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4-03-16 11: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
答:第一种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第二种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第三种认为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第四种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第五种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第一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第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对于社会基础是具有反作用的,政治的进程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基础的方方面面.第三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第四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3如何理解"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
答:可以理解为:1这里的经济是指特定经济关系,包含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生产过程中的支配被支配关系和生产成果的分配关系.2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等方面,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体现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3政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4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答: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对于政治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二是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并因此才具有政治性.三是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
5政治学的研究途径有哪些?
答:第一权力研究途径.可以说,所有的政治活动都是围绕权力而展开的.第二制度研究途径.政治制度是政治流动的基本框架和组织方式.第三政策过程研究途径.政治往往以公共政策为表现形式.第四政治功能研究途径.政治生活中的各种政治组织和机构承担各种功能.第五政治意识形态研究途径.政治意识形态是对政治现实的反应.第六国际关系研究途径.第七政治行为研究途径.政治行为研究属于微观政治研究.
6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精髓,也是政治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原则.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分析途径和基本角度.马克思主义分析政治现象的基本途径和角度包括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角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第三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
7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是什么?
答: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已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8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首先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来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和综合研究。其次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最后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中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9民主固有的缺陷是什么?
答:1轻视个人权利,容易制造“温和专制”。使人轻视和不太考虑个人的权利。2趋附时尚,可能降低政策水平。3争执不已,可能造成效率损耗。对于一种决策来说,参与的人数越多,产生分歧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决策的效率就可能越低。
10中国传统政治研究所形成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答:1君权神授说:解释权力来源与权力监督的最终力量。2圣贤政治观:一种古代的精英政治理论。3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用家庭伦理观念来规范社会政治秩序,君主是大家长。4重民养民教民思想;从防民的角度出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服从统治。5德刑兼重:儒家后果德,法家重刑,统治者兼而用之。6法、术、势统治术:这是法家的思想,是统治者的必修课。7重农抑商思想:中国的思想家认为太富有的人容易为非作歹,商人易于致富,所以要抑制。8天朝大国思想:中国是世界中心,中华文明是世界之归依。9忠孝观念,三纲五常:主张统治教化从小做起,使我接受服从观念,尊卑观念,习以为常,觉得天经地义。10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春秋大义,名分制度。11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这表现在以上各个方面的原则之中,也表现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之中。12“汤武革命,应天顺人”:社会出现重大变故,改朝换代之后,一切都可以重来。
11民主的限度有哪些?
答:所谓民主的限度,就是指民主作为一种制度所适用的有限范围,这一范围可以从民主作为“公共生活”、作为“国家形式”和作为“多数统治”三个角度来加以限定。(一)民主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二)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三)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民主政治实则是“多数人的统治”。
12民主化经历了哪几次浪潮?
答:第一次民主化起源于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美国在约在1982年开始了第一波民主化,在以后的数十年中,其他国家也逐渐扩展了选举范围,确立了总理和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第二次民主化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的占领促进了民主制度在西德、意大利、奥地利、日本和韩国的确立。第三次民主化浪潮首先出现在南欧。到70年代末,民主化的浪潮涌入拉丁美洲,亚洲也开始了民主化的浪潮。到80年代末,民主化浪潮也席卷了东欧世界。1
13三次民主化浪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答:(1)在政治背景方面:第一次,取代绝对君主制和贵族制统治;第二次,取代法西斯统治、殖民地统治或个人军事独裁统治;第三次,取代一党制、军人政体或个人专制统治。(2)在内因外因关系方面:第一次,西方文化和专制实践的自然演化;第二次,通过外部压力和非殖民化实现;第三次,内部民主条件发育成熟的自然结果,证明民主价值超越文化界限,得到世界认同。(3)在民主化方式方面:第一次暴力革命;第二次军事战争;第三次妥协、选举、非暴力的和平转变。
14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答:一方面,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中产阶级是
天生的民主派。他们崇尚自由,反对干涉;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突变等。另一方面,与中产阶级规模发展相伴随的是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易受极端分子的煽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的蛊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
15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是经济市场化。二是文化世俗化与同质化。文化世俗化被认为是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也被看成是以民主化为导向的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三是政治文明化。四是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16精英民主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精英民主理论认为,任何社会都存在着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个集团。统治者掌握政治权力,支配社会生活;被统治者没有决策能力,只能服从统治。现代民主的意义集中表现在以选举为核心的政治活动和过程中。在竞选活动中,公民通过投票除去最无能者,选出大众最信赖、最有能力的政治精英来实行统治。人民通过选举保证组成政府的精英向人民负责。
17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答:他们崇尚自由,反对干涉;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革命推翻这种政治。
18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中遇到的难题是什么?
答:遇到三个难题:第一个是数据问题。科学研究需要有精确的数据和可观察的实验。第二个是隐性价值问题。严格地说,科学研究是一种客观的研究。但是,政治研究模式和理论要实现完全的客观是非常困难的。第三个是价值中立问题。行为主义政治学以倡导“价值中立”而著称。
19西方政治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答:西方政治研究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其研究方法的改变和研究内容的变迁等方面。依照历史的观点,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政治研究大体经历三个时期,即传统学术时期、社会科学时期和激进批评时期。
20行为主义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其主要特点体现在:其一,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的研究对象;其二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其三,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其四,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其五,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大大拓宽了政治研究的领域,形成了诸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等大量边缘学科;其六,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突然”,因此,在政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从技术角度看,怎么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21.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理论内容是什么?
答:行为主义政治学坚信,社会理论应当建立在对可观察的行为的研究基础上.行为主义政治学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或个人所级成的团体行为作为其分析研究的基本单位,把政府描述为一个由个体的人和人群相互作用所组成的过程,着重研究政府、政党利益集团和特民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它借助于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系统分析的概念、假设和解释,在理论上,一反过去传统政治学者偏重历史分析、规范分析、制度分析法的趋势,而着重于客观的、经验性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所谓“结构功能理论”、“系统分析理论”、“政治
沟通理论”、“决策理论“等理论,取代以往人性论、正义论、历史决定论等哲学理论,而成为政治行为研究分析的依据。
22.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答:在研究方法上,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倡导经验研究方法,对政治行为的分析注重于量化数据的收集调查、统计分析和经验理论模型的建设,极力倡导观察的客观性及“度量”的可靠性。行为主义者严格区分“规范问题”和“经验问题”。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改正 和可靠性,他们强调政治学研究,要做到价值中立。在他们看来,一切缺乏经验资料支持的例题都只能当作假设,而不能当作结论。经过经验的检验后,得到证实或证伪结论才能成为确实的知识。
23.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分别是什么?
答:第一,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具有公共性和最高权威性,公共权力部门得到公众授权,代表公众行使公共权力,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
第二,公共权力表现为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的普遍约束力,公民权利表现为公民在私人领域的自主和自由。
24.“公权”与“私权”划分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时,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第二,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
第三,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第四,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
25.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答:这一理论有三个基本假设:
第一,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
第二,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
第三,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26.从政治学的角度讲,如何理解权力这一概念?
答: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罗斯金的定义从以下几个方面界定了权力: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反作用。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或者是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
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27.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指的是什么?
答: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而展开。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儒家的这种主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法家的这种主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霸道”。
28.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第一,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表现在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威性上。
第二,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 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 第三,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多种手段作为备用,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是后盾。
第四,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
第五,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
29.历史上关于权力来源和基础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答:(1)关于权力的来源和基础,西方历史上曾经盛行“君权神授论”,认为上帝是权力的来源;这样的理论为中世纪教会统治和皇家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2)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人民主权学说”,认为政治权力最终属于人民,这成为现代戏民主共和制的理论基础。
(3)当代西方学者将政治权力视为对政治资源的占有,而把集团组织视为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关系是政治权力来源的基础。由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所以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在于人们的利益需要。因此,利益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
30.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第一,生产资料。劳动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而生产资料则是人类劳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可以获得支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必然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
第二,物质财富。物质财富一般是指劳动形成的物质产品。任何物质财富本身都代表着一定的力量,物质必定的积累就意味着力量的扩大,物质财富的占有就意味着力量的拥有。
第三,暴力。暴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因此,它构成了政治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暴力具有直接强制力,而强制和制约是政治权力的基本特性。
第四,其他,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还包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所处的地理条件、有益的文化传统、有利的形势变化和时机以及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等等。
31.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第一,能力素质。政治权力主体的能力素质是其智力的体力的总和。不过,由于政治权力主体个人和群体之分,因而政治权力主体能力素质的实际含义也不一样。
第二,身份资格。政治权力主体的身份资格的含义同样因主体不同而相异。个人身份资格就是人的社会政治角色。群体也有其特定的身份资格,其主要有群体的社会形象、社会地位、社会政治威望和声誉等。
第三,政府与策略。理论是政治权力主体对于社会政治目标及其原则的构思。策略是政治权力主体在具体的客观条件下强化自身力量、弱化对方力量的方式。
第四,组织。组织是若干个人的有机集合。组织的力量取决于组织基础、组织原则、组织结构、组织运行方式以及组织成员的相互关系等多方面因素。
32.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有哪些?
答: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多种多样。按照政治权力实现和作用方式是否动用武力,分为暴力方式和非暴力方式,其中暴力方式按照和平程度逐渐增强分为压力方式、命令方式、规范方式和说服方式;按照政治权力实现和作用方式的奖惩分为奖励方式和惩罚方式。
(1) 暴力方式(武力):暴力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直接以暴力手段实施政治权力。 (2) 压力方式(操纵 ):压力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由此使权力作用的后果而不得不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做出行为选择,从而达到自己的既定目的。
(3) 命令方式(权威):命令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传播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事。
(4) 规范方式(契约):规范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制定或借助于某种社会规范来贯彻自己的意志,规约政治权力客体的行为。
(5) 说服方式(灌输):说服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以特定的理论、方案实现与政治权力客观思想的和心理的沟通,进而贯彻自己的意图。
(6) 奖酬方式(激励):奖酬方式即政治权力主体运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对政治权力客体施行奖酬以鼓励其按照预定的目标行动。
(7) 处罚方式(遏制):处罚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依据某种规范或要求对政治权力客体的逾矩行为进行程度不同的惩罚,它是规范方式的一种补充方式。
33.关于政治权力分配模式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答:(1)精英主义模式:精英主义认为整个社会权力掌握在精英手里,精英分为政治精英和行政精英,政治精英指的是直接掌握国家政权的精英们,也称为权力精英或统治精英。
(2)多元主义模式:多元主义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民主的基础,主张对权力进行监督和约束。多元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
(3)多元精英模式:一般认为,国家政策都是根据多数原则做出的。多元精英主义者认为,现实中单纯的精英模式和单纯的多元模式都都是不存在的;政治权力既不掌握在少数封闭的政治精英手中,也不掌握在多元的利益集团手中,而是掌握在多元利益集团的精英手中。
(4)马克思主义模式:马克思主义为政治权力分配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解释。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秩序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
A不同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权力分配模式(阶级分权) B不同政党之间的权力分配模式(政党分权)
C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分配模式(政府横向分权) D中央与地立权力分配模式(政府纵向分权)
34.关于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具体有哪些方式?
答:(1)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权力分配模式(阶级分权)。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分配模式一般存在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同性质的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力量对比不相上下,双方
都有妥协的要求;二是第三种外在力量对全社会构成威胁;三是不同性质的社会政治力量在社会中有某种共同利益。
(2)不同政党之间的权力分配模式(政党分权)。政治学中有“政党分肥”一说,指的是议会民主政治中多个政党分享政治果实的状况。这种状况实际上反映了政党分权模式的存在。
(3)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分配模式(政府横向分权)。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是社会公共权力的一种功能性划分。现代政府一般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构分开,使其履行不同职责和功能的原则。
(4)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政府纵向分权)。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实际上是社会公共权力在其权力主体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纵向关系,同时,它又是全社会整体利益与特定政治社区的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在权力关系上的体现。目前,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被制度化为联邦制和单一制。
35.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的发展变化?
答: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
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民权,如宗教宽容,免受专制逮捕,自由言论、自由选举等权利。
第二代“权利”指社会经济权利,如受教育权利,居住、建康、选择职业和保持最低生活标准的权利。
第三代“权利”指向社团和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权、民族自治权、维持整体环境和经济发展权利等。
36.我国公民自由权利的保障机制有哪些?
答:(1)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公民自由权利的体现,人民代表人民行使权力,是公民自由意志表达的媒介。
(2)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选举和被选举的自由权。此外,宪法政党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法律保护公民人身自由,任何公共权力机关不经授权,不能肆意侵害公民的自由权。
(3)舆论监督:公民对公共权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拥有监督的自由权。同时公民对国家的各项法律制度也有舆论监督的自由权。
37.我国公民平等权利的保障机制有哪些?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法律面前的平等权,享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享有民族平等权。国家从法律制度上对公民的平等权提供了保障,如我国实现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民族平等、教育机会平等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规定等。同时,公民对平等权利拥有舆论监督的权利。平等权利的保障机制确保的只是相对的平等,而非绝对的平等。因为绝对的平等是不存在的,比如说,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法律不能保证每个公民都接受大学教育,但能保证公民获得大学教育的机会的均等。
38.我国公民民主权利的保障机制有哪些?
答:(1)我国在政治制度上尽可能地为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提供健全的制度机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代表享有作为人民代表的基本政治民主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保证民主党派享有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的重要政治制度。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实行叁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3)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确保普通公民享有最基本的民主权利。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村民自治,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径。
国家还颁布了保护公民个人民主权利的法律和法规,选举法保护公民享有选举和被选举
的民主权利,教育法规定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9.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答:(1)自由权:公民自由权主要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此外对公民自由权的规定还包括迁徙自由、罢工自由等。
(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
(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参政权上。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监督权、批评和建议权、检举权、申诉和空告权、民主管理企事业单位的权利。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只有三种人不享有该项权利:一是未满18岁不具备公民资格的人,二是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三是丧失清醒意识无法行使该权利的人,如精神病人。
40.为什么说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
答:(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国家在实行统治的过程中,必须要履行特定的政治管理职能,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可是在形式上却表现为超然于社会之上的独立力量。尽管如此,国家存在的社会形式并不能代替它的阶级本质。
(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按地区来划分就被作为出发点”,“不管他们属于哪一氏族或哪一部落。这种按照居住地组织国民的办法,是一切国家共同的”。
(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作为一种暴力机器,国家不同于氏族社会武装组织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一,国家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等物质附属物,即常设的暴力机关;其二,国家的暴力为统治阶级专属,并以它为主要凭藉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社会秩序,以及对付外敌。其三,国家是系统采用的暴力,是精巧的暴力机器。
在上述三方面差别中,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是最根本的,国家与氏族社会公共权力在划分居民和暴力组织方面的差别,不过是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的自然延伸和特定表现。
41.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P 92
答:国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是:当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不定期阶段,必然要同现存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从而要求对这种生产关系进行变更。经济基础的这种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国家政权从旧有阶级转移到代表生产力发展要的新兴的阶级手中,旧的国家类型也就被新的国家类型所代替。
42.封建地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特点是什么?P 91
答:在权力分配上采取封建等级制度,合政治权力与土地所有者密切结合;
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君主的意志和权力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 在经济和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广泛利用宗教和宗法思想,对农民阶级进行精神奴役。
43.政府的基本特性是什么?P 93-95
答:从本质上说,政府是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和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广义的政府包括各类国家权力机关在内,即政府是一个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机关的总称:狭义的政府仅仅是指国家机关中执掌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能的行政机关。
政府具有的特性为:
(1)阶级性: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政府的阶级性决定了它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政府的阶级性对于政府的及其活动具有主导性的作用,阶级性是政府的灵魂,统治阶级的性格构成了政府的基本性格。
(2)共公性:政府是实现表面上公共性的基本形式。
(3)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一方面,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一的普遍强制力,这是国家权力强制性在政府机构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合法赋予。另一方面,政府又必须得到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社会统治和政治管理。
(4)有机组织性:政府机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严密的有机整体。各政府机关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结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共同运行和协调发生作用。
(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从总体上来看,政府执行着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基本职能。另一方面就政府内部的不同机构和部门来看,其职能分工又有其特定的规定性,这些机构和部门按照政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职能分工,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构成了政府的总的职能。
44.为什么说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P 94
答:因为一方面,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一的普遍强制力,这是国家权力强制性在政府机构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合法赋予。另一方面,政府又必须得到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社会统治和政治管理。
45.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P 97-100
答:(1)人民主权原则 (2)权力制约原则 (3)法治原则
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说来是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原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46.如何理解人民主权原则?P 97-98
答: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务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
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
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47.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P 99-100
答: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处的特权。
法治的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三,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第四,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第五,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48.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是什么?P 97-100
答:(1)人民主权原则:
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务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
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
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2)权力制约原则
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
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权力制约原则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权力制约原则又称为分权制衡原则,是指资本主义国家把权力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独立行使,这些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保持一种相互牵制和相互平衡的关系。监督原则,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得到了明确体现,并成为权力制约原则在社会主义宪法中的具体形式。首先,在人民与代表、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关系方面,一般都规定人民代表(议员)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可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其次,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一般都规定了有关监督方面的内容。
(3)法治原则
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处的特权。
法治的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三,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第四,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第五,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说来是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原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49.构成宪法精神的原则统一体指的是什么P 100
答:人民主权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和法治原则这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说来是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是国有治理的根本保障。
50.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什么?P 100-101
(5)经常与同级政府举行座谈会、联席会议,通报具体工作情况,研究解决共青团、工会、妇联等政治社团反映的具体问题。
76.中国有哪些民主党派?
答: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存在着其他8个政党,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政党。
77.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是什么?
答:(1)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
(2)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 (3)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 (4)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78.从政治秩序的角度讲,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是什么?
答:(1)政治秩序的根本价值或者说人们政治正义的观念,政治正义观; (2)政治制度安排是否体现了政治价值,政治制度基础;
(3)政治体系的运行是否有效地实现了人们的利益,政治体系的效率。
79.政治合法性危机主要指哪几种情况?
答:(1)单纯的执政危机。执政危机所关系到的只是执政者的地位问题,并未危及整个政治秩序和政治制度。
(2)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政治改革。
(3)政治共识的危机。它是指人们在政治秩序问题上无法达到共识,彼此的政治正义观存在着深刻的冲突。这些相互冲突的看法威胁着现存的政治秩序,有可能从根本上变革政治秩序。
80.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有哪几种?
答:(1)建立政治共识。政治共识的统一是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所在,它是人们在政治合作中对于合作方式以及合作剩余分割的基本观念,也是人们对于政治正义的认识。
(2)宪政建设。宪政建设是实现政治合法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实现方式。
(3)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政治体系的效率对于政治合法性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代社会,如果某种政治制度在政治正义观取得优势,在绩效方面却落后于别的备选制度,这也可能会削弱这一政治体系的合法性。
81.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有哪几种?P157 -158
(1)建立政治共识。政治共识的统一是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所在,它是人们在政治合作中对于合作方式以及合作剩余分割的基本观念,也是人们对于政治正义的认识。
(2)宪政建设。宪政建设是实现政治合法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实现方式。
(3)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政治体系的效率对于政治合法性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代社会,如果某种政治制度在政治正义观取得优势,在绩效方面却落后于别的备选制度,这也可能会削弱这一政治体系的合法性。
82. 善治的精神是什么? P161
(1)契约观念。契约观念意味着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不是一个权威的身份参与治理,而
是与其他团体、公民平等的身份去参与,与它们协商合作,共同治理;
(2)效率精神。善治提倡有效率的治理,它对效率的强调则不局限于管理效率,同时还关注制度本身的效率。
83. 善治的效率精神包括哪几方面的内涵?P163
(1)管理效率,即指管理的成本与效果的比较。
(2)制度效率,管理效率主要关注在既定制度模式下,特定管理行为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3)回应性,回应性是责任性在效率问题上的体现。
84. 契约观念包含有哪几个要素? P162
(1)自愿,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自愿,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
(2)一致同意,契约是一种达成一致同意的行为,运用到治理中去,就要求行动的各方对于行动要达成共识;
(3)责任性,在契约中,当事人对自己所做的承诺都担有义务;
(4)公开性或者说透明性,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85. 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164-165
(1)政治色彩浓厚。
(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 (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 (4)治理方法单一。
86. 善治模式的特征是什么?P164-165
(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
(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 (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87. 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170-172
(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88.就其行为方式来说,政治参与常见的和主要的方式有哪几种?P172-176
(1)政治投票。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2)政治结社。政治结社是指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公民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
(3)政治表达。政治表达乃是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公民通过宪法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政策。
(4)政治接触。政治接触是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
触有关政府官员并影响之。
(5)政治冷漠。在政治行为的研究中,它表示参与行为的缺乏。
89.政治参与的作用是什么? P177-178
(1)政治参与促有助于进政治民主发展;
(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
(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
90.近代选举制度有哪些特点?P179
(1)被选举者往往是代议机关的代表或议员; (2)形式上采用普选制;
(3)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律作指导。
91.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是什么?P179-180
(1)普遍选举原则:是指凡达到选举年龄的公民皆可参加选举,除了由于某些疾病或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等因素受到限制的公民外,所有公民均应享有选举权;
(2)平等选举原则:是指每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每张选票的效力相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政治特权;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直接选举是指议会的议员或其他国家公职人员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间接选举是指先由选民选出代表或选举人,再由他们投票选举有关国家公职人员;
(4)秘密投票原则:秘密投票是指选举时投票人不在选票上署名,填写的选票不向他人公开,并亲自将选票投入票箱。
92. 现代国家的选举程序大致包括那几个环节? P180-182
(1)划分选区。 (2)选民登记。 (3)提出候选人。 (4)竞选。 (5)投票。 (6)计算选票。
93. 目前西方国家选举的计票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P182-183
(1)大多数西方国家采用多数代表制的计算方法,多数代表制,又称多数当选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选的机会;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有的采取相对多数代表制,有的采取绝对多数代表制。
(2)也有少数国家采用比例代表制的计算方法,比例代表制,又称比例选举制,即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的制度。
94. 划分选区的原则是什么? P181
(1)行政区原则,即按行政区来划分选区;
(2)人口分配原则,即按现有人品的多寡来划分选区。
95. 政治选举的意义是什么?P183-185
(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
(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
(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 (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96. 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P187-189
(1)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
(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
(3)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
(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97. 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P189-191
(1)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2)社会团体监督:主要指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 (3)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
98.社会监督的功能是什么? P191-193
(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对权力主体的防范不可能天衣无缝,对其的约束也难以保证每一次权力运用都得当。但是社会监督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对不当或越轨的权力行为予以及时的矫正和补救;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的功能不仅在于它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弊病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监督,可以为民主政治的建康发展起到保健的作用;
(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能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监督者也是一种极好的民主教育和训练,通过参与监督,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
99.政治心理有哪些表现形式? P198-199
(1)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活动及其规律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2)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形成的自发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政治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事件、人物、活动等的好恶、亲疏等心理反应。
(3)政治动机:即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政治目标的内在动力。 (4)政治态度:是在以上三个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
作为政治心理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以上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政治心理的整个形成过程。
100.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哪些要素?P199-200
(1)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政治信仰能够赋予政治行为以特定的意义,构成了一定社会人们最重要的政治取向,是决定政治文化性质的关键因素;
(2)政治理想:是人们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未来目标指向的设定。它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中重要的精神依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政治动机和政治行为。
(3)政治理论:是人们有关政治生活的系统性认识以及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原理体系,它是政治思想最为直观和系统的表述。
101.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功能是什么?
答:第一,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
第二,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政治变迁和发展总是与一个社会中人们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等层面的改变相伴随。
102.为什么说意识形态能够发挥“观念的力量”的作用?
答:一方面,它使某种行为和安排合法化;另一方面,使人们在某种目标下凝聚和团结起来。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的力量”,它是一种社会改造方案,也是一种行动计划。它之所以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是由于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一是它对现存秩序表达不满,提出批评;二是它提供未来理想的模式;三是它指出政治变迁如何发生,指明人们应该如何改变现实。
103.自由主义理论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第一,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
第二,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
第三,理性原则。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提示这种理性结构。
第四,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
第五,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它相信,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
第六,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
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代议制和民主制。
第七,宪政主义原则。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
104.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要素有哪些?
答:第一,传统观。保守主义思想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保守”,其字面含义就是“保持”和“维护”。“保守”主题与保守主义者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对已经建立并持久延续的风俗习惯和制度的尊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二,实用主义。强调人类理性的有限性是保守主义的传统。
第三,人性论。保守主义对人性持一种悲观主义态度。认为人是有限的,追求安全的,依赖性很强的动物。人倾向于在一种熟悉的,经过反复验证的稳定和有秩序的环境中过一种社会生活。另外,从精神上说,人也是腐化的动物。
第四,社会有机论。反对上帝创造世界的观念,使现代许多思想家坚信社会是人类精心缔造的产物。
第五,等级观念。按照保守主义的观点,在一个有机的社会中,社会地位的等级化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
第六,权威观念。在权威的问题上,保守主义认为,权威总是自上而下来实施的。它是对没有知识,缺乏经验和教育的人的一种领导,指导和支持,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在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上采取明智的行动。
第七,财产观念。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来,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同时,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
105.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问题?
答: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来,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同时,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此外,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最后,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106.保守主义思想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分为四个阶段: 古典保守主义
最早的保守主义思想被称为“权威主义的保守主义”。它产生于18世纪末期,包括欧洲大陆的保守思想和英美的保守思想。19世纪的保守主义也被称为“家长主义的保守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张国家干预的现代自由主义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达到高潮。
现代保守主义
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经济自由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 新保守主义
新保守主义重新主张19世纪保守的社会原则,希望恢复与家庭,宗教和民族国家相联系的权威和传统价值。
新右派
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右派并没有形成一贯系统的哲学,它只是传统保守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的混合物,具体表述就是:“自由经济”+“强国家”。
107.社会主义思想包括哪些理论形式?
答:1.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思想被统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2.科学社会主义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分析历史和社会发展,阐发了一种宏观的历史发展观。
3.革命社会主义
马克思以后,科学社会主义分化,出现了革命社会义。 4.改良社会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分化以后,社会主义运动在西欧的重要理论形成就是改良社会主义。
108.不同年龄段的政治社会化具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答:1.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一个人从出生到取得公民资格所经历的时期被称为儿童期。儿童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家庭和学校,家庭成员和教师是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启蒙老师。
2.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青年时期是人们取得公民资格到成年阶段的经历。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是个人一生中政治观和政治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参与社会政治实践也成为获得政治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
3.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成年时期是一个人的成熟阶段。在成年阶段,政治社会化过程与他们实际参与的社会政治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态度在成年阶段基本成型,政治社会化主要通过日常社会生活,大众传媒,政治活动和政治实践来实现,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是为个人进一步提供政治知识和技能,完善其政治人格。
109.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是什么?
答:1.家庭
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儿童时代的经历和影响对一个人一生的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
2.学校
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的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
3.大众传播工具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4.社会政治组织
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们通过宣传自己组织的主张和信仰,吸纳新成员,使其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等方式,实现政治文化的传播。
政治符号
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在社会生活在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传播作用。
此外,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110.大众传播工具主要通过哪几种方式实现政治社会化职能?
答: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新闻报道,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关注,以增强公众政治认知。二是在宣传报导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感情。大众传播工具不仅是信息沟通的桥梁,而且是改造政治文化的工具。
111.为什么说在所有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中,政党是最重要社会化途径?
答:在所有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中,政党是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它通过宣传党的纲领,政策主张,影响社会大众的政治态度;通过发展新成员,使他们在党组织中受到社会化的培训;通过党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其成员和拥护者的政治参与。
112.政治革命不同于其他政治发展方式的特征是什么?
答:作为政治关系质变过程的政治革命,具有不同于其他政治发展方式的特征:首先,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其次,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再次,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最后,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113.政治革命对社会政治的发展具有哪些作用?
答:在历史上,政治革命对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革命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改变了社会发展的政治环境,更新了政治体系,变革了政治观念和政治文化,从而为社会政治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114.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答:政治改革的特征是:第一,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第二,政治改革是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第三,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第四,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115.政治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答: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一样,在社会政治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缓解社会利益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它是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政治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最后,它是社会政治生活中防止和消除弊端的有效手段。
116.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国家建设,即通过君主集权和绝对主义从封建主义,诸侯割据到建立现代民族国定家的过程;二是民主化,即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渐进式改革确立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扩大政治参与,建立民主的政治体制,如代议制,普选制,政党制,现代官僚制和司法独立制度;三是福利化,国家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福利国家。
117.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具有哪几种发展模式?
答:第一种是渐进----妥协式的发展道路,以英国为典型。这种发展道路的特点还包括政治生活相对稳定,政体长期延续,尊重传统体制,先例和习惯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种是激进----革命的发展道路,以法国为典型。这种政治发展的模式主要是依靠革命和暴力在政治生活中的颠覆性效果来实现对体制和政权的更替。
第三种保守----改良的发展道路,以德国为典型。这些国家采取了改良主义的保守道路,通过政治统治自上而下对原有的制度在保存其实质的前提下进行逐步调整和改进,以适应新的政治形势变化的需要,以此来实现政治发展的目标。
118.政治我稳定对政治发展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政治稳定对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第一,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内在目标之一。一个良好社会的政治秩序必然是稳定的,人们将有序地组织他们的社会生活,而不必因为政治不稳定而造成社会福利的总损失。第二,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作为政治发展目标之一的政治稳定,要求政治体系在制定政治发展的目标时,应当将政治稳定纳入政治发展的其他目标之内,在实现政治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有秩序,有步骤的进行。政治稳定作为政治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政治体系实现政治发展目标的基础保证,只有在政治有序运行的前提下,政治发展的目标才能按照既定的计划方案逐步得到实现。
119.为什么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呢?
答:第一,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
第二,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活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作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
第三,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民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期望增长只有同经济增长同步趋进,才能实现社会满足。
第四,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
第五,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体系统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
120.政治制度化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政治参与指人作向公共领域表达并聚合其政治利益和要求的行为。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是整合社会阶级,阶层和利益团体的重要阶段。一般来说:它要求:一是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二是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
第二,政治管理的制度化。政治管理是将已经转化为政治决策的政治要求和利益实施和贯彻的过程。政治管理的制度化要求:一是政府职能结构的合理化。二是行政执行的程序化。
121.政治管理的制度化有哪些要求?
政治管理的制度化要求:一是政府职能结构的合理化。政府职能部门是政治管理的主体,其结构设置的合理与否影响了政治管理的效率与公平。二是行政执行的程序化。现代政治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程序化,这意味着政治管理并不依赖于官员的思想、个性等主观特征,而是依靠一种程序化的机制来实现政治管理的有序和效率。三是反馈与监督机制的制度化。政治管理必须有了反馈与监督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流程。反馈与监督是被管理对象对于政治管理行为的一种制约和评价,它的制度化是政治管理制度化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122.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秩序原则,它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法治;
(2)自由原则,它体现在政治上指个人的自由权和有限政府; (3)平等原则,它体现在政治上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民主;
(4)宽容和理性精神,它包含如下内容、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妥协精神以及责任精神。
123.宽容和理性精神在政治上包含哪些内容?
(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再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
(2)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
(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124.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
(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
(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制国的统一。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制国有机统一起来。
(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125.全球化具有哪些特征?
(1)全球化是自近代资本主义诞生以来而开始的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的趋势; (2)全球化的内容以经济领域为主,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3)全球化的进程是世界各民族、国家和文化相互冲突和磨合的过程。
126.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有哪些影响?
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全球化在政治文化方面的作用起着“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全球化使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交流与开放、民主。另一方面,全球化的过程中同时也存在一种政治文化上多元主义的倾向。
127.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
(1)全球化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2)全球化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高的要求; (3)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
(4)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
128.早期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总特征是什么?
早期现代国家的政治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国家建设,即通过君主集权和绝对主义从封建主义、诸侯割据到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二是民主化,即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渐进式改革确立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扩大政治参与,建立民主的政治体系,如代议制、普选制、政党制、现代官僚制和司法独立制度;三是福利化,国家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福利国家。尽管早期现代化国家在这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经历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一般都或多或少的经历了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这是早期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总体特征。
129.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经济上分配不公对政治稳定有哪些影响?
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再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的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
130.跨国公司对民族国家主权冲击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1)跨国公司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庞大的跨国网络,摆脱东道国和母国的控制; (2)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施加压力和寻求、培植代理人,影响东道国和母国的决策; (3)跨国公司通过“公司文化”的营造和推广,传播价值观念、文化意识,改变东道国和母国的旧有传统价值;
(4)跨国公司通过培训超越国籍和种族的“公司公民”,形成“无国界经济”或“无国籍企业”,将对公司的忠诚提升到对国家的忠诚之上;
(5)跨国公司创造的税收,更使单一民族国家要从原先的国有化运动制主权,与整个世界竞争。
131. 目前,得到普遍认同的宪政民主原则是什么?
答:财产权不可侵犯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公民自由权利不可侵犯原则,法制主义原则,分权制衡与有限政府原则等,
132. 目前,得到普遍认同的宪政制度原则是什么?
答:宪法及其保障制度(规定了政府权利的宗旨和原则),代议制政府制度(政府权力的组织运行方式),围绕代议制度而产生的普选制度和竞争性政党制度(政府权力的产生方式),选举与任命相结合的人事制度(公职人员的产生和责任方式),对政府权力的社会制约监督制度(公共权力的监督方式)等。
133. 近代启蒙思想家所阐述的哪些思促使了民主观念发生了现代性变革?
答:一、民主的意义和“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 二、民主的范围:“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 三、民主的运作方式:“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取代“直接民主”或“参与制民主”
四、民主的基础与前提: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134.民主观念发生的现代性变革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一、民主的意义和“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 二、民主的范围:“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 三、民主的运作方式:“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取代“直接民主”或“参与制民主”
四、民主的基础与前提: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135. 最具代表性的民主理论有那些?
答:有直接参与民主理论、代议制民主理论(或自由民主理论)、精英民主理论和多元民主理论。
136. 代议制民主理论是针对哪几种情况而展开讨论的?
答:首先,反对传统的个人、家族或帮派式的专制暴政。其次,反对“暴民政治”和“多数人暴政”。最后,反对政府滥用公权,侵害公民自由权利。
137. 多元民主理论与精英主义民主观的不同之处有哪些?
答:首先,多元民主理论不认为公民的作用不仅仅限于定期参加选举。如果公民的政治
参与仅限于定期选举的话,就不能有效地控制政治巨头。实际上,在两次选举期间,利益集团和公民其他形式的政治参与对民主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它认为,政治精英并不是一个固定的集团,权利集中在某一政治精英手中也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138.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是什么?
答: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并不仅仅是工具性的,它本身就是值得珍视的。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自治”。民主的实质就是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管理,即“自治”。“自治”是人类生活的理想境界,它意味着个人充分地实现了自主权;政治服从不是服从强加与个人之上的外部或内部的某种专制力量,而是服从包括自己在内的公共权利。
正在阅读: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03-16
2016年迎新生庆国庆文艺晚会晚会节目单01-12
行政裁决行为的可诉性探讨08-07
小初高学习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4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练习06-17
《我爱家乡 我爱祖国》教案0205-08
2018最新应急预案范本模板-化粪池危险防护应急预案06-01
4款世界顶级袖珍迷你便携望远镜对比评测- 巅峰对决04-19
02 流体静力学09-05
同步计数器举例03-29
网络安装技术咨询服务合同04-10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马克思主义
- 代表性
- 具有
- 哪些
- 政治
- 参公人员登记前考试复习重点梳理
- 形势与政策论文
- 牛津高中英语词汇讲解--模块一第二单元
- 2011年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笔试试题
- 牛场巴本库热小学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 生理学题库(师范类)
- 消费者行为与企业营销研究
-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条件专项整治情况工作总结
- Powerpoint 2003课堂练习题
- 园艺学概论
- 我国核电发展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 中考英语分类复习练习 非谓语动词用法详解
- 医务人员岗位基本技能和竞赛活动方案
- 2014-2019年中国地毯行业全景调研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 - 图文
- 电位滴定法在有机物测定中的应用
- 光纤布线方案设计 - 图文
- 建筑工程总包及各分包的工作界面
-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2014
- 甘肃教育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全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