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南开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行政管理学

更新时间:2023-05-08 06:2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南开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简答题(每题l5分,共90分)

1.如何理解行政学的综合性特征?

2.中国古代人事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启示

3.行政沟通与行政协调及其相互关系

4.行政组织原则及其对行政组织建设的作用

5.怎样理解行政执行是国家行政机关最根本的职能,是行政权的集中体现?

6.行政立法与立法机关立法的异同

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服务型政府理念的确立及其对深化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2.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政府管理的意义及其挑战

一、筒答题(每题l5分,共90分)

1.如何理解行政学的综合性特征?

育明教育解析:简答题还是要综合控制字数和篇幅,不能太单薄,也不能太多。同时,还要考虑答题的时间。

行政学的综合性特征主要表现在:

(1)行政学具有广泛的知识框架

行政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思想古而有之.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于现代西方社会。它历经近百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生态学、统计学、运筹学等多种学科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

公共管理学具有更广泛的学科知识框架,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公共管理学突破了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界限,把当代经济学、政策科学、管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融合到公共管理之中。

(2)行政学运用方法具有综合性

20世纪60年代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以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尤其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应用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管理的现代化,也为行政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行政学摆脱了对政治学

的过分依赖,由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成为一门融多学科的理论方法于一体的综合性学【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网:7e874b00e009581b6ad9ebae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南开区南京路349号2007室

科,学科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这一时期,行政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不仅表现在以帮助政府解决如何改进政策制定质量和怎样提高政策执行效果等实际政策问题为宗旨的政策分析这一应用学科的兴起,而且还体现在比较行政学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行政生态学的快速发展。

(3)行政学理论的思想来源具有综合性

①“公共管理学说”更多地强调经济学的思想,其以“经济人”假设作为出发点,试图说明每个人都是趋利避害时,怎样来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按市场的方法来改革政府,按成本-收益理论来决定政府的行为,试图使得政府的任何行为都是有效率的。

②行政学发展中,从传统的注重效率到行为科学时期,更加体现了心理学的特点。马斯洛的需要阶层理论,以及各种激励理论,都促使行政学向前发展。通过激励理论,更加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比起传统思想将人比喻为“螺丝钉”更加符合现实需要。

③行政学的发展离不开政治,不能把二者简单分离。公共服务理论的提出与其说是对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倒不如说是适应了政治发展的需要。公共服务理论的提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公民对公共行政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承认。

④行政学同时也是一门管理学,将管理学的知识运用到行政学中,有利于行政目标的实现。同时,行政学也离不开社会,从某一方面说,政策的制定前提是某一社会问题的存在,离开了社会学,行政学也将失去其存在基础。

综上,行政学和很多学科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脱离别的学科单纯研究行政,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了解行政学的综合性的特点,才能认识到行政学的复杂性,才能在遇到行政问题时用综合的眼光看问题,找到切实的解决方案。

2.中国古代人事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启示

育明教育解析:这个考查的是参考书中“人事管理”一章的内容。

我国古代的人事制度有悠久的历史,经历了萌芽、发展和成熟阶段,由历代王朝相承翻改善,从官吏的考试、选拔、任用到考绩、监察、俸禄以及官吏的退休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制度。我国古代人事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选用制度

①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到春秋战国前,虽然还没有明确的官吏选用制度,但多多少少已含有“选贤与能”的思想和做法;

②从夏至西周出现了“世卿制”,大夫以上的爵位和官职变成邀袭,但一般低级的、辅助性质

【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网:7e874b00e009581b6ad9ebae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南开区南京路349号2007室

的官吏,仍通过“乡举里选”而任用;

③战国时期,各国针对西周以来的世卿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当时官吏的选用办法主要有:以功官吏致仕的管理机构,文官属吏部,武官属兵部。仕进、献策仕进和荐举仕进。

④秦汉时期,汉代吸取秦朝选任官吏的做法和教训,逐渐建立了比较正规的官吏选用制度,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任主要采用“九品中正制”。察举、征辟、征召、策试、荐举、任子等多种形式。

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任主要采用“九品中正制”。

⑥唐至清末主要采用科举制度。科举制萌芽于南北朝,建制于隋唐,完善于宋明衰于清。(2)考绩与奖惩制度

①汉代以前,战国、秦考核官吏,采用的是“上计”制度。年终时,臣下向国王汇执当年赋收入的执行情况,国王执右券进行核实,这就是“上计”。

②汉代,即上级对下级工作情况进行了解和核实,视其与原定计划及要求是否符合。

③唐代,唐代十分重视对官吏的考核,早在唐初.便制订了考课法。唐代的尚书省吏部是负责考核的机关,唐代把“德”和“才”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唐代还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吏的考核等第。

④宋明清时代,宋代的考核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负责考核朝官,“考课院”考核幕职官及地方官;明代的考核分文、武两个系统进行,文官考核由吏部考功司负责,兵部武选司负责考核武官。

(3)监察制度的发展

①最早建立监察机构的是秦朝。秦专设“御史府”用以监察文武官员;

②汉代改御史府为“御史台”;

③隋唐两代着重加强了御史台的功能。隋代除设有御史台外,还增设了谒者,司隶二台,合为“三台”;

通过对古代中国监察情况的概述,说明我国古代很早就注意使监察机关从上到下自成体系,独立行使监察权力。

(4)工资制度一一秩禄制度

古代的秩禄制度,是一种官吏职务工资制,即依照官吏的职务、级别确定薪金。

①从唐代以后,九品中正制作为选官制度寿终正寝了,但从隋唐至明清,都将官吏划分为“九

【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网:7e874b00e009581b6ad9ebae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南开区南京路349号2007室

品”,因此各官的俸禄也都严格地按“品位”高低决定其数量。

②宋代的官吏俸给非常优厚。

③明代官吏的俸给相对于宋代偏低,且高官与低官俸给的差距十分悬殊。

④清代官吏的俸给与历代封建俸禄制度相比,是一种低俸给制度。

俸禄的支付。一般为实物和银粮。俸禄的增加、晋级。这与官吏职务、品、爵有关,也与考核结果挂钩。

(5)官吏的退休制度

我国古代官吏的退休,称为“致事”、“致仕”或“休致”,意即功遂身退,交还宫职。致仕条件一般包括年龄条件、身体条件和官员条件。致仕待遇,古代官吏致仕后的待遇,大致有以下几种:依章供俸、皇帝特恩和升秩加衔。官吏致仕的管理机构,文官属吏部,武官属兵部。古代人事制度的启示:

我国古代人事制度经历了历代的变迁,在不同朝代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纵观历史,古代人事制度给我们的启示如下:

①选用阶段。选用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做到适才适用。无论是古代的选贤任能,还是九品中正制,都是按照一定的用人标准录用的。并且在录用过程中,应该采取一定的程序,给所有人以公平竞争的机会。

②考绩与奖惩方面。古代已经采用考绩与奖惩制度,将考绩作为奖惩和升迁的标准。这对我国目前公务员启示是很大的,我国现在的考核没有作为升迁的标准,也就导致现在的考核没有真正起到作用。

③监察制度方面。古代就已经开始设立监察制度对官吏的行为监督,以防止官员的腐败和对权力的滥用。古代经验表明,只有建立独立的监察机构,才能起到作用。如果监察和行政合在一起,势必影响其效力。

④工资制度。古代人事中的俸禄制度,也是各个朝代有所不同,有的朝代较高,有的较低。总之,官吏的工资应该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既不能多到让官吏可以挥霍,也不能少到影响官员进入的激情。

⑤退休制度。官员的退休应该有相应的机构管理,只有建立完善的退休制度,才能让官员任职期间无后顾之忧,全心投入工作。

综上,古代人事制度也是在前代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的,积累了许多经验,对我国目前公务员制度的改革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目前我国的人事制度虽然在不少方面都相对于古代有其先

【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网:7e874b00e009581b6ad9ebae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南开区南京路349号2007室

进性和积极意义,但是也有一些方面需要吸取经验,加以改革。

3.行政沟通与行政协调及其相互关系

育明教育解析:这个考点在2007年考查过,行政沟通和行政协调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建议考生一定要牢记,包括其含义、必要性、方式、作用等。

(1)行政沟通的含义

行政沟通指行政过程中上下级间、各部门间行政信息的传递、交流与分享。沟通是与行政过程紧紧相伴的行为,是行政管理活动中最具共性的东西。

①政治学家们指出:发挥信息传播作用的沟通网络,可被称为“政府的神经”。行政沟通应当是双向的,信息发出后只有接受者做出了反应,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行政沟通过程。沟通主要是信息沟通,信息沟通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条件。行政沟通的基本要素包括沟通的主体(信息源)、内容、渠道、对象和效果。

②行政沟通的主体是行政组织和组织化了的个人;沟通信息是行政信息;行政沟通渠道对行政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渠道质量上——渠道容量和长度,当质量一定时,渠道形态的选择也重要。

(2)行政协调的含义

行政协调指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协调,是行政主体为达到一定行政目标而引导行政组织、部门、人员间建立良好协作与配合关系,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

①协调不是在非此即彼相互排斥的两极做选择,而是在有关各方存在不同程度共同之处的基础上,对差异进行融和调整,以实现关系的和谐与整体功能的最大化。

②行政协调关键在政府各方面关系的平衡,如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平衡、履行社会职能与自身有效管理的平衡、专业化分工与全局管理的平衡、职权责的平衡等。在这一点上,行政协调与行政公关通过双向传播与沟通达到政府与公众间的平衡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二者无论是在原则还是方法上往往有融和交叉之处。

(3)行政沟通与行政协调的关系

①行政沟通和行政协调都在行政管理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行政组织中每一层级的联系是靠沟通进行的,行政事务中各项工作的衔接是靠沟通传递的。行政协调是行政组织得以灵活有效运转的润滑剂,行政协调的作用表现在其凝聚作用、协调作用和放大作用三个方面。②行政沟通是行政协调的方式,行政协调是行政沟通的目标之一。行政沟通有多种方式,比

【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网:7e874b00e009581b6ad9ebae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南开区南京路349号2007室

如自上而下的沟通、自下而上的沟通和平行沟通等。通过良好的沟通,部门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职责权限之间等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协调。同时,通过行政协调目标的实现,可以为行政沟通方式的完善提供动力。

总之,行政沟通、行政协调都是行政运行的有机环节,这些环节只有各把其口、各司其职,同时又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才能使行政管理活动有效地进行。

4.行政组织原则及其对行政组织建设的作用

育明教育解析:本题较为简单,在参考书上可以直接找到答案,建议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多多关注“事业单位改革”“政府大部制改革”“网络发展对政府组织的影响”等问题。

(1)行政组织原则的定义

行政组织原则是为行政行为提供指导的一种基本论述,是使行政组织长期稳定、平衡、有效和充满活力的一系列的一般性或共同性的规范或法则,是行政组织机构设置所应遵循的范例。原则可能是真理但不等于真理。原则的基本涵义只是对一定客观现象所具有的共同性质做出理论概括,真理则是对一定客观事物必然性的揭示和对一定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性的反映。因此,原则基本上是一种知识和规定性。

(2)行政组织原则的内容

在关于组织研究的不同历史时期,先后有过许多关于组织原则的理论概括,其中古典时期的组织原则和现代组织原则有不同之处。

①古典时期组织原则主要包括:

a.专业化分工原则。即根据行政事务的性质、特点对行政事务进行专业分工,分工的主要依据是目标、程序、人或物、地区等等(古立克等)。

b.命令统一原则。命令统一是官僚组织的基本要求,一个下属只服从一个首长的命令,一个部门只服从一个上级的命令,不得多头领导和越级指挥(韦伯等)。

c.业务类同原则。即性质相同和相关的行政事务,应划归一人或一个部门来完成(古立克等)。

d.权责法定原则。行政组织中的每个行政人员的工作任务、权限、责任和上下左右关系应有明确的规定。

e.权责统一原则。即凡课以执行的责任,必须赋予指挥的权力。

f.行政幅度原则。即对一级行政首长报告工作的部属不应超过6人,控制幅度宜小不宜大(古立克)。

【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网:7e874b00e009581b6ad9ebae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南开区南京路349号2007室

g.政治与行政分离原则。政治是政策的制定,是权力斗争的场合;行政是政策的执行,是独立的技术系统。

②现代行政组织原则的内容:

现代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性的理论观点,主要是20世纪30年代巴纳德等人的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和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理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在行政首长的功能、小集团理论、非正式组织与非正式关系理论、扁平组织结构研究、后官僚制(国家消亡时代的官僚组织)研究等方面多有建树。

(3)行政组织原则对行政组织建设的作用

①行政组织原则为行政组织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在传统时期,行政组织原则强调科层制和专业化,所以那个时期的行政组织都有明显的科层制的特色。强调服从命令,强调分工,强调权责一致和管理幅度。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行政组织更加注重垂直管理,注重上下级之间的领导,忽视了横向的沟通和协调。

②行政组织原则的变化促进了行政组织的改革。从传统组织原则到现代组织原则的发展,也促使了实践中组织时间的变化。在现代组织原则的指导下,组织建设更加趋向扁平化,更加注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研究。行政组织也朝着更加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总之,行政组织原则对行政组织建设有理论指导作用,同时,行政组织建设在对行政组织理论进行检验的同时,也为行政组织原则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所以,二者是相互统一的,在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共同向前发展。

5.怎样理解行政执行是国家行政机关最根本的职能,是行政权的集中体现?

育明教育解析:对于简答题还是要首先进行核心概念的解释。本题主要考察行政执行的地位和作用。这需要考生学会知识的转化。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对参考书的框架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和理解记忆。

行政执行是指按照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为实现行政决策目标而进行的行政活动。广义上行政执行是指为实现已作出或最后批准的行政决策而进行的全部活动。狭义上行政执行是指为实现某种决策所做的具体工作。

行政管理的基本任务的完成,就是行政执行职能的实现,它是贯穿于全部行政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

(1)行政执行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

①行政执行是行政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网:7e874b00e009581b6ad9ebae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南开区南京路349号2007室

设立合理的机构,配备素质高的人员,健全工作制度,制定正确决策,对完成行政管理任务是重要的,但这些因素的作用只有通过行政执行过程才能体现。

②行政执行是决策目标的实践检验过程

决策目标的确定有无根据,目标规划是否符合客观要求,目标付诸实施的条件完备程度,在目标制定过程中,虽不无考虑,但这些考虑周全与否,最后还需经执行实践来验证。

③行政执行的效果是评估、判断行政管理工作的客观依据

行政执行效果既是胜利完成工作任务的标志,又是行政管理中诸因素或环节效能的综合反映。

(2)行政执行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①指挥执行决策。指挥是指领导者为完成任务,指导、协调下属实施活动的过程。

a.高度统一有权威的指挥,可将多样复杂的行政执行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使其持续有序地沿着决策目标推进,更好地完成使命;

b.保证领导核心坚强有力的统一指挥,可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起团结奋斗的高昂士气,为同一目标协同行动,使行政管理各机制的运转善始善终,取得较佳成效;c.基于前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可有效地避免松散混乱现象,防止无政府状态及发生战乱或导致集体的覆灭。

②沟通信息,传递情报。行政沟通是指行政机构与各方面人员对共同任务和问题获得共识的方法和程序,也是交流思想、互通信息的过程。沟通的方式有各种各样,传递就是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

③控制执行情况和进程。控制是指行政领导者和工作人员为保证实际工作能和计划相一致而采取的管理活动。执行阶段的控制,主要是保证执行工作按决策目标和计划有程序、有节奏、和谐一致地、好快省地完成任务所采取的措施。

④监督执行的效能。监督是控制手段。没有有效的监督,不可能有真正的控制,决策的执行就没有保障。

⑤协调各部门执行的步调。协调亦称调整、调停或调剂。

综上,所以行政执行是国家行政机关最根本的职能,是行政权的集中体现。

6.行政立法与立法机关立法的异同

育明教育解析:本题考察核心概念。行政立法、行政司法等都是比较重要的概念。同样,在回答简答题的时候,还是要先进行核心概念的解释。

【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网:7e874b00e009581b6ad9ebae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南开区南京路349号2007室

(1)行政立法,是一定范围内依法享有立法权的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具有法的地位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在性质上是一种具有立法特征的抽象行政行为。行政立法的特征如下:

①行政立法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这是行政立法最基本的特征。由国家行政机关进行的立法活动即为行政立法。

②行政立法权只能由一定范围内的国家行政机关行使。

③行政立法在性质上是一种具有法的地位和效力的抽象行政行为。这里有三层含义:第一,行政立法在性质上首先是一种行政行为。第二,行政立法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抽象行政行为。第三,行政立法是一种具有法的地位和效力的抽象行政行为。

④行政立法由国家公务员作出并遵循首长负责制的原则。

⑤行政立法在程序上相对简便、快捷和灵活。

⑥行政立法的法定表现形式是行政法规和规章并且在名称上不冠以“法”的称谓。

(2)行政立法与立法机关立法的不同点:

行政立法虽然具有立法性质,但不同于立法机关的立法行为。主要区别在于:

①立法的主体不同。立法机关立法的主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政立法的主体则是有权的行政机关。

②立法权的来源不同。立法机关的立法权直接来源于人民的授权,是宪法规定权力机关享有的立法权;而行政立法权则一部分来源于宪法的规定,另一部分来源于权力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的授权。

③立法的内容不同。立法机关立法所涉及的内容通常是有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基本制度和重大问题;而行政立法内容通常是有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事务中的具体管理问题。

④所立之法的效力等级不同。立法机关所立之法的效力高于其执行机关所立之法的效力。

⑤立法的程序不同。立法机关立法程序比行政立法的程序严格、正式。

⑥立法形式不同。立法机关立法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行政立法只能称为条例、细则等。

⑦立法效果不同。立法机关立法的稳定性强,而行政立法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强。

(3)行政立法与立法机关立法的相同点

①性质相同。两种机关所进行的都是立法活动,拥有立法活动所拥有的共同点。即两种立法都有权威性,且立法活动都要经过一定的程序。

②都有相关的程序保证其实施。每种法律形式都有相应的诉讼程序保证其程序上的公正,无

【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网:7e874b00e009581b6ad9ebae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南开区南京路349号2007室

论是行政立法,还是立法机关立法,都是兼具实体法和程序法双重内容。

③立法目的相同。广义上讲,无论是行政立法还是立法机关立法,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公正,打击犯罪,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综上,通过两者的相同点,使得行政立法和立法机关立法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相互借鉴经验。又由于二者的不同,使得二者在完善的过程中,应该专注不同点,确保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服务型政府理念的确立及其对深化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育明教育解析:这是一道热点题。本题需要各位考生注意的是,凡是提到“对深化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之类,都有固定的答案。

公共服务型政府,即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改变为兴利者和服务者。也意味着施政目标由机关和专家决定到由民众和期待决定,政府由控制管理为要务转变为以传输服务为要务,管理目标由经济领域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

(1)公共服务型政府理念的基本架构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一个系统,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政府管理创新的某一方面,从理论上分析,公共服务型政府蕴含了包括企业家政府等在内的许多政府治理模式的基本精髓,因而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创新性;从实践上看,公共服务型政府可以外化为许多创造性的治理方式,甚至是一些具体举措,因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里主要从宏观视角出发,从七个方面对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进行总体设计。

①转变观念,从管理走向服务,把提供优质服务,满足人民需求,提高民众生活品质作为指导方针,经济建设要服务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的最终目的。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理念是服务。

②转变职能,从自身事务管理走向供给公共物品,区别政府与市场的界限,提倡民营化、市场化。首先,要强化公共物品与服务供给职能;其次,是把握政府与市场及社会自治组织的合理界限。

③改革政府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现有的GDP体系只考核单纯的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很多指标,如社会、人文、基础教育、公共设施、能耗、环境生态等。

④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这涉及政府的钱该如何花的问题。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改变单纯政府投资现状是当务之急的事。

⑤转变决策导向,提高政府决策水平。

【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网:7e874b00e009581b6ad9ebae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南开区南京路349号2007室

⑥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以适应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要。“治国之道,惟在用人”,“为政之本,在于任贤”,这说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⑦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主要是以权力导向型管理为特征的。这种管理方式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体现了政府全能主义和权力本位思想,政府处于社会的中心,对社会和经济生活进行大一统式的管理。

(2)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核心要素:共服务型政府治理的主要特性,但如果不是基于描述的立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在特征为三个:首先它是具有管理性的,立足于管理;其次是具有公共性的,归结为公共的价值观;最后,它使自身行为更多地表达为服务而非统治或管制。(3)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就逻辑关系而言,建立新的治理模式首先需要观念的更新与指导思想的转变;其次,政府职能与公共决策可以被作为政府管理的两类过程,即具体的执行行为和抽象的决策行为;最后,当一种新的政府治理模式运行之后,必然在管理方式上有所反映。

①基本理念转变:从注重管理到注重服务

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理念是服务,尽管它把管理视为达到良好服务的基本前提和必备手段。因此,从管理到服务,是基本理念的转变,由此决定实现各自治理目标的过程与结果有所不同。

当然,提倡服务行政还要有具体举措。我国各级政府都在不断改善治理状况,在实践中探索出许多有益做法,如引进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等参与公共物品与服务供给;推行政务公开,实行电子政务;开展社会服务承诺制度和首问负责制;强化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如此等等。这些具体措施都是在观念更新的基础之上完成的,体现了政府治理变革的新趋势。

②基本职能转变:从管理自身事务到供给公共物品

就目前来说,在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上,我国现行的政府制度安排仍旧没有很好地体现与市场的合理分工,形成所谓的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等现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上述情况,政府要通过制度创新,加快转变工作职能和重点,重新分配自己的精力。一是通过加快民营化进程缩小国有经营规模,让政府官员从大量竞争性项目、赢利性投资的审批和直接管理中解放出来,让政府财政真正转到公共财政上来,让政府政策转到公共政策上来;二是通过加快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缩小政府直接调控领域,更多地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让政府调节真正转到宏观调节上来。

【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网:7e874b00e009581b6ad9ebae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南开区南京路349号2007室

③基本政策转变:从“政府政策”到公共政策

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也体现在政策方向的根本改变上。从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理论看来,政策解决的是社会问题,即为了达到某些目标,处理某些问题而通过政治的过程产生了政策。公共决策是解决公共问题,由具有公共权力的机构发出;而私人决策则解决了私人问题,由非公共权力机构发出。因此,公共决策最大之特色即为“公共性”,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并执行的原则、方针、策略、措施、办法等等。

④管理结果转变:从多元共同治理走向善治

政府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达到治理的任务吗?管理过程是公共部门实现价值的手段,但不是最终目的。尽管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以治理为其实现社会管理的具体形式。在治理理念之下,才有可能构建全面参与的、有责任感的社会管理机制。然而,无论是从公共管理产生的历史背景还是对当前政府公共管理的回应看,公共管理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公共行政的局限性,并力图将它所引领的实践活动带入一种善治的最佳形态;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内在的不足,譬如,治理不是单一的约束力量,它不能替代政府或市场,而只能在政府和市场之间以弥补各自的不足。同时,治理倾向于超国家主权或政权力量的限制,从而只在有限范围内被认同,等等。

总之,目前学者们对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界定尽管各不相同,但基本点却一致,那就是强调“转变”,即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并通过这种转变凸显政府在管理目标、方式、职能及结果等方面的变化。这种定位符合把当前政府治理模式定位为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意图,那就是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状况和民众对政府治理的实际需求,决定政府应该向什么方向、如何进行改革,而非要么赶潮流趋势。要么僵化不变。

2.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政府管理的意义及其挑战。

育明教育解析:本题对很多考生来说比较难,但是只要考生平心静气的去梳理就会发现,答案也基本都是在参考书上的。

(1)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意味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社会的特点是:

①社会主体知识化。工业社会,工人阶层是社会的主体;信息社会,知识阶层成为社会的主体。

②社会组织网络化。传统的社会组织和行政组织是金字塔型的封闭结构,信息社会社会组织和行政组织是前所未有的网络型组织。

【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网:7e874b00e009581b6ad9ebae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南开区南京路349号2007室

③民主参与大众化。在信息社会,绝大多数人拥有知识和信息,出现了大众参与的行政民主范式。

④政务信息公开化。信息社会不仅促进了市场和贸易的往来自由,也促进了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自由。

(2)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政府管理的意义:

①行政环境的优化

a.从政治环境来看,信息社会中知识和智力在整个社会权力结构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其他社会团体和公民越来越有可能摆脱对政府的依附关系,并且对政府形成强大的监督力量。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公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也进一步增强。经济环境而占,知识经济以发达、成熟的市场经济作为基础,知识和信息在资本运营和商品流通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b.行政价值观的重塑。效率是传统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而在信息社会,公共行政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公平正义与行政效率并重,行政民主与政治民主共存。

c.行政技术的创新。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络充分占有决策信息,整合社会利益要求,利用政府外部的专家、学者等智力资源,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②政府治理理念的重构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剧了市场竞争和政府间的效能竞争,对政府治理的理念提出了挑战。政府治理范式创新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路径依赖。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

a.树立高效管理的理念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下,政府治理必须是高效的,它对政府效能的要求比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更高。政府高效管理表现在:第一,对新事务、新技术、新产品和新问题的战略敏感性上。这是对技术创新的一种战略眼光。没有这种战略眼光无法驾驭社会经济的发展,无法参与国际竞争。第二,为政府能果断、迅速、及时而又合理合法地决策,且具有前瞻性。政府对经济的高效管理就是知识再生产,在这种意义上来讲,管理就是生产力。

b.树立公平治理的政府理念;

c.树立知识管理的政府治理理念。

d.树立“人本主义”的政府治理思想

③行政现代化的模式建构

a.行政组织的高度完善化

【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网:7e874b00e009581b6ad9ebae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南开区南京路349号2007室

行政组织的高度完善化,需要政府职权高度分化,政府机构设置高度合理化,需要改变因人

设事、因人设职的弊端,根据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地设置政府机构,分化政府职权,使政府各个机构能各就其位,各司其职,促使彼此提高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发展变化的能力。

b.行政决策的高度科学化

政府决策是行政活动中最为经常和频繁的行为。科学决策除了有完善的组织系统作保障外,还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决策必须借助高科技的物质手段,即具备能及时收集、整理、传输、编辑、存贮、检索、发送、显示有关信息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需要有科学的决策程序。

c.行政法制化

行政法制化是行政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是保证政府行政效能、行政组织制度化与程序化的需要。

d.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与知识化

现代社会,管理成了一门专门的科学知识和一种职业,管理人才流入到社会的各个部门。结果不仅使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在许多方面发生了人们所意想不到的变化,而且为各级政府的社会化管理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3)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政府管理的挑战

①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的极度复杂化,且变化迅速、时限性增强,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不断强化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求政府比过去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对迅速变化的、复杂的环境做出快速、及时有效的反应。

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获取、传递、沟通比以往更方便、更廉价、更快捷,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不断增强,打破了长期以来政府对公共信息的垄断,这为公众广泛深入、普遍参与公共管理活动提供了便利,要求政府管理活动进一步公开化、透明化。政府要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③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政府绩效管理和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绩效管理如何发挥到实际作用,同时对政府人力资源的选拔公开到奖惩等都提出了挑战。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国政府管理来说,即是机遇也是挑战。它在对促进我国政府管理的同时也为现行的管理体制带来了一些阻力,所以,我国应该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不断

【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网:7e874b00e009581b6ad9ebae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南开区南京路349号2007室

【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网

7e874b00e009581b6ad9ebae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南开区南京路349号2007室完善我国的政府管理体制,让现代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达到最大化。

【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网:7e874b00e009581b6ad9ebae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南开区南京路349号2007室

【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网:7e874b00e009581b6ad9ebae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南开区南京路349号2007室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i2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