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景状物
更新时间:2023-07-21 16:0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记叙文的描写方式
《写景状物》
建议一:采用活动教学法、讨论法
* 教学过程建议
1.对于作家而言,“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对于学生来说,“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所以,我们的写作教学要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进社会。本课教学内容是写景状物,因此,教师可带领学生到教室外或校外,让学生接触自然,感受自然,实地指导观察并作好观察笔记。教师应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景物,师生共同观察,把握景物特征。
2.教师可先介绍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先就所观察的景物展开小组讨论,口头描述,在此基础上再写作文。
3.在进行写作之前,教师可以分项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变换立足点,按照一定顺序观察景物的能力。
其次,可以培养学生调动自己的各项感官去感受景物的能力。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在学生具有直接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分项培养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如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对比描写等。
再次,要求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方面的训练。
* 示例:
一、课前活动
新生入学正值秋季,课前组织学生观察秋天的景物,作好观察笔记,拍摄风景照片若干张,最好是不同角度拍摄的同一景物。
教师先教给学生多角度地观察景物,把握景物特征的方法:一是立足点固定不变,平视,仰视、俯视或环视不同的景物画面,这叫定点换景法;二是立足点不断变化,观察的对象也不断变化,这叫移步换景法。观察景物时,可以从景和物的位置、形状、大小、色彩、气味等进行静态的观察;也可以观察景和物瞬息间在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方面的变化;还可以将此处的景和物与其他的景和物进行比较。
二、课堂导入
观察力弱的人面对生活如同荒漠,观察力强的人在荒漠中也会发现人生。鲁迅先生说:“如果要创作,第一需要观察。”梁启超早就指出:“观察的条件,头一桩是要对所观察的对象有十二分的兴趣,用全部精神注在他上头。”同学们观察秋天,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呢?我们又如何才能把这份感受变成优美的文字呢?
三、知识导引
教师介绍写景状物的知识和写作技巧:
1.写作时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有重点地来写,或从不同的侧面作精雕细刻的描绘,或粗线条地勾勒出轮廓,揭示其特点。
2.安排合理的顺序。根据景物的特点,写景状物时要安排合理的顺序。可以按空间顺序写,如从外到内,从上往下,从远而近。可以按时间顺序写,如按清晨、中午、傍晚的先后,或者按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还可以按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写,如先写全景再描述局部,或先描述局部再描写全景。有时也可以将这几种顺序结合起来使用。
3.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以及恰当的修辞手法。为了把景、物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写作时可以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或者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
记叙文的描写方式
手法。也可以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动物、植物当成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
4.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写作时如果把感情融于所写的景物之中,就会使所写的景物做到情景交融。表达感情的方法很多,可以借物抒情,借景抒情,也可以借联想表达感情,借议论表达感情和直接表达感情等。
四、学生分小组活动
1.展示照片,每个人就自己的观察做口头描述。
(1)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按一定顺序口头表述。
(2)从不同的感官出发进行描述。
(3)就景物展开联想与想象。
2.小组发言人综合小组讨论的情况,完成一段景物描写,在班上交流。
五、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发言交流的基础上自由作文
六、教师评讲、总结
建议二:采用活动教学法、阅读与写作结合法
* 教学过程建议:
1.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对写景状物的兴趣。
2.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通过范文的阅读分析和对学生习作“病例”的修改,让学生领悟写景状物的一般规律。
(1)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景物或事物来写,只有写自己熟悉的景物或事物,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2)要仔细观察。抓住景物或事物的某些特征加以细致描绘。
(3)要根据具体的景物或事物选择恰当的表达顺序。
(4)描写景物或事物时,要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传神。
3.先让学生分项进行口头训练
(1)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材料,如图片、多媒体影像资料,要求学生用感官去进行感受。
(2)训练时应循序渐进,先学习观察景物特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受景物;然后分别就景物特征进行两三句话的口头描写;再进行综合性的片段描写;最后对自己和同学的描写进行简要的评价。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也锻炼了口头作文能力和评价能力。
(3)作课堂口头训练时,可确定描写对象,便于师生对其进行讨论评价:应着重描绘哪些景物,抓住它们的什么特点,怎样把这些特点反映具体,是否抓住了重点,描写是否有序、形象等。
4.在口头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
(1)学生可将口头作文写下来进行修改,也可另外选材再写。教师也可选择精当的范例让学生模仿写作。
(2)应合理安排写作时间,留下时间给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指导评价。
(3)学生写作时,教师应具体指导。及时巡视,引导学生发现并改正自己作文不足之处。
(4)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评价时可以采用示范评价、互相评价的形式,可以采用留言、写心得的形式,也可以用作品展示、写作经验交流、竞赛法等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5)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好后,可学生分组互评、修改文稿。学生互评时不仅仅组织学生评价写作的好坏,还要互相指出存在的问题,以便于作者进一步修改。同时也促进了评价者自身水平的提高。最后,由学生在借鉴和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
记叙文的描写方式
* 示例
一、课前活动——搜一搜
分组收集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物的诗歌、文句。
二、课堂活动(一)——背一背
各小组推选代表参加写景诗文背诵竞赛,评出优胜者。
三、课堂活动(二)——读一读
教师选择2-3段精彩的写景文字,让学生阅读并说说好在哪里。
四、课堂活动(三)——说一说
1.教师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景物,或是实景,或是不同角度拍摄的同一景物的照片、影片,师生共同观察。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要求同学们用两三句话写出景物特征,互相交换评改。各自推荐抓得准,写得好的文字,说说为什么。
3.师生互动,一起讨论这些描写哪些好,哪些不好。再结合前面背诵和阅读的精彩写景文字的精彩之处,归纳出写景状物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五、课堂活动(四)——练一练
1.分项进行口头训练
(1)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按一定顺序口头表述。
(2)从不同的感官出发进行描述。
(3)就景物展开联想与想象。
2.在口头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实践。
六、教师评讲总结
相关资料
一、写秋美文欣赏
秋雨
清晨,朦胧中感觉到今天的异样——阳光没有透过窗帘。伸展四肢,舒舒服服地打了个哈欠,起身拉开玻璃门向外望去,细雨正悄无声息地沐浴着这座小城,近一个月堆积下来的尘埃被轻轻地洗刷干净。难怪在烟雨飘渺中,小城显得那么惬意那么安详。
小院中,石榴正沐浴着秋雨,那火红的石榴花上水珠晶莹剔透,使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石榴花显得更加艳丽妩媚,好一幅秋雨中的美景,让人的目光不舍得离开这景观。由此想象,那离家不很远处的橘子园景色一定毫不逊色。在橘树下盛开的野菊花正舒展着枝叶舒舒服服地感受秋雨迷蒙,又像是和秋雨呢喃着要让这弥漫着的秋雨把它的芳香传递到四方。
微风中,秋雨弥漫着,带着花儿的艳丽花的芳香弥漫着。风把秋雨酿成清醇的酒,忧伤的人喝了在梦与清醒之间,思绪像千丝万缕的藤蔓;幸福的人喝了沉浸在花的海洋,无需荒芜的约誓,喜悦的泪水和着雨水在心湖乏起一圈圈美丽的涟漪。
一阵不易察觉的微风携带着细雨飘洒在脸上,清凉的感觉把思绪牵回到这烟雨笼罩的小城,路上川流不息,车水马龙。有的人形色匆匆,有的人却如闲庭信步。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暴风雨中的搏斗,原也带着悲烈的色彩,唯其如此,人生才显得壮丽。那么人生能不能也是一次在微风吹拂下的绵绵秋雨中的漫步?在忙忙碌碌中,不乏恬静淡雅;在无声无息的时空下,又显得风风火火,风风雨雨不能洗刷胸中的自信。人生如四季,有春有夏,有秋有冬;有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柔风;有狂风暴雨,也可能有惊涛骇浪 无论是哪种,都不必诧异也无须惊喜,更不要当成包袱,因为这些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生命的礼物。
看看眼前这喧嚣的城市,看看在尘世中依然飘飘洒洒的秋雨。思绪已随这烟雨般的秋雨飘洒
记叙文的描写方式
而去,早已分不清那是烟波还是细雨。
秋
童年时的我,对四季的概念比较模糊。只知道春天是暖和的,夏天是炎热的,秋天是凉爽的,冬天是寒冷的。随着时光的流逝,人渐渐地长大,慢慢地我爱上了春天的鸟语花香;爱上了夏天在水池里的嬉欢,冰淇淋的刺激;爱上了冬天堆雪人、打雪仗、看雪景 唯独秋天,让我觉得枯燥无味。尤其是家乡的秋天,整天只看到叶子发枯发黄并一片片地凋落。无聊之余,最多也不过是几丝忧愁。
语 文老师说,秋天是一年中美丽的季节。当时我并不完全相信,总有些怀疑。但从那时起,我便开始观察秋天,感受秋天。
秋雨往往是飘落着的,细细的,密密的。风夹杂着雨,雨跟随着风,飘零着。雨轻轻地洗刷着大地上的一切,地面被洗得油亮,树叶上不断地渗出颗粒饱满的雨滴。到了黄昏时,风和雨都放慢了节奏。太阳又从云层里爬出来,将她的余辉送给大地。黄叶在柔和的阳光的映射下,透露出淡淡的微红,就像害羞的少女那美丽的脸颊。
秋风飘过的地方,树叶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很好听,风大时,黄叶就会挣脱树的束缚,随着风一起翩翩起舞,好像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在风的伴奏下,载歌载舞。此时,恰好有三两个人从飘落着的黄叶中走过,这不是绝美的画面吗?可又是那样的转瞬即逝,犹如昙花一现。让我还没来得及仔细欣赏,便消失了。
我惋惜这短暂的美,更惋惜秋叶的刚烈。它如此奋力地挣扎,是为了摆脱大树的约束,但是,难道它不知道叶落终要归根吗?为了如此短暂的自由却将自己永远地埋在深深的树根下,值得吗?可我又想,这也许正是秋叶的精神吧。它们挣脱大树束缚的真正目的,也许并不在那刹那间的自由,它们是为了将自己最后的注入树根,好让大树在寒冷的冬天能有充足的养分。在来年的春天,树枝上又会长出新的、更茁壮的新叶,
那些新叶子不正是它们当年的身影吗?想到这里,我又为秋叶感到骄傲,没想到它们竟会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太不可思议了。或许是神秘的大自然赐予的吧。
春天的风让人昏昏欲睡;夏天的风让人感到闷热难受;冬天的风让人感到寒冷刺骨。唯有秋天的风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既不闷热,又不寒冷,还能让人清醒不少。我简直怀疑秋风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再加上凉丝丝的秋雨,这再好不过的药引子,一副“名贵天然药草”恐怕就形成了吧。
秋风与秋雨可能是这世上最完美的一对搭档。秋风吹着秋雨,秋雨伴着秋风。它们能让世上的一切反射出晶莹的光泽,反射出秋的高雅。
也许它们能修剪出一幅美丽的秋的图画,看着它们的身影,我忍不住感慨到:秋风吹吹,秋雨飞飞;秋风爽爽,秋雨凉凉。
秋天的风,秋天的雨,秋天的叶。它们任何一处都不能独自显示出美丽。它们表达出的,是一种整体的美,一种和谐的美。没有风,雨不会飞,叶不会舞;没有雨,风不会湿润,叶不会害羞;没有叶,风显得单调,雨显得乏味。只有它们巧妙地结合起来,才会构成一幅美丽的画,一首精美的诗——秋。
大自然赐予了春天鸟语花香,赐予了夏天欣欣向荣,赐予了冬天美丽雪景,当然不会忘记赐予秋天。于是,她赐予了秋天神秘和美丽。看来,大自然是不会偏爱谁的。
我也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天分是差不多的,要想超越别人,取得非凡的成就,恐怕非得吃得非凡的苦不可。
秋,让我领略到了它的美丽,又让我领悟了一些道理。
秋,果真是硕果累累。
记叙文的描写方式
秋天——最浪漫的季节
“万美之中秋为最”。当漫天旋转的枯黄划出季节更替的轨迹,秋愈发显出那份不需要任何东西来装饰的洒脱和孤傲。
人的一生,多像一朵轻云,一缕清风,在不经意间伴你走过人生四季。我们需要春天的和风,夏天的细雨,更需要秋天的收获,这是人生最灿烂的收获季节。
秋季,似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其真正的内涵在于它成熟的魅力。秋天的诗中漂浮着阵阵稻香;秋天的情感流溢着苦尽甘来的味道;秋天的生活蕴含着沉甸甸的永恒。
秋天是一个让人怀念和期待的季节。在秋天漫步,穿过田野,跨过小溪,习习秋风,吹起秋的美丽,随着思绪在寂寞的秋风里飞舞,飘扬 丰盈流溢的秋意,是一首需要用人生阅历来读的诗,金黄的树叶被秋风吹落,那是树叶在山岗上的舞姿。收割一空的田野,那是大地坦露的赤诚。石缝中死去的秋虫,那是生命的赞歌。
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下加心就是愁,秋天不见人字形的大雁飞过,也不知道夏虫何时隐身而去。只觉得有莫名其妙的寂寥,逃不掉凄楚的印象。 秋天的饱满和闪亮,并不是用眼睛就可以去感受的。在许多人眼中,秋天是用来寄托愁思的,是清高的,孤独的,容易忘记很多东西的季节。那飞扬的雨丝,让漂泊的浪子百感交织,如烟的客愁,如雾的梦乡,有幽怨、有感怀、有彻悟、有千百种托不起的心绪。
秋水潺潺呢喃,像和白云与蓝天互道珍重的依依低语,那若有若无的音符弹跳在心间,带来的是一阵莫名的心悸,洗涤着心扉,叫人心怡。
枯黄的秋叶好似在向人们诉说不久前的美丽及光彩照人的葱绿。在自己短暂的生命里,无悔的倾心怒放那生平。
唯一的绿色。直至秋的来临,它才依依不舍地带着那个酝酿已久的梦想,在秋风阵阵寒意的催促下,万般无奈地离开了大树,告别了那份葱绿。
月朗风清,最是相思无眠,蔚蓝的月夜,密密的星云如同撒了一把珍珠,镶嵌在丝绒蓝般的苍穹。薄薄的月纱,流淌的月海,枕着老树的年轮,银色的月浪载你飘向秋的梦乡!
人生有四季,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秋天,特别是深秋,总是令人联想到人生,芸芸众生的感伤。
踏着凋零的树叶,迎着清凉的晚风,随裙襟飞舞,任夕阳余辉,秋天虽枯萎了碧绿的原野,却也拂红遍山的枫叶。宽厚坚实的金色之秋,让人觉得一种想去飞翔、想去歌唱的愉悦。 秋风萧瑟的时节,心底总会有一丝惆怅和几许淡淡的忧伤。树叶在无情的秋风中瑟缩颤抖,拼命的将大树攀住,充满了对生的渴求。阵阵的秋风将秋叶毫不怜惜的从树梢拽下,枯黄的秋叶在空中翻飞,无可奈何地随风飘散,是怎样的孤立无助。
二、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
1.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
例文:走到巷口,偶然—抬头,忽然看见远处那一大片湛蓝的夜空。那夜空,是异样的光洁莹澈,衬在闪烁的灯光与房屋的黑影背后,远远地伸展出去,带着一种非常的宁静与高贵。像一个大手笔的布景师,不惜工本地用了—大幅光滑无比的软缎来做都市之夜的背景。我蓦地觉得自己由烦倦的现实飞升到—个幻想的世界。怎么会有如此辽阔、莹澈、光洁、湛蓝的夜空呢?而那一大把撒出去的星粒,就像无数闪耀的碎钻,散落在无垠的大宝石蓝色的软缎上。
2.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这也就是欧阳修所讲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六一诗话》) 例文:一到夜里,又高又蓝的天空稀疏地缀着宝石一样的星辰,天边时时扯着鬼睐眼似的火
记叙文的描写方式
闪,空气里弥漫着泥土,雾露和稻子的清新气息。夏夜特有的像梦幻一样的安谧使得一切生物似乎都已经入睡了,虽有金铃子一类的草虫的丝丝的叫声,但声音那样的细弱、遥远,也象是在说梦话呢!
3.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写景状物的文章关键是要选好立足点。或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或远眺,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观察的顺序不乱,写景的顺序也就不会乱。
例文:这亚热带的原始森林多么富于野性。我在这里看到了力的素描和写生。野性不就是力的象征!雪莱的名句说得多好:“万物由于自然律,都必融汇于一种精神。”我却从森林里瞧出了大自然神笔的气势。它的铁划银钩倔强而刚劲,没有这亘古如一的精神,便不可能有万物的滋生。每一粒种子落入土里便是力的萌芽,然后便有力地茁壮成长。你瞧,每一棵树木都挺拔而昂扬,没有丝毫优游的逸致,也没有一点儿踌躇犹豫的迹象。它们只是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朝着晴空,朝着雨露,朝着阳光。看得出来,在这横七竖八的密林里,它们的生长并不容易,在青春时显然十分艰苦,彼此间曾经出现过力的较量和搏斗。看那桢楠合抱着坡榈,高山榕的气根绞勒着另一株大树,然而它们终于成长起来了。有的巨大得像擎天的柱石,几乎多人才能合抱;有的高达数十米,仰着头还看不到它的尖顶,它们的根长成板状,一块一块地深深陷入地里,仿佛是艘万吨巨轮的舵,支撑着这巨蘖,固如磐石。于是,我从这些勃勃的生机中好像听到了山林的心跳,看到了最美妙的刻画力的珍品。
4.刻画景物变化,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盖诗文所以足贵者,贵其善写情状。天地人物,各有情状。以天时言,一时有一时之情状;以地方言,一方有一方之情状;以人事言,一事有一事之情状;以物类言,一类有一类之情状 情状不同,移步换形,中有真意。”(清·许印芳《诗法萃编》卷六下)景物的形状因着时间、空间的变化各有不同,善描绘者当细心观察,多方描摹,用心感受。
例文:夕阳似乎在金红色的彩霞中滚动,然后沉入阴暗的地平线后面。通红的火球金边闪闪,迸出炽热的火星,于是远处树林暗淡的轮廓便突然浮现出连绵不断的浅蓝色线条。这时候万籁无声,只有那沉默的暮色将大地团团围着。做巢在蔷薇花和忍冬花丛里的反舌鸟,偶然从小梦里醒过来,唱出一个羞怯清丽的调子。然后,仿佛经过一下慎重的考虑,又是完全地静默了。
5.虚实结合,扩大想象空间。写景应形象逼真,如若亲见,而对景物的描写又不可太实,还要加上作者的独特感受,加工创造出情景交融、引人联想的深远境界。写景状物文最适合用联想和想象。
例文:那夜空怎么蓝得那样亮,亮得像是镀了一层丝光呢?哦,原来那边镶着一个圆圆的月。这才想起,假如不是闰月,今天该是中秋节了。难怪月色如银!那格外明净的天宇,不仅是因为月色,而更是因为风。今天有4级风。台风征候尚未完全逸去。她扫出了一大片晴空,而且余兴末尽地继续扫着那聚在东南方的一堆云絮。那一堆云絮簇拥在许多屋宇背后,从远远的地平线彼端冉冉地浮升上来,就被4级风轻轻地、一簇一簇地卷向天空,慢悠悠地上升着,慢悠悠地变形。由一堆云絮变成一个老人,又变成一只绵羊,再变成一只由背后被风牵曳的鸡;然后鸡的形貌轻轻地幻散,你再也说不出它像什么。继续地游动,继续地幻散;变成两朵或三朵,分头飘去。你不知道追随哪一朵才是,你觉得自己也已幻散。于是,你再想去追往另一簇云絮,它们开始从屋宇背后浮升时,总是很大的一簇。这一簇,飘飞得十分迅速,直向那轮圆月飞升而去,仿佛要奔向月宫。于是,月光把云朵染成一圈金黄,又染上一圈浅紫。云朵再向上飘飞了一半旅程,渐渐变成了一个大大的烟圈。透过烟圈的环形,月亮的银盘在上方静静地端庄地照着。云朵距离它还好远好远,我看得到那距离,那是十分立体感的一段距离。云并不想追上月,云只是无心地飘飞,无心地幻散。那烟圈也就这样地幻散,成为许多小小碎碎的白絮,轻轻地飘飞,轻轻地消失。于是,又升上来另一簇云。
记叙文的描写方式
6.运用比喻、对照等手法,突出景物特点。清代的刘熙载说:“《书诀》:‘石有三面,树有四枝。’盖笔法须兼阴阳向背也。”(《艺概·文概》)写景状物,要从客观事物的整体出发,不拘一格地从多方面加以描绘。
例文:岩石中的缝隙,有的是植物生长前就固有的,有的起初本是小缝隙,被树根慢慢一点点胀大了,才成为现在的较大一点的空隙。劲松为了扎住根,立住脚,不得不把本应粗壮圆长的根须,塑造成扁状,不得不在里面拼命地钻,拼命地挤,拼命地长,以不至于被岩石夹缝夹死,以适应在岩石夹缝中生存的需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正是这种屈就、这种忍耐、这种适应,才使山崖上的劲松,不同于在沃土的优越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普通青松。山崖劲松,气势磅礴,傲立于人们望尘莫及的高高的悬崖之上,与天同在,与岩同在,是历代文人墨客颂歌吟诵的对象,是画家神笔下的“模特”,是人们心中的偶像。而生长在平地上的普通青松,尽管根深叶茂,郁郁葱葱,充盈着富态,却连3岁的小孩也能爬上去戏耍一番,毫无地位和尊严可言。
三、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几种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2.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3.声与色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
记叙文的描写方式
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4.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5.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有利地突出了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6.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四、谈谈写景和状物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写景”和“状物”是两个很容易区分的概念。简言之,所谓“写景”,即是对自然或社会之景进行描绘,从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状物”,即是对自然或社会之物进行描摹,从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可问题也因此而生。“写景”和“状物”的区别真的仅仅在于一为“景”一为“物”吗?其实不然。二者的真正不同,并非在于“景”与“物”的分别,而是在于“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差异。确切点说,“写景”所抒之“情”,乃狭义之“情”,亦人之喜怒哀乐者也;而“状物”所抒之“情”,却为广义之“情”,不啻喜怒哀乐等人之常情,也涵括人之理想、抱
记叙文的描写方式
负乃至自然、社会之理也。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话恰恰道出了写景的真谛。自然或社会之景虽然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终离不开一个“情”字。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无情便无景,有情一切皆为景。心中美了,处处皆是美景;心中苦了,便会如李煜一般发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悲叹。换言之,就“写景”来说,“景”与“情”的结合方式,虽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诸多说法,但一言以蔽之,“写景”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抒发作者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虽然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著名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说,可从“写景”的角度来看,那也只是道出了“景”与“情”的结合方式的不同。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触景生情,乃“有我之境”;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情景交融,乃“无我之境”;可“有我”也好、“无我”也罢,终不外乎抒发了作者的大悲大喜之情。
“状物”却不尽然。说“不尽然”,乃是因为“状物”与“写景”确有相通相同之处。举例说吧,如郑振铎先生的散文名篇《海燕》,即是通过对“小燕子”这一个自然之“物”的描摹,抒发了作者心中“如轻烟似的乡愁”之情。仅从这一点来看,“状物”和“写景”也并无二致,只不过一个是“借物抒情”一个是“借景抒情”罢了。
但“状物”绝不仅仅与“写景”一样只是抒发人的喜怒哀乐之情。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抒发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只是“状物”的一种很次要的功能。“状物”的主要功能,应该在于“言志”,还有“喻理”。
还是举例说明吧。大家都知道,古诗中有“写景诗”和“咏物诗”之说。此二者与“写景”和“状物”二者极为类同。“写景诗”为何者?抒发人之常情也。如苏东坡的那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该诗通篇写西湖美妙之景,而作者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于景中油然而生。再如杜牧的那首《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此诗也通篇写景,而“坐爱”一句便道出作者心中之情自在景中也。
“咏物诗”则显然不同。毛泽东同志于1906年所写的那首《咏蛙》诗就是明证。诗曰:“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该诗表面上看是在咏蛙,而实则是在咏他自己,咏其心腹中那一股难以掩饰的博大高远之志(言志)。再如唐初虞世南的那首名诗《蝉》:“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此诗名为咏蝉,实也是借蝉“居高声自远”之态道出了人生中的一种哲理(喻理)。
真正明白了“写景诗”与“咏物诗”在抒发作者思想感情方面的分别,也就大略明白了“写景”与“状物”二者间的实质不同。虽“写景”、“状物”与“写景诗”、“状物诗”之间尚不能完全等同,但本质无异。谨记。
然而,如果换个角度,若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写景”和“状物”又实在难以区分得那么清楚。兹提出两点,供方家研讨。
一是“景”与“物”本身就是互相关联的,实难截然分开。说到底,究竟何谓“景”又何谓“物”?一块石头,应该为“物”,可如果把这块石头置于一片草地之上,那这块石头还是单纯的“物”吗?卞之琳先生的那首《断章》说得好:“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该诗中,“你”应该是一个“物”,可在“看风景的人”眼里,“你”也就变成了“风景”之一了。再如郑振铎的那篇《海燕》,“燕子”本身自然是“物”,可当燕子飞翔于烂漫的春景之中或绝美的海天之间,那“燕子”不也就成为了人们眼眸中的一“景”了吗?如此看来,“景”与“物”的关系实在是有些含混不清的。
二是写景诚然是为了抒发人之常情,但任何事情都会有例外。至少,并非所有的作者笔下的“景”都是用来抒发喜怒哀乐之情的。像王维的名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记叙文的描写方式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该诗前二句的写景,很明显是为后二句的抒情服务的,借自然清新之景,抒难舍难分之情。这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之范例,唐诗宋词中可谓比比皆是。但有的时候,“景”也不妨可以用来阐发自然或社会之理的。如王之涣的那首名作《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的前二句应该是标准的写景,而后二句却并非抒发人之常情,乃是借景喻理,虽然其中也必然蕴有个人感怀,但以哲
正在阅读:
记叙文——写景状物07-21
实验生理科学大纲08-05
201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628高分子化学考研冲刺五套模拟题05-05
从幼儿园礼仪教育课题产生06-12
县扶贫开发局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情况总结报告08-04
《论语》中的管理12-14
题目:山东省蔬菜出口贸易现状与对策研究10-21
第五章 立体表面的交线08-17
宣传片文案05-06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写景
- 记叙文
- 状物
- 精华讲稿:第一讲 民俗概论
- 第四章作业 答案
- Create a drop-down list
- 卢梭自然教育理论述评
- 二级建造师考试《法规》答题技巧及习题
- 矿井水灾事故专项应急演练方案修改版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题报告
- 小学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含解析第4期
- 2012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中华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建设
- 上海万科观感质量提升之路(2010年)
- 2011年考研英语一真题答案及详解
- 第三章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计算
- 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 医网沟通销售技巧培训
- 第3章 组合逻辑电路习题解答
- 土地估价实务基础_第十二章 常见用途土地估价及其他土地权利估价_2013年版
- 第三章 空间力系-重心形心
- 焊接中的应力与变形
- (完整word)高一必修二英语单词表(带音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