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硕士中期考核病生答案新

更新时间:2024-01-11 20: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病生(五选四作答)

1, 试述炎症过程中细胞分化的调控(没有找到答案) 2. NO主要有三种生理功能:

一、舒张血管作用;作为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分子;作为免疫效应分子,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抗肿瘤作用。 二、一氧化氮与疾病的关系.

1. 心血管系统:NO是心血管系统中重要的调节分子,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都与心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及NO代谢紊乱有关;与心血管系统密切相关的主要是eNOS和iNOS。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病变发生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受损,eNOS的表达明显降低,NO释放减少造成AS及高血压。

2、呼吸系统:NO是存在于肺中的一种生理性介质,肺上皮及其他肺细胞均含NOS。NO减少会引起肺血管收缩。生理情况下NO在调节气管与支气管舒缩功能中也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在许多呼吸系统疾病中,NO都参与了其病理过程。在哮喘发病中由于iNOS合成增加而使NO生成增多。在哮喘发病机制中,内源性NO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可舒张肺血管、支气管平滑肌,使哮喘症状减轻;另一方面大量NO合成则使其毒性加强,哮喘不能缓解,反而加重。

3、消化系统:NO与前列腺素衍生物及其他保护性因素可预防胃黏膜溃疡的产生。NO参与胃肠道神经调节。返流性食管炎可能是因舒张物质NO占优势而引起。胃肠道溃疡的发生与NO生成异常有关,许多胃黏膜保护性药物通过NO产生作用,在非甾体类抗炎药中加入

可释放的NO成分,可有效地抵抗其造成胃黏膜损伤的副作用。 4|中枢神经系统:NO在神经系统中可调节神经介质的释放,调节大脑血流量。NO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有双重性,低水平增强及保护神经元活性,对人体有益;高水平则具有神经毒性,杀伤各种细胞,导致组织损伤。因此,NO可能与病理状态下神经元损伤有密切关系。 5、免疫系统:在免疫反应中,NO能抑制白细胞、血小板的聚集与黏附,防止血栓形成,抑制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的活性。在感染和炎症时,巨噬细胞产生大量的NO可杀伤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和肿瘤细胞。但另一方面,过量的NO会因其细胞毒性作用引起组织损伤,并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6、恶性肿瘤:,NO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DNA损伤而表现遗传毒性,是一种肿瘤启动剂。高浓度NO可形成氮氧自由基、超氧亚硝酸盐,改变DNA,引起各种损伤。在慢性炎症,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表达iNOS并产生高浓度NO,生成氮氧自由基,使胺硝化形成硝胺,从而引发肿瘤。NO影响DNA修复机制,间接导致DNA突变。NO还具有杀肿瘤作用。

7、内分泌系统:与糖尿病的发病及并发症有关。 3. 蛋白组学对认识疾病研究的帮助:

(1)蛋白组被定义为细胞、组织或机体中表达的所有蛋白的含量和种类, 包括所有翻译后修饰及细胞内立体定位。蛋白组方法至少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即表达蛋白组、结构蛋白组和功能蛋白组, 其中功能蛋白组主要探讨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翻译后的修饰并

对其进行调节, 一般集中于调节信号转导过程中分子的相互作用, 这是我们深入了解脓毒症分子机制的核心环节。

(2)将肿瘤相关基因转染细胞,制备肿瘤相关基因转基因小鼠、基因敲除小鼠或利用RNA干扰技术封闭其表达,再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相应模型蛋白质组的变化,有可能发现肿瘤相关基因调控的蛋白质,为解释其功能和致瘤机制提供线索。

举例:一.单个的疾病相关蛋白的寻找

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由于和疾病相关的遗传信息的变化常常会导致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是可以被高解析度的双向凝胶电泳所检测到的,这就是利用蛋白质组学寻找和鉴定疾病相关蛋白的依据。

结肠癌的产生是一个包含了多个基因突变的多步过程,这其中包括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癌基因的活化等。然而,肿瘤发生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对于这样一种涉及多种蛋白的疾病,人们已经开始利用蛋白质组学来分析结肠粘膜发生恶性转化后的多肽的变化了。对照15例结肠癌病人和13例正常人的结肠表皮的双向凝胶电泳结果发现,二者分别含有882个和861个点,而这些点中,有一个蛋白,其分子量为 13kDa,等电点为5.6,它只在肿瘤组织中专一性的表达。在15个癌症样品中,有13例的此蛋白表达上调,占到了87%。进一步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蛋白在不同程度的癌症引起的发育异常中也有明显的表达水平上的差异。由双向电泳发现的这个可能与癌症相关的蛋白到底是什么蛋白呢?从电泳的凝胶上得到的这个点经胰蛋白酶水

解后,得到的肽段由μ-HPLC分离后测序。测序的结果拿到两个序列,LGHPDTLNQ和VIEHMEDLDTNADK,这与钙粒蛋白B的情况完全吻合。进一步的用MALDI-MS分析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个蛋白就是钙粒蛋白B。同时,结合以前的发现,即由钙粒蛋白B和A组成的异源二聚体蛋白钙防卫蛋白在胃肠肿瘤病人的粪便样品中含量有很大提高,钙粒蛋白B在肿瘤性转化的组织中的高专一性存在显示出它在结肠癌的产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尽管蛋白的具体功能还需要进一步的阐明,但这个例子已经可以证明,由蛋白质组学方法寻找疾病相关蛋白肯定是可行的。

这方面的另一个例子是关于肝细胞癌的研究。双向凝胶电泳已经被成功的用于发现化学诱导的鼠的肝癌相关蛋白中。而双向电泳和蛋白质化学方法的联合应用也更深化了对这些癌症相关蛋白的具体特征的认识。在用N-甲基-N-亚硝基脲诱导了鼠的肝癌后,利用双向电泳发现了一些表达有变化的蛋白,经氨基酸序列分析后,分析其中一个蛋白是来源于肝癌的醛糖还原酶样蛋白( hepatoma-derived aldose reductase-like protein)。这个蛋白分子量为35KDa,等电点为7.4,它是 一种在肝癌和胚胎的肝中特异性表达的蛋白。利用双向电泳得到了这样一种可能和癌症相关的蛋白后,一些蛋白质化学的方法可用来对这种蛋白和疾病的相关性作进一步的研究。有人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发现,直接针对来源于肝癌的醛糖还原酶样蛋白的抗体FR-1表明,这个蛋白在化学诱导的肝癌小鼠的发生肿瘤转化的前期和转化的早期就已经有很强的表达了,而正常肝组织中并无表达。

这都是该蛋白涉及肝癌发生过程的有力证据。

已有的一些关于此蛋白的研究表明,醛糖还原酶是还原酶超家族的成员,在山梨糖醇途径中它可以催化葡萄糖向山梨糖醇的转化,而且在一些糖尿病的并发症的发生中它也有作用。作为一种酶,它可以水解一些生物异源物质等,因此它也参与了一些解毒过程。而在肝癌发生过程中,一些解毒酶的表达水平或活力增高已是公认的事实了。对于醛糖还原酶这一类有解毒功能的蛋白来说,只有由双向电泳发现的肝癌来源的醛糖还原酶样蛋白是与肝癌相关的。它首先在胚胎肝中表达,但在成年的肝中就不表达了。肝癌发生时,它又重新表达了。因此,目前可以初步推断,醛糖还原酶样蛋白在肝癌发生过程中是与肝的解毒过程相关的。现在,在人的肝癌中,也找到了鼠的醛糖还原酶样蛋白的同源蛋白,它同样是在人的不同组织中选择性表达的。

二.疾病相关蛋白的整体研究

对于大多数疾病来说,疾病造成的往往不只一个或几个蛋白的变化,参与疾病过程的蛋白的数目也是很大的,因此除了通过双向凝胶电泳来寻找与疾病相关的单个蛋白外,通过蛋白质组对表达情况有变化的蛋白在整体水平上的研究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利用双向凝胶电泳进行的蛋白整体水平的研究方面,扩张性的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是一个较好的例子。

扩张性的心肌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对于这种疾病的致病机理和涉及的分子都还不清楚,而且,对于这样一种复杂的疾病来说,也不

可能仅由一种致病机理造成。因此,对于这样的疾病,从整体的蛋白质组水平来研究是极为必要的。另外,相对其它组织而言,主要由心肌细胞组成的心脏是一种相对均一的组织,这也为用双向凝胶电泳进行蛋白质组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对DCM的蛋白质组的研究在九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了,目前,心肌的双向凝胶电泳的数据库已经建立。尽管国际上各实验室之间的数据之间有着如不同的样品制备,不同的等电聚焦条件,不同的凝胶大小等差异,但这些数据的比较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同蛋白的点的位置还是相对稳定的,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比较研究。

在Knecht等人的研究中,得到了一个高解析度的具有大约3300个心肌蛋白点的双向电泳结果,并对其中的150个蛋白进行了氨基酸分析,N端和中间的Edman降解以及MALDI-MS等一系列鉴定。而对几百个正常和扩张性心肌病的病人的2-DE结果比较发现,两者的蛋白条带具有可比性。除去一些可能由不同的疾病有关参数如患病程度,用药情况,病人年纪等因素造成的无重复性的点的多少和强度的变化外,患病者和正常人有25种蛋白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差异。这些即是DCM相关蛋白。而这个结果是在对几百个样品的大规模研究的基础上得来的,而也只有大规模的研究,才能体现出这个结果在实际应用前景上的价值。对于这几十种疾病相关蛋白,我们可以用一些其它方法,如免疫组化,酶活测定等,来作进一步的鉴定,确认它们与疾病的相关性以及它们在疾病中的作用等。这些工作都是在基于蛋白质组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入而进行的,显然,在几百个DCM患者和正

常对照的样品的大规模水平上对疾病相关蛋白的整体研究无疑是最为基础和有效的。

4.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与自身免疫反应也高度相关,涉及到的抗原有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热休克蛋白、β2糖蛋白、凋亡细胞等,不但固有免疫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获得性免疫也参与其中,后者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1,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动脉粥样硬化中最具特征性的自身抗原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这些储留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促炎症性质与氧化修饰、导致促炎症磷脂和脂质过氧化物释放的酶密切相关,它能迅速启动周围细胞的炎症反应。

2,休克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第二类自身抗原是由应激诱导的热休克蛋白HSP60/65抗体水平在心血管疾病患者增高,并且预示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3.β2糖蛋白:是一个磷脂结合蛋白,可在血小板、内皮细胞和人类粥样斑块中发现。

4,凋亡细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细胞死亡可发生于凋亡或者坏死。凋亡细胞被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一些分支摄取后诱导一种抗炎症反应,并且在维持外周免疫耐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5,固有免疫: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单核细胞从血管腔进入血管内膜,然后在巨噬细胞克隆样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单核细胞分化成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的分化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一个必须的步骤,并且与固有免疫中的模式识别受体的上调有关。

6,获得性免疫 细胞免疫Thl细胞:人类和动物研究显示在动脉粥硬化形成过程中Thl细胞的作用占有明显的优势。Th2细胞:Th2细胞分泌的因子包括IL一4、IL-5、IL一13、IL4、IL.10和粒细胞单核细胞克隆刺激因子GM—CSF),但以前三者为主。IL4和IL-13主要刺激抗体的产生,IL-5促进嗜酸性细胞炎症反应、刺激B细胞的分化和抗体分泌。7,肥大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可发现肥大细胞,并且发现在斑块破裂部位的肥大细胞是活化的。肥大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很重要,因为肥大细胞的分泌产物可修饰脂蛋白,调节血管和炎症细胞,破坏基质成分,影响血管的通透性、收缩性和血管壁的止血特征。

7,体液免疫:HsP60和HSP65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涉及到的两种致免疫的蛋白。HSP60能诱导巨噬细胞产生促炎症因子(TNF一俚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和促进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 5. 内皮细胞功能:

(1)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中的作用 EC 在生理状态下通过表达各种抗凝物抑制凝血: ①EC 表面含有大量蛋白多糖,能结合血浆中抗凝蛋白( 如抗凝血酶),同时EC 合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 ,使这些抗凝蛋白活性增强。②血栓调节蛋白( TM) 抑制凝血酶、活化蛋白C、在蛋白S 的作用下灭活凝血因子Ⅴa 与Ⅷa 而发挥抗凝作用。③EC 释放低水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 ,使纤溶酶原激活成为纤溶酶,从而激活纤溶系统。④ EC 产生前列环素( PGI2) 和一氧化氮( NO) ,并作用于EC 表面上的ADP 酶,从而抑制血小板的

凝集。

(2)调节血管平滑肌张力的功能 血管紧张度取决于舒缩血管物质的平衡关系。由EC合成和分泌的NO 是作用最强的舒张血管的物质,还有多种物质参与了EC 的舒血管作用,如PGI2、缓激肽等。内皮素21 ( ET21) 是最强的缩血管物质,另外EC 释放的缩血管物质还有血栓素A2,上述物质的相互平衡维持着正常的血管张力。 (3)减少血管通透性调节组织与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防止血浆成分和血液细胞无序地侵入;

(4)抑制血管壁细胞的游走和增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en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