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题库完整

更新时间:2023-04-07 11: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只有1——10章内容

第一章教育学与教育学

(一) 单项选择题ABBAC CCCCC BDBDB DACDB ACACC ACB

1. 标志着教育学科成为独立学科的教育著作是( )

A. 《大教学论》

B. 《普通教育学》

C. 《大教育论》

D. 《教育论》

2.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 )

A. 《康德论教育》

B. 《普通教育学》

C. 《教育漫画》

D. 《爱弥儿》

3. 《大教学论》被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它的作者是( )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康德

D. 培根

4. 柏拉图的名著是( )

A. 《理想国》

B. 《政治学》

C. 《伦理学》

D. 《爱弥儿》

5.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

A. 《大教学论》

B. 《论演说家的培养》

C. 《学记》

D. 《劝学》

6.“洞穴中的囚徒”隐喻来自( )

A. 《法律篇》

B. 《爱弥儿》

C. 《理想国》

D. 《教育漫话》

7.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教育著作是( )

A. 《教育漫话》

B. 《大教学论》

C. 《爱弥儿》

D. 《普通教育学》

8. 提出“建国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

A. 《大学》

B. 《论语》

C. 《学记》

D. 《中庸》

9.“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句出自( )

A. 《论语》

B. 《学记》

C.《孟子·尽心上》

D. 《劝学篇》

10. 将“教育”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的著作是

( )

A. 《孟子》

B. 《学记》

C. 《说文解字》

D. 《论语》

11. 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 《论语》

B. 《学记》

C. 《孟子》

D. 《中庸》

12.“出自造物主之子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名

言出自( )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裴斯泰洛齐

D. 卢梭

13.“教育要先行”出自( )

A. 《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B. 《学会生存》

C. 《大教学论》

D. 《民主主义与教育》

14. 提倡“教育独立说”的教育家是( )

A. 陶行知

B. 胡适

C. 胡克勤

D. 察元培

15. 主张“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观点的是( )

A. 生物起源说

B. 心理起源说

C. 劳动起源说

D. 关系起源说

16. 在我国,“教育”概念被正式用来言说教育之事大约是在( )

A. 公元前

B. 18世纪

C. 19世纪中叶

D.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7.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A. 勒图尔诺

B. 孟禄

C. 高尔顿

D. 达尔文

18. 主张“天命”的教育起源学说是( )

A.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B.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C.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D.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9. 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观点是( )

A.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B.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C.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D.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20. 下列哪一种教育学仍然没有跳出思辨和形而上学的传统( )

A. 实验教育学

B. 文化教育学

C. 实用主义教育学

D. 制度教育学

21. 教育这一永恒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是( )

A. 社会性

B. 历史性

C. 阶级性

D. 民族性

22. 后来的教育要以以往的教育为基础,与以往的教育有着渊源关系,说明教育的

( )

A. 永恒性

B. 生产性

C. 继承性

D. 阶级性

23. 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 )

A. 生物起源说

B. 神话起源说

C. 心理起源说

D. 劳动起源说

24. 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 )

A. 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B. 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C.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D. 教材和教法

25. 从形式上说,教育影响是指( )

A. 教育内容

B. 教育对象

C. 教育手段

D. 教育原则

26. 后来的教育是以以往的教育为基础,是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的。这说明教育

发展具有( )

A. 地域性

B. 民族性

C. 阶级性

D. 继承性

27.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 )

A. 政治方向问题

B. 发展生产力问题

C.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D. 提高教育质量问题

28.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

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是( )

A. 文化教育

B. 实验教育学

C. 实用主义教育

D. 制度教育学

(三) 简答题

1. 夸美纽斯的贡献是什么?

1 答:他是文艺复兴以来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不朽功绩就在于创立了完整的教育学体系,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

第一,他提出了让一切儿童都接受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思想。夸美纽斯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但受教育的目的和程度不同。

第二,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建立了广泛的课程体系,编写了优秀的教科书,如《母育学校》、《世界图解》等。

第三,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夸美纽斯所提出的直观性原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教学必须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原则等。

第四,确立了学校教育制度,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他认为学校的工作一定要有计划,要使教学工作组织得井井有条,他详细谈到了班级授课制问题,他规定了学日和学时制,学生每天必须到校学习,在每学时的智力活动之间安排半小时的休息,对学生的学习要经常考核,在学年结束前要举行隆重的学年考试,以便决定学生是否升级,他要求为每班学生安排一个教室和一位教师,教师必须面对全班进行集体教学而不做个别指导。

第五,探索教育中的规律,将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研究。

第六,第一个试图建立分科教学法的教育家。《大教学论》还阐述了改革旧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问题,并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见解,他提出了科学教学法、艺术教学法和语文教学法问题,提出了直观教学,认为在艺术教学和语文教学上应强调模仿和反复练习。

2. 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 答: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

基本观点:(1) 反对思辨教育学。赫尔巴特的基调是规范的伦理学,主要讨论教育应怎样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在论述方式上充斥了形而上学的演绎和论辩,而在对人与教学方法的说明上,闪烁着经验科学的光芒。文艺复兴之后,自然科学的魅力,人们开始崇尚经验事实、研究客观规律,原来高雅的形而上学遭到贬斥。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并没有真正超越经验常识,实验教育学者对它进行尖刻的批判,认为它不过是乌托邦的文献、大杂烩等。(2) 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确立了从教育经验上升到科学教育学的可靠途径即观察与实验。(3) 提出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提出假设、设计和实施教育实验、解释和验证实验结果,最后把实验结果引人教育实践。(4) 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如智力测验、学业成绩的标准测量等。

3.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3. 答: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等。

基本观点:(l) 教育即生活。克服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隔离。使学校不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使儿童不仅仅为遥不可及的未来生活做准备。

(2) 教育即生长。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生长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的东西,而是自身的活动。生长是连续的过程,其目的不在过程之外,而在过程之内。所以,教育的过程,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本身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改造和转化的过程。儿童的生长与发展有一定的内在条件,如兴趣、本能、依赖性和可塑性。这是潜力、进一步的条件,要求人们尊重儿童所具备的条件和可能

性。

(3)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活指社会条件,生长指内在条件,教育即经验问题,的改造则同时强调两者。经验不仅指内容,还是载体,强调人的主动性。

(4) 学校即社会。把学校建成一个雏形的社会,社会生活应深入学校。

(5) 做中学;反对灌输。如果知识不能融入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去,便是空谈心主义、园艺、烹调等在课程中占一席之地。

(6) 学生中心。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格局。

第二章人·社会·教育(一)

(一) 单项选择题ABBCC BCCBD BDDCD ACADB BADBC

1.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 )

A. 2500年

B. 2000年

C. 1500年

D. 1000年

2. 我国古代学校产生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3. 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 )

A. 商周

B. 春秋战国

C. 秦汉

D. 隋唐

4. 我国现代学校产生于( )

A. 17世纪末

B. 18世纪末

C. 19世纪末

D. 20世纪末

5. 下列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的是( )

A. 系统性

B. 制度性

C. 无阶级性

D. 等级性

6. 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 )

A. 文字的产生

B. 阶级的产生

C. 生产力的发展

D. 正规教育制度的产生

7. 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是( )

A. 人类社会的出现

B. 交往的出现

C. 学校的出现

D. 语言的出现

8. 现代学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 )

A. 具有宗教性

B. 以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为主

C. 基础教育是义务的

D. 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9. “活到老学到老”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 )

A. 义务教育思想

B. 终身教育思想

C. 素质教育思想

D. 民主教育思想

10.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之一是( )

A. 铁制农具的出现

B. 阶级的分化

C. 宗教的产生

D. 专门的脑力劳动者出现

11. 强调在教育内容中应大力安排古典文化作品的教育流派是( )

A. 实用主义

B. 永恒主义

C. 自然主义

D. 结构主义

12. 最早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的教育家是( )

A. 赞可夫

B. 凯洛夫

C. 苏霍姆林斯基

D. 维果茨基

13. 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满足不同年龄受教育者的教

育需求。这阐明了现代教育的( )

A. 未来性

B. 科学性

C. 生产性

D. 终身性

14. 反映教育活动中人的个性化要求的现代教育特征是( )

A. 教育的民主化

B. 教育的全民化

C. 教育的多元化

D. 教育的终身化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主要通过( )

A. 美国

B. 德国

C. 法国

D. 日本

16. 1995年我国提出了( )

A.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B.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C. 教育“科教兴国战略”

D. 教育“实施优先发展战略”

17. 在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人们逐渐认识到把全部教育活动建立在心理学基础

上的危险性。在这种情况下,米亚拉雷等人提出了( )概念。

A. 教育的科学研究

B. 教学艺术

C. 复数的教育科学

D. 单数的教育科学

18. 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 )

A. 自然性

B. 社会性

C. 历史性

D. 世俗性

19. 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

A. 美国

B. 英国

C. 日本

D. 普鲁士

20. 全民教育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主要倾力于( )

A. 非义务教育

B. 继续教育

C. 社会教育

D. 高等教育

21. 1990年3月,在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

纲领》,提出全民教育最主要的具体目标是( )

A. 扩大幼儿的看护和发展活动

B. 至2000年普及并完成初等教育

C. 提高学习成绩,使年龄组认可的百分比达到或超过规定的必要学习成绩的水平

D. 降低成人文盲率

22. 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 )

A. 实现教育平等

B. 实现全民教育

C. 提高教育效率

D. 提高教育效益

23. 古代形态下的教育的特点有( )

A.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融合

B. 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

C. 教育发展较快

D. 学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24. 以下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与生产芳动相脱离的特点( )

A. 原始社会

B. 古代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25.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是( )

A. 教育制度

B. 教育规模

C. 学校课程内容

D. 教育模式

(二) 论述题

1. 从“教育”词源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对教育理解的差异。

参考答案:

(二) 论述题

1. 答:(l) 中文“教育”的词源。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也,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但这两个字在当时不是一个有着确定含义的词,在后来的两千年时间里,没有成为思想家们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词汇。从大量的历史文献来看,在20 世纪之前,思想家论述教育问题时,大都使用的是“教”与“学”这两个词。20世纪初,从口文转译过来的“教育”一词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2) 西文“教育”的词源。

从西文本身去分析,它的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应用“洞穴中的囚徒”隐喻进一步将其阐释为“促使心灵的转向”,一种在人的精神领域发生的巨大变革。

从中西方“教育”的词源可以看出,中国更强调从外部来促使儿童获得知识,更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知识的“吸收器”或“存储器”,记诵式的教学由此而来,这是教育中的“外际论”;而西方更强调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和主体意识,教师的作用贵在启发,而不是把结果直接告知给学生,这是教育中的“内发论”。

第二章人·社会·教育(二)

(一) 单项选择题DBBBC CDBBA BBCAB CABDD AACCB ABBDB DBDAC

CBBDC C

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A. 爱尔维修

B. 华生

C. 本尼迪克

D. 高尔顿

2. 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这属于( )

A. 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个体因素决定论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在人的发展中( )具有重要的作用。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主观能动性

4. 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规模和学校结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 决策者的观念

B. 生产力发展水平

C. 政治制度

D. 社会需求

5. 在原始社会,新生一代的抚养任务属于( )

A. 学校

B. 家庭

C. 社会

D. 家族

6. 在协调社会、家庭、学校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时,起主导作用的是( )

A. 社区

B. 家庭

C. 学校

D. 政府

7. 不属于社会教育途径和形式的是( )

A. 街道

B. 社区

C. 校外机构

D. 家长会

8.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是属于( )

A. 原始社会的教育

B. 古代社会的教育

C.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D.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9. 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主要是通过( )

A. 社会交往

B. 学校教育

C. 家庭教育

D. 自我修养

10. 在同一社会文化共同体内将文化从这一代传到另一代,这种功能称之为( )

A. 教育传递一保存文化功能

B. 教育传播一交流文化功能

C. 教育选择一提升文化功能

D. 教育创造一更新文化功能

11. 不属于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内容和方式的是( )

A. 开家长会

B. 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联系

C.建主家长委员会

D. 举办家长学校

12. 决定公民受教育权利的根本因素是( )

A. 科学技术状况

B. 社会生产力水平

C. 政治经济制度

D. 文化价值观念

13.“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受( )因素影响。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传统舆论

14. 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是( )

A. 生产劳动

B. 社会实践

C. 教育

D. 体脑结合

15. 从时间上看,相对其他教育形式来说,家庭教育的特点是( )

A. 开始最早持续最短

B. 开始最早持续最长

C. 开始较晚持续最长

D. 开始较晚持续较短

16. 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

A. 文化传统

B. 受教育者的需求

C. 生产力水平

D. 教育的规模

17. 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 )

A. 社会生产力

B. 文化传统

C. 社会制度

D. 科技水平

18. 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是它的( )

A. 自然性

B. 社会性

C. 历史性

D. 永恒性

19. 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

A. 社会经济基础

B. 社会政治制度

C. 社会文化

D.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0. 沟通家长与子女感情的桥梁,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 )

A. 家长学校

B. 学校开放日

C. 家长的思想修养

D. 理解和尊重

21. 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常常表现出与生产力、经济基础

和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这表明教育发展具有( )

A. 相对的独立性

B. 一定的超前性

C. 一定的滞后性

D. 绝对的超前性

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明了( )

A.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23.“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使他们成为医

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这种思想称为( )

A. 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教育决定论

D. 自然发生论

24. 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久、影响范围最大的教育是( )

A. 学校教育

B. 社区教育

C. 家庭教育

D. 行会教育

25.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 )

A. 决定作用

B. 提供物质前提

C. 提供心理前提

D. 主导发展方向

26. 决定人们受教育权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

A. 生产力

B. 科学技术

C. 政治制度

D. 文化传统

27. 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 )

A. 生产力

B. 政治基础

C. 社会文化

D. 科学技术

28. 在教育活动中,具有生活化特点的教育是( )

A. 家庭教育

B. 社会教育

C. 学校教育

D. 自我教育

29. 学生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组织形式是( )

A. 经常性访问

B. 学校开放日

C. 家长会

D. 家长委员会

30. 在制约教育活动的各种因素中,决定教育领导权的因素是( )

A. 经济制度

B. 政治制度

C. 人口制度

D. 文化制度

31.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

因素的制约。这说明教育具有( )

A. 生产性

B. 历史性

C. 阶级性

D. 社会制约性

32. 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前提是( )

A. 经济条件较好

B. 家庭环境良好

C. 家长文化程度高

D. 孩子比较听话

33.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形成( )

A. 教育系统

B. 教育集团

C. 教育合力

D. 教育网络

34. 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最终取决于( )

A. 生产力水平

B. 社会制度

C. 文化背景

D. 科技水平

35. 学校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关系中发挥( )

A. 制约作用

B. 支配作用

C. 主导作用

D. 决定作用

36. 教育与政治的相互关系是( )

A. 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B. 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C.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 相互对立相互剖裂的关系

37.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具有( )

A. 强制性

B. 自发性

C. 系统性

D. 计划性

38. 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主观能动性

39. 在个体发展中起最后决定作用的是( )

A. 遗传因素

B. 环境因素

C. 学校因素

D. 个体因素

40. 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说,家庭教育的首要特点是( )

A. 科学性

B. 强制性

C. 生活性

D. 规范性

41.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 )

A. 政治方向问题

B. 发展生产力问题

C.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D. 提高教育质量问题

(三) 简答题

1.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1. 答: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要求。办教育需要必要的物质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它所能为教育提供的投入也达到一定的水平;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对教育也提出相应的要求,以满足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具体体现在:

(1)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社会经济、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培养的各种规格、类型的劳动力的数量,制约着教育普及的程度。

(2)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产生。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变化。如各种学校的比例、关系等。

(3)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进步,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地发展更新。

2. 政治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2. 答:(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够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且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的规定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社会的伦理道德观,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学校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政治、道德面貌同样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国家的这种要求通过制定教育目的、规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考试评价手段来实现。

3.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什么?

3. 答: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文化创造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过程,教育是文化化的过程。人类的文化

一旦产生,就成为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教育对于文化保存与发展的作用,构成了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说来,表现在:

(1) 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教育是保存文化的有效手段,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其二是横向的文化传播,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2) 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文化按照存在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存储形态的文化,一种是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从存储形态的文化转化为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这一过程就是文化活化的过程。

(3)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文化选择是文化变迁和文化发展的起始环节,教育选择文化不只是促进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更重要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选择能力,促进人的发展。

(4) 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是指教育按照其价值目标和理想,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5) 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教育从两个方面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一方面是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另一方面,教育过程本身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文化进行选择和创造。

(6) 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没有文化的更新和创造,就没有文化的真正发展。教育激活文化的功能,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对文化的创新。

4.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4. 答:(1) 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选择(2) 文化影响教育的目标选择

(3) 文化影响教育的方法选择(4) 文化影响教育改革的政策

5. 教育的政治功能。

5. 答:(1) 教育培养一定阶级政治统治所需人才

(2) 对普通大众进行符合自己利益的教育

(3) 教育可以为政治的稳定和变革制造一定的舆论

(4) 教师和学生是任何一个时代政治稳定和变革的中间分子

(5) 学校本身肩负着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的职责

6. 教育的经济功能。

6. 答:(1) 教育为经济发展准备新生的劳动力

(2) 教育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职业培训

(3) 教育通过科学技术的普及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

(4) 教育通过人文环境的创设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5) 高等院校是知识、技术和工艺创新的最重要机构

(6) 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拉动内需

第二章人·社会·教育(三)

(一) 单项选择题CBAAC BBADA ACBAD DB

1. 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的创造力、个性、学习动机的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是( )

A. 价值因素

B. 遗传因素

C. 情意因素

D. 品德因素

2. 我国古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说明( )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 )

A. 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B. 个性和品德的形成。

C. 体重和身高的增加

D. 技能和技巧的提高

4. 人的个性品质形成的中介是( )

A. 社会交往

B. 社会生活

C. 社会存在

D. 人际关系

5. 青少年学生在一定年龄阶段内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发展特征是( )

A. 年龄特征

B. 生理特征

C. 心理特征

D. 精神特征

6. 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 )

A. 不平衡性要求

B. 个别差异性要求

C. 顺序性要求

D. 互补性要求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儿童、少年( )

A. 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B. 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C. 接受六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D. 接受五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8. 影响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因素有( )

A. 遗传素质

B. 成熟机制

C. 环境

D. 活动

9. 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

A. 主体因素

B. 主观努力

C. 环境

D. 教育

10. 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是( )

A. 遗传因素

B. 环境因素

C. 教育

D. 后天因素

11. 教育中的“揠苗助长”违反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 阶段性和顺序性

B. 整体性

C. 稳定性和可变性

D. 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12.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民善救失”,符合了人的发展的( )

A. 整体性

B. 稳定性和可变性

C. 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D. 阶段性和顺序性

13. 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进行及个体的发展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 ),是发展的

( )

A. 主宰决定者

B.主人主体

C. 主导主体

D. 接收者主体

14.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教育学对“人”的理解就意味着( )

A. 人具有发展的本质

B. 人具有抽象性和超现实性

C. 人的本质是一种"自我规定"

D. 人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15. 人的活动主要包括( )

A. 社会实践活动

B. 生理活动

C. 心理活动

D. 以上三个都是

16.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有( )功能。

A. 决定

B. 阻碍

C. 促进

D. 以上都是

17. 在青少年学生的各年龄阶段中,少年期是指( )

A. 10 一12岁

B. 11 一15岁

C. 13一16岁

D. 12一16岁

(二) 辨析题

1. 学校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阶段发展论中,他的第四阶段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一致或“好孩子”倾向阶段。×

3.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环境在对人的发展影响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 简答题

1. 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 答:皮亚杰把认识的发生和发展归结为两个主要方面,即认识形成的心理结构和认识结构与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他认为每个智慧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即图式。图式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同化是主体把客体纳入自己的图式中,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顺应是主体改造已有的图式以适应新的情境弯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平衡,指由同化和顺应过程均衡所导致的主体结构同客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机能。儿童遇到新事物,在认识过程中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如果成功,就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反之,儿童就做出顺应,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去接受新事物,直至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儿童心理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从低级水平的图式不断完善达到高级水平的图式,从而使心理结构不断变化、创新,形成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皮亚杰还把儿童认识的建构过程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 11、12—14、15 岁)四个阶段。认为儿童智力发展的四个阶段是连续发生、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每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的水平上把前阶段进行改组,并以不断增长的程度超越前阶段。各个阶段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异。虽然各阶段因各人的智慧程度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可能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顺序是不变的,而且人人都要经历这样的几个阶段。

皮亚杰是“活动教学法”的积极倡导者。他指出,儿童学习的真正基础是活动。活动在儿童的智力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儿童的早期尤其如此。不仅如此,智力的发展也随着动作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得以进行。活动是儿童学习的真正基础,是教学的真正起点,活动应该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2.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什么?

2. 答: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其主要内容包括:

(1)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个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2)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工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3)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次它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5)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还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3. 道德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3. 答:道德发展理论最初由瑞土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后由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继承与发展。他们俩的共同之处是都采取心理发展的观点解释人类道德的形成,他们分别设计对偶故事和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作出道德判断,根据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基础的思维结构,来划分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阶段,强调儿童的道德发展与他们的年龄及相应的认知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游戏及验证的结果,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多半是根据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10岁以上儿童对道德行为的

思维判断,则多半能根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柯尔伯格经过12年的研究,以社会习俗为标准,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级水平六个阶段理论。三级水平为前习俗水于(9岁以下)、习俗水平(10 一20岁)和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 .每一级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它们分别是:服从与惩罚走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社会契约定向、普通的伦理原则定向。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有如下特征:第一,前一阶段在本质上不同于下一阶段;第二,每一阶段代表一个新的更综合的心理组织系统;第三.它们出现的顺序不变;第四,阶段的出现与年龄有关。柯尔伯格通过跨文化研究表明,尽管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社会环境和种族等因素各不相同,但文化和环境只能影响发展速度,或改变其内容,不能改变发展的顺序。

4. 关于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4. 答:(1) 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单因素论主要指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有英国的高尔顿,美国的霍尔。遗传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过程,与外界影响和教育元关。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华生和斯基纳等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观点上,华生强调否认行为的遗传,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观点不仅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而且忽视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否定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爱尔维修。教育万能论有很多的教育主张,主要的是以下几方面:①教育对个人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②教育是改造社会的最重要手段;③通过少数“天才人物”办教育;④主张教育世俗化,由政府办教育;⑤主张全面教育。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全民教育与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育。

多因素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2) 内发论与外铄论

内发论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内发论观点又称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决定论等。以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 S. Hall)、奥地利心理学家彪勒( K. Buhler) 等为代表,从生物发展来看心理发展,将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视为复演物种进化的过程,心理发展是按预先形成了的生物学形式,即按遗传程序进行的,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以弗洛伊德(S. Freud)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发展的永恒力量。以马斯洛(A. H. Maslow)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人固有潜能的自我实现的结果。

外铄论与内发论相反,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这种观点又称心理发展的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J经验论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心理发展观可以看作是外铄论的典型代表。华生(J. B. Watson)认为,环境与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唯一条件,教育是万能的。斯金纳(B. F. Skinner)继承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3) 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由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者各领风骚,难分轩桎。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提出交互作用论,即认为人的发展是由人(P),行为(B),环境(E)三者交互作用来共同决定的。

(四) 论述题试论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答: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主要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1)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也会逐渐地发生变化即遗传素质是具有可塑性的。

(2)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环境的影响,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人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所以,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另外,学校也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4)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所以,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总之,影响人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来看待。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 单项选择题ABABB ACCCA CACDC CDDDA DCDBB DABCC DDD

1. 原始社会的原始自然经济决定着其教育目的具有( )

A. 公共性

B. 等级性

C. 阶级性

D. 私有性

2. 《学记》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它所反映的教育目的论是( )

A. 神学教育目的论

B.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 教育无目的论

3. 1958年,毛泽东提出“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是指( )

A.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必须为工农服务

C.教育必须为王农服务,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与社会生产相结合

4. 涂尔干提出的教育目的论属于( )

A. 神学教育目的论

B.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 教育元目的论

5. 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论属于( )

A. 宗教本位论

B. 个人本位论

C. 社会本位论

D. 教育元目的论

6. 下面持个人本位论的教育家或思想家是( )

A. 裴斯泰洛齐

B. 孔德

C. 柏拉图

D. 迪尔凯姆

7. 下面持社会本位论的教育家或思想家是( )

A. 裴斯泰洛齐

B. 卢梭

C. 凯兴斯坦纳

D. 萨特

8.“教育即生长”反映的教育目的论是( )

A. 神学教育目的论

B.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 教育元目的论

D.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9. 在教育目的问题上主张“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的教育家是(

)

A. 卢梭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涂尔干

10. 在学校教育中,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

A. 教学

B. 生产劳动

C. 团队活动

D. 课外活动

11. 教育要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要求是指教育的( )

A. 终身性

B. 国际性

C. 公共性

D. 民主性

12. 反映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是( )

A. 教育目的

B. 经验方针

C. 经验政策

D. 教育目标

13. 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这是教育的( )

A. 隐性功能

B. 社会功能

C. 显性功能

D. 文化功能

14. 表示各种教育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的是( )

A. 社会性教育目的

B. 目的性教育功能

C. 功能性教育目的

D. 发展性教育目的

15.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 )

A. 普及义务教育

B. 扫除文盲

C. 促进人的发展

D. 增强国力

16. 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的是( )

A.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B. 神学教育目的论

C.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D. 教育无目的论

17. 将人类个体发展的社会条件无限夸大,认为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的是( )

A. 神学教育目的论

B.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C. 教育无目的论

D.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18.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 畸形劳动

B. 私有制

C. 社会制度

D. 社会分工

19. 全部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 教育方案

B. 教育内容

C. 教育原则

D. 教育目的

20. 教育目的的确定首先要反映的是( )

A. 社会生产力水平

B. 历史发展进程

C.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D. 教育价值取向和理想

21. 教育目的能否实现,最根本的评价标准是( )

A. 社会的进步

B. 学校的发展

C. 学生的发展

D. 科技的进步

22.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

A. 发展生产力

B. 巩固社会制度

C.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D. 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23. 全部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 教育方案

B. 教育内容

C. 教育原则

D. 教育目的

24.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 )

A. 重要前提

B. 重要条件

C. 重要中介

D. 物质基础

25.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是( )

A.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没有差别

B.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C. 教育目标可以取代教育目的

D. 教育目的可以取代教育日标

26 一30 DABCC

26. 反映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要求的是( )

A. 教育途径

B. 教育内容

C. 教育方法

D. 教育方针

27. 在现代社会中.各个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其教育目的制定首先适应它的( )

A. 政治制度

B. 科技水平

C. 经济基础

D. 文化传统

28. 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教育家是( )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王国维

D. 胡适

参考答案:

(二) 简答题

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

1. 答:纵观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含义的各种表述,可见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

(1) 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这种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既表现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又表现为人的才能和兴趣的全面发展。

(2) 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3) 指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它意味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包含着多方面的需要,而人的现实需要结构则反映着人的发展水平。

(4) 指人的自由发展,它包括才能、能力、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认为在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最初的社会形态中,人是不自由地缺乏个性。而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物的关系对个性的压抑,人的个性不完整,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个人社会化达到较高阶段,人的自由个性才能实现并得到全面发展。

(5) 个人社会关系普遍的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曾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2.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2. 答:(1)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我国教育目的所反映出来的这一基本精神,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源于社会需要也受社会制约。因此教育无不带有各个时代社会的特点和要求,无不体现一定的社会性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2)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飞我国教育目的反映出来的这一基本精神,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一是明确了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即德、智、体、美等方面;二是明确了使受教育者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即在注重基本素质形成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3)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我国教育目的不仅包含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还含有对整个民族素质全面提高的要求。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4)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三) 论述题

1. 结合实际,试评析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1. 答: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它否定社会制度的权威,反对社会对个人的束缚,强调个人自由权利的至高无上,将人视为万物的尺度,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真正成其为人。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使个体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的价值观念或集体意识强加于个人,把不具有任何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为社会的人。

个人本位论强调儿童的需要、兴趣,主张教育应促使人的个性化;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需要、规范,主张教育应促使人的社会化。两种观点都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片面过激的一面。本来,同一社会的人都生活在大致相同的社会条件下,有着需要共同遵循的社会生活规范,但不同个体又有独特的社会生活境遇、生活经历和主客体关系。所以,人既需要社会化,又需要个性化;既必然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的发展一方面是社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个性化的过程。或者说,个体的社会化同时也就是他的个性化,反之,个体的个性化同时也就是他的社会化。真正现实的人,都是作为社会的人与作为个体的人的统一,都是作为受社会制约、规范的人与作为受个体需要和追求驱动的人的统一。

社会本位论者强调个体的社会化,这无疑是有道理的,任何社会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延续和繁荣,都会对其社会成员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规范,使他们认同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但也应看到,以社会规范个性与压制个性是不同的,培养个体的整体意识与把个体消融于整体之中是不同的,对社会的凝聚力与对社会的消极适应是不同的。社会本位论恰恰忽视了这些差别,他们主张的社会化不是与个性化统一的社会化,而是非个性化的社会化。涂尔干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双重人格,一是“个体我”,一是“社会我”。他把“个体我”与“社会我”事实上对立起来,用塑造“社会我”来排斥“个体我”。

从根本和普遍的意义上讲,其实并没有必要把人的个性化与人的社会化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而应使二者尽可能达到某种统一,但这种统一必须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而不是超历史的、抽象的和一劳永逸的统一。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就有一个孰重孰轻的问题,就有一个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的问题,就有一个以谁为基点达成二者统一的问题。因此,教育目的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与选择,要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在实践层面,教育目的最终是促使人的发展。

2. 试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及当代教育实践意义。

2. 答:我们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主要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观、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依据现三个方面。

(1)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为一个目标,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内涵,主要包括人的劳动活动、芳功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第一,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第二,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第三,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第四,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五,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2)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依据现。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提出有其内在的依据:即人的全面发展是体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性的要求,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客观要求。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性。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第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是一种大工业生产,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

我们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当代实践意义包括:

(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依据。中国现代教育就必须站在这个角度,去把握人的发展水平与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从而去实现现存条件下最大可能的人的全面发展,即在关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追求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前提下人的发展的高层次目标。

(2)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反思我国50多年来教育的经验教训,得出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把人本身的全面发展突出出来。在实践层面上,我们要更多关注人的唯一性、可能性、独特性、珍贵性。至神圣性,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不要把学生当作“应试机器”或当作符合某种社会规格的产品来进行生产。

(3) 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内在个性潜能最大程度的协调发展。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我国的“五育并举”实际上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放弃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培养的人是不全面的,这是其二。其三,应试教育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其三,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4)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里的教劳结合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是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基于当前我国生产力和教育发展水平,在观念上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在实践上应根据现代化生产力的要求,结合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系统地安排中小学生的生产劳动活动。

(5)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实现人的本性的充分自由发展。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基础与提高之间的关系。其次,由于遗传、环境及后天教育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学校教育不应该像花匠摆弄盆景那样,按自己的意愿去剪裁学生。

(6)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在终身教育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终身教育思想不仅定位在学校教育后的继续教育,而且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都要贯彻这一思想。应着重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培养成才基础的学前教育观;二是注重学习能力培养的学校教育观。

(7) 呼唤教育公平,实现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的平等的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每个人的发展,也包含着社会全体成员的发展。不公平的社会造成不平等的教育,不平等的教育会加剧社会的不公平。

第五章教育制度

(一) 单项选择题1—5 ACABA 6—10 CBABB 11—15 CAACD

1. 美国现行学制属于( )

A. 单轨学制

B. 双轨学制

C. 混合学制

D. 分支理学制

2. 新中国第一个学制颁布于( )

A. 1949年

B. 1950年

C. 1951年

D. 1952年

3. 我国第一个在全国颁布实施的现代学制是( )

A. 癸学制

B. 壬子—癸丑学制

C. 壬戌学制

D. 1951年学制

4.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设立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并在地方试行大学区制,这主要仿照了下列

哪个国家的教育行政制度( )

A. 英国

B. 美国

C. 德国

D. 法国

5. 英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一种典型的( )

A. 双轨制

B. 单轨制

C. 分支制

D. 中间型学制

6. 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形成于( )

A. 18世纪下半叶

B. 19世纪上半叶

C. 19世纪下半叶

D. 20世纪工半叶

7.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是( )

A. 国民教育制度

B. 学校教育制度

C. 国家教育体系

D. 教育制度

8. 体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学制是( )

A. 癸学制

B. 壬子—癸丑学制

C. 壬戌学制

D. 1951年学制

9. 教育制度在废止之前要求个体必须无条件地遵守,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

( )

A. 客观性

B. 强制性

C. 价值性

D. 教育性

10. 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是指( )

A. 学校管理制度

B. 学校教育制度

C. 学校人事制度

D. 学校办学体制

11. 整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制度的主体是( )

A. 国民教育制度

B. 社会教育制度

C. 学校教育制度 D 高等教育制度

12. 教育制度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划分。下面从教育阶段角度划分的一种教育

制度是( )

A. 高等教育制度

B. 特殊教育制度

C. 奖惩作息制度

D. 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

13. 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必须依循一定的规律,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

)

A. 客观性

B. 强制性

C. 价值性

D. 教育性

14. 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孔教育制度就不同,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

( )

A. 客观性

B. 强制性

C. 历史性

D. 教育性

15. 中国现代学制在其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主要表现为二大基本问题( )

A. 单轨与双轨

B. 长与短

C. 统一性与灵活性

D. 以上答案都不是

第六章教师

(一) 单项选择题BADBB DDBBC ADDBC ADADA ACCBC CBABB DC

参考答案: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6年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把教师工作视为( )

A. 职业

B. 专业

C. 事业

D. 以上三者都是

2. 我国法律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皮人身安全、健康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明确作出了规定的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

3. 一般来说,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为( )

A. 10年

B. 15年

C. 20年

D. 终身

4. 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是在( )

A. 1988年

B. 1989 年

C. 1990年

D. 1991年

5. 建立专门的师资培训机构是在( )之后。

A. 16世纪

B. 17世纪

C. 18世纪

D. 19世纪

6. 美国各州规定,小学教师的资格必须具有( )

A. 中专学历

B. 大专学历

C. 本科学历

D. 学士学位

7. 在我国中学教师申请参加教师资格文化知识笔试的科目是( )

A. 学科课程

B. 教育学

C. 心理学

D. 以上都要考

8. 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每年9月10 日为“教师节”是在( )

A.1984年

B. 1985年

C.1986年

D.1987年

9. 我国“教师法”规定,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是( )

A. 大专以上

B. 本科以上

C. 硕士研究生

D. 博士研究生

10. 用人单位因某种原因不适宜继续聘任教师,双方解除合同关系,称为( )

A. 招聘

B. 续聘

C. 解聘

D. 辞聘

11. 教师获得正常社会地位的重要保证是( )

A. 经济收入

B. 文化地位

C. 政治地位

D. 思想觉悟

12. 在师生关系问题上,“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A. 杜威

B. 布鲁纳

C. 苏霍姆林斯基

D. 赫尔巴特

13. 在我国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 )

A. 权利平等

B. 义务平等

C. 知识平等

D. 人格平等

14. 教师中心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 柏拉图

B. 卢梭

C. 杜威

D. 赫尔巴特

15.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

A. 搞好教学

B. 做好德育工作

C. 教书育人

D. 关心学生身心

16.“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下教师劳动的( )

A. 长期性

B. 创造性

C. 复杂性

D. 示范性

17.“有的儿童情感际沉、持久,而有的儿童则表现为奔放、热烈”这说明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

A. 顺序性

B. 不均衡性

C. 可变性

D. 个体差异性

18. 下列不属于对“学生主观能动性”描述的是( )

A. 学生具有自觉性

B. 学生具有独立性

C. 学生具有创造性

D. 学生具有可塑性

19. 在教育过程中究竟形成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要取决于( )

A. 学生

B. 环境

C. 社会

D. 教师

20.“教有法,而无定法”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 )

A. 创造性

B. 连续性

C. 示范性

D. 间接性

21. 教师职业独立和专门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设置( )

A. 师范学校

B. 职业学校

C. 国家民学校

D. 初等学校

22. 教师能够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

A. 间接性

B. 创造性

C. 示范性

D. 广延性

23. 学生的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他个性品质等因素实际上是指( )

A. 智力因素

B. 理性因素

C. 非智力因素

D. 感知因素

24. 教师必须做到“严以律己,为人师表”,这是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 )

A. 创造性

B. 示范性

C. 连续性

D. 主体性

25. 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A. 赫尔巴特

B. 裴斯塔洛齐

C. 杜威

D. 夸美纽斯

26.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 )

A. 强制作用

B. 辅助作用

C. 主导作用

D. 中介作用

27. 将真诚、信赖、尊重等观念引入学校教育,表现新型师生关系特征的方法是(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ft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