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种植五谷杂粮等

更新时间:2024-01-13 06: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开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绿色生态种植五谷杂粮

第一章 几个概念

一、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较,有以下特点:一是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环保食品,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二是可以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三是有利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加外汇收入。四是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二、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一种农业生产体系,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农业的特点:一是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

1 / 92

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三是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四是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三、绿色农业,绿色农业是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一种新型农业,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绿色农业是广义的“大农业”,其包括:绿色动植物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菌类农业、设施农业、园艺农业、观光农业、环保农业、信息农业等。在具体应用上我们一般将 “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称为绿色农业。绿色农业不是传统农业的回归,也不是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各种类型农业的否定,而是避免各类农业种种弊端,取长补短,内涵丰富的一种新型

2 / 92

农业。

综上所述,生态农业针对的是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农业针对的是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农业针对的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态环境质量,生产过程必须符合规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规范,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控制在安全质量允许范围内,安全质量指标符合《无公害农产品(食品)标准》的农、牧、渔产品(食用类,不包括深加工的食品)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的产品。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

有机食品:是国际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比较统一的提法。有机食品通常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加工,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化学防腐剂等合成物质,也不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因此,有机食品是一类真正来自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和安全环保的生态食品。

为了生产出绿色食品原料,本方案的设计在农药使用上遵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执行;田间肥料的施用安排无激素、无添加剂的天然有机肥,大量施用自制的田间沤肥(便于控制污染)。

3 / 92

第二章 作物栽培技术规程

第一节 小麦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漯河市小麦标准化栽培技术,包括种子及种子处理、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贮藏。

本规程适用于漯河小麦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T 823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 种子及处理 3.1 品种选择

选用漯麦163、郑麦7698、新麦26、百农207等,选用种子质量符合GB 4404.1的规定。 3.2 种子精选

播前要精选种子,去除病粒、霉粒、烂粒等。种子质量应达到以下标准:纯度≥99.0%,净度≥99.0%,发芽率≥95%,水分≤13%。 3.3 种子处理

预防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等病害区,用40%辛硫磷100ml、2%立克锈150g,对水5kg,拌种100kg,闷种4~8h,晾干后备播。全蚀病病区药剂拌种,在以上配方中另加12.5%全蚀净200ml/亩,其

4 / 92

他药剂和方法不变。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用40%辛硫磷乳油进行药剂拌种。

在因收获期间遇雨等原因造成种子质量较差的年份,不提倡用含三唑类的杀菌剂包衣或拌种。 4 选茬与耕整地 4.1 选茬

在合理轮作的基础上,提倡规模化种植,提高机械作业效率。 4.2 整地质量

小麦是须根系作物,生育期长,又是越冬作物,要求土壤肥沃,耕层深厚,地势平坦,排灌良好,肥力较高的壤土或沙壤土田块,适度深耕,不漏耕,耕碎耙细,达到田面平整,耕层深浅一致。播种前要做畦、开沟,满足灌、排水的需要。使土壤环境达到以上要求。秸秆还田的土壤,秸秆最大长度不大于5cm,旋耕土地,耕深在12~15cm,深耕土地,耕深在25~30cm,耕后应镇压,表土细碎,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 5 底肥

根据地力基础和肥源情况,注意平衡配方施肥、氮肥后移。“三肥”配套即有机肥、化肥、微肥配合。每亩产500kg以上的地块,播种前要施优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3000~4000kg,一般亩施纯氮12~14kg、五氧化二磷7~8kg、氧化钾7~8kg,硫酸锌1kg,硼肥0.5kg。拔节期需施纯氮4~5kg。施用的化肥质量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基肥应在耕地前撒施或用旋耕播种机机施,磷钾肥宜做底肥一次性施入,氮肥60~70%作底肥,30~40%在拔节期追施。 6播种 6.1 播种期

5 / 92

弱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20日以后, 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5~20日,若播期推迟应适当加大播量,播期每推迟2天,亩播量增加0.5公斤。 6.2 播量

根据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等确定,一般亩播量8~12公斤左右,保证基本苗16万/亩左右。 6.3 播种方式

机械条播,行距20~23cm,播种深度3~4cm。 6.4 播种后镇压

播种后根据墒情适当镇压。晴天、中午播种,墒情稍差的,要马上镇压;早晨、傍晚或阴天播种,墒情好的,可待表层土壤适当散墒泛白后镇压。 7 田间管理技术 7.1 查苗补种

出苗后要普查苗情。麦垄内10~15cm缺苗应及时补种。如在分蘖期出现缺苗断垄,就地疏苗移栽补齐。补种或补栽后实施肥水偏管,保证成活。

7.2 冬季中耕及化学除草

11月上中旬可人工中耕除草,松土保墒,消灭杂草,减少养分消耗。11月下旬,日平均温度在10℃左右进行化学除草,越冬前防治效果不好的待早春气温回升后,小麦拔节前补防,防治方法见附录A。

7.3 控制旺苗

对旺长的麦田在封冻之前选择晴天下午镇压,可抑制主茎和大分蘖徒长,或每亩用壮丰安35mL,兑水40kg叶面喷施,化控蹲苗。

6 / 92

7.4 拔节期追肥

小麦基部第一节定长时(2月底3月初)追拔节肥,亩追施尿素8~15公斤。 7.5 春季防治病虫草害

绿色无公害小麦生产病虫害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降低田间污染程度。 7.5.1科学防除杂草

采取机条播、深耕、使用腐熟的有机肥,精选麦种,结合中耕进行人工除草。也可结合草相、草情进行化学除草。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使用巨星、好事达、麦喜、霸草灵、曝磺隆等任选1种茎叶喷雾。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用骠马、骠灵、世玛、异丙隆等任选1种茎叶喷雾。以阔叶、禾本科混生的杂草可用普草克、伴地加骠马、骠马加噻磺隆等任选1种茎叶喷雾。以上均为高效低毒农药,防止农药污染。除草时间应掌握宜早不宜迟。 7.5.2科学防治小麦病虫害

小麦无公害栽培病虫害防治要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做好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开展。漯河麦田的主要病虫害有麦蚜、红蜘蛛、纹枯病、白粉病、叶枯病,按照无公害栽培的要求,田间禁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尽量使用生物农药及一些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虫害每亩用12.5%的吡虫磷10g ,病害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50~70/亩加水喷雾,后期也可用1%~1.5%的尿素加400g磷酸二氢钾混合现配现用,视病虫害发生情况防治,隔7d防治1次。对病虫害的防治宜早不宜迟。收获前30d禁止用药。

防治适期及方法见附录A。

7 / 92

7.6 生育期灌水

因抢墒播种土壤缺墒或土壤过煊,不能保证安全越冬的,要适当灌冬水,灌水后及时锄划,松土保墒。小麦生育后期如遇干旱,在小麦孕穗期或籽粒灌浆初期选择无风天气进行小水浇灌 7.7 做好“一喷三防”工作

从孕穗期开始,把病虫害防治与预防早衰和后期干热风结合进行“一喷三防”。首次“一喷三防”在抽穗后开花前进行,第二次在开花后10天左右,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g、磷酸二氢钾100~150g,兑水30kg,喷雾。 8 适时收获,预防穗发芽

人工收获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联合收割机收获的适宜期为蜡熟期至完全初熟期。若收获期有降雨过程,应适时抢收,天晴时及时晾晒,防止穗发芽和籽粒霉变。 9 贮藏

干燥、趁热密封贮藏或“三低(低温、低氧、低氧化铝剂量)”综合技术贮藏。入仓小麦籽粒含水量不大于12.5%。 本规程适用于在漯河栽培的小麦品种。

8 / 92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推荐使用药剂

防治对象 地下害虫(蝼蛄、蛴螬和金针虫) 纹枯病 播种期包衣拌种或苗期药剂防治 病株率15% 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烯唑醇 泽漆、猪殃殃 米米蒿、麦家公 苗蚜 返青拔节期 百株蚜量500头 吡虫啉、蚜螨清、蚜虱净 麦蜘蛛 返青期 市尺行长200头 甲氨基阿维菌素、阿维菌素、哒螨灵、马拉硫磷 小麦3叶~5叶期 杂草3~5叶时 小麦3叶~5叶期 杂草3~5叶时 氯氟吡氧乙酸 苯磺隆 2%戊唑醇10g、3%苯醚甲环唑种衣剂40~60g拌种包衣10Kg种子。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g,兑水50Kg均匀喷雾。 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35mL,兑水40Kg对杂草喷雾 10%苯磺隆粉剂15g,兑水40Kg对杂草喷雾 10%吡虫啉粉剂15g、25%蚜螨清乳油50mL、10%的蚜虱净60~70克、兑水50Kg喷雾 1%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20g兑水30Kg喷雾,0.9%阿维菌素乳油稀释3000倍、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2000倍液喷雾。 白粉病 锈病 孕穗至抽穗期 消灭发病中心 病株率15% 大田病叶率达到0.5~1.0%,发现—点,防治全田 三唑酮、烯唑醇 三唑酮、戊唑醇、粉锈宁、禾果利、速保利 赤霉病 齐穗至扬花初期 病穗率1% 多菌灵+三唑 穗蚜 生长期、穗期 百穗蚜量500头 吡虫啉、啶虫脒 20%三唑酮乳油100mL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g,兑水50Kg喷雾 20%三唑酮乳油100mL、43%戊唑醇悬浮剂15g、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100g, 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g,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2~32g,兑水50Kg喷雾。 多菌灵40克+三唑酮10克有效成喷雾 10%吡虫啉或3%啶虫脒粉剂15g 兑水50Kg喷雾 喷植株或穗部 感病品种一周后补喷一次 酮、氰烯菌酯 分、25%氰烯菌酯150g,兑水15Kg重发地块一周后补喷一次 茎叶喷雾 喷雾植株 日平均气温10℃以上 日平均气温10℃以上 喷雾植株 拌种均匀。对根茎基部喷药 防治适期 播种前撒毒土和药剂拌种 防治指标 每土方0.15头、1.5头和1.5头以上 农药名称 辛硫磷 亩推荐使用量 撒施3%辛硫磷颗粒剂3Kg;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1%加种子量5%的水拌种。 主要事项 底施、垡头各50%;播种均匀

9 / 92

第二节 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有机水稻生产栽培的产地环境条件、品种选择、种子处理、育苗、插秧、本田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收获、储藏及建立生产记录档案等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漯河有机水稻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9137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9630.1 有机产品 第1部分 生产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农家肥

指农民就地取材、就地使用、不含集约化生产、无污染的由生物物质、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生物废物等积制腐熟而成的一类肥料。 3.2生物有机肥

10 / 92

指以动植物残体(如禽畜粪便、蚯蚓粪、骨粉、鱼粉、烟筋烟粉等)与麸类(如花生麸、菜籽麸等)混合并经农用微生物高温发酵且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3.3速效生物有机肥

指以制糖、酿酒等工业副产品(如糖蜜、酒渣等)与麸类(如花生麸、菜籽麸等)充分混合并经农用微生物高温发酵且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4 一般要求 4.1生产基地选择

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并且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优良,周边植被覆盖率高。生产地块集中连片并位于灌溉水源的上游,排灌畅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且环境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 15618中的二级以上标准; b)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符合GB 5084的规定;

c) 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 3095中的二级标准和GB 9137的规定。 4.2转换期

有机水稻生产田块需要经过转换期。转换期一般不少于24个月,新开垦的、撂荒36个月以上的或有充分证据证明36个月以上未使用GB/ 19630.1规定禁用物质的田块,也应经过至少12个月的转换期。转换期内应按GB/ 19630.1进行管理。 4.3缓冲带设置

11 / 92

对有机水稻生产区域受到邻近常规生产区域污染的风险进行分析。在存在风险的情况下,应在有机和常规生产区域之间设置有效的缓冲带或物理屏障,以防止有机生产地块受到污染。 4.4转基因控制

在有机水稻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任何转基因生物或其衍生物。 5 稻田栽培

一年种植一茬水稻应进行三种以上作物轮作,冬季休耕的地区可不进行轮作。

宜通过间套作等方式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有机水稻的抗病能力。

5.1建立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减少病虫草害的稻田轮作体系,包括“稻一豆科作物”、“稻一绿肥”等。

5.2建立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种养结合的稻田生态体系,包括“稻一鸭”、“稻一鱼”、“稻一青蛙”和“稻一虾”等共育模式,以培肥土壤,减轻病虫草害,提高有机生产体系的综合效益。

5.3生产基地内各茬作物的种植、稻田养殖,都必须按有机生产方式进行操作。 6品种及种子选择 6.1品种选择

选择适合当地稻作气候环境、抗性好、产量高并且稻米品质优良、米型美观、口感细滑芳香的水稻品种,并应考虑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12 / 92

6.2种子选择

应选用有机水稻种子,如果得不到有机水稻种子,可使用未经禁用物质处理的普通水稻种子,但必须制定出使用有机水稻种子的时间表,且种子质量须符合GB 4404.1的规定。 7栽培技术 7.1培育健壮秧苗 7.1.1健壮秧苗标准

秧龄15~25d,叶龄3~4叶,苗高15~18cm,单株发根数12条以上,其中新生白根7~10条,没有黑根,根毛多而壮。盘根带土厚度2~2.2cm。秧苗整齐度97%,苗基部扁宽,叶片挺立有弹性,叶色翠绿;无病虫草害;秧苗发根力强,插(抛)后发根快。播种与成苗均匀,要求每平方厘米成苗数2~2.5株。 7.1.2育苗前准备 7.1.2.1秧田选择

选择背风向阳、土质肥沃而松软、杂草少、排灌方便的田块作秧田,育抛秧每亩本田用秧田面积20m2,育机插秧每亩本田用秧田面积10m2。 7.1.2.2苗床规格

一般苗床长10m,床宽1.3m,床沿高10cm。 7.1.3整地做床

每亩秧田施250kg腐熟有机肥作畦面肥,耕翻耙平后做苗床。秧田整地采用水做法,即在播种前10~15d 放水进行第一次犁耙田,

13 / 92

保持田水沤田,播种前2~3d 进行第二次犁耙,耙细耙平,播种前一天傍晚排干田水,播种当天按床宽1.3m、沟宽40cm起厢,四周开好围沟利于排灌。在畦面每亩均匀撒施腐熟有机肥250kg,并用手或耙将肥料与泥土拌均匀,然后每畦按横向摆放二排秧盘。抛秧选用434大孔六棱钵体秧盘。待沉实后再做秧板。板面要达到“实、平、光、直”。 7.1.4种子处理 7.1.4.1晒种

浸种前晒种,早稻晒半天到一天,中、晚稻晒3~6h。 7.1.4.2浸种

种子先用清水预浸12h,再用3% 石灰水浸种12h,然后清水浸种24h。 7.1.4.3催芽

早稻将浸好的种子装入透水透气的网袋或篮筐中,先用40~45℃温水预热10min,捞起趁热放入温室,或放在垫有稻草的箩筐中,然后用农膜将箩筐围盖好,保温,在35~38℃高温破胸,90%以上露白后播种。中稻、晚稻则将浸好的种子装入透水透气的网袋或篮筐中,覆盖干净的湿毛巾或布以保持种子湿润,在常温催芽24h,90%以上露白播种。 7.1.5播种 7.1.5.1播种时期

根据当地的气候因素,确定适宜的播种期,趋利避害。4月下旬

14 / 92

至5月上旬,机械插秧稻在5月上旬育秧。 7.1.5.2播种量

抛秧每亩大田优质常规稻用种量为2.5kg,机插秧则为3~3.5kg。 7.1.5.3播种方法

分畦定量多次往返均匀播种,抛秧每个秧盘不超过35g干谷(芽谷40g),机插秧每个秧盘120~140克干谷(芽谷约140~170g)。播种后,用竹扫帚将种子压入土中,做到畦面盖泥浆后不见种子为度。 8秧田管理 8.1温度管理

秧田可拱架覆盖薄膜,用于保温,防止烂秧。要控制好苗床内的温度:播种至出苗期保持温度在32~35℃;1叶期温度控制在25℃以内;2叶期以后温度控制在20℃左右,高于32℃要揭膜通风或喷水降温;4叶期前后逐步揭膜通风练苗,提高秧苗素质。 8.2水肥管理

田面要保持湿润。土面发白或秧苗叶片卷曲时喷水;或将水灌入沟中,让水渗入秧盘中,注意不能漫灌。播种后15d,待秧苗生出3叶开始,如果秧苗缺肥叶片退黄,可以淋施生物有机肥浸出液,每隔5天淋一次,每次用量10kg/亩。插秧前2~3d不再灌水,以利于起秧。 8.3苗床除草

在插秧前7d,人工拔除床面杂草。 9本田管理

15 / 92

9.1移栽

适时移栽。根据品种特性、秧苗素质、土壤肥力、施肥水平、插秧时期及产量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移栽密度。一般规格为行距30cm,株距12cm,每亩 2.4~2.5万蔸,每蔸10~11穗,每亩总穗数25~26万穗。 9.2施肥管理 9.2.1施肥原则

根据当地土壤特点及品种需肥量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壤培肥计划,建立尽可能完善的土壤营养物质循环体系。各种土壤培肥和改良物质要符合GB/T 19630.1附录A中表A.1的要求。 9.2.1.1提倡稻草还田,严禁燃烧秸秆。 9.2.1.2有机肥施用以满足品种需肥量为宜。 9.2.1.3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合成肥料及城市污水污泥。 9.2.1.4不提倡使用集约化养殖场畜禽粪便及其产物。 9.2.2施肥时期及数量

在移栽前第二次犁耙田时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用腐熟优质农家肥1000~1500 kg或施优质生物有机肥300~450 kg,全田撒施。在返青分蘖期追施一次速效有机肥,因水稻长相及有机肥的养分含量和土地状况确定追施数量。在孕穗期追施一次速效生物有机肥,每亩施100~200kg。抽穗后如稻田表现脱肥,可再追施一次速效生物有机肥。每造施肥量折算成相对应的养分为:氮12.0kg,五氧化二磷4.5kg,氧化钾11.0kg。

16 / 92

10水分管理

移栽后,灌水要浅,水层深度3~4cm,避免深水影响扎根。待秧苗移栽7~10d后放鸭,放鸭后始终保持稻田有3~5cm的水层,只添水,不排水,随着鸭子的长大,水层可逐渐加深,直至保持10~15cm水层。在水稻灌浆、米粒形成时,鸭子从田间撤出后,渐渐排水或让水自然落干,之后干湿交替,保持田间湿润。收割前7d断水。 11本田除草 11.1以水控草

利用稻田水层的深浅交替来控制杂草的生长。 11.2种养结合除草

利用稻田放养工鸭采食、践踏来防除杂草。鸭子选用中小个体,食量较小露宿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灵活好动、捕食性强、田间存活率高的品种―劳工鸭。 11.3人工拔草

对于稗草等草害较重的田块,在分蘖期、拔节期、抽穗前分三次人工拔除。 12病虫害防治 12.1防治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行可持续控害技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和稻田农事操作,使禾苗生长健壮,提高其自身抗病虫侵害的能力;充分保护利用天敌,创造一个有利于水稻生长,不利于病虫发生繁殖的稻田生态系统,保

17 / 92

证水稻健康生长。 12.2农业防治

通过选用抗病虫害强的品种及采用健身栽培等农艺措施来增强抗病虫害能力。 12.3生物防治 12.3.1稻田养鸭

水稻移栽7~10d后每亩放养劳工鸭12只,以每亩为一个单元,在稻田四周用网围起50cm高的围栏。至水稻灌浆、米粒形成时将鸭子撤出稻田,成熟收获后再次放鸭。 12.3.2性诱剂捕杀成虫

每2亩安装一盏螟虫性诱杀虫平台。 12.3.3释放天敌

在螟蛾初发期和盛发期,分别释放带病毒赤眼蜂1万左右头/亩,两次相隔大约7d,共放2次。 12.3.4物理防治

每3.33hm2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和每亩插放黄板40片诱杀成虫。

12.3.5药剂防治

以上4.2.5.2~4.2.5.4方法不能有效控制病虫害时,按附录A规定执行,也可使用其他植物保护产品。 13收获储藏

13.1收获前将田间倒伏感病虫害的植株淘汰掉,防止霉变及虫食稻谷

18 / 92

混入。

13.2在水稻成熟期90%谷粒变黄时收割。

13.3收割前对收割机械、包装物、仓库等进行清洁,并将相应的追溯标签固定于包装袋口。

13.4收获后及时脱粒、干燥降水、包装、入库贮存,避免贮存时含水量超标,水分含量在13.5%以下。 14可追溯体系的建立 14.1产地地块图要求

地块图应清楚标明基地内地块的大小和位置、地块号、边界、缓冲带以及排灌设施等,也要表示出基地相邻土地及边界土地的利用情况、建筑物、树木、河流等。 14.2生产档案记录 14.2.1农事活动记录

农事活动记录应真实反映各地块整个生产过程,包括地块号及其耕作操作项目和投入品的种类、名称、数量、用途、使用时间、效果、出现的问题和处理结果等。

14.2.2生产投入品台账记录及购买单据

所有生产投入品都应建立台账记录(包括物质类型、来源、购买数量、使用去向与数量、库存数量等)及相应的购买单据。 14.2.3收获记录

收获记录应包括收获日期、地块号、品种、面积、产量、收获方式等,同时设计编写批次号。

19 / 92

14.2.4批次号设计

批次号即用于识别“批”的一组数字或字母加数字,应有效用于追溯和审查该批有机稻谷的生产历史。批次号使生产田块相连接,应包含基地名称代号、地块号、收获日期、收获批次等。

附录A

表A. 水稻常见病虫害生物制剂防治方法

推荐药剂及使用方法 使用条件 2每667m用45%晶体石硫合剂600g兑水稻田中发现稻瘟稻瘟病 50kg喷雾防治 病发病中心时 分蘖期发病率在2每667m用45%石硫合剂600g兑水40~纹枯病、稻曲病 15~20%时,孕穗期在50kg喷雾。 3%以上时 2细菌性条斑病、每667 m用53.8%氢氧化铜干悬浮剂60g拔节至孕穗期发白叶枯病 兑水50kg喷雾 现中心病株后 2二化螟、三化螟、每667m用50gBT粉80ml或0.3%印楝素乳每亩稻田有螟虫稻纵卷叶螟 油100ml兑水40~50kg喷雾防治。 卵块50块以上时 2稻飞虱、叶蝉、每667m用2%烟碱水乳剂50ml兑水40~发现虫害时 稻蓟马 50kg喷雾防治 防治对象

20 / 92

第三节 玉米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一、范围

本标准主要适用于小麦~玉米等一年两熟为主体的黄淮海夏玉米区、亩产量在600公斤左右的地块,其他自然生态要素与本区相似的夏玉米区亦可参考使用。 二、引用的规范性文件: GB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5084—92 农业灌溉水质标准 GB4404.1—1996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三、土壤基础条件

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1%以上,碱解氮80微克/克以上,速效磷20微克/克以上,速效钾100微克/克以上;土层深厚,土壤通透性好;水源充足,具备灌、排水设施条件。土壤条件低于上述指标,亦可通过加大当季施肥量来实现。 四、品种选择

选用高产潜力较大,抗逆性强的紧凑型优质杂交种。推荐使用郑单958、伟科702、登海605、隆平206、中单909、天泰33等。 五、播种 (一)播前准备

1、种子质量标准 种子质量符合GB 4404.1。种子纯度≥98%,发

21 / 92

芽率≥85%,净度≥98%,含水量≤13%。

2、种子处理 禁止使用含有克百威(呋喃丹)、甲拌磷(3911)等高毒高残留的杀虫种衣剂。应选择高效低毒无公害、符合主要农作物种子包衣技术条件GB15671标准的玉米种衣剂,如用5.4%吡·戊玉米种衣剂包衣,以控制苗期灰飞虱、蚜虫、粗缩病、丝黑穗病和纹枯病等;或用药剂拌种,用戊唑醇、福美双、粉锈宁等药剂拌种,以减轻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用辛硫磷、毒死蜱等药剂拌种,以防治地老虎、金针虫、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

种衣剂及拌种剂的使用应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 (二)播种技术

1、播种期 最佳播种时间一般应掌握在6月5日~15日,即小麦收获后及时抢茬播种,大蒜、豌豆等早熟经济作物为前茬的地块,可视倒茬时间适当早播。

2、播种墒情 播种墒情指标要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5%,一般可视降水情况适当将小麦的灌浆水延迟到收获前的12~10天进行,以保证适宜墒情。墒情不足时播种玉米后应及时浇水。

3、播种量 播种量一般每亩2~3公斤,根据品种特性酌情增减。

4、播种方式 麦收后抢茬夏直播,可采用等行距或大小行机械播种,等行距一般应为50~65厘米,大小行时,大行距应为80~90厘米,小行距应为30~40厘米;播种深度为3~5厘米。根据墒情酌情浇水。 六、群体控制

22 / 92

(一)合理密植 紧凑型玉米品种每亩留苗4500~5000株,紧凑大穗型品种每亩留苗3500~4000株。

(二)提高群体整齐度和玉米花后群体光合高值持续期 3叶期间苗,5叶期定苗,及时查苗补苗,及时拔除小弱株,提高群体整齐度,保证植株健壮,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延长后期群体光合高值持续期。

七、施肥技术

(一)施肥原则 前茬冬小麦施足有机肥(2700公斤/亩以上)的前提下,夏玉米以施用化肥为主;

根据产量确定施肥量,一般高产田按每生产100公斤籽粒施用氮(N)3公斤,磷(P2O5)1公斤,钾(K2O)2公斤计算;平衡氮、硫、磷营养,配方施肥;在肥料运筹上,轻施苗肥、重施大口肥、补追花粒肥。

(二)施肥量 实现亩产600公斤以上的高产,每亩需施纯氮18~20公斤,磷(P2O5)6~7公斤,钾(K2O)10~11公斤(折合尿素39~42公斤,标准过磷酸钙43~48公斤,硫酸钾19~21公斤),高肥地取低限指标,中肥地取高限。施用复合肥或磷酸二铵等肥料时应按上述N、P、K总量科学计算。另外每亩增施1公斤硫酸锌。推荐施用含硫玉米缓(控)释专用肥。

(三)施肥时期及方法 高产夏玉米的施肥一般分为三个时期,即苗肥、穗肥、花粒肥。

苗肥 在玉米拔节前将氮肥总量的30%加全部磷、钾、硫、锌肥,

23 / 92

沿幼苗一侧开沟深施(15~20厘米),以促根壮苗;

穗肥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叶龄指数55%~60%,第11~12片叶展开)追施总氮量的50%,以促穗大粒多;

花粒肥 在籽粒灌浆期追施总氮量的20%,以提高叶片光合能力,增粒重。

选用含硫玉米缓(控)释专用肥时在苗期一次性施入。 八、灌溉

灌溉水符合GB 5084要求,即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悬浮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凯氏氮、总磷、水温、PH值、全盐量、氯化物、硫化物、总汞、总镉、总砷、铬、总铅、总铜、总锌、总硒、氟化物、氰化物、石油类、挥发酚、苯、三氯乙醚、丙烯醛、硼、粪大肠菌群数、蛔虫卵数分别小于或等于150毫克/升、300毫克/升、200毫克/升、8.0毫克/升、30毫克/升、10毫克/升、35毫克/升、5.5~8.5、1000毫克/升、250毫克/升、1.0毫克/升、0.001毫克/升、0.005毫克/升、0.1毫克/升、0.1毫克/升、0.1毫克/升、1.0毫克/升、2.0毫克/升、0.02毫克/升、3.0毫克/升、0.5毫克/升、10毫克/升、1.0毫克/升、2.5毫克/升、0.5毫克/升、0.5毫克/升、2.0毫克/升、10000个/升、2个/升。高产夏玉米各生育时期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播种期75%左右,苗期60%~75%,拔节期65%~75%,抽穗期75%~85%,灌浆期67%~75%。除苗期外,各生育时期田间持水量降到60%以下均应及时浇水。灌溉方式以沟灌为主,有条件的可采用渗灌或喷灌,杜绝大水漫灌。

24 / 92

九、中耕

拔节之前结合施肥进行中耕。 十、病虫草综合防治 (一)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学防治,农药的使用应符合本汇编中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 4285)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 8321)的规定。 (二)防治技术

1、杂草防治 播种后,墒情好时每亩可直接喷施40%乙·阿合剂200~250亳升,或33%二甲戊乐灵(施田补)乳油100亳升加72%都尔乳油75亳升加50升水进行封闭式喷雾;墒情差时,玉米幼苗3~5叶、杂草2~5叶期喷施4%玉农乐悬浮剂(烟嘧磺隆)100亳升,也可在玉米7~8叶期使用灭生性除草剂20%百草枯(克芜踪)水剂100~200亳升定向喷雾处理。 2、主要病虫防治

(1)苗期黏虫、蓟马的防治 黏虫可用灭幼脲、辛硫磷乳油等喷雾防治,蓟马可用5%吡虫啉乳油2000~3000倍喷雾防治。 (2)玉米螟的防治 在大喇叭口期(第11~12叶展开),每亩用1.5%辛硫磷颗粒剂0.25公斤,掺细沙7.5公斤,混匀后撒入心叶,每株用量1.5~2克。有条件的地方,当田间百株卵块达3~4块时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幼虫。也可以在玉米螟成虫盛发期用杀虫灯诱杀。

25 / 92

(3)锈病的防治 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喷雾防治。 十一、适时收获

玉米成熟期即籽粒乳线基本消失、基部黑层出现时收获,收获后及时晾晒。 十二、秸秆处理

玉米收获后,严禁焚烧秸秆,应及时粉碎秸秆还田,以培肥地力。适于青贮的品种可以适时收获,秸秆青贮用作饲料。 十三、其他灾害应变措施

(一)涝灾 玉米前期怕涝,高产夏玉米应及时排涝,淹水时间不应超过0.5天。生长后期对涝渍敏感性降低,但淹水时间不应超过1天。

(二)雹灾 拔节前遭遇雹灾,应及时中耕散墒、通气、增温,并追施少量氮肥,亦可喷施叶面肥,促其恢复,减少产量损失。拔节后遭遇雹灾,应及时组织科技人员进行田间诊断,视灾害程度酌情采取相应措施。

(三)风灾 小喇叭口期前遭遇大风,出现倒伏,可不采取措施,靠植株自我调节进行恢复,基本不影响产量。小喇叭口期后遭遇大风而出现的倒伏,应及时扶正,并浅培土,以促根下扎,增强抗倒伏能力,恢复叶片自然分布状态,降低产量损失。

26 / 92

第四节 无公害鲜食玉米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鲜食玉米栽培的名词术语、选地、整地、施肥、选择品种、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技术措施要求。

本标准适用与漯河市鲜食玉米栽培。 2规范性应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404.1—2008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T 453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 DB13/T 453 无公害蔬菜生产 农药使用准则 DB13/T 454 无公害蔬菜生产 肥料施用准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玉米

玉米即糯质型玉米(Zea mays L.sinesis Kulesh),是玉米的一个亚

27 / 92

种(类型)。其糯质性状受隐性基因位点wx控制,籽粒中的胚乳主要由链淀粉所组成,鲜食食口性好。 3.2生育期

从出苗到成熟的时间。 3.3时间隔离

通过调节播期,使不同品种的开花授粉期错开。 3.4空间隔离

按照花粉在自然条件下传播的距离,设定的空间种植隔离距离。 3.5鲜穗

乳熟期采收的玉米果穗为鲜穗。 3.6污染物

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是污染物,分自然形成和人类活动产生的两种。 4选地

选择土层深厚、排灌方便、保水保肥、通透性好、耕层养分含量高的壤质地块,而且生态环境良好,污染物限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生态环境指标满足GB/T 18407.1的要求。 5整地

播前汇地,深耕耙糖,细耙达到土壤细碎平整、土层疏松、上虚下实,地头、地边、地角整齐无漏耕,捡净残茬和杂草。 6选择品种

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品质优、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早熟品种选

28 / 92

彩糯一号、万粘3号、等;中晚熟品种选中糯1号、京科糯2000、中糯2 号、万粘6号等。 7施肥 7.1原则

施用非粮的种类等执行DB13/T 453标准的要求。 7.2基肥 7.2.1 施肥数量

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30000 kg~37500 kg,加复合肥900 kg(N、P、K各含15%)、硫酸锌15kg或加磷二铵300kg~375kg、硫酸钾225kg~300kg、硫酸锌15 kg。 7.2.2 施肥方法

将各种肥料充分拌匀,在播种前整地时撤施地面,深翻入土。 7.3 追肥

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结合浇水每次每公顷追尿素150 kg;在灌浆期喷施一次植物氨基酸等高效液肥,每公顷用750 g加水450 kg。 8 播种 8.1 精细选种

剔除病粒、瘪粒、破碎粒。种子质量标准符合GB 4404.1—2008禾谷类玉米杂交种要求。 8.2 晾晒种子

播前选晴朗无风天晒种2d~3d,厚度3cm~5cm. 8.3 隔离种植

29 / 92

8.3.1 空间隔离

与其它生育期相同的玉米品种同期播种事,空间隔离距离300 m以上。 8.3.2 时间隔离

与其它生育期相同的玉米品种相邻种植时,春播间隔30d以上;夏播间隔25d以上。 8.4 播期

漯河春播于4月中下旬开始播种;夏播在6月上旬;最迟播期保证采收期气温在18℃以上。为提早上市,春播采用地膜覆盖,可提前7~10天播种;为延长上市时间可采用分期播种,每隔10~15天播一期。 8.5 密度 8.5.1 播种量

播量一般为每公顷45kg~60kg,每公顷保苗52500株~60000株,早熟、矮杆、叶片上冲的品种密度宜大些,反之则小些。 8.5.2 播种方式

采取宽窄种植,宽行行距80cm,窄行行距40cm,株距30cm,播深4~6cm,播后镇压。 9 覆膜 9.1 覆膜播种

选用宽度60~75cm、厚度0.005 mm或0.006 mm的超微膜。先在做好的畦面上播种,每穴播2~3粒种子,播种后用木板将畦面压平,

30 / 92

然后每公顷用40%乙阿合剂3000 ml均匀喷洒在畦面上进行封闭灭草,再将地膜平铺畦面,膜边埋入土壤,压实。 9.2 及时放苗

播种后10 ~15d,幼苗出土至二叶—心,用刀片等利器将膜划1cm的口子,放苗出膜,然后用洗土将破口封严。 9.3 揭膜培土

大喇叭口期至抽雄穗前,把地膜全部揭掉,带出田外。揭膜后在玉米茎基部培土,培土高10cm。 10田间管理 10.1 中耕锄草

苗期和拔节期进行中耕锄草。 10.2 查苗定苗

发现缺苗,及时用预留苗或同龄苗补栽,移栽后浇足定根水。 10.3 间苗定苗

4~5叶期间苗、定苗。 10.4 去掉分蘖

6~8叶期发现分蘖及时去掉。 10.5 浇水

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结合追肥各浇—次水。 11 防治病虫 11.1 禁用农药

禁止在鲜食玉米上施用甲胺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国家禁

31 / 92

用的高毒、高残留用农药及有机磷或沙蚕毒素类农药与Bt混配的复配生物农药。执行DB13/T454标准的要求。 11.2 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地老虎、金针虫、蛴螬等。 11.2.1 药剂拌种

用50%的辛硫磷乳油100ml,加水2~3kg,拌种子40kg,拌后堆闷2~3小时。 11.2.2 苗期防治

用48%的乐斯本乳油配成1:50的毒土,每公顷用60~75kg,于傍晚撒到垄间进行防治。 11.3 玉米螟

心叶末期花叶株率达10%以上时进行普治,5~10%进行挑治,5%以下可以不施药,若花叶率超过20%,或100株玉米累计有卵30块以上,需防两次。穗期虫穗率达10%或百穗花丝有虫50头时,立即防治。 11.3.1 灯光诱杀

在集中成片产区设置害虫诱杀灯,诱杀灯种类为高压汞灯或频振灯。灯具设置为“品”字型排列,灯距300 m。灯具安装高度为1.8 ~2m,灯下设水盆,水面距灯10cm,水中放1%~3%的洗衣粉,自5月上旬开始每晚掌灯时开灯诱杀玉米螟成虫,至9月中旬结束,每间隔3 d~5 d打捞一次水面死虫,并补充洗衣粉水至适当高度。 11.3.2 生物防治

32 / 92

在玉米螟产卵始期至产卵盛末期,释放赤眼蜂2~3次,每公顷释放15~30万头。也可每公顷用每克含100亿以上孢子的Bt乳剂3000ml,按药、水、干细沙比率0.4:1:10配成颗粒剂撒施或与其他药剂混合喷雾。 11.3.3 农药防治

用1%玉螟净颗粒剂,每公顷量为12 ~15 kg;或用15%乐斯本颗粒剂,按每公顷3 ~4.5kg,拌细沙60~75kg点心撒施在叶鞘内进行防治。 11.4 粘虫

当百株虫口达30头事,每公顷可用25%灭幼脲3号150 ml兑水或用BT乳剂4 500~6000 ml喷雾防治。防治适期掌握在三龄前。 11.5 蚜虫

当发现中心蚜株可喷施50%抗蚜威可识性粉剂1500陪液进行防治;当有蚜株率达30~40%,出现“起油株”时,用1.8%阿维菌素乳剂或10%的呲虫啉1500陪液喷雾进行全田普治。 11.6 丝黑穗病(俗称乌米、米丹)

每100 kg种子用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80~640g或2%立克秀可湿性拌种剂300 g拌种,上年病害严重地区要适当增加药量。 12 适期收获

籽粒发育达到乳熟期,含水量68~70%,花丝变黑时为最佳收获时期。采收时连苞叶一期采收,加工时去掉。 13 运输及加工

33 / 92

鲜穗收获后及时送往加工场地,运输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无杂物,在运输中防暴晒、雨淋,不使产品质量受损。

34 / 92

第五节 大豆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江西春大豆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选地、整地与施肥、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技术等。

本标准适用于漯河大豆生产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后,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285—1989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4404.2—2010粮食作物种子第2部分:豆类

GB/T 5511—2008谷物和豆类氮含量测定和粗蛋自质含量计算凯氏法

GB/T 5512—2008粮油检验粮食中粗脂肪含量测定 NY/T 850—2004大豆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标准: 3.1大豆品种

35 / 92

大豆品种,是指通过国家或省一级品种区域试验,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适宜在漯河种植的大豆品种,4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成熟。 3.2开花期

大豆开花的株数达到50%的日期。 3.3结芙期

大豆植株的幼荚形成长达2厘米以卜的日期。 3.4笑粒期

大豆有50%的豆荚内籽粒较明显凸起的日期。 3.5成熟期

全株95%的荚变为成熟色,摇动时开始有响声的植株达到50%的日期。 4产量指标 4.1产量

单位面积产量150公斤/亩以上。 4.2 收获株数

单位面积收获株数为2~5万株/亩。 4.3粒数

收获单株,每株45粒以上。 4.4百粒重

籽粒百粒重为18克以上。 5 大豆地选择

36 / 92

5.1基本条件

地下水位较低,排水通畅,不渍水,土壤肥力中等以上,不重茬。 5.2产地环境

选择远离医院、工业“三废”、生态条件良好的大豆生产区域。环境质量应符合NY/T 850—2004的规定。 6 整地与施肥

越冬前翻耕晒地,深翻25厘米左右。春季旋耕整地,施45%三元复合肥20~25公斤/亩作基肥。 7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7.1 品种选择

选择高产、优质、中早熟、抗倒、抗病性强的大豆品种,品质要求符合GB 4404.2—2010标准,经GB/T 5511—2008 ,GB/T 5512—2008标准检测,籽粒粗蛋自质含量达41%以上、粗脂肪含量达18%以上。种子质量和发芽率符合GB 4404.2—2010的规定。 7.2种子包衣处理

将200克50%多菌灵或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及150克钥酸钱溶于2.5升40 ℃温水中,加人50公斤种子均匀拌种,晾干播种。 8 播种 8.1播种期

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2℃以上即可播种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 8.2 播种量

根据土壤肥力水平、品种特性和种子发芽率确定种植密度和播种

37 / 92

量,高肥力地块,植株高大分枝多、籽粒大的品种,种植密度2~3万株/亩,播种量6公斤/亩;肥力低地块,植株矮小、分枝少、籽粒小的品种,种植密度3~5万株/亩,播种量7.5公斤/亩。 8.3 播种方式

条播。机械播种,选用能1次性完成旋耕起畦、开沟播种、覆土镇压作业的大豆播种机播种,要求40厘米等行距播种,播种深度3~5厘米,覆土厚度均匀一致。人工播种,行距30~40厘米,播种均匀、深度一致、盖土要细致。 8.4清沟

播种后,清通畦沟、腰沟、围沟,并与田缺连通。 9 田问管理 9.1查苗补缺

出苗后及时查苗,缺苗断垄的要雨后带土移密补稀。严重缺苗的应浸种2~3小时后补种。 9.2 间苗、定苗

第1片真叶平展后进行间苗,拔除病苗、弱苗,按种植密度定苗。 9.3中耕、培土与追肥

植株封行前,进行1次中耕与培土,培土高度应超过子叶节。结合中耕培土,追施尿素5公斤/亩、氯化钾10公斤/亩。花荚期喷施1~2次0.2~0.3%硼酸、0.3%磷酸二氢钾、1%~2%尿素混合液25公斤/亩。 9.4清沟排渍

38 / 92

及时清理畦沟、腰沟与围沟淤泥,排水防渍。 9.5病虫草害防治

使用化学农药应遵守GB 4285—1989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9.5.1草害

化学除草应选用适合于大豆的化学除草剂。播后出苗前,用96%异丙甲草胺80~90毫升/亩或者乙草胺,对水25升土壤封闭除草。在大豆2~4片复叶,杂草3~4叶期,用10.8%高效氟吡甲禾灵(盖草能)乳油30~40毫升/亩,或10.8%精喹禾灵水剂30~40毫升/亩,对水30升进行杂草茎叶处理。 9.5.2虫害

苗期,当春大豆百株蚜量达500头时,选用10%吡虫啉1200倍液,或50%抗蚜威1500倍液喷药防治。开花期,选用2.2%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2500~3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醋水乳剂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斜纹夜蛾、菜青虫等食叶性害虫。结荚鼓粒期,选用40%毒死蜱800倍液,或10%氯虫苯甲酰胺1200~1500倍液,或2.5 %嗅氰菊酯4 000倍液防治豆荚螟。 9.5.3 病害

发病初期,喷洒25 %溴菌腈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28%百菌清·乙霉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醚菌酯悬浮剂2500倍液防治大豆根腐病、炭疽病等病害,隔7~10天1次,共2~3次。 10 收获

39 / 92

10.1 收获时期

大豆叶片正常落黄,豆荚呈品种固有颜色,植株95%豆荚籽粒归圆时。人工收获在大豆黄熟末期进行,机械收获适当推迟。 10.2 晾晒、贮藏

人工收割后运出田间带株摊晒,晒干后脱粒、扬净。机械收获的,籽粒摊晒,或采用种子干燥设备烘干。籽粒含水量降至13%后,装袋于通风处贮藏。

本规程也适用于黑豆。

40 / 92

第六节 甘薯栽培技术规程

一、育苗

(一)甘薯育苗前的准备工作

1、选用优质高产品种。高淀粉品种可选用徐薯18、豫薯8号、梅营1号、豫薯7号、商薯19、豫薯13、豫薯12等;食用品种可选用北京553、苏薯8号、郑薯20等。积极选用脱毒种薯。

2、用种量。火炕育苗床面可排种薯23~25kg/m2,温床育苗床面可排种20~22kg/m2,冷床双膜育苗床面可排种薯15~18kg/m2。 3、种薯处理。用52~54℃温水恒温浸种薯10min,或用50%多菌灵500 倍液或70% 甲基托布津500~700倍液浸种或栽植时浸苗基部10min。

4、选择合适的育苗方式。育苗专业户可选择火炕塑料大棚育苗,地上加温式塑料大棚育苗,塑料温室大棚育苗等;农户可选择太阳能温床育苗;夏薯建立采苗圃,也可采用露地育苗。 (二)排种时间和密度

采用大棚加温或用火炕或温床育苗,应在当地甘薯栽插适期前30~35d排种;采用棚+ 地膜或冷床双膜育苗的于栽前40~45d排种。排种时要注意分清头尾,切忌倒排。种薯应大小分开,平放稀排,保持上齐、下不齐。用火炕育苗,排薯密度不可过密,一般种薯左右留1~2cm空隙。排种密度不能过大,15~20kg/m2为好。 (三)苗床管理

1、保持不同时期的适宜温度。一是前期高温催芽;二是中期平

41 / 92

温长苗;三是后期低温炼苗。

2、浇水。排种后盖土以前要浇透水,浇水量约为薯重的1.5倍。采过1茬苗后立即浇水。掌握高温期水不缺,低温炼苗时水不多,酿热温床浇水量少次数多。

3、通风、晾晒。在幼苗全部出齐,新叶开始展开以后,选晴暖天气的上午10点到下午3点,适当打开薄膜通风,剪苗前3~4d,采取白天晾晒、晚上盖,达到通风、透光炼苗的目的。

4、追肥。每剪采1次苗结合浇水追1次肥,选择苗叶上没有露水的时候,追施尿素,每10m2不超过0.25kg,追肥后立即浇水,迅速发挥肥效。

5、采苗。薯苗长到25cm高度时应及时采苗。春季采苗时,桩基至少留1 片叶,以利于下茬苗快发。 二、深耕起垄

科学施肥薯田耕作深度以26~33cm 为宜,垄距均匀,垄直,垄面平,垄土松,土壤散碎,垄心无漏耕。春薯在湿润地宜随栽随起垄,旱地应趁墒及早作垄。夏薯随施肥、随耕作、随起垄。做垄要因地制宜,黏土地、地势低洼易涝地及地下水位高、土壤肥水高的地块和生长中后期雨水偏多的地区,宜做大垄、高垄,垄距1m左右,垄高25~33cm;在地势高或沙质土、土层厚或肥力差的地块,宜做小垄。垄距65~80cm,垄高20~25cm。

根据土壤肥力水平、计划产量指标,确定相应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掌握以基肥为主,有机肥为主,少施氮素化肥,增施钾肥、磷肥的原

42 / 92

则。氮肥总用量的70% 以上和大部分磷钾肥作基肥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混合施用,提倡多施腐熟、无病源农家肥,结合耕翻整地施用。栽植时,穴施磷酸二氢钾2kg/亩作种肥。有机复合专用肥及化肥在作垄时包入垄心,一般以每亩 生产1 000kg 鲜薯,需施入氮5kg,磷5kg,钾10~12kg。氮、磷、钾比例以1:1:2~2.5为宜。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每亩 鲜薯产量为2500~3000kg,需施优质农家肥(沤肥、堆肥)2500~ 3000kg,补施尿素10kg,过磷酸钙30kg,硫酸钾15kg。 三、田间栽植 (一)栽植时间

根据气候条件、品种特性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栽期,一般在土壤10cm、地温为16℃以上时栽植。春薯栽植以4月下旬为宜,过早易感染黑斑病。地膜覆盖栽培可提前在4月中旬,甘薯麦田套栽适宜期在5月中旬。夏薯要抢时早栽。 (二)栽植密度

栽植密度的确定,应根据品种植株的形态、土壤肥力、栽期的早晚来定。掌握肥地宜稀,旱薄地宜密;春薯宜稀,夏薯宜密;长蔓品种宜稀,短蔓品种宜密的原则。一般旱薄地3500~4000株/亩,肥地3000 ~ 3500 株/亩。 (三)栽植方法和深度

在土壤墒情好和雨水充足的情况下,以水平浅栽、垄作有利于提高产量。水平浅栽的具体方法是:选用具有展开叶6~7片的壮苗,顶部露出地面3片展开叶,其余节位连叶片全部以水平位置埋入土中,

43 / 92

栽深约5cm,入土部分应全部盖严封平。如在严重干旱、缺水地区,采用深栽直栽,深度为7~10cm,浇足窝水。可每亩用免深耕200mL 灌根或喷洒,保证—次性成苗。 四、栽后大田管理 (一)前期管理

从栽植至有效薯数基本形成为生长前期(发根分枝结薯期),一般在春薯栽后至60~70d左右,夏薯栽后到40d左右,本期末茎叶进入封垄期,茎叶覆盖地面,叶面积系数一般在1.5左右,高产地块为2.5。主攻目标是根系、茎叶生长,管理的核心是保证全苗。主要措施是:查苗补栽;及早中耕、除草;早追肥,防弱苗。 (二)中后期管理

从结薯数基本稳定至茎叶生长达高峰为生长中期(蔓薯并长期),春薯在栽后60~100d, 夏薯在栽后40~70d。本期末叶面积系数达到高峰值4.0~4.5,主攻目标是地上、地下部均衡生长,管理的核心是茎叶稳长,群体结构合理。从茎叶生长高峰期至收获为生长后期(薯块盛长期),春薯在栽后100d以后,夏薯在栽后70d以后。主攻目标是:护叶、保根、增薯重。本期末叶色退淡即正常“落黄”,叶面积系数在2.0左右。中后期主要管理措施是:防旱排涝,控制旺长,叶面喷肥防止早衰。 五、病虫害防治 (一)甘薯黑斑病

1、培育无病壮苗

44 / 92

一是用无病床土育苗,用52~54℃温水恒温浸种薯10min;二是在苗床35~37℃高温下催芽3d;三是在苗床上采苗用高剪苗。

2、薯种贮藏及育苗时分别用50%多菌灵500 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700倍液浸种或栽植时浸苗基部10min。 (二)甘薯茎线虫病

1、用52~54℃ 恒温水浸种10min,可杀死薯块皮层内的茎线虫。 2、病区育苗时,用50%辛硫磷300~500倍液泼浇苗床;病区大田栽植时,每亩用50%辛硫磷500g,对入1 000kg浇苗水中,均匀浇入窝中,随后封严。 (三)甘薯根腐病

根腐病防治至今尚无有效药剂,只能采取下列农业防治措施。一是选用抗病良种;二是培育壮苗,适时早栽;三是深翻改土,增施净肥;四是轮作换茬;五是清洁田园,清除病薯残体;六是建立无病留种田。

(四)甘薯天蛾、斜纹夜蛾、甘薯潜叶蛾

1、农业防治措施。对甘薯天蛾结合冬耕拾除杀蛹、利用物理诱杀成虫。对斜纹夜蛾在发蛾盛期摘除寄主卵块用物理方法诱杀成虫。对甘薯潜叶蛾及时清沟排水,降低温度,减轻虫害发生。

2、药剂防治措施。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50%辛硫磷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敌杀死)2 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灭百可)2000倍液喷雾防治,以上药剂交替使用。 (五)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

45 / 9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de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