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3-11-11 12: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第一章 总 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第一章总论、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动向)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主要内容) 二、社会心理学的特点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重点、难点: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主要内容) 二、社会心理学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社会心理学对于大家来说,在理论上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但实际上社会心理活动随时都伴随我们。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无时无刻地处于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因此也就无时无刻地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心理活动或现象。
所以“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而且广泛的学科,它适用于各行各业。例如,电视媒体企业常以借助各人明星打广告做宣传来吸引观众推销产品实际上就是运用了社心中的舆论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电视舆论效应的作用,青少年崇拜偶像亦如此
。
再如“社会心理学”中有对人认知的第一现象理论 即两个素不相识的人 第一次见面形成的印象。这种第一印象在对人认识中发生一定的作用他往往决定以后的交往。
你掌握了这一理论后就可以把他运用于自己以后的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
中。比如我们找工作参加面试的时,就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仪态仪表行为举止等,首先给主考官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以便于继续交往,便能有更多的机会进一步展示自己以获得成功。
有同学会说这些我都知道了用不着学习。的确“社会心理学”涉及的都是
我们直接经历过和观察到的题材,许多内容听起来熟悉,有的会和你自身的经验相一致,但是个人的经历和经验毕竟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接触所有的人,经历所有的事,因此,往往一个人的经验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
而“社会心理学”就是通过科学而系统的研究,为我们的行为提供正确的指导。
例如:“男性比女性聪明”这是人们一般的认识,但“社会心理学”通过系统的研究证明:男女性别在智力上并无明显的差异,两性在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不同是某些社会因素,如传统的观念下造成的,了解了这一点后,女性在面临与男性竞争时就应当抛却自卑感而充满自信。
具体而言“社会心理学”就是通过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中会产生何种心理活动或现象,这种心理活动即人的行为的发生、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和调控,从而指导人们正确调控这些因素,并进而影响和调控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最终达到某种目的。
例如“合群”行为的原因,如不确定性、恐惧,而合群的目的是减小空间,在情感上与他人更接近,(发现自己的情感是否适应正常)。影响合群的因素,有排行、恐惧导致增大的合群倾向,而忧虑则使人回避群集。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学好“社会心理学”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社会心理现象:
①“男性比女性聪明”传统观念的根源在于社会对于两性的“刻板印象”使女性较男性成功更难。
男性 男主外 养家湖口 女性 女主内 相夫教子
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明确思想,改变这种刻板印象,清除女性成功的社会障碍
②“罗森塔尔”效应,即期待效应
③男女恋爱,每个人都渴望找到称心的异性朋友,那么你就要了解异性心理要求。 如:女大学生找男朋友的普通要求是:成熟,稳重,可靠,可X,有事业心,有责任感,有爱心,对爱坚贞不渝,概括来着认为, 的是心灵X,修养好,气质好,其容貌不好也无所谓。
女大学生最喜欢的男性类型,第一是开拓型,第二是豁达大度型,第三是奋斗型,第四是深沉型,第五是活泼幽默型。
男孩了解了女孩的心理,就可以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塑造自己的形象。
第一章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心理学”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学科。
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一方面受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社会发生作用,“社会心理学”既研究个体心理活动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受其他人或团体。
如:一个婴儿长成社会人的过程,就是家庭学校代表社会教育影响,个体的过程,
父母老师对孩子所提出的行为规范与要求,反映了他做
为国家民族的要求与标准,如:要求孩子热爱祖国爱劳动,遵纪守法,诚实等,正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要求的道德品质。
同时,个体也通过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等社会实践活动时社会发生反作用。会教育影响个体的过程:
(二)“社心”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个体的相互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媒介物,语言。
人们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心理现象,就是“社心”研究的对象,如第一印象。
2、情境----个体与外在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社心”最关注的是个体处于
总论
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如同样的刺激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会发生不同的反应,以孩子摔跤为列。
这不同的社会心理反应是受当时社会情景所制约的,所以说,人们的思想感情以及行动往往受社会上他人的思想,感情与行动的影响;同时人们也对社会的其他人发生影响。
“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社会生活中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的。这种相互作用,有时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有时是无意识地潜移默化地进行的。
3、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
在相同的情境下,由于人们的内在心理因素不同,对同样的刺激必然会发生不同的反应。
个人内在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指个性的各种心理特征,如:性格,气质,能力等,这些心理特征都能对其心理活动发生一定影响。
而对一个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发生最深刻影响,是个性的倾向性---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因此,同为大学生,有人有着将顶信念,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他们则能积极,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奋发向上,而有的则毫无目的理想,成天不知道干什么,混日子,混文凭,消极对待学习和生活。
二、 社会心理学的特点 (一)“社心”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
“社心”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从传统观点看心理学是包罗万象的,由它发生的各个分支,如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社会心理学也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二)“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支柱。
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因此心理学一方面必须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研究大脑活动的生理机制,这是生理学的任务。
另一方面,心理学还要从社会的角度来研究个体的心理活动,即研究个体的心理如何在社会影响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又如何时社会团体及其他人发生影响
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任务。
可见,作为心理学两大支柱:生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具体对象是不同的。
“生理心理学”重视个体心理活动的生理结构方面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则是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尤其是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社会心理学有两种发展趋势
1、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即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附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2、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属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由心理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由社会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3、区别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影响人的行为,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则首先要分析心理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人行为的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为的动机与自我概念等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如:对“合群”这一心理现象的解释。
社会学的“社心”则要影响“合群”的社会条件。如:政治、立场、观点一致与否,经济状况职业等等。如:原始社会人民群居共同劳动是水平低下,个体难以生存。而心理学的“社心”分析则“合群”则是人们为了满足安全的生存需求,逃避恐惧。
而心理学“社心”则着重揭示影响“合群”的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体的动机等。 如:个体合群的动机之一是为了减少恐惧,长子,女和独生子女在恐惧害怕时比独生子女长子女更有合群倾向,这是因为第一个孩子X独子女比后来的孩子要受到父母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因此,他比其他孩子更知道在恐惧害怕时依赖别人作为舒适安定的来源,这种原因也会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如:长子女比其他人更倾向与寻求精神疗法(需要他人)而非长子女则更对寻求一种非人格的解决方式(酗酒)因此酒徒大多非长子女。
二、社会角色的获得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问答、讨论为辅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过程: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
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叫社会化。
人格:是个体所固有的特质。是以素质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
内化:外部要求→个体的内在需求。
个人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取决与他的周围环境对他的印象以及他本人对周围环境反作用的行为方式。
有的人在逆境中发奋图强成就一番事业,但有的人在逆境中,对待困难与挫折选择了消沉,逃避。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淤泥而不染”“同流合污”等。
前两句主要指环境对认得影响:后句则指对环境反作用的方式。 (二)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必然的过程。
1.个体的社会化体现了社会的也点与时代的风貌,所以不同
的社会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标准,对人们的要求也不同。
2.个人的社会化有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的,有时是无 意识,潜移默化地进行的。
个人对社会要求的认识与掌握可能是自觉的积极的与主动的,也可能是不自
觉的,消极的与被动的。社会化新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管个人喜欢还是不喜欢,总是会在他身上实现的。 二.
社会化的特点
(一)个人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的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人类的遗传素质,乃是一种自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的特殊素质,这种素质对个人来说,已经不仅是有生物学意义,而是通过人类长期社会时间而不断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并为适应人的活动而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功能。
如:四肢的分工发展,大脑的发展与完善,语言功能的形成与发展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因此,这种素质本身就包含了人类时间活动的社会因素,并且以物体内的物化形成遗传信息,大脑中根系统的结构,功能等,遗传给后代,从而为人的社会化,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例:“狼孩”回到人类社会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恢复人的行为,就是因为如此。
(二)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
社会化过程随着各人所具备的条件(遗传的特性胜利需要和状态)而有选择性的形成的,即使生长在同样的环境里,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意识也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个人遗传的特点和某个意瞬间的胜利需要和状态不同的缘故。
也就是说,由于个人的(也点性别,年龄,智力,性格,体制等)而使社会化过的过程与内容不完全一样即具有个性特点。
① 不同的人,社会对其要求不一样。
例:即使是同卵双胞胎,由于出生顺序而决定他们不同的社会角色或为姐妹或为兄弟,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则有差别,从而使孪生兄弟或姐妹的社会化有所不同。
② 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一方面要按照社会规范而行动,另一方面, 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解决自己所面临的任务,以实现其发展。
例:小学一年级学生在与同学老师顺利交往可能会有一些障碍,有的可能是由于生理原因,口吃阻碍,与其同学的顺利交往有的可能因为长期在家庭中受宠而养成的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态度个性品质阻碍了其与他人的交往。因此,要实现
与同学的交往,他们所面临的任务则不一样。
总之,社会什么目标是将每一个社会成员培养成为适合所属社会需要的人。而这种社会化了的个人,是精神健康的成人,不仅获得了能够适应外界情境各种行为方式有统一的人格。必须能积极地支配环境,即使有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一方面能灵活适应社会生活,同时还有积极的需要及活生生的人格。
因此,社会化不是把人变成一摸一样的人的过程,而是个性化的过程,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社会化富于个性化之中。(日本社会心理学家板本一郎)。 (三)个体的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
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化,既具有了个性,同时也具有共性。
如,同一个国家,同一民族,其成员一般都有一些共同的心理倾向。因此,国籍不同国民行则不同。如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较重,注重亲情,而美国人则不然,家庭观念比较淡薄等等。
(四)社会化是通过人的整个一生完成的。
社会化是没有止境的,个体从一出生就进行化身终老,可以说人的整个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而国外有研究证明,学前期是接受社会化的最快时期,但以后的各个时期都在继续完成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因素与类别
一、社会化的主因素
社会化是通过个人和与之有关的其他个人和团体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社会化因素就是影响个体的全部社会环境。
例如,家庭的影响(父母条件及其教育方式)社会地位影响(政治,经济,风格,传统等)学校的影响(教师,团体教材等)居住条件的影响(城市,农村,街道等),上述多种影响,即社会文化学校与家庭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文化的影响
社会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国家的宣传体系(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宗教,团体,风俗习惯传统以及生产力水平等。
在同一文化圈内生活着的人们,往往具有共同的人格特点,即所谓典型人格。 (二)学校的影响
学校的作用主要是把社会规范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历代所积累下来的知识技能传授给下一代,学校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学生方面加教育影响。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就是逐步引导,促进学生更好地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影响的具体途径:教材,教师人格,教育方式,考试与考核,学生的各种组织——学生会各种文体专业团队(合唱队,乐队,篮球队等等)各种兴趣小组等。
其中一教材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基础课教材。
例:(教材是科学知识的基础知识体系统。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以及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基本原理) (三)家庭父母的影响
1、家庭环境的影响大于其它方面的影响
对于少儿来说,家庭生活,幼儿园,以及学校生活对他的社会化都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家庭环境的影响意义更大。
因为少儿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更长,约占起全部生活时间的2/3。他们首先受到家庭的影响,然后才是幼儿园及学校的影响。
国外已有研究表明学前期是接受社会化的最快时期。这就足以证明家庭影响对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性。
2、父母对子女社会化的影响大于其他人(包括教师)的影响。
因为父母的行为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对孩子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庭父母的教师方式与教养态度对子女人格的影响尤其重大。
鲍尔特温的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分为四种类型:
①专制型:父母不了解孩子的需要,常用命令和职责来强迫孩子服从。 ②溺爱型:父母用过分的感情来满足子女的要求,对子女百依百顺。 ③放任型:父母去强迫命令的同时,常常会讨厌孩子而放任小管。 ④民主型:父母能充分理解孩子的兴趣与要求,并引导孩子自己向他们提供 足够的信息,并引导孩子自己作业,选择与决定,父母对孩子表现为冷静与爱护。
拉特克研究了父母教养态度,家庭气氛和孩子人格形成的关系得出如下结
果:
①家庭限制很少的孩子和家庭束缚很多的孩子相比竞争小少,但很重视朋友之间的友谊。
②家庭中很宽恕的孩子和家庭严厉管教的孩子相比更能体贴别人,并对其他人的批评很敏感。
③在对孩子教养方面,父母平均分担责任的孩子,往往适合当领导工作。 ④兄弟关系和谐协调的孩子其情绪比较稳定。
⑤民主家庭的孩子比专制家庭的孩子更有同情心,人际关系协调,情绪安定。 父母的教育教养的方式态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但它必然反映着大拿故事社会的价值观与传统的行为方式,即父母的态度和行为都可以当地的文化传统为知道的。例如,美国的父母都为民主,开放,而中国的父母则较传统保守。
总之,个人的社会化受到社会文化,学校教育,家庭父母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就是社会花的媒介物。由于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社会化媒介不同,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受到的影响不同。 (四)社会化障碍现象
所谓社会化障碍现象是指有些人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将社会预期需求正常地内化,从而阻碍了个体的社会化。
原因:① 生理的智力发育不全与精神疾病等。 ② 主要是由于社会化过程的缺陷。如: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模糊认识,以致形成不符合要求的缺陷行为。
二、社会化的类别
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态度的形成”以及“社会角色的获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以分为,政治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等。不论怎样划分,都表现了社会化的具体的不同的方面。
1、政治社会化:就是自然人变成政治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个人总是会对一种政治制度持赞成或犯罪的态度,因此,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培养自己国家的公民,使他们呢忠于自己的社会制度,这样,任何国家的社会制度才得以维持,协调并发展。
2、民族社会化:就是使自然人成为具有民族意识的人的过程。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固有的风格,习惯与传统民族社会化的结果就致使每个人都能尊重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传统必而是有民族自豪感。
3、 法律社会化
就是使人们能够按照法律制度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法律社会化的结果就是使人们能知法格法一方面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又能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
4、性别角色社会化
就是按照社会上规定的男女性别角色的国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因为男女的生理结构不同,担任的社会角色不同因而有不同的角色要求。 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就是使男女能按各自不同的要求行为做人
如:女性要求国温柔,细腻,对男性则要求勇敢果断,充满阳刚之气。 5、 道德社会化
就是使人们按照道德标准来支配的行为。在社会中为了维护人们的共同利益,协调很多的关系,便产生了调节人们行为不道德行为准则。个人若能遵守些标道德标准,就会受到舆论的赞许并感到心安理得,否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并感到内疚。
而个人的行为能够根据社会道德标准来进行,那就是实现道德社会化。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获得
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就是成为一个社会角色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角色:是某个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占有适当的位臵,以及被该社会和团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这里所谓位臵是每时个人在社会和团体中所占的地位从社会价值观来看就是社会地位受伤
例如:父亲 这一角色就意味着一家地位,以及对家庭负责的一系列的行为模式 如努力工作,养家糊口,教育孩子等。
又如:一个大学生角色,则应当刻苦学习努力掌握技能技巧,提高自己的素养,为承担建设社会祖国的重任做好准备。这种以角色作为理解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一段称之为角色理论,其中包括角色的学习角色的理解,角色的认知角色冲突等。
二、社会角色的学习 (一)社会角色学习的内容
1、角色的责任与特权(义务与权利) 2、角色的态度与情感
例如:一个想要成为教师的人首先就要了解教的职责教师的荣耀,同时学习具备教师职业,素养,即对教育事为对学生等的态度,情感。在学习教师角色的过程中,他通过不断地体验他人的心理反应,积极以消极的从而巩固,被肯定的行为方式与态度,改变极否的行为方式与态度,使自己更符合教师这一角色。 (二)社会角色学习的特点
1、社会角色的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因为角色本身就是根据它所占的地位而由各式各样的行为方式中综合起来的一个整体。
2、社会角色的学习是在相互作用着的人与人的社会北系中进行的 因为社会角色与角色之间是相互联系着的。如父亲这一角色就是与母亲儿妇等角色在一起的。教师——学生
3、社会角色的学习是经常随角色的改变而进行的角色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因为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地位很容易发生变动,即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很容易变动。
例:一个人从儿子—父亲—祖父,学生—教师 打工者—老板等。 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对社会角色提出新的要求下不断学习。 因为一个人住住同时提出不同的社会角色,在需要不断学习 例:一个人可能同时是儿子,女儿,家庭又是学生干部(学校)顾客等
三、社会角色的期待 (一)什么是角色期待
是指他人对自己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也必须领会他人对自己希望。一个人为了完成一个角色必须知道自己所充当角色有一套什么样的行为模
式,而这促认识是根据周围的人们的期待而来的。
从家长父母,老师及社会媒体的宣传中,大学生们知道了。
例:社会希望大学生认真学好知识,掌握好技能努力培养各种能力,提高素养成为时代所需用的优秀人才。
(二)角色期待的意义
期待意味着一种关心,信任。角色其待是使个人实现角色的有效手段。
例证:1、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期待子女上大学成为大学生角色与其子女入学率成正相关,而不被家长其待上大学的子女入大学的少
2、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了教师对学生期待的效果,证明教师对学生的预期能促使学生期着教师预期方向发展,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皮克马利翁效应(59页解释 皮克马利翁效应 )
四、社会角色的认知
(一)什么是社会角色的认知
是根据他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包括言语,表情,姿态等)来认识对方的地位。
(二)如何进行角色的认知
对角色的信知是在角色的相互关系中进行的
因为一个角色的行为总是以对应的另一个角色的行为基础的
例:母与子,师与生的关系等,都是在对方相互关系中明确双方的地位的。
五、社会角色的冲突 (一)什么是角色冲突
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时,往往会发生内在的必要的冲突与矛盾.这就称为角色冲突. (二)角色冲突的几种情形 1、同一社会角色内心的冲突
当社会上人们对某个角色的期待要求不一致时.该角色内心会产生矛盾.尤其是当某一角色处两个团体时,由于标准不同,更会引起角色冲突。如`“朋友”“中学生”分处家庭、学校。
①当角色改变时.新旧角色之间会发生矛盾与冲突。例:“中学生”---“大学生`”;
离休老干部
(三)一个人身兼几个角色时的内心冲突
一个人身兼几个角色.各个方面对他提出不同的期待.而当他感到无法满足各方面要求就会产生内心矛盾。例:一个公司“经理”同时又是“儿子”“父亲”“丈夫”等.他经常回感叹分身乏术.顾此失彼,精力不够。要解决这种矛盾需要靠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平阴力.
(四)角色规定的人格与其真实人格之间的矛盾
每个社会角色总是被规定了一套待人处事的行为方式与相应的人格特征.这种角色的人格特征与个人原有的人格特征不相一致时,就会引起冲突,如“医生”
一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言辩的人担任“销售员”“公关生”性格演员与本色演员。
一个优秀的性格员非常善于解决这种矛盾而扮演好各种角色而本色演员只能扮演与自己性格相似的角色
本章作业: 1、什么是社会化?
2、社会化的这样因素有哪些?哪个因素影响最大? 3、什么是社会化障碍现象?
4、什么是社会角色?角色学习的内容有哪些? 5、什么是角色期待?角色期待有何意义?
6、什么是社会角色的冲突?它有哪几种情形?分别举例说明。
第三章 自我意识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自我意识的内涵极其作用;把握并学会在对人关系中如何恰当地表现自我,毕正确地评价自己。 主要教学内容: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二、自我意识的作用 三、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形成 四、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
五、自我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二、自我意识的作用 三、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 四、自我评价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自学、问答、讨论相结合为辅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三章 自我意识
某个人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较高,衣着打扮言谈举止方面大方得体,人际关系较好,由此,就会有很强的自信心,从而会勇于面对挑战,喜欢接触工
作,新人、新事等;反之,觉得自己这方面不
行,那方面也不行,就会产生自卑感,从而不敢面对挑战机遇。
这种对自己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信力自卑等情绪、态度,就叫自我意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概念与特点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
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
与他人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臵和作用等。 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力的觉察。
例如,同学参加学生会竞选时,自我意识到自己正在演讲,感觉自己很满意,判
第三节 男女性别角色心理差异面面观 “男人比女人聪明”吗? 两性在认知活动中的表现 各具优势的大脑两半球
女孩的大脑发展较男孩早一年半至2年,尤其是大脑左半球很早就开始成熟,使位于坐半球的言语中枢得到较早发展,因此女孩言语能力具有优势。但大脑左半球的较早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右半球的发展,而支配空间想象能力的大脑中枢恰好位于右半球,所以女孩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就落后于言语能力的发展。
男孩大脑两半球的发展不存在明显的迟早现象,因此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发展较为平衡;和女孩相比男孩虽然在言语能力上稍逊一筹,但其空间想象能力却超过女孩。
认识活动中心两性差异: 1.两性在总体智力上的特点。 (1) 两性在总体智力上存在显著差异
根据英格兰教育研究委员会的全面研究结果表明:男孩平均智商为100.51,而女孩则为99.7,两者之间的微小差异并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在我国的调查结果同样如此。
两性在智力上的共同之处
A.智力的发展的最高峰年龄一般约为在30岁,此后渐渐下降, 在接近老年时下降得最快;
B.不论男女延长正规的教育都可使个体在智力测验中测得的 智商有所增加。
(3)男人比女人聪明笼统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两性在智力分布上的差异:
高智力和低智力的人数百分比男孩高于女孩中等智力人数的百分比则女孩高于男孩。
从发展情况12-13岁女孩的智商高于同龄期的男性,所以小学高年级,初中
生中女孩成绩比男孩要多)
2.两性在智能结构方面的差异: 知觉速度上,女性占优势。
知觉速度,指能快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细节并能迅速将注意力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的能力。
语言方面,女子口才方面普遍比男孩强,这优势可保持一生。 空间知觉上,男性比女性更强。
教学能力,从12岁起男子比女子增长的快。 记忆方面,女性的机械记忆能力明显优于男性。
思维方面,女性形象思维较好,言语表达流畅,而男性擅长 于抽象和逻辑思维。
在运用所学知识能力方面,女性善于模仿和对所学知识的加 工分类,且联想丰富,
在观察力方面,女性的观察力较男性更细致,更全面。
所以,综上所述,男女两性在整体认识能力上有差异,男性比女性聪明的说法缺乏科学根据的,但两性在某些特殊能力方面确有差异存在。
所以说,在智力方面男女两性之间既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 二、情感、意志、活动中的两性差异
情感和意志活动的两性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这里主要分析支配欲,耐心和幸福感等方面的两性差异。
(一)男子的支配欲
支配欲:是一种强烈的控制和驾驭他人的欲望。
形成原因: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女子:温顺、体贴;男子:自主、独立,争强好胜)——性别角色期待——两性自我期待。
当男子的支配欲不能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导致家庭暴力。如《不要与陌生人说话》中的男主角。
影响:1、支配权是个体地位与身份的主要反映。 支配者:地位、身份高 受支配者:地位、身份低
2、社会地位的不同也会影响到两性在支配欲方面的差异。 (二)女性的忍耐心和依赖心 形成原因: 1)传统文化
女性在任何时候应压抑自己,服从命运的安排,逆来顺受,嫁鸡随鸡,毫无个性而言。例如:封建社会,男子可以一夫多妻,但女子则必须从一而终,夫死必须守寡。
2)性别角色期待
使女性逐渐形成了谅解,体贴他人,无视自我的心理特征。她们习惯将他人尤其是子女、丈夫的需求臵于自身需求之上,舍弃自身的需求和情感。
所以每个人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性。
据调查,中年知识分子双职工家庭中,当事业与生活发展冲突而需其中一人放弃事业是时,88%“二保一”家庭是妻子成全丈夫。
结果:女性在压抑自我形成忍耐的同时,也塑造了自己作为弱者的形象,由此也促成了自己的依赖性,强化了男性的支配欲。这种依赖性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也表现在精神上、心理上、情感上。
如: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以夫为荣,以夫为天,家庭、丈夫、孩子就是她的生命的全部意义。
女性的依赖感于男性的支配欲的关系:
互相促成,互相强化,即女性的依赖感越强,则促成男性的支配欲越强。反之亦然。
三、人际交往中的两性差异 (一)两性在人际交往中的特点:
1、男性喜欢成群接队,女性喜欢三三两两。
2、青年中期,男女特别注重友情,但女孩较男孩容易对朋友之间关系感到不要也更容易发生纠葛与嫉妒。因为女性更加敏感。
3、因为女性生理心理成熟早于男性,所以女性对友谊的需求尤其对知心朋友的需求较男性早。
4、女性交往过程中的情绪色彩浓烈,即青年女性在友谊关系中更容易出现
紧张、妒忌。这可能与女性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有关。
5、在择友定向方面,青年人都好交同龄朋友。但女性则更愿意与比自己年长的男性建立友谊,而男性相反,愿意与比自己年轻的女性建立关系。
这正是女性强烈的依赖性与男子的独立性,自尊心、支配欲的表现。 6、在社交对象方面,男性更多选择同事,而女性则较多选择亲友。 7、社交动机方面,男性大多由于某种共同的乐趣,而女性绝大多数是为了满足情感的需要。
(二)语言交往中的两性差异
1、研究发现:女性使用附加疑问句的次数高于男性,这可能是女性对人际关系敏感、温情脉脉的一种表示。
2、在同性交往中,相互打断谈话的次数相同,而在异性们谈话时,男子打断女子谈话的次数高于女子打断男子的次数。
打断谈话或插话意味着谈话过程中的主动权,这也是男子支配欲的表现。
3、男性比女性更多的使用有敌意的词汇。 (三)非语言交往中的两性差异
在人际交往中,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等非言语系统的潜在含义是十分重要的。
人际距离是人际沟通中的一种非语言符号,对空间的使用通常表现出人们之间的关系和态度。
1、男人都愿意与他人保持稍远的距离,而女子则倾向于和他人靠得更近些。 所以当人交谈时,男子喜欢相对而坐,而女人则更喜欢并排甚至相依偎而坐。 这说明①女性对情感的需求较之男性强烈。使他们愿意与人更亲密,距离更小。(亲密无间)。
②女性在社会中的依附地位,使得她们的空间能轻而易举地被侵入。
③而男性的支配欲、占有欲使他们对自己的私人空间有更强的防御心理。
2、女子对面部表情的判断较男性更为敏锐和精确。
女子比男性更爱笑。女性多用微笑来表示友好、快乐、尴尬或歉意。男
性则更多用来表示自己的自信和大度。
3、就体态语言而言,不同的文化模式有自己独特的动作和姿势符号;但仍有相当多的是各文化模式所共有的。
例:无论在哪里,女性叉开双腿站或 坐都被认为是非常无礼粗野的,所以女性在公共场合都非常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否得当,而私下里则非常随意。
男子则行为举止比较一致。 四、成就动机方面的两性差异
成就动机 :是指个人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的愿望。 一般在竞争的情景中,男性成就动机高于女性。 (一)男女成就动机的特点
1、男女性都有成就动机,但表现内容不同,动机取向不同。 男性成就多侧重于作业取向,即取得成就的着眼点在于工作本 身。
女性则多侧重于人际取向,以取得和谐的人际关系为重,工作 本身处于次要地位。
例如:男孩子努力学习,是因为他内在的成就动机高,即学习获得知识本身是有价值的,值得追求的目标。而女孩努力学习,可能是为了取悦于她人或者为了获得人们的赞赏,即女性的成就动机中融入了亲和需要。
换句话说,社会赞许对女性成就努力的影响大于男性,而竞争对男性的成就动机大与女性。
所以很多女孩只要听到夸奖、好话就会心花怒放,甚至犯晕找不着北不能自持。而许多好的坏的男人就是抓住女人的这特点,通过甜言蜜语、恭维 女孩而获得女孩的芳心或引诱某些爱慕虚荣的女孩上当。
2、女性具有回避性成就动机
成功给男性带来满意,却为女性带来焦虑,即事业心重,能力强、成就高的女性常会具有较多的男性特征(独立、有主见、有智慧、理性、主动等),因而失去了女性特有的吸引力,使男性不愿接近她,不愿意和她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因为她的表现特点与社会尤其是男性对她的角色期待、社会刻板印象不相符)。因此对于女性来说在获得成就的同时,要忍受与之相伴产生的焦虑,甚至非议,由于这种对成就的恐惧性动机。相当多的女性会回避成功、压抑自己的成就表现。
正在阅读:
社会心理学教案11-11
奥数 二年级 讲义 第05讲 找规律填数字 教师版03-31
C和C++面试题03-15
试验室管理制度07-03
烟店镇中2010年度校园综治工作实施方案05-02
无机化学习题01-23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社会心理学
- 教案
- 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翻译特点
- 09 利用TEMS软件和Sony Ericsson T610测试GPRS操作指导书(初稿)
- 国产电子管收音机收藏定级的参考资料
- 污水处理厂高程布置
- 无轨胶轮车运输管理规定(定稿2012.5.7)
- foxmai7新版功能介绍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报告
- 电器理论基础--测验
- 普通高考(泄露天机)押题卷 理综生物(二)
-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全文及亮点
- 微气候研究综述
- B16项目I区CI形象策划方案 - 图文
- 短路电流计算
- 苏教版小学语文作家卡片及名著便览复习
- “十三五”重点项目-葛根粉项目商业计划书
- 判断推理讲议--北京华图公务员辅导班BJ0637班最新讲义
- 2012届高三地理上册世界地理单元测试题
- 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 脱式计算 练习题
- NBA2012-2013赛季赛程表1
- 优秀集体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