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生态环境的保护

更新时间:2023-05-16 07:5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6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知识点一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由于④ 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 口现 我国人 2010年,人口总数(不包括港、澳、台)要控制在⑤ 以内状与 前景 前景 口发展 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⑥ 目标 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将达峰值(⑦)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继续控制⑧ 协调人口 加大保护⑨ 和○ 与环境 、 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的关系 加强 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推进生态农业101982年,我国将① 我国现状 2001年,我国颁布了《② 的人 我国已进入低生育水平的国家行列,人口③ 明显下降

想一想: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从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因素看,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如何得以实现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

知识点二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原因: 全球性臭氧层破坏 结果:紫外线辐射增强生态环 水资源短缺境问题 酸雨

土地荒漠化:主要原因

海洋污染 生物多样性锐减 温室气体 等的大量排放 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知识点三 保护生物多样性

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内容 多样性 潜在价值:未发现、不清楚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价值 价值(也叫做 )

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科研、美学价值 ○ 保护生物多 易地保护 样性的措施 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 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2122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

思一思:人们将苍蝇、蚊子、老鼠等归为有害动物,是依据其哪类使用价值划分的?对于有害生物,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是否应将其彻底消灭?

知识点四 可持续发展

○ 的持久而和谐的发展

保护生物多样性 实现措施 保护资源和环境 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23含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

“温室效应”

1970年以来,全球能源消耗增加了70%,未来15年还会每年递增20%,化学燃料的使用会使温室气体增加50%。

判断正误

1.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已开始缓慢下降( )。

2.人口增长过快,不但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

3.为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应继续控制人口,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力度,努力推广生态农业( )。

4.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力,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

5.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远大于间接使用价值( )。

6.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种群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 )。

7.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

连一连

1.生物多样性价值及实例

①直接价值

②间接价值 a.文学艺术创作

③潜在价值

b.科学研究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有些杂草可能存在

抗除草剂基因

2.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

①CO2 a.酸雨

②SO2 b.温室效应

③N、P等矿质离子 c.臭氧层破坏

④制冷剂的使用 d.水体富营养化

自我校对:

①计划生育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③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 ④人口基数 ⑤13.6亿 ⑥14.5亿 ⑦15亿左右 ⑧人口增长

10环境 监控 治理 生物多样性 二氧化碳 变暖 氟利昂 ⑨资源 ○

植被的破坏 生态系统 间接 生态功能

21就地 ○22基因 ○23自然、经济、社会 ○

想一想: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可通过“降低出生率”实现对人口过快增长的有效控制。

思一思:我们将苍蝇、蚊子、老鼠等归为有害动物,主要是考虑了它们的直接使用价值。由于生物多样性具更大的间接使用价值或潜在使用价值,故对待有害生物的正确态度应当是“控制但不彻底消灭”。

判断正误:1.× 2.√ 3.√ 4.√ 5.× 6.× 7.√

连一连:1.①-a、b ②-c ③-d 2.①-b ②-a ③-d ④-

c

,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环境问题 高考地位:5年16考 (2011广东理综、山东基本能力,2010广东卷 )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读: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压力。

(1)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和经济发展,使污染物的总量增大。大量工业、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使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影响了环境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2)人类的生存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都是有限的,过度利用使资源减少。

2.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后果

3.水污染及其净化

提醒 解决水污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排放。对不可避免产生的污水,要集中到处理厂进行净化。通常的方法有物理沉降、化学反应分解等,最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利用生物分解的办法降解。

4.土地荒漠化

(1)原因:植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如草原的过度放牧、草原植被破坏、有益动物的大量减少、病虫害严重等,使草原植被退化,原始森林和“三北”防护林被破坏。

(2)后果:沙尘暴遮天蔽日,毁坏力极强。

(3)治理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草原;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大量营造草场、灌木林和防护林,以林护草、草林结合。

★★★ 本考点与人类自身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近年在各地高考卷中呈现频率较高,题目考查角度包括人口过快增长对生态环境的系列影响,酸雨、温室效应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等,题型多为选择题。

【典例1】 (2011·广东卷)人们使用含三丁基锡、三苯基锡等有机锡化合物的油漆涂于船只、海洋建筑物等的表面,有效防止了海洋生物附着生长,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油漆中的有机锡可释放入海,对多种生物造成毒害。有关该污染物的部分研究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较低浓度的有机锡即能抑制软体动物雌性个体的雌性激素合成,这些雌性个体的繁殖功能有何变化?________。小鼠在食用含较高剂量三丁基锡的食物后胸腺萎缩,请推测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各有何变化?________。该污染物通过________的富集可能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

(2)有机锡污染导致某海域一种鱼的年龄组成发生改变(如图),请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海域受有机锡污染后,部分海藻以及多种软体动物的生物量显著下降,个别物种消亡,而沙蚕等多毛纲动物变为优势类群。这是在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4)以上资料表明,如果有机锡长期污染将会导致________下降,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________。若想探究海洋底泥中是否存在分解三丁基锡的细菌,以便用于今后的生态修复,筛选目标菌株的培养基成分为:蛋白胨、________、NaCl、H2O和琼脂。

解析 本题是属于考察生态与环境的相关内容,(1)属于信息题,根据体液调节可知雌性激素合成减少时繁殖力会降低。由于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的场所,胸腺萎缩会降低细胞免疫,由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相互作用的,细胞免疫又会影响体液免疫,所以二者都降低。污染物会沿着食物链富集,对食物链的顶级消费者伤害最大。(2)可知污染后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故数量会逐渐减少。(3)是不同种群之间,所以是群落水平。(4)考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最后一问考察了选择培养基的内容,所以应加入三丁基锡。

答案 (1)减弱(降低)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减弱(降低) 食物链 (2)逐渐减少 (3)群落

(4)生物多样性 稳定性 三丁基锡

【训练1】 生物氧化塘是利用藻类和细菌处理污水的一种生态系统。下图是生物氧化塘内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正确的是(多选)( )。

A.生物氧化塘利用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等原理

B.在该氧化塘中引进硝化细菌有利于对污水的处理

C.B层中的藻类和细菌具有种间互助关系

D.出水处只要对细菌数量进行有效控制便可排放

解析 该图形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等原理;硝化细菌能够通过化能合成作用产生氧气,增加水中的含氧量,有利于好氧型细菌和藻类的繁殖,有利于污水的处理;由图中信息分析,藻类产生的氧气能被细菌利用,而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的物质有利于藻类生长,体现了种间互助关系;出水处的污水需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因为可能含有有害物质。

答案 ABC

【训练2】 某研究机构研究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实验结果如图。其中P表示磷;N表示氮;COD表示化学需氧量(代表水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氧气消耗量)。据图分析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B.人工湿地对污水中的N去除效果好于P

C.8~11月份流经人工湿地的污水中N和P的减少不是同步的

D.从12月份COD的曲线变化分析,浮游动物的取食作用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解析 由题图可知,人工湿地对污水中N去除效果要好于P;在8~11月份,流经人工湿地的污水中的N的含量在8月中旬至10月中旬是持续下降的,但P的含量呈波动趋势,所以不是同步的;从整体上看,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但图中没有信息能反映出浮游动物的取食作用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答案 D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高考地位:5年11考 (2011安徽卷、江苏卷,2010北京卷、江苏卷 )

1.生物多样性内涵及各层次间的内在关系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使用价值

①药用价值:如蝉蜕、人参、冬虫夏草等。

②工业原料:如芦苇、霍霍巴。

③科研价值: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将野生品种中的一些抗性基因转移到农作物中,从而得到抗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

④美学价值:色彩缤纷的植物,神态各异的动物。

(2)间接使用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如:①土壤形成、水土保持;②净化环境。

(3)潜在使用价值: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

3.生物多样性成因分析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从分子水平看:

DNA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生物性状多样性翻译转录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即生物多样性)

(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及生物圈维持稳态的基础,生物圈稳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故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相应内容在高考中频繁呈现,题型多为选择题。

【典例2】 (2011·江苏卷)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

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地迁地保护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至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解析 克氏原螯虾(小龙虾)从美洲到日本,再到南京,生存能力强,影响到当地原有的生物群落,应属于生物入侵,所以B选项的叙述是错误的。

答案 B

温馨提示 (1)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应措施,需要区分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2)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存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训练3】 根据分类学的记载,现在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多万种,但是每年都有新种被发现。近年来在深海中,海底3 000米的深海热泉孔周围,就发现了以前没有记载的生物。这就说明,生物界的物种有待人们去继续发现。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问题。

(1)从分子水平看,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从遗传水平看,生物新性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的结果,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的不同表现型主要是由于________的结果。

(3)从进化角度看,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通过________________技术也可以定向创造出动植物的新品种和微生物的新类型。

解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学科内综合题,涉及组成生物的化合物、变异的来源、自然选择学说、生物工程等知识内容,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生物具有多样性,可以从分子水平、进化、生态等不同层次和角度进行研究。从分子水平看,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直接影响生物性状表现的多样性,而蛋白质的合成受基因控制,特定的基因控制特定蛋白质的合成,所以遗传物质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从生物变异的角度看,新性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的不同性状主要是由于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即基因重组形成的;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不同环境条件下,自然选择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现代生物学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可以不断改变生物遗传性状,如转基因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等能在较短时间创造出动植物的新品种和微生物的新类型。

答案 (1)蛋白质的多样性 DNA(或基因)的多样性

(2)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3)不同的环境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 (4)现代生物工程(或转基因、细胞融合等)

【训练4】 关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①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禁止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 ③要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 ④主要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

答案 A

调查当地环境污染状况,设计实验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人体及环境的危害及环保措施 高考地位:5年2考 (2011广东理综,2008全国Ⅱ卷)

知识背景:环境污染的类型及其危害

★★ 全球性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是近几年命题的热点,题型主要为选择题,试题难度不是很大。以后的高考中需要重点关注。

【典例】 为探究菖蒲对不同种类污水的净化作用,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1)实验目的:(略)

(2)实验材料:从不同地点采集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混合污水、普通池塘水4种水样;菖蒲若干;透明玻璃缸若干个;测定BOD(即水中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的需氧量)和总氮量的设备。

(3)请写出实验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果:该实验小组得出的数据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①实验后a、b、c、d 4种水样中的总氮量均下降到较低的水平,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4种水样中,有机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填图中字母)。

解析 依据实验目的应分别测定菖蒲对四种水样的净化效果,在放入菖蒲前应事先测定并记录起始数据,实验中应选择长势相似的菖蒲以消除实验误差。由图甲可看出水样a中BOD最高,表明其有机污染程度最严重。

答案 (3)①取四个透明玻璃缸,编号,分别放入等量的上述4种水样;分别测定四个容器中的BOD和总氮量,记录数据。②分别放入等量的长势相似的菖蒲,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分别测定四个容器中的BOD和总氮量,记录数据。③重复上述实验3次(或3次以上),记录数据并求平均值。(4)①水样中的含氮无机盐被菖蒲吸收 ②a 得分要诀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形和表格中获取有效信息及与课本的相关知识相联系。

【训练】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装置,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可得到的结论是( )。

①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 ②甲、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③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被微生物降解后,产生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 ④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唯一因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以实验设计为载体,考查实验分析能力。理解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富营养条件下水体的变化,找出实验的自变量是解题的关键。由图示信息可以看出,甲与乙、甲与丙、乙与丙的自变量分别为N、P等矿质元素,生活污水和污染物的种类,所以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同理可推出②③正确。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和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都是富营养化的因素。 答案

A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2011·山东基本能力,35)分析数据,了解国情。人口状况是制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下面是我国六次人口普查中人口数量与年龄结构的基本情况(不包括港、澳、台)。

(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总量变化明显,2010年比1953年增长了225.4%

B.与1990年~2000年相比较,2000年~2010年人口净增长量上升

C.1964年0~14岁人口数量多于1982年0~14岁人口数量

D.2010年15~64岁人口数量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全国人口数量

(2)从人口结构柱状图可以看出,自1964年以来0~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呈________趋势,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呈________趋势。

(3)1964年以来,我国人口总量的变化使得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________。

解析 (1)2010年与1953年相比,人口总量增长为:(13.40-5.94)÷5.94=125.6%;1990年~2000年的人口净增量为12.66-11.34=1.32(亿),2000年~2010年的人口净增量为13.40-12.66=0.74(亿),说明人口净增量下降;1964年0~14岁人口数量为6.95×40.69%=

2.828(亿),1982年0~14岁人口数量为10.08×33.59%=3.386(亿);2010年15~64岁人口数量为13.40×74.58%=9.994(亿),这一数字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全国人口数量。

(2)分析人口结构柱状图可知,自1964年以来0~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

(3)人口数量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答案 (1)D (2)下降 上升 (3)减少(下降或降低)

2.(2008·全国Ⅱ,30Ⅱ)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连续多次发生蓝藻爆发,引起水草死亡,周边居民也有出现某种有毒物质中毒现象的。请回答问题。

(1)湖泊中导致蓝藻爆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过量的________。导致水草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草生长的环境中缺少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种非生物因素。

(2)某小组分别于早晨和下午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两组水样,测得甲组pH为

7.3,乙组pH为6.0,那么取自早晨的水样是________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组水样中的O2含量________于乙组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居民中毒是由于蓝藻中的某种有毒物质经食物链的传递引起的,这类食物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

解析 蓝藻大规模爆发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而富营养化是由于N、P等元素超标导致的。由于蓝藻大量繁殖,浮在水面上遮盖了阳光,从而导致水面下光照不足,同时由于夜晚大量的蓝藻进行呼吸作用,导致水体中严重缺氧,使得大量的水草及鱼虾死亡。由此可以很容易答出(1)、(2)两题。对于食物链的问题,应该注意:食物链的开始一定是生产者,因此蓝藻作为生产者写在第一个空中,而蓝藻可以成为一些小型的浮游动物的食物,小型的浮游动物又作为鱼类的食物,则这个食物链可以很容易完成。

答案 (1)无机盐(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光 氧 (2)乙 由于蓝藻等夜晚呼吸产生大量CO2,CO2与水结合产生碳酸后使水的pH下降 大 蓝藻等白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大量O2,使水

中含O2量上升 (3)蓝藻 浮游动物 鱼 ,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3.(2010·北京卷,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和群落演替中的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等知识。生物多样性是与自然环境的多样性相对应的,A错;群落演替过程就是物种丰富度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的过程,B错;物种多样性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稳定性高,C对;遗传多样性低的种群当所处的环境发生改变时,可能会因无适应环境的个体而灭亡,D错。

答案 C

4.(2010·江苏卷,14)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 )。

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它对于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高栖息地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理解。小草为生产者,属于间接价值。小草的生长对和它具有竞争关系的种群不利,B项错误。C项中其不知道的基因价值属于潜在价值。为害虫天敌提供栖息地,属于间接价值,D项正确。

答案 B

5.(2010·江苏卷,15)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

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解析 从表中看出,改造后的生态系统水生植物较多,应是增加了湿地面积,从而使植物多样性加大,气候条件得到改善,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提供生产、生活物质。

答案 D

6.(2011·安徽卷)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城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 600只左右,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有一定的生存优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中,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可以使种群间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________,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功能。(1)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特点,由于华南虎是肉食性动物,而大熊猫是植食性动物,营养级低,所以生存优势强。(2)大熊猫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是化学信息。(3)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属于同一物种,可以进行基因交流。(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减小环境阻力,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提高种群密度。 答案 (1)所处的营养级低,属于第二营养级 (2)化学信息(3)基因交流 (4)环境容纳量

考向借鉴——他山之石

7.(2009·上海理综卷)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A.沙尘暴频发 B.火山爆发

C.温室效应加剧 D.湿地内物种减少

解析 本题是信息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牧童经济”模式是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人为的行为对生态的破坏。所以A、C、D都是“牧童经济”,而B不是。

答案 B

8.(2010·上海综合,16)人类活动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以下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使当地生物群落中的物种更多样化

B.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

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

D.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以增加林木生长量

解析 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到新地区,可能会因为其缺少天敌,大量繁殖对当地物种构成危害,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也可能会因为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避免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物种造成不良影响,让生物自然繁衍,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沼泽地改造成农田,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都属于人为地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答案 B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hc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