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儒家“三德思想”中的管理智慧

更新时间:2023-08-27 14: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年论文标准格式反问

浅论儒家“三达德”蕴涵的管理智慧

陈 芳

(淮阴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08(3))

摘要:本文通过挖掘儒家“智”、“仁”、“勇”思想的内涵,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蕴涵其中的管理智慧,传承儒家“三达德”的管理之道,为管理者如何实现爱人、知人、用人的管理境界树立标杆,从而指引着优秀企业文化乃至组织精神的构建。

关键词:儒家“三达德”思想;管理智慧;管理境界

Shallow theory "three eminent moralities" Confucian contained management wisdom

chenfang

(In huaiyin normal college political and public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stitute of 2008 (3) )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mining Confucian "wisdom", "benevolence", "valiance" thinking of the meaning, make people profoundly understanding and the understanding to contain among them management wisdom, inheriting Confucian "three eminent moralities" management way, how to realize the lover for managers, one, employing management realm, thus directs set

benchmarking excellent enterprise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al spirit.

Key Words: The Confucian "three eminent moralities" thought; Management wisdom;

Management realm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底蕴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其中也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管理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所倡导的“智仁勇”三达德理念含有许多人类共有的高尚道德,具有永恒的普世性,为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笔者拟对其思想内涵进行挖掘、整理、解读、转化,从中汲取其管理智慧,古为今用,提炼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管理境界。

一、儒家“三达德”思想的内涵

在《论语·子罕》中,孔子曾言:“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虽然“我无能焉”是孔子的自谦之辞,但却说明,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应该具备这三种品质。而把智、仁、勇并列视为美德,尊为“三达德”的则是《中庸·问政》:“天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可见先哲认为,智、仁、勇三者在个人成人过程中,在处理基本的五伦关系中是缺一不可的,只有三者结合、兼备,才会有

学年论文标准格式反问

完美的道德实践和健全的理想人格。[1]

1.“智”

“智”的原意是聪明、智慧、知识。儒家将“智”列为“三达德”、“四维”、“五常”之一就赋予其以道德意义,使之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智的具体内容、要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明是非,识利害。儒家的“智者不惑”首先是能明辨是非。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后来荀子也对“智”作了界说:“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修身》)意即是当是,非即非,正确明辨是非即为智,它所要克服纠正的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是非颠倒观。“智”不仅要求对是非、善恶有客观的认识,还要求对利害、对事物之理、事物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推理。

(2)善于知人、自知。《论语》记载:“樊迟问知,子曰:‘知人’。”所谓“知人”,就是善于识别、了解、并正确评价他人,由此对他人采取合适的态度。所谓“自知”就是对自己有正确、清醒、客观的认识和估量,知道自己的优缺长短,既不妄自菲薄亦不骄傲自大。“人贵有自知之明”说明自知之重要性,必要性,它是形成谦虚、自信等良好品质的基础。对“智”的培养途径,儒家代表人孔子以最简洁的话概括为“好学近乎智”,强调勤学、乐学对于达“智”的重要意义。在博学、勤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就能分清是非正误,识别利害得失,知己知彼,遇事胸有成竹、沉着冷静达到不迷惘、不盲目、不疑惑、不蒙蔽的境界,此之谓“智者不惑”也。

2.“仁”

“仁”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在儒家看来,它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又是道德的总纲,是人的最高精神境界。《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就“仁”的内容而言,孔子概括为“忠恕”二字。“忠恕”是儒家重要的伦理思想,它是仁爱心理的一种行为表现。“忠恕”之道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将心比心的体验去爱人。前者要求人们积极利人、助人。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尽己”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推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相比而言,前者是最基本的起码的要求,后者则是更高的标准,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君子成仁的表现。具体说:“力行近乎仁”(《中庸》)可以说是儒家对如何成仁的深刻总结。孔子明言:“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认为只要下功夫磨练、用力去做,就可成为仁人,甚至成为圣哲。“博爱之谓仁”(韩愈《原道》),仁是人的善良之心,是人的道德情感,根据内心的博爱去行事就会形成温、良、恭、让等各种美德,如果人人都形成仁爱的美德,那么我们就会少一点焦虑、少一点不安、因此,儒家的“仁”是道德思想的核心,是诸多道德品质的根基。“仁者不忧”的意义正在于此。

3.“勇”

“勇”属于道德意志方面的品质。《荀子》中记载:“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其身 是上勇也。礼恭而意俭 贤者敢推而上之,不孝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轻身而重货,不恤是非,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可以说荀子对不同层次的勇作了颇为细致的划分,如果说荀子的这些对“勇”的现象上的描述只能对我们正确认识“勇”有一定的启示的话,那么宋明理学家对“勇”的本质的阐述则能指导我们如何达到真“勇”。他们将勇分为“血气之勇”与“义理之勇”,认为两种“勇”根本区别在于“内在驱动力”和“指导原则”不同。所谓“血气之勇”,即是由一时的情感冲动而鼓起的勇气;所谓“理之勇”则是由道义而激起的“勇气”。并告诫人们义理之勇不可无,血气之勇不可有。这就说明只有在大智、厚仁的基础上才会养成这种“德义之勇”。用理智统率情感,以做正义之事为勇。“不惧”只是勇的基本要求,最重要的是“勇”应有正确的方向,当以道义为指导。“有义之谓勇敢”(《礼义·聘义》),无畏无惧只有与礼义相联系,才是真正的勇。

总之,先哲始终以义释勇,勉人勇于行义,这就使“勇”与正确的善恶观、荣辱观、

学年论文标准格式反问

羞耻观相联系,所谓“知耻近乎勇”(《中庸》)正说明这种联系。知耻就是指人们内心的善恶、荣辱标准,它是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它要求人们做事守仁行义,辨知荣辱,谨言慎行,对于个人来说,廉耻是立身做人之大节,不廉则无不敢为,无耻则无所不为,只有知道廉耻,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真“勇”,面对困难、胁迫才会沉着、而非胆怯、妥协。“勇者不惧”表现的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坚守道义的一种气节。

在孔子看来, 智、仁、勇“三达德”是一个以“仁”为核心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整体。认为“智”若离开“仁”, 必将迷失方向而流于恶。只有以“智”明是非, 辨善恶, 方可爱所当爱, 恶所当恶。“勇”若离开“仁”, 就势必成为背义之勇。孔子云: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 《论语 阳货》 )。故“仁者必有勇, 勇者不必有仁” ( 《论语 宪问》 )。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说明“智”和“仁”也离不开“勇”。在“智”与“勇”之间, 只有两者互补, 方可成为智勇双全的人才。君子只有具备智、仁、勇“三达德”, 才能逐步地达到“不惑”、“不忧”、“不惧”的精神境界,这也正是儒家君子人格所追求的完美的人生理想境界。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企业管理实践中,管理者若能成为真正的“仁者、智者、勇者”,拥有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君子人格,那么不仅是自身修养的提升,更是整个企业管理境界的升华,得到了员工的认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改善了,整体的凝聚力才会加强,企业才会逐渐步入正轨持续协调发展。

二、三达德与管理境界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三种高尚的人格境界,推及至企业管理中则是要求管理者要做到爱人、知人、用人以及果断决策、敢于承担,以下分别具体阐述:

1.仁者爱人

“仁者”就是要有仁慈的心和宽广的胸怀,懂得关心、爱护、尊重和体恤员工,能够做到将心比心、以理服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人之所欲,施之于人”,正所谓:“动人心者莫过于情,情动之后心动,心动之后理顺。”

(1)“仁者”首先要以人为本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礼记·中庸》)。这些都是从治国的角度对人的重要性进行论述。把其融入人力资源管理中,则反映出重要的人才观点, 即只有拥有优秀的人和团队, 企业发展才能欣欣向荣;反之,若企业缺乏优秀的人和团队,其发展必然举步维艰,甚至岌岌可危。人于企业是如此重要, 管理者仅承认其重要性还远远不够, 还要正确为自己定位, 为自己确立另一个身份———服务者。“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原意是老百姓不是为了君主而生的,但君主却应该是为老百姓而册立的,因此,只有“平政爱民”、“尚贤使能”,才能赢得民心,政权才能永固久安。此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是每位员工都是独立、独特的个人,要接受员工的“个性”、关心员工的需要, 把其职业生涯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并给予必要的引导。

(2)“仁者”要以德管理员工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为政》)意思是以德行政、治理国家会得到众人的拥戴,就如天上明亮的北斗星,泰然处于自己的位置,就会受到众星的围绕和拥护。“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卫灵公》)就是说,在人民犯错以后,若以强硬的手段惩罚人民,人民表面上惧怕惩罚而不再犯错, 但内心却往往十分不满,长期的积怨最终可能导致政权崩溃。人民犯错后,若以怀柔政策对待他,以道德标准而非冷冰冰的制度使其认识自身的错误,以礼节准则鼓励其改正错误, 则往往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人民不仅不再犯错,还会怀有感恩之心,而“得人心”者势必巩固其统治。所以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若以

学年论文标准格式反问

德教化员工,给予其改正的机会,错误和过失则可能转化为宝贵的经验和企业的无形资产———员工的感恩之心和归属感。以德感召员工,给予改错机会不是一个纯粹的口号,而是一个沟通的积累过程。得知员工犯错后,要以亲和的态度与之接触,要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有效沟通,深入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和需要,结合企业伦理标准和制度规定,既指出其错误,又最终得出一个双方均可接受的处理方案。如此,犯错的员工才会心悦诚服,才不会再次犯同样或类似错误,还可能对企业的宽容心存感激。[4]

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 管理者和企业家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利

润赚取与道德追求的关系。美国管理大师彼得 德鲁克早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一书中就提出了“企业是什么? ”的问题,而至今还有相当多的企业家认为企业是一台赚钱的机器。但是也有企业精英从成功企业家身上认识到道德优先性原则的重要性。如蒙牛董事长牛根生提出的“小胜凭智, 大胜靠德”的企业理念, 他解释说: “想赢两三个回合,赢三年五年, 有点(智商) 就行; 要想一辈子赢, 没有(德商) 绝对不行。”联想柳传志也有一句名言: “小公司做事, 大公司做人。”即做事只注意一时之得失, 只能是个小公司; 只有注重做人, 加强企业家的道德修养, 把德性视为商道的根基, 才能成为大公司。香港富商李嘉诚称自己“首先是一个人, 再而是一个商人。”认为做人是本、赚钱是末。全球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公司的创始人山姆 沃尔玛所以能够获得成功, 主要是靠“为顾节省每一个铜板”的“和善”经营之道。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所以能成为最受尊敬的公司, 是靠它的对内关爱员工成长、对外关爱弱势群体的“爱心文化”,从而赢得了员工、顾客和合作者的人心。把“仁德”作为企业的经营理念, 是西南航空公司的成功经验。

2.智者知人

“智者”就是有智慧,就是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识别人才, 知人善任。

(1)“智者”首先要识别人才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荀子大略》),意思是不要因为某人的话说得好听,就提拔重用他, 也不要因为一个人的人品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言论,而是要综合考虑其“言行”、“听其言而观其行”,进而做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视其所以”就是要在任何可能的场合观察对方不同的行为。要经常到基层接触员工,了解其性情、心术和技能,通过考察核实,发现和识别优秀人才。对于计划内部调动的员工,可以通过其会议发言、工作绩效、日常工作态度等进行直接或间接观察。“观其所由” 就是要考察对方的工作、生活经历。根据对方的工作经历,判断其具有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根据其生活经历,判断其个性特点,最后决定对方是否适合某特定岗位。“察其所安”就是要了解对方的理想、追求。理想、追求是等待实现的状态,据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员工对自身的定位、为实现阶段性目标所作努力及做事的逻辑性等,这些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2)“智者”还要会选拔人才

《论语·为政》中记载:“举直错诸枉,则民服;据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意思是把正直、有能力的人放在管理岗位上,把搞权术的小人拉下来,就能获得属下的服从和忠诚。孔子认为, 选拔人才应该注重考察对方德行的好坏, 而不应过分强调其出身的高低。作为老师, 孔子在向他人推荐人才时也遵守了这个准则。弟子仲弓出身贫贱,但孔子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极力推荐他出任政事,并对此评价道:“犁牛之子骋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荀子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意思是说,对于那些才干出众的人,不分等级次序、出身贵贱,要不拘一格地选拔任用;对于那些无德无能的人,要毫不犹豫地撤换掉。儒家文化中“选贤任能”以“德行”先行,但并不忽视有才能的人。在品德高尚的前提下,孟子认为所选拔的人才必须经得起考验:“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

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3)“智者”更要善用人才

学年论文标准格式反问

在用人方面,儒家文化一直强调量才使用、人尽其才,以发挥每个人在其岗位上的最大效能。《论语》中记录一段孔子在论及其弟子子路和冉求时说的话,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冉求“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意思是说子路可在一个拥有上千户人家的地区担任统帅,负责各种赋税的征调;冉求则可以在一个拥有上千户人家的地区担任行政首长。因为每个人的潜能和偏好都不尽相同,只有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所谓“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人尽其才”对企业而言是成本较低、收效甚大的做法,对员工来说,是最能发挥自身才能、提高工作满意度的有力措施。要人尽其才,除了要求员工具有相应的才能以外,还需要企业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让员工主观和客观上“尽其才”。用人的总原则是: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3.果断决策,敢于承担

孔子对勇的理解是见义勇为,敢于决断,知错必改。

(1)义理之勇

孔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 宪问》),强调有仁德的人必定勇敢,而勇敢的人则未必一定有仁德,从这个角度而言,儒家所倡导的不是一时冲动的“血气之勇”,而是见义勇为的“义理之勇”。 [3]

在现代社会,虽然不会像战争年代那样有众多关于勇的传奇故事,但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企业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静的心态,把持得住自己,也就具备“义理之勇”了。IBM的创始人沃森之所以能缔造出“蓝色巨人”这一企业王国,与这位虔诚的圣公会教徒简单而又执著的内心动力息息相关,他只是想要证明:他是一位正直的商人,而正直与财富并不矛盾,正直的人也能赚钱。

(2)管理者的“胆商”

所谓“胆商”( CQ ), 是胆量、胆识、胆略智力商数的简称。2001年,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执行院长刘吉教授提出了这一概念。它体现了一个人的决断、果敢、冒险、负责的精神, 是敢于冒险、善于冒险的素质和气魄。[2]企业家面对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风险性, 必须具备“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而这正是儒家思想中所缺乏的东西。在继承儒家提倡“德义之勇”思想的同时, 应当对它的内涵加以补充和修正, 把“勇”从“仁”中剥离出耒, 变成独立的人格要素。“胆商”可以为管理者和企业家提供走向成功的驱动力、加速力和提升力。当管理者和企业家对重大问题作出正确决策时, 需要有高瞻远瞩、把握大局的超人胆识。在组织面临危机的时刻, 要有临危不惧的非凡魄力, 把企业从死亡中拯救出来。管理者和企业家在经营管理中,是迎接挑战还是寻求安稳呢?具有胆量和冒险的人总是直面困难和挑战,在风险中寻求发展机遇。张瑞敏认为在风险面前,“如果有50% 的把握就上马,有暴利可图;如果有80%的把握才上马,最多只有平均利润;如果有100% 的把握才上马, 一上马就亏损。”所以, 网易创始人丁磊先生说:“人生都有很多机遇, 但抓住机遇是要付出代价的。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往往是人生的分水岭。”

(3)勇于改过

语出《礼记 中庸》的“知耻近乎勇”中所说的勇是勇于改过。“知耻近乎勇”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懂得羞耻,才能自省自勉,奋发图强。有羞耻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我,这是“勇”的表现。常怀一颗羞耻之心,不仅可正身,养浩然之气,而且知进取,成千秋伟业,盖因知耻近乎勇也。诚如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缺乏羞耻心是人最大的耻辱。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能正视自己的缺陷,是极为难能可贵的。面对不足,管理者倘若只会找借口搪塞或者推诿责任,最终无疑会使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陷入困境,所以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承担后果,潜心改正错误,尤为关键。正如台湾“IT教父”在回顾宏基的发展历程时所说的那样:“失误当然会有,但是勇于承认失败,才会吸取教训,以后不再犯错,宏基有一个特点,就是允许犯错,因为我们认为,认

学年论文标准格式反问

输才会赢。”

三、结语

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5]儒家三达德思想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中国企业文化的构建,管理者的管理意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有道德的管理者可以在奉献社会的同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儒家三达德思想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道德力量影响着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培养他们的人本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之适合中国市场经济的需要。追求管理的理想境界,完成管理者自我修养的提升,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无疑不是为企业文化构建、组织精神的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由上述几点深入剖析,我想在儒家“三达德”思想中所体现出来的管理智慧便不言而喻了,固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涵着先进管理思想的不仅仅限于儒家的“三达德”理念,而儒家思想也不尽然都是对现代企业的管理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现代企业管理者无论是在自我修身还是在管理员工等诸多管理过程中都应该对儒家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正所谓辩证的否定才会促进事物的发展,管理者应做好权衡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淑霞.儒家“三达德”思想内涵及其对现代德育的启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9(3)[2]

[2]葛荣晋.儒家“三达德思想”与现代儒商人格塑造[J].学术界,2007,6(127):137

[3]刘刚.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46

[4] 杨志平.儒家式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探[J].人力资源 绩效管理,2009

[5] 赵建平.企业文化——管理的灵魂[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

致 谢:

经过两个月的忙碌与学习,论文即将完成,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作为一个本科生的学年论文,由于经验的匮乏,知识局限,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遇到不少困难,很多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许多帮助,尤其是指导教师成守勇老师,您辛苦了,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ij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