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3-05-31 18:5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马 莉

(宁夏大学 宁夏 银川 750021)

摘 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杜威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观点曾在世界范围得到普遍认同,对中国的教育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以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为基点,透析杜威教育思想的真正内涵,揭示其对中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影响。

关键词: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现实意义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是当代世界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在现代西方教育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思想,曾对美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杜威来中国访问并讲学,随后他的学生胡适、陶行知、蒋梦麟等人大力宣传,因此,杜威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也得到了传播。当今我国正在进行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学习和借鉴作用。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的理论基础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哲学是实用主义产生的理论根源。该理论的首倡者皮尔斯(1878)认为,“任何一个观念的最本质的意义即在于它能引起人的有效的行动,我们思考时,只须考虑它含有什么样可能的实际效果”。在他看来,不产生效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存在就是有用”。这种观点虽然是主观唯心的,但对于当时正处于资产阶级开拓创业、发展工业的美国来说,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实用主义另一代表詹姆斯继承了皮尔斯关于“存在就是有用”这一观点,同时进一步提出了“有用就是真理”的观点,指出“一个

观念,只要相信它对我们生活有好处,便是真的”,他还认为:世间一切存在的事物、事实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经验,经验就是整个世界。①杜威在他们的基础上对实用主义做出了新的发展。不仅接受了皮尔斯“存在就是有用”这一观点,同时也采纳了詹姆斯的“有用即真理”的真理观,坚持检验真理的标准就是有用。他认为“哲学的基本范畴、概念并非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人用以适应环境、整理经验的工具”,据此,他称之为“工具主义”哲学。此外,他还提出了“经验自然主义”,认为自然的存在离不开人的经验,自然并非独立于人之外完全物质化的,相反,自然是依赖经验而存在,事物是依据人的思想而存在。在经验论的基础上,杜威发展了他的“思维五步法”,提倡试验和探索,强调“常试错误”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②

(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的社会学基础是庸俗进化论

杜威秉承实证主义者庸俗进化论的思想,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如字母与字句间的关系:字母拼合成字句,个人连合成社会”。他把人类社会视为单个个体的简单叠加,整个社会是由原来的人性(本能、习惯等)的个人连结。他极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观点,指出社会既然是人性的组合,那么在此起决定作用的当属教育。他提倡采用教育而非阶级斗争的方式推进社会的进步。认为“社会发生各种暴力斗争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未能用智慧去对待利益的冲突”。③为了达到社会改良的要求,杜威又提出了“社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提倡人的社会功能以及人人为群体服务,使人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价值。

(三)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心理学基础是生物化的本能论

机能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的实质在于有机体采取一定行动来适应环境并满足自己的需要”。杜威接受上述理论并且将心理活动生物学化,视之为本能的活动,否认社会实践对人的意识的决定作用。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的任务就是按照儿童本能生长的不同阶段,供给他适当的材料,促进本能的表现与发展”。在这种本能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主张。认为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儿童而不是教材。“教材只不过是精神的食粮,是可能具有营养作用的材料”。④基于此,儿童被视为起点,是中心和目的,对于儿童的生长来说,一切科目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儿童的个性、

性格比教材更为重要。

二、杜威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关于教育本质

杜威明确指出:“教育即是生长,除它自身之外,并没有别的目的,我们如要度量学校教育的价值,要看它能否创造继续不断的生长欲望,能否供给方法,使这种欲望得以生长”。从这种教育即生长观点出发,杜威又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是生活。他指出,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因此,教育即是生活,在他看来,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教育的开展及过程就是眼前生活的本身,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能把未来的东西、成人的经验外在地强加给儿童,否则就会忽视儿童的需要与兴趣,就会陷儿童于教育中的被动地位。以此论点出发,杜威提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学校即社会”,他要求把学校办成和现有社会制度一样的环境,以便培养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

(二)关于教育目的

杜威从多方面论述过教育目的问题,而最重要的是他关于“教育无目的”的论述。杜威认为教育只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外,教育是没有目的的,或者说只有“教育过程内的”目的,而无“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所谓“教育过程内的”目的,即指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而把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看作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出这是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同时,杜威提出教育目的所应具备的特征:教育目的是由儿童的特性决定的、存在于教育活动过程之中的目的,不是有外部强加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儿童的发展变化和教育活动的发展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⑤概略说来,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观并不是否定一般的、抽象的目的,而是否定家长和教师等外部强加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包含在每一次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能够随着教育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三)关于教学的基本原则

杜威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是他的教学理论,而“从做中学”又是他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从根本上说是以杜威的经验论哲学观和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是对传统教育的教学进行全面否定的一个中心论据。杜威全面地批评了传统式的教学。他指出,这种教学只是从外面对儿童进行灌输,所用教材与教法与儿童本身的需要没有联系。他批评这种教学是“三中心”教学,即仅仅以学习前人知识、课堂系统讲授和教师主导作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唯独不考虑真正的中心——“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他提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能力。”⑥因此,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做中学”。杜威把这种“从做中学”观点贯穿于教学领域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之中。

三、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的现实意义

(一)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适应现代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儿童中心主义”是杜威教育理论甚至整个现代派教育理论的核心要求。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最大缺点就是从“上面”或“外面”对儿童施行强迫教育,让他们去学习成人的经验,而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和倾向,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杜威的这种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中的地位,把他们看成教育的素材和出发点的观点,在反对传统教育的死记硬背、置儿童于被动地位、压制儿童个性、不考虑儿童心理特点的发展等等问题上具有其现实的实践意义。它击中了传统教育的一个要害,又阐明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有的主动地位这样一个带规律性的问题。

(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观点适应现代社会实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育即生活”的观点与杜威通过教育改良社会的社会学观点是相通的,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主张。在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杜威“教育即生

活”的观点有利于使教育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教育即生活”观点基础上,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他要求把学校办成和现有社会制度一样的环境,以便从中培养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这其中所包含的教育应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于我们今天所施行的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及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无不具有启示效用。

(三)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基本原则适应现代社会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从做中学”是杜威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它贯穿于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问题中,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从做中学”主张从经验中积累知识、从实际操作中学习,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亲自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杜威要求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动地活动,积极地思考,并重视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为现代教学理论中“发现法”教学方法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对教学方法理论的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影响

(一)对我国新课改理念和目标的影响

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是强调以人为本,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早在多年前,杜威就批判了认为教育只在于专门用教材去训练儿童能力的“形成说”,杜威指出不应把成人的成就当作教育的固定目标,对于个人的特殊生长能力,如何适应其需要,促进其生长却予以忽视。杜威指出要尊重儿童及其天性,而且要尊重到底,但也要尊重自己,从而把儿童的天性引向正道。杜威反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他说:“在学校里,学生的生活成为决定一切的目的,凡促进学生成长的必要措施都集中在这个方面。”⑦教育的一般目的就是改造社会中的人,使人适应社会的需要。杜威

注重个人现有的能力和特殊兴趣,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要求在教育中要考虑儿童的本能或先天的能力,不要阻碍儿童生长所依靠的器官的发育或使它们畸形发展;要发展儿童应付新情境的首创精神;不要过分强调训练以免牺牲个人的理解能力,导致机械的技能,要“尊重儿童时期”,“尊重生长的需要和时机”,不要忽视生长的过程以致偃苗助长。认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就在于促进儿童的生长,一切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促进儿童的生长为重心。“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⑧

(二)对我国新课程实施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强调认同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主张教师的主导与教师主体的辨证统一,主张建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新型主导观,把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从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做法出发,杜威认为,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教师应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诱导者,应彻底改变压制儿童自由和窒息儿童发展的传统教育。杜威说,“教师作为集体的成员,具有更成熟和更丰富的经验,不仅是有权而且有责任提出活动的方针。”在他看来,教育过程是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他们双方真正合作的过程。教师不仅应该给儿童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应该观察儿童的生长并给以真正的引导。

(三)对我国新课程教材与教法改革的影响

传统教育的弊端是将书本知识(教材)的机械灌输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读书”成为“受教育”的同义词,这就造成了教育“书本化”、“教条化”,严重阻碍了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创造性功能的发挥。杜威的“从做中学”全面批判了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他给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以系统的批评。在教材教法问题上,传统教育由于受知识本位观的影响,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标准比较单一。对教师来讲,主要是讲授、谈话、演示等;而对学生而言,则主要是听讲、练习和完成作业等,教与学的方法都服务于知识的传授和接受。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在他看来,儿

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这就要求自主探究式、合作交流式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这正是我国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 杜威选取并改造了前人的经验与主张,把实用主义的哲学理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作为理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论。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理论的人性化、科学性和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对于今天我国的教育改革来说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注释:

① 王天一等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5 ② 田本娜外国教学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07

③ 张斌贤等西方教育思想史[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208

④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309 ⑤ 董宝良中国近代思潮与流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17 ⑥ 李申申简明外国教育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241

⑦ 戴本博外国教育史(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5

⑧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6

参考文献:

[1]黄书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2002 (5)

[2]孙广勇从杜威看实践在教育理论创新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学报,2006 (1)

[3]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1991

[4]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戴本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cy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