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类课程思政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docx

更新时间:2023-05-31 01:5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工业设计类课程思政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大学阶段是塑造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高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目前高等学校正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目的就是通过思政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在工业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

1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现状

当前,全球化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受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等现代文化因素了解颇多,而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不能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在整个中国发展历史中所体现的价值。而且从国家层而各领域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力度不足, 缺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应用,也造成了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逐渐淡化。在高校教育环境中也是如此,高校缺少传统文化教育的大环境,教师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不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传统意识较差,主观认知积极性欠缺[1]。因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所以致使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出现短板。因此我们要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实现思政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达到课程思政建设真正育人的最终目标[2]。

2课程思政融入传统文化因素的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具有强大的影

响力。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又直接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在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的过程中,应充分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利用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真正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以文育人〃的作用,培养好当代大学生。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因素,可以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教学创新实践中深化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信;可以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素养教育,坚定文化自信;通过课程思政教育,积极倡导大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可以使当代大学生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明确坚持“四个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的原则,并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

3课程思政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

3.1工业设计专业特点

工业设计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综合自然与人文,涉及艺术、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工艺等多学科知识(图1为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拓补图),围绕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产品进行研究,创新人类生活方式,培养具备坚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 具有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从事工业产品创新设计与开发、实施与管理及相关工作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工业设计领域复合人才,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升级,工业设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工业设计类课程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与内容,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专业教学, 的结合。工业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大多都涉及美学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多个方而。而中国传统文

化在民间工艺中也是以多种多样的美学形式体现。工业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些美学元素与产品设计相结合,赋予产品新的创造。中华传统文化也体现在中国多民族的特色文化,产品设计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提取不同地域文化元素,展现地域文化特色,赋予产品新的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引入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工业设计类课程提出探索,工业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应该按照专业特点,结合教学实践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课程思政内容加以调整,强调针对性与实用性,满足当代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实际需求。工业设计类课程思政教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并结合实践活动会使理论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所讲授的知识内容, 并且学以致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工业设计类课程教学实践环节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课程设计、快题设计以及教学成果展现中,学生的每份作品都经过精细的设计以及多次检验修正。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寓意深刻、主题鲜明,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能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业设计类课程思政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使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既掌握了相应的技术知识, 又培养了良好的艺术素养。通过教学过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自豪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结语

工业设计类课程思政教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与社会价值,有助于传承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薪火,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h3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