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总汇

更新时间:2023-07-17 15:3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陈晓洁老师划的重点,全有滴说~全背过,轻松过地说~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看待研究对象的眼光和视角不同。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被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他们往往单纯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则不同,它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所观察的视野更加宽阔。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与动物界几乎没有增加发生类型不同,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无穷的创造力。人类的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这一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通过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人类以一种效率极高的信息传播方式完成了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

★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各种媒介依次叠加,使得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

(1) 口语传播时代:语言是在人类劳动和社会协作活动中产生的。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但作为音声符号的口语由于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只能使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

(2) 文字传播时代:文字是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

陈晓洁老师划的重点,全有滴说~全背过,轻松过地说~

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它使得信息能够长久保存下来,人类文化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字依据,并能传到更遥远的地方。

(3) 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做出的两大贡献。15世纪40年代,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古登堡印刷术为现代新闻传播业的诞生做了技术上的准备,使教育和文化得到普及。

(4) 电子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从电报、电话,到广播、电视,再到互联网,电子媒介的数字化革命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影像信息系统,也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

★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

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文字产生的重要意义在于:文字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与经验积累和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有限的记忆力;文字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文化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新的传播媒介不断被发现和创造出来,使社会信息系统不断走向发达和完善。

而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进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信息也由此诞生。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都包括在意义的范畴之中,它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在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不断地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从中抽象出了意义。

★简述米德的“主我”(I)和“客我”(me)理论。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于社会。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意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缺陷?

“5W”模式的提出在传播学史上有重要意义。这个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后来大众传播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

陈晓洁老师划的重点,全有滴说~全背过,轻松过地说~

尔模式的思路形成的。缺陷:作为早期的过程模式,这个模式还不完全,这主要表现在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即把传播看做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最早起源于日本,是在对美国的主流传播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摆脱了美国狭隘过程研究的框架,把传播学的研究课题扩展到传播与社会变革,传播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问题上。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为两方面。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互动的介质时信息——“有意义的象征符” ★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

“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的期待,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重新加以组合。

自我传播同样具有社会性,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联系中形成的。包括三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镜中我”也就是“社会我”。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

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功能:

①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②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③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

④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简述奥尔波特的流言流通量公式及其后来的修改变化

R= i ×a 流言(rumour)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陈晓洁老师划的重点,全有滴说~全背过,轻松过地说~

R= I×A×U 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环境的不确定性。

★群体压力对群体成员的意见表明会产生什么影响?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人为了进行有效的社会合作,需要对多数人的意见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和让步。

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其原因:

(1)信息压力,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

(2)趋同心理。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的作用不可忽视,中间人物的意志坚定性、主张的一贯性和态度表明的强烈性可以对多数派产生有利的影响。

★★集合行为的定义和三个基本条件

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干扰和破坏。该行为中的传播是非常态的群体传播。 发生条件:a.结构性压力:社会上普遍存在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b.触发性事件:某些突发事件和突然的信息刺激;c.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集合行为传播机制之一)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本身及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主要受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 群体暗示:不通过直接的说服和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方式。

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群体中蔓延的过程。 ★匿名性原理在集合行为中会起什么作用?

匿名性原理:一些平时循规蹈矩的人在集合行为中作出越轨行为,因为集合使他淹没在人群中,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下,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

第七章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①H.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a.环境监视功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内外环境的变化,以适应此变化,保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b.社会协调功能(联络、沟通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c.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保证社会遗传代代相传)。

②C.R.赖特“四功能说”(《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

a.环境监视功能(在特定社会的内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包括警戒外来威胁和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b.解释与规定功能(传达信息并非单纯告知,常伴随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该采取什么行为反应);c.社会化功能(在传播知识=价值及行为规范方面的重要作用);d.提供娱乐(满族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主要是娱乐)。

③W.施拉姆的综合功能说(《传播学概论》):a.政治功能(监视,协调,社会遗产、法律、习俗的传递);b.经济功能(搜集信息,解释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c.一般社会功能(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并附带地学习和社

陈晓洁老师划的重点,全有滴说~全背过,轻松过地说~

会化)。

④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a.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事物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就会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b.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传媒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开,造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从而强制遵守社会规范);c. ★麻醉作用(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失去社会行动力,负面作用)。

★谈谈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和革命性意义:

1.传播速度实时性2.信息海量3.信息形态多媒体4.检索便利5.传播交互性

6.范围全球化

意义: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几乎“全能”的自身,还在于它正在推动传统大众传播的转型(与互联网传播融合,实现自身全面的数字化转型)。

★★★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现代社会巨大而复杂的环境,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范围,必须通过大众传播去把握。但大众传媒因种种原因,展现给人类的只是信息环境(环境的再现),而非客观环境本身。即:

客观环境→信息环境→环境认知→人的行为

★★★信息环境的定义及特点

①定义: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②特点:a.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等信息符号;b.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结构相互组合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传达消息或知识且包含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告知性且指示性,制约人的行为;c.当某类消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d.具有社会控制功能,是制约人行为的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①(美)李普曼《自由与新闻》、《舆论》

②a.人们因为活动范围等局限,对周围事物的了解往往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因此人们的行为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是对新闻媒介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媒通过对象征**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的反应。而人们意识不到注意这一点,往往把“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看待。b.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且由此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该机制使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即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注:6、7、8为一个问题

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及评价

主要内容:①媒介即讯息②媒介即人的延伸③冷媒介与热媒介

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从唯物史观出发看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媒介工具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巨大力量。

局限性: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惟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作用;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一观点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即我们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看不到从事着能动的社会实践的人,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陈晓洁老师划的重点,全有滴说~全背过,轻松过地说~

★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①经营目标:面对市场是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作为商品在商场上销售出去。传媒的经济来源:广告收益(广告主的压力)和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发行量、收视率等,受众的压力)。

②宣传目标:包括宣传某种思想、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提倡某种信念、行使某种权力或社会影响力等。通过言论活动、报道活动及传播内容的选择和提供实现。

③公共性和公益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力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大众传媒活动。原因:作为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和公共财产的使用者,大众传媒满足社会信息需求、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怀特的把关人(gatekeeper)过程模式

图示:

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gate-keeping)模式:社会上存在大量新闻素材,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有闻必录”,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一道关口,受众接受到的新闻只是少数。

“把关”实质:“把关”是个复杂过程,既要分析新闻价值,也要考虑政、经和意识形态因素。原因:a.大众传媒依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加工活动;b.新闻选择受经营目标、受众需求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制约,与媒介方针、利益一致的内容易入选;c.“把关”是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资本主义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控制传播事业?

答:(1)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

(2)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

(3)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活动。

★为什么说受众传播活动拥有监督控制的权利?受众行使这种权利的手段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许多传播内容,例如报道的新闻或传播的信息是否真实、刊登的广告是否真可靠、提供的文化和娱乐内容是否健康有益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利益。因此,广大受众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

包括四个方面:

(1)个人的信息反馈。

(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3)诉讼于法律手段。

(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陈晓洁老师划的重点,全有滴说~全背过,轻松过地说~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理论经历了一个由“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再到“民主参与”的变化过程,试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背景。

答: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有多种媒介规范理论对大众传播活动发生着影响,但它们的性质是不一样的。民主参与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仍然只不过作为民众的要求在体制外起着一种牵制作用。在资本主义的排他性私人占有制下,受众的传播权和媒介接近权在客观上是很有限的。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媒介规范是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政府和法律机构主要是通过这两种理论来协调和平衡国家内外的传播关系。

★“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是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原则,这两个原则所依托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①人是希望了解真理并愿意服从真理的;

②为了接近真理,唯一的方法就是保证各种不同意见能够在“公开的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③人们的意见不可能都是相同的,应该以承认他人的权利为前提,保障每个人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

④在各种不同一件的讨论和碰撞中,最终能够产生出一般人所能承认的最合理的意见。 施拉姆总结的传播规范★

(1)集权主义理论

(2)自由主义理论

(3)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

(4)自由主义理论

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大众(mass)的定义及特点

①定义:19C末20C初,随着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及大众传播的发展,形成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不同于初级群体、群集和公众。

②特点:规模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社会属性)性;无组织性;同质性(行为倾向同一);匿名性;流动性。

★什么是“IPP指数”,它是如何设计的,主要说明什么问题。

既“既有政治倾向的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由此提出了著名的“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很显然,人们的政治态度,与他们归属的社会群体和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他们还进一步提出“选择性接触假说”,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并不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大众传媒并没有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

★什么是分众?分众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 分众论的核心内容:

①社会机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

②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

③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

④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上有着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active audience)。

★★★什么是”使用和满足”?如何理解受众需求?

陈晓洁老师划的重点,全有滴说~全背过,轻松过地说~

使用和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 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是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早期”使用和满足”研究揭示的周中媒介接触动机和满足的形态有哪些类型?

1)对广播媒介的使用和满足的研究。

2)对印刷媒介 的使用和满足的研究。

3)对电视媒介的使用和满足的研究。

★★★试分析受众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对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

少年儿童的电视接触行为与他们在家庭、学校中的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制约成人媒介接触行为的社会 条件就更为复杂,这里

既有他们完成社会化过程的环境,也包括他们 的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社会的地位、价值观、群体归属关系和人际关系等众多的因素。

★★★试述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的内容和含义。

日本传播学家竹内郁郎在对卡兹的研究的进行补充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具有总结的意义:

(1)人们接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

(2)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其二是媒介印象。

(3)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4)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如何评价”使用和满足”研究?

(1)使用和满足研究过于强调个人 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教浓。

(2)它脱离开的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的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的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3)使用和满足研究指出了受众的 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分为那些层次?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

答:(1)传播效果依据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与人们的视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与人们的观念或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得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么的言行表现纯来,既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2)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简述以下概念和范畴: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传播流,意见领袖与两极传播,强化效果或“补强”效果,“结晶”效果,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

答: 政治既有倾向性----指的就是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

选择性接触---受众对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传播流---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意见领袖:---在传播活动中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特征: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传媒接触大。

两极传播---“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陈晓洁老师划的重点,全有滴说~全背过,轻松过地说~

强化”效果---指人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

“结晶”效果---是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

“改变”效果---指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变化的效果。

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1)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这个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对某些媒介或内容具有回避倾向,而被回避的媒介和内容是很难产生效果的。(2)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的媒介渠道不同,其效果也就不同。(3)讯息内容——包括语言和表达等等,其方法和技巧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4)受众本身的性质——受众的既有立场和倾向、他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态度,会对大众传播效果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简述以下概念和范畴: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诉诸感情、恐惧诉求、自信心假说

答: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发现出来。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已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偈事先接种年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两面提示的这种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或接种效果”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也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2)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行动但是由于敲警钟基本上是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 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①概要: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②特点:a.着眼点是认识层面上的效果;b.着眼点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c.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议程设置的“0/1”效果、“0/1/2”和“0/1/2/ n”效果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①“0/1”,知觉模式,大众传煤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

②“0/1/2”显著性模式,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大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③“0/1/2 /n”,优先顺序模式,传煤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所给予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联系实际,谈谈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具有什么不同特点?

答: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的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比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程“的基本框架,而电视的新闻报道”议题“加以突出强调;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而报纸则可以进一步对”个人

陈晓洁老师划的重点,全有滴说~全背过,轻松过地说~

议题“产生较生刻影响。

★★★谈谈受众的属性对媒介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

答:a.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

b.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

c.人际传播的频度;

d.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等等。

★★★什么是“导向需求”,它与“议程设置”效果有什么关联

需求导向又称需要导向,是指企业业务范围确定为满足顾客的某一需求,并运用互不相关的多种技术生产出不同大类的产品去满足这一需求。

关联:

(1)受众个人与对象事物的关联度高,意味着导向需求低,不易接受传媒议程设置影响;

(2)对象事物的不确定性高,意味着受众的导向需求也高,传媒更容易发挥影响力;

(3)媒介使用越方便省力,也就越能适应受众的导向需求。

★★★什么是“属性议程设置”?

属性议程设置即根据安排议题的顺序和报道强度来影响受众对不同事件的关注程度。 ★★★试分析媒介议程设置过程背后的力学关系。

答:在资本主义社会,居支配地位的信息源是政府机构和垄断大企业,他们进行信息操作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是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开发表见解,二是以“私下放风”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资本主义的媒介议程设置过程,从本质上讲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

★★简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例题。

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人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

“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从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诺氏舆论定义:“围绕争论性问题,在没有孤立危险的前提下可以公开表明的意见”,

是“为使自己不陷入孤立而必须公开表明的意见”。

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舆论不是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的产物。

图例:

★简述:”培养“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给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种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

★如何理解新闻框架:

定义:新闻媒体在选择、加工新闻,对新闻文本进行意义建构时遵循的原则。

①选择性处理新闻事实的特定原则:立场、方针、利益、价值等。

②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实现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

③框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陈晓洁老师划的重点,全有滴说~全背过,轻松过地说~

④新闻框架能够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反应。

★简述知沟假说的主要观点:

松伯格-知沟假说: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远高于低者,随着时间推移,两者之间的知沟会不断增大。

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提出了“知沟理论假说”。

主要观点: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 如何理解“第三人效果”的概念

人们在判定大众传播影响力时存在普遍的感知定势: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播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

一是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大众传播对别人效果大,双重标准;高估自己的抵抗力,低估他人的体抗力。

二是一种传播的说服技巧,通过传播对象作用与第三人。

三是大众传播影响现实的一种方式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 麦克布莱德报告(The McBride Report)又称《多种声音,一个世界》,麦克布莱德报告

指出,“个别传播大国对世界信息流通系统的支配是推行文化扩张主义的过程,而发展中国家的牵制和反抗是抵制文化侵略的过程”。时至今日,全球范围的信息结构不平衡如故,而越加猛烈的媒体融合兼并浪潮和强大的新媒体技术则不可避免地加深着南北双方的信息鸿沟。至今仍在定期召开的麦克布莱德圆桌会议宣布,“麦克布莱德报告”的原则和主要提议仍如多年前那样意义重大,其关注的主要对象也已经超越发展中国家的范围,扩展到了更加广义的全球层面上。

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创始人是谁?他们各自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1)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

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他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这个过程模式虽然带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它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2)卢因与“把关人”研究

卢因的主要专业领域是群体力学,他研究了不少群体传播的问题。卢因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卢因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概念。

(3)霍夫兰与说服效果实验

霍夫兰学术关心在于揭示传播效果形成的诸条件,并为此进行大量实验。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4)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

陈晓洁老师划的重点,全有滴说~全背过,轻松过地说~

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拉扎斯菲尔德是对后来的传播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位。他是“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者,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但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拉扎斯菲尔德对研究方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他通过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为传播学赢得了来自其他学科的尊重。

★★什么是传播学批判学派?批判学派在方法论、社会观和传播观上与经验学派有什么分歧?

答:定义: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它从马克思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研究。它是欧洲新马克思主义和新左翼运动的理论据点。它对美国传播学的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态度抱有强烈的批判态度。】

与经验学派相比较,两者在方法论、社会观和传播观上,存在着对立和分歧。

(1)在方法论上,经验学派采取经验主义立场,主要采用量化和实证方法来考察传播现象,而批判学派在研究方法上以辨证分析法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但并不一概地排斥经验调查和量化研究。

(2)在社会观上,经济学派坚持多元主义观点,否认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支配关系,强调社会是一个由多元利益相互竞争、相互制衡的共同体,认为传播学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实现社会管理;而批判学派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传播结构持否定和批判态度,并把它们作为变革的对象。

(3)在传播观上,经验学派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传播与人的行为问题上,着意探索如何通过传播来控制和修正人的行为,在研究目的上持实用主义态度,焦点集中于考察微观、个人层面的传播过程,尤以传播的说服效果为核心领域;而批判学派在理论研究上,更多地将传播理论与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如信息生产和传播与宏观社会结构、信息传播与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传播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等等。

★批判学派中包含了哪些主要流派或理论?各有什么特点?

(1)政治经济学派。其关心的一个焦点问题是现代媒介高度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这种高度的独占和集中正是垄断资本控制着文化生产和流通的明证,大众传媒的活动最终是为了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意识形态和统治权力。政治经济学派学者主要从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结构上来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对于传播内容本身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

(2)“文化研究”。该学派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简单地来说,“文化研究”学者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播可以分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两个部分;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的;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不完全被动,由于符号的多样性和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能对文本讯息作出多种多样的理解。

(3)意识形态“霸权”理论。支配阶级实现“霸权”的手段不是通过直接的高压政策,而是通过决定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向,使被支配阶级对现有权力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认同或从属意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大众传播制度就是重要的意识形态“霸权装置”之一,大众传媒通过日常的新闻报道、宣传和广告活动,把支配阶级特殊利益描述为社会的“普遍利益”,其目的是操作形成“同意”或“社会合意”。

(4)哈伯马斯的批判理论。哈伯马斯提出通过改善“传播的合理性”来实现社会变革的观点。哈伯马斯反对导致人的异化的片面追求“工具合理性”的立场,提倡“综合的合理性”,

陈晓洁老师划的重点,全有滴说~全背过,轻松过地说~

即主张通过扩展“没有支配和强制的传播关系”来改革社会,建立基于“理性合意”的新型社会关系。他的传播观中带有明显的“普遍主义”和“伦理主义”的色彩。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简述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方法

(1) 简单随机抽样

原理与掷骰子或抽签相同,能保证对象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被选中的同等概率机会。一般用于小规模的调查。

(2) 系统抽样

也称等距抽样。简单省力,但对象总体中各构成单位的排列必须是随机的。

(3) 分层抽样

也称分类抽样。使大规模抽样变得容易,提高推断的精确度,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4) 多级抽样

也称多阶段抽样。在大规模调查中经常使用。

什么是内容分析?它有哪些特点或原则?

内容分析,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作为一种实证方法,内容分析是与 具有一定客观性的调查程序联系在一起的。

内容分析有客观性、系统性和普遍性三个特点。a.客观性(必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得出相同结论);b.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c.普遍性(应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以便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非纯粹的“描述性”信息)。

传播学中的控制实验主要关注哪些条件?

信源的条件

信息内容的条件

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

受传者的社会条件

受传者的个性条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ga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