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整理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28 22: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一地理整理

二、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层大气 平流层 高度 2000-3000千米 50-55千米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温度 平流运动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对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专题9 行星风系

(一)、气压的变化与大气运动

1、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分布不均

第 1 页 共 11 页

高一地理整理

山谷风

海陆风

第 2 页 共 11 页

高一地理整理

3、大气环流

(1)、概念: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称为大气环流。 (2)、分类:行星风系、季风环流

(二)、行星风系与气候

第 3 页 共 11 页

高一地理整理

空气作上升运动,多雨,气候湿润 空气作下降运动,少雨,气候干燥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素(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海洋和陆地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 大陆性 海洋性 气温日较差 大 小 气温年较差 大 小 最高气温月 7月 8月 最低气温月 1月 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o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

第 4 页 共 11 页

高一地理整理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 步骤 判断南北半球 依据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因素变化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最冷月均温>15℃ 最冷月气温在0℃~15℃ 最冷月气温在-15℃~0℃ 最热月<>5℃ 热带 年雨型 温带 结论 北半球 南半球 热带气候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气候 寒带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夏雨型 1500~2000mm) 亚热带 温带 冬雨型 少雨型 亚热带 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型气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 热带季风气候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规律

温度带 名称 热带雨林气候 形成原因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气候特点 全年高温多雨 分布规律 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南北纬10°到南北信风带交替控制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季 回归线之间 北纬10°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全年高温少雨 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热带季风气候 移动和海陆热力性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 质差异 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南北纬25°-35°之和季风性湿润气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雨 间的大陆东岸 候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南北纬30°-40°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雨 间的大陆西岸 亚热带季风气候第 5 页 共 11 页

高一地理整理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多雨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带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北纬35°-55°之间温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燥 的大陆东岸 深居大陆内部,受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南北纬30°-60°之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气团影响 干旱少雨 间的大陆内部 亚寒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受副极地低压或极候 地东风带控制 极地东风带或极地高压控制 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欧洲亚洲大陆和北降水量少且集中在夏季,典美大陆的北部,南半型冷湿气侯 酷寒烈风干旱 球没有 南北极附近 寒带 冰原苔原气候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规律总结 :

(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失的气候类型)有四种: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

(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4)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北美洲(有11种),其次是亚洲(有10种)。 (5)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和高山气候(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六个洲)。

(6)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①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带) ②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压带) ③冰原气候(极地高压带)

(7)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①热带沙漠气候(信风带) ②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

(8)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①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 ②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9)地带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和表现。

例如: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虽远离赤道,却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形成了地形雨,再加上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专题10 季风

一、形成原因

1月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第 6 页 共 11 页

高一地理整理

冬季,大陆气温比邻近的海洋气温低,大陆上出现冷高压,海洋上出现相应的低压,气流大范围从大陆吹向海洋,形成冬季季风。冬季季风在北半球盛行北风或东北风,尤其是亚洲东部沿岸,北向季风从中纬度一直延伸到赤道地区,这种季风起源于西伯利亚冷高压,它在向南爆发的过程中,其东亚及南亚产生很强的北风和东北风。非洲和孟加拉湾地区也有明显的东北风吹到近赤道地区。东太平洋和南美洲虽有冬季风出现,但不如亚洲地区显著。

7月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夏季,海洋温度相对较低,大陆温度较高,海洋出现高压或原高压加强,大陆出现热低压;这时北半球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尤以印度洋和南亚地区最显著。西南季风大部分源自南印度洋,在非洲东海岸跨过赤道到达南亚和东亚地区,甚至到达我国华中地区和日本;另一部分东南风主要源自西北太平洋,以南或东南风的形式影响我国东部沿海。

季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陆间热力环流的季节变化。夏季大陆增热比海洋剧烈,气压随高度变化慢于海洋上空,所以到一定高度,就产生从大陆指向海洋的水平气压梯度,空气由大陆指向海洋,海洋上形成高压,大陆形成低压,空气从海洋海向大陆,形成了与高空方向相反气流,构成了夏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夏季风特别温暖而湿润。

冬季大陆迅速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变为东北季风。冬季风十分干冷。

不过,海陆影响的程度,与纬度和季节都有关系。冬季中、高纬度海陆影响大,陆地的冷高压中心位置在较高的纬度上,海洋上为低压。夏季低纬度海陆影响大,陆地上的热低压中心位置偏南,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向北移动。

当然,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也可以使季风加强或削弱,但不是基本因素。至于季风现象是否明显,则与大陆面积大小、形状和所在纬度位置有关系。大陆面积大,由于海陆间热力差异形成的季节性高、低压就强,气压梯度季节变化也就大,季风也就越明显。北美大陆面积远远小于欧亚大陆,冬季的冷高压和夏季的热低压都不明显,所以季风也不明显。大陆形状呈卧长方形,从西欧进入大陆的温暖气流很难达到大陆东部,所以大陆东部季风明显。北美大陆呈竖长方形,从西岸进入大陆的气流可以到达东部,所以大陆东部也无明显季风。大陆纬度低,无论从海陆热力差异,还是行星风带的季风移动,都有利于季风形成,欧亚大陆的纬度位置达到较低纬度,北美大陆则主要分布在纬度30°以北,所以欧亚大陆季风比北美大陆明显。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凸高凹低]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初始状态的风]

第 7 页 共 11 页

高一地理整理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高空风]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近地面的风]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 地区 气候类型 成因 风向 冬季 夏季 温带季风气候 东亚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东南亚 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东北风(亚洲大陆) 西南风(印度洋)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南风(太平洋) 专题11 台风、寒潮和梅雨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概念 过境前 天气特征 过境时 过境后 降水的分布 大气举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连续性降水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

气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天气 举例 气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上升 多阴雨天气 台风 反气旋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下沉 多晴朗、干燥天气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专题12 人类活动与气候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第 8 页 共 11 页

高一地理整理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全球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

第 9 页 共 11 页

高一地理整理

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行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全球升温的后果

1. 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 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摄氏度,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其一,地球升温使地球上的部分冰雪消融,全球液态水总量增加。而液态水的比热高于冰雪,因温室效应而增加的热量因为地球上液态水总量增加而未使水的温度显

第 10 页 共 11 页

高一地理整理

著上升,因温室效应而增加的热量虽然使地球上的岩石、土地等温度显著上升,但由于其与地球上的液态水发生热交换,使整个地球不再显著升温,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室效应,延缓了地球上冰雪的融化。

其二,地球升温使地球上的绿色植物生长旺盛,其光合作用比地球升温前吸收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主要部分),固定了一部分温室气体,使这部分温室气体不再阻止地球上的热量向外辐射,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室效应。

第 11 页 共 11 页

高一地理整理

著上升,因温室效应而增加的热量虽然使地球上的岩石、土地等温度显著上升,但由于其与地球上的液态水发生热交换,使整个地球不再显著升温,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室效应,延缓了地球上冰雪的融化。

其二,地球升温使地球上的绿色植物生长旺盛,其光合作用比地球升温前吸收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主要部分),固定了一部分温室气体,使这部分温室气体不再阻止地球上的热量向外辐射,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室效应。

第 11 页 共 11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g3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