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代

更新时间:2024-06-02 05: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F西方古代

1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

1. 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城镇庙宇建于尼罗河畔的天然和人工高地上,有利于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建于尼罗河两岸,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使法老尸体不受河流泛滥之患 2. 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 3. 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对其后古希波丹姆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4. 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中轴线布局、序列、对比、主题、尺度) 2古希腊城市建设的特点

古希腊城市建设是早期城市的典型,其特点: 1. 大多数注落在有利于农业,防御和贸易的地方 2. 大都有城墙环绕

3. 宗教在城市布局和社会结构方面占主导地位

4. 大都有中心广场,广场四周是宗教和政府的建筑物

5. 从中心广场放射出宽阔的林荫道,在市中心的林荫道两侧居住着富人 6. 从富人住宅的周围一直延伸到城墙的地带是其他人居住的地方 7. 商人和工匠住在他们工作的地方,这里称为市

8. 城市通知其周围的农业土地,从农民那里取得食物,作为回报,城市保护农民不受侵犯 3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及其演变,典型城市

1. 希波丹姆规划模式——采用几何形式、棋盘式道路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形式

在此之前古希腊城市建设无统一规划,路网不规则,多自发形成。自希波丹姆后,他的规划成为一种主要典范,这种规划结构早期公元2000年前卡洪城和其他城市已有所应用,但希波丹姆最早把这种规划形式在理论上予以实践

1) 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街坊面积一般较小。

2) 根据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与城市公共生活要求,把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 3) 希波丹姆规划模式之演变

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塞里依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 2. 典型城市——米利都

1) (位置)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用地的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2) (道路)城市路网棋盘式,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

3) 中心开敞式空间呈”L”形,有多个广场。市场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附近,将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街坊面积较小,南部街坊面积较大。

4) 城市中心划分为4个功能区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主要公共建筑区。用地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5) 城南北两个广场,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周围有敞廊,至少有3个周边设置商店用房。 4希腊化时期城市特点

1. 大多按希波丹姆规划系统进行规划建设,这种布局规整、模式统一的规划在当时殖民城市建设量大、规划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被广泛使用

2. 广场规整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社区的划分,一直到市中心与广场的规划布局都是严格按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设计的

3. 卫城和庙宇已不再是城市的中心,新的城市中心是喧器的广场,广场往往在两条主干道的交叉点上。在海滨城市里,它靠近船埠,以利贸易

4. 城市广场普遍设置敞廊,开间一致、形象完整,如阿索斯城的中心广场,平面为梯形,两侧有大尺度敞廊,街旁柱廊或房屋檐口高度一致,形成气势壮阔的轴线布局与透视景象。前希腊城市主题建筑位于高地以突出其高大形象,而此时主题建筑可以在平地上通过其本身建筑体系与高度突出自己

1 / 18

5. 城市供水自附近山巅蓄水供应,有的城市有原始的下水道,城市有绿化种植和花园,环境卫生条件较希腊前期好

G西欧中世纪

1欧洲中世纪社会概况(了解)

社会特点:是封建主世袭领地的分封和教会的庄园化。

国家特点:以封建压迫和骑士制度为特征,表达社会的等级秩序。

基督教:公元5世纪,以罗马教皇为首的教会,成为统治社会的主导力量。教会拥有参与国政、制定法律、设立法庭、调用军队等大权。占有欧洲三分之一的土地,是最大的封建主。 战争:十字军东征和英法百年大战。

文化教育:经院哲学——以基督神学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大学——冲破教会垄断,建立的世俗学校。 2中古城市(西欧中世纪)社会特点、城市建设特征、典型城市的格局 1. 社会政治背景

1) 中世纪初期——城市衰落时期

封建割据,战争频繁,生活中心转入乡村。 2) 9-10 世纪——城市兴起,始于意大利

城市商人手工业者通过斗争获得自治。某些城转变成某种意义上的集体领主,有些则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出现城市议会等自治机构。

3) 12-13 世纪——城市繁荣,转变为商业中心,社会活动中心。 2.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 1) 城市起源:

a) 要塞型——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军事要塞,发展成为新社会的核心和适于居住的城镇。 b) 城堡型——封建主的城堡及其周围发展起来的教堂修道院和在教堂附近形成广场。

c) 商业交通型——地理位置优越,在商业交通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聚居区。 2) 城市建设

a) 城市选址:水源丰富,粮食充足,易守难攻,地形高爽地区。四周有坚固城墙包围。(城市发展受到城墙束缚,往往突破城墙发展。)

b) 城市道路:以环状与放射环状为多,随着工商业发展,也建造一些方格网城市。

c) 城市中心:教堂常占据城市中心位置,有的城市有市政厅广场与市场广场,从事商业贸易与市民公众活动。 d) 城市划分:划分为若干教区,市民住所往往与家庭手工作坊相结合。 e) 城市景观:充分利用城市制高点、河湖冰面和自然景色;尺度宜人的建筑环境;连续、丰富与活泼的建筑群;对比鲜明的城市建筑群体;丰富多变的街道视觉效果;统一而生动的城市色彩。

f)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殊,以色调为例,红色的锡耶纳、灰色的巴黎、金色的威尼斯 2. 典型城市的格局。(暂略) 1) 佛罗伦萨 2) 威尼斯 3) 巴黎

3. 其他地区中世纪城市特点(暂略) 简述欧洲中世纪”如画城镇”(picturesque town)的具体表现。可结合实例分析。(2007) 1. 凸显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尤以哥特式建筑最典型)。教堂庞大的体积和超出一切的高度,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

2. 实行自然主义的非干预规划。

3. 力显丰富多变的景观与亲和宜人的特质。城市最具特色的空间介质是城市内蜿蜒曲折而又宽窄变化的街道 4. 追求有机平和背后的内在秩序。中世纪城市美的秩序,来源于对自然地形形态的有机利用以及基督教生活的有机组织。

简述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主要特征 (2004)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主要特征。 (2001)

3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典型城市及其格局,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特点 1. 城市特点

2 / 18

1) 突破宗教束缚,大型世俗性建筑构成了城市主要景象 2) 地理学、数学等科学知识强有力影响了城市规划结构

3) 许多城市因不能适应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发展变化与要求改建,但城市布局没有新的突变,有的仅停留在理想城市的理论探讨上,有的仅集中在一些局部地段如城市广场群的改建等工作 4) 设计思路由细节逐渐扩大到环境,以建筑物丰富环境(致力于细部改建) 5) 巴洛克的浮华雕饰及建筑物的轴线构图,极大丰富城市景观

6) 巴洛克时期城市建设强调运动感和景深,有助于把不同时期同风格建筑构成整体环境 2. 不同时期城市格局

文艺复兴大致可分为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早期文艺复兴,以罗马为代表的盛期文艺复兴,以威尼斯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晚期。 1) 佛罗伦萨

a) 建筑活动主要是城市公共建筑和教堂。

b) 16世纪,修建了从阿诺河到市中心广场的大街,两侧严格对称的设有骑楼的联排式多层房屋,丰富了市中心广场的群体构图

c) 重视立面设计,不重视体积 d) 大教堂穹顶成为重要标志 2) 罗马

a) 重建圣彼得大教堂,修直街道、广场和喷泉

b) 开辟了三条笔直道路通向城门,它们的中轴线在城门里的椭圆形广场上相交,在交叉点上放一个方尖碑,作为三条放射式道路的对景,以示出口关键

c) 轴线构图被广泛应用,重要建筑放在城市广场,成为一个地区的中心 d) 建筑物的体积构图受到强调

e) 多数教堂采用单一空间的集中式构图,更具纪念碑性格 3) 威尼斯

15、16世纪除了开拓街道广场、修建教堂与府邸外,还建造了商业和集会的敞廊、市政府、钟塔、图书馆、学校等。富商的大府邸大多数在运河两岸,彼此临接,形成屏风式立面;还修建了不少码头和美丽拱桥,整顿了中世纪形成的大小街道和迂回的河道。最引人注目的是完善了圣马可广场的建设 4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主要特征

1. 中世纪意大利许多城市是西罗马帝国的防卫性据点转变为手工业和商人的居住地。 2. 拥有最先进的城市公共建筑

3. 许多城市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城市,是最早战胜封建主而建立的城市共和国 4. 教堂、市政厅、商场、府邸占据主导地位,城市中的高塔是城市独立的纪念碑 5. 城市有机发展

6. 典型城市: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比萨

H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与绝对君权时期

1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广场特征及典型广场格局

早期继承中世纪传统,广场周围建筑比较自由,空间多封闭,雕像多在广场一侧。后期与盛期广场比较严整,并常采用柱廊形式,空间比较开敞,雕像往往放在广场中央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1. 广场平面呈曲尺形,它是由三个梯形广场组合成的一个封闭型的复合式广场。圣马可广场呈梯形,在透视上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2. 在艺术处理方面,高耸的塔楼成为城市的标志,与广场周围建筑物的水平线条形成美的对比 3. 广场四周底层建筑全采用外廊式做法

4. 广场不同空间的互选和视觉上的相似性和对比性的运用,达到了形体环境的协调统一的艺术高峰 2阿尔伯蒂、弗拉锐特、斯卡莫齐的城市建设主张 1. 阿尔伯蒂——《论建筑》 1) 继承了维特鲁威的思想理论,主张首先应从城市的环境因素来合理考虑城市选址和造型,而且结合军事防卫

3 / 18

的需要来考虑街道的布局,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

2) 典型模式——街道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的多边形、星形平面;中心点通常设置教堂,宫殿或城堡;整个城市由各种几何形体进行组合 2. 费拉锐特《理想的城市》

完整的按照费拉锐特的理想城市建造的是威尼斯王国的帕尔曼—诺伐城,设计者是斯卡莫齐 中心为教堂宫殿城堡等,街道由中心辐射出去,几何形体,星形、棱形防御城堡/城墙 3. 斯卡莫齐——理想城市方案

城市中心为建有宫殿的市民集会广场,两侧为两个正方形的商业广场,南北分别为交易所及市场广场,主要广场南侧有运河横穿

由于战争需要,一些星形城市均设置突出的棱堡,由于其内放射性的锐角很难设计房屋,于是出现了有栅格型街道的矩形理想城市

影响: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理想城市虽不多,但曾影响整个欧洲城市规划思潮,特别是当时欧洲各国的军事防御城市大多采用这种模式

3巴洛克时期城市建设特征及主要城市格局

文艺复兴时期经济与社会变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城市结构不再适应生活需要,拓宽取直道路,改善公共设施与卫生条件,调整城市防御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文艺复兴城市突破了中世纪城市宗教内容的束缚,教堂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世俗建筑构成了城市的主要景观,主要城市(佛罗伦萨、罗马、米兰)都做了规模不一的城市改建工作

4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改建 1.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改建内容:

1) 为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和发展,突破中世纪的城市结构,城市拓宽调直道路,改善城市公共设施与卫生条件,调整城市防御体系。

2) 城市突破了中世纪城市宗教内容的束缚,教堂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的世俗性建筑构成了城市的主要景象。 2. 巴洛克时期城市改建特点

强调运动感和景深,这也有助于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物构成整体环境。如教皇西斯塔斯五世在罗马的规划把主要的宗教和世俗建筑、凯旋门用道路轴线联系起来。 5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1. 圣彼得大教堂前面的广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广场

2. 它以方尖碑为中心,以长为198m的长圆形广场和梯形广场相接

3. 两个广场都围以柱廊,在长圆形广场的长轴上,方尖碑的二侧各有一个喷泉,他们衬托出广场的几何形状 4. 梯形广场的地面向教堂逐渐升高。当教皇在教堂前为信徒们祝福时,全广场都能看到局域高处的教皇 6绝对君权时期的社会背景 1. 国家的性质:

国王与资产阶级新贵族结合,反对封建割据与教会势力,建立了一些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十七世纪的法国是最具代表性的绝对君权国家。 巴黎,柏林,圣彼得堡等均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 2. 古典主义:

17世纪后半叶,古典主义在法国的文学艺术等方面占绝对统治地位。在建筑方面,古典主义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建筑潮流。古典主义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也是资产阶级唯理主义在美学上的反映。它体现了有秩序的,有组织的、永恒的王权至上的要求。古典主义力求在一切文学艺术的样式中建立“高贵的体裁”所必需的规则 3. 古典主义的艺术特点: 追求抽象的对称和协调,寻求艺术作品的纯粹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在平面上是中央广场,在立面上是中央穹顶统率着其余部分。 4. 法国古典主义的影响:

法国古典主义的宫廷文化和古典建设影响了整个欧洲,欧洲各国从法国学习一切,从文学、艺术直至生活方式,建设了大量象凡尔赛宫一样的宫廷建筑和大量的城市中心广场和公共建筑。

4 / 18

7绝对君权时期法国广场、园林和城市建设特征和典型案例 1. 法国广场

1) 典型案例:旺道姆广场(路易十四广场)、胜利广场 2) 特征:

a) 城市广场成为君主个人功绩、伟大的展示场所。 b) 出现了分布在一条轴线上的广场系统的规划

c) 纪念性的公共广场有了较大的发展,绿化、喷泉、雕塑、建筑与广场空间整体上协调统一,同时不同广场之间也有了协调的处理。 3) 巴黎协和广场:

位于塞纳河北,横轴与爱丽舍田园大道重合。广场主要特征是开敞,广场东南西三面无建筑,向树林、花园和塞纳河完全敞开,平面为长方形。广场北边有一对古典建筑物,把广场和北面的南北向大街联系起来,构成了同爱丽舍田园大道垂直的次要轴线

协和广场出色地起到了都勒里花园过渡到爱丽舍田园大道的作用,成为从卢浮宫至星形广场的巴黎主轴线上的重要枢纽

2. 园林建设

1) 典型案例:凡尔赛花园 2) 特征

a) 注重秩序感、几何和数的和谐,轴线突出、对称等古典主义思潮的设计手法

b) 凡尔赛花园的设计成为法国园林设计的巅峰。中轴对称,整齐人工剪裁的植物与中央十字形的水渠,加上笔直轴线形成强烈的透视感,同时花园不设围墙,使其与田园连成一片,形成无限感。大量精美的雕塑和建筑小品均体现出了君主、贵族的无限力量和大统一的情绪。 3. 绝对君权时期的巴黎改建

路易十四时期——为了炫耀君权与国家强大而改建 1) 改建卢浮宫等大型古典主义建筑 2) 富裕贵族在巴黎建造城市府邸

3) 修建路易十四广场和胜利广场歌功颂德

4) 形成巴黎城市的中轴线,完成香榭丽舍大街和协和广场的建设 5) 采用区域性、轴线性的方式

I近代

1资本主义城市的特征

1.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的畸形发展。

2. 城市功能结构变化:城市中出现了大片工业区、交通运输区、仓库码头区,工人居住区,城市生活的空间随之扩大。原来封建城市的结构布局被打破。

3. 城市中心出现:各种商业金融机构在市中心集聚,形成了资本主义城市的市中心。 4. 交通拥挤:城市盲日扩展,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货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阻塞。 5. 环境恶化:工业的盲目发展,污水、废气、垃圾污染了城市环境

6. 景观质量下降:建筑紊乱,城市设计缺乏整体环境的考虑,建筑艺术衰退。 2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问题和矛盾 1. 人口迅速增长,居住环境恶化 2. 城市结构巨变,造成混乱 3. 社会两极分化严重 4. 交通恶化 5. 环境污染

6. 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环境艺术品质低下

3 1666年克里斯托弗?仑的伦敦改建要点和成果 1. 改建:

1) 沿袭古典主义手法,将法国园林手法运用到城市。城市主轴线+广场序列+放射道路

5 / 18

3) 科研教学区分5个小区,建筑风格各异

4) 市郊发展区尽量保护自然环境,建成市郊农业区,以保持一个对科学城最适宜的环境 5) 以步行专用道路网的主步行道为城市中轴线,把各大区联系称为有机体 6) 科研和产业联系不多,城市功能过于单一 关西科学城规划方案特点:

1) 选址布点:这地区有经济实力、发达的交通、优良的贸易环境和完整的城镇体系

2) 网络观点:每个科研集合点都具有网络的功能,关西科学城位于网络中心,承担学科与产业之间的联系任务 3) 创造富有吸引力的城市生活环境

4) 组团式城市结构和发展方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社区和分歧发展 8堪培拉、昌迪加尔、巴西利亚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优缺点,规划年代和规划师 1. 堪培拉:

1) 规划时间:1911 年 2) 规划师:格里芬

3) 指导思想:利用地形,把自然风貌和城市景观融为一体,使堪培拉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又具有城市生活的魅力。

4) 优点:城市选址结合地形很有特色,城内山光水色相互掩映,享有”田园城市”盛誉。 2. 昌迪加尔:

1) 规划时间:1951 年 2) 规划师:勒?柯布西耶

3) 指导思想:以城市形态象征生物体形,构成了城市地图特征。 4) 优点:

a) 功能分区明确,布局规整有序。 b) 整体精美的道路设计:

c) 行政中心采取强烈映衬手法,形象鲜明。 5) 缺点:

a) 功能分区导致了社会分化。 b) 脱离印度国情,缺乏民族性。

c) 城市布局过分有序、机械,建筑空间和环境丧失人情味。 3. 巴西利亚:

1) 规划时间:1956 年 2) 规划师:科斯塔

3) 指导思想:柯布西耶的密集城市模式和象征意义:产生平面模拟飞机形象,象征巴西是一个迅猛发展、高速起飞的发展中国家。 4) 优点:

a) 结构清晰、分区明确。 b) 组织现代化的交通

c) 运用公园、湖泊、绿地等美化设施。 5) 缺点:

a) 过分追求形式,对经济、文化、社会和传统考虑欠缺。 b) 尺度失衡,城市缺少人情味。 c) 中心区过分高高在上。

巴西利亚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简述其价值(2010) 深受柯布西耶思想的影响 1. 规划设计思想

1) 追求理性、高效、秩序和象征意义 2) 注重功能分区和机动车的交通组织 3) 采用高密度、立体化的居住模式 4) 把地面让出来作为交通及开放空间

11 / 18

5) 宏伟尺度的纪念性 2. 规划布局特点

1) 城市布局骨架由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功能迥异的轴线相交构成,平面形状模拟飞机形象

2) 功能分区明确:机头——三权广场;机身(城市交通主轴)——纪念性大道、高楼群;机身——商业区、住宅区、使馆区;飞机尾部——文化区和体育区,其末端是为首部服务的工业区、印刷出版区;城市主轴和两翼成十字交叉,象征巴西是天主教国家 3) 现代化、立体化的城市交通

4) 运用公园、绿地、湖泊等美化设施,顺应地形 3. 缺点:

1) 单纯讲究物理性功能或视觉功能,而忽视了人们的心理功能的需要

2) 规划过于追求平面上的超凡形式,而对经济、文化、社会和传统却较少考虑 4. 意义:

1) 结构清晰,功能分区明确,各功能分区有良好的交通联系,步行交通与车行交通各成系统 2) 城市中心设计杰出

3) 严格按照雅典宪章功能分区思想和”形式理性主义”规划思想,对柯布西耶的思想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图示巴西利亚的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特点?(2006)

9 60年代以来城市发展趋势:

1. 城市化保持较快的发展;发达国家中小城市仍将不断增长;第三世界的人口将继续大量增加。 2. 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的概念在大多数国家中仍受到重视。

3. 在大城市的布局形态上,封闭式的单一中心的城市布局渐为开敞式多中心所代替。 4. 全国的人口与生产力布局与城市规划协调,使城乡融为一体,并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5. 新的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方法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将产生愈益显著的影响。 6. 科学园区或科学城是各国为发展尖端技术与新兴产业的一种重要建设任务。 7. 城市群体布局也成为世界城市的发展模式之一。形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聚集着众多的城市,组成一个相互依赖、兴衰与共的经济组合体的大城市连绵区 。

在城市规划方面,它向多学科发展。各学科的交叉和横向的发展使城市规划成为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学科,出现了一大批理论名著,标志着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在城市规划编制上,各国政府对规划实行统一领导,宏观控制。从过去的物质建设规划发展到多学科的综合规划,把物质建设规划与经济发展计划、社会发展规划、科技文化发展规划以及生态环境发展规划互相结合,并采取综合评价,以系统论的观点进行总体平衡。

10 60年代以来城市广场、现代商业中心、城市商业区、园林绿化等空间要素不同时期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 1. 市中心

60年代以来,各国城市中心的建设与改建,均有新的发展,它们都从完善整体环境、组织空间序列、美化建筑造型、给人以美好的环境印象 2. 城市广场

1) 二战以前,西方国家城市广场多采用平面型 2) 50-60年代是平面型向空间型过渡阶段

3) 70年代以后,大部分倾向于空间型。空间型广场的发展是和进一步避免交通干扰的要求分不开的,可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又可充分利用有效空间,获得丰富的城市景观。空间型广场一般有下沉式和上升式。下沉式一般用于商业建筑或大型公共建筑的前院;上升式广场常假设在高台之上,广场下面或为商场等营业建筑,或公路由下面穿过 3. 城市商业区

1) 50-60年代,大批中产阶级迁居郊外,市内商业街区开始衰落。美国的新商业中心多选在交通便利的郊区;欧洲多把购物中心安排在城市边缘附近的地区

2) 70年代,出现了”商业区重返城市”的思潮,多采用适应城市条件的步行商业街区的形式。室内步行街也得到发展。60年代以后的步行商业街区并不是简单的平面布局,而是具有多层空间的。发展可分为是哪个阶段:

12 / 18

初期是各种功能各自独立,中期是把各种功能简单的组合起来,近期则把各种功能统一在一个多功能联合体中。

K各种小结

1古罗马不同时期城市特点(伊达尼亚时期——罗马共和时期——罗马帝国时期) 1. 伊达尼亚时期城市建设思想: 1) 选择高地建城,先修城墙

2) 力求体现对天体和世界的认识,体现宗教思想 3) 城市规则、分区明确 4) 街坊内,围绕内院造房子 2. 罗马共和时期

主要兴建:军事、运输、娱乐、大型市政和商业设施 营寨城特点:

地中海沿岸的派拉斯营地,被作为城堡的模式,形成了古罗马营寨城设计的原型 1) 有方正的城墙,城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基本方位 2) 中间十字交叉路通向方城东南西北4门 3) 道路交叉口建神庙 4) 已不用选取高地为城址 5) 以北非的提姆加德为代表

城市特点:①自然发展,布局较凌乱;②市中心形成广场群,是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心,广场的公共活动性质较强;③广场有丰富的雕像装饰。 3. 罗马帝国时期

帝国时期是古罗马的鼎盛期,主要兴建:娱乐设施、纪念物、宫殿和赢利性公寓

帝国时期的城市的特点:①城市总体布局凌乱;②城市与港湾均筑防御城墙;③输水道;④供消遣和享乐的场所规模宏大。

广场的特点:共和——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公共性、开放、自由;建筑强调自我突出,与广场不甚协调。帝国——皇帝为个人竖碑立传的纪念场地;封闭、严整;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特点:每个空间都有柱廊连接,端部建筑起装点作用。建筑群用地布置上彼此垂直相反,以多个垂直轴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柱廊将空间联系,是空间的过渡。

营寨城特点:兰培西斯、阿奥斯达

1) 按照罗马军队的严谨的营寨方式建造

2) 城市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大干道或十字交叉或十字式相交,交点处是城市中心广场或神庙; 3) 路网为方格网;

4) 城市有剧场等大型公共建筑

5) 在主要道路起点和交叉处,有凯旋门;凯旋门之间有列柱街。

2罗马共和和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的异同 共和广场 帝国广场 性质 城市社会、经济、政治活动中心,市民欢聚的公共活动性质 皇帝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 广场形式 开敞、自由 封闭、严整 雕塑位置 安置于广场边沿 皇帝雕像站到广场中央主要位置 建筑群 与整体不协调强调自我突出 从属于广场空间有内在秩序轴线关系

3在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人文主义思想、君权思想的穿插交锋,理性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穿插交锋的过程演变

1. 人文主义与资本主义新政治

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称”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早期拜占庭的人文主义思潮直接促成意大利文艺复兴,那时城市中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和发展其政治、经济利益,

13 / 18

要求在意识领域里反对教会精神统治,即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赋予社会新的世界观,形成”文艺复兴”。其历史意义是为资本主义建立统治地位制造舆论。文艺复兴在形式上具有再生和复兴古典文化的特点,但它却是用古典外衣而产生的一种新文化,是当时社会新政治、新经济的反映 2. 古典主义、唯物主义与绝对君权

17世纪后半叶,古典主义在法国的文化艺术方面占绝对统治地位(法国当时处于绝对君权的极盛时期,是欧洲文化中心),在建筑方面古典主义也是如此,它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也是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在美学上的反映。它体现了有秩序的、有组织的、永恒的”王权至上”的要求,也力求在一切文化艺术的样式中建立”高贵体裁”所必须的规则;

古典主义在艺术作品中追求抽象的对称和协调,寻求艺术作品中纯粹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在平面上是中心广场,在立面上是中央穹顶统率着其余部分。

4巴黎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建设(罗马营寨城——古典主义——雅各宾时期——拿破仑帝国时期——欧斯曼改建——1965年巴黎城市总体规划) 1. 罗马营寨城时期:

1) 罗马营寨城基础上发展。 2) 塞纳河渡口的小岛上。 3) 多次扩建城墙和城市。

4) 巴黎圣母院等大型设施修建。 2. 古典主义(绝对君权)时期:

1) 17世纪做了道路桥梁供水等城市建筑工作,还建造了法兰西广场和皇家广场。最重要的工作是改造巴黎旧房屋,形成完整的广场和街道景观。

2) 路易十四时期,继续改造卢浮宫和建设一批古典主义大型建筑物;富裕居民在巴黎建府邸;建路易十四胜利广场;形成巴黎城市主轴线;采用区域性轴线构图 3) 在巴黎市内建筑旺道姆广场和胜利广场

4) 对着卢浮宫建立一个大而深远的视线中轴,延长丢勒里花园轴线,到达星形广场,后成为巴黎城市的中枢主轴

5) 形成巴黎最壮观林荫道(香榭里舍大街)。 3. 雅各宾时期:

1) 改建重点:第三等级和贫穷的手工业工人聚居区(铺设街道路面、增加水井、清除垃圾、添置街灯) 2) 开辟新干道、减轻市中心交通负荷。 3) 封闭一些墓地,修建绿化广场。

4) 在建筑形体上追求简单形体,平整的墙面积很少有装饰,平面大都由简单几何形组成。 4. 拿破仑帝国时期

1) 目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颂扬拿破仑对外战争。 2) 城市面貌:灰色屋顶的多层住宅建筑。 3) 有连绵券廊的里利沃大街。 4) 巴黎西部改建了贵族区。

5) 市中心以纪念碑、纪念柱和纪念性建筑点缀道路和广场。 6) 修建明星广场与凯旋门

7) 东西凯旋门——奠定中心轴线;协和广场——控制城市中心。 5. 欧斯曼巴黎改建(拿破仑第三时期)

背景:当时法国国内及国际作铁路网已经形成,使巴黎成为欧洲最大交通枢纽之一 目的:功能要求、艺术要求、政治目的

1) 完成了巴黎的”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 2) 在市中心开辟95公里顺直宽阔的道路

3) 为美化巴黎城市面貌,对道路的宽度与两旁建筑高度,屋顶坡度都规定了一定比例的限制 4) 改建市中心大型公共建筑

5) 为适应城市结构变化带来的分区要求,市中心分散为几个区中心 6) 建造了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和其它市政设施,促进城市近代化

14 / 18

7) 重视绿化建设。 不足:

1) 未能解决工业化提出的新要求,未能解决城市贫民窟问题 2) 城市内外交通衔接问题

6、1965 年”巴黎地区战略规划”:平行带状发展战略 1) 方针:”保护旧市区,重建副中心,发展新城镇,爱护自然村” 2) 打破单一中心模式,规划多中心城市群,树立区域发展战略思想。 3) 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安排工业和城市分布。

4) 沿塞纳河发展成带状城市结构,规划发展两条城市发展走廊。 5) 保护、改造巴黎旧城。

拿破仑三世奥斯曼对巴黎改建的内容及影响(2009)

1. 背景:当时法国国内及国际作铁路网已经形成,使巴黎成为欧洲最大交通枢纽之一 2. 目的:功能要求、艺术要求、政治目的 1) 完成了巴黎的”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 2) 在市中心开辟95公里顺直宽阔的道路

3) 为美化巴黎城市面貌,对道路的宽度与两旁建筑高度,屋顶坡度都规定了一定比例的限制 4) 改建市中心大型公共建筑

5) 为适应城市结构变化带来的分区要求,市中心分散为几个区中心 6) 建造了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和其它市政设施,促进城市近代化 7) 重视绿化建设。 3. 不足:

1) 未能解决工业化提出的新要求,未能解决城市贫民窟问题 2) 城市内外交通衔接问题 4. 意义:

1) 基本上达到了改建的预期目标——功能要求、宣传帝国、军事防御 2) 使得巴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美丽、最现代化的城市

3) 对后世城市改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提供了实践 法国巴黎拿破仑三世欧斯曼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999)

5华盛顿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建设(朗方规划——Boswash——放射形长廊) 1. 近代华盛顿的朗方规划(1790年)

1) 借鉴欧洲城市经验,根据华盛顿地区的地形等条件,选择了河流交叉处、地势高、用水方便的 地区作为城市发展用地

2) 城市以国会与白宫为中心制定,国会放在华盛顿的最高处

3) 以国会为中心一条通向河滨的主轴线,并连接白宫和最高法院,成为三角形放射格局,构成全城的布局结构中心

4) 从国会和白宫两点向四周放射许多放射状道路通往许多重要公共建筑,并结合绿地构成放射与方格形相协调的道路系统

5) 从国会大厦开始,正中有一条林荫大道往西伸展,到华盛顿纪念碑 6) 方格网+放射→美丽街道 7) 大胆英明的人口预测 2. 华盛顿2000年规划

1) 采用”放射长廊”发展战略

2) 以现有城市为中心,向外建设6条主要的放射交通线,,即长廊地带,隔一定距离,建一个居住区和卫星镇 3) 长廊之间的地区作为绿地和农业用地 4) 更多采用公共交通 5) 限制建设高速公路 6) 改建大部分地区

15 / 18

7) 限制市区人口增长

8) 市区就业机构集中在市中心

9) 强调用快速交通解决居民点与工作地点之间的关系 10) 其思想接近大哥本哈根规划 6伦敦城建设史

1. 1666伦敦大火后改建:克里斯多夫?仑

古典主义,园林手法;资产阶级观念;街道网;市中心,船埠及其交通功能布局;反应重视经济职能 成果:专门机构,规定;公园;大街 2. 大伦敦规划1942艾伯克隆比 《巴罗报告》:广域联系、结构→建立普遍控制体系 《斯科特报告》农村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节约 《尤斯瓦特报告》:城市土地开发中的补偿金问题

社会概括:战争、恢复生产、改建城市,人为弊端:悲观 规模:6731km21250万人

思想:盖迪斯的调查?——??分析——规划 单中心、同心圆、放射+环路、增加绿化 方案:

1) 四圈:内、近郊、绿带、外 2) 结构↑

3) 绿地8㎡/人→28㎡/人,网、楔、带 4) 中心区

5) 1946《新城法》→新城(卫星城)建设

问题: 1) 人口 2) 产业 3) 新城 4) 旧区 5) 交通 6) 扩张

3. 大伦敦发展总体规划 东南部研究:(伦敦中心:半径50~100km)→3个文件 1968城乡规划法:结构规划、地方规划 1) 集中式发展格局 2) 反磁力吸引中心城市 3) 城市发展长廊 4) 观念发展

7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 一、 西方的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伴随人类城市发展的总体分期,城市规划的思想和理论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般,①将自古希腊到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规划称为”古代城市规划时期”,其中又进一步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规划称为”古典城市规划时期”,将中世纪时期及文艺复兴前后的城市规划成为”中古城市规划时期”;②将工业革命以后至20世纪初的城市规划称为”近代城市规划时期”,这是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众出纷纭并逐步走向独立学科建设的重要时期;③20世纪初以后至今的时期统称为”现代城市规划时期”,又由于二战后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国家进入所谓的”后工业化”、”后现代”社会,城市规划理论与思想产生重大变化,因为常将20世纪60年代后的城市规划称为”后现代城市规划时期”。 演变的整体脉络

1. 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脉络:

16 / 18

a) 人文主义思想与君权(神权)思想穿插交锋的过程; b) 理性主义思想与自然主义思想穿插交锋的过程。 具体表现在:脉络①: 时期 对应城市布局特征

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崇尚时期(BC12-BC2) 城市公共场所 古罗马君权主义时期(BC750-AD476) 炫耀和享乐特征 中世纪神权统治时期 城堡及教堂的空间主导 文艺复兴对人文精神的复苏(15-17C) 古典广场 西欧绝对君权时期(17C-18C) 城市放射轴线

脉络② 古希腊的自然主义精神→君权(神权)时期的理性主义→近代自然主义精神

以上为粗略概括了时代的主体思想与价值取向,不排斥其他思想的同时存在、表现和发展,如古希腊城市规划中的理性主义(如希波丹姆斯模式)与雅典卫城所体现的自然主义就同时存在。 2.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古希腊: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1) 民主共和制思想的反映。城市中广场和公共建筑取代了宫殿,作为居民集会场所形成了城市的核心,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2) 喜欢哲理,好辩论。表现在城市规划中”希波丹姆斯模式”。并一直影响西方近2000年的城市规划,该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如米列都城。

3) 神人同形的宗教思想。如雅典卫城。古希腊众多的神庙,亦可看作众多的公共活动场所。 古罗马:西方奴隶制发展的繁荣时期

1) 世俗化的特征。城市里的神庙已退居次要地位,而公共浴室,斗兽场、宫殿、府邸、剧场等宣扬现世享乐的建筑大量出现;

2) 军事化的特征。古罗马是严格极富侵略性的帝国,建筑了大量军事功能极强的”罗马营寨城”,在全国开辟了大量的道路,修建了桥梁、城堡和输水道设施,出现了条条道路通罗马的场面。 3. 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由于以务农为主的日耳曼人的南下,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城市衰落。总体而言中世纪宗教神权思想占据绝对统治地位。 1) 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庞大体量和高耸尖塔成为城市空间布局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

2) 由于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堡;

3) 城市发展缓慢,形成了十分有机的城市形态,以及很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使中世纪欧洲城市景观具有独特的魅力;

4) 10世纪后,手工业和商业逐步兴起,一些城市成为自治城市,公共建筑占据了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再发展后,不少中世纪城市突破封闭的城堡,不断向外扩张。 4.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

15世纪初的文艺复兴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艺术、技术和科学均飞速发展。 1) 在人文思想的影响下,意大利的城市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如罗马的圣彼德大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2) 17世纪后半叶,资产阶级与国王结成联盟,反对封建割据的教会势力,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在当时最为强盛的法国,巴黎的城市改建体现了古典主义思潮的重大影响,轴线放射的街道(爱丽舍田园大道)、宏伟壮观的宫殿花园(凡尔赛宫)和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如协和广场)都是这个时期的典范。 二、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及重要城市 1. 演化的脉络

1) 雏形城市时期。考古证实,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距今有3500年左右的历史,但由于它不具备城市的实际职能和文化形态,因而只是一种”带围墙的村庄”。BC1500年,商代产生了第一批较为完整意义上的早期城市。 2) 古典城市时期。大约在BC11c的西周至BC2c的战国,逐步形成了城郭分野相依的古典城市形态格局。西周形成了完善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对城市形制也有相应的严格规则。《周礼?考工记》记载道:”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其成为影响我国几千年

17 / 18

古代城市营建的基本范式,对我国传统城市的礼制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周王朝平面图 《原理》P14第二版)。东周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既有《周礼?考工记》一脉相传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表现为城市形制的皇权至上理念;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变革思想,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至上的理念。

3) 中期传统城市时期。大约从BC2c末的秦汉到10c的唐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就是礼制思想的体现,礼制的核心思想就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从此,礼制思想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3000年左右。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中国古代都城有了越来越完全的体现。 此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特征:⑴城市的整体性加强,组合城一个紧密的整体; ⑵受”尊儒崇礼”思想影响城市内部功能布局呈现尊卑严格的礼制秩序;⑶既有严格的功能分区和严格的”坊里”制度。

4) 后期传统城市时期:大约从10c的北宋到19c的晚清。城市功能日渐增多,尤其是经济、生活功能的强化,城市的世俗化特征日益明显。到了宋代,商品经济和世俗生活的发展开始冲破《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约束,在宋代的东京汴梁城出现了商业大街取代了唐长安城中集中设置的东西两市。城市建设一方面表现魏对传统城市主体礼制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开始出现了对严格的坊里结构和封闭的城市形制的重大变革,形成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而相对自由的城市风格。 2. 小结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理论主要受以下思想的影响。 1) 早期的耕作制度。”井田制”形成了中国早期城市方格网状的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形式,如《周礼?考工记》中所用的”夫”就是井田的丈量单位;

2) 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受儒家社会等级和社会秩序挂念的深刻影响,产生了严谨、中心轴线对称的规划布局;

3) “天人合一”思想。其在城市建设中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大量的城市规划布局中,充分考虑当地性质、地理、地貌的特点,城墙不一定是方的,轴线不一定是一条直线,自由的外在形式下面是富有哲理的内在联系。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18 / 1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hl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