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学

更新时间:2024-06-22 20: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文章的性质与功能

一、 怎么理解文章写作的本质?

答:①文章写作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具有写作能力的人的制作文章的复杂的创新性脑力劳动。 ②文章写作是人们运用书面的语言文字反映事物、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具体表现就是制作成文。

二、什么是写作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写作学是研究写作主体制作文章这一复杂创新性脑力劳动的基本规律及方法的科学。 具体包括:①研究已有的文章,总结其写作的特点、经验及规律,作为学习写作的借鉴;

②研究文章的写作过程、探讨写作主体的能力结构、思维特征等主体因素,培养、增强作者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③探索写作主体是如何运用智力和技能把生活材料、思想情感富有创新性地化为好文章的,以解决“怎样写”的问题,从而指导写作实践。

三、 谈谈“文章”的含义。

答:“文章”是一个流变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文章”是礼乐法度的意思。 东汉末年,“文章”同今天大家所理解意义相同了。 六朝时期,“文章”又称“文翰”、“文笔”。

现在可以理解为: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认识情感,具有相对完整的意思和一定篇章结构的书面语言形态。

四、对文章进行科学的分类和系统研究,有什么意义?

答: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各种文章产生、演变的情况,认识各种文体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写作的要求,不但有助于人们认识各类文章的共性,更有助于人们掌握每种文体的特征;既有利于指导阅读和写作、便于教学,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文章的社会作用。

五、叶圣陶对文章的分类提出了哪些原则? 答:一、要包举;二、要对等;三、要正确。

六、什么是写作的客体和主体?

答:客体:客观事物,只有在它与一定的写作主体构成认识与被认识,放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时,才能称为写作的客体。

主体:指能够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进行写作活动,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七、为什么说文章对客观事件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

答:因为无论哪一种写作主体,当他通过写作实践作用于写作时,对客体的反映具有创新性,都要经过作者头脑的加工制作,融进作者的理解、意志、情感、趣味等。再用经过整理、加工的书面语言,把对写作客体的感知,体验和认识表达出来,这才成为文章。

八、简述一般文章表现事物的独特方式。 答:①以个别反映一般 ②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 ③用直述的方式进行表达

九、简述文章的社会作用。 答:①认识作用 ②教育作用 ③审美作用 ④实用价值 ⑤消遣娱乐作用

第二章 写作的基本特点与规律

一、 写作的过程可分为那几个阶段?包括哪些主要环节? 答:写作的过程可分为一下三个阶段:1.“采集”阶段。 2.“构思”阶段。 3.“表述”阶段。

包括一下六个主要环节:立意、选材、谋篇、起草和修改。

(感知是采集阶段的主要环节。立意、选材和谋篇要在构思中进行。起草、修改则是表述阶段的主要工作。) 二、写作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答:1.个体性 2.综合性 3.实践性 4.创新性

三、在写作的整个过程中,为什么说作者始终处于关键地位?

答:因为写作活动是写作主体的一种个体性的创新性精神劳动,是作者能动思维过程。任何社会活动,客观事理都必须经过作者头脑的整理、加工或才能通过书面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任何写作活动都要受到作者本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的支配。所以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始终处于关键地位。

四、写作的特点与规律有什么内在联系?

2

答: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互为表里,但是二者的内涵并不一样。

五、什么是“物-意-文”双重转化律?为什么说“物-意-文”双重转化不是一个直线式的机械的发展过程? 答:

六、什么是多元因素交融化一律?了解这一规律有何重要意义?

答:多元因素交融化一律:文章写作过程中,客体和主体的众多因素,发挥各自的重要作用,并达到融化与交融,最后化为和谐统一的整体。 重要意义:

七、什么是化升华深化调整律?了解这一规律对学习写作有何重要意义?

答:化升华深化调整律: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反映,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不断提炼,不断深化,不断升华的认识过程。

意义:只有不断提炼、升华、深化、调整,才能纠正写作主体认识上的片面性,才能推陈出新,有新意,才能综合好各种写作因素,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才能使“双重转化”、“多元化一”转化得好,融化得好。

八、什么是知行结合通变创新律?

答:知行结合通变创新律,是指把学习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多读、多练、多思,融会贯通写作的基本法则,掌握各种文体的基本体制与写作的大体要求,进而变通妙运,出巧创新,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九、知行统一对学习写作有何意义?

答:意义:①“知”与“行”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提高写作能力与水平的有效途经。

②通过学习,思考和实际的训练,对写作的理论知识,有了较为系统、深入的了解,对写作的本质、特点、规律、要求、方法、技巧等,有了科学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就可使自己的写作实践提高到自觉的、能动的、科学的高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第三章 作者的素养、能力与责任

一、 什么是素养?包括哪些? 答:素养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

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等。

(对写作活动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的,主要是心理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 二、什么是气质?

答:心理学认为:气质就是一个人在他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中所表现的某些关于速度、强度、灵活性、稳定性和敏捷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1.心理学的气质类型分类: 类型 胆汁质型 特点 具有很强的兴奋性,因而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均衡性。精力旺盛、活动力强,但受挫后容易泄气。 多血质型 黏液质型 忧郁质型 2.人类的类型: 类型 理智型 艺术型 思维特点 善于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手段揭示生活的普遍本质。 鲜明的直接印象,形象的知觉和记忆,丰富的想象,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十分灵活和敏锐。 中间型 写作类型 长于说明文与议论文 长于叙述和描写 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容易受挫,忧郁质型的人较孤僻,在困难面前表现优柔寡断。 具有很强的的灵活性,容易适应变化的生活条件与环境。情绪易产生,也易改变。 安静、平衡,始终是平稳、坚持和顽强的,但不够灵活,具有惰性。 介乎“理智型”和“艺术型”之间,均可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和兼有二者的特征 说明于一体,写作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是一个区别于其他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较为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是一些最本质、最持久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这种倾向又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

作者的修养包括:思想修养、文化修养、表达修养 作者的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作者的责任:把优质的精神产品奉献给读者

4

文章的作用:1、促进人类的发展和人的自我完善。 2、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

3、可以帮助读者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激励读者积极地去改造客观世界。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点。

作者所必需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

第四章 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的四个特点:稳定性、互渗性、创新性、审美性 稳定性:是指技巧的成熟和稳固。

互渗性:文章写作过程中,各种技法往往相互参照、相互影响。

写作技巧举要

一、 技巧的特点: 1、 稳定性、 2、 互渗性 3、 创新性 4、

审美性

二、 构思与布局

构思:①是一种创新性思维活动,目的是为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进行设计,预想出产品的蓝图。②构思是一种指向性的思维过程。 ③构思是作者内心与外境交融的心理流程。 ④构思过程充满着个别性特征。 ⑴表现在构思的启动阶段

⑵从孕育构思的时间上考虑,有长短、快慢之别。 ⑶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上 ⑤构思成果应具有可检验性

布局与结构的关系:布局是作者思维活动的指向性轨迹,而结构却是具体表达时行文轨迹。 常见的布局方法:

1. 正反比照法。 2. 博引作论法 3. 一字立骨法 4. 从一到多法 5. 移步换景法 6.

欲擒故纵法

5

7. 欲扬先抑法 8. 喻托寄意法 9. 往复叠进法 10. 举纲张目法 11. 逻辑归类法 12.

分条切割法

三、 定体

区分文章的三要素:1、文章所写的材料 2、写作文章的目的

3、文章中使用的主要表达方式 四、选技 1.点与面 2.粗与细 3.虚与实 4.隐与显 5.断与续 6.素与密 7.张与驰 8.谐与庄

断续之法,表现在文章中大致有三种方式: 1、 断在开头,续在结尾。 2、 断在穿插,续在照应

3、 断在列举各种事例,续于归旨说明

第五章 观察与采访 第一节观察

二、 观察的步骤:1.选好观察对象,确立观察重点 2.调动作者的感官,占有丰富的表象 3.分析比较、掌握细微差别 4.积累观察结果,贮存写作素材 二、观察的要求:1.准确2.全面3.精细

三、观察的方法:1.定点观察法(鸟瞰法 、类括法、脔尝法、凸聚法)2、移位观察法(移动观察点,变换角度)

3、比较观察法

4、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四、观察能力的培养

6

(一)培养观察能力的途径:1、观察概貌2、观察层次3、观察差异

(二)培养观察能力的原则:1、循序渐进原则2、主动原则3、专一原则4、持久原则5、应用原则(1、大脑记忆贮存法2、资料积累法3、书面文字积累法) 第二节采访 一、

采访程序

采访前的准备:

思想准备,要学习有关的方正政策 材料准备,要尽可能的占有有关书面材料。 知识准备,要熟悉有关的专业知识。 物质准备,要拟好采访计划、采访提纲。

(一) 1、 2、 3、 4、

(二) 1、 2、 3、 调等 4、 (三) 二、

采访

问,作者询问、提问。

听,调动听觉器官,广泛听取各方面反映。

记,认真记录,尽量记下重要的原话、细节、事例;记下被采访者的神态、感情、声想,采访中的分析与思考。 采访结束后对材料整理 采访方式

1、口头采访(优:方便自然 缺:反映情况有片面性) 2、现场采访(优:第一手材料)

3、蹲点调查—蹲点采访(优:有利于全面了解情况,有普遍指导意义) 4、随队采访(优:第一手资料,亲身体验,真实性)

5、间接采访(优:可靠性程度高,重要参考资料)是直接采访的补充

6、书面采访(优:回答问题一般较缜密、全面 缺:受时空限制,具有一次性) 7、提问式采访

8、电话采访(受时空限制) (四)采访应注意的问题 1、要讲究谈话艺术

①作者态度要和蔼、亲切、善于和对方无拘无束地交谈 ②提问要恰当,有分寸、有启发性

③要有计划,交谈按预定计划进行,不东拉西扯,漫无中心 ④应熟悉对方专业,不说外行话,不冒充内行 2、要充分发挥五官和四肢作用

7

眼观六方、耳听八方、鼻要灵敏、嘴要善问、手要多记、腿要勤跑、脑要善于思考 3、要重视心理分析,注重表情观察

采访者应针对不同反应,采取相应措施,巧妙引导对方畅所欲言,以便获得理想的采访效果 4、要善于掌握提问方法,要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设想如何提问。 5、要注意题外线索。(话中话,顺藤摸瓜)

6、采访过程中,作者自始至终要精神集中,注意观察采访对象每一个动作、表情,认真仔细听对方的每一句话(举手投足) 7、要记好采访笔记。 第六章 第七章

一、感受的特点: 1、感受的客观性 2、感受的形象性 3、感受的情感性

二、写作对感受的基本要求: 1、感受要独特 2、感受要深刻

3、感受要细腻(1,观察细致、体物入微2、要感知精细,细中传神3、要感知精细,细中传情) 三、培养感受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1、观察与体验 2、同化与顺应

(二)提高感官的灵敏度 1、五官反应灵敏。 2、感知形象情化 3、五官感觉相通

一、写作对审美的基本要求

1、真实性(1、外物真2、意蕴真3、情感真)

2、功利性(1、要把握审美对象在思想政治、伦理道德上的肯定性品格2、善于将生活丑转移为艺术美。) 3、形象性(1、直观把握审美对象的物质形态。2、具体感知审美对象的个性特征。3、细腻地体擦审美对象情感变化的外在表现。) 二、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8

(一)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 (二)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审美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八章 分析与综合

一、分析的类型:1、感觉分析2、简单分析3、辩证逻辑思维的分析(1、方面分析2、阶段分析3、层次分析)

二、分析的逻辑程序

1、明确分析目的,并由特定任务出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有效的分析提纲。 2、对以积累并经过初步筛选的调查资料、文献资料进行鉴别、分析和归纳。 3、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 4、重视定性定量分析的结合。 5、进行系统、严谨、周密的分析研究。 6、充分利用分析研究成果,指导写作实践。 三、分析的方法 1、单相分析法 2、相关分析法 3、分类分析法 4、构成分析法 5、条件分析法 6、因素分析法 7、参照对比分析法 8、平衡分析法 9、直接推理分析法 10、趋势分析法 11、综合分析法

1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 13、因果分析法 一、综合的类型: 1、感性认识中的知觉综合 2、抽象思维中的简单综合 3、辩证思维的综合 第九章 想象与联想 一、展开想象的条件: 1、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2、以理性为指导 3、以激性为动力 4、用语言表现和调节 二、想象的种类:

9

1、再造性想象 2、创造行想象 3、幻想

三、创造想象要注意的问题:

1、要把社会实践的需要和人的创造要求结合起来。 2、要重视原型的启发。 3、要有对惯常心理过程的突破。 四、培养幻想能力的:

1、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向往 2、要扎根在现实的基础上

五、想象的作用: 1、可以开拓思路 2、起胶合、熔铸的作用

三、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的异同: 同:都是根据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

不同:再造想象具有再造性,构造出的形象有原来的影子;

创造想象具有创造性,它的主要心理内容虽然也有对原有表象的加工改造,但对原有的表象进行了极为精细的分解,组合时又做了精心的安排,摆脱了具体表象的束缚,因而构造的形象能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的感觉。 三、 幻想

幻想是受愿望支配而不与创造活动直接结合的想象。 四、

幻想的积极作用

积极的幻想在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幻想的东西虽不能立即实现,但往往成为激发人们为促使其实现而斗争的动力。 五、

1、 2、 3、 4、 5、 六、

1、 2、 七、 1、

如何培养幻想能力 要储备丰富的表象 要重视原型启发 要有对惯常心理的突破 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向往 要扎根在现实的基础上 想象的作用 可以开拓思路 起胶合、熔铸的作用 判断想象力丰富或缺乏

想象的有意程度,就是说要善于控制想象的方向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ef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