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练习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4-20 12: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练习题及答案(如有疑问,先查课本。参考答案的页码如有不对的,自行找课本相关内容。)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 A )

A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C )

A 19世纪20年代 B 19世纪30年代 C 19世纪40年代 D 19世纪50年代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D )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政治经济学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阶级斗争学说

5、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B )

A辛亥革命 B十月革命 C五四运动 D 中国共产成立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C )

A大同思想 B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A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毛泽东思想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重要理论成果是( B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毛泽东思想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 )

A理论联系实际 B精读和泛读结合 C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结合 D、马克思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结合

10、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 )

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C实现共产主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 B )

A唯物史观 B唯心史观 C激变论 D庸俗进化论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B D )

A黑格尔 B马克思 C费尔巴哈 D恩格斯 E亚当·斯密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B D )

A、实用性 B阶级性 C科学性 D实践性 E革命性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A D E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E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DE )

A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B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 D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E德国古典哲学

5、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个理论贡献是( AC )

A创立唯物史观 B创立阶级斗争学说 C创立剩余价值学说 D创立社会主义学说 E

创立科学是生产力的学说

6、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 ABCD )

A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C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D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E马克思主义的表达方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B )

A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 B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C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E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ADE )

A、生物进化论 B相对论 C量子力学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E细胞学说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第3、13页)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参看教材第7-9页)

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参看教材第12页)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参看教材第12-15页)

绪论 习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D 4、C 5、B 6、C 7、A 8B 9、A 10、A 11、B

二、多项选择题

1、BD 2、BD 3、ADE 4、CDE 5、AC 6、ABCD 7、AB 8、ADE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旧第3、13页,新同)

答:(1)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第一,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参看教材旧第7-9页,新同)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参看教材旧第12页,新同)

答: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和方法论。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列宁称其为“科学中的最大成果”。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参看教材第12-15页,新同)

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理想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

一、单项选择题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是( )

A人们对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义观点

2、哲学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3、 哲学上的两大阵营是指(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

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5、一切物主义都坚持(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 C.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不同回答

7、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 )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8、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C.客观唯心主义 D.不可知论 9、主张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C.客观唯心主义 D.可知论

10、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D.是否承认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1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1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1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15、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6、“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 )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7、“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8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

A.客观实在性 B.客观规律性 C.普遍联系 D.永恒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

19 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0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1.1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21.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种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运动观 B.客观唯心主义运动观C.形而上学运动观 D.庸俗唯物主义运动观

22.1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的错误是( )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C.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22.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静止是( )

A.运动的一种偶然现象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运动的外在表现 D.运动过程的结束

23 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4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内容 C.物质是运动的原因,运动是物质的结果 D.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

25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

A.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6 时间和空间是( )

A.物质的本质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27 时间和空间是 ( )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28 空间是( )

A.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B.物质运动的持续性C.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D.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29 时间是( )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形式 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30 时间的特点是( )

A.间断性 B.不可逆性 C.广延性 D.伸张性

31 空间的特点是( )

A三维性 B一维性 C可知性 D连续性

32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

A.时间的有限性 B.时间的客观性C.时间的不可逆性 D.时间的相对性

33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34 在意识本质的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B. 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否认意识对人脑的依赖性

35 意识的本质是( )

A. 各种感觉的综合B.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 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D.“绝对精神”的体

36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意识本质的是(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C.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一种形式

37 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手脚分工 B.语言产生 C.生产劳动 D.社会交往

38 规律是( )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39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

A.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B. 发动群众,调动人们的积极性C. 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D. 认识规

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0“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 )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 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4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42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说的是世界万物( )

A、是不是普遍联系的问题 B、是不是永恒发展的问题 C、是不是有一个共同本原的问题D、是不是有共同规律的问题

43 哲学上的一元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有( )

A.共同的发展规律 B.共同的发展过程 C.共同的本原 D.共同的形式

4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普遍性 B.物质性C.规律性 D.连续性

45 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46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属于( )

A.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宿命论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47 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应

付环境的活动

48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 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49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50 中国明代的王守仁认为“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这是一种( )

A.主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B.客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C.旧唯物主义实践观 D.庸俗唯物主义实践观 唯物的辩证法

5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B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C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和变化的观点

52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53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54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普通联系规律C.永恒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5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事物发展方向和道路

56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事物的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7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一种( )

A.唯条件论观点 B.外因论观点C.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 58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59 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

A.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0 “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61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房子同平房、楼房、别墅等的关系属于( )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62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

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 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63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64 .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

65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66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

67 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做依据的哲学原理是( )A.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 B.共性与个性关系的原理 C.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D.辩证否定的原理

68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69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

A.辩证的否定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的原理

70 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 事物发展的内容和形式

71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 D.激变论的错误 72 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统一的规律是( )

A.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B. 对立统一规律C. 质量互变规律D.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多项选择题

哲学

1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关系的有( )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C.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E.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2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 )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C、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总和 D、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E、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完全相同的

哲学基本问题

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其内容有思维和存在( )

A.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B.谁是本质谁是现象的问题 C.谁是必然的谁是偶然的问题 D.谁是真实的谁是虚假的问题 E.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4 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E.运动是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5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有( )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E.自然唯物主义

6 下列选项中,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的有( )

A.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 C.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D.不能把事物理解为运动发展的过程 E.主张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7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D.

存在就是被感知 E.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8 .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有( )

A.客观辩证法 B.主观辩证法 C.朴素辩证法 D.唯心辩证法 E.唯物辩证法

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9 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C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E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物质观

10. 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它( )

A.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 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C. 坚持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 批判了唯心主义时空观的错误 E. 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11 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

A. 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B. 否认运动和静止是相互包含的 C.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 否认物质决定意识 E. 主张时间和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12. 在下列选项中,属于一元论观点的有( )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朴素唯物主义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 辩证唯物主义

运动观

13 下列各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相对静止的有( )

A.事物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B.物质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C.事物运动处于某种特殊状态 D.事物没有发生根本质变 E.事物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时空观

14 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

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B.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

具 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E.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15 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内容的有( )

A.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E.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意识观

16 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 )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脑的机能 C.人的头脑中固有的 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E.人脑的分泌物

17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 (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

18 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19 .规律的特点有( )

A.客观性 B.普遍性 C.稳定性 D.重复性 E.偶然性

20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的有( )

A.人能认识客观规律 B.人能消灭客观规律 C.人能创造客观规律 D.人能利用客观规律 E.人能改变客观规律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21 下列选项中,否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有( )

A.物是感觉的复合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D.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 E.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22 实践的特点是( )

A客观性 B有用性 C创造性 D社会历史性 E主观性

23 下列属于基本实践形式的有( )

A 渔民出海捕鱼 B医生看病 C农民进行农作物杂交试验 D医生观察病毒对药物的反应 E旅游

总特征――联系、发展

24 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E.辩证否定的观点

25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C.联系发展规律 D.否定之定规律E.因果作用规律

26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 )

A、是否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 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是否承认世界是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是否承认世界是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对立统一规律

27 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

A. 有无相生,长短相形 B. 利害同门,祸福同邻 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 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 E. 物极必

反,相反相成

28 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 )

A. 矛盾双方直接等同 B. 矛盾双方相互区别 C.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D. 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E.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29 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表现的有( )

A.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B. 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 C. 好事和坏事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 总结教训,转败为胜 E.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30 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E.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31 下列选项中,表述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

A.高下相倾,长短相形 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C.祸福相因,难易相成 D.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E.天下无难

事,只怕有心人

32 .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有(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贫生于富,弱生于强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E.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33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A.保持事物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D.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E.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

34 .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斗争性表现的有( )

A.敌对阶级之间的对立B.生物界的生存竞争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交换D.两岸同胞与“台独”势力的对立

E.各个行业之间的相互依存

35 下列表述中,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 )

A、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B、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E、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质量互变规律

36 下列选项中,体现坚持适度原则的有( )

A.注意分寸 B.掌握火候 C.适可而止 D.因噎废食 E.过犹不及 37 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E.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38 下列命题中, 属于量变引起质变表现的有( )

A.积羽沉舟,积腋成裘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否定之否定规律

39 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有( )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E.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参看教材旧第24页,新第25页)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参看教材旧第24页,新第25页)

3、简述列宁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旧第25-26页,新第26-27页)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参看教材旧第27页,新第28页)。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观点?

5、简述意识的起源。(参看教材旧第26页,新27页)

6、简述意识的本质。 (参看教材旧第26页,新27页)

7、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特点?(教材旧第46页,新47页)

8、16、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参看教材第48-49页,新49-50页)

9、简述实践及其特点。(参看教材旧第29-30页,新第30-31页)

10、简述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参看教材旧第30页,新第31页)

11、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参看教材旧第34-35页,新第35-36页)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参看教材旧第36-37页,新第38页)

13、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参看教材旧第36页,新第38页)

14、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参看教材旧第39页,新40页)

15、简述度及掌握度的意义。

四、论述题

1、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教材缺)

2、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参看教材旧第49页,新50-51页)

3、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见教材旧第38-39页,新第39-40页)

4、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参看教材39页,新第39-40页)

5、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40页,新第41页)

6、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教材缺)

7、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教材缺)

第一章 习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A 4、C 5、C 6、A 7、B 8、D 9、D 10、B 11、A 12、C 13、

D 14、B 15、C

16、B 17B 18A 19、D 20、D 21.1、A 21.2、A 22.1、B 22.2 B 23、D 24、A 25、D 26、C 27C

28、C 29、A 30、B 31、A 32、C 33、D 34、B 35、B 36、B 37、C 38、A 39、D 40、A 41、D

42、C 43、C 44、B 45、C 46、A 47、C 48、C 49、D 50、A 51、C 52、D 53、D 54、A 55、B

56、D 57、D 58、B 59、A 60、B 61、B 62、D 63、B 64、B 65、B 66、C 67、D 68、A 69、A

70、C 71、C 72、D

二、多项选择题

1、ABE 2、ABD 3、AE 4、AD 5、ACD 6、BCD 7、BCDE 8、CDE 9、ACD 10、ABE 11、CD 12、ABCDE

13、BCD 14、ABDE 15、ABDE 16、BD 17、ABCDE 18、ACE 19、ABCD 20、AD 21、ABCD 22、ACD 23、ACD

24、AB 25、ABD 26、CDE 27、ABDE 28、CDE 29、ABCDE 30、ABE 31、ABC 32、ABCE 33ABC 34、ABCD

35、ABD 36、ABCE 37、ABC 38、ABCD 39、BD

三、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参看教材第24页,新第25页)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参看教材第24页,新第25页)

答: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一切事物和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概括。第二,思维

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一切哲学体系之中,任何哲学都必须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第三,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3、简述列宁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25-26页,新第26-27页) 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最科学的表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参看教材第27页,新第28页)。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观点?

答:(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运动和静止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绝对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犯错误。相对主义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抹煞了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无条件地讲“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陷入诡辩论。绝对主义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往往表现为教条主义。

5、简述意识的起源。(参看教材第26页,新27页)

答:第一,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同感觉相似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阶段,从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到动物感觉和心理。第三阶段,从动物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第二,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6、简述意识的本质。(参看教材第26页,新27页)

答: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一切观念的东西都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其“原型”,意识的源泉不在人脑,而在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另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是庸俗唯物主义。

7、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特点?(教材第46页,新47页)

答:规律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本持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特点是:第一,客观性。规律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消灭、改变、改造。第二,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第三,稳定性(重复有效性)。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只要条件具备了,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8、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参看教材旧第48-49页,新49-50页)

答:(1)意识的能动性或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具有主动的创造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三,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四,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和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2)实现主观能动性的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实践,二是必要的物质手段。

9、简述实践及其特点。(参看教材第29-30页)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其特点是:第一,客观性和直接现实性。构成的主体、客体(对象)、手段(工具)和结果等是客观的物质形态。第二,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创造性活动,与一般动物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有本质区别。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作为实践的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实践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

10、简述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参看教材第30页)

答:第一,生产实践。生产劳动是人类产生、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实践形式。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处理社会关系最根本的实践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大量社会矛盾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大量的司法活动。第三,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独立出来的实践形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1、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参看教材第34-35页)

答:第一,联系的观点。联系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具体性)等特点。第二,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参看教材第36-37页)

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其他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3、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参看教材第36页)

答: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吸引、互相联结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的前提;二是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的性质和趋势。(3)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只能互相补充,不能互相代替,单方面不能构成事

物发展的动力。

14、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参看教材第39页)

答:第一,一般寓于个别之中,通过个别体现一般,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如:没有苹果、葡萄、香蕉等个别果实,就没有“水果”这个一般概念。)第二,任何个别都包含一般,表现一般,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个别都是一般。(如:张三是人,苹果是水果)。第三,任何一般都只能大致地包括一般,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第四,一般、普遍。共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个别、特殊、个性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任何事物都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普遍与特殊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15、简述度及掌握度的意义。

答:(1)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范围、幅度。每一个度有两临界点或关节点,两个关节点之间的范围就是度。每一事物本身就是一个度。度是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据,未超出度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2)在生活、学习、工作乃至国家建设中,都必须掌握好事物的“度”,讲究“适度”原则。掌握火候、适可而止、量力而行、注意分寸、过犹不及等,讲的都是把握“度”的道理。

四、论述题

1、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教材缺)

答?(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是:第一,承认世界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的统一是物质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是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反对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机械统一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原理都是以此为理论根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因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也就成为指导我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而不能从原则、本本或主观愿望、主观想象出发。

(4)我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有过许多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纠正了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念和政策,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后只有坚持这条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不断取得胜利。

2、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参看教材旧第49页,新50-51页) 答:(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一方面反对借口尊重础和前提。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参创造也不能消灭。只有按照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另一方面,只有分发挥主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这一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必须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而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顾客观规律,盲目蛮干。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既要反对急于求成,又要反对消极情绪。

3、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见教材第38-39页,新第39-40页)

答:(1)矛盾普遍生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是:第一,矛盾的普遍生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第二,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第三,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理掌握唯物辩证法。

(2)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掌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新境界,提出新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4、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参看教材39页,新第39-40页)

答:(1)这一原理的内容: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第二,质变是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2)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搞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稳步前进,只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急躁冒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反会欲速则不达。当然也要注意克服僵化保守思想,抓住机遇,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 6分

5、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40页,新第41页)

答:(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有两个特点: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只有通过否定才能实

现;其二,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通过否定,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因素,保留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使之成为新事物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联系。第三,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即“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属于发展环节,体现发展过程中的非连续性;保留属于联系环节,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因此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辩证否定观的重要意义:第一,坚持辩证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第二,对待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第三,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既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东西;既要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又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6、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教材缺) 答:(1)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即外部矛盾。(2分)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分)

(3)重要意义:第一,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第三,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世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6分)

7、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教材缺)

(1)内因是事物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吸收国外资金,发展我国经济。

(4)我国对外开放必须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一切文明成果,努力避免和消除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

主义先验论

3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 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

A.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6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

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 D实践

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的观点 D.是否坚持唯理论的观点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1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2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3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5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6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7 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8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 )

A. 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 B. 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C.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D. 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

19 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 )

A.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 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 C. 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 D. 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

20 概念、判断、推理是( )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21 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22 感觉、知觉、表象是( )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23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

A.从知觉到表象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24 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

A.概念B.表象 C.知觉 D.感觉

25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26 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

A.直接性 B.主观性C.摹写性 D.抽象性

27 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

A.形象性 B.间接性 C.全面性 D.主观性 28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29 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具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30 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统一的原理性

31 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也不是终极真理,而是不断发展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一定条件下的实践( )

A.都具有客观性 B.都具有能动 C.都具有社会性 D.都具有历史局限性

32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33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34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

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35 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36 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明真理具有( )

A.社会性 B.绝对性 C.相对性 D.有用性

37 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 )

A.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 B.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C.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D.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38 任何真理都不是“终极真理”,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是因为真理具有( )

A.客观性 B.绝对性 C.全面性 D.相对性

二、多项选择题

实践一认识

1 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 )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

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4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

A. 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 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 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 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E.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5 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共同具有的观点有 (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 D.认识是主动的创造过程 E.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6 在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许多星球就客观存在着,但它们没有成为认识的客体。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后,它们就成了认识的客体。这说明( )

A. 认识的客体具有整体性 B. 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 C. 认识的客体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D. 认识的客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E. 认识的客体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

认识辩证运动

7 爱迪生试制白炽灯泡,失败了1200次。有人讽刺他一事无成。爱迪生则说:\我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证明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后来他终于试制成功了白炽灯泡。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

A.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失败中包

含着成功的因素E.失败和成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8 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 )

A.经验论的错误 B.唯理论的错误 C.庸俗进化论的错误 D.工作中的经验主义错误 E.工作中的教条主义错误

9 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于( )

A.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 B.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C.感觉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 D.感觉不可靠,概念真实可靠 E.感觉具有形象性,概念具有抽象性

10 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

( )

A.受到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C.受到主体的

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D.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达到终极真理 E.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11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真实可靠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真理

12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真理与谬误关系的有( )

A.在一定范围内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B.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 D.真理和谬误相

互包含 E.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

13 在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与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的就是真理 E.能够满足需要的就是真理

14 下列选项中,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E、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简答题

1、简述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参看教材旧第57页,新第58页)

2、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参看教材旧第55页,新第57页)

3、简述真理的客观性。(参看教材旧第62页,新第64页)

4、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参看教材旧第63-64页,新第65-66页)

四、论述题

1、试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原理及其意义。(参看教材旧第58-59页,新第60-61

页)

2、试述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参看教材旧第64-65页,新第66-67页)

第二章 习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B 4、D 5、A 6、C 7、A 8、D 9、B 10、A 11、D 12、D 13、C 14、C 15、A

16、B 17、A 18、C 19、D 20、C 21、C 22、B 23、D 24、B 25、A 26、D 27、A 28、D 29、B

30、C 31、D 32、C 33、A 34、C 35、D 36、C 37、C 38、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E 3、ABCD 4、DE 5、ABE 6、CE 7、CDE 8、ABDE 9、ABCE 10、ABCE 11、ABE

12、ABCE 13、ABCDE 14、ABCD

三、简答题

1、简述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参看教材第57页,新第58页)

答: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是:(1)唯物主义反映论。反映认是一切唯物主义遵循的认识论原则,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一条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2)唯心主义先验论。先验论是一切唯心主义遵循的认识论原则,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意识是先于实践、先于事物或主观自生的东西。这是一条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路线。

2、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参看教材第55页,新第57页)

答: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简述真理的客观性。(参看教材旧第62页,新第64页)

答:真理的客观性即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4、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参看教材第63-64页,新第65-66页)

答:(1)绝对真理即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客观的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客观真理,就是承认绝对真理。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的,认识第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相对真理即真理的相对性,有两层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世界的某一部分的正确反映,从认识广度上看,是有限的,承认认识有待于扩展,就承认了相对真理。第二,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从认识深度上看,是有限的,是近似正确的反映。承认认识有待于向纵深发展,就承认了相对真理。

四、论述题

1、试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原理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58-59页,新第60-61页)

答:(1)感性认识认识的低级形式,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片断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是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和整体的反映。

(2)辩证关系:第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意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哲学上会导致两种错误的观点:唯理论和经济论。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认为前者可靠,后者是不可靠。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贬低理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在实际工作中,唯理论表现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经验论表现为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看成普遍真理。

2、试述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参看教材旧第64-65页,新第66-67页)

(1)辩证关系原理: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一方面,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或成分。另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通过相对真理体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二,真理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终极真理或真理发展的顶峰论是错误的。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导致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2)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客观真理,既有绝对性,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或“无用”的观点是错

误的。

(3)马克思主义又具有相对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我们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化保守的教条主义。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 社会存在是指( )

A. 社会管理体制 B. 社会政治法律制度 C. 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社会风气 D、生产方式

3 \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

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4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5 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6 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7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管理学、语言学C.哲学、艺术、环境科学 D.法律

思想、哲学、宗教

8 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水平高低不同的层次,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

A. 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 B. 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C. 先进意识与落后意识 D. 有阶级性的意识与无阶级性的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9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10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11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B.个人和社会、自然界和社会之间的矛盾C.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2 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13 生产关系是反映( )

A.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范畴B.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的范畴C.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范畴 D.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范畴

14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 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15 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是( )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16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7 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8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19 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由两在部分构成。这两部分是( )

A、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B、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

20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杰出人物的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1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中( )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 C.上层建筑会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D.上

层建筑各部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立即发生变化 国家

22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23 政体问题说的是( )

A.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一党执政还是多党共同执政C.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

政权中的作用

24 从起源上看,国家是( )

A.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务需要的产物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C.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产物 D.防御外敌颠覆活动的产物

25 国体指的是( )

A.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C.国家政权的政治职能D.国家政权的社会职能

26 国家政权主要代表( )

A.剥削阶级的利益 B.劳动人民的利益 C.统治阶级的利益 D.先进阶级的利益 阶级

27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

A.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28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是( )

A.通过放高利贷而获取高额利息 B.通过做投机生意而攫取高额利润C.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D.通过发动战争掠夺其他氏族的财产

29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 科学

30 下列各项正确揭示科学的本质的是( )

A.科学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知识 B.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C.科学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科学是各种知识的总和

革命与改革

31 社会改革是( )

A.改变社会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政治制度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D.改变人的思想观念

32 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

A.争取民主自由问题 B.争取人类解放问题 C.争取公平正义问题 D.夺取国

家政权问题

33 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

A.人口过多和资源匮乏的矛盾B.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C.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4 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 )

A.先进的政治思想代替落后的政治思想B.高效率的政治体制代替低效率的政治体制C.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D.合理的经济体制代替不合理的经济体制

35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是( )

A.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 B.先进阶级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激烈的政治斗争D.各种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武装斗争

36 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

A.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种形式 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让步 D.自下而上的社会

变革形式

37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 )

A.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根源 B.革命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C.暴力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惟一形式 D.革命阶级要积极主动地制造革命以推动社会发展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38 26.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是( )

A.革命领袖的产生 B.革命队伍的形成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D.革命思想与反动思想之间的撞击

39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

A.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B.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D. 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决定的

40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 )

A. 把改革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C. 把教育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D. 把稳定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1 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是( )

A.对社会根本经济制度的变革B.对社会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C.对思想观念的根本变革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人民群众和个人

4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的理论前提( )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 B、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有制约作用的原理 C、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的原

理 D、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原理

43 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 )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

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44 在个人还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 )

A. 承认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 承认政治权力和暴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 否认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D. 否认英雄和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45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

A.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46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

A.正确说明了杰出人物的产生和作用 B.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C.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违背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7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观点属于( )

A.历史宿命论观点 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C.机械决定论观点 D.否认个人历史作用的观点

48 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

A.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B.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 D.改

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49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杰出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人们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50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要坚信( )A.群众有自发的社会主义觉悟B.群众有高度的改革开放自觉性C.群众运动具有天然合理性D.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二、多项选择题

社会基本矛盾

1 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2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认为( )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B.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各个细节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E. 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3 上层建筑由诸多要素构成,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要素的有( )

A.军队、警察、法院等设施 B.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C.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D.逻辑学、语言学、自然科学 E.文艺、道德、宗教

阶级斗争

4 下列各项属于阶级产生的前提的有( )

A.投机商人通过贱买贵卖聚敛钱财 B.一些人利用暴力手段掠夺他人财产C.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D.社会分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 E.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

5下列各项属于人类历史上典型的社会革命的类型的有( )

A.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C.无产阶级推翻反动资产阶级的革命D.20世纪中期以来的新技术革命 E.改变产业结构的产业革命

人民群众

6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包括的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范畴的有( )

A.工人阶级 B.广大农民 C.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 D.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E.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参看教材旧第82页,新第85页)

2、简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参看教材旧第85页,新第88页)

3、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参看教材旧第83页,新86页)

4、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参看教材旧第86页,新第89页)

5、简述生产关系及其内容。(参看教材旧第87页,新第90页)

6、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内容。(参看教材旧第90-91页,新第93-94页)

7、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参看教材旧第112-113页,新115-116页)

8、简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参看教材旧第114页,新第117页)

9、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参看教材旧第84-85页,新第87-88页)

四、论述题

1、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原理,说明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

2、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3、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 4、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第三章 习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D 2、D 3、C 4、C 5、A 6、D 7、D 8、A 9、D 10、C 11、D 12、B 13、A 14、B 15、B 16、C

17、C 18、C 19、A 20、D 21、C 22、B 23、A 24、B 25、A 26、C 27、C 28、C 29、B 30、B 31、C 32、D 33、D 34、C 35、B 36、B 37、B 38、C 39、D 40、B 41、D 42、D 43、D 44、C 45、D

46、A 47、B 48、A 49、D 50、D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ABE 3、ABCE 4、CDE 5、ABC 6、ABCDE

三、简答题 ,新第85页

1、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参看教材第82页,新第85页)

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唯物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唯心史观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唯心史观有两个缺点:第一,只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的历史。。第二,主张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

2、简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参看教材第85页,新第88页)

答:第一,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社会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第二,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各种领域划分出了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了生产关系。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进而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成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参看教材第83页,新第86页)

答: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和地理环境。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因为: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参看教材第86页,新第89页)

答: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范畴反映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内容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第二类是参透型的要素,包括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等。

5、简述生产关系及其内容。(参看教材第87页,新第90页)

答: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内容包括: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二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三是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

6、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内容。(参看教材第90-91页,新第93-94页)

答:经济基础是由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般教材: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其内容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权、政党、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包括政治和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形式。国家政权是全部上层建筑的核心和最重要组成部分。

7、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参看教材第112-113页,新115-116页)

答: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的规定性说,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的规定性说,指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因为: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生产劳动的主体,是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又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8、简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参看教材旧第114页,新第117页)

答:群众观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各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9、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参看教材第84-85页,新第87-88页)

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同步。社会意识有时超前于社会存在的发展,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时又滞后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发展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如18世纪法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英国,但在社会意识方面却领先于英国,19世纪德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英国和法国,但社会意识却比英、法两国先进。第三,社会意识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互相制约。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四、论述题

1、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原理,说明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

(1)从历史纵向看,同一国家不同历史阶段有可能出现不平衡现象,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阶段,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反而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阶段,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反而高。

(2)从社会横向比较看,不同国家也出现不平衡现象,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却高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如18世纪的法国较之于英国,19世纪的德国较之于英国和法国,就是如此。

(3)这一原理告诉我们,我国虽然在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由于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主义指导,可以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我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革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分)

(3)指导意义:第一,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我国原有的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

答:(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就必须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第二,生产力的发展

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不一种生产力被另一种生产力代替以后,旧的生产关系也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2)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且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3)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必须占主体地位。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统一起来。 4、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是??(见简答题)

(2)辩证关系(参看教材旧第92-93页,新第95页)

(3)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第一,根据这一规律,当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时,就有必要进行改革。第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上层建筑既有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不适应主要表现,一是党政不分,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二是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三是干部制度不健全;四是法制不完备。第三,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革除这些弊端,建设有中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参看教材旧第106-107页,新第109-110页)

(1)科学本身不是现实的生产力,而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渗透到生产力其他要素中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2)科学在现代生产过程中越来越成为先导的、超前的力量。19世纪以前,在生产、技术和科学三者关系中,生产推动技术进步,技术促进科学发展,其次序是生产-技术-科学。19世纪以来,三者关系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生产的趋势,即科学理论上的重大发现带动技术进步,新技术带动新兴产业的形成。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先导的和超前的力量。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于( )

A 14世纪末15世纪初 B 15世纪末16世纪初 C 16世纪末17世纪初 D 17世

纪末18世纪初

2、商品是( )

A供人们使用的劳动产品 B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C供人消费的劳动产品 D可用货币购买的劳动产品

3、商品交换的原则是( )

A公平原则 B平等原则 C等价原则 D赢利原则

4、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

A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B商品价值围绕商品价格波动 C商品价格决定商品价值D商品价格等于商品价值

5、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私人劳动与私人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C社会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6、“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

A市场经济理论 B剩余价值理论 C商品经济理论 D劳动二重性理论

7、货币变为资本的条件是( )

A货币量有了巨大增长 B货币增值 C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 D世界货币的出现

二、多项选择题

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途径是( )

A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B通过海外贸易创造财富 C通过劳动创造财富 D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E通过商业途径创造财富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 )

A社会分工的出现 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阶级的形成 E国家的形成

3、商品的二重性是指( )

A使用价值 B可以交换 C可以出售 D可以购买 E价值

4、劳动的二重性是指( )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简单劳动 D复杂劳动 E重复劳动

5、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 )

A社会劳动力缺乏,劳动力奇货可居 B劳动者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的物质条件,没有任何商品出以出卖 C劳动者的人身彻底依附资本家 D 劳动者是自由人,能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自己的商品来支配E大量农民无地可耕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131页)

2、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意义。(参看教材第146页)

3、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参看教材第146-147页)

第四章 习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A 5、B 6、D 7、C

二、多项选择题

1、AD 2、AB 3、AE 4、AB 5、BD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131页)

答:第一,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2、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意义。(参看教材第146页)

答: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3、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参看教材第146-147页)

答: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越来越尖锐化。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主义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是( )

A原始资本主义和发达资本主义 B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C近代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

D地区资本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是( )

A银行资本家 B工业资本家 C金融寡头 D军火商

3、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垄断资本主义是( )

A近代垄断资本主义 B现代垄断资本主义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政治垄断资本主义

4、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是( )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中等发达程度的国家 C第三世界国家 D发展中国家

二、多项选择题

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有( )

A生产全球化 B贸易全球化 C金融全球化 D货币全球化 E企业经营全球化

2、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A科学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 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D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E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三、简答题

1、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参看教材第167页)

2、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参看教材第168-169页)

四、论述题

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参看教材第171-177页)

第五章 试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C 4、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ABCE

三、简答题

1、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参看教材第167页)

答:(1)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出现了五个特征:第一,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第二,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统治。第三,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第四,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第五,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2)这些特征集中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帝国主义国家为获取垄断利润、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而引起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et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