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卫生知识总结

更新时间:2024-04-19 04: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六部分人体生理卫生 第一章人的身体

一、人体各部分的名称 (1)人体内较大的腔

头部的颅腔、

胸腔

躯干部的体腔

腹腔

腹腔

盆腔——腹腔的最下部

(2)腔的围成

皮肤

腔的围成 肌肉

骨骼

二、人体的基本结构 八大系统及其主要功能

运动系统——运动、支持和保护。 循环系统——运输体内物质

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 呼吸系统——吸入氧和呼出二氧化碳 泌尿系统——泌尿和排尿

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通过激素的作用,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生殖系统——生殖。

第二章皮肤

学习目标

1.皮肤的结构 2.皮肤的功能

3.皮肤的再生和皮肤的卫生保健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皮肤的结构

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防止细菌的侵入,并防止体内水分的过度蒸发;

1. 表皮: 分生细胞:具有分裂增生的能力,增加新细胞

生发层

色素细胞:在光下能产生黑色素,吸收紫外线,从而使内部组织免紫外线的

损伤;

结缔组织:抗摩擦和挤压

血管:在炎热的环境中,真皮中的大量血管扩张,使体内的热量随血液运至体表,及

时散发;同时汗腺分泌增强,通过汗液在体表的蒸发而带走大量体热。反之,在寒冷时,皮肤中血管收缩,使流经皮肤的血液大大减少,体内热量通过体表的散失极大降低;同时汗腺活动减弱,从而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

2. 真皮

神经末梢:感受冷、热、触、痛等多种外界刺激。 弹性纤维、胶原纤维:皮肤柔韧而富有弹性。

毛发

皮脂腺分泌皮脂,滋润毛发和皮肤

3. 附属物

汗腺分泌汗液,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还含有少量的尿素和无机盐(氯化钠),因此,

皮肤有排泄作用。 指(趾)甲

二、皮肤的功能 1.保护功能

(1)皮肤的表皮中的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能防止细菌的侵入,并防止体内水分的过度蒸发; (2)生发层中的黑色素细胞产生的黑色素能吸收紫外线,从而使内部组织免紫外线的损伤;

(3)此外,真皮的致密结缔组织能抗摩擦和挤压,真皮内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皮肤柔

韧而富有弹性。

2.分泌和排泄功能

皮肤中皮脂腺能够分泌皮脂,滋润毛发和皮肤;皮肤的汗腺能分泌汗液,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还含有少量的尿素和无机盐(氯化钠),因此,皮肤有排泄作用。

3.调解体温

皮肤是体内热量散发的主要器官。在炎热的环境中,真皮中的大量血管扩张,使体内的热量随血液运至体表,及时散发;同时汗腺分泌增强,通过汗液在体表的蒸发而带走大量体热。反之,在寒冷时,皮肤中血管收缩,使流经皮肤的血液大大减少,体内热量通过体表的散失极大降低;同时汗腺活动减

弱,从而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

4.感受外界刺激

真皮中含有大量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冷、热、触、痛等多种外界刺激。

5.再生

皮肤的生发层有分生细胞:具有分裂增生的能力,增加新细胞。

注意:

(1)表皮最外层的角质层细胞既容易脱落(皮屑),又容易形成老茧。在人体的足底部、写字握笔的部位、工人劳动的手掌心等处易生老茧,这时外层细胞经常接触和磨损的结果。

(2)表皮内没有血管,其营养物质的供应和废物的排出是通过细胞间隙的组织液,组织液再跟真皮中的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进行物质交换。

(3)皮肤里的神经末梢,有冷、热、触、压和痛的感觉,还有痒、粗糙、光滑和湿润等感觉。人体各部分皮肤对感觉外界刺激的程度不一样,是因为神经末梢分布疏密有所不同。

三、皮肤的卫生保健 1.锻炼皮肤

方法:经常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空气浴),接受阳光照射(阳光浴),用冷水洗澡(水浴)。 意义:(1)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增强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活动,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2)提高人体适应骤热和骤寒的 能力;(3)减少皮肤病的发生。

2.保持皮肤清洁

方法:常洗澡、勤换衣

意义:除去污垢,畅通皮脂腺和汗腺,减少皮肤病的发生。

3.正确选用护肤用品

油性皮肤:选含油脂少的(雪花膏) 干性皮肤:选含油脂多的(冷霜) 中性皮肤:选略带油性的(奶液)

注意:

学习皮肤的卫生保健知识,一方面要弄清对皮肤的锻炼,主要是加强皮肤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要弄清保持皮肤清洁,主要是保持皮肤的防御作用,预防皮肤病的发生。

第三章运动 第一节骨

学习目标

1.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3.骨的生长和体育锻炼对骨的影响,以及骨折急救。 4.观察认识长骨的结构 5.鉴定骨的成分

重点、难点、知识点讲解

骨的形态: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一、骨的结构

1.骨膜:位于骨表面的一层结缔组织膜,其内分布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血管中的血液对骨有营

养作用;其内还有成骨细胞,对骨的生长和再生(骨折后骨的愈合)有重要作用。

2.骨质:分骨密质(位于长骨的骨干,致密、坚硬)和骨松质(位于长骨的两端,呈蜂窝状、疏松)

两种,是骨的主要部分,使骨能承受一定的压力和张力。

3.骨髓:分红色骨髓和黄色骨髓两种。人在幼年时,骨中的骨髓均为红色骨髓,随着年龄的增长,

骨髓腔中的红色骨髓转变成黄色骨髓,失去造血功能。当大量失血时,黄色骨髓又可转变成红色骨髓。,恢复造血功能。骨松质中始终存在红色骨髓。

长骨的管状结构,既轻便又坚固,适于人体的运动。

小结:

骨膜:覆盖在骨表面,对骨的营养、生长和再生有重要作用。

骨松质:位于骨的两端,结构疏松

骨 骨质

骨密质:大部分集中在骨干,致密坚硬

骨髓:填充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空隙内,幼年时是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成年后骨髓腔

中的红骨髓变为失去造血功能的黄骨髓。大量失血时,黄骨髓可以暂时恢复造血功能。

注意:(1)在幼年时期,骨膜的内层细胞非常活跃,进行分裂增殖,分化的成骨细胞,参与骨的生

长,使骨不断加粗。成年以后,骨膜的内层细胞终生保持分化能力,如骨折后对骨的愈合起修复作用。 (2)人体长骨都有骨髓腔,对牢固成对虽有轻微的影响,却大大减轻了骨的自重,最终减轻体重,给人体活动带来很大的灵活性。

二、骨的成分

有机物:柔韧,使骨有弹性

1.骨的成分

无机物:脆硬,使骨有硬度

2.人一生中骨成分的变化

时期 儿童少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骨成分的含量 无机物 有机物 骨的物理特性 21硬度小,柔韧,弹性大,易变形 超过 3321既坚固,又有弹性 约为 约为 3321硬脆,弹性小,易骨折 超过 不到 33不到

3.骨的物理特性: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方面。

4.骨的煅烧:放在酒精上煅烧,有机物(如胶原纤维等)被烧掉,股变得很脆,轻轻一敲就碎。

骨的脱钙:将骨浸入盛有HCL的质量分数为15% 的盐酸的试管中,浸泡过程中会有气泡产生,是由于骨中的无机物(如碳酸钙等)被盐酸分解,并释放出二氧化碳,骨变得很柔软,能弯曲或打结。

注意:

检验骨的成分时,应该选用新鲜的肋骨或较细的骨。试验时,必须注意操作要领,要正确使用酒精灯,一定要用镊子取出浸在酸内的骨,并且放在清水中清洗,不能直接用手取出,以防灼伤。

三、骨的生长

1.长长:儿童时期,骨端和骨干间软骨层不断产生新的骨组织,使骨长长,成年后软骨层骨化成骨,

不再产生新的骨组织。成年后,长骨不再长长,人就不再长高了。

2.长粗:包括管壁的增厚和骨髓腔的增大两个方面。管壁增厚主要靠骨膜内成骨细胞不断产生新的骨组织,使骨表面增厚。骨髓腔增大是由于原来的骨质不断被破骨细胞破坏和吸收的缘故。

四、体育锻炼对骨的影响

1.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加强骨的营养 2.体育锻炼能促进骨的生长,使身体长高。

五、骨折和骨折的急救

关于骨折的急救,关键是用夹板把骨折两端的关节固定起来(夹板的长度要超过骨折部位两端的关节),然后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第二节骨骼

学习目标

1.人体骨骼的组成

2.人的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人体骨骼的组成

人体的骨骼由206块骨连结而成,其中颅骨29块,躯干骨50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脑颅骨(如额骨、顶骨、枕骨) 除下颌骨能够活动外,其余骨连接紧密,——有利于

颅骨 面颅骨(如颧骨、上颌骨、下颌骨) 保护脑及眼等器官

听小骨

由颈椎(7)、胸椎(12)、腰椎(5)、骶椎(5块愈合成一块骶骨),尾骨(4块愈合成一块尾骨)组成

躯干骨 脊柱 所有椎骨的椎孔组成椎管,——保护和容纳着脊髓。

脊髓有颈曲、胸曲、腰曲、骶曲四个生理弯曲,——能缓冲震荡维持身体平衡

肋骨(12对)、胸骨(1块)——同胸椎共同组成胸廓,保护心脏和肺等重要器官

肩胛骨、锁骨 上臂骨(肱骨)

上肢骨

前臂骨(尺骨、桡骨)——里尺外桡 手骨(腕骨、掌骨、指骨)

四肢骨

大腿骨(股骨) 膝盖骨(髌骨)

下肢骨

小腿骨(胫骨、腓骨) 足骨(跗骨、跖骨、趾骨)

注意:

一块骨和一块骨骼的区别,即许多的骨通过一定的方式连接而成的整体叫骨骼。

二、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1.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颈曲、胸曲、腰曲、骶曲),可增加脊柱本身的弹性,缓冲运动时对脑的震

荡和维持躯体平衡。

2.下肢骨骨骼粗壮,是与支持体重和直立行走相适应的。

3.足部的跗骨、跖骨与足底部的韧带、肌腱共同组成足弓,能增强人体站立、行走和运动时的稳定性,减轻运动时对脑的震荡,同时还有保护足底的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等作用。

第三节关节

学习目标

1.关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体育锻炼对关节的影响 3.脱臼及其急救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关节的结构

不活动的(颅连结)

1.骨连接: 半活动的(脊椎连结)

活动的连结,又叫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

2.关节结构和功能

(1)关节囊:由坚韧的结缔组织构成,它包绕着整个关节,使相邻两骨牢固地联系在一起,关

节囊内还有坚韧的韧带,对关节起加固作用。

(2)关节腔:是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内有关节囊内壁分泌的滑液,可减少

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活动灵活。

(3)关节面:两个相邻骨的接触面,凸起面叫关节头,凹进面叫关节窝;关键面上覆盖着关节

软骨,可以减少运动时两关节面之间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振动。

关节的特点是既坚固又灵活。 小结:

关节头 表面覆盖着一层光滑的关节软骨,可以减少两骨之间的摩擦,减轻

关节面 两骨之间的撞击

关节窝

关节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囊壁表面能分泌滑液,减少两骨之间的摩擦;囊外有韧带,

使两骨连结的更加牢固。

关节腔:内有滑液,起润滑作用

注意:

少年儿童的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较大,关节周围的肌肉较长,因此,关节运动的范围大于成年人,这样既有利于少年儿童的身体生长,也有利于儿童进行各种灵活性或速度性的训练,但是,少年儿童的关节牢固性较差,易在外力的突然作用下发生脱臼,应该予以注意。

二、体育锻炼对关节的影响

体育锻炼可使关节囊增厚、韧带增粗、肌肉收缩力量增强,以及加强肌肉和韧带的伸展性,从而使关节既牢固又灵活。

三、脱臼及其急救

关节头从关节窝里滑脱出来,造成脱臼。脱臼后注意不要让受伤关节再活动,以免伤势加重,并及时请医生治疗。

第四节骨骼肌

学习目标

1.骨骼肌的收缩特性

2.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3.体育锻炼对骨骼肌的影响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骨骼肌的收缩特性 1.骨骼肌的结构:

肌细胞(即肌纤维)——具有收缩特性 基地组织膜——保护作用

肌腹

血管——营养作用

神经——产生并传导兴奋

肌腱:致密结缔组织——附着在骨骼上

2.收缩特性:

肌肉受到刺激,就会发生收缩;停止刺激,肌肉就舒张。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完成各种动作。

注意:

骨骼肌两端的肌腱不是固着在一块骨上,如果固着在一块骨上就不能产生运动,因此要明确骨骼肌两

端的肌腱必须分别固着在两块或多块不同的骨上,并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这样骨骼肌接受刺激后产生收缩时,就能牵动骨围绕关节活动。

二、人体主要骨骼肌的组成和功能

表情肌(如眼轮匝肌):使面部产生各种表情

头肌

咀嚼肌(如咬肌):产生咀嚼动作

头颈肌

颈肌:(如胸锁乳突肌):使头部产生运动 胸大肌:引起上肢运动

胸部肌群 肋间肌

膈肌 腹直肌

腹部肌群 改变腹压、协助呼吸和排便

腹外斜肌

斜方肌:收缩时,是肩胛骨向脊柱靠拢

躯干肌 背部肌群

背阔肌:收缩时,使臂向后、向内转动

三角肌

上肢肌 肱二头肌:收缩时,屈前臂

肱三头肌:收缩时,伸前臂

四肢肌

臀大肌:收缩时,伸大腿

下肢肌 股四头肌:收缩时,伸小腿

腓肠肌:收缩时,使足跟离地

三、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群舒缩协作,准确完成动作。例如,屈肘:肱二头肌鞥屈肌肌群收缩;同时,肱三头肌等伸肌肌群舒张协同完成屈肘动作。伸肘时正好相反。

四、体育锻炼对骨骼肌的影响

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骨骼肌的血液供应,从而使肌细胞获得更多的营养。长期锻炼,骨骼肌肌纤维逐渐变粗,肌肉的体积变大,收缩力增强。

注意:

人体的任何动作,都不是一块肌肉或一个肌群所能完成的,而是由多块肌肉或多个肌群在神经系统的同一支配下,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完成的。例如,膝关节的屈伸运动:当屈肌群收缩时,伸肌群舒张,便能产生屈膝动作;伸膝动作则正好相反。在上述屈伸运动中,屈肌群诸肌协同动作,是协同肌;伸肌群诸肌也是协同肌,而屈肌群与伸肌群在作用上是相互对抗的,是拮抗肌。这两群互相拮抗的肌肉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拮抗肌之间的协同或拮抗关系,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化的。例如,人体在维持直立姿势时,则上述屈肌群和伸肌群都是共同收缩的。这时,它们就由拮抗性协作关系(一方收缩,一方舒张,协作完成动作)转化为协同性协作关系(双方共同收缩,或共同舒张,协作完成动作)。

专题小结:

1.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可以提高许多系统的功能:

(1)循环系统——心肌增厚、心跳坚强有力、心跳次数减少和输出量增大。

(2)运动系统——骨骼肌变粗

(3)消化系统——消化液分泌量增加、消化功能提高 (4)神经系统——促进神经系统健康发展。

2.肌肉的特性:

(1)物理特性

一切肌肉都可以因外力而被拉长,这种性质叫做伸展性。当除去外力后,肌肉就能恢复原状,这是肌肉有弹性的表现。但是,肌肉的伸长或缩短,跟外力不能成正比。因为肌肉中含有的胶质物质,使肌肉的长度不随外力剧增而呈正比例增加,起到自我保护作用。

(2)生理特性

肌肉除有活细胞组织的兴奋性和传导性外,还有高度灵活的收缩性。肌肉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并很快把兴奋传递到每条肌纤维,肌肉的兴奋使肌纤维缩短变粗,产生力量,这就是肌肉的收缩特性。

第四章 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血液

学习目标

1.贫血、发炎和血清

2.血浆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3.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4.显微镜下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5.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 6.了解血常规化验数据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1.血液的成分和功能比较

成分 血浆 形态和结构特点 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 成年人正常值 占血液总量50%左右 寿命 120天左右 主要功能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细胞 红细胞 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成熟后),细胞里有血红蛋白 男性:5.0×女性:4.2×一般比红细胞大,有明显的细胞核 101012个/升 个/升 运输氧,也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 12白细胞 血小板 (4~10)×109个/升 几小时至几年不等 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细菌,起防御、保护作用 比红细胞、白细胞都小得多,无细胞核,呈圆盘形或椭圆形 (100~300)×109个/升 10天左右 受伤时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2.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里面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红细胞之所以呈现红色,就因为含有血红蛋白。

成年人每100ml血液里血红蛋白的含量,男子平均为14克左右,女子平均为12克左右。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此外,红细胞还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

3.动脉血和静脉血

动脉血和静脉血都是血液,区别在于它们含氧的高低及颜色。动脉血中红细胞上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含氧高,颜色鲜红,而静脉血中红细胞上的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含氧低,颜色暗红。

4.血浆和血清

血浆和血液中的液体部分。血清是血液凝固后,血块周围出现的淡黄色透明的液体。血液在凝固过程中,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在血小板释放的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作用下,变成了纤维蛋白。因此,血浆和血清的最大区别是,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因此,可以说血液包含血浆;血浆包含血清;血清是除去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5.血液凝固和红细胞凝集

血液由溶胶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血凝块,这一现象称为血液凝固。红细胞凝集是指红细胞上的凝集原与血清中的凝集素发生的凝集反应,致使红细胞凝集。

6.贫血

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都叫做贫血。贫血患者由于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到体内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容易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现象。贫血患者注意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注意:

(1)血液占人体体重的7—8%,是一种流动性的液体,它属于结缔组织。血液里有形的成分(如血细胞)较少,占血液容积的45%。细胞间质(血浆)相对地较多,占血液容积的55%。心脏的节律性舒缩(搏动),推动血液在血管内川流不息地循环。血浆里含有大量的水分(占91—92%)以及蛋白质、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因此血浆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使人体的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2)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时,观察的要求不光是能否看到血细胞,而要从数量、比例、形态和结构等方面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而血小板过小和过细,不易观察到。

(3)血液的功能:一是运输功能,血液能输送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各部分的组织细胞,还把新陈代谢的最终产物分别运输到肺、肾脏和皮肤等排出体外,内分泌的激素也由血液输送。二是保持人体内的内环境成分的相对稳定,确保全身各个系统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三是防御作用,白细胞以及抗体等能抵御病菌和病毒等外侵者。四是凝血功能。

二、血量和血型

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如果一次失血超过自身血量的30%就会危及生命;一次失血不超过体内血量的10%(400毫升左右),能够很快恢复正常。所以,健康的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为危急病人输血,可以挽救生命,但输血必须与病人的血型相合,输血应以同型血为原则。 (一)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及其分型依据

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存在特异抗原的类型,这些血型抗原是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糖脂。在ABO血型系统中,依据红细胞膜上所含抗原(凝集原)的种类不同和有无来分型。经测定,该血型系统的红细胞膜上含有A、B两种抗原(凝集原),将血液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凡是红细胞膜只含A

抗原的,称为A型;只含B抗原的,称为B型;A、B两种抗原都有,称为AB型;A、B两种抗原均无,称为O型。

ABO血型系统的血型抗体(凝集素)存在于血浆中,属天然抗体,有抗A和抗B两种抗体。在A型血清中含有抗B,B型血清中含有抗A,AB型血清中无抗A和抗B,O型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当含有某种抗原的红细胞与相对抗的抗体相遇时(A抗原与抗A相遇或B抗原与抗B相遇),会发生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即红细胞凝集反应。此时红细胞聚集成团,破裂溶血,这是一种危机生命的输血反应。 型别 A型 B型 AB型 O型 红细胞的抗原(凝集原) A B A,B 无 血清中的抗体(凝集素) 抗B 抗A 无 抗A,抗B (二)红细胞凝集反应与输血原则

避免在输血过程中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这是输血应遵循的根本原则。为此,临床输血应输同型血。如遇紧急情况需输血而又无同型血时,可考虑缓慢地输少量异型血(一般不超过300毫升),但异型血相输必需符合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中的抗体所凝集的原则。由于O型血的红细胞膜上A、B两种抗原都不含,AB型血的血浆中抗A、抗B两种抗体均没有,故有O型血为万能供血者,AB型血为万能受血者之称。

输异型血只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中的抗体凝集,而不考虑受血者的红细胞是否会被供血者血浆中的抗体所凝集:因为异型输血量少、速度慢,所输入的供血者血浆中的抗体被受血者体内大量的血液所稀释,浓度急剧下降,不致使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而供血者的红细胞输入后,则可被受血者血浆中足够浓度的抗体所凝集。

(三)交叉配血实验

为病人输血是一项严肃工作,必须谨慎从事,在输血前应做交叉配血实验。目前已知,红细胞有多种血型,就ABO血型系统中还存在亚型,如A型血分为

A和A两种亚型,当型血输给型时,

12也可能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为了避免亚型不合带来的严重后果,即使输同型血,也必须在输血前常规进行交叉配血实验。

Bb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混合,称主测;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相混合,称次测。主测和次测均不凝集,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主测凝集,为配血不合,决不能输血;主测不凝集而次测凝集,为配血基本相合,可以输血,但必须谨慎,不得已时才使用。

二Rh血型系统

除ABO血型系统外,还发现绝大部分人的红细胞膜上有五种Rh抗原,其中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凡红细胞膜上含D抗原者,称Rh阳性,不含D抗原者为Rh阴性。

Rh血型系统的特点是无论Rh阳性或Rh阴性者的血清中均不存在与Rh抗原起反应的天然抗体。Rh阳性的红细胞输给Rh阴性的人,可促使后者血浆中产生抗Rh抗体,当第二次输入Rh阳性血液时,输入的红细胞就要发生凝集反应,故临床上重复输同一个人的同型血前,也必须作交叉配血实验。Rh阴性的母亲,孕育了Rh阳性的胎儿,Rh阳性胎儿的红细胞因某种原因(如少量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循环后,也可使母体产生抗Rh抗体,如果再次妊娠仍为Rh阳性胎儿时,母体的抗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使Rh阳性胎儿发生溶血性贫血,严重者甚至死亡。

我国汉族,Rh阳性者约占99%以上,阴性者1%,在一些少数民族中,Rh阴性的人较多,如塔

塔尔族阳性者占15.8%,苗族占12.3%,布依族和乌孜别克族均为8.7%。因此,在Rh阴性较多的地区工作的医护人员,对Rh血型应当特别重视。

注意:

输血时为了慎重起见应先进行供血者同受血者之间的交叉配血实验,确认都没有凝集现象时才能输血。

三、血常规化验单说明表

检查项目 英文缩写 RBC 中文名称 红细胞计数 男性:(4.0~5.5)×正常参考值 说明 101012人体在运动、饱食和缺氧等情况下,红细胞数会暂时增加。贫血时,个/升 红细胞数会明显减少。 女性:(3.5~5.0)×WBC 白细胞计数 12个/升 人体在失血、剧痛、烧伤、炎症、白血病等,以及女子月经、妊娠(4~10)×109个/升 和分娩期时,白细胞数会明显增加。在药物中毒、骨髓造血机能损害时,白细胞数会明显减少。 Hb 血红蛋白 男:120~160克/升 女:110~150克/升 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会明显减少 PLT 血小板计数 (100~300)×109血小板数过少,机体会异常出血。 个/升 血小板数过多,机体易形成血栓等。

第二节血管和心脏

学习目标

1.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2.心脏的位置和结构的基础知识 3.心率和心输出量的基础知识

4.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以及饮酒对心脏和血管的有害影响 5.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血管

种类 动脉 定义 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分的血管 静脉 把血液从全身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毛细血管 连通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血液?????组织细胞 物质交换功能 离心送血 管壁 官腔 血流速度 快 分布 多在较深部位 厚,弹性大 较小 向心送血 薄,弹性小 较大,常有静脉瓣 极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 最小 慢 深层和浅层部位 最慢 全身各组织器官中 注意:

(1)毛细血管是最细的血管,比人的头发还细得多。多数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较粗的毛细

血管也只有2~3层上皮细胞构成。加上它们分布广、数量多、口径小,其内的血流得很慢,便于管内血液跟管外细胞之间交换物质。

(2)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时,判断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方法是:①动脉内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②静脉内血液由分支流向主干,③毛细血管内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二、心脏

1.心脏的位置、大小、形态

位于胸腔中部左下方,夹于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大小跟本人的拳头差不多。

2.心脏的结构

(1)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2)心脏分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四个腔。同侧的心室和心房相通。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3)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向动脉开,这就保证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些特点与心脏的功能相适应。

3.心率

心脏的单位时间内(一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做心率。成年人的心率平均为75次/分,正常变动范围一般为60~100次/分。

4.心输出率量

心输出量通常指“每分输出量”,即每搏输出量×心率。每搏输出量是心脏每收缩一次,向动脉射出的血量。人体在安静状态,每搏输出量约为70毫升,若心率为75次/分,则每分输出量为70×75=5250毫升,每分输出量是衡量心脏工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5.心动周期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心动周期由心缩期和心舒期组成,心动周期的长短是由心率决定的。

(1)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缩期比心舒期短,心房收缩期比心室收缩期短。

(2)心脏活动规律和顺序为:心房收缩,心室舒张。接着心房舒张,心室便开始收缩,心室收缩后,心房和心室共同舒张。接着又开始第二个心动周期。

(3)心脏在活动过程中,心肌有充分的时间休息,血液回流心脏也充分,保证心脏的每次收缩都能向动脉射出足够的血量。

注意:

(1)左心室的壁最厚,这与它的射血功能相适应,因它射血经过主动脉送至全身各处。

(2)观察心脏内部结构时注意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各连接什么血管,心脏内两处房室瓣和动脉瓣的结构特点以及瓣膜的开启方向。

(3)心率决定心动周期,在一个0.8秒的心动周期里,对心脏输出血液有积极意义的心房收缩期约0.1秒,心房舒张期约0.7秒,心室收缩期约为0.3秒,心室舒张期约0.5秒。心房、心室的共同舒张期为0.4秒。收缩与舒张有节奏交替保证心脏经久不息的工作。

三、心脏的锻炼和保健

体育锻炼能促进心肌发达,搏动有力,每搏输出量增多,心脏工作潜力大。饮酒对心脏和血管有害。

注意: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能使心肌发达,心脏的潜力增大。可从心率、心动周期和心输出量三者相互关系来阐明体育锻炼的作用。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心率较低,当增加劳动量和运动量时,主要是依靠增加每搏输出量提高心脏工作的强度。而很少锻炼的人往往单纯增加心跳次数。最后指出体育锻炼应该根据各人的体质情况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第三节血液循环

学习目标

1.血液循环的概念 2.体循环和肺循环 3.血压和脉搏 4.出血的初步护理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1.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2.冠脉循环:

冠脉循环是指心脏本省的血液循环,在主动脉基部的左右两侧各发出一条冠状动脉,它们紧贴在心脏的外面,并且逐渐分支,深入到心肌内部,形成毛细血管网,然后汇集成静脉,最后通入右心房。血液沿着这条途径循环,就叫做冠脉循环。冠脉循环能够给心脏本身运来养料和氧,并且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心脏是全身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本身的能力供应是不可短缺的。一个人如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官腔变窄,就会导致心肌缺血,将会引起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冠心病症状。

3.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体循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全身的毛细血管网,由主动流出的动脉血流经各级动脉后,再流经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网,此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养料和氧供给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肺循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肺部的毛细血管网,由肺动脉流出的静脉血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而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中,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注意:

(1)血液循环是指心脏不停地、有节律地搏动,使血液在沿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封闭式管道循环流动。学习血液循环的知识应与前面的血液、血管和心脏以及后面的呼吸系统中气体交换等知识组成一个整体,来理解血液运输的功能和物质交换等知识。

(2)注意如下误解:一是动脉血和静脉血中都含有二氧化碳和氧,不过含氧相对多少罢了,并不是动脉血里只含氧、而静脉血里只含二氧化碳。二是挂图或课本为了简明的表示血液循环,常模式化的把动脉和静脉各画在一边,事实上动脉与静脉常是伴随而行的。

(3)血液循环对于人体重要的意义是:主要是保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顺利进行。血液循环为组织细胞不断运去氧和养料,又不断运走二氧化碳和其它代谢废物。有人把血液循环对人体的意义比喻为铁路对一个国家的作用,这是并不为过的。

(4)心脏射血的基本原理:一是心脏进行纪律性舒缩活动,使心房和心室产生压力变化,成为血流的原动力;二是靠心脏、血管各出入口的瓣膜的作用,使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完成血液循环作用。

二、血压

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叫做血压。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高数值叫做收缩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的最低数值叫做舒张压,例如16/10.7千帕即为收缩压1.千帕,舒张压10.7千帕。

注意:

血压以及血压的差异对于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有很重要意义,心室收缩而形成的血压近心脏处较高,而远离心脏时逐渐降低。因此,血压的差异是在血管中流动的主要原因。这里要注意,血压和血流是两回事。

三、脉搏

心脏收缩,左心室射血入主动脉,主动脉壁先向外扩张,然后回缩,这种一张一缩的搏动,像波浪一样沿着动脉壁向远处传播,就形成了脉搏。简单地说,脉搏就是动脉的搏动。正常人每分时间内脉搏的次数与心跳的次数一样。

注意:

懂得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给动脉造成跳动(搏动),就不难理解脉搏,由于脉搏的频率与心率一致,因而能从脉搏的强弱、深浅和快慢等变化推知心脏活动的情况,这就是我国古代扁鹊切脉的诊断。

四、出血的初步护理

1.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呈红色,慢慢渗出,血量少,一般会由于血液凝固而自然止血。处理方法,可在伤口处先消毒,再用消毒纱布包扎。

2.动脉出血:血色鲜红,特别是大动脉出血,血流猛急,呈喷射状。急救方法,一般是在受伤动脉的近心端,采用指压止血或止血带止血进行止血。

3.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较缓和。一般是将受伤静脉的远心端压住而止血。

注意:

不论动脉出血还是静脉出血,采用急救方法后,应紧急往医院治疗,因为采用止血法后,血液不能流血至出血处到达其它部位,这些部位由于缺血,时间过长会造成组织细胞坏死。

第五节淋巴循环

学习目标

1.淋巴系统的组成 2.淋巴循环的途径 3.淋巴循环的意义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淋巴系统的组成 (一)淋巴管

??淋巴管???最大淋巴管???左右锁骨下静脉 毛细淋巴管?(二)淋巴器 1.淋巴结

在人体的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淋巴结内有吞噬细胞,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2.脾

人体中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的左上部,能产生白细胞,脾内含吞噬细胞,能吞噬衰老的血细胞和异物。此外,脾还有贮存血液的功能。

3.扁桃体

扁桃体位于口腔上壁后部两侧,能产生白细胞,有防御功能。

注意:

(1)毛细淋巴管与毛细血管有显著的区别:毛细淋巴管的起始端为盲端。 (2)脾、扁桃体都能产生白细胞,具有造血功能。

二、淋巴的形成

组织液是由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物质,如水、葡萄糖、无机盐等,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细胞间隙而形成的。组织液与血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一些组织液又可以渗回毛细血管,还有一些组织液则渗透到毛细淋巴管里,形成淋巴,因此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血液

渗透????渗透?? 淋巴 组织液??渗透 注意:

根据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的关系可知血浆除含蛋白质外,其余成分与组织液基本相同,淋巴的成分与组织液的成分基本一致。

三、淋巴循环

1.淋巴循环途径

??各级淋巴管???总淋巴管???左、右锁骨下的静脉,其特点是单向运行 淋巴从毛细淋巴管?2.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的关系

总淋巴管 静脉 心脏

血液循环

淋巴管 淋巴循环 毛细血管 动脉

毛细淋巴管 组织液 组织细胞

注意:

淋巴循环中的淋巴最后汇入到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循环之中,可见淋巴系统是血液循环系统的辅助部分,它同血液循环共同组成人体循环系统。

四、淋巴循环的意义

1.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平衡

2.将少量由毛细血管渗出的蛋白质和由小肠绒毛吸收的大部分脂肪成分运回血液。 3.具有防御保护作用。

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营养物质

学习目标

1.食物中营养物质和各种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 2.食物的热价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营养物质

作用——主要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提

供原料;也可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蛋白质来源——瘦肉、鱼类、蛋类和谷类等食物

作用——主要为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提供能量;也是构成细胞的一种成分。

有机物 糖类

来源——食物、谷类等食物

作用——主要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

脂肪

来源——动物肝脏、鱼肝油、蔬菜、豆类和谷类的胚芽等食物

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参与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

无机物

作用——构成人体的组织

无机盐

来源——肉类、奶类、蛋、鱼类、豆类、蔬菜和海带等食物。

注意:

(1)关于有机物的作用,前三者有机物都有两方面的作用,既能供给人体生长和发育、组织更新的原料,又能供给生命活动和保持体温所需的能量。但是,这三类有机物发挥这两方面作用的主次不同。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以供给原料为主;糖类是供给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它以供给能量为主;脂肪是人体内贮备的能源物质,它以贮能备用为主。维生素这类有机物,既不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原料,也不是功能物质,而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必不可少的微量有机物,而且大部分的维生素不能在人体内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

(2)植物性食物里不含维生素A,但是在黄色玉米、胡萝卜等植物性食物里,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它在人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

(3)维生素D能促进人体对钙、磷的吸收,促进骨骼健康发育。在人体皮肤的表皮细胞内,含有维生素D的前身胆固醇,经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能转变成维生素D,因此儿童经常到室外晒太阳对预防佝偻病有一定作用。

(4)热价的单位是“千焦/克”,在计算时容易混淆为“千焦/千克”,应加以注意。

第二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

学习目标

1.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腺的作用 2.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

3.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4.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 5.营养物质的吸收

6.观察猪或羊的小肠绒毛

7.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口腔:咀嚼食物,初步消化淀粉,协助吞咽 咽:借助咽壁内肌肉的收缩,将食团挤入食道 食道:借助本身的蠕动,将食团向下推移入胃

消化道 胃 :暂时贮存食物,初步消化蛋白质,并继续消化大部分的淀粉, 消化食物和

吸收少量的水和酒精 吸收营养物质 小肠: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总面积大(有皱襞、绒毛),肠内含的

消化酶种类多,食物停留的时间长,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 主要场所

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

并排出体外

肛门:直肠的末端,粪便的排出口

唾液腺——分泌唾液(内含唾液淀粉酶) 胃腺——分泌胃液(内含胃蛋白酶)

消化腺 肝脏——分泌胆汁

胰腺——分泌胰液(内含胰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 肠腺——分泌肠液(内含肠淀粉酶、肠麦芽糖酶、肠脂肪酶、肽酶)

注意:

(1)小肠的结构时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它的学习首先要做好观察小肠绒毛这个实验,该实验

的成败取决于以下三点:一是小肠必须新鲜;二是小肠内壁必须洗净;三是放大镜的倍数要大一些,这样效果明显。

(2)关于消化酶的学习,应结合模型记准它在人体内的位置,并了解各种消化液所含的消化酶。唾液含唾液淀粉酶,胃液中含胃蛋白酶;肠液中含肠脂肪酶、肠蛋白质酶、肠淀粉酶等;胰液中含胰淀粉酶、胰蛋白质酶、胰脂肪酶等;唯独胆汁特殊,不含消化酶,但它的胆汁成分能激活脂肪酶,还能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利于脂肪消化。

(3)牙齿是人体内最坚硬的器官,牙冠表面覆盖着一层乳白色的釉质,损坏后不能再生,易引起牙病,所以不要用牙齿咬坚硬的物质。

二、食物的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1.淀粉的化学性消化

淀粉

?唾液、胰和肠淀粉酶???????麦芽糖?胰、肠麦芽糖酶?????葡萄糖

2.蛋白质的化学性消化

蛋白质

?胃蛋白酶????月示、胨+多肽?

?胰、肠肽酶????氨基酸

?胰蛋白酶、糜蛋白酶??????? 多肽

3.脂肪的化学性消化

脂肪

?胆汁???脂肪微粒?胰、肠脂肪酶?????脂肪酸+甘油

注意:

(1)关于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成败关键有四条:一是准备的淀粉浆糊(将淀粉制成浆糊后要均匀,有利于唾液淀粉酶充分混合,充分分解)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否则高温会将唾液中的淀粉酶破坏而失去活性;二要在取唾液钱,必须淑净口。完全按课文中的取唾液方法进行,切忌从咽喉处取黏液,因为这里的黏液不是唾液;三是实验要保持恒温,一定要在37℃的水浴中进行,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酶的催化,影响实验效果;四是加碘液前,将试管冷却后再滴加碘液,温度过高碘液中的碘会升华,影响实验效果。所以在这个实验中,温度控制是个关键。

(2)酶是生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它的催化作用受温度、酸碱度及重金属的影响。大多数酶催化的适宜温度为37℃;对酸碱度的要求,唾液淀粉酶要求环境大约为中性(ph≈7),胃蛋白酶要求酸性(ph≈1.8),小肠中的消化酶要求弱碱性环境。

(3)在口腔和胃中,只有少部分的淀粉和蛋白质被初步消化,大量的淀粉和蛋白质要在小肠中被分解。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不经消化直接吸收。

三、营养物质的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1.胃——吸收少量的水和酒精

2.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3.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注意:

(1)口腔、咽、食道基本上没有吸收作用

(2)大部分脂肪成分由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经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其它营养物质由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第三节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

学习目标

1.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的道理 2.培养良好地饮食习惯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的道理

合理膳食:各种营养物质比例合适,搭配合理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1)一日三餐,按时进餐

(2)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饭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饭后半小时活动为宜。 预防食物中毒:(1)细菌性食物中毒,由病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中毒

(2)非细菌性食物中毒,包括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化学性和真菌性中毒

注意:

(1)偏食和挑食,是指只喜欢吃某几种食物或只吃些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而排斥其它食物的不良习惯。每种食物都不包含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各种营养成分在人体内的作用是同等重要不可代替的,长期的偏、挑食物会造成某种营养素缺乏,不能保证身体健康。所以应一日三餐,按时进餐,动植物性食物搭配合理,饮食多样化。

(2)暴饮暴食的坏处。人的消化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一次进食过多,消化液的供应不能满足需要,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和消化腺分泌功能失常,而导致消化不良,严重的会引起急性胃肠炎、急性胃扩张就、肠梗阻等。若大量饮酒,还会引起胃粘膜发炎、十二指肠溃疡、胃出血穿孔而危及生命。过量饮酒会危害大脑细胞和生殖细胞。所以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节制饮食,不暴饮暴食。 (3)预防食物中毒,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两种类型。非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有毒的植物、动物、真菌和有毒化学物质的食物。河豚是一种剧毒鱼类,它的毒素作用于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先麻痹感觉神经,后麻痹运动神经,最后引起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麻痹;龙葵素中毒是吃了发芽的、变质的马铃薯而引起的,马铃薯块茎一般含有少量的龙葵素,不会引起食物中毒,但贮存不当时,马铃薯发芽,署皮颜色变成青色,在这些部分,龙葵素的含量就大大增加,吃了这种马铃薯就会中毒;对于一些不知名或颜色鲜艳的蘑菇不要食用,以免中毒。

第六章呼吸 第一节肺的通气

学习目标

1.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呼吸频率、肺活量、人工呼吸

2.肺的位置、结构、功能以及呼吸运动的原理 3.呼吸运动与肋骨和膈肌的运动的实验。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鼻腔:清洁、温暖、湿润空气

咽:空气、食物共同经过的地方 气体进出的通道

呼吸道 喉

气管 气体畅通 支气管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注意:

(1)当感冒时,鼻粘膜肿胀、充血、分泌物增多,可造成鼻塞、呼吸不畅、流涕、嗅觉减退等症状;另外,鼻腔周围的头内有腔隙,都与鼻腔相通,感冒引起鼻炎后,严重时腔隙内的黏膜发炎,还可引起头痛,因此要注意保护鼻黏膜。

(2)咽部是气体和食物进入食道的交叉部位,吞咽时,喉向前上方移动,会厌软骨盖住喉口,防止吃饭时食物误入气管。若吃饭时说笑,由于会厌软骨盖不严喉口,食物就有可能落入气管,因而引起剧烈的咳嗽,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一定要做古训所讲的“食不言”,进食时切勿谈笑。

(3)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有三条:一是肺泡数目极多,约3~4亿个,总面积可达100平方米,增大了与气体的交换面积;二是肺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的扩散;三是肺泡壁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大量的弹性纤维,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及弹性回缩。

二、肺的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1.呼吸运动: 指胸廓有节律地扩大或缩小。

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 胸廓扩大、气压降低;

吸气 肺被动扩张、外界气体进入肺

膈肌收缩——顶部下降

肋间外肌舒张——肋骨下降 胸廓缩小、气压升高;

呼气 肺被动回缩、肺内气体排出

膈肌舒张——顶部上升

2.呼吸频率:每分钟时间内呼吸的次数;16~18次/分 3.肺活量: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呼出气体的最大量。 注意:

(1)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引起的,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的通气。平静呼吸时参与呼吸的肌肉有膈肌和肋间外肌;深呼吸时,肋间外肌、胸大肌、腹直肌等肌群也参与呼吸,胸廓

的活动范围增大,进出肺的气体量增多,所以提倡深呼吸。

(2)人工呼吸是根据呼吸运动原理,借助外力使患者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从而引起肺被动的扩张和回缩,使患者恢复呼吸。每分时间内呼吸频率应与正常人一样,即16~18次/分。做人工呼吸时,首先保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清除患者鼻、口腔、喉内的污物),另外用力要适当,以免损伤病人的肋骨等。人工呼吸常用的方法有口对口法、仰卧引臂压胸法、仰卧压背法。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抢救者都应有耐心,尽最大努力,并及时把病人送医院抢救。

(3)肺活量:是指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肺的最大的通气量,而不是肺最大的容气量。肺活量的大小与胸围差成正比。

(4)在平静状态下呼吸,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时被动的;在深呼吸时,吸气、呼气都是主动的。

第二节体内气体的交换

学习目标

1.气体交换原理

2.肺泡内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 3.煤气中毒及其预防

4.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体内的气体交换

???澄清的石灰水中???浑浊 1.呼出气体?通入2.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氧???3.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泡血液

?????二氧化碳氧???4.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注意;

(1)做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实验时,注意石灰水必须是新制备的,因为时间一长,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逐渐与石灰水起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影响实验效果;吹气的时间应适当,吹至石灰水产生浑浊即可,如果再继续吹气,浑浊的水又会变得澄清。

(2)气体的扩散作用是指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肺泡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的原理都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3)气体交换:气体在肺泡的交换是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进行,气体在组织的气体交换也通过细胞壁进行,气体分子不论在气体状态或溶解在体液中,都在不断运动,具有扩散性,扩散的方向是由气体多、浓度高、压力大的地方向气体少、浓度低、压力小的地方扩撒,相差越大,扩散的越快。在

肺泡中氧的分压大于肺泡壁上缠绕的毛细血管血液中氧的分压,而二氧化碳却相反,所以氧由肺泡向静脉血扩撒,二氧化碳由静脉血向肺泡扩散,经过气体交换后,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当动脉血流经组织细胞是,由于组织细胞内氧的压力低于动脉血中氧的压力,而二氧化碳则相反,因此,氧由动脉血向组织细胞扩散,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向血液扩散。经过气体交换,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4)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是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运输的。氧主要以氧和血红蛋白的形式运输,以物理溶解的氧很少;大部分的二氧化碳以碳酸氢盐的形式运输,以物理溶解的量也很少。

(5)气体的分压:指在两种以上的混合气体中,某种气体的压力。混合气体中的某种气体总是从分压高的部位向分压低的部位扩散,分压差越大,扩散的速度越快。气体分压差决定着气体扩散的方向和速度,它是体内气体交换的动力。

二、呼吸的意义

1.吸入氧将体内的有机物不断地分解,释放出能量,供给人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和维持体温的需要。 2.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不断地排出体外。

三、煤气中毒及其预防

1.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

2.原因: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200倍,且极不易分离。 3.预防:室内通风,煤炉用烟筒。

注意:

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和气味的气体,不易被人发觉,它是在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煤不完全燃烧而产生的。因此,用煤炉取暖,一定要装烟筒,且保证排气良好,以防煤气中毒。

第三节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

学习目标

1.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 2.吸烟和吸毒的危害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宜的体力劳动

能够增多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目,使肺活量增大。

注意:

长期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宜的体力劳动,能加强呼吸机的收缩力量,扩大胸廓的活动范围,使参与呼吸的肺泡数目增多,其结果是肺活量增大,呼吸功能加强,促进了肺的发育。

二、讲究呼吸卫生

1.保持环境中空气的新鲜、清洁。

2.要用鼻呼吸。 3.不随地吐痰

注意:

(1)跑步时不宜用鼻呼吸:跑步时人体对氧的需要量增加,如果跑步时只用鼻呼吸,将满足不了人体对氧的需要量,此时,势必迫使呼吸肌加强活动,加快呼吸频率,以提高肺的通气量,来满足人体对氧的需要,其结果是,呼吸肌较快的产生疲劳,反而影响氧的供应。因此,人们常常在跑步时注意呼吸动作的节奏,适当的张口协助鼻进行呼吸。但是,在严冬时进行跑步,注意口不宜过大,这样可以使吸入的冷空气经口腔时得到温暖,从而减少对呼吸道和肺的不良刺激。

(2)不随地吐痰:痰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病菌,痰咳出来并干燥以后,其中的病菌就随着尘埃漂浮在空气中,如被健康人吸入,就可能引起疾病。

三、吸烟和吸毒的危害 注意:

烟雾中的尼古丁或一氧化碳、焦油等可以抑制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黏膜上纤毛的运动,使痰液不能及时排出,降低呼吸道的净化作用,使呼吸道易受病菌的侵蚀。

第七章排泄

学习目标

1.排泄的概念、尿的形成 2.肾脏的位置、结构、功能

3.输尿管、膀胱、尿道的位置和功能,尿的排出 4.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排泄的概念和途径

1.概念:人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2.途径

皮肤:部分水和少量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排出 及时排出代谢废物,防止积累 呼吸系统:二氧化碳和少量水以气体的形式排出 影响危害生命 泌尿系统:绝大多数无机盐、水、尿素以尿的形式排出

注意:

(1)代谢终产物指的是尿素、尿酸、肌酐、胆色素、二氧化碳和多余的水、无机盐,以及进入人体

的异物等。食物残渣(粪便)未进入人体内环境,不是代谢终产物。

(2)水可以通过三条途径排出;二氧化碳只能由呼吸系统排出;无机盐、尿素、尿酸可以通过皮肤和泌尿系统两条途径排出。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

位置:腹后壁脊柱两旁

肾小球

肾 肾小体 肾单位:形成尿液

皮质 肾小囊

结构 肾小管—————— 形成尿的场所

髓质

集合管———————————————— 肾盂 ————————————————————

输尿管:将尿输送到膀胱

膀胱:暂时贮存尿 ——排出尿的通道 尿道:是尿从膀胱排到体外的通道

注意:

(1)肾皮质颜色较深,原因是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所以在观察猪肾时周围部分颜色较深,里面髓质部分颜色较浅。

(2)肾单位中有两套毛细血管的分支。一是由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肾小球,对血液起过滤作用,它的起始端和终末端都流动脉血;二是由出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网,包绕在肾小管外面,与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相关,它的起始端和终末端分别流动脉血和静脉血。

三、尿的形成

1.肾小球的虑过作用——滤过血液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重吸收有用物质(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一部分无机盐) 3.肾小管的分泌作用——分泌氨,同剩余废物共同形成尿。

注意:

(1)肾小球的结构类似滤过器(筛子)。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分子较大的蛋白质外,其余一些水溶性物质都可以通过滤过屏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它的成分与血浆的成分几乎相同。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的水和某些物质被管壁上的上皮细胞全部或部分地重吸收回血液。例如,葡萄糖和氨基酸完全被重吸收;水和一些盐类绝大部分被吸收;尿素、尿酸则重吸收较少;肌酐完全不被重吸收。这说明肾小管的重吸收具有选择性。

(3)肾小管的分泌作用:这就是说尿中的物质并非都是由肾小球滤过出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将产生的氨等分泌到肾小管中,并同时与肾小管内的氢离子结合形成铵盐,随尿排出。

四、尿的排出

??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肾脏??尿液尿液暂存尿道括约肌舒张注意:

(1)排尿的意义不仅在于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解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作用。

(2)当膀胱内尿液贮存到一定量时,引起排尿反射,这时平时处于收缩状态的尿道括约肌舒张,出口开放,尿就从膀胱里流出,经尿道排出体外。

五、泌尿系统的卫生

1.膀胱贮尿有一定的限度,有了尿意应及时排尿 2.女性应特别注意尿道外口的清洁和卫生。

第八章新陈代谢

学习目标

1.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意义、以及体温的有关知识 2.人体内的物质转化和能量的变化 3.认识人体结构和功能上的整体性 4.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代谢过程 1.代谢过程图解 2.新城代谢

同化作用:生物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并且贮存了能

量,这种变化叫做同化作用。

异化作用:与此同时,构成身体的一部分物质不断地分解,同时释放出能量,并且把分解所产生的废

物排出体外,这种变化叫做异化作用。

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同时不断地进行着,共同组成了生物体的新旧更替的过程。简单地说,

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生物体才能表现出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和变异等种种其他基本特征。

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注意:

(1)同化作用、异化作用是同时进行的既矛盾又统一的两个过程,无先后之分。 (2)测量体温的部位中直肠中的温度最接近体温(37.5℃),但测量不方便。

二、新陈代谢的意义

是人体和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注意:

人体的新陈代谢,是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控制下进行的,其中神经调节起着主导作用。

第九章神经调节 第一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学习目标

1.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2.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以及反射、反射弧的概念和组成 3.膝跳反射实验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大脑 脑 小脑

中枢神经系统 间脑 中脑

脑干 脑桥

延髓

脊髓

神经系统的组成 躯体感觉神经

脑神经 躯体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脊神经 内脏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二、神经元——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体

结构 树突

突起

轴突

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细胞体构成灰质

在中枢部分

神经纤维构成白质

分布

细胞体构成神经节

在周围部分

神经纤维构成神经

注意:

(1)神经中枢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区别:在灰质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相适应的生理活动,这部分结构叫神经中枢,也就是说神经中枢是神经元的细胞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分布,依据其功能而有别称。中枢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脊髓因位于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而得名。神经中枢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

(2)注意“兴奋”与常用兴奋的含义区别:动物体和人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或由活动弱变为活动强状态,应当叫做兴奋,它是一种生物电现象。

(3)神经节与神经中枢:从结构上看二者相同,都是由一些神经元细胞体构成的,但神经中枢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节则位于周围神经系统的一定部位。之所以叫法不同缘于分布位置不同。

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实验——膝跳反射实验

概念: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概念

反射 感受器

神经结构——反射弧 传入神经 反射弧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注意:

(1)膝跳反射时被实验者坐在椅子上,要让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切勿有意识地用力,要放松。

(2)反射是在反射弧的基础上进行的,完成反射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的五部分缺损一个也不能完成反射。

(3)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比较简单,它只是有两种神经元参与。某些复杂一些的反射弧,神经中枢部分还有中间神经元,把传入和传出神经元联系起来。

(4)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不要只把运动神经末梢看作是效应器,这一点与感受器不同。

第二节脊髓和脊神经

学习目标

1.脊髓的位置、结构和主要功能 2.脊神经的分布和功能 3.脊蛙的反射实验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脊髓

位置——在脊柱的椎管内

灰质——位于脊髓的中央 结构

脊髓 白质——位于灰质的周围

反射

主要功能

传导

注意:

(1)反射功能:

脊髓的灰质里,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排便反射和排尿反射等等。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反射活动是受大脑控制的。例如,正常成年人的排便和排尿这类反射活动,就是受大脑的意识控制的。可是当一个成年人遭受到意外的事故,而使脊髓从胸部折断的时候,处于脊髓下部的排便和排尿中枢失去了大脑的控制,就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小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抑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的现象。 (2)传导功能:

脊髓白质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它们分别集合成若干个传导束。传导束按照传导神经冲动的方向分为两类:向上传导神经冲动的叫上行传导束,向下传导神经冲动的叫下行传导束。例如:我们的手偶然接触到针尖,手就会立刻缩回来,这时脊髓所控制的简单的反射活动;在发生反射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是怎么一回事,当反射发生之后,才觉察到手被针刺痛了。可见来自手部皮肤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传导脊髓后,脊髓发出的神经冲动有一部分沿上行传导束传达到大脑。这个例子说明,脊髓白质里存在着上行传导束。同样道理,大脑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脊髓下部排便和排尿反射中枢的活动,说明脊髓白质里存在着下行传导束。

(3)脊蛙的反射实验时生理上的重要实验,且难度较大。常会发生实验效果不佳的情况,所以注意

以下几点:

①实验用蛙一定选择生活力较强的。如果用刚开始冬眠或解除冬眠的蛙则要在湿润的箱中放置一周后,方可用来进行实验。

②脊蛙的制备:要在齐鼓膜后缘剪去头部,剪去部位少了,因留有部分脑干使蛙过于活跃而乱动;剪去部分过多,则反射不灵敏。除脑后,将脊蛙放在解剖盘中,使之仰卧,视其能否翻身,若不能翻身,则脊蛙制备成功。如果脊蛙仍能翻身,可用解剖针尖在椎管口轻轻搅一下,但不可伸入椎管内,以免破坏脊髓,影响实验效果。由于脊蛙的脊髓突然与高级中枢——脑失去联系,断面下的脊髓反射就会暂时丧失(称脊髓休克),因此,要在除去蛙脑5分钟以后,等反射功能恢复时,方可进行实验。 ③刺激强度:用酸刺激脊蛙,酸的浓度要适宜。浓度低反射不灵敏,浓度高会损伤感受器,也会影响实验效果。一般可用0.5~1%硫酸或1%的盐酸刺激较适宜。每次刺激之后要用水洗净皮肤上遗留的残酸,并且用棉球将皮肤上过多的水吸掉。

二、脊神经:共31对,全为混合神经

前根——由运动神经纤维组成

构成 在椎间孔处合成为一条脊神经

后根——由感觉神经纤维组成

脊神经

分布——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里

功能——将人体大部分器官与脊髓联系起来

注意:

脊神经分布在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里。构成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为一根,不要误认为是在椎孔处。椎孔连接构成椎管,容纳的是脊髓。

第三节脑和脑神经

学习目标

1.脑的位置和组成

2.大脑、小脑的结构和功能 3.脑神经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脑

1.脑的位置:位于颅腔内

灰质:即大脑皮层,调节人类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大脑

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

2.脑 小脑

脑干: 包括间脑、中脑、脑桥、延髓。

注意:

(1)大脑两半球以神经纤维(脑胼体)相联而成。

(2)大脑、小脑、脊髓的灰质和白质的分布比较有规律,大脑和小脑的灰质(皮层)在外,白质在内;脊髓的白质在外围,中央为蝴蝶状灰质;脑干的灰质、白质分布无规律,灰质在白质中以神经核的形式分布,所以可总结为:脊髓“外白内灰”,大脑“外灰内白”。

(3)脑干中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等。如果受损伤,会立即引起心跳、呼吸停止而危及生命。

二、脑神经

分布

脑神经

功能

注意:

脑神经共12对。第1、2、8对是感觉神经;第3、4、6、11、12对是运动神经;第5、7、9、10对是混合神经。

第四节人类的神经调节

学习目标

1.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概念以及人类的神经调节的特征 2.条件反色的建立及意义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反射的类型

1.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各中枢参与完成,是低级的神经调节方

式。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人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在

生活中形成的高级神经调节方式。

注意: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胰岛——分泌胰岛素 胸腺——分泌胸腺激素

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

睾丸——分泌雄性激素

性腺

卵巢——分泌雌性激素 内分泌腺 垂体 位置 位于大脑的下部 分泌的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生长激素 甲状腺 胰岛 位于颈前部、喉和气管的两侧 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促进甲状腺的增生和分泌 促进性腺的生长和分泌性激素等 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增生和糖皮质激素的分泌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降低血糖浓度 升高血糖浓度 调节水盐代谢 调节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升高血糖,增加人体的应激能力 甲状腺激素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散布于胰腺中 肾上腺皮质 位于肾脏的上端,左右各一 盐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 性激素 分泌量很少,作用不明显 二、激素 1.概念:

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2.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的作用

生长激素:有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幼年时分泌过多患巨人症,分泌过少患侏儒症,成年分泌过

多患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殖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状腺激素功能亢进时,分

泌激素过多,患甲亢;幼年时分泌过少,得呆小症。

胰岛素:调节糖的代谢。胰岛素分泌不足患糖尿病。

注意:

食用碘盐、碘丸或海藻等可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因为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当碘缺乏时,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导致甲状腺肿大。

三、体液调节

概念:

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的运输而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的调节。

注意:

(1)在人体内,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体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下,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中的变化。

(2)胰岛:胰岛是胰腺的内分泌部。人体胰腺中约有25万~200万个胰岛,总重量约1克,占整个胰脏重量的1%~2%。胰岛中的?细胞分泌胰岛素,?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的主要功能已经在课文中讲述了,总的来说,它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胰高血糖素的主要功能是加速肝糖元分解,促进糖元异生作用(糖元异生作用是非糖物质转变为糖元的过程),是血糖升高。此外,胰高血糖素还能促进脂肪的分解。在人体内,胰岛素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而胰高血糖素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同时,血糖浓度又能够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当血糖浓度下降时,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从而是血糖浓度回升;当血糖浓度升高时,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从而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水平。就是这样,促使血糖浓度能够保持相对的恒定。

总之,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糖类、脂肪、蛋白质代谢,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激素:按结构分为三类:①含氮激素,包括蛋白质、多肽和氨基的衍生物;②类固醇激素③脂肪酸衍生物类激素

第十一章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生殖

学习目标

1.生殖的概念

2.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精子、卵细胞以及受精、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男性生殖系统

1.生殖——是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 2. 男性生殖系统

睾丸——男性的性腺,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内生殖器 附睾和——暂时贮存精子,并且使精子成熟;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液体与精子组成精液

阴囊:内有睾丸和附睾,有保护作用;囊壁皮肤舒缩,可以调节囊内的温度

外生殖器

阴茎:内有尿道穿行,并且开口与阴茎头;阴茎根部肌肉的收缩,可以协助排尿和排精

二、女性生殖系统

卵巢——是女性的性腺,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和孕激素

内生殖器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是受精的场所

子宫——定期产生月经,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和胎儿产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阴)其中包括大阴唇、小阴唇和在阴道口处的处女膜。

注意:

卵细胞呈球形,直径在0.1毫米以上,几乎用肉眼就可以直接看出,这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胞(成熟的卵细胞)

三、受精

精子 受精卵

卵细胞 注意:

精子、卵子结合的部位在输卵管中,不要误认为在子宫中,然后受精卵依靠输卵管的蠕动和输卵管纤毛的摆动到子宫内着床发育。

四、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胚胎????胎儿 受精卵??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胚胎

分裂分化?二氧化碳等废物???????????胎盘母体

?????氧和养料注意:

胎儿营养的供应和废物的排出依靠胎盘。

胎盘是胎儿与母体之间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它由胎儿部分的叶状绒毛膜(包括一部分羊膜)和母体部分的基蜕膜组成。脐带是连于胎儿脐部与胎盘之间的一条索状物。脐带中有两条脐动脉和一条脐静脉,是胎儿与母体之间输送营养物质、氧、代谢产物的通道。

第二节发育

学习目标

1.发育的概念和青春期发育的特点 2.从婴儿到成人的发育分期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人体的发育分期

1.概念——是从受精卵形成胚胎并且成长为性成熟个体的过程 2.人体发育的分期

婴儿期(从出生到1周岁) 幼儿前期(1岁至3岁) 幼儿期(3岁至6、7岁)

童年期(6、7岁至11、12岁) 青春期(约10岁至20岁) 青年期(约18岁至25岁)

二、青春期的形态、功能发育 1.形态发育的特点: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2.功能发育的特点

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大大增强,分析、理解等能力迅速提高 心脏——重量增加,每搏输出量也增加,血压升高 肺——肺活量显著增大

三、青春期性发育

1.性器官的发育:由几乎静止的状态转入迅速发育状态 2.第二性征的发育

男性——长胡须、喉结突出,声调较低等 女性——骨盆宽大,乳房增大,声调较高等

注意:

(1)进入青春期,男性的睾丸体积开始增大,重量增加,内部结构逐渐发育完善,能够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并且开始出现遗精。女性的卵巢发育加快,重量增加,能够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

素,并且开始出现月经。

(2)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变声期,持续6~8个月左右,稚气的童音变为成年人的声音。在此期间,要避免大喊大叫,防止呼吸道感染,少吃辣、凉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声带病变。女孩乳房的发育是健康的标志,不要过紧束胸。

第三节青春期卫生

学习目标

1.青春期生理卫生 2.青春期心理卫生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营养卫生:营养要全面合理 注意:

青春期,由于身体的生长发育较快,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也相应的增加。因此,应保证这个时期营养的全面、合理,才能使生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身体健康且正常发育。

二、遗精

遗精是指男子进入青春期后,有时在睡梦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现象。

注意:

遗精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只有频繁的遗精才对健康不利,所以为防止或消除疾病一起的频繁遗精,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把精力集中在学习和工作上,课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有益的文娱活动;二要养成一些必要的卫生习惯,如保持外生殖器的清洁卫生,不要穿过紧的内裤,睡前用温水洗脚;三要早睡早起,不睡懒觉。

三、月经期卫生

月经:是指女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每月一次的子宫出血现象。 注意:

月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要把它看成“倒霉”。在行经期间必须做好卫生保健:一是心情舒畅,情绪稳定;二是注意外阴部的清洁卫生;三要注意行经间饮食、起居;四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四、青春期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也叫精神卫生

注意:

(1)正确对待自身的身心变化,求得心理平衡。 (2)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情操

(3)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做到自尊自爱。

第十二章免疫

学习目标

1.免疫的概念

2.免疫对人体的主要作用 3.免疫器官的概念

4.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5.计划免疫的概念、实例及意义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人体防止病原体入侵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由人体内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其中第一、二道防线是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称为非特异性免疫;而第三道防线是人出生后才产生的,通常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称为特异性免疫。如,人体注射卡介苗后,人体内的淋巴细胞就会在卡介苗的刺激下,产生抵抗结核杆菌的抗体(一种特殊蛋白质),抗体能与侵入体内的结核杆菌结合,从而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将结核杆菌清除,此种免疫即为特异性免疫。

二、抗原和抗体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即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使细胞的吞噬作用有针对性地加强的物质。对人体来说,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异种动物血清、异形红细胞、异体组织等都是抗原物质。 抗体是指受抗原的刺激后产生的,并能与抗原特异结合而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现在叫免疫球蛋白。

第十三章传染病

学习目标

1.传染病的概念、特点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3.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4.人类的传染病的类型和名称 5.学会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装片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1.传染源

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称为传染源。病原体在传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繁殖,并且能够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各种生物媒介,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其他健康人。

2.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水、饮食、接触、生物媒介等。

3.易感人群

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如未接种过小儿麻痹三刑混合糖丸的儿童就是脊髓灰质炎的易感人群。

传染病要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环节,缺少任何一个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总的来说,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的任何一个,就能起到预防传染病的作用。具体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控制传染源

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对患传染病的动物应及时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

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除各种媒介生物。

3.保护易感人群

不让易感人群与传染源接触;预防接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抵抗能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四害。

第七部分 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第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生物的遗传

学习目标

1.遗传的概念、现象、途径 2.性状的含义 3.染色体、基因 4.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5.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的概念 6.人类常见的遗传病 7.禁止近亲结婚的意义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 1.基因:

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可以分成许多小单位,它们分别对不同的性状起着决定作用。遗传物质中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做基因。

2.显性基因、隐性基因

生物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分别称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以人的眼睑为例来说,决定双眼皮的基因为显性,用大写字母A来表示;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为隐性,用小写字母a来表示。当体细胞内这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即AA)的时候,这个人肯定是双眼皮的。当这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即Aa)的时候,由于隐性基因a不能表现出来,这个人也是双眼皮的。但当这一对都是隐性(即aa )de 时候,这个人就是单眼皮的了。

3.染色体和基因

不论是生殖细胞还是体细胞,它们的细胞核内都存在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染色体。每种生物的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进行细胞分裂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彼此分开,分别存在于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因此,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只是成单存在,即只有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组成染色体遗传物质的一个小片段(即一个单位)。控制生物形状的基因有显性、隐性之分,它们控制的同一性状就有线性表现和隐性表现两种。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染色体上的基因也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成单存在,染色体上的基因也成单存在。

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籽粒,而非甜果穗上却无甜玉米籽粒。原因是 。

血型的遗传

人类的ABO血型取决于

II、

AB、i三个基因,

BII、

AB对i是显性,

IA与

IB之间共显性。由此可知:

AIIAA和

IAi的个体都是A型血;IIB和

IBi的个体都是B型血;ii的个体是O型血;IIB的个体

是AB型血。其血型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 为搞清一男一女两孩子的归属问题,产科大夫检查了两个孩子和两对夫妇的血型,结果男孩是O型血,女孩是B型血,产妇A是B型血,A夫是O型血,产妇B是O型,B夫是AB型。若产妇A为纯合体,后代只能是B型血;若为杂合体,后代则可能是B型血或O型血。产妇B与其夫不会生出O型血的孩子,只能生出A型血或B型血的孩子。

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

是指在遗传过程中子代的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又称性连锁(遗传)或性环连。许多生物都有伴性遗传现象。在人类,了解最清楚的是红绿色盲和血友病的伴性遗传。它们的遗传方式与果蝇的白眼遗传方式相似。红绿色盲在某个家系中的遗传情况。伴性遗传分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等),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和Y染色体遗传(如:鸭蹼病,人类印第安毛耳外耳廓多毛症等) 伴性遗传可归纳为下列规律:

1. 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如哺乳类等为XX为雌性,鸟类ZZ为雄性)传递纯合显性基因时,F1雌、雄个体都为显性性状。F2性状的分离呈3显性:1隐性;性别的分离呈1雌:1雄。其中隐性个体的性别与祖代隐性体一样,即1/2的外孙与其外祖父具有相同的表型特征。 2.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传递纯合体隐性基因时,F1表现为交叉遗传,即母亲的性状传递给儿子,父亲的性状传递给女儿,F2中,性状与性别的比例均表现为1:1。

3.存在于Y染色体差别区段上的基因(特指人类或哺乳类)所决定的性状,或由W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所决定的性状,仅仅由父亲(或母禽、母鸟)传递给其儿子(或雌禽、母鸟)。表现为特殊的Y连锁(或W连锁)遗传。

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学习目标

1.变异的概念及实例

2.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3.变异对生物个体的意义 4.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5.变异对人类的实践意义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变异的概念

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做变异。

二、遗传的变异与不遗传的变异

生物的变异有两种类型,即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1.遗传的变异

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能够遗传给后代的变异称为遗传的变异。如某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色盲的儿子;正常的夫妇生下先天愚型病的子女等,都是遗传的变异。

2.不遗传的变异

由外界环境的影响引起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变化的变异,称为不遗传的变异。如兄弟二人,一人

长期在野外工作,一人长期在室内工作,在野外工作的比在室内工作的脸色要黑。

三、变异与进化

生物在繁衍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各种有利变异,对于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地球上的环境复杂多样、不断变化。生物如果不能产生变异,就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如果没有能遗传的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生物类型,生物就不能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地不断进化。由此可见,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原始材料,没有变异就没有进化。

第二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学习目标

1.原始生命起源与非生命物质 2.生命起源的各种条件 3.植物进化的历程 4.动物进化的历程

5.人类和动物的亲缘关系 6.古猿进化到现代人类的过程 7.人类的重要特征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生命的起源

二、植物和动物的进化历程

原始生命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有的进化成了含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有的进化成了没有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这些原始的藻类和单细胞动物分别进化成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1.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

??原始苔藓植物和蕨类????原始的种子植物 原始藻类?一部分2.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

原始节肢动物

??原始无脊椎动物???古代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原始单细胞动物?某些种类某些种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 行类???由简单到复杂

某些种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ef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