

(2)科学性原则。这包括不提双重问题、提问不带倾向性、提问必须具体明确等几项原则。 (3)艺术性原则。艺术的提问方法有:委婉法、间接法、消虑法、虚拟法和援助法。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9分,第2小题14分,共23分) 1. 80年代以后我国受众调查工作进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案:答:(1)深度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调查深度的增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数据的

处理分析,二是调查问卷上的问题本身的深度。

(2)形式的多样化。既有严格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的大规模调查,又有一些由媒介机构自身发起的

非随机抽样的调查。既有调查某一地方(省、市)各大媒介受众反馈的调查,又有专门针对某种媒

介的受众(读者或听众或观众)调查,还有专门针对某张报刊、某家广播电台、某家电视台的受众

进行的调查。

(3)受众调查队伍的形成、壮大。既有在媒介机构的群工组(部)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又

有高等院校新闻、传播系(专业)的教师,还有长期钻研理论的新闻传播研究人员。我国还出现了

专门性的受众研究组织。

(4)受众观念的加强和受众研究理论的发展。我国十余年的受众调研工作,改变了新闻媒介以前

居高临下、灌输式的传播态度,加强了新闻传播界的受众观念。我国的受众研究理论也有了较大 发展。

2. 试分析传播学诞生的背景。

答案:答: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可以说是可能(学科背景)和需要(媒介背景)相结合

的结果。从主观条件看,19世纪、20世纪以来,伴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均面目一新,并日趋整体化(相互关联、相互启发),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

全面和深入,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全面把握和

系统、科学的认识,终于成为可能。从客观条件看,近一个世纪以来,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

现——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特别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

职业化(即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登台),给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

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如上所述,正是这种学科背景和媒

介背景的结合,催生了作为20世纪众多新学科之一的传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il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