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配套1000题
更新时间:2024-04-19 10: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就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2.恩格斯在分析哲学发展的特点时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思想渊源的是
A.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
B.德国理性主义、英国经验主义、法国唯物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德国古典哲学、英国自然哲学、法国人文主义
3.被宣布思想已死的马克思,在美国“马克思主义2000年”国际研讨会的演出舞台上“复活”。在法国召开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的国际大会上,《共产党宣言》被普遍认为“仍将是21世纪的宣言”。马克思主义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B.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规律 D.它提供了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方法
4.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就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剩余价值论B.阶级斗争理论C.辩证法D.科学的实践观
5.“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指出了继承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从世界的变迁中,从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中,从对人类一切不断更新的知识部门包括其他社会学说的合理成分的批判吸取中,丰富和发展自己。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B.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 C.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作出的一切论断 D.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
2.恩格斯在晚年告诫人们不要生搬硬套马克思和他的话,“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原因在于
A.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B.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C.这是由党的领导者的个人意志决定的
D.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4.列宁指出:“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是指它在内容上实现了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C.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D.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5.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根本上说就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剩余价值理论 D.科学社会主义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对立问题 B.思维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2.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从根本上来说,这两大阵营划分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世界的同一性 B.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D.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
3.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种观点是一种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4.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它由体温推动,由食料支持。没有食料,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躺下,死去。”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恩格斯把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称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并指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是“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这里的“半截子”主要指的是
A.在坚持唯物论的同时,没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 B.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否认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性 C.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 D.把客观事物看作是既成的事实,但不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 6.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对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7.“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8.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无论出现怎样的情形,都不可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惟一特性,这里物质范畴的惟一特性是指
A.普遍性 B.特殊性 C.科学性 D.客观实在性 9.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最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科学的基础上,把哲学物质观提高到现代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变革的突出表现是
A.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人类实践活动也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C.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D.实践是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环节 10.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的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1.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已具备了相当发达的“大脑”。维诺格勒在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里制作的机器人能独自行走和拿起一定的物品,能“看到”东西并分析看到的东西,能服从指令并用人类语言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理解”能力。智能机器人的出现表明
A.智能机器人能够进行实践活动 B.智能机器人也能产生意识
C.智能机器人的活动与人有着直接联系 D.机器人智能最终将战胜人类大脑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由此可见,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观点
A.否定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 B.是一种典型的二元论观点 C.混淆了物质与精神的界限 D.是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3.在谈到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恩格斯指出“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化起直到思维。”这里的“它”指的是
A.实践 B.运动 C.静止 D.时间和空间
14.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观点 A.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 B.强调了运动的绝对性 C.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D.否定了静止的相对性
15.黑格尔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下列选项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A.他抹杀了自然、历史、精神的世界的多样性
B.他意识到世界都是处在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中 C.他忽视了自然、历史和精神世界的差异性 D.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6.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说明时间具有
A.三维性 B.绝对性 C.一维性 D.相对性
17.“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表明
A.时间的特征是人的体验 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18.马克思指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这说明
A.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存在的 B.人与自然界是两个完全分离的世界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在自在世界基础上建造的属人世界 D.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19.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
A.天然自然 B.人化自然 C.实践 D.自在世界 20.西方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这首民谣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量变引起质变 B.联系具有普遍性
C.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D.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1.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观点。这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
A.客观性 B.普遍性 C.条件性 D.多样性
2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体现了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 D.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歧
23.“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虽仍然可叫做手,但按照实质来说,已不是手了。”“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这两句话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
A.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观点 B.部分不能离开整体的观点 C.部分反作用于整体的观点 D.整体是各个部分的总和的观点
24.“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这两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世界处于运动不居的状态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D.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25.同是由碳原子构成,只是由于原子间的排列结构不同,就可以形成金刚石、石墨和碳三种不同的物质。这说明
A.事物数量的增减能够引起质变
B.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状态 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的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26.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是
A.根本性的质变 B.单纯的量变
C.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D.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
27.“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28.认为“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D.宿命论的观点 29.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指出:“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这些对立通过自身的不断的斗争和最终的互相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化,来制约自然界的生活。”由此可见,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真理观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30.认为整个宇宙都受着唯一的运动规律即万有引力规律支配,不仅自然界要按照万有引力规律运动,社会也要按照万有引力规律发展的观点,其错误在于认为
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形式相同 B.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本质不同 C.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没有共同之处 D.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本质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
31.18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科认为历史的变化经过了三个阶段: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凡人时代。神的时代是原始时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英雄时代是贵族统治的时代,是人类的青年时期;凡人统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人类的成年时期。凡人时代是历史发展的顶峰,历史变化经历了这个阶段以后,就会重新回复到原始时代,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这种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唯物主义的观点 32.《礼记·大学》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指出:“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会导致
A.二元论 B.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 D.形而上学
2.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B.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C.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根本问题 D.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标准 3.刘禹锡指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刘禹锡这段话所阐明的是
A.天与人交相胜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B.天人相分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 C.世界万物都以一定的物质存在为其基础D.天下万物都具有各种具体的规定性 4.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不同形态的重要依据。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主要形态有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它的缺陷在于
A.它企图以机械力学的原理解释一切现象 B.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C.只从客体方面去直观世界,抹杀人及意识的能动性 D.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
6.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由此可见,形而上学的特征表现为
A.孤立的 B.静止的 C.片面的 D.客观的 7.现代科学正在研究“暗物质”(宇宙学和物理学的研究发现,银河系里有一个圆球形的星系群,那里有四分之三的物质是我们看不到的,这便是暗物质。)和“反物质” (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和结构。一切反粒子及其集合的总称。按照量子场论,反粒子和正粒子都是同一场的激发,它们之间以确定的方式相联系)。“暗物质”和“反物质”的发现
A.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已经过时 B.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 C.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
D.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作出了自然科学的证明
8.“物质的每一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都同样是暂时的,而且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这表明
A.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B.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C.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9.“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这一观点表明
A.现实的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B.意识和思维归根结底来源于物质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D.意识和思维即物质本身 10.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依赖于物质
C.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D.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1.“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这说明
A.语言是意识的工具 B.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C.语言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D.语言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12.柳宗元在《非国语》中指出:“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为我设?”下列选项对这段话所包含的哲学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运动的主体是物质和精神B.我是万物运动变化的绝对主宰
C.物质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D.宇宙万物的变化都是物质自然而然的运动 13.在管理学中,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是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的一种效率较高的组织形式。但随着企业组织规模越来越庞大,外部环境快速变化,这种模式也会遭到极大挑战。美国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葛洛夫就曾对这种变化发出感叹:“现代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运动是绝对的 B.静止是不存在的 C.运动是无条件的 D.静止是相对的 14.克拉底鲁强调:“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庄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两种观点都
A.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B.否定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C.是诡辩论的观点 D.是辩证法的观点 15.英国的马赫主义者毕尔生认为:“我们不能断定空间和时间是真实存在的;它们不是存在于物中,而是存在于我们感知物的方式中。”这一观点
A.否定了时间、空间与物质的内在统一性B.正确阐明了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关系 C.否定了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D.强调了时间、空间是意识的产物 16.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认为:“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这段话所包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
A.矛盾的对立面互为存在的前提B.矛盾的对立面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C.宇宙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
D.矛盾即绝对的同一性与相对的斗争性的统一
17.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表现在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物质性的
D.思想、文化、法律、道德等也是物质性的
18.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9.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蝴蝶效应。他指出,“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下列选项对“蝴蝶效应”的理解正确的是
A.蝴蝶扇动翅膀是引起龙卷风的根本原因 B.事物、现象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C.我们只能从昆虫的行为上来把握气候变化的趋势
D.蝴蝶扇动翅膀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龙卷风
20.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外部世界是杂乱无章的,是人的感性直观形式给外部世界以时间和空间的联系,人的先验的知性形式给外部世界以因果性等联系。这种观点
A.否认了事物间存在着联系 B.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C.强调了事物间的联系是主观联系 D.承认事物间存在着联系
21.“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下列选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肯定了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B.强调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C.认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D.这是一种诡辩论的思想
22.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说明
A.人是环境的产物 B.环境是人活动的产物
C.环境是人的活动的基础 D.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人的改变
23.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下列选项对“物质变换”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一种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 B.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包含着自然界向人的生成过程 C.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包含着人向自然界的融化
D.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中人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和同化自然力 24.恩格斯指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着两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下列选项对“两大和解”理解正确的是
A.“人同自然的和解”是指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关系 B.“人类本身的和解”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解 C.“人同自然的和解”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
D.实现“两大和解”关键是改变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25.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表明
A.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离不开自然界 B.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
C.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基础 D.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26.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表明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27.恩格斯指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主要规律:量和质的转化——两极对立的相互渗透和他们达到极端时的相互转化——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或否定的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下列选项对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28.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天之生物,其化不息” B.“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C.“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D.“不有两,则无一” 29.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认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段话包含的哲学观点是
A.矛盾的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C.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 D.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反相成 30.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A.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B.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C.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D.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31.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矛盾的对立性和同一性的关系表现在
A.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 B.同一是斗争的同一
C.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D.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条件 3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的这句话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3. 18世纪法国最激进、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霍尔巴赫认为“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这是一种
A.机械决定论观点 B.宿命论观点 C.唯意志论观点 D.不能正确理解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的观点
34.波普尔认为,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不能在精确相似的条件下重复”,社会运动不存在
与“原型相同的重复”,所以“历史没有规律”。他的这一观点
A.混淆了历史事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 B.看到了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 C.看到了社会规律的独一无二性 D.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实在性 35.霍尔巴赫认为“人是自然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超越自然”,这一观点
A.否定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B.肯定了自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 C.认为人们只能认识规律,不能利用规律 D.将机械决定论贯彻到人的活动领域
36.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所经历的历史阶段包括
A.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 B.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C.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D.人类的意识
37.马克思指出,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表明意识具有
A.目的性 B.计划性 C.客观性 D.创造性
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里的“基础”指的是
A.实践 B.认识 C.价值 D.感觉 2.毛泽东曾经说过:“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生于南美洲茂密森林中的西红柿曾被称为“狼桃”。到了16世纪,英国人佛罗达拉里公爵在旅行期间发现了它,并带回几株种在英国皇家花园里,供皇家贵族观赏。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决心以身试“柿”,看其是否有毒。有记载说,这位勇敢的画家在吃西红柿之前穿戴整齐,吃完之后就躺在床上等着上帝的“召见”。结果,他不但没有死去,也没有任何不适。于是人们才知道西红柿原来是可以吃的。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恩格斯指出“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6.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辩证
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点,认为认识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7.列宁指出“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表明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A.选择论 B.反映论 C.建构论 D.创造论
8.康德主张知识的形式是头脑里固有的;孟子认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 柏拉图认为认识是对神秘理念的回忆。上述观点属于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9.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这一观点 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 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 10.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
A.非理性因素是人的重要认识能力 B.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 C.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D.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就像登山运动员登山一样,每登高一步,就接近顶峰一步。与登山不同的是,人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A.它揭示了真理的客观性 B.它揭示了真理发展的过程性 C.它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它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12.实用主义奠基人詹姆士认为“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法 A.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B.都揭示了真理具有主观性 C.前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后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 D.前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后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14.列宁指出:“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说明
A.人们无法认识世界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是对特定事物在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 D.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15.“真理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这一观点
A.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B.肯定了真理的辩证性 C.否定了真理的绝对性 D.否定了真理的相对性
16.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B.真理与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C.真理与谬误在性质上并无根本对立 D.真理与谬误可以随时转化 17.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说明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8.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19.王夫之:“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他的这一观点
A.主张知易行难 B.主张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 C.主张因知进行 D.主张行先知后
20.“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像,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像,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这表明
A.想像是获得认识的基础 B.想像对主体认识活动有诱导作用 C.想像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D.想象属于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彻底划清了
A.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界限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界限 D.辩证反映论与形而上学反映论的界限
2.有几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盲人摸象的故事表明
A.人的认识结果由主体的观念意志决定 B.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具有能动的作用
C.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 D.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
3.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4.柏拉图认为:“如果是我们在出世前获得了知识,出世时把它丢了,后来又通过使用各种感觉官能得到了原来具有的知识,那么,我们称为学习的这个过程,实际上不就是恢复我们固有的知识吗?我们把它称为回忆对不对呢?完全对。”这一观点
A.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来源 B.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C.是一种唯心主义 D.在认识论上属于先验论 5.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这个故事说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B.感性认识对获得真理毫无意义 C.眼见、耳听不一定为实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包括的两次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飞跃 C.从实践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7.毛泽东说:“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B.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C.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8.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论断揭示了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
B.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9.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在经验里扎着根基,知识归根结蒂由经验而来”的观点 A.是唯理论的观点 B.是经验论的观点
C.否定了理性认识的作用 D.夸大了感性认识的作用 10.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说明
A.在科学研究中想象力是最重要的因素 B.认识也需要想象
C.想象能够促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 D.想像有助于科学的发现
11.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兼心理学家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对他的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A.他没有看到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是可以突破的 B.他没有到人的认识能力具有无限性的一面 C.他没有看到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D.具有不可知论的倾向 12.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13.牛顿说:“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句话
A.强调了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B.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否定了直接经验的重要性D.强调了获取间接经验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 14.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
A.具体性 B.全面性 C.过程性 D.客观性 15.当原子论被科学所证实之后,道尔顿断言:“物质是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单元。”整个19世纪,原子论占了绝对地位。但是1897年电子的发现,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这时,电子的发现者汤姆生在1900年的《元旦献词》中声称:“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电子再不可分了。但随后基本粒子的大量发现,又宣告了这一预言的破产。以上这段材料说明了
A.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具体表现 B.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 C.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只能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D.任何科学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16.法国作家雨果在其著名的《悲惨世界》一书中写道:“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尘世上的一切都免不了错误。”这表明
A.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谬误 B.人们不可能获得真理
C.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谬误的出现 D.人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
17.泰戈尔说:“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这说明 A.正确的认识也会导致失败的实践B.正确的认识必然获得成功的实践 C.分析失败的原因是使失败变为成功的重要条件 D.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失败也能变为成功 18.列宁指出:“实践标准实质上绝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或确定性是指
A.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
D.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
19.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这里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价值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是
A.追求价值以追求真理为基础 B.追求真理以追求价值为目标 C.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在社会实践中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真理和价值都要通过实践检验
20.马克思说,人“赋予物以有用的性质,好像这种有用性是物本身所固有的,虽然羊未必想得到,它的‘有用’性之一,是可作人的食物”,这说明
A.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而是物趋近人 B.现实的价值是否形成以某物的属性为标准
C.主体的需要及需要的程度是某物是否具有价值及其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 D.具有客观需要的现实的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
21.“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下列选项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内在尺度”即真理尺度 B.“内在尺度”即价值尺度 C.“内在尺度”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 D.人的实践活动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在哲学的各个领域都曾受到过致命的批判和打击,唯独在历史观方面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唯物史观的创立最终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中驱逐出去,其根本的原因是唯物史观认为
A.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D.社会历史规律是可知的 2.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梁启超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这一思想
A.正确肯定了英雄在历史中的作用 B.根本忽视了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C.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属于历史决定论的观点 3.“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这一观点属于
A.英雄史观 B.唯心史观 C.唯物史观 D.宿命论 4.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是因为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5.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表明
A.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作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因为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先进的社会意识就是先进文化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都是通过文化体现出来的 7.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人们总是依据生产工具以及分工状况来建立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B.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必然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变化上
D.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优越,其优越性表现在生产工具的进步上 8.在当今信息社会,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在信息社会,智能化的综合网络将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无论何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人们都可以获得文字、声音、图像信息。这说明
A.信息社会改变了生产力的内容和性质,从而改变了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由虚拟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新型的社会基本关系
C.在信息社会中,网络信息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D.网络信息关系影响并推动社会发展,但并不能成为新型的社会基本关系 9.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这段话表明
A.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 B.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性质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D.生产关系可能阻碍生产力发展 10.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里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指的是
A.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社会现实存在着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经济关系的总和 D.与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1.马克思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下列关于上层建筑的说法,属于意识形态形式的是
A.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B.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
C.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等思想观点 D.国家政权机构、地方组织机构
12.由于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及其他矛盾与外部各种因素、条件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的发展表现为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是
A.民族利益 B.民族交往
C.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 D.对本民族特点的把握
13.“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制造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世界的社会状态革命化。”这表明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B.生产工具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C.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由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决定 D.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形态的标志 14.列宁指出:“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这句话揭示了
A.社会发展具有不可逆转的客观必然性
B.历史发展规律最终通过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选择表现出来 C.人民群众不会永远是新社会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排斥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5.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
A.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 B.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改革可以代替社会革命 D.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6.“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表明
A.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B.随着社会的发展,革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C.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D.社会主义中国所取得巨大成就都要归功于改革
17.20世纪初以来,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技术的进步对民主的运作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做客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揭开了中国互联网发展新的一页,网络成为领导干部汲取民意的新渠道、服务群众的新平台。马克思曾经指出:“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表明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推动社会政治革命
18.“到现在为止,历史上的一切伟大的活动之所以一开始就是不成功的和没有实际成效的,正是因为他们引起了群众的关怀和唤起了群众的热情。换句话说,这些活动之所以必然得到悲惨的结局,是因为作为它们的基础的思想是这样一种观念:它必须满足于对自己的表面了解,因而也就是指望博得群众的喝彩”,这种观点
A.意识到了群众的盲目性与不可控性B.是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是科学历史观D.否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19.德国唯心主义者、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鲍威尔兄弟认为,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英雄”的精神,而人民群众是历史中的惰性因素。这种观点产生的认识根源是
A.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只有少数人从事精神活动 B.出于阶级偏见,为了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 C.他们停留于历史的表面,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D.剥削阶级独断专行,可以为所欲为的主宰历史
20.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指出“夫霸王之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如今,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以人为本”,这两者
A.思想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 B.思想实质是一样的,都重视人民群众对国家的作用
C.前者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不具有积极意义 D.思想实质是不同的,前者是统治人民,后者是服务人民
21.“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和“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两句话表明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自己决定的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尔萨斯认为,资本主义的对外侵略、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悲惨生活,全然取决于“人口增长总要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这一个“永恒的规律”的作用。马尔萨斯这一观点
A.把人口因素看成决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因素
B.曲折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口相对过剩的事实,却掩盖和歪曲了事实的本质 C.在重视人口作用的基础上,总结出人口发展的规律
D.注意到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2.纳什在《大自然的权力》中提出“人们对自然的了解越多,就越难以接受那种认为宇宙是为人类而存在的观点。与其说人类是自然的主人,不如说他是自然共同体的一个成员”。这说明
A.人与自然应当遵循和谐的整体发展目标 B.人与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C.必须从整体生态系统中去考察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D.自然历史的变迁永远为人类所主宰 3.马克思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作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句话表明
A.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C.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原因 D.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4.“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这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 C.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5.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下列关于资本的说法正确的是
A.资本的直接表现形态是物 B.资本的实质是一种生产关系
C.透过“物”看到“物”后面的人与人的关系 D.存在资本,这个社会的性质就是资本主义社会
6.哲学家孔德认为“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越过任何重要的阶段”。对他的这一看法分析正确的是
A.他认为人类历史是具有规律的 B.他没有认识到历史主体的能动性
C.他否认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D.他的这一观点具有形而上学的倾向 7.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 C.社会形态总是超社会、超历史的
D.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8.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
样不可避免的。”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此,有人提出:“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有保证了的、是必然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抹杀了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了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了历史观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了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9.“历史事件似乎总的来说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这句话揭示了
A.社会历史发展充满偶然性,无法控制
B.社会历史发展既具有偶然性,又具有必然性 C.发现规律就定能支配规律
D.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类具有选择性
10.爱因斯坦说“人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的奋斗目标;关心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以及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这一思想揭示了
A.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结合的重要性
B.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就能解决人口、能源、环境等问题 C.科学技术作为人的工具是中性的
D.因为科学的价值由人来决定,因此解决一系列“全球问题”不能依赖科学 11.马克思曾指出:“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同时也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这说明
A.从一定意义上说,生产的需要决定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B.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
C.科学不是生产力的独立的、直接的要素 D.科学越来越不具有独立性
12.马克思指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意味着 A.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革命因素 B.社会历史是由科学技术所决定的
C.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动力 D.科学技术具有多方位的社会功能 13.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各自从不同的维度探讨过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的内涵是
A.人的本质是抽象的、孤立的 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D.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14.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这句话揭示了历史
A.是由千百万人共同创造的
B.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依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C.历史人物起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
D.离开了每个人的作用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
15.江泽民同志在谈到20世纪90年代一些长期执政的党丧失政权的教训时精辟地总结,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这一思想
A.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B.坚持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在一切工作中主张的根本观点 C.主张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主张正确的群众观点是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基础 16.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在其《历史的观念》著作中指出:“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所要发现的对象,并不是单纯事件,而是其中所表现的思想。发现了那种思想也就是理解了那种思想”,因此,“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种观点
A.肯定了思想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B.否定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 C.否定了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实践活动创造的历史 D.否定了社会历史在阶级社会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17.列宁曾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表明
A.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B.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特殊性
C.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没有一般规律性D.社会形态的更替有着严格顺序性,不可跨越 18.马克思认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这是因为
A.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B.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C.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以及革命阶级本身 D.革命能够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9.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近年来,我国干旱、雪灾、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部分地区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但是,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指挥下,全力支援灾区开展救灾工作并取得了伟大胜利。这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及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0.“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这表明
A.社会历史发展是偶然性的结果
B.社会历史发展是由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C.每个人都会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印记 D,社会历史的发展无规律可循
21.18世纪末,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政局十分不稳定。路易·波拿巴把自己打扮成秩序的象征和救星,伪装同情劳动人民,凭借他的许诺和拿破仑一世的威望,他在1842年的选举中以绝对优势当选为总统。他朝思暮想恢复帝业,多次组织活动,都以失败告终。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对路易·波拿巴的评价是“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角色”,这种说法表明
A.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B.路易·波拿巴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意愿
C.阶级社会中的历史人物不可避免的受到特定阶级关系的制约 D.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经济学上的财富,有各种各样的名称,有人称之为物质财富,有人称之为自然财富,有人称之为人为财富,也有人称之为财富;明确地将经济学上的财富称为社会财富的是马克思,在马克思看来,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
A.金银构成的 B.价值构成的 C.货币构成的 D.使用价值构成的 2.“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
A.使用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C.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马克思指出,“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转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这里所说的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是指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个别劳动 D.社会劳动
5.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商品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 B.商品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的
6.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
A.两种不同的商品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B.两种不同的商品对人们有相同的效用
C.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D.两种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7.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解决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关键是
A.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商品交换的实现 C.能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的出现 D.价值规律发挥作用 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的尺度是
A.具体劳动 B.复杂劳动C.简单劳动
D.个别劳动
9.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10.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的实现形式是通过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运动 B.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
C.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进而影响各个市场主体的利益 D.按照市场供求状况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结果
11.在人类历史上,自从出现商品交换以来,商品的价值形式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有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依次是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B.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C.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2.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包含着一系列内在矛盾,其中最基本的矛盾是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13.马克思认为“一种商品变成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这句话说明了
A.货币的本质 B.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一回事 C.货币的基本职能 D.只有货币才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14.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劳动力价值构成上,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与其他商品相比还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这就是
A.它完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B.它是由劳动者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决定的 C.它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D.它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15.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的二重性是指
A.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6.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和“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
须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句话的意思是
A.剩余价值可以在流通中产生,也可以在生产中产生 B.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在生产中产生 C.剩余价值在生产中产生,但要以流通为条件 D.剩余价值在流通中产生,但要以生产为条件
17.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所创造的全部价值是劳动力自身价值和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是借助于
A.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B.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具体劳动实现了价值增殖 D.抽象劳动实现了价值增殖
18.在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土地、设备和原材料等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
A.具体劳动而实现了价值增殖 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抽象劳动而实现了价值增殖 D.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19.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
A.工人用于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B.工人用于创造新产品使用价值的时间 C.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自身价值的时间D.工人用于创造新产品全部价值的时间
20.某资本家工厂共有资本400万元,其中一次生产耗费不变资本100万元,购买劳动力部分为100万元,生产出商品价值300万元。该资本的剩余价值率是
A.300% B.200% C.150% D.100%
21.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时,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根据是资本不同部分
A.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B.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C.在使用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D.周转速度的不同
22.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其中最基本的两种方法是
A.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B.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C.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D.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垄断市场和价格
23.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由于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则是
A.个别企业靠延长工作日和增加劳动时间的结果 B.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D.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24.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这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和竞争的外部压力决定的。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
A.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B.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C.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结果 D.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没有关系
25.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
累。”这句话揭示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
A.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表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
C.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与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内在地、本质地、必然地联系在一起 D.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就是“机器排斥工人”的过程
26.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循环,不是当做孤立的行为,而是当做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资本周转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
A.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剩余价值实现的影响 B.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C.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平均利润率的影响 D.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银行利率的影响
27.产业资本可以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其划分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28.产业资本就是“在总循环过程中采取而又抛弃这些形式在每一个形式中执行相应职能的资本”。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职能形式有
A.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 B.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C.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29.社会生产是连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实物补偿问题 D.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30.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划分为第Ⅰ部类和和第Ⅱ部类的依据是
A.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式 B.社会总产品的交换形式 C.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形式 D.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
31.工资形式对资本主义“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这种表现形式掩盖了现实关系,正好显示出它的反面。”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B.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C.是劳动力的价值 D.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3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为了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工人劳动一段时间后,资本家会支付给工人一定数量的工资。表面看来,工人好象是出卖劳动,工资是劳动的报酬。然而,马克思并没有被这一假象所迷惑,他始终强调“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劳动的价值 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D.劳动的价格
3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同时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资本主义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之比。它反映了
A.生产资本的增殖程度 B.预付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C.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D.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34.平均利润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说是资本本性的内在要求。平均利润率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总的趋势。平均利润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
A.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B.同一部门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C.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化的结果 D.各部门资本家之间的协商的结果
35.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提到“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我们的经济制度都受到动荡的经济周期的折磨”,“商业周期(或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所以呈现周期性,其原因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 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选项关于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以及交换价值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C.价值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马克思指出,“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并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形成价值。这就是说,要把人类抽象劳动,凝结在一定的物体里面,即一定的对象里,它才形成价值。”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说明它是
A.商品的本质属性 B.由抽象劳动形成的 C.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D.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3.交换价值指的是当一种产品在进行交换时,能换取到其他产品的价值,它是 A.一种商品价值与另一种商品价值相交换量的关系或比例
B.一种商品使用价值与另一种商品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C.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D.商品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而价值是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下列关于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表述,正确的有
A.使用价值是永恒范畴,而价值是历史范畴
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C.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创造的,而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 D.使用价值和价值既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又相互对立
5.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因素,缺一不可。当生产者把商品卖给消费者时
A.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B.生产者既实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实现了商品的价值 C.生产者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却让渡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D.消费者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却支付了商品的价值 6.具体劳动是指人们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区别在于
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的人类劳动 B.不同的具体劳动的质不同,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
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D.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7.“物以稀为贵,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这种观点 A.是正确的观点 B.是错误的观点 C.正确揭示了决定商品价值量大小的根源
D.否定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决定作用 8.劳动生产率通常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另一种是用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 B.劳动者技术的平均熟练程度
C.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D.生产过程中分工和协作的合理程度
9.马克思指出,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是“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这段话表明
A.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或基本规律 B.价值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强制性 C.价值规律具有自发性 D.价值规律排斥人的主观能动性 10.马克思明确说过:“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来出售这个假定,当然只是意味着:它们的价值是它们的价格围绕着运动的重心,而且价格的不断涨落也是围绕这个重心来拉平的。”这表明,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制约供求关系
11.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主要包括
A.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B.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C.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D.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 12.劳动力在任何社会中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而劳动则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还在于
A.劳动力是蕴藏在人们身体中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它是存在于活的人体内的劳动能力 B.劳动则是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耗费和发挥 C.劳动力的存在以健康人的生存为条件
D.劳动的实现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为条件
13.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构成包括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进行生产活动所必须的生产资料价值 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1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工人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生产新的使用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转移劳动力的价值 D.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15.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而剩余价值就
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来反映。它是
A.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D.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16.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17.马克思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恩格斯高度评价说“这个区别提供了一把解决经济最复杂的问题的钥匙”。这一区分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
D.为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18.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人口。这种人口过剩,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殖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相对人口过剩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简言之就是,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的过剩人口。其形式主要包括
A.潜伏的过剩人口 B.暂时的过剩人口 C.停滞的过剩人口 D.流动的过剩人口
19.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影响资本积累数量的因素有
A.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B.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C.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D.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20.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分析的意义在于揭示
A.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本运动所采取的形式 B.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C.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资本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D.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过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 21.马克思指出“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要保证资本主义生产的连续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A.产业资本必须经过三个阶段 B.产业资本必须有三种循环方式
C.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 D.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
22.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就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考察社会总资本运行的基本理论前提是
A.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和实现 B.社会生产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C.社会生产分为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D.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三部分构成 2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关于资本主义工资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科学地区分劳动和劳动力是揭示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 B.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分为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种 C.资本主义工资小于工人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新价值
D.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区别 24.马克思指出:“我们在这里最初看到的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一回事,不过它具有一个神秘的形式,而这个神秘化的形式必然会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出来。”恩格斯也指出:“马克思一有机会就提醒读者注意,决不要把他所说的剩余价值同利润或资本赢利相混淆。”对这两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具体形式 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内容 C.剩余价值是资本的赢利 D.利润常常只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5.资本主义各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决定了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利润率。对于资本家来说,要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就要求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的形成
A.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B.是通过资本的转移实现的
C.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和剩余价值在各部门分割的过程 D.是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趋于平均化的过程
26.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下列选项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理解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 B.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C.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D.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法律都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范畴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垄断统治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和根本经济特征,获取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垄断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
A.通过垄断组织实现的垄断资本统治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 B.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C.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D.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2.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本,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的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形式是
A.资本参与 B.人事参与 C.参与制 D.个人联合
3.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真正统治者,他们的全面统治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政治上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
A.资本参与 B.人事参与 C.参与制 D.个人联合
4.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自己在社会生产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资本的实质就在于获得垄断利润。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来自
A.先进的生产技术 B.先进的管理制度
C.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D.垄断资本家的个人节俭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A.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激化的结果 B.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结果 C.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加强垄断统治的结果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结果
6.垄断组织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垄断资本的统治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来实现的,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7.跨国公司是一种国际性的企业,它以本国总公司为基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从事跨国生产、销售和其他业务活动。它的实质是
A.最大限度地追求巨额垄断利润 B.高度国际化的资本垄断组织 C.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济活动的公司或企业 D.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和金融等功能为一体的特殊主体
8.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B.发展中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C.对外开放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D.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运动
9.经济全球化并非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是利益全球共享。一些欠发达国家与地区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获得了发展的机遇与红利,但是,它们的暂时发展并不能改变经济全球化的长期走势。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能够推动世界生产力快速发展 B.经济全球化对欠发达国家与地区最为有利
C.经济全球化会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D.经济全球化会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
10.“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表明
A.资本主义制度空前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大于其局限性
C.资本主义制度不会对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造成阻碍 D.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1.“世界上没有一种力量能够挽救资本主义免于崩溃”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两句话的主要依据是
A.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矛盾不可调和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D.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越来越被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或者说少数大企业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的过程。资本集中是指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合并,它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若干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迅速增大。关于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结果
B.它们是剩余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资本积累规律作用的结果 C.它们是生产社会化的重要表现D.它们是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2.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常见的垄断组织有
A.卡特尔 B.辛迪加 C.托拉斯 D.康采恩
3.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是因为
A.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B.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C.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D.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4.马克思认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找到竞争、垄断和它们的对抗,而且可以找到它们的合题。这个合题并不是公式,而是运动。垄断产生着竞争,竞争产生着垄断。”这表明
A.垄断是从竞争中形成的 B.竞争在垄断产生后趋于消亡 C.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D.垄断与竞争并存
5.列宁说“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这种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磨擦和冲突。”垄断并不能消灭竞争,其原因在于
A.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仍然是生产社会化B.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 C.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私有制经济D.不存在“绝对的集中”和“纯粹的垄断” 6.随着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发展,银行资本由集中走向垄断,工业垄断资本对银行的依赖性增强,大银行同大企业的金融联系更加密切,形成了固定的关系。金融资本即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它的形成途径主要有
A.金融联系 B.资本参与 C.人事参与 D.个人联合 7.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低价是指垄断组织在购买非垄断企业所生产的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垄断价格的形成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因为
A.垄断价格不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
B.按垄断低价的买卖行为,仍然是等价交换
C.从整个社会看,商品价格总额和商品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D.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
A.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B.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C.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D.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9.垄断资本在国内建立了垄断统治后,必然要把其统治势力扩展到国外,建立国际垄断统治。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逻辑,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
A.劳动力输出 B.借贷资本输出 C.生产资本输出 D.商品资本输出
10.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和主要载体,它的作用是
A.加深国际分工,促进和控制国际贸易的发展 B.加速国际资金流动,加剧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C.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加快国际技术交流,推动国际经济技术发展 D.加剧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11.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与恩格斯就已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个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这段话说明
A.全球化趋势具有客观必然性 B.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结果 C.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 D.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地参与全球化
12.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了一个整体,这预示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
A.市场经济在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B.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展 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各国发展趋于同步
13.20实际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
A.生产的全球化 B.贸易的全球化 C.金融的全球化 D.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14.当今世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经济全球化对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具体表现在
A.可望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B.可望发挥各国相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在全球的传播 C.发展中国家可望实现“后发优势”的机遇
D.可望解决环境、资源、人口等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15.列宁曾经说过,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然而,现实却是资本主义“腐而不朽,垂而不死”,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表现为
A.个体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B.私人股份资本占主导地位
C.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D.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
16.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这是因为
A.资本主义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统治经验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有调整的余地,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生产力继续发展
C.落后国家首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物质技术基础上超过资本主义需要相当长时期
D.社会主义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胜利,面对国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可能出现倒退和反复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源是
A.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B.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高
C.社会主义制度没有根本克服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列宁 “一国革命首先胜利论”的依据是
A.俄国的特殊国情 B.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的产生
C.无产阶级的新变化 D.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它以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标志是
A.《资本论》第一卷的发表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共产主义同盟的创立 D.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4.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不同。下列选项中关于社会主义民主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民主集中制 B.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C.社会主义民主由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决定
D.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原则没有历史联系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是
A.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B.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C.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高潮和低潮的相互交替构成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是
A.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B.19世纪70年代,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C.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D.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2.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不通过暴力革命就不可能夺取自己的政治统治,即通往新社会的唯一大门,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意见是一致的。”由此可见
A.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C.从理论上说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D.无产阶级要想实现自己的革命任务就不得不经过暴力革命 3.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呈现多样性特点的原因是
A.根本指导思想的多样化B.各个国家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 C.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D.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4.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期,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A.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B.属于特殊发展状况
C.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5.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 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
A.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B.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C.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D.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6.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B.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C.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D.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7.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的原因在于
A.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B.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
D.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认识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8.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革命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A.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集体领导的作用 B.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的作用 C.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政治领导的作用 D.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
第八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会和我们一样聪明。”表明的是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立场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态度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2.恩格斯指出,如果用一段话来表述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那就是《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
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以“和谐社会”代替资本主义 C.消除阶级差别 D.消除私有财产 3.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明确提出,“财产公有”制度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实现的,它必须建立在因发展工业、农业、贸易等而产生的大量的生产力和生活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因使用机器、化学方法和其他辅助手段而使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无限增长的可能性的基础之上。这表明,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是
A.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 C.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D.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4.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它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下列选项对“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解正确的是
A.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第一次以人的劳动而不是特权或资本作为分配的标准 B.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所体现的平等权利还是被限制在资产阶级的框框里 C.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最终实现人类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D.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可能真正实现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其科学立场和方法主要体现在
A.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B.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C.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D.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具体情形而进行的精心设计
2.“既然生产资料已成为公有财产,那么‘共产主义’这个名词在这里也是可以用的,只要不忘记这还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这说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A.总体上同属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 B.本质上不同
C.在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上的重大区别 D.共产主义可以跨越社会主义 3.马克思强调:“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这说明
A.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需要很长时期
B.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得很好,不可能转变为社会主义
C.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是长期的 D.当代社会主义已经被资本主义所击败 4.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或“两个不可避免”)。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
B.“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
C.“两个决不会”是指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D.“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
5.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阶级消灭、国家消亡和“三大差别”消除,社会关系实现了高度和谐。 这里的“三大差别”是指
A.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B.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D.民族与民族的差别 6.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科学区别,只在于第一个词是指从资本主义生长起来的新社会的第一阶段,第二个词是指它的下一个阶段,更高的阶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总体上属于同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 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上存在重大区别 C.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 D.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第二部 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上述论断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正式提出,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在
A.《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道路》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D.《论新阶段》 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中共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是
A.毛泽东B.周恩来C.王稼祥D.邓小平
3.任何能够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都有它赖以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是
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B.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 C.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
D.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4.邓小平说:“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我们的经验教训有很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指
A.发展才是硬道理 B.两个文明一起抓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
A.坚持解放思想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与时俱进
6.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的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与时俱进
C.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D.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 7.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制定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根本依据在于
A.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8.“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段表述重在强调
A.发展是第一要义 B.以人为本是本质和核心 C.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D.要坚持统筹兼顾
9.某校学生在学习十七大报告时展开了激烈争论。甲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应急的措施,是解决眼前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权宜之计。乙认为:科学发展观与改革相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不能推进和深化改革。以上两种观点
A.甲正确,看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效性;乙错误,把科学发展观与改革相对立起来 B.甲错误,没有看到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性和长远性;乙正确,看到了科学发展观与改革的区别
C.都是正确的,看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
D.两个观点都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在实践中都是有害的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恩格斯说过:“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由于理论准备不成熟,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犯了许多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在中国革命几度遭受曲折反复的过程中,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及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命题。结合材料和
史实回答,党的领导人提出这一重要命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B.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C.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相融性
D.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现实发展模式 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这里的“统一”和“相结合”具体指的是
A.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B.要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C.要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之中 D.要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3.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区别在于
A.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 B.体现的主题不同 C.实践基础不同 D.理论基础不同
4.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5.胡锦涛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坚持了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不动摇D.坚持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 6.道路问题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七大对这条道路作了明确的界定,这就是
A.在党的领导下,立足中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欧华联合时报》发表评论指出:“中国人民从上百年的屈辱、牺牲、奋斗的历史中找到和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光明大道。”这条“光明大道”之所以完全“正确”,关键原因在于
A.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B.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C.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D.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有
A.科学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B.科学把握了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
C.科学总结了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
D.根本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现实生动实践 9.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形成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成果为基础的。结合材料回答,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有
A.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成为新时代的主题 B.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C.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 D.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
10.遵义会议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理论上全面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充分体现这一时期特点的主要著作有
A.《〈共产党人〉发刊词》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新民主主义论》 D.《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1.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毛泽东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附”。邓小平指出:“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不仅今天,而且今后,我们都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自己行动的伟大旗帜,是因为
A.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B.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C.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是、今天和将来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D.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12.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在《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中指出:“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很大的政治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
A.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 B.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C.关系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顺利进行 D.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前途 13.邓小平指出:“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要继续发展。”这段话表明
A.要完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
B.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所以不能用毛泽东思想来指导中国的建设 C.要继承、坚持、发展毛泽东思想
D.要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4.江泽民高度赞扬了邓小平的理论贡献。他评价道:“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邓小平对我国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
A.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B.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D.是指引中国人民走上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之路的灯塔
15.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并强调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胡锦涛提出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依据是
A.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D.我国的发展实践 16.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我们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具体地说,就是要
A.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B.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 D.更加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17.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具体地说,就是
A.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B.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C.要求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D.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家环境
18.温家宝在接受《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曾谈到“一个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定会跌跤的;一个国家,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也会跌跤的。”上面这段话谈的是国家的整体发展,其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含义指的是
A.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B.必须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两腿”都要长 C.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
D.从根本上讲,解决“长短腿”问题必须充分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
19.在探索协调发展之路时,政府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口号与“三个不准”原则:即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准搞;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职工安全的项目坚决不准搞;黄、赌、毒的项目坚决不准搞。该口号和“三个不准”原则
A.坚持发展经济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遵循自然规律 B.保护环境就不可避免地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C.开始逐步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 D.重视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20.党的十七大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
A.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B.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C.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 D.坚持创新机制体制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命题,从而初步界定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这里的“从斗争中”指的是
A.本本主义 B.从主观想象出发 C.从实际出发 D.照抄照搬 2.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毛泽东曾对这一概念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界定。他认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作出这一科学界定的重要文献是
A.《反对本本主义》 B.《改造我们的学习》 C.《新民主主义论》 D.《实践论》
3.1978年,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推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大解放。在讨论中,邓小平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他指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质在于
A.是否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B.是否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是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是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深刻阐明了
A.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B.坚持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
C.坚持与时俱进的极端重要性 D.坚持求真务实的极端重要性 5.邓小平强调:“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这段论述表明
A.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C.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D.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29年12月,毛泽东在起草《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主观主义,在某些党员中浓厚存在,这对分析政治形势和指导工作,都非常不利。”就此,毛泽东提出的纠正办法是
A.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 B.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 C.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 D.实质上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1937年,为了揭露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错误的思想根源,毛泽东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下列著作中体现其这一思想的是
A.《反对本本主义》 B.《实践论》
C.《矛盾论》 D.《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3.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党的作风问题,在《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一文中,他强调毛泽东倡导的作风,最根本的两条是
A.群众路线 B.独立自主C.实事求是 D.解放思想 4.思想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一个形成和确立的过程。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第一次完整地概括了党的思想路线。这就是
A.实事求是 B.一切从实际出发
正在阅读:
2012年山西语文考试科目说明解读11-02
天才知道题库(南开大学)03-30
流体力学标准化作业答案第三章01-08
【化学】陕西省西安市庆安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404-10
消防安全知识竞赛流程11-11
大圆满前行广释全部思考题 供参考01-21
河南省南阳市五校2015-2016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06-29
TCP IP 实验报告 RIP协议10-03
骨科医学怪异名解-考博04-0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政治理论
- 考研政治
- 大纲
- 解析
- 配套
- 思想
- 1000
- 《骆驼祥子》文段阅读题及答案
- 公司AD域控实施计划
- 心理咨询师考试题
- 2013-2014郑州高一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 图文
- FM 7-7安全规范
- 邮政转运员工心得体会
- 回眸
- 瑞安市林垟学校各项安全综治工作预案
- 钢筋工程施工方案(结构长城杯)
-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解
- PHOTOSHOP 8.0练习题试卷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
- 各铁路局货物快运列车作业站
- 大学生就业难spss分析调查报告
- 整理《社区概论》 - 图文
- 佳木公园198项目A2#楼 施工组织设计
- 2016年超星尔雅《创新中国》答案 完整版
-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7高三考前得分训练(三)语文试卷
- 111创业商业计划书模板 - 图文
- 新疆大学个人简历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