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审稻新品种

更新时间:2024-03-17 09: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01 品种名称:特优9846 选育单位:广西容县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龙特甫A×容恢9846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9.3天,比对照天优998长6.2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叶色浓绿,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1万穗,株高113.1厘米,穗长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30.1粒,结实率82.6%,千粒重29.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9.7%,长宽比2.5,垩白粒率96%,垩白度24.5%,胶稠度3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8%。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华南早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9.32千克,比对照天优998增产7.44%(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494.97千克,比对照天优998增产6.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2.14千克,比对照天优998增产6.73%,增产点比例83.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5.56千克,比对照天优998增产2.3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0~12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1.5千克,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内移栽,栽插规格以20厘米×23.3厘米为

宜,每穴栽插2~3粒谷苗,每亩插足6万~8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期、后期酌情补施穗肥。一般每亩需纯氮15千克、五氧化二磷12千克、氧化钾12千克。在水浆管理上,做到深水活棵,浅水分蘖,有水孕穗,适时轻晒,后期干湿交替,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较迟,产量高,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感白背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及西南部的平原地区、福建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02 品种名称:天优57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578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4.6天,比对照天优998长1.5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叶色淡绿,熟期熟色好,穗顶有芒,颖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8.0万穗,株高102.5厘米,穗长22.2厘米,每穗总粒数146.4粒,结实率76.6%,千粒重26.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1级,穗瘟损失率最

高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8.8%,长宽比2.8,垩白粒率58%,垩白度14.7%,胶稠度3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5%。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华南早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9.16千克,比对照天优998增产7.41%(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482.47千克,比对照天优998增产3.3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5.81千克,比对照天优998增产5.38%,增产点比例83.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5.01千克,比对照天优998增产0.0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2.5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0.75千克为宜。2.移栽:栽插秧龄一般为35~40天、抛秧秧龄一般为15~20天,大田栽插密度以16.7厘米×20厘米或16.7厘米×23.3厘米为宜,每穴栽插2粒谷苗,基本苗达到7万~8万为宜。3.肥水管理:可参照Ⅱ优128。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感白背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及西南部的平原地区、福建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03 品种名称:嘉糯1优2号

选育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嘉农wxA1×嘉糯恢2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糯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1.4天,比对照博优998短2.3天。株型适中,剑叶较宽长易披,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叶鞘紫色,叶枕、叶耳白色,颖尖浅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6.4万穗,株高112.2厘米,穗长24.5厘米,每穗总粒数155.7粒,结实率86.6%,千粒重26.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6%,长宽比2.5,胶稠度1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米质优。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华南感光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7.39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2.16%(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25.29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减产0.54%(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1.34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0.76%,增产点比例58.8%;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8.67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3.4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0~15千克,稀播、匀播,施足基肥,适施“断奶肥”和“送嫁肥”,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内移栽,栽插规格20厘米×17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需肥量中等偏上,高产田块每亩需纯氮13~15千克。重施基肥,巧施分蘖肥和穗、粒肥。氮肥基肥占60%,追肥和粒肥各占20%。移栽活棵后每亩施5~10千克尿素促进活棵早发,孕

穗初期每亩施5~10千克尿素作孕穗肥,齐穗或生长后期叶面喷施0.1%磷酸二氢钾,视苗情每亩施3~5千克尿素作粒肥。水浆管理上掌握“浅水插秧,寸水活棵,浅水促蘖,适时搁田,保水孕穗扬花,保湿灌浆结实”的原则。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蓟马、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中等,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及西南部、福建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04 品种名称:泰优99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品种来源:D62A×泸恢1345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9.8天,比对照Ⅱ优838长3.1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色浓绿,颖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6.0万穗,株高120.7厘米,穗长25.8厘米,每穗总粒数169.9粒,结实率80.6%,千粒重30.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中等,对低温敏感。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

56.7%,长宽比2.4,垩白粒率31%,垩白度5.4%,胶稠度4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4%。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上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0.6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16%(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44.1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8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7.3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52%,增产点比例80.8%;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9.9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2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采取地膜湿润育秧,稀播培育壮秧。2.移栽:适时早栽,每亩栽插1.0~1.5万穴,每穴栽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本田施足底肥,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0~13千克,配合磷钾肥,注意在幼穗分化始期适当追施穗肥。水浆管理参照各地中稻生产要求。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稻瘟病、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05 品种名称:内5优5399

选育单位: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内香5A×内恢339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6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6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叶片宽大直立,熟期转色好,叶鞘、叶缘、颖尖、茎节均为紫色,穗顶部少量谷粒有短芒,每亩有效穗数16.0万穗,株高113.2厘米,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70.9粒,结实率80.1%,千粒重29.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5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中等,对低温敏感。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1%,长宽比3.1,垩白粒率22%,垩白度2.6%,胶稠度6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上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9.6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0.17%(不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10.2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0.84%(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9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0.51%,增产点比例61.5%;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7.9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0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每亩用种量1.0千克,采取湿润地膜育秧或两段育秧,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中苗移栽,宽行窄株规格,每亩栽插1.3万~1.5万穴,每穴栽插2粒谷苗,基本苗达到9万~10万苗。3.肥水管理:施肥宜重底早追,多施用有机肥,注意氮、磷、钾肥

合理搭配,切忌偏施氮肥,超高产栽培适当增施磷、钾肥。特别注意后期水肥管理,忌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06 品种名称:川香优178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川香31A×成恢17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8.0天,比对照Ⅱ优838长2.7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剑叶挺直,谷壳秆黄、无芒、颖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6.9万穗,株高113.0厘米,穗长25.7厘米,每穗总粒数162.7粒,结实率75.1%,千粒重28.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3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中等,对低温敏感。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5%,长宽比2.8,垩白粒率20%,垩白度2.8%,胶稠度6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上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6.3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减产5.58%(极

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53.4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减产3.5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9.8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减产4.57%,增产点比例28.1%;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4.9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减产2.0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育秧。2.移栽:一般每亩栽插1.6万~2.0万穴、10万~12万基本苗为宜。3.肥水管理:需肥量中等,水浆管理参照各地中稻生产要求。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一般,中抗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07 品种名称:川农优527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川农1A×蜀恢527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8.3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2天。株型适中,叶片易披垂,叶鞘、叶耳、稃尖、柱头均为紫色,部分籽粒有短芒,每亩有效穗数16.2万穗,株

高114.5厘米,穗长24.9厘米,每穗总粒数159.4粒,结实率81.8%,千粒重31.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中等,对低温敏感。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7%,长宽比2.9,垩白粒率19%,垩白度3.1%,胶稠度5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上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2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57%(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18.7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5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4.9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54%,增产点比例80.4%;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6.8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5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采取保温育秧方式,培育壮秧。2.移栽:合理密植,栽足基本苗,每亩栽插1.5万~1.8万穴,每穴栽插2谷粒苗,每亩基本苗10万~12万苗。3.肥水管理:科学配方施肥,重底早追,看苗补施穗粒肥。一般每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肥合理搭配。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增强抗逆能力。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

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08 品种名称:中嘉早17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中选181/嘉育253

省级审定情况:2008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9.0天,比对照浙733长0.6天。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茎秆粗壮,叶片宽挺,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0.6万穗,株高88.4厘米,穗长18.0厘米,每穗总粒数122.5粒,结实率82.5%,千粒重26.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7%,长宽比2.2,垩白粒率96%,垩白度17.9%,胶稠度7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9%。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中熟早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1.40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10.50%(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03.88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7.7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7.64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9.12%,增产点比例91.2%;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7.88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14.7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塑料软盘育秧宜适当早播,大田每亩用种量3~3.5千克;地膜湿润育秧每亩大田用种量4.5~5千克。注意种子消毒处理,培育壮秧。直播掌握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3℃以上时播种。2.移栽:适时移栽,每亩插足基本苗10万苗以上;抛秧一般在3叶1心至4叶1心期,每亩抛栽2.5万株、基本苗10万苗以上。3.肥水管理:需肥量中等,宜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总用肥量每亩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0.5:1。用有机肥作基肥,一般每亩施55~60担标准肥,并每亩配施钾肥7.5~10千克。合理管水,抛秧后应轻搁田1~2天促扎根立苗,抛、插秧后约5天施用除草剂并保持4~5天水层,当每亩苗数达到24万苗左右开始多次露田控苗促根,成熟收获前4~6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感白背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09 品种名称:淦鑫203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荣丰A×R3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4天,比对照金优402长1.7天。株型适中,叶色淡绿,叶片挺直,剑叶短宽挺,熟期转色好,叶鞘、稃尖紫色,穗顶部间有短芒,每亩有效穗数21.8万穗,株高95.5厘米,穗长18.4厘米,每穗总粒数103.5粒,结实率86.3%,千粒重28.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8.6%,长宽比2.9,垩白粒率49%,垩白度12.1%,胶稠度5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9%。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早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3.46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37%(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28.49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9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0.97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66%,增产点比例88.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7.34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3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旱育秧适当早播,大田每亩用种量育秧移栽为1.5~2千克、抛秧为2~3千克,秧田每亩播种量10~15千克,注意种子消毒处理,培育壮秧。2.移栽:适宜抛秧或小苗带土移栽,一般塑料软盘育秧3.1~3.5叶抛秧,水育秧4.5~5.0叶移栽,栽插规格为13.3

厘米×16.7厘米或16.7厘米×16.7厘米,每穴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8万~10万苗。3.肥水管理:采用基肥足、早追肥、巧补穗肥方法。水分管理做到分蘖时干湿相间促分蘖,当每亩总苗数达到25万苗时及时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保持田面有水,后期干湿交替壮籽,保持根系活力,切忌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平原地区、湖南以及福建北部、浙江中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10 品种名称:株两优4024

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株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株1S×4024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0.2天,比对照金优402短2.5天。株型较松散,叶色浓绿,抗倒性一般,较易落粒,每亩有效穗数21.0万穗,株高100.0厘米,穗长19.6厘米,每穗总粒数106.3粒,结实率87.7%,千粒重28.5克。抗性:

稻瘟病综合指数4.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4%,长宽比3.1,垩白粒率98%,垩白度18.6%,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9%。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早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8.60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5.42%(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27.98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8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3.29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5.13%,增产点比例85.0%;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8.50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5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旱育秧宜适当早播,秧田每亩播种量20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2~2.5千克,注意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一般旱育小苗3.1~4.1叶抛栽,水育秧秧龄25~30天、4.5~5.0叶移栽。栽插密度16.5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3粒谷苗,抛栽密度每平方米28穴,每亩基本苗8万~10万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土壤需施纯氮10千克、五氧化二磷6千克、氧化钾6.5千克,采取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的施肥方法。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当每亩总苗数达到25万苗时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面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壮籽,切忌落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以及福建北部、浙江中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11 品种名称:天优3611

选育单位:扬州大学农学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天丰A×SIR361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1天,比对照Ⅱ优838长3.1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片较长易披,有顶芒,每亩有效穗数15.8万穗,株高120.3厘米,穗长24.4厘米,每穗总粒数189.1粒,结实率75.4%,千粒重27.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6.2%,长宽比2.9,垩白粒率56%,垩白度11.1%,胶稠度7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7%。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8.9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52%(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85.4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3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7.22

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42%,增产点比例72.1%;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0.1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7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湿润育秧每亩秧田播种量10.0~12.5千克,肥床旱育秧每亩播种量12.5~15.0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1.0千克,培育带2~3个大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每亩栽插1.5万~2.0万穴,每穴栽插1~2粒谷苗,每亩栽插基本苗8万~10万苗。3.肥水管理:大田每亩施纯氮10~15千克,基蘖肥占70%,配合磷、钾肥施用。分蘖肥宜早施速效氮肥促早发攻穗,穗肥看苗平衡施用,兼顾促大穗和提高结实率。苗期浅水勤灌,足苗后及时搁田,抽穗后湿润灌溉,收获前10天左右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中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12 品种名称:丰两优四号

选育单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丰39S×盐稻4号选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3天,比对照Ⅱ优838长0.1天。株型紧凑,长势繁茂,叶片挺直,熟期转色好,芽鞘、叶鞘绿色,稃尖无色、无芒,每亩有效穗数16.1万穗,株高124.8厘米,穗长24.2厘米,每穗总粒数180.6粒,结实率79.7%,千粒重28.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3%,长宽比2.9,垩白粒率21%,垩白度2.9%,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2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25%(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16.5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8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6.4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04%,增产点比例93.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5.19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9.4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旱育秧或湿润育秧,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适时移栽,秧龄30天为宜,中上等肥力田块栽插规格16.7厘米×26.7厘米,中等及肥力偏下的田块适当增加密度。3.肥水管理:每亩大田需肥总量纯氮14~18千克、磷肥40~50千克、钾肥15千克,总用量

的60%做基面肥,移栽活棵后每亩追施5~8千克尿素促分蘖,孕穗至破口期每亩追施3~5千克尿素作穗粒肥。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后期干干湿湿”的灌溉方式,每亩达18万苗时及时排水晒田控苗。 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13 品种名称:丰优989

选育单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丰7A×98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1.8天,比对照Ⅱ优838短3.4天。株型适中,叶片易披,抗倒性一般,芽鞘、叶鞘、稃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5.6万穗,株高127.0厘米,穗长25.4厘米,每穗总粒数199.4粒,结实率79.5%,千粒重27.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5%,长宽比2.8,垩白粒率26%,垩白度3.0%,胶稠度

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8%。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1.8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46%(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16.6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8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4.2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67%,增产点比例96.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1.3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0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采取旱育秧或湿润育秧方式,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适时移栽,秧龄30天为宜,中上等肥力田块栽插规格16.7厘米×26.7厘米,肥力中等及偏下的田块适当增加密度。3.肥水管理:每亩大田需肥总量纯氮14~16千克、磷肥40~50千克、钾肥15千克,总用量的60%做基面肥,移栽活棵后每亩追施5~8千克尿素促分蘖,孕穗至破口期每亩追施3~5千克尿素作穗粒肥。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后期干干湿湿”的灌溉方式,每亩达18万苗时及时排水晒田控苗。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5.抽穗期注意防高温危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14 品种名称:钱优1号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钱江1号A×浙恢7954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浙江、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9.7天,比对照Ⅱ优838短4.3天。株型紧凑,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5万穗,株高114.6厘米,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76.6粒,结实率77.2%,千粒重26.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4%,长宽比2.7,垩白粒率48%,垩白度6.5%,胶稠度6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1%。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6.5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67%(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87.4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5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7.0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63%,增产点比例75.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5.7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8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稀播匀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25~30天移栽,栽插密度16.7厘米×26厘米或13.3厘米×30厘米,每亩插足5万~7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块,一般每亩施纯氮10千克、磷肥30千克、钾肥20千克。应控制氮肥施用量,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适施穗肥。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插秧,深水返青,返青后浅水勤灌促分蘖,每亩达到23~24万苗时开始搁田控制分蘖,后期干湿交替防早衰。 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15 品种名称:扬籼优418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扬籼2A×扬恢418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5天,比对照Ⅱ优838

长0.5天。株型紧凑,长势繁茂,叶片较长易披,熟期转色好,谷粒有芒,每亩有效穗数15.5万穗,株高126.2厘米,穗长24.9厘米,每穗总粒数183.1粒,结实率79.0%,千粒重27.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7.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0%,长宽比3.0,垩白粒率22%,垩白度3.1%,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1.8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0.02%(不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67.7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05%(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9.79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0.54%,增产点比例51.4%;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9.1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5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播种量湿润育秧每亩10千克,旱育秧每亩20千克,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30~35天移栽,一般每亩栽插1.8万~2万穴、基本苗7万~8万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量15千克左右,肥料运筹上采取“前重、中控、后补”的施肥原则,并重视磷钾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每亩茎蘖苗达到16万~18万苗时及时分次搁田,后期田间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收割前一周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

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中等,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16 品种名称:深两优5814

选育单位: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

品种来源:Y58S×丙4114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6.8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8天。株型适中,叶片挺直,谷粒有芒,每亩有效穗数17.2万穗,株高124.3厘米,穗长26.5厘米,每穗总粒数171.4粒,结实率84.1%,千粒重25.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5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8%,长宽比3.0,垩白粒率13%,垩白度2.0%,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

试验,平均亩产585.6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24%(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88.7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2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7.19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22%,增产点比例68.8%;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7.9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1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每亩大田用种量1.5千克左右,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栽插密度以20厘米×20厘米或18厘米×25厘米为宜,每亩插足基本苗6万~8万苗。3.肥水管理:适宜中等偏上肥力水平栽培,施肥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前期重施,早施追肥,后期看苗施肥。后期采用干干湿湿灌溉,不宜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17 品种名称:协优152

选育单位:定远双丰农业科学研究中心、成都视达生物技术开发研究所

品种来源:协青早A×R15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8天,比对照Ⅱ优838短2.4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片较长易披,抗倒性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6.1万穗,株高124.7厘米,穗长27.4厘米,每穗总粒数165.8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8.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抽穗期耐热性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0%,长宽比3.0,垩白粒率42%,垩白度6.3%,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2%。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1.7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77%(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87.3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9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9.5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38%,增产点比例75.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8.2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9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培育壮秧。2.移栽:每亩栽插1.8万~2.0万穴,栽插规格16.7厘米 ×20厘米或13.3厘米×23.3厘米,每穴栽插1~2粒种子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底肥每亩施有机肥500千克以上、尿素10千克、磷肥30千克、钾肥10千克,分蘖肥于返青后每亩施尿素10千克,酌情施穗肥每亩尿素3~5千克。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蓟马、螟虫、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18 品种名称:宜优673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宜香A×福恢673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8天,比对照Ⅱ优838长0.5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抗倒性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6.6万穗,株高132.4厘米,穗长28.1厘米,每穗总粒数152.6粒,结实率75.8%,千粒重30.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9.8%,长宽比3.1,垩白粒率52%,垩白度6.7%,胶稠度6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4%。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1.4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73%(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83.60千克,比对照Ⅱ

优838增产3.3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5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02%,增产点比例79.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1.5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4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采用湿润育秧方式,秧田每亩播种量15千克左右为宜,稀播匀播,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25~30天左右移栽,栽插规格18厘米×20厘米为宜,每穴栽插1~2粒谷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水平田块一般每亩施用纯氮10千克,注意氮、磷、钾合理配比,适当加大钾肥用量,比例以1.0:0.5:1.0为好。以基肥为主,分蘖肥用量约占总量的40~45%,穗肥以钾肥为重。水浆管理采取浅水勤灌,湿润稳长,苗数达到预定的80%后及时脱水搁田,到孕穗期开始复水,后期干湿壮籽,防断水过早。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19 品种名称:中9优8012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9A×中恢801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1天,比对照Ⅱ优838短0.1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剑叶宽而长,叶色淡绿,熟期转色好,稃尖无色、无芒,每亩有效穗数15.6万穗,株高125.7厘米,穗长26.0厘米,每穗总粒数184.5粒,结实率79.9%,千粒重26.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5%,长宽比3.1,垩白粒率31%,垩白度6.3%,胶稠度6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6%。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6.9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74%(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78.1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3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5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02%,增产点比例76.2%;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8.4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3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6千克,稀播匀播,适施秧田肥,及时防病治虫,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20~25天移栽,每亩栽插l.0万~1.3万穴,每亩栽插基本苗3万~5万苗。3.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基肥用水稻专用肥每亩50千克,追肥在移栽后10天内每亩施尿素7.5千克。水浆管理上,做到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及时搁田,多次轻搁,

浅水养胎,保水养花,湿润灌溉,不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20 品种名称:盐两优888

选育单位: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盐582S×盐恢888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1.4天,比对照Ⅱ优838短3.4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叶片挺直,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2万穗,株高120.7厘米,穗长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72.9粒,结实率82.7%,千粒重28.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9%,长宽比2.9,垩白粒率31%,垩白度3.7%,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2%。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3.49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05%(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16.25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5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4.8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29%,增产点比例86.4%;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8.39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1.3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水育秧每亩秧田播种量15千克左右,旱育秧每亩播种量25千克左右,施足基肥,早施断奶肥,追施促蘖肥、送嫁肥,注意防治稻蓟马、蚜虫,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每亩栽插1.6万~1.8万穴左右,每穴栽插1~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7万~8万苗,做到浅插、匀栽。3.肥水管理:按照“前促、中控、后补”的原则,基面肥占40%,分蘖肥占30%,穗肥占30%。水浆管理宜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扬花、后期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要求移栽后20天左右发足等穗苗,适时排水搁田,高峰苗每亩不超过25万苗,成穗每亩16万~17万穗,后期湿润养老,收割前5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等病虫害。5.抽穗期注意防高温危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

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21 品种名称:丰两优晚三

选育单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丰39S×丰恢3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9.8天,比对照金优207短1.1天。株型略散,叶色浓绿、穗层欠整齐,熟期转色一般,芽鞘、叶鞘绿色,稃尖无色、无芒,每亩有效穗数18.3万穗,株高107.4厘米,穗长23.6厘米,每穗总粒数173.8粒,结实率80.0%,千粒重23.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0%,长宽比3.1,垩白粒率20%,垩白度2.4%,胶稠度6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6.44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5.93%(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28.14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8.3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7.29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7.14%,增产点比例84.5%;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7.63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4.4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采取旱育秧或湿润

育秧,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25~30天移栽,中上等肥力田块,栽插规格16.7厘米×20.0厘米,中等及肥力偏下的田块适当增加密度。 3.肥水管理:每亩施用纯氮12~14千克、五氧化二磷10千克、氧化钾10千克,氮肥施用原则为前重、中控、后补,基肥60%、追肥20%、穗肥20%;科学管水,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后期干干湿湿”的灌溉方式,每亩达到20万苗时及时排水晒田。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湖北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22 品种名称:中3优1681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3A×中恢168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3.9天,比对照金优207长3.0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8.9万穗,株高106.3厘米,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60.9粒,结实率78.4%,千粒重24.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白叶枯病5

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冷性中等。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2%,长宽比2.9,垩白粒率14%,垩白度1.9%,胶稠度6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4%。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5.26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6.16%(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26.59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5.8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0.93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5.98%,增产点比例83.9%;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9.15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6.6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秧田每亩播种量9~10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1.5千克,施足基肥,适施断奶肥、促蘖肥,及时防治病虫草害,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25~30天移栽,采取宽行窄株栽插为宜,栽插规格13.3厘米×26.7厘米或13.3厘米×25厘米,每亩栽插2万~2.5万穴,每穴2~3粒谷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10千克、五氧化二磷6千克、氧化钾9千克,磷钾肥作基肥,氮肥70%作基肥、30%作追肥,坚持基肥足、追肥早的施肥原则。合理管水,做到寸水返青,及时晒田,有水孕穗,干湿壮籽,后期不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湖北及安徽长江以南

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23 品种名称:内2优111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内2A×中恢111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0.7天,比对照汕优46长2.1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稃尖无色、无芒,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株高107.8厘米,穗长24.1厘米,每穗总粒数149.4粒,结实率68.1%,千粒重31.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冷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0%,长宽比3.1,垩白粒率16%,垩白度1.1%,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4.82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11%(不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13.89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5.7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4.35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3.45%,增产点比例71.8%;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5.5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

2.3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稀播,3~4叶龄施“断奶肥”,移栽前5天施“起身肥”,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在25~28天移栽,栽插密度20厘米×25厘米。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以复合肥为好,栽插后5~7天追第一次肥,栽插后15天看苗补施磷钾肥,孕穗前施少量钾肥。前期以浅水湿润灌溉为主,做到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及时搁田,多次轻搁,浅水养胎,保水养花,湿润灌溉,不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24 品种名称:天丰优316

选育单位:广东省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汕恢316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

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9.9天,比对照汕优46长1.3天。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剑叶短挺,熟期转色好,有顶芒,每亩有效穗数18.2万穗,株高103.5厘米,穗长21.5厘米,每穗总粒数169.4粒,结实率71.6%,千粒重24.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抽穗期耐冷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1%,长宽比3.4,垩白粒率2%,垩白度0.1%,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5.06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16%(不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489.44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0.68%(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2.25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0.91%,增产点比例49.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0.32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0.2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0.0~12.5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1.25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30天以内移栽,合理密植,栽插规格16.7厘米×23.3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每亩栽插8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前期肥,适时适量施好促花、保花肥,前、中、后期肥量可按70%、25%、5%施用,氮、磷、钾肥比例为1:0.5:1。水分管理掌握插后浅水促蘖,够苗及时露晒田,中期湿润壮胎,浅水扬花,后

期干湿交替,切忌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5.抽穗期注意防冷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25 品种名称:金优38

选育单位:黄冈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金23A×冈恢38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5.5天,比对照汕优46短3.1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稃尖紫色、短芒。每亩有效穗数17.4万穗,株高104.0厘米,穗长24.5厘米,每穗总粒数133.1粒,结实率77.8%,千粒重28.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3%,长宽比3.2,垩白粒率5%,垩白度0.4%,胶稠度7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

域试验,平均亩产457.71千克,比对照汕优46减产2.53%(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469.10千克,比对照汕优46减产3.5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3.41千克,比对照汕优46减产3.03%,增产点比例28.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8.43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7.9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2.5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0.75~1.0千克,每亩施复合肥15~20千克作底肥,2叶1心和移栽前7天每亩各追施尿素5千克,注意防治稻蓟马,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栽插株行距16.7厘米×20厘米,每亩插足基本苗6万~7.5万苗。3.肥水管理:大田每亩施复合肥30~50千克或碳铵50千克、氯化钾15千克、过磷酸钙30 千克作底肥,移栽后7天每亩追施尿素、氯化钾各10千克。深水返青,浅水分蘖,每亩最高苗达到30万苗左右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水层,灌浆期湿润管理,后期不宜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中等,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26 品种名称:C两优396 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C815S×396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8.5天,比对照汕优46长1.3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稃尖紫色,穗顶部分籽粒有顶芒,每亩有效穗数18.0万穗,株高105.3厘米,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28.8粒,结实率79.8%,千粒重29.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7%,长宽比3.0,垩白粒率19%,垩白度2.8%,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0.76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1.23%(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19.52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8.4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0.14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9.87%,增产点比例88.5%;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3.45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8.6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9~

10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0.85千克,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在25天左右移栽,栽插规格20厘米×26厘米,每穴栽插4~5苗。3.肥水管理:施足底肥,每亩施碳铵35千克、过磷酸钙35千克,栽插后5~7天每亩施尿素4千克、氯化钾10千克,大田氮、磷、钾施用比例为2:0.8:1,并结合追肥进行化学除草。有水插秧,深水活棵,浅水分蘖,一般在插秧后15~20天开始晒田,中后期干湿交替,收割前7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5.抽穗期注意防冷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审稻2009027 品种名称:奥龙优282

选育单位:湖南怀化奥谱隆作物育种工程研究所 品种来源:奥龙1S×H28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0.5天,比对照汕优46长3.3天。株型紧凑,茎秆粗壮,叶色浓绿,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稃尖无色,穗顶部籽粒罕有短芒,每亩有效穗数17.4万穗,株高113.3厘米,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

136.5粒,结实率76.3%,千粒重30.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7%,长宽比3.2,垩白粒率13%,垩白度2.2%,胶稠度8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6.07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10%(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03.38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5.1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4.72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60%,增产点比例76.9%;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6.05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6.7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2~1.5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22~27天、5.5~6叶期移栽,栽插密度为20.0厘米×23.3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大田需肥水平中等,重施底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总养分含量≥45%的复合肥每亩20~25千克,栽插返青后每亩追施尿素7~8千克、氯化钾6~7千克,孕穗中后期看苗情补施磷、钾等穗粒肥,抽穗灌浆期忌施氮肥。栽插后寸水返青,薄水与湿润间歇式灌溉促发低位分蘖,够苗及时晒田,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收割前6~8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5.抽穗期注意防冷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28 品种名称:湘丰优186

选育单位:湖南隆平超级杂交稻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湘丰70A×湘恢18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7.3天,比对照汕优46长0.1天。株型适中,熟期转色好,谷粒稃尖紫色、有顶芒,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株高111.1厘米,穗长24.0厘米,每穗总粒数148.8粒,结实率78.2%,千粒重28.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4%,长宽比3.1,垩白粒率10%,垩白度1.6%,胶稠度7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0.36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2.92%(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02.05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8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1.20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3.87%,增产点比例76.9%;2008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8.44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3.1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2~15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1.5千克,稀播,培养壮秧。2.移栽:秧龄25~30移栽,栽插密度以16.7厘米×20厘米 或16.7厘米×23.3厘米为宜。3.肥水管理:以基肥为主,早施追肥,中后期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基肥占60~70%,追肥占30~40%。深水返青,浅水分蘖,适时搁田控苗,后期干湿状籽,湿润养根。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5.抽穗期注意防冷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29 品种名称:天优122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122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6.6天,比对照汕优46

短2.9天。株型紧凑,茎秆较细,剑叶短挺,叶色淡绿,熟期转色好,稃尖紫色、穗顶部谷粒有少许短芒,每亩有效穗数18.8万穗,株高101.8厘米,穗长21.5厘米,每穗总粒数141.9粒,结实率77.6%,千粒重25.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4%,长宽比3.5,垩白粒率6%,垩白度0.8%,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7%,达到国标优质1级。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0.36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93%(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491.33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2.7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5.84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2.35%,增产点比例64.1%;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4.39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7.3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0~12.5千克,稀播,注意防治稻蓟马,培育壮秧。2.移栽:移栽秧龄一般为18~20天左右,每亩栽插1.8万~2万穴、基本苗4万苗左右。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蘖肥,生长后期注意看苗情补施保花肥。水浆管理上宜浅水移栽,寸水活棵,薄水促分蘖,够苗晒田。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

虱,米质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30 品种名称:丰源优227

选育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丰源A×湘恢227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9.2天,比对照汕优46短0.2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稃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9.4万穗,株高104.3厘米,穗长22.3厘米,每穗总粒数125.6粒,结实率78.7%,千粒重26.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1.0%,长宽比2.8,垩白粒率8%,垩白度1.1%,胶稠度6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1%,达到国标优质2级。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2.31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2.34%(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484.07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24%(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3.19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79%,增产点比例67.9%;2008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8.07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6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长江中下游各地晚稻生产季节要求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6~8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1.2~1.5千克。2.移栽:秧龄30天内移栽,栽插规格为16.7厘米×20厘米或16.7厘米×23.3厘米,每穴栽插4~5苗。3.肥水管理: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早施分蘖肥,后期看苗施肥,有机肥与化学肥料搭配施用。深水活棵,及时晒田控苗,浅水孕穗抽穗,后期采用干干湿湿灌溉,不过早脱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31 品种名称:扬两优013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占63S×R1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7.1天,比对照汕优46短0.7天。株型适中,熟期转色好,穗顶颖花退化较重,每

亩有效穗数16.5万穗,株高112.1厘米,穗长21.8厘米,每穗总粒数147.5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7.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1%,长宽比2.9,垩白粒率19%,垩白度3.1%,胶稠度6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5.79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3.69%(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09.58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6.5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2.69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5.10%,增产点比例76.9%;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4.37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4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湿润育秧每亩秧田播种量10千克,旱育秧每亩播种量20千克,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0~35天移栽,一般每亩栽插1.8~2万穴,每亩基本茎蘖苗7万~8万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量15千克左右,肥料运筹上采取“前重、中控、后补”的施肥原则,并重视磷钾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水浆管理上注意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当每亩茎蘖苗数达到18万苗左右时及时分次搁田,生育后期田间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收割前一周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32 品种名称:准两优608

选育单位: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江西科源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准S×R60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9.0天,比对照汕优46长1.1天。株型紧凑,叶色浓绿,剑叶直挺内卷,易早衰,稃尖无色,每亩有效穗数16.3万穗,株高108.9厘米,穗长24.1厘米,每穗总粒数137.1粒,结实率82.0%,千粒重31.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1.6%,长宽比3.2,垩白粒率11%,垩白度1.1%,胶稠度5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9%。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3.98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7.50%(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26.69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0.0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0.34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8.80%,增产点比例96.2%;2008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5.61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8.9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2~15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1.5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30天以内移栽,栽插密度16.7厘米×23.3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每亩栽插6万~8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巧施穗粒肥,每亩施纯氮12~15千克、磷6~8千克、钾12~15千克,幼穗分化期每亩用2.5千克尿素加5~7千克氯化钾混合施用,促穗大秆壮,抽穗期根据叶色或长势酌情补施氮肥和钾肥,确保不早衰。浅水促蘖,适时露晒田,有水孕穗,后期保持湿润灌溉,切忌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5.抽穗期注意防冷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33 品种名称:中优161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9A×中恢16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ah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