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更新时间:2024-04-17 00:53: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 (一)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1.农具和牛耕技术:

①原始社会时期: 相传神农氏创制农具耒耜,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 耕作技术:

(1)耕作方法:①春秋战国:垄作法;②西汉:代田法。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①两汉时一年一熟为主;②宋朝以后,江南出现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汉代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2)灌溉工具:①曹魏的翻车;②唐朝的筒车;③宋朝的水力高转筒车;④明清的风力水车。

(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背景 :

①商周时期,因为生产力低下和实行井田制,所有土地归周王,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②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和生产关系变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带来农耕方式的转变。

2.含义: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农民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3.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具有生产积极性。

(2)经营规模很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具有分散性。

(3)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和狭隘性。

(4)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具有脆弱性。

(5)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6)土地为主要社会财富,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末期。其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直接控制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天子交纳一定贡赋。 3. 封建社会(战国以后):以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支配地位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具体形式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之下,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最主要途径,历朝统治者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如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法,明代丈量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税,但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土地兼并。 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成就 1.冶铸业

(1)青铜冶炼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2)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2.纺织业 (1)丝织业技术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⑦明清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民间丝织业使用花楼机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2)棉纺织技术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3.陶瓷技术

(1)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2)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3)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5)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元代承前启后,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6)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

1.官营手工业: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为,都收归官办。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待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民营手工业: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的一种。作为农产的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也有一些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3. 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业为代表,是民间手工业的一种。作为农户的副业,其产品主要用于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的一小部作为商品出售。家庭手工业与家庭农业相结合,技术落后,生产分散;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对于稳定小农经济有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

生产分散、妨碍市场发育。 三、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夏商周时期:国家鼓励支持商业发展,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商人”因此得名。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战国时为了维护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封建统治,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3.秦汉时期: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比较艰难;汉武帝推行一系列政策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如: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城市中,官府对商品交易的地点和时间有较严格的限制,西汉都城长安,东、西有“市”九处;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4.隋唐时期: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是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草市);为商业服务的邸店、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城市的商业功能日益增强,除都城长安同时具有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和商业中心的多种功能外,扬州和成都等一批商业繁荣的南方城市崛起,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5.宋元时期:两宋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宋朝时,城市中商业经营的时间和地点界限被打破,官府对商业的监管放松;商品经济深入乡村,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商业市镇兴起,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为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的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6.明清时期:封建统治着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但是,城镇商业依然繁荣,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白银成为明清时期主要的货币,政府规定赋税也征收白银);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明朝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只能在官府主持下进行,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四、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而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至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策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2)明朝统治者对私人外贸时禁时开。清朝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典型例题分析

(2010年高考浙江卷)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2010年高考天津卷)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图1 图2

(2009年高考广东卷)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2010年高考海南卷)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2011年高考福建卷)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1年高考浙江卷)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右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2011年高考海南卷)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2007年高考海南卷)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 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2011年高考海南卷)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2009年高考广东卷)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2010年高考上海卷)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贸易的的国家和地区有( )

A.西域、大食、波斯 B.大食、波斯、新罗 C.西域、日本、大食 D.波斯、新罗、日本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二 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遇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

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列举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2010年高考江苏卷)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制《五杂俎》

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

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 从明朝中期开始,商品经济只是对传统经济结构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没有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从地域上看,工商业的发展很不平衡,除了东南地区的部分州府,全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融入到商品经济的体系中。从商业资本的流向看,商人致富后主要是投资从国家控制的经济中分利的贩盐业和积累高利贷资本的典当业,很少部分用于手工业的创办和扩大,很少投入真正大规模的商品生产;或在乡村购买土地,大势进行土地兼并,而土地的经营方式依然是租佃制剥削为主,商人地主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农场主;或用于政治投资,捐助官府兴修大型工程或赞助军资,有的干脆用于贿赂大小官僚,营造地方势力;或用于个人和家庭的享乐挥霍,过着豪华奢靡的生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商品经济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并结合材料分析其成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dm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