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学期末复习题 doc

更新时间:2023-11-18 09: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

专题1:生态旅游导论

1.1什么是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比较

? 理念之一:回归大自然旅游 ? 理念之二:保护 ? 理念之三:社区参与 ? 理念之四:环境教育与学习 ? 理念之一:生态旅游---回归大自然的旅游

(1)身体精神文化回归 (2)旅游对象是自然 (3)一种旅游活动 旅游活动---与传统大众旅游相比 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活动消费的是旅游产品。 生态旅游产品的共性:

——走进大自然 ——认识大自然 ——体验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 生态旅游的对象----大自然。 生态旅游的对象

西方--自然生态景观 东方--自然生态景观 人文生态景观 1997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在中国泰山遇到难题: 泰山应该评为哪类遗产? ------自然遗产? ------文化遗产? 结果:

修改章程增加一类遗产:“世界自然及文化遗产地” (双遗产)。

世界遗产有3类:世界自然遗产(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世界文化遗产(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世界自然及文化遗产地。 事件回顾:

1987年的时候,泰山是作为世界自然遗产而申报并批准的,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被泰山深深的文化底蕴所吸引,他们再次考察了泰山,于1988年的时候,设立了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而泰山是世界上第一个列入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目录的遗产。某发达国家的某官员说的一句话:“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将来永远都不会有”。 中国(东方)特色: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和谐 与传统大众旅游相比:回归 如何回归?

(1)身体回归——到大自然中去

呼吸新鲜空气,享受柔和的视觉,静心听觉环境,喝干净的水,吃绿色安全食物

(2) 精神回归——益智、益情、益心(内心感动 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找回人类的生存智慧) 益智: 优美的自然环境能使人脑的效益提高15-35% —— 地杰人灵。 益情:人在大自然中能感悟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 益心:大自然能舒展心情,使人健康、乐观、快乐。 (3) 文化回归——寻找人类曾经拥有的幸福和快乐。 谁距自然最近?——谁距幸福快乐就最近。 森林中的人--乡村中的人--城市中的人。 城市人到哪里寻找文化回归的感觉?乡村。 结论:

乡村成了城市人文化回归的最佳选择。

乡村旅游是未来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农家乐是最简洁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 理念之二:强调保护的旅游

生态旅游是绿色旅游是通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通道。

生态旅游--保护性旅游—(1)资源环境--美学价值--科学价值--生态环境(2) 社会文化--传统文化--社会道德(3) 经济利益--国家和社区--旅游者--投资者。 如何保护旅游资源环境? 如何保护传统文化? 问题讨论:

观点1:发展旅游一定破坏传统文化

观点2:旅游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案例为证) 进一步的争议:

文化学家:传统文化应保持其原生性

旅游界:旅游作为产业,旅游文化产品需要商品性 争议焦点: 文化的原生性和文化旅游产品的商业性 如何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问题讨论:

如何才能在保证地方经济发展、地区脱贫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 理念之三:社区参与 生态旅游是负责任的旅游

生态旅游--负 责 任--资源环境保护--传统文化保护--社区受益(生 存, 发 展) 社区受益模式:

直接受益--直接参与到 旅 游 业 中 间接受益--从旅游经济效益中分羹 社区参与: 社区居民(参与服务,参与管理) 社区领导(参与决策) 社区专家(参与开发) 问题讨论:

除了家庭接待,旅游马帮、卖当地土特产外,社区居民还有哪些途径可以参与旅游业? ?理念之四:环境教育与学习 什么是生态旅游 ? 学习和环境教育 比较:

传统大众旅游者:

欣赏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用感官) 生态旅游者:

1.欣赏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用心感悟) 2.认识大自然(在旅游的愉娱中学习)

3.保护大自然(在旅游的愉娱中接受环保教育) 比较结果:主要差别在“学习”和“环境教育” 如何对游客提供学习条件和进行环境教育? ——游客中心和标牌系统 ——美国国家公园的经验

专题2:生态旅游的兴起和发展

1

2.1生态旅游兴起的原因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发展

1.1965年美国学者贺兹特倡导对生态环境和社区负责任的旅游。

2.1980年加拿大学者劳德·莫林在论文《有当地居民和社团参与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规划》中首次使用 Ecological tourism 生态性旅游。

3.1983年,美国学者赫克,基于美国部分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国旅游遭受较为严重的破坏,引发思考,在“生态永续发展”理念的启发下提出了生态性旅行(Ecological travel)。

4.1983年,世界自然联盟专家墨西哥的谢贝洛斯·拉斯喀瑞 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 1988年,给出了定义:

“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形式,旅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研究野生动植物和享受旖旎的风光。” 二、生态旅游兴起的原因

(一)社会背景——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传统大众旅游的生态化)

1.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空气不洁--水质不清--食品不绿--噪声污染--垃圾围城 2.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

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考—解决环境问题的行动—绿色消费潮 罗马俱乐部:

1972年3月,丹尼斯·米都斯主持研究的报告《增长的极限》

基本观点:由于世界人口数量、粮食需求、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迅速增长,将会令全球经济增长在21世纪某个时段达到极限 1972年6月人类与环境会议: 意义:人类对环境认识向前推进一步 观点:环境问题 措施:防止环境问题

成果: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 口号:“只有一个地球”

要求:采取大规模行动保护地球 绿色行动:

保护自然--认 识--行 动--世 界性的社会运动—绿色运动 世界各地的绿色组织和政党 绿色浪潮

3.15倡导绿色消费:

环境意识在公众中觉醒--环境问题与每个人的健康与生存忧戚相关 消费转向自然、绿色的商品—吃喝穿玩 各种倡导环保的组织兴起:

结论:生态旅游是绿色消费潮在旅游中的反映。因此,生态旅游是人类生态意识觉醒并达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

(二)外部原因——市场需求的拉动

1.工业化、城市化——远离自然——产生了回归自然的需求。 2.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环境意识增强,旅游市场逐渐“变绿”。 (三)内在动力——行业内部寻求持续发展 1.旅游业是资源依托型产业

2

2.传统大众旅游的弊端,必然导致旅游业的“短命”。 弊病: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忽视了对社区的责任 喜马拉雅南坡 — 垃圾成灾 泰国帕堤亚海滨水质污染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间歇泉将变成死泉 黄山的生态环境问题安全

结论:只有生态旅游才能挽救旅游业的生命。

3.对于那些经济落后、生态环境良好的偏僻地区,封闭式保护和管理不能解决保护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4.相对于其它类型的资源利用方式,发展生态旅游是当地的最佳选择,可以实现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2生态旅游发展历程

人类的旅游活动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的文明史,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价值观,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显露和明确起来的。

一、原始生态旅游阶段(人类文明之初到18世纪末) 1.社会生产力低下,崇拜、依附、顺应自然的阶段 “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孔子

孔子曰:“草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把不因时而“伐一木、杀一兽”定为不孝子孙,认为不重视保护环境是大逆不道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解释一:法是约束,限制。上面的话加上个于就好理解了。人法于地,地法于天,天法于道,道法于自然。

人活在世上,受大地地球的约束,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地心引力,大地又受我们抬头看见的天(日月系)的约束,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大海的海潮,四时节气等;天这个环境又受道的约束。什么是道呢,可以理解为一个宇宙的、普遍的、总的运行法则。如电子围着质子转是一个原子,地球围着太阳转,是太阳系,太阳随着银河转,是银河系,能量守恒,生灭坏转,因果律等。道法自然,宇宙所有的一切遵循的最高法则就是自然,自者,本来的意思,然者,就是这样。自然是圆满,没有缝隙的。如同图形处理中,把一个图象放大很大倍,看到像素,颜色的变化,光线的明暗,有人想修改一下,始终是有痕迹,无法圆满。

解释二:人要按照地的法则做人行事、地要按照天的法则为地、天要按照道的法则为天、而道遵循的是自然而然的运作法则、道法自然是为了令人平和冷静、令人尊重万物自化的法则。

2.旅游行为发生频率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小。 二、现代生态旅游起步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 1.1842年, 现代旅游的发端。

2.1872.3.1,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 三、生态旅游快速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 1.发达国家均建立了完善的国家公园系统 2.欠发达国家(肯尼亚、哥斯达黎加)

肯尼亚:“请用相机来拍摄肯尼亚”,1988年,旅游业成为最大的外汇收入来源。 哥斯达黎加:保护森林资源,20世纪80年代中期,旅游业成为最大的外汇收入来源。

生态旅游的指导思想、开发和管理模式、利益协调方式及其实际效果都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可。 2.3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3

一、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 (一)发达国家的传统文化保护措施

瑞典:萨米人居住区的保护政策,将驯鹿业与旅游业结合,限制其它产业发展。(英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 【视频】

(二)亚太国家的旅游环境保护战略 1.鼓励政府、企业、公民参与旅游业发展 2.利用法律、经济、教育手段控制环境恶化

法律手段:控制游客数量;限制建筑物高度和密度;禁止使用非环保材料; 经济手段:经济补贴和税收政策

教育手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环保教育;

(三)传统海滨旅游区的生态旅游战略(加勒比海地区) 1.调整旅游的内容和方式,使其符合生态原则 规定建筑物高度和距海岸线的距离;减少采矿; 垃圾处理;消除有害旅游活动的教育计划 2.发展多样性生态旅游

3.扩大旅游区域,发展区域性生态旅游,减轻海滨压力 4.对生态旅游进行系统规划

(四)非洲自然生态旅游区的社区参与政策

1.发展生态旅游前,传统的旅游开发方式割裂了旅游经济 和社区发展的关系。

建立国家公园,但社区居民没有国家公园的管理决策权,使得当地社区不仅不能从旅游业中获得好处,还被剥夺了资源使用权。结果导致社区和政府在资源利用上的冲突,社区对环境保护持对抗态度。 2、发展生态旅游后,充分考虑社区利益,将社区经济利益与 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 提供就业;部分旅游收入用于发展社区基础建设;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起步晚,但发展快,处于供求两旺的发展态势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态效益差,伪生态旅游(Greenwashing)盛行 2.缺乏现代科技的依托

3.生态解译系统不健全,教育功能不强 4.粗放式开发和经营,缺乏精品 5.社会效益没有充分发挥 6.管理体制混乱,多头管理 7.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

专题3:生态旅游的体系结构

3.1生态旅游的概念框架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表述

1.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形式,旅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研究野生动植物和享受旖旎的风光。(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llos Lascurain,1988) 2.生态旅游是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动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 (Elizabeth Boo,1990) 3.生态旅游是环境敏感的旅游和设施。它所提供的宣传以及环境教育使旅游者能够参观、理解、珍视和享受自然和文化,同时不对生态系统或当地社会产生无法接受的影响和损害。(东亚第一届国家公园与保护区会议,1993)

4.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联系当地人民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Ecotourism Society,1993)

4

5.生态旅游是对环境负责的、对一定地区自然或人文景观进行有利于促进保护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旅游观光。(探险与旅游学会,1994)

6.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卢云亭,1996)

7.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影响和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王兴斌,1996)

上述定义对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各不相同,反映出理论界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尚存在较多分歧,生态旅游概念尚在形成之中。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发展

一大保护—两大要点--三大标准—四大功能

1、一大保护性 和传统大众旅游相比:最大特征——保护 生态性旅游的核心--对环境和文化影响最小--强调保护 2、两大要点

(1)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物

a.定位在自然旅游范畴b.中国(自然生态旅游,人文生态旅游) (2)旅游对象不应该受到损害(保护) 3、三大标准

(1)旅游的对象是原生 和谐的生态系统(自然人文生态系统) (2)生态旅游的对象应该受到保护

保护的内涵:一层次(保护对象)二层次(谁来保护)三层次(保护动力) (3)对社区负责

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从中真正得到经济效益 社区参与旅游的优点: 经济——扶贫

旅游——增加地方特色、氛围,增强吸引力 社区——促进社区发展 保护——保护动力 4.四大功能

(1)旅游功能--一种旅游活动--吸引物--旅游者--限制 (2)保护功能 (3)脱贫功能

(4)环境教育功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问题讨论:

什么是真正的生态旅游?

你认为生态旅游最重要的概念是什么? (二)生态旅游的客体外延 自然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三)生态旅游的内涵 1、旅游规划与开发生态化 2、旅游管理与服务生态化 3、旅游消费生态化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于旅游业各个层面的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和

5

旅游价值观。

三、生态旅游的三大效应

旅游效应(影响),是指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所产生的各种影响。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环境效应;正效应、负效应。 (一)社会效应

1、就业机会,社区扶贫 2、环境教育,环境保护3、构建和谐社会 (二)经济效应

1、高创汇能力2、高融资能力3、高回报4、平衡地区经济发展5、平衡产业结构 (三)环境效应

1、保护目的地环境(自然、人文)2、培育环保意识3、普及生态知识 四、生态旅游的界定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

1、保持自然界生态的多样性2、实现地区发展平衡3、实现代际公平 (二)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1、旅游对象应该受到保护2、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三)社区参与

1、旅游扶贫2、渲染土著文化,增加旅游吸引力3、促进社区社会发展4、为环境保护提供动力 3.2生态旅游的理论框架 核心理论、支撑理论、相关理论

1、核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2、支撑理论——景观生态学、旅游经济学。3、相关理论——市场学、心理学、美学、人类学、旅游资源学、地理学、 生态经济学、开发规划理论、企业管理学、发展经济学。 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概念: 可持续发展概念(基本认识) 可持续发展观(观点) 可持续发展战略(战略)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旅游(意义) 可持续发展概念

1.字面上的内涵 可持续 a 词源:生态学、渔业、林业再生资源的管理 b 扩展: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发展学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永续利用 当代人利用不影响后代人利用 发展概念的演化,内涵不断拓宽 发展的不同概念 狭义:发展=经济增长

拓宽: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

拓宽: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增长=量的变化 发展=质的变化 发展意味着社会整体资财和福利的综合进步! 2.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

“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考虑. “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 可持续发展观

6

1.可持续性观点 横向平衡性

? ? ? ? ?

当代人共同的家 园是地球 谋求共同的发展

发达国家要帮助欠发达国家 人类有未来的后代

当代人的发展不影响危及后代人 的发展

纵向永续性

应修正的观点: 资源和环境是无限的 资源和环境是免费供应的 2.共同性观点: 共同的家园 地球 共同的利益 生存 发展 共同的命运 生存危机 共同的使命 管理共同资源 3. 公平性观点: 代内公平 代际公平 可持续发展战略 1. 生态可持续

内涵:重视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研究; 建立环境保护标准;

恢复和重建已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为人类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提供基础条件。

行动准则: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时,要遵循生态学规律,其开发利用程度限制在自然生态环境承受力范围内,以维护生态系统的正常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 2. 经济可持续

内涵: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上。横向看,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保持和加快国际经济的发展;纵向看,当代人经济发展若不限制在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当代人的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后代人将失去发展的基础?

行动准则:世界各国的发展紧密依赖于世界市场,若没有一个持续的国际经济普遍增长,就不可能解决日益贫困和资源短缺的问题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道路。 3. 社会可持续

内涵:指国内和国际的社会稳定发展

行动准则:国内:a 公民有效地参加发展决策;b 保证国家稳定发展;c 不搞独裁统治;d 不剥夺公民的人权。

国际:a 各国人民参与建立长期和平安全的社会环境;b 谋求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生态旅游价值 1. 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可持续 传统大众旅游:注重经济 短期效益 生态旅游:注重三大效益 长远效益 2. 生态旅游者应持可持续发展观点

3. 生态旅游从业人员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准则

投资者:资源有价;开发者:杜绝建设性破坏;决策者:处理好二个关系 经济---三效益 目前---未来 4.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通道:发展的动力--保护的动力- --社区参与

7

3.3 生态旅游系统 一、旅游系统学说 1. 六要素说

旅游学科中传统的学说

以旅游者为中心,将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旅游行为归纳为 “食、宿、行、游、娱、购” 六大要素 这六大要素是旅游业规划发展的基础

行---旅游交通 游---旅游景区 食宿---宾馆、旅社 娱---度假村、景区 购---旅游商品 游客对六大要素的要求在变,旅游业要适应这一变化.调整自身 优点:对发展旅游业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义

缺点:旅游要素并不能将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全部因素归纳概括进,如环境要素没能得到反映 2. 三体说 较为传统的学说

以旅游活动为中心,将旅游活动得以实现必不可少因素概括为主、客、媒三体。 优点:对旅游学形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缺点:对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也同样未能概括进去。 3. 旅游产业说 较新的学说

以经济学的角度,将旅游活动理解为经济现象。

将旅游业作为中心,根据旅游供求关系来进一步划分旅游子系统。 旅游产业说的模式

旅游系统:(1)旅游供给系统:旅游地域系统--旅游服务系统--旅游教育系统--旅游商品系统。 (2)旅游需求系统:旅游市场系统。 4. 游憩论

较新的观点,旅游系统应扩大为游憩系统

范畴:家庭内游憩,户外日常休闲,一日游,过夜游,较长时间的度假 是一开放系统 评价:过于繁杂

二、四体生态旅游系统学说 1. 来源:三体论基础,弥补其缺陷

2. 模式:主体(生态旅游者)客体(生态旅游资源)媒体(生态旅游业)载体(生态旅游环境)载体:生态旅游环境.是生态旅游活动必不可少的 内涵:自然环境----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社会环境----人文旅游资源、社会治安 经济环境----旅游接待设施

3. 核心---保护是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的根本区别 对象 旅游 旅游业 传统大众旅游 自然.人文 享受 经济增长 生态旅游 自然.人文的保护 享受+保护 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建立在保护基础上 旅游环境

3.4 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

保护不够 强调保护 8

一、科学性:生态旅游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旅游 1、知识密集型 2、技术密集型

二、可持续性:生态旅游是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 1、指导思想 2、市场吸引力 三、精品化:生态旅游是高质量的旅游

1、高质量的心理感受气氛 2、高质量的旅游经历3、高附加值 四、理性化:生态旅游是旅游产业理性化的产物

1、旅游消费理性化 2、旅游开发理性化3、旅游经营管理理性化 3.5 生态旅游的功能结构

四大功能:旅游、保护、扶贫、教育。 1、旅游功能

一种旅游活动,复合性的审美属性,生态旅游者,有限制的旅游 2、保护功能3、扶贫功能4、环境教育功能 3.6生态旅游的基本模式

一、生态旅游模式与传统旅游模式的比较 指导理论 目标体系 运作方式 生态旅游模式 可持续发展理论 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合理化 传统旅游模式 资源基础、市场导向理论 经济效益最大化 旅游资源本底调查评价与市场分析旅游旅游资源评价 环境容量评估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生态环境动态监管 市场分析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解译系统 形式多样 功能完善 形式单一 功能受限 无明显作用 旅游者、开发商 政府 阻力重重 急需转型 生态教育 收益对象 作用明显 社区、旅游者 开发商、政府 发展前景 大势所趋 必然方向 二、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

(一)社区参与模式:以社区利益为导向。 (二)环境教育模式:以环境教育为主要目标。 (三)生态环境补偿模式:部分旅游收入投入环保。

该模式潜伏着当地居民与旅游经销商、游客的许多矛盾。

专题4:生态旅游的思想基础

生态旅游的思想基础是生态环境观,生态环境观是人类生存智慧的反映,生存智慧来源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因此生存智慧也就是生态智慧。

生命对环境的适应过程是充满智慧的。

人类不加节制的行为后果:与恐龙和癌细胞一样。

生态哲学是从广泛关联的角度研究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基本问题的学说。 它为人类提供深刻的生存智慧。

9

4.1 中国生态智慧的发展

一、天人合德:《周易》与儒家的生态直觉

1、《周易》:天、地、人三才,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世界观 。

“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天地合其德”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

人类既要改造自然,又要顺应自然,要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生存愿望。

2、《周易》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儒家。虽然儒家关心人胜过关心自然和生物,但在天人合一观念的支配下,也把人视为自然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主张与万物和谐相处。

“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孔子“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董仲舒

3、《周易》和儒家主张天人合德、天人合一是为了“赞天地之化育”,通过人的积极能动性促进天、地、人三才并进,使人和自然和谐地发展,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实践理性和道德精神,表现了既要改造和利用自然,又要保护自然的态度。

4、《周易》和儒家的生态直觉,对当代人类的生态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麦克尼利等人于1991年列出了一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则,并与《周易》的有关论述进行了对比,说明了《周易》的许多思想有助于阐明和深化当代的生态伦理。

◆美国学者卡普拉声称,《周易》关于连续的循环流动的思想和宇宙节律的基础下隐藏着阴与阳的两极观念,是其重要著作《转折点》一书的指导思想之一。 二、自然无为——《老子》和《庄子》的生态智慧

1、老子认为,人来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并且必须在自然给予的条件下才能生存,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求得发展。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汝身非汝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庄子·知北游》)

2、庄子主张以“道”观物,反对以“我”观物。

庄子借海神的口说:“用自然的常理来看,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区别。从万物自身来看,各自为贵而又以他物为贱。” (《庄子·秋水》)

3、老子和庄子反复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应该遵从天道,顺应自然,实践无为,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或者不行动!

J·李约瑟博士 :“我相信,大多数汉学家在这里是都弄错了;就早期原始科学的道家哲学而言,?无为?的意思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refraining from activity to Nature),亦即不固执地要违反事物的本性,不强使物质材料完成它们所不适合的功能;在人事方面,当有识之士已经能够看到必归于失败时,以及用更巧妙的说服方法或简单地听其自然倒会得到所期望的结果时,就不去勉强从事。” 4、道家既反对禁欲,更反对纵欲,提倡“少私寡欲”。

人类所以在今日的全球性生态困境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度的贪欲,贪欲不仅违害个人的生命和身心健康,而且还会败坏社会风气,使国家难于治理。

人生的最终目的不是满足一切欲望,而是要达到与整个宇宙合而为一的体验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贪欲是自文明史以来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可是,“为了使占世界人口 6%的美国居民维持他们使人羡慕的消费水平,就需要耗费大约三分之一的世界矿物资源产量。假定世界80%的人口一无所有,目前的能流量便至多可使18%的世界人口享受到美国的消费水平。”

汤因比告诫人们:“在所谓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中,贪欲是作为美德受到赞美的,但是我认为,在允许贪婪肆虐的社会里,人类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制的贪婪将导致自灭。”

10

5、可取之处:人类应该平等地尊重所有生物;顺应自然界循环流动规律;反对人类强行干预和破坏自然;人应满足于基本的物质生活,淡化欲念;追求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人与社会协同一致。

6、不足: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要人们返回到“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时代去;对人的本质力量和主观能动性强调不够,过分地顺应自然,弃人从天;主张无知和弃智、反对发展科学技术,等等。

三、生命与慈悲:佛教和禅学的生态伦理观

1、佛教是探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也是拯救一切生命,“普渡众生”的宗教。

2、佛教按照生命对烦恼和痛苦的感觉把他(它)们分为“六凡”、“四圣”十个层次,即“十界”。“六凡即六道,指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和地狱,四圣指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和佛。”

所有生命都是宝贵的,都应该加以尊重,而不应随意杀生,杀生即剥夺了生命生存的权利,因而阻止了生命达到佛的境界。

3、佛教认为,世界是由组成它的事物和事件相互渗透的网络整体。生命主体的存在是依靠自然界的健康存在来维持的,人类只有和自然环境融合,才能共存并获益

4、佛教对生命的关怀,最为集中地体现在普度众生的的慈悲心肠上。 “与乐”叫做慈,“拔苦”叫做悲。“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智度论》)

可取之处:对待生命的慈悲态度和观点,它能使人们对自己的生态良心敏锐起来,它达到了经过生态学教育后所产生的对生态环境所遭受的痛苦的感受。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卡利科特:“当我盯着褐色的淤泥堵塞的河水,看着一抹黑色的从孟菲斯来的工业、市政污水,跟随在后的是不断从辛辛那拉、路易斯维尔或圣路易斯漂来的一种不知名的混色线呢的碎片渣滓,我体验到一种明显的疼痛。它并不是清楚地局限在我四肢中的哪一肢上,也不像一阵头疼或恶心。但是,它却是非常真实的。……在我发现的一刹那间,我想到,这河是我的一部分。”

不足:佛教的这些思想,在其神秘主义的方式中难以与现代生态科学阐述的理论协调起来,并为人们所理解,从而帮助人们解决生态实践中的难题。自然条件下衰弱、患病的生命,是否应该拯救呢?

佛教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在与生态科学的交流中抛弃自己的神秘主义因素,以其洞察力来帮助人们建立一门东西方互补的生态伦理学。 四、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 (一)藏族

1、远古时期,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本教2、佛教传入后,以神山崇拜为核心的生态文化

3、主要观念:动植物都有生命,狩猎、砍树是杀生行为;动植物多了,家畜和人的疾病将大大减少;种树延寿,砍树减寿。 (二)纳西族

1、人与自然是同父异母兄弟,人与自然要保持互惠互利和谐共处的关系。人们狩猎、放牧及采伐树木要适量,而且要定期举行祭祀仪式与自然对话和交流,否则会受到“署”神的惩罚。 2、以村社为载体的护林管林制度和保护环境的乡规民约。

3、超自然神灵的威慑、宗教信条的规范和乡规民约等外部约束,久而久之便自然内化为纳西人心中根深蒂固的环保意识和生态道德。 (三)白族

1、定期植树,封山禁伐,如插柳节、缀彩节、祭山节等,农历七月便开始封山。 2、本主崇拜和佛道信仰中所包含的生态保护意识,认为人手不如神手,人管不如神管。 3、传统的村规民约和习惯法约束村民,加强森林和水源保护,违者将被处以重罚。 (四)傈僳族

1、20世纪50年代前,怒江州森林覆盖率60%左右。两个原因:一是人口稀少对资源需求量不大;二是傈僳族传统有一套以鬼神崇拜为核心的原始生态文化在发挥作用。

2、信仰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树有树鬼,山岩有岩子鬼,有神灵的地方,动植物都不能乱砍乱打,要祭祀。

11

20世纪50年代后,人口增加,资源需求量加大;政府的无神论宣传打碎了傈僳族的鬼神崇拜,“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的口号鼓舞着傈僳族村民向鬼岩上的树木举起了砍刀。因此,怒江州才会出现今天的生态危机。 (五)独龙族

1、人工植树恢复地力。农林混作,大量种植水冬瓜树,克服了刀耕火种的弊端,制止水土流失。 2、适度狩猎。弓弩手在担当力卡山和高黎贡山的卤水盐场狩猎野牛,防止大量伤害动物。 4.2 现代西方生态哲学思想的演进

一、生态学:研究生物与人类“住所”的学问。

生态学这门科学是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于1886年创立的。生态学(德文okologie)这个词是由希腊语Oicos(房子、住所)派生来的。简而言之,生态学可以称为研究 生物住所的学问。海克尔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有机体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当生态学发展到人和自然普遍的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层次时,就已经具有了哲学的性质和资格,它已经形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视野和思维方式,具有了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性质。 二、马丁·海德格尔:拯救地球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75——1965),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40年代后,用诗化的语言和抽象的思辨,提出了“拯救地球”的主张。

? ? ?

技术时代潜伏着破坏地球的巨大危险 拯救地球就应该改变人的主体地位 把艺术招引到挽救人类未来的行列中来

三、莱奥波尔德:尊重大地社会的伦理学

莱奥波尔德(Aldo Leopold, 1886——1948),生态学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和创立者。

1、各种不同的生物和自然物,如动物、植物、微生物、土壤、空气、岩石、海洋、河流、高山、大气圈等,都是大地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类的经济行为和其他一切行为都应该纳入到维护自然整体利益的道德规范中。

2、从维护自然整体的伦理取向出发,确定人类善恶行为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有利于自然的完整、稳定和美丽。将善恶的观念、道德行为、价值和权利的伦理概念等,努力地扩展到非人类的自然实体和过程,是超越狭隘的人类伦理界限,系统地发展一种包括人类在内的更广泛的伦理学的卓越尝试。

3、首倡建立人和自然的伙伴关系,改变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要求人们改变征服和统治自然的对象关系模式,这对于人类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实践,有着持久而深远的意义。 四、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的伦理观

阿尔贝特·史怀泽(Albert Schweiter,1875——1965),拥有哲学、神学和医学博士学位。1918年后在欧洲和非洲巡回讲授“敬畏生命”伦理学。

1954年,或诺贝尔和平奖。 1、关于敬畏生命的善恶定义

? ?

善的本质就是保存和促进生命,使其达到最高度的发展; 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发展。

2、原则 敬畏生命!给予所有生物善意

3、目的 扩大人类的道德责任,克服盲目的利己主义世界观,从而关怀自己周围所有事物的命运,并给予它们真正人道的帮助

五、佩切伊和罗马俱乐部:自然极限与人类困境

奥雷利奥·佩切伊(Aurelio Peccei,1908——1984),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任总裁,经济学博士,意大利著名工业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和全球问题学者。1968年发起创建了罗马俱乐部。这是一个“不为任何国家或政党的利益服务”的、跨文化的国际科学研究的民间团体。

12

(一)人和自然关系问题是全球问题的核心 (二)自然极限与人类困境

1、指数增长具有产生巨大数量的欺骗性和突然达到固定极限的危险性。

2、加速工业化、快速的人口增长、普遍的营养不良,不可再生的资源耗尽、环境的加速恶化。 3、人们寄希望于依靠技术来解决增长的极限也是不可能的。

4、指出了一条建立全球均衡状态——一种稳定的经济和生态模式来解决“人类困境”的出路。 (三)同自然的协调与和解 1、重建人类文化上的平衡。

2、依据“新的生命伦理”制定长期保存自然财富的政策。 3、反对盲目地追求技术进步。

4、通过“人的革命”提高人的素质,以驾驭和控制物质革命的狂奔。

贡献:突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全球性问题在当代的重大意义。

不足:在研究各种自然极限时,主要是把人视为自然的消极对抗者。他们过多地从否定的意义上强调科学技术对自然界造成的日益增长的负面效应,要求停止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极少从肯定性的意义上去探讨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解决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提供强大的物质手段的可能性,没有提出将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结合起来,以战胜人和自然关系的当代危机的建设性方案。 六、汤因比:拯救人类的大地母亲

汤因比(Arnord Joseph Toynbee, 1899——1975),英国著名历史学家。

1、生物圈是人类的诞生之地和生存的环境,汤因比把它比喻为人类的大地母亲。人类也是生命之树的一支,是大地母亲生育的孩子之一。

2、要将自然从人类的技术活动所造成的破坏状态中拯救出来,需要人们皈依一种广义的“宗教”,回到古代亚洲东部的多神教,即万物有灵论,或者是回到对自然界报有崇敬心情的无神论的宗教,如佛教、道教等。 这些东方宗教认为,人以外的自然和人性的自然,都具有神圣的尊严性,神性存在于自然之中并布满自然界。

可取:启迪当代人在自然面前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不足:汤因比完全否定工业文明,并希望重返农业社会的态度,是片面的。 七、罗尔斯顿:自然的价值和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国际环境伦理学会主席,《环境伦理学》杂志副主编,著名的环境哲学家。

(一)坚持莱奥波尔德大地伦理学,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类扩大到自然对象,这就产生了从生态学描述的“是”向伦理学家劝导的“应该”的转换问题。 (二)自然的价值

1、自然作为进化的整体,是产生价值的源泉。自然“有计划地”朝着价值方向进化,不断产生更加完善的物种,演化出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并且产生出了能够对它进行评价的人类。“

2、自然的整个网络系统是多种价值的转换器。一切事物的价值,都不能脱离自然系统而单独存在,只能在这个整体中存在。每一种价值都是共同体中的价值。

3、自然价值的存在,不依赖于评价主体,也不总是随着人们对它的评价而表现出来。

4、价值与事实是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它们都是自然系统的属性,生态学对自然的描述,也就是对自然价值的评价。

(三)人类应该如何尊重生命和自然界 1、尊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态规律。

2、尊重一切生命,包括从动物到植物,从有感觉的生命到无感觉的生命。 “请留下鲜花供人欣赏。”——人类中心主义 “请让鲜花开放!”——生态伦理学的态度

13

3、保持物种生存比保持个体的生存更重要,也具有更大的价值。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完美性包含着更大的价值,是更值得保护的东西。

黄石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完善既需要大火,也需要狼。大火重新安排了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产生了各种营养物,使物质加快再循环过程,并且促进生物种群更新。只有靠狼的捕食,才能控制糜鹿的大量繁殖、避免它们毁灭白杨和柳树,从而使河岸边水獭生存的环境得到保护。 (四)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

1、形成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全球伦理学,既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又能保护自然环境 。

2、在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必须同时兼顾两个基本原则:“有利于人类生存” 和“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主动地去适应、补偿、调整和完善自然界及其过程。

贡献:继承和发展了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思想,为建立尊重生命和保护自然的环境伦理学提供了理论根据。

不足:罗尔斯顿虽然跨越了事实和价值之间的界限,但是还没有跨越自然与文化之间的界限。他未能把尊重原野自然和保护人类开发中的自然统一起来,也未能将作为自然进化产物的人类与作为文化存在物的人类统一起来

4.3人类文明转折时期的生态价值观

当代人类的工业文明正在转向一种新的文明。有一些学者把这种即将到来的文明类型称做“后工业文明”、“第三次浪潮文明”、“信息文明”、“生态文明”,等等。如果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角度来看,可以把人类文明类型的发展依次称为采集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将要到来的生态文明。而要建立这个新的文明,人类就必须超越在工业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重新树立起一种生态文明的价值观。 思 路

生存危机--引发人类思考

(1)寻源,回顾---人与自然关系历程(2)于自然,于人类---自然的价值(3)几种人与自然关系学说---几种观点(4)人与自然关系学说的生态旅游意义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回顾 1. 人类是自然演化的产物 2. 依附自然阶段

结论:人类发展是适应自然的结果 3. 顺应大自然阶段

? ? ?

尊重自然自身价值,人与自然共生 寻找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结合点 与自然创造出和谐的生态环境

结论:人与自然处于初级的“天人合一”关系 4. 改造自然阶段 事实:

工业革命,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 上天入地

培植出地球上没有的生物物种 化肥,农药改变了农业 观念:

“改造自然” “人定胜天” “人是自然的主人” 代价:

经济发展建立在牺牲良好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就不再适合人类生存

14

危机:

人类再次面临生存危机---资源耗尽, 环境的破坏 二、自然价值的思考

面临生存危机--重新思考--自然(于人,于本身的价值) 重点:自然的自身价值 自然于人类的价值

1.创造价值2.生存价值3.发展价值

人类的经济发展每一次大的革命都源于对自然财富的开发 4.精神价值

知识——人类一切知识皆源于大自然。 精神---从自然生机中精神得以充实。

道德---人类是生物圈中一员,然而人类太“霸权”,作为智慧动物应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创造和协的生物圈。

美学---予人美的享受 自然的自身价值

1.自为价值 以自已的发展为目的的价值 2.创造价值 自己创造自己 自己演化完善

结论:创造一个适宜生命生存的自然环境 3.维持价值

生命与环境协调进化---优化自已的生存与发展条件--自然作为一个系统(自我维持,抵抗外界干扰) 4.工具价值 人类的工具

自然界互为工具(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动物为植物提供光合所需CO2) 三、人与自然关系学说 人与自然

观点(人类中心主义论,人与自然协调论) 对策(倒退论,生态人文论) 1.人类中心论

自然:为人类而生的消极的任人摆布的客体。 人:大自然的主宰者。

人征服大自然---改造大自然---控制大自然---人定胜天 2. 人与自然协调论

自然与人是大自然的组合,是平等的,人与自然协调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 人的一切“胜利”都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结果. (1)伙伴论

平等,尊重,道德,权力

自然有保持自已洁净,平衡的权力。人类在江河倾倒污水,砍伐森林就是侵 犯自然的权力 (2)共生论

人与自然找到互利的结合点 人类经历的阶段

? ?

原始共生 顺应自然

15

? ?

人类改造自然 人与自然共生

技术圈与生物圈共生 人与自然共同创造

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相互调节 如何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 1.倒退论

生态危机的原因:人类过分地掠夺自然发展经济。 解决的办法:经济退回去 放弃工业,退回到农业---狩猎 分析:退回去的结果: a.饥饿 b.瘟疫 c.贫困、愚昧 退得回去吗? 2.生态人文论

“人文主义”(英文humanism),有的译作“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在专门的意义上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一种世俗化思潮或学说。

人类文明经历了采集狩猎时代人与自然混沌同一性意识、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人文主义”和工业文明时代的“科技人文主义(人类中心主义 )”阶段,而现在正转向一种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人文主义”。 生态人文主义是自觉地用生态规律来指导人类发展和个人发展的人文主义,是按照生态世界观及其科学方法论来积极发挥人类维护和促进自然进化的人文主义。

人是生物圈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有着共同命运。

人的独特作用---地球上特殊的智慧生物,能超越自身局限性,代表所有物种的利益承担地理环境的管理和宇宙太空进化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使命。

建立生态文明(生态规律、生态伦理、生态美) 争论:

人与自然关系中(人是主宰者,人与自然是平等的) 人类自身能否解决

面临的生态危机(不能.人的贪婪性,能.人的理性) 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为人类而生,自然为自已而生) 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旅游价值

四、生态旅游认识基础(人与自然协调论,生态人文论) 生态旅游的特色---保护(生态旅游者,开发者,管理者) 1.生态旅游者是自然的朋友 比较:传统旅游者生态意识差 生态旅游者生态意识好 特点:珍视自然,到大自然中 获得物质、外表美享受 外更深层次的精神享受 观点:自然演化至今不停 生物物种有平等权力 视自然为朋友

2.生态旅游开发者应有人与自然共生的观点 尊重自然的经济价值,具备人与自然共生论观点

16

寻找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结合点

设计与自然共同创造和谐的生态旅游景观,不强加自已意愿 尊重自然的经济 善待大自然

开发出人与自然协调的产品 3.生态旅游管理者慎重保护自然 具有较多环境意识

具有较多环境知识,避免超载、污染 尊重大自然平衡、洁净的权力 生态美的概念 生态美与人类生存

? ?

自然---生物美与生存有关系吗? 人类---自然美与生存有关系吗?

结 论:

自然的美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人的生存与环境的美有着共同的命运 为了生存,人类应该恢复日益纯化的美感 追求与自已生存相关的生态美 自然美与生态美内涵

自然美:自然界基于外形态、色彩等引起人 们的 感观和心灵的愉悦。 生态美:人类对自然界生态价值及意义认识基础上的主观美感和心灵愉悦。 自然美和生态美的比较

相同:均是引起人类的美感和心灵愉悦

不同:a 基础不同.自然美基于外形外貌,生态美基于对生命价值、生存价值认识。 b 范围不同.自然美是自然创 造,生态美是自然和人共同创造。 c 观点不同.自然美是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美是生态人文论。 生态美的定义

生态美是充沛的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的形式。 生态美的分类

自然生态美:自然美中众多生命其生存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协调关系与和谐形式。

人文生态美:人类遵循生态规律和美的创造法则,借助高超科学技术和工艺手段,加工和改造自然,从而进一步提高自然的生态美。 生态美的特征 1.活力美

活力---生命充满蓬勃旺盛、永恒不息的生命力。

美的体现:植物的生态美、动物的生态美、微生物之美、自然生态系统之美。 结论:自然生态系统遵循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规律,使地球永葆生机 2.和谐美

和谐---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支持、互惠共生所展现出来的美学特征。 森林系统的和谐美; 动物之间的和谐美; 人与自然和谐美。

结论:人类效法自然,与自然共同创造和谐的人文生态美景。 3. 创造美

17

自然创造 人与自然共同创造

人的创造力(与自然创造力形成合力--创造优于自然的美景,与自然创造力形成分力--破坏自然生态美) 4. 参与美

审美体验(艺术美--审美者与审美 对象保持距离,生态美--审美者进入审美对象中 人成为自然生态系统中 的一部分)

生态美理论的生态旅游价值 生态旅游

观点(珍视生命,自然)

生态旅游者,开发者,管理者追求生态美 传统大众旅游者--追求自然美和人文美审美的表层 生态旅游者--追求自然美和人文美 融合为一体的生态美 审美的深层

人类文明转折时期的生态价值观 一、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二、肯定自然的自身价值 三、追求生态美的境界

生态美 :充沛的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的形式。包括自然生态美和人文生态美。 四、走向“生态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英文humanism),有的译作“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在专门的意义上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一种世俗化思潮或学说。

人类文明经历了采集狩猎时代人与自然混沌同一性意识、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人文主义”和工业文明时代的“科技人文主义(人类中心主义 )”阶段,而现在正转向一种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人文主义”。 生态人文主义是自觉地用生态规律来指导人类发展和个人发展的人文主义,是按照生态世界观及其科学方法论来积极发挥人类维护和促进自然进化的人文主义。 4.4 生态环境伦理观 一、生态环境伦理观的内容

生态环境伦理观是生态旅游地开展生态旅游所依据的生态伦理学思想 (一)强调大自然的整体和谐性

(二)要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关系 (三)强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多样性 (四)承认自然的权利

自然权利就是生物固有的、按生态学规律存在并受人类尊重的资格。 1、一切生物作为一种物种存在,有权利、有资格受到人类的尊重和保护。 2、尊重生物权利主要是就生物物种而言的。 3、生物权利的本质特征是它的自然性。 (五)承认自然的价值 1、使用价值 2、内在价值 二、生态环境伦理观的原则 1、人类代际公平 2、人类代内公平 3、实现“人-地”公正 三、生态环境伦理观的规范 (一)合理、健康地消费

1、消费文明化 2、消费无害化

18

(二)控制环境容量 (三)适度发展

少投入、多产出、多利用、再利用、少排放

专题5: 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

5.1生态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 1、定义:

生态旅游资源是指以生态美吸引游客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为旅游业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客体。 2、要点—四个基本点 生态旅游资源 吸引功能---生态美 效益功能--三大效益

客体属性--争议大--生态旅游资源概念的争议

保护需要--生态美--生态旅游资源与传统大众旅游资源比较 3、生态旅游资源概念争议 争论焦点

西方—原始大自然景观

中国---原始大自然景观,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景观 “自然”中的争议 争论焦点

原始自然(优美的自然,荒芜的自然) 物质和精神的争议

争论的焦点(有形的大自然景观,无形的内涵) 旅游接待设施的争议

争议焦点:能否烘托当地特色、增加吸引力? 旅游服务的争议

争议焦点:能否烘托当地特色、增加吸引力? 天然和开发的争议

争议焦点:是否能接待游客、只要有吸引力? 结论

1.自然保护区和森林是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2.生态旅游资源包括物质“有形的生态旅游资源”,也包括精神“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 3.具有地方特色,能烘托吸引游客的生态旅游气氛的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服务均可视为旅游资源。 4.一切具有生态美的生态系统,既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也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

5.只要对游客有吸引力,旅游业开发和利用后能产生效益的生态系统均可视为生态旅游资源,只是存在“潜在”和“现实”的差异。

4、生态旅游资源与传统大众旅游资源比较 类型内容 吸引功能 效益功能

传统大众旅游资源

身心疲劳的消除,吸引对象为大众旅游者。

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横向上的协调发展。

生态旅游资源

回归大自然,增长知识,接受教育,吸引对象为具有环境知识和环境意识的生态旅游者

同时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大效益横向上的协调发展,与三大效益时间纵向上的可持续发展。

19

作用 生态旅游

反作用

生态旅游环境

? ? ? ? ?

四种关系 相互促进关系

保护环境,抑制旅游发展 发展旅游,破坏环境 相互制约关系

一、理论应用题

材料一:美丽的自然,自然的美丽,将自己置身于山野,用心感受起伏的山峦,蜿蜒的小河,脚踏青青的芳草,呼吸着着带着泥土芳香的空气,让自己的思绪拥抱白云,感受回归自然的喜悦。

自然赋予我们许许多多的浪漫,让心情游走在自然之中,看着缓缓升起的朝阳,迎接着新一天的开始,漫步于小河边,感受落日时的晚霞,让疲惫的心境在晚霞里宁静。因为人类是从大自然中来的,所以,只有当人真正返回大自然中时,才能找到心灵的慰藉。生活中,人们喜欢鸟语花香,难忘大自然的亲切。在紧张的工作之后,不少人不畏路途遥远,从繁华的都市,涌向郊野,奔向高山大海,在浪水的冲洗、绿叶的遮护,及森林淙淙流水与虫鸣的安谧祥和中,尽情地呼吸大自然的气息,获得放松和汲取智慧,在大自然中寻求直觉和力量的源泉。

自然和人类是相互联系的。我们欣赏自然美的过程,就是自然景观以它的形式特征之美与人的思想相结合相交融的过程。人们把山岳看成是风景地貌的骨骼,把河川看成是大地的血脉。所谓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山水风景的自然美,是指自然山水本身焕发出来的天然美。葱郁的山岗,清沏的流泉,飞瀑的云海,峰峦的白雪,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天赋性。“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贵在自然,没有任何娇柔造作的虚假,是真、善、美的巧妙结合。

自然中的人,也没有了雕琢的痕迹,没有功利虚名的压力;大自然赋予人以力量和创造灵感,她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和未知性。游走于自然,陶冶出我们如水一般的情怀,感受阳光的温暖,拥抱风的和煦,让自己溶入自然,释放火热的情怀。

美丽的自然,我愿意是你的歌者,因为你,我多了许多的浪漫,多了许多的情怀!自然,我要回归的地方......

思考:运用生态旅游有关理论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和理解。

材料二:环境伦理的提出,为旅游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注入了新的力量,同时也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价值观。它对于重新塑造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培养人类对其后代的生态责任感和生态伦理观,起到了显著的引导作用。对旅游者而言,旅游者应该正确对待旅游者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思考:运用生态环境伦理的有关理论谈谈你对旅游者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危地马拉雨林探险

在危地马拉雨林,农业开垦、烧荒及其他破坏森林的行为已经越来越靠近玛雅生物圈保护区。保护区内著名的蒂卡尔玛雅神庙区和埃尔佩鲁、蒂卡尔国家公园都受到了威胁。国际环保协会、美国国际开发署、危地马拉政府、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以及当地环保组织已经着手研究扭转环境恶化的措施。跟这些热心肠的专家一起工作,肯定很有意义。

30

这就是“拯救玛雅之旅”。旅游者有机会在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中探索危地马拉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共开设三个游程:“赏鸟”、“观兽”、“探古”。当地机构为旅游团备好了食宿、向导、舟马等服务。沿途独特的热带植物群、动物群景观绝对让你目不暇接——你可以看到翠鸰、金刚鹦鹉、犀鸟、咬鹃等热带鸟类,或者吓人的蜘蛛、吼猴,还有神秘的古玛雅城市遗迹。

夜宿野外的露营地,在配有防虫蚊帐的吊床上,让你倾听雨林生命的夜间奏鸣曲,安然入睡。大自然的和谐安宁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祝愿它永远存在下去。

思考: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生态旅游体验的领悟和理解。 材料四:苏格兰山野徒步

苏格兰是攀岩爱好者的天堂。这里有嶙峋的群山、泥泞的沼泽、粼粼的湖泊、奔流的小溪和陡峭的海岸,还是迈克鸥、海雀和北极燕鸥的栖息地,古老的城堡和远古时期的巨石阵点缀其间,自然与历史和谐地交融。

参加山野旅行的人们穿越高地,可看到古代火山活动留下的奇特景观。别有情趣的乡下旅馆将欢迎你的驻足。而在当地小酒店,墙上的电视正用古老的盖尔语转播最新的橄榄球赛。在令人振奋的一天步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被迷人的苏格兰文化所包容,兴许你还能学会几句苏格兰话呢。

很多游客都认同旅游产业应该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而不是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进行实质上的破坏行为。当地的旅行机构也有意识地保护他们的大地资源,让经济效益常年不断。例如在苏格兰你就会发现,大多数火山遗迹、奇石景观是不允许踩踏和触摸的,甚至不能捡一块矿石做纪念品。要知道,我们不仅不应留下垃圾,还不能带走那里的宝贝。

思考: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生态旅游者? 二、论述题

1. 谈谈你对生态旅游的理解。

2.试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十大原则。 3.试述我国生态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 4. 论述生态旅游兴起的原因。

5. 试述自然无为——《老子》和《庄子》的生态智慧。

6.生态旅游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实现生态旅游者代际的利益公正;实现生态旅游者代内的利益公平;实现“人——地”公正。生态旅游环境伦理的道德规范:合理健康地消费:消费文明化、消费无害化;控制环境容量;适度发展。

结合生态旅游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谈谈你作为一名生态旅游者或生态旅游经营者应该怎么做?

三、案例分析(要求:能够运用生态旅游学的相关知识,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言之有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有创新之处。)

案例一:伯利兹海洋考察

加勒比小国伯利兹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大自然魅力,按1992年的统计,这里90%的森林还完好无缺。伯利兹更拥有世界排名第二的大型珊瑚礁群,已经被列入了“世界遗产” 名录。在伯利兹海洋协会一批顶尖专家的指导下,你可以作为志愿者参加他们的海洋考察活动,你并不需要具有太多的科学知识,但却可为伯利兹的海洋生态研究做出很大贡献。

你可以有两个生态旅游项目。一是“海豚研究”——观察它们的活动,记录它们的发声;二是“珊瑚礁研究”,在自然学家指引下出海,纵身于原生态海水,潜入珊瑚礁群,或观察环礁湖红树林中的野鸟习性,等等。

考察队基地还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水上阳光浴和原住民风味佳肴。晚间节目是放映有关海豚、珊瑚礁和红树林生态学的电影,组织讨论会,加深你在白天的体验认识。确实是让人有所发现、有所收获的旅行啊。

思考:结合生态旅游学的有关知识或理论谈谈你对该案例的理解。 案例二:大猩猩医学研究

31

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国家公园,垒球一般大的蜻蜓、蝴蝶扑扇着斑斓的翅膀,巨型蜘蛛栖息在闪亮的网线上,森林下层植被绿油油地铺展。这片潮湿的热带雨林也是濒临灭绝的苏门答腊大猩猩的家园,当地人把这种大猩猩叫做“森林人”。

“地球关注”全球环境观测网考察队的一个课题就是“大猩猩医学”。参加考察队的志愿者有机会深入雨林腹地探险,同时协助科学家进行工作。你的主要任务是跟踪大猩猩,近距离观察记录它们的活动,目的是研究这些笨拙的灵长类动物是怎样利用特定的植物来给自己治病的。啊,动物与植物的关系就是这么复杂微妙。

在位于公园边上的考察队基地,你可以得到一间朴素但洁净的小平房,配有一张床和蚊帐、冷水浴室、亚洲式蹲厕。食物是新鲜的印度尼西亚大米、鱼、鸡肉、蔬菜以及美味无比的各种热带水果。

要开始你梦想中的丛林冒险了!志愿者通常被分派到各个研究小组,连续几个星期开展工作。在苏门答腊探险,忍受艰苦的徒步跋涉、潮湿的水气和疯狂的蚊虫是值得的,因为面积80万公顷的公园内还栖息着325种鸟类和130种哺乳动物,包括长臂猿、金钱豹和苏门答腊犀牛等等珍稀动物。也就是说,不观察猩猩的时候,你也会有很多的事情可干。

思考:结合生态旅游学的有关知识或理论谈谈你对该案例的理解。 案例三:玻利维亚漫游

玻利维亚在地理学、生态学、文化和历史上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拥有辽阔的森林、独特的盐地、热带草原和白雪皑皑的安第斯山脉,这里是亚马孙河流域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

玻利维亚漫步之旅让你一一领略丰富多彩的南美洲风情。在当地向导的帮助下,我们来到的的喀喀湖,水面一望无垠,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可通航的大湖泊,水下还藏有一座无与伦比的宫殿。登上神秘的日月岛,参观史前遗迹和原住民部落,感受古老文明的气氛。在玻利维亚首都苏克雷,华丽的都市更向游客展示了她的文化风貌。海拔近4000米的波托西是世界上最高的城市之一,以出产优质的白银而闻名于世,这里有历史悠久的矿井,不愧被称为“宝山”。

南美文化主张尊重自然环境,慎重使用水和其他宝贵的资源,并充分利用替代性能源,注重垃圾处理的技术,在旅游当中你都可以发现有关的实例。“漫步玻利维亚”旅游路线的开发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同时他们也提醒游客和居民,这里的自然环境是丰富多样的,但也是脆弱的,要保护好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

思考:结合生态旅游学的有关知识或理论谈谈你对该案例的理解。 案例四:孤岛中的现代鲁宾逊

圣约翰岛是美属维尔京群岛的一个小岛。康科迪亚生态营帐坐落在该岛被日晒风吹雕塑而成的洁白海崖上,与四周岛屿上的葱绿大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实践基地,探索在极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人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共处。他们邀请游客一起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因为在圣约翰岛上水非常宝贵,岛主兼开发商斯坦利·塞伦格特建造了一种真正的不影响环境的环保住宅——生态营帐。游客要自己动手从水池中汲取“太阳能热水”;太阳能和风力发电机为节能照明提供足够的电力;地板和走道使用的材料是回收再制的复合木材;每个环保营帐都配有特殊设计的节水卫生间。

塞伦格特说:“我们是在地球的有限资源中生存,我们必须得做点什么才能活下去。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可能正因为这一点我们这个岛才成为加勒比海地区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是的,远望着一大片原始的海岸和宝石般闪烁的海水,习习微风拂面,人们怎能忍心去伤害它呢。

思考:结合生态旅游学的有关知识或理论谈谈你对该案例的理解。

32

客体属性 环保需要

一切对游客有吸引力,又能开发利用产生效益的客体。 不提或提的很少。

一切具有生态美,又能经开发、利用产生效益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天人合一”的人文生态系统。

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环境、旅游目的地社区利益、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环保思想贯穿于规划、开发、利用、管理的各个方面。

5、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

资源---开发---效益—经济社会生态---自然 生态旅游资源十大特征

生态特征(1、原生性与和谐性,2、整体性与系统性,3、脆弱性与保护性) 自然特征(4、广泛性与地域性,5、季节性与时代性) 社会特征(6、精神价值的无限性,7、特异的民族性)

经济特征(8、不可移置和可更新性,9、市场需要的多样性,10、旅游经营的垄断性) 5.2生态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类 (一)形成:大自然的演化

人与自然共同营造(农业生态系统营造,园林绿地营造,科普园地营造) 保护(大自然自建保护,传统文化的保护,法律保护) 农业生态系统营造 结论:

我国传统农业持“天人合一”的辩证理念

我国传统农业用“阴阳”原理精辟地解释了农作物生长的水热平衡生态学原理 园林绿地的营造 结论

中国营造原则:仿效自然

西方营造原则:美化自然 规划自然 科普园地的营造 结论 营造原则:

? ? ?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集中展示 美化原则

大自然的保护

? 保护机制: 自然条件严酷

生产力及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的限制 传统文化的保护

? 保护机制: 优秀的传统文化 “神权”、“皇权”、“乡规民约”

? 分布:“神山”、“龙山”、“风水地” 法律的保护

? 保护机制: 公约、法律、管理条例

? 保护类型: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 5.3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论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论 理念---设计

20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目标------可持续发展

内涵限制:开发应在资源及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

◆ 最大效益:经济、社会、生态、旅游四大利益协调,综合效益最大 ◆ 可持续:横向空间、类型间、纵向时间均可持续 系统的观点

组成上-----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三大系统交汇而成 关系上----生态旅游对三大系统有依赖关系

操作上----开发时必须全面考虑三大基础系统各要素 保护的观点

“3Z”开发投入模式(“资源”、“资金”、“知识”第一个字的拼音字母均为“Z”) “一Z”开发投入模式====资金投入 “三Z”开发投入模式-===资源+资金+知识 循环开发模式

传统旅游开发模式: 旅游规划--旅游建设--旅游经营管理 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过程式:

旅游规划--设计建设--设计建设--旅游环境监测--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十大原则 1承载力控制原则 2原汁原味原则 3社区居民参与原则 4环境教育原则 5依法开发的原则 6资源和知识有价原则 7清洁生产节约资源原则 8资金回投原则 9技术培训的原则 10保护游客的原则 2、开发设计

开 发设 计(步骤--项 目 设 计--设 施 设 计)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步骤(11步) 生态旅游项目开发设计(1) 风光旅游

◆活动特点:欣赏自然风光 ◆设计理念:对象是自然风 光和天人合一的风光 保护观赏对象、不破坏 环境、不破坏生态 ◆选点:举世闻名的奇异风光

◆交通方式:步行、电动游艇、马车、马帮、轻型飞机 生态旅游项目开发设计(2) 度假旅游

◆活动特点:休 闲度假

◆设计理念:满足游客度假需求基础上注重保护 ◆选点:空气清新、风光独特、自然生态环境优良

21

生态旅游项目开发设计(3) 科考旅游

◆活动特点:需要较为成熟的前期科学研究基础 和较为齐全的研究资料 ◆设计理念:专业科学考察

◆选点:自然保护区和特殊自然景观地段 生态旅游项目开发设计(4) 科普旅游

◆活动特点:游客与大自 然接触交流,获得自然 知 识,认识自然,提高 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设计理念:教育和旅游相结合 ◆选点: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项目开发设计(5) 观鸟旅游

◆活动特点:游客观察鸟类、认识鸟类 、亲近野生动物,提高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设计理念:保护鸟类、便于观察 ◆选点:大自然

生态旅游项目开发设计(6) 探险旅游

◆活动特点:具有一定危险性,需要专门的设施, 训练有素的导游和较高水平的安全保护手段 ◆设计理念: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接待的人数需严格 控制 ◆选点:自然环境较为险峻之地 生态旅游项目 开发(7) 乡村旅游

活动特点:田园风光和恬静的乡村生活, 设计吸引城市人前来旅游 ◆设计理念:参观和农事参与相结合 ◆选点:一些人与自然和谐的乡村或农场 生态旅游项目开发设计(8) 村寨旅游

◆活动特点:让游客走入村寨,通过参加村寨的各种 活动,吃住在村寨,以获取一种原汁原味的旅游体验 ◆设计理念:组织和培训村民,并控制其发展的规 模,避免出现社会环境问题 ◆选点:一些地方特色浓郁的村寨 生态旅游项目开发设计(9) 野营和自驾车旅游

◆活动特点:让亲近自然、感受自然

◆设计理念:让游客在大自然中得到身体和精神上的放松 ,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怀。 ◆选点:城郊荒野地带 生态旅游项目开发设计(10) 民族风情旅游

◆活动特点:导游服务和行程安排

◆设计理念:让游客在短短的旅游时间里尽可能多地了解其他民族奇异的风情 ◆选点:民族风情浓郁的地方 生态旅游基本设施的开发设计(1)

22

道 路

? ? 房 屋

? ?

理念:生态旅游尽量少建房屋,更不允许城市化的宾馆饭店进入。必须的房屋可建,但建筑风格应与当地文化和环境协调;建筑体量不宜太大,以掩隐树丛中为宜; 方式 :石料、倒木等;少用和不用工业用漆

生态旅游基本设施的开发设计(3) 水电和通讯设施

? ?

理念:就地取材、节能、美观

方式 :水源供应一般就地取材;电能尽量用自然能,因地制宜地搞小型水电站;通讯设施必不可少,但有一点必须注意,掩于树丛中,避免视觉污染。

生态旅游基本设施的开发设计(4) 废弃物的处理设施

? ? ?

理念:限制排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 方式 :分类垃圾桶、生态厕所

游客中心:每个生态旅游景区必不可少的基本设施,一般设在入口处,主要是帮助旅游者了解景区内的基本情况、购买各种必需品和资料、为游客解决困难的一个咨询服务综合型设施。

环境教育特殊设施(2)

?

展览馆:将景区内的图片、实物展示出来,图文并茂地让游客了解景区内的自然科学知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启迪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有些地方的展览馆并入到游客中心

环境教育特殊设施(3)

?

陈列馆:把景区的重点项目、详细资料及生产产品陈列介绍给游客的设施。不少地方是与展览馆合并。

环境教育特殊设施(4)

? ?

影视厅:向游客反映介绍景区内主要景点及保护自然的录像带、影片等。

标牌系统:将在景区内适当的位置设计标牌,图文并茂向游客介绍景区内的自然现象、保护环境的宣传口号。

环境教育特殊设施(5)

理念 环境保护、游客“体验”效益

方式 人行小道、栈道、马帮道、无 污染的电瓶车道

生态旅游基本设施的开发设计(2)

环境教育特殊设施(1)

专题6: 生态旅游者

6.1生态旅游者的基本概念 1 判断生态旅游者的三个标准

判断生态旅游者的三个标准 布莱米,2001 以自然为基础

具备学习因素(学习--参加有关的学术研讨会,会后考察..* 教育---参加一次环境课程学习、考试*欣赏--在

标牌的帮助下,按自己的观点和潜意识来观察和了解自然)

具备可持续性(生物中心论--极端生态主义者---生态可持续*人类中心论--技术至上主义者--经济可持续*生态文明论--定位目的地社区--全面可持续) 2、 生态旅游者的三个特征

传统大众旅游者与生态旅游者之比较 项目

23

对象 旅游对象 旅游形式 旅游参与

传统大众旅游者

以人工景观为主,如城镇、主题公园、古建筑等。

形式较为单一,大多只是观光游玩。 被动式,一般不参加旅游环境管理活动。

旅游体验 自身素质

走马观花,心灵感受往往不深。 不作很高要求就能完成传统大众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者

自然景观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文化景观,如地质地貌、水体、生物、民俗风情。

以自然为舞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教于乐。 主动式,主体与客体密不可分,自身是整个综合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自觉参与有组织的环保活动。

积极地亲近大自然,接受生态环境保育熏陶,心灵与自然共鸣,人的情感得到升华,使保护成为自觉行动。 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接受过相关知识的教育,对大自然与特色文化充满热爱,有较强的环保意识、认真的体力和情感准备,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者的特征: 自然性(旅游对象、服务) 责任性

(素质要求)特定性 3 生态旅游者的权益和责任 生态旅游者的权益

依据世界各国旅游大会通过的《海牙旅游宣言》(1989)

“旅游者的安全和保护及对他们人格的尊重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各国应根据其法律制度的不同程序,建立一套保护旅游者的法律规定。” 生态旅游者的三大权益

(1) 自由选择,知悉真实信息的权益 (2) 人身、财产安全受保护的权益 (3) 获得质价相符的商品与服务的权益 生态旅游者的双重责任

? (1)保护环境的责任(尊重旅游目的地的生命 , 尊重旅游目的地的自然 ? 生态系统, 尊重旅游目的地的生态过程 , 尊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 ? (2)促进旅游社区经济发展的责任 6.2 生态旅游者的分类

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与一般的生态旅游者的特点

24

严格生态旅游者 一般的生态旅游者 (主动的、深入的) (被动的、浅显的) 生态旅游的范围 持续增长 长途旅行 小团队 强烈的环境责任感 中等的或表面的环境责任感 静态可持续性 专业化的旅行 多种目的的旅行 短途旅行 更大团队 完全被动 身体的舒适 希望获得服务 体力的挑战 无服务要求 完全主动与自然深入的相互交流 与自然浅显的交流 强调解说、介绍 依靠旅行社或旅游经营者 自己进行旅行安排 强调个人的体验6.3 生态旅游者的行为

6.3.1生态旅游者的保护性旅游行为: 一、生态旅游者保护性旅游行为的概念

是带有环境意识的旅游行为过程,具体在食、宿、行、游、购、娱六个环节中都注意保护环境。 二、保护性旅游行为的特点 1.环保性:有益于环境保护

? ? ? ?

尊重旅游目的地的自 然与文化现状 不吃受保护的动植物 不买珍稀动植物制品 不靠近野生动物又不惊吓他们

2.知识性:具有较高知识信息含量 3.参与性:生态旅游者广泛参与 4.替代性:旅游经历的可代替性 三、保护性旅游行为的层次和阶段 1. 旅游活动的三个层次(陈传康) 专项旅游——专门层次 娱乐旅游——提高层次 观光旅游——基本层次 2. 保护性旅游行为的三个层次 基本层次----亲近自然 提高层次---学习自然 专门层次---保护自然 3. 保护性旅游行为的阶段 自然——怀旧——天堂 回归大自然到自然中去

25

怀念人类的童年,勾起对原始美好环境的回忆 心境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四、保护性旅游行为的行动指南 1.旅行准备

学习目的地的自然、习俗、礼仪和文化知识。 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 准备好必要的旅游与环保工具。 2.旅行途中 吃 要入乡随俗。 住 要简单方便。

行 徒步或使用对环境无害的 交通工具,不干扰动物, 不随便馈赠物品 游 不乱采集、乱扔杂物, 尊重当地文化习俗 购 不买被保护物种制品 娱 要保持“干扰距离” 3.旅行结束

“留下的只有脚步和愉悦,带走的只有照片和欢笑” 积极反馈对环保措施的建议

尼泊尔全球考察旅游公司的 《合理旅游指南》 (World Expeditions,Nepal) 性质:是一家国际探险旅游公司 游客行为准则:

游客必须沿着指定道路行进 不许践踏植物,包括苔藓 不要采摘植物留作纪念 垃圾要装袋带走,捡拾沿途垃圾

使用的肥皂和洗发水必须是可以自然降解或无磷的 倾倒脏水必须和水源保持至少 50米的距离 引导游客和当地人之间的交流的说明: 游客在公众场合的行为举止恰当与否 什么是该买的,什么不该买 什么时候该讨价还价,什么时候不该

当有人要钱、药、学习用品时,该不该解囊相助,如果应该,应采用何种方式 在不同的场合下该如何穿着 什么时候、什么场合才能照相 6.3.2生态旅游者的审美行为: 一 概念

美的含义包括:生理感觉的舒适 ,伦理道德的评价,审美享乐的愉悦美的特性:客观性和社会性。 审美是人类对美的感受与认识过程。 审美过程要素有四:

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媒介---审美活动

26

生态旅游者审美:指生态旅游者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过程。 欣赏创造 生态旅游者 媒介 生态美 促进提高 生态旅游者审美模式图

二、生态旅游者审美的境界 悦耳悦目 的形象美型 悦心悦意 的意蕴真型 悦志悦神 的理念善型 初级层次 以感性或直觉为特征

提高层次 以理解为特征 高级层次 以超越自我,善待自然为特征,达到“天人合一”境界

三、生态旅游者审美的意义 认识自然 启迪思维 构建谐境 净化心灵 超越人生 升华人格 尊重规律 保护环境 6.4生态旅游者的培养 一、生态旅游者的培养

培养的意义(有助于生态旅游目标的实现,有助于生态旅游客源的扩大,有助于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二、培养的内容

自然知识:自然生态资源知识,风俗习惯和社会文化,生态旅游活动指南

27

环境意识,环境价值观念,参与保护生态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三、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绿色营考察活动 创始人:名环保作家唐锡阳。

自然生态资源知识

性质:是由中国热爱自然、关注环保、热心环保事业的大学生参加的民间环保活动。 目的:学习和普及环保知识,宣传环保思想。

培养同时具有专业知识和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跨世纪人才。 方式:

? ? ?

深入中国环保热点

到大自然去,到实 际中去 深入环保的焦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专题7:生态旅游业

7.1生态旅游业的概念

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基础,为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 ? ? ? ? ? ? ? 1、目的

? ?

利润最大化、价格导向、享乐为基础、文化与景观的展览

适宜的利润与维护环境资源的价值,价值导向,以自然为基础的享乐,环境和文化的完整性展示和保育

2、管理方式

? ?

旅游第一有求必应,无计划的空间拓展,分片分散的项目,不限交通方式 生态化管理景观保护第一,

三大要素:生态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 四大功能:旅游、保护、扶贫、教育功能 根本属性:经济性(独立核算的赢利组织) 基本性质:文化性(都是社会文化活动) 关键性质:生态性(指导思想是生态学观点) 综 合 性:设施、服务、效益是综合性的 动 态 性:空间上——旅游者和目的地之间互动

可持续性:注重旅游、社区经济和环境保护结合

生态旅游业的性质

生态旅游业的特点

时间上——旅游活动的季节性 与传统大众旅游的比较

有选择满足游客需要, 有计划的空间布局, 功能导向的景观生态调控, 有选择的交通方式 3、受益者

? ?

4、正面影响

开发商和游客为净受益者,当地社区和居民受益与环境代价相抵所剩无几 开发商、游客、当地社区和居民分享利益

28

? ? ? ?

创造就业机会、刺激经济增长,但只注重短期利益,交通、娱乐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创造持续就业的机会,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交通、娱乐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协调 大气污染、水污染、地面污染问题,旅游活动干扰居民和生物的生活规律

合理的措施和较小的规模和游客的保护性旅游行为使不产生污染问题,生态旅游的活动必须以不干扰当地居民和生物的生活为前提

5、负面影响

专题8: 生态旅游环境

8.1生态旅游环境的概念

? ? ? ?

什么是生态旅游环境 概念:

生态旅游环境是以生态旅游活动为中心的环境,是指生态旅游活动得以生存、进行和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三体”与旅游环境关系

生态旅游环境 主体 旅游者 媒体 旅游业 客体 旅游资源 ? ? ? ? ? ? ?

生态旅游环境组成:生态旅游环境的主体是生态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环境主体是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

生态旅游环境既是旅游环境的一部分,同时又与旅游环境有所区别。 1、三者是包含关系。

2、每一种环境都有其独特的内涵。 外延越来越小,内涵越来越多。

3、生态旅游特别强调社区利益,所以单独提及社区环境。

三者关系:

8.2生态旅游的环境影响 生态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2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et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