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漠的形成和地质时期的沙漠化

更新时间:2023-07-25 12:4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沙漠的形成和地质时期的沙漠化

我国的沙漠、沙地均形成于第四纪时期,经过漫长地质历史时期(近300万年以来)的演化,才形成今日沙波浩渺的沙漠、沙地景观。各种研究资料表明,早在中、早更新世时期,搭里木盆地中就已形成了面积较大的风沙堆积,在毛乌素沙地也发现有中更新世的古风沙堆积,等等。至晚更新世晚期一全新世早期,我国的古风沙堆积的范围和规模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时,全球性气候趋于干冷、洋面大幅度下降,古海岸红最远退至现代大陆架的外缘,使我国北部,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内陆干旱气候得到进一步加强,造成大量湖泊消亡,河流干涸。在干旱多风和富沙的条件下,使塔里木、准噶尔盆地(现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祁连山以北(现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地区)、贺兰山附近(现乌兰布和、库布其沙漠地区)、鄂尔多斯高原(现毛乌素沙地地区)、内蒙古高原南东部(现浑善达克沙地地区)、西辽河(现科尔沁沙地地区)及呼伦贝尔高原(现呼伦贝尔沙地地区)等地,形成了大面积和沙质荒漠景观。

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

就是干旱和风。加上人们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令土地表面我去了植物的覆盖,沙漠便因而形成。沙漠的形成,除了干旱气候条件与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外,还要有丰富的沙漠物质来源.它们多分布在沉积物丰厚的内陆山间盆地和剥蚀高原面上的洼地和低平地上。沙源有来自古代或现代的各种沉积物中的细粒物质。如中国

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沙源于古河流冲积物;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和小腾格里沙漠的大部分沙源于古代与现代的冲积物和湖积物;塔里木河中游和库尔勒西南滑干河下游的沙漠都来自现代河流冲积物;乌兰布和沙漠和贺兰山、 狼山-巴音乌拉山前地区的沙丘来源于洪积-冲积物 ;鄂尔多斯中西部高地上的沙丘来源于基岩风化的残积物.

而所渭沙漠化,可以理解为荒漠化的一种,即植被破坏之后,地面失去覆盖,在干旱气候和大风作用下,绿色原野逐步变成类似沙漠景观的过程。土地沙漠化主要出现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形成沙漠的关键因素是气候,但是在沙漠的边缘地带,原生植被可能是草地,由于人为原因沙化了,这些人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l)不合理的农垦。无论在沙漠地区或原生草原地区,一经开垦,土地即行沙化。在1958到1962年间,片面地理解大办农业,在牧区、半农牧区及农区不加选择,乱加开荒,1966-1973年,又片面地强调以粮为纲,说什么“牧民不吃亏心粮”,于是在牧区出现了滥垦草场的现象,致使草场沙化急剧发展。由于风蚀严重,沙荒地区开垦后,最初l-2年单产尚可维持二三十千克,以后连种籽都难以收回,只有弃耕,加开一片新地,这样导致“开荒一亩,沙化三亩”。据统计,仅鄂尔多斯地区开垦面积就达120万公顷,造成120万公顷草场不同程度地沙化。

(2)过度放牧。由于牲畜过多,草原产草量供应不足,使很多优质草种长不到结种或种子成熟就吃掉了。另外,像占牲畜总数一半以上的

山羊,行动很快,善于剥食沙生灌木茎皮,刨食草根,再加上践踏,使草原产草量越来越少,形成沙化土地,造成恶性循环。

(3)不合理的樵采。从历史上来讲,樵采是造成我国灌溉绿洲和旱地农业区流沙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伊克昭盟为例,据估计五口之家年需烧柴700多千克,若采油蒿则每户需5000千克,约相当于3公顷多固定、半固定沙丘所产大部或全部油蒿。据统计,伊克昭盟仅樵采一项而使巴拉草场沙化的面积达20万公顷地下有石油时在漫长的长河中会使地表植被和树木死亡而形成沙漠.是否是油气蒸发而造成植物死亡.

从表面上看,沙地植被大面积破坏的直接原因有:

1.干旱区城乡群众、农垦大军、筑路大军等由于燃料需求→(砍伐、樵柴、连根挖)破坏沙地乔、灌、草植被→荒漠化发展。

2.干旱区过度开荒垦殖:a、水资源不足而部分弃耕;b、过量用水(大水漫灌)造成盐渍化而弃耕;c、也造成沙地植被破坏→荒

漠化发展。

3.半干旱(草原区)地区不宜农作的沙质草原→(广种薄收、轮荒倒种)土地沙化(开一亩沙化三亩)沙地植物被直接破坏;

4.(半干旱地区)草场(草原)超载过牧、自由放牧、靠天养畜、草地大锅饭→大面积(草原)草场退化沙化、沙地植被破坏;

5.水资源利用不合里(缺乏有效管理)上游过量用水→下游来水大减,水位大幅下降→(1、大面积人工林及天然植被死亡;2、耕地废弃,风沙活动再起)→沙漠化发展。以额济纳和民勤绿洲最为典

型。

6.利益驱动(1、乱挖:甘草、苁蓉、冬虫夏草;2、乱搂:发

菜→破坏沙地植被→沙漠化发展。)

中国的主要

沙漠的面积

(单位:万平

方公里)

中国的沙漠是在干燥气候和具有丰富的沙质来源等自然条件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下,长期发展演变而成的。若单就纬度来说,中国的西北、内蒙古等地区,是不应该成为干燥气候区域的。但由于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带,中国的降水主要是受夏季风的影响,夏季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来自西南、南和东南沿海。而西北和内蒙古地区则深居欧亚大陆中部,距海洋远,特别是它的南部和东部边缘有许多高大山系,阻挡了夏季风的深入。冬季,欧亚大陆处于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下,加之本区北方地形比较开阔。无高山屏障,干燥的大陆气团和北冰洋的寒冷气流可以倾注直泻,从而使这里异常干燥寒冷。这样中国西北和内蒙古广大地区就终年处于极端干旱的情况下,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典型的干燥大陆性气候的温带、暖温带干旱区,而干旱盆地周围的丰富沙源又成了沙漠形成的物质基础。此外还有人为的原因,如滥伐森林、过度放牧和盲目开垦,破坏了森林草原:或因战争等原因毁坏了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等等,促使沙漠不断扩展,形成“人造沙漠”。如陕北榆林一带的毛乌素沙地,年降水量有400毫米左右,历史上曾经是一片肥美的草原,在草原的洼地和坡地上分布着相当数量的“沼泽丛林”,但后来因滥垦大肆破坏草原,致使长城以外60多公里宽的地带变成了一片茫茫的沙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fq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