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更新时间:2024-05-25 17: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珠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珠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第一章 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 1
一、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特点及趋势 ....................................................................................... 1 (一)产业特点 .................................................................................................................... 1 (二)产业趋势 .................................................................................................................... 2 二、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 4 (一)美国 ............................................................................................................................ 5 (二)日本 ............................................................................................................................ 7 (三)西欧 ............................................................................................................................ 8 三、全球典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及其发展经验 ................................................................... 9 (一)美国 ............................................................................................................................ 9 (二)韩国 .......................................................................................................................... 11 (三)台湾 .......................................................................................................................... 12 (四)日本 .......................................................................................................................... 15 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 16 (一)产业地位与产业格局现状 ...................................................................................... 16 (二)重点省市比较 .......................................................................................................... 18
第二章 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 26
一、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及主要经验 ................................................................. 26 (一)发展历程 .................................................................................................................. 26 (二)基本现状 .................................................................................................................. 27 (三)经验概况 .................................................................................................................. 30 二、珠三角各市比较 ............................................................................................................. 31 (一)GDP及全部工业统计数据比较 ............................................................................. 31 (二)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 .................................................................................. 34
第三章 珠海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 36
一、发展现状 ......................................................................................................................... 36 (一)珠海市经济发展整体状况 ...................................................................................... 36 (二)珠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情况 .............................................................................. 37 (三)斗门新青科技工业园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 41 (四)珠海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特点总结 .................................................................. 44 二、产业集群“钻石模型”分析 ......................................................................................... 45 (一)重要性高/现实情况好的“重点优势”区域 ......................................................... 45 (二)重要性低/现实情况好的“保持优势”区域 ......................................................... 46 (三)重要性低/现实情况差的“有待改善”区域 ......................................................... 46 (四)重要性高/现实情况差的“急待改善”区域 ......................................................... 46 三、集群SWOT分析 ............................................................................................................... 50 (一)优势 .......................................................................................................................... 50 (二)劣势 .......................................................................................................................... 53 (三)机遇 .......................................................................................................................... 55 (四)挑战 .......................................................................................................................... 56
I
第四章 珠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 58
一、指导思想 ......................................................................................................................... 58 二、发展定位与发展原则 ..................................................................................................... 58 (一)发展定位 .................................................................................................................. 58 (二)发展原则 .................................................................................................................. 58 三、发展思路 ......................................................................................................................... 59 (一)近期(2008年)主要工作思路 ............................................................................. 59 (二)中期(2009-2011年)主要工作思路 .................................................................... 59 四、珠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目标 ................................................................................. 59 (一)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 59 (二)珠海市产业集群发展目标 ...................................................................................... 60 五、战略重点 ......................................................................................................................... 61 (一)营造PCB产业链和重点发展的产品目录 ............................................................. 61 (二)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 62 (三)积极引入FDI带动产业升级 .................................................................................. 62 (四)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建设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基地 .............................................. 63 (五)推进园区资源整合、延伸产业链 .......................................................................... 63 (六)建立、建全市场服务体系 ...................................................................................... 64
第五章 珠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 65
一、发展珠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政府行为选择 ............................................................. 65 (一)加强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宏观引导 .................................................................. 65 (二)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 65 (三)人才引进与培育 ...................................................................................................... 66 (四)支持和引导本地电子信息制造业民营企业发展 .................................................. 66 (五)完善产业链条,千方百计做长产业链 .................................................................. 67 (六)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拓展发展空间 .................................................................. 67 (七)坚持软硬件并重,优化发展环境 .......................................................................... 67 (八)引进各类中介服务机构 .......................................................................................... 68 (九)实施产业集群品牌工程 .......................................................................................... 68 二、调整企业行为,促进珠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效益发挥 ............................................. 68 (一)实施相关产品的联合生产 ...................................................................................... 68 (二)有效整合企业价值链 .............................................................................................. 69 (三)加强学习与经验交流 .............................................................................................. 69 (四)促进合作与创新 ...................................................................................................... 69 三、完善市场环境、提供金融支持 ..................................................................................... 70 (一)鼓励金融企业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 70 (二)拓宽利用外资和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 ................................................................. 70
II
第一章 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一、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特点及趋势 (一)产业特点
1.技术更新快,研发成本高且风险大
高创新性和高更新率已经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电子信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和投资密集型产业。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往往属于跨学科、跨行业的系统工程,需要较高的投资,一般的信息技术企业研究开发投资占销售额的比重都在5%以上,处于发展前沿的信息技术企业研究开发投资占销售额比重甚至高达20%。一旦投入巨资的新技术新产品不能被市场接受并得到回报,投资失败的风险很大。因此,投资电子信息产品和技术开发虽然能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但同时也面临较高风险。 2.高度依赖技术体制和标准
电子信息产品具有明显的网络外部性,如果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能领先成为事实标准,就能产生锁定效应,获取巨大的垄断利润。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标准竞争的程度远远超过其他行业。一个国家或企业能够有效控制标准,就具备了其他国家或企业难以超越的竞争优势,其产品在市场中容易形成主流化趋势,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导致赢家通吃。 3.产业关联度高,渗透性强
电子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有较强的关联性,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倍增效应。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一方面,电子信息产业通过技术、产品和服务广泛渗透到其他产业和部门的产品与服务中;另一方面,电子信息产业直接向其他产业提供有偿信息服务,直接影响到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在电子信息产业内部,行为之间和产品之间也存在很强的相互渗透。 4.产业链垂直分工明显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全球性采购、生产和经销的趋势,其产业分工已经由国内分工演变为国际分工,并形成明显的垂直结构特征。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主要从事系统集成和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把技术含量低的产
1
品生产大量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发达国家主导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处于价值链中的高端,而发展中国家以廉价的劳动力为基础,利用成熟技术,发展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和制造业。 5.固定成本高,可变成本低
除了部分信息设备外,很多信息产品存在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点,这个特点使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呈现边际效益递增的现象,即在生产过程中不受最佳生产规模的限制,其生产规模的扩大能不断摊薄固定成本,特别是对于软件产品而言,其成本的绝大部分集中在研发阶段,在生产和制造阶段,多生产一份软件拷贝成本接近于零。
6.要求短期内占领市场并形成经济规模
由于技术更新快,新产品新应用层出不穷,电子信息产品具有生命周期短的特征。随着产品快速过渡到成熟期,企业在经历了生命初期的垄断利润空间后,其价格有着急速下降的趋势,利润空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逐渐缩小,这就要求电子信息产业必须不断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占领市场,并形成经济规模,这样才能实现成本的快速回收和盈利。从这个意义上讲,“速度制胜”比“规模制胜”更能够体现新时期电子信息产业竞争的特征。 (二)产业趋势
1.成本导向与创新导向在产业竞争中愈演愈烈
全球一体化和产业水平分工的发展,使得成本导向与创新导向在产业竞争中愈演愈烈。一方面,企业仍然重视通过低成本的劳动力和新技术的应用来降低成本,获取产品价格上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企业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重点是对智力资源的开发能力和对生产经营的系统管理能力。尤其是系统管理能力,即从研究开发、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和销售一直到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的经营能力,已成为产业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 2.产业梯次转移形成层次分明的国际分工体系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其全球性采购、全球性生产、全球性经销的趋势日益明显,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主要从事系统集成和高技术产品的开发与销售,而把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生产大量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发达国家在行业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分工中,无论
2
是新产品开发,还是产品生产、营销,发展中国家均处于中低端。 3.3C融合的数字化产品渐成主流,行为边界日趋模糊
电子信息技术与机械、汽车、能源、交通、轻纺、建筑、冶金等技术互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技术领域和更广阔的产品门类;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相互渗透、彼此融合、交叉经营、资源共享;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产品的共享,个人计算机、传真机、手机等大量进入家庭,使投资类和消费类产品的边界趋于模糊,3C(Computer,Consumer,Communication)技术的融合,使传统家用电器、计算机、通信终端逐步融为一体的信息家电出现。 4.市场分布向亚太地区(除日本以外)扩散
当前,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梯次转移趋势方兴未艾。发达国家在加强技术创新的同时,把相对成熟的产品和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作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亚太地区无疑吸引了最多的投资者。在计算机领域,亚太地区在世界计算机产业格局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2004年亚太地区占世界计算机类产品市场份额达到11.1%,比2001年提高了近2百分点。2005年,由于价格、以及笔记本市场的火爆等因素拉动,整个亚太地区(不包括日本)PC销售量达到了4110万台,增长率达到了5年以来的最高点,达到18%。在软件领域,由于软件业的分工越来越细,软件和服务的国际外包也越来越普遍,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软件生产环节,正在加速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在半导体领域,到2005年12月份,亚太地区的半导体销售收入占世界销售收入的46.6%。在电信领域,近年来,亚太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移动通信的制造中心和世界最大的移动用户市场。未来几年,亚太市场将成为欧美市场之外的第二大区域。 5.产业集聚和分工趋势进一步深化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其世界性采购、世界性生产、世界性经销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重组过程中,其国际转移出现了产业集聚和分工并存的现象。电子信息产业区域集聚不仅在发达国家出现,也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在美国,在世界市场占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的就是美国斯坦福大学附近的硅谷等科学园。在北欧诸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几个大的跨国公司,如瑞典主要是爱立信和ABB,芬兰主要是诺基亚。瑞典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斯德哥尔摩和瑞典东南部地区,芬
3
兰则依靠奥鲁科学园等10个科学园。在印度,软件生产和出口主要集中在全国的20多个软件技术园区,这些软件园中企业的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80%,是印度软件产业的主力军。在日本,集成电路生产主要集中在九州岛熊本高技术城。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三大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带,分别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北京、天津为轴线的环渤海湾地区。 这三大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约为80%。 在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出现的同时,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其主要推动力是国际产业梯次转移和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深入应用。从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化梯次转移来看,当前,发达国家日益重视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注重发展服务业和环保产业,鼓励制造工厂向国外搬迁和投资。这一调整的结果是,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就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来说,这使管理信息系统得到普及,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EDI、ERP、CRM、Internet、电子商务等等,企业间可以实现信息互联、信息共享,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协作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合作效率,降低了合作风险。这使得很多企业愿意把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从外部获得中间产品的供应,从而集中资源和精力专门发展核心业务。这种外部化发展的倾向,让企业之间的分工越来越深入和细致,每个企业主要是专业化地生产某一个零部件甚至某个工序,相应地电子信息产业链也越拉越长。 二、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表1-1 2002-2004年电子信息产品产值和产品市场情况统计 单位:百万美元 韩国 德国 美国 新加坡 香港 日本 产品产值情况 2002 62361 46814 260458 36383 5548 162400 2003 73752 56938 256338 39396 4469 180190 2004 90285 64543 271497 44101 4487 197807 2002 29164 54764 339815 16737 7863 122935 产品市场情况 2003 31841 65111 339795 18589 7687 136534 2004 36517 73739 364546 20657 8086 150436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产业年鉴(2005)
由表1-1可知,2002-2004年三年内,美国电子信息产品产值都位居世界第一,由2002年的260458万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271497万美元;产品市场规模方面,
4
美国仍占据世界第一位,由2002年的339815万美元上升至2004年的364546万美元。六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规模占世界市场规模的比重历年都维持在50%以上。
表1-2 2004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情况统计 单位:万美元
通信设备
广播电视设备 433163.17 87379.20 4528.30 155538.11 54048.36 24938.09 7238.01 12470.59 7277.06
计算机 9789623.26 2413768.78 252962.11 2529778.25 972098.96 797946.62 540019.13 254651.34 204946.04
家用电子电器 电子仪器设备 电子元件 3373775.19 588938.46 25442.91 924699.58 331188.07 115348.52 159054.17 144287.72 43588.33
777864.14 186506.18 38270.94 162408.14 118933.03 25053.81 44818.25 33192.80 16637.02
电子器件
中国内地 2973110.02
494570.54 香港
34038.20 台湾
703839.19 美国
177991.60 日本
68034.75 荷兰
289600.05 德国
141100.08 韩国
198778.83 新加坡
1668434.7 1680655.01
660011.76 606672.88 55997.66 119466.83 167459.90 120486.87 203374.44 138719.42 19925.39 40924.57 43067.66 47504.56 106328.93 141717.25 58912.35 166328.31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产业年鉴(2005)
由表1-2可知,2004年我国内地电子信息产业各产品出口额最高,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家用电子电器、电子元件、电子器件出口额都超过百亿美元,分别为297.3、979.0、337.4、166.8和168.1亿美元。我国香港计算机出口也突破百亿美元,达到241.4亿美元。由此可见,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各大类出口都遥遥领先。 (一)美国
美国既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制造国,又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美国电子信息产业几乎涉足所有关键行业,并处于各条产业链的最顶端,Intel、AMD等芯片厂商主宰计算机核心部件CPU;微软垄断操作系统;Oracle、IBM、微软主宰数据库软件,2001年三者占亚洲市场的80.5%;美国高通公司(Qualcomm)研发的CDMA技术已向美国标准组织(TIA)和国际电联(ITU)成功申请为世界移动通信标准,并将与CDMA有关的1400项技术(包括核心基带芯片技术)全部申请了专利;惠普、Dell、IBM共同霸占高端个人电脑市场,等等。美国企业能保持技术的创新者和市场的垄断者,是与其巨额研发投入紧密相联的。
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大规模的国家性基础研究与实验,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致力于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不断推出新技术和产品,始终保
5
持电子信息产业的世界领先和霸主地位,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第一强国。 1.产值占世界的1/5。2005年,美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为2759.84亿美元,同比增长1.7%,占世界的20%。其中,电子元件产业居首位,产值为612.36亿美元,同比增长0.3%,占美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的22.2%;其次是计算机产品,产值为610.69亿美元,同比增长2%,占美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的22.1%。2003-2005年美国主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情况见表1-3。 表1-3 2003-2005年美国主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情况 单位:亿美元
计算机
工作站 笔记本电脑 控制仪器 通信雷达 电信产品
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 有源元件 无源元件
2003 121.06 169.96 84.73 331.46 587.32 203.06 78.23 368.06 115.80
2004 127.80 177.71 91.15 341.40 616.69 207.12 82.04 424.70 121.59
2005 131.03 180.47 95.24 348.23 629.02 211.26 84.09 425.39 122.81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2005-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主导全球软件产业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市场。2005年度其软件产业的年增长率为9.14%,规模达到3400亿美元,占全球软件市场的38.6%;拥有全球1/3的顶尖软件人才,从业人员超过百万。 从产业格局看,全球90%以上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及网络浏览器等基础软件和大部分通用套装软件、高端软件产品被美国公司所垄断,绝大部分产品标准的控制权也掌握在美国手中;从区域分布看,在全球软件市场中,美国软件市场是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市场,代表了软件市场与技术发展的方向;从发展趋势看。美国正将重点转移到网络软件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上,以微软为代表的世界软件巨头正试图在网络时代建立新的垄断联盟;从国际产业分工来看,美国公司掌握着多数软件核心技术,又有非常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资金供给相对充足。因此,美国的软件产业优势主要集中在技术、资金密集的软件领域,如平台类软件、基础类软件和大量的创新软件产品等。
3.信息内容产业一马当先,引领发展方向。信息内容产业,或者说数字内容
6
产业,在美国一般被称为“电子内容(e-content)产业”。可以说,信息内容产业是在美国诞生和成长起来之后,才逐渐被世界各国所认识和重视的。美国的信息内容产业,也一直是世界信息内容产业的领跑者和风向标。 (二)日本
日本处于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圈内和产业链的高端,拥有大量专利技术、技术标准,劳动生产率高、经营管理先进、全球营销体系完善,在许多特色产品上处于领先地位,对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占世界的15%。2005年,日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为2023.07亿美元,同比增长2.3%,占世界的15%。其中,电子元件产业居首位,产值为956.04亿美元,同比增长3.8%,占日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的47.3%;其次是计算机产品,产值为336.18亿美元,同比减少5%,占日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的16.6%。2003-2005年日本主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情况见表1-4 。
表1-4 2003-2005年日本主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情况 单位:亿美元
计算机
计算机系统 控制仪器 电信产品
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 有源元件 无源元件
2003 100.34 36.72 67.24 66.90 181.29 543.28 181.81
2004 123.06 31.46 86.19 71.96 211.21 651.36 200.09
2005 136.75 24.43 84.46 73.75 234.16 687.20 199.54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2005-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以嵌入式软件构建软件产业核心竞争力。日本是全球第二大软件生产国和消费国,其2005年的软件产值比2004年增长约14.8%,达到955.2亿美元,占全球软件产值规模的10.85%,其中嵌入式软件是核心。2005年,日本软件出口额仅0.82亿美元,而进口则为55.62亿美元,其中进口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和特种软件分别为31.35亿美元、18.57亿美元和5.69亿美元。日本的软件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其次为欧洲。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日本使用非英语语言,通用软件出口受到极大限制;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中重视硬件生产,相当数额的软件依赖于进口;日本企业大规模生产领域使用的诸如自控等特种软件,大多数企业
7
都自己开发,而且为了生产技术的保密,不愿对外出售。
3.以市场应用为突破口发展信息内容产业。日本在全球数字内容产业中位居第二,尤其在电脑漫画制作方面,更是实力雄厚,可以与美国的动漫产业相媲美。事实上,日本在动漫产业的发展中,就是将动画片、电子游戏和漫画视为一个整体——AGC(anime,game,comic),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三)西欧
欧盟的优势产业几乎涵盖了半导体、计算机、消费电子、通信及软件等电子信息产业所有关键领域和重点产品。西欧电子信息产业跨国公司拥有资本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大量专利技术和技术标准,居产业链的中高端。随着欧盟一体化内容的不断丰富、成员的不断扩充、边界的不断拓展,西欧电子信息产业的水平分工更细,产业的专业化效益和企业的规模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产业、企业与产品竞争力更强。在高性能及智能化计算机产品领域,西欧占据较大优势,在移动通信领域则处于全球第一位。另外,西欧在中间软件、消费类电子等方面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中爱尔兰在软件外包领域较为成功。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占世界的19%。2005年,西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为2506.95亿美元,同比增长1.7%,占世界的19%。其中,电子元件产业居首位,产值为542.25亿美元,同比增长0.5%,占西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的21.6%;其次是计算机产品,产值为532.78亿美元,同比增长1.1%,占西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的21.3%;第三是通信、雷达产业,产值为478.08亿美元,同比增长3.3%,占西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的19.1%。2003-2005年西欧各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情况见表1-5 。
表1-5 2003-2005年西欧各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情况 单位:亿美元
奥地利 比利时 丹麦 芬兰 法国 德国 希腊 爱尔兰 2003 34.94 48.65 31.30 96.90 303.59 569.38 6.40 165.98 2004 38.17 53.87 30.87 111.88 344.70 645.43 7.30 191.27 2005 38.61 54.54 31.28 116.51 350.07 656.72 7.59 200.35 荷兰 挪威 葡萄牙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英国 意大利 2003 159.29 99.69 16.08 30.55 70.25 84.16 95.62 369.51 2004 178.79 109.14 17.24 35.85 78.47 96.31 106.83 419.70 2005 180.80 107.89 17.63 37.49 79.34 99.39 109.70 419.04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2005-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电子工业出
8
版社,2005。
2.多极应用推动软件产业发展。作为一个区域经济联合体,欧盟启动宏大的E-Europe计划作为重大应用来带动整个软件产业的发展,并鼓励采取开放源代码软件来构筑基础架构,以期在未来软件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有先机。欧盟的软件产业涵盖了信息化应用、服务外包、网络软件、嵌入式应用等关键领域和重点产品,其跨国公司拥有资本规模优势,研发投入量大且比例高,拥有大量专利技术和技术标准。随着用户信息应用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西欧软件企业显示出敏捷的反应能力,纷纷推出各种成套和工业化的解决方案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同时,欧盟软件市场中,软件服务项目日趋丰富、企业资源外包业务增长迅速、网络娱乐软件换代频繁,形成了多极应用推动软件产业发展的态势。
3.制定了明确的信息内容服务业发展战略。欧洲意识到在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领域仍然落后于美国,从而将信息内容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提高公众生活质量、走向信息社会的必由之路。2005年,欧盟信息内容产业增长率超过20%,新增就业岗位100万。
三、全球典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及其发展经验 (一)美国
美国的硅谷被称为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产业集群。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成立的100家最大的技术公司,有1/3在硅谷,仅1990年,硅谷的企业就出口了超过110亿美元的电子产品,相当于美国电子产品出口额的1/3。硅谷地区的众多高科技企业对美国经济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其发展速度和效率更成为各国企业、政府等效仿的榜样。然而进入21世纪后硅谷经历了历史上最长最严重的衰退。据《金山纪事报》报道,2001年硅谷湾区200家大科技企业的经营损失高达913亿美元,中心区的失业率更是从2000年的2.2%攀升到2001年的7.4%。不过,在美国经济开始恢复的2002年,硅谷也开始走出低谷。值得一提的是,在下一轮经济发展高潮中,硅谷在信息网络技术的大规模普及方面也有着不俗的表现。虽然到目前为止,硅谷已经经历了四次大起大落,但总是能够引领世界的潮流保持上升态势。硅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成功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1.集群内技术人才与大学和研究机构高度密集
9
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硅谷就业的人数中近40%至少有大学文凭,有7000名以上博士。并且硅谷所在地加州还是美国受过高等教育人士密度最大的州。人才库的形成,对于硅谷形成持续不断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此外,硅谷还从国外引进大量的人才,20世纪80-90年代,有专业技能的移民(主要来自中国与印度)在硅谷的数量不断上升,占大多数技术公司工程师总数的1/3。这些人才国际化的背景,一方面,使他们在进入硅谷的公司后,通过自行回国创业或派到国外等方式迅速地将新技术、新产品扩散到新的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硅谷的新移民企业家建立了越来越多的专业和社交网络,他们跨越了国界,使技术、知识的流动更为顺畅,在给硅谷经济发展增添了压力的同时,也为技术创新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此外,在硅谷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许多互相竞争的企业为支持共同的研究目标而携手合作。这种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该地区形成集体学习的过程与持续创新的氛围。此外,硅谷有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公司为了留住高水平员工,通常通过“股票期权”进行激励,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 2.有利于创新的区域文化
简单地讲,硅谷文化的主要特征可归结为:鼓励冒险、善待失败、乐于合作等。首先,在硅谷地区,每天都有大量的企业关闭,也有新的企业不断创立,也正是在失败中积累的源源不断的经验,不断的实践和善于从失败中学习,形成了硅谷地区人们对创业者失败的宽容和冷静的积极态度以及勇于冒险、不断进取的独特思维方式。另外,冒险的创业精神还体现在区域内劳动力在区内公司间频繁的流动。区域内的这种独特思维方式和创业文化,提供了无休止衍生公司的土壤,从而也提高了硅谷创新的持久力。再有,市场竞争要求持续创新,硅谷区域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文化和精神也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 3.特有的区域创新网络系统
硅谷的成功尽管离不开其拥有的智力、技术、人才、资金等大量生产要素的集聚,但研究表明,创新是一种社会技术过程,一种行为主体通过相互协同作用而创造技术的过程,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所以,硅谷的发展不是区内生产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区内各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以及在区域内形成紧密的社会网络与开放的劳动市场。可以说,硅谷是一个以网络为组织基础的生产系统。硅谷中的区域创新网络主要包括区域的产业网络和社会网络、人际关系网络(或称作人
10
脉网络)等。硅谷创新网络的形成,提高了企业之间的信任度,从而降低了交易费用和信息搜寻费用,为创新打下基础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创新特质的硅谷文化。
4.成熟的风险投资体系
硅谷成功的风险投资为区域内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金融环境。硅谷从一开始,就是按照风险投资的模式运作,现在己经相当成熟。据统计,美国现有的600家风险资本公司大约一半在硅谷,就连与硅谷成功有莫大关系的斯坦福大学,也积极参与风险投资,定期将一部分外界的捐款投入到风险投资活动中去。风险投资是高技术产业和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创业的催化剂。美国的风险投资己占世界风险投资的一半以上,而硅谷的风险投资又占到了美国的1/3强。目前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有200多家,这是其不断成长壮大的重要条件。由于风险投资的促进作用,硅谷地区的科技型小企业迅速成长。因此,风险投资和硅谷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韩国
韩国是全球信息产业第二梯队的代表,通过实施外向型经济战略实现经济起飞。其市场经济相对发达、法规体系相对完善、生产要素全球化程度较高、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市场方面联系紧密。根据比较优势原则,韩国产业结构升级在两个方面同时展开,一方面主动参与全球信息产业的水平分工体系,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关键元器件研发、生产等中、高附加值业务;另一方面,把劳动密集型、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加工组装和主机的附件生产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中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韩国电子信息工业始于1959年,从组装电子收音机起步,1969年实施《电子工业振兴法》,翌年电子工业值突破1亿美元。70年代后期吸引外资,加快了发展步伐,80年代进军集成电路,发展速度最快,又经过90年代的发展,韩国电子工业取得了非凡的业绩,2004年电子产值达到698亿美元,仅次于美、中、日而居世界第4位。回顾韩国电子工业的道路,基本上走的是日本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大公司经营、出口导向、积极投资、加强科研、培养人才等等。尽管所走道路相似,但韩国善于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改进。例如,在集成电路方面,日本瞄准DRAM,走的是赶超美国的道路,经过日本朝野举国一致
11
的努力,实施“VLSI组合”研发计划,1979年在世界上首先推出64K DRAM。日本集成电路比美国晚5年动手,用了15年时间超过美国,并曾于80年代称霸世界。韩国1977年开始生产集成电路,比日本又晚11年,但它同样锁定DRAM事业,采取跨越式发展模式,跳过LSI时代,1984年径直启动64K DRAM生产,跨入VLSI时代,80年代末赶上日本,一共用了12年时间,便与日、美为伍,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以三星公司为代表,三星公司不仅已取代日本。成为世界DRAM的首位供应商,而且还引领着世界DRAM的科技开发进程。另外,韩国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几乎所有大企业都已迅速跃迁到产业链的上游。如在平板显示产业中,韩国三星、现代、LG等大公司均己成为全球技术的新领导者之一。忠清南道是韩国的著名历史古城,现在已经成为全球平板显示行业研发制造中心。2002年10月,三星电子已在这里建造耗资120亿美元的工厂,生产电视机和计算机用的液晶显示器,到2010年,预计该厂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平板显示器生产厂。
韩国政府最初对信息产业的重视及其有力政策对于启动韩国信息产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信息产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得韩国信息产业能够抓住难得的机遇迅速成长起来。为实现信息技术迅速扩散,在政策上倾斜,加大资金投入、提供关税和非关税保护、优惠信贷和税收激励,还着手培育跨国集团,这就是如今看到的韩国三星、LG、现代等跨国公司。同时,政府对信息产业的投入不仅仅体现在直接的投资和资助上,而且还在支持技术研发和创新上给予大量资助。韩国政府通过三个途径来支持信息产业技术研发,第一种是由韩国政府直接拨款的学术机构组织,如大学、公立研究所。第二种是资助企业的自主技术研发,韩国政府给予大量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技术研发上的资助。三是通过财政政策来鼓励私营企业技术创新,给新技术创业企业以无息贷款、提供办公室及资金等。私营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可以享受3年的税收减免。 (三)台湾
中国台湾是一个典型的岛屿经济,通过实施外部型经济战略实现了经济起飞。中国台湾的信息产业从1980年开始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用不到20年的时间,使其硬件工业发展成为在全球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提供者,计算机硬件产品中有多项在全球排名第一。
12
中国台湾的许多中小企业具备强有力的产业创新能力,大量“缝隙型企业”高度专注于信息产业的某些细分市场(如电脑的某些配件、键盘等),在竞争激烈的信息产业中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并己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在信息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中,由早期的主要参与垂直分工体系,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过渡到现在的主要参与水平分工体系,处于产业链中端;由劳动密集型过渡到现在的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由过去的简单加工过渡到现在的设计、生产、制造,在半导体、计算机等领域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能力,代工生产管理经验丰富。
1.台湾PC产业集群的外部关联与集群升级
台湾地区PC产业集群从OEM到OBM的升级历程是对本地关联和全球关联的成功结合,成为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一个典范。台湾地区PC产业集群的外部关联升级历程详见表1-6。
表1-6 台湾地区PC产业集群的升级历程 时期 80年代前期
产业发展阶段 创业初期
集群升级特征和表现
? FDI和OEM是主要的出口动力;
? 部分本地企业源自60年代台湾地区的电子生产企业,具有
基本生产和设计能力。 ? 形成低成本和弹性专精的生产基地和分包网络;
? 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帮助本地企业打开国际市场; ? 本地企业开始在境外销售自有品牌。
? 跨国公司FDI大幅撤离; ? 形成全球化运作的本垒;
? 本地企业与国外客户的OEM伙伴关系提升了台湾地区PC
集群的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重视质量控制;
? 新台币的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升高,削减了台湾地区作为
低成本生产地点的比较优势;
? 全球IT业低迷影响了台湾地区OBM的进程。
? 降低成本,快速响应市场; ? 本地企业的设计、物流和生产能力在长期积累中不断升级; ? 部分本地旗舰企业与外国跨国公司签订全球物流协议,率
先实现功能性产业升级。 ? 作为世界PC生产中心的地位逐渐下降,担当PC产业集群
总部角色;
? 主力转向设计、策划、营销和品牌,形成一批自有品牌,
如Acer、华硕、伦飞等等;
? 向中国大陆转移的海外生产比率逐渐提高,总部控制核心
价值环节。
13
80年代后期 以OEM为主
90年代前期 从OEM到ODM
90年代后期
ODM/全球化 物流
90年代以后至今 以OBM为主的 阶段
资料来源:根据“梅丽霞.试论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J] .科研管理,2005(5)”整理所得。
2.台湾政府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中的作用
在台湾电子信息产业以及“硅岛”的形成发展中,政府的推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阶段(1974-1979年):政府的推动作用
为了发展高科技工业,台湾于1980年正式设立新竹科学园区,提供了极为优厚的条件:可连续五年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免征进口自用的机器设备、原料与半成品等进口关税及货物税,免征外销产品货物税、营业税及厂房建筑税等;对海外留学人员投资提供创业低利贷款与研究经费补助等。早在70年代中期,台湾就派遣当时新成立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电子所(ERSO)的一批工程师到美国RCA公司接受晶圆制造、电路设计以及光罩制造等技术和厂务、物料管理以及品质控制等经营方法。借由RCA转移回来的技术,电子所建立了实验工厂,政府由此推动了第一期电子工业发展计划,制造了本土的首批IC产品。在积极进行技术转移的同时,台湾政府筹划建设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但当时政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跨国公司来台设子公司,借以吸引外国技术,提高本地的就业机会,促进货物出口,从而使产业升级。而后来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演变成为台湾本土IC业产业集群。
第二阶段(1980-1988年):本土企业诞生阶段,政府的协调作用
在这个阶段,政府通过电子所这个研究机构,引导和介入了台湾IC产业的发展,催生和培植了一批重要的IC制造企业,同时它又是台湾IC产业最重要的人才与技术的聚集地。电子所在转移了RCA的技术后,逐步将IC实验工厂独立衍生成联华电子(TSMC),也就促成了台湾第一家民间IC公司的成立。在1983年衍生出台湾集成电路制造公司,在台湾称“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简称“台积电”UMC)和台湾光罩制造公司。通过衍生的方式,电子所逐步创造了在IC生产各个重要阶段中的许多新公司,并提升了本土的技术水平。
电子所在衍生企业之后,当存在恶性竞争的潜在可能时,政府起到了关键性的协调作用。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下,电子所得以继续领导台湾IC产业的发展,并发起新的电子工业研究计划。一批新厂商由电子所繁殖出来,它们将技术加以模块化,从而可以弹性地适应客户的需求。电子所此阶段的定位是成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验室,提高台湾的IC制造能力。
14
第三阶段(1989-1994年):海外回流人才创业阶段,政府作用重新定位 在这一阶段,台湾PC产业快速发展,并创造了很多机会,因此吸引了大批来自硅谷的人才与资金的投入。许多本土及外国回来的工程人才在新竹与台北之间设立工厂制造PC主板和周边设备。海外人才回流创业,私营创业企业的大量出现带来的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台湾IC业的技术来源更加多元化,那些在前一阶段由电子所衍生的厂商也开始寻求与外国厂商在技术上合作,以便产品多样化。第二,电子所逐渐失去了其领导地位,逐渐转化到配合、支持的角色。电子所原来拥有的人才、技术优势不断转移到民间的IC公司,再加上从硅谷回流的非电子所人才和技术在台湾生根,使得电子所面临挑战,迫使电子所进行重新定位。1994年电子所宣布不再进行衍生公司计划,而将研究目标放在那些本土厂商眼下不感兴趣的商业领域上,从而摆脱了原来的商业取向。 第四阶段(1995年-至今):政府的服务作用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新竹科学园区取得了巨大成功,政府在IC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继续削弱。政府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与私营部门相比都不再具有优势,无法再对这一产业发挥支配作用。而其它一些公共机构如商会、新竹科学园产业同盟协会(简称AAI)以及台湾半导体协会(简称TSA)却开始扮演重要的协调人作用。它们独立于政府与企业,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们与政府合作,共同起到为集群服务的作用,帮助解决园区内集群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资金来源为例,本土IC产业的资金来源不再像以往由政府的开发基金占主导,而是更趋多元化,它来自IC企业的盈余资金、银行货款、传统企业集团的投资以及IC产业中不同企业的相互投资等等。
自2000年10月起,台湾正式推动“全球运筹发展计划”。该计划旨在协助企业发展全球运筹管理,使台湾成为国际产业供应链的重要环节,运用台湾制造业优势,推动全球布局,全力提升台湾的物流、资讯流、金流效率,协助企业整合跨区域资源,发展高附加值转运服务。同时,规划建立示范性全球运筹资讯共同交换平台,即建立一个岛内系统商、零组件厂商、银行、物流及国际采购商接轨的共同网路平台。 (四)日本
日本政府已充分认识到电子信息产业在未来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十分重视电
15
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据日本邮便省发表的白皮书提供的数据,从1990年到1996年,日本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资占整个民间总投资的比例上升了0.7个百分点,1996年达到14.1%。投入的增加推动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从1990年到1996年,日本信息通信产业产值增加了22.7万亿日元,1996年总产值达到103.3万亿日元,在全部日本产业中占11.4%。日本在1980年制定并实施“技术城”计划,使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迅速产业化。其次,1986年7月,制定了“高技术工业密集地区开发促进法”以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并建立了九州硅城、筑波等一系列高科技园区。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占地总面积2.85万公顷,为东京都区面积的一半,46个国家实验室和1500家公司,1500名科研人员,1500名博士在这里发挥着日本国家级科研和教育基地的作用。 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产业地位与产业格局现状
1.产业规模急剧扩大,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增长,增长速度居各工业部门之首。1990-2000年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31.4%,大约是同时期GDP增速的3倍;2006年,中国GDP为20.9万亿元人民币,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4.75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GDP的22.7%,在全国各行业中居领先地位;2006年全国GDP增长率为10.7%,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为24%,其增速是全国GDP增速的2.2倍。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 2.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明显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三大电子信息产品产业群。这三大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80%以上;同时,这三大地区的经济、工业和技术基础雄厚,又是我国改革开放较早的地区,具备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条件,并且也是外资最优先选择的地区;此外,信息产业部在此基础上又确定了30个电子信息产品产业园。 3.消费类产品规模巨大,投资类产品成为主导
我国一直就具备发展制造业的劳动力比较优势,20世纪80年代消费类电子产品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
16
以来,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和提升了以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为代表的投资类产品的发展。国家提出以微电子为基础,以计算机、通信为主体,大力发展软件产品的战略调整方针。在市场的推动下,我国投资类、消费类、元器件三大类电子产品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消费类产品在保持巨大规模的同时,份额有所减少,投资类和元器件的份额逐渐增多。1990年三者的比重为14.3:52.4:33.3,1996年的比重为33.4:33.5:31.1,1998年投资类首次超过消费类,2002年的比重为45:29:26。 4.产品出口迅猛扩张,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
1999-2003年,我国电子产品出口额年均为371.43亿美元,年均增长33.2%,其增长速度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最高。与此同时,电子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不断提高。2002年,我国电子产品出口额为92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8%,居我国外贸出口第一位;2003年出口额为14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46%。
(亿美元)1600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年份384969812692582151241655513906509201421
图1-1 1990-200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工业年鉴》(1991,2000,2002,2004)。
5.产业集中度提高,大型企业集团成为产业发展的支柱
目前,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前十名省市的电子信息产品销售额占到全行业电子信息产品销售额的90%以上。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积极推进大公司战略,以产品为龙头、资本为纽带、市场为契机,加快培育具有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综合竞争实力的企业集团。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大公司战略实施卓有成效,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大型企业集团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支柱,
17
这对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经济的发展和结构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重点省市比较
表1-7 2004年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重点省市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家、万元 广东 江苏 上海 天津 福建 北京 辽宁 浙江 山东 广东排名
企业数(家) 工业总产值(现行价) 新产品产值 工业增加值 产品销售收入 利润总额
2948 1949 1073 429 475 426 363 1982 721 1
82302608 44660881 30290652 14033030 13622070 11653263 4700122 13931039 15045182
1
9332952 5049174 2672178 8375327 1492125 6112328 523040 2776010 7674357 1
15144551 10637491 7162212 2624645 3471190 2341552 840869 2713535 3287467 1
76708166 43120660 35918817 13670025 13238710 12323957 4425625 14281761 14019049
1
2839786 1535054 1100468 1360623 897537 486180 165144 746118 557327 1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产业年鉴(2005)
由表1-7可知,2004年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都位居全国第一,其中,企业数为2984家,工业总产值为82302608万元,是第二位江苏的2.7倍,新产品产值为9332952万元,是上海的3.5倍,工业增加值为15144551万元,是第二位江苏的2.1倍,产品销售收入为76708166万元,是第二位江苏的1.8倍,利润总额达2839786万元,是第二位江苏的1.8倍,由此可见,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绝对数值大,且遥遥领先于国内其它省市。
表1-8 2004年重点省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经济效益指标 单位:%、元/人 广东 江苏 上海 天津 福建 北京 辽宁 浙江 山东 广东排名
综合经济效益指数 总资产贡献率 资产负债率 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
147.23 188.30 235.83 276.14 213.74 225.62 138.13 142.67 202.16 7
8.36 8.52 6.81 20.69 13.51 6.64 5.51 9.44 13.04 6
63.02 65.97 63.37 43.52 63.77 54.18 55.67 56.83 54.19 4
3.75 3.59 3.15 10.91 7.27 4.02 3.88 5.49 4.12 7
87803 151540 239805 208396 160970 229819 87964 71695 149281 8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产业年鉴(2005)
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各项指标的绝对数值在全国遥遥领先,但就经济效益指标来看却表现不佳。由表1-8可知,2004年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综合经
18
济效益指数为147.23,居九省市第七位,总资产贡献率为8.36%,居第六位,资产负债率63.02%,居第四位,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75%,居第七位,全员劳动生产率为87803元/人,居第八位。由此可见,广东当务之急是提高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效益,而不能一味追求绝对数值的增长。
19
表1-9 2003-2004年电子信息产品重点省市出口情况统计 单位:万美元、%
中国内地 广东 江苏 上海 天津 福建 北京 辽宁 浙江 山东 广东排名 中国内地 广东 江苏 上海 天津 福建 北京 辽宁 浙江 山东 广东排名
出口总计 14209034.62 6939206.77 2718199.94 1805191.75 687307.99 554805.00 365285.73 350991.66 339826.73 223215.33
1 20749627.38 9166017.37 4398444.60 3144910.29 1134201.85 800729.90 564440.77 397157.82 552617.78 343387.50
1
增长率 0.54 0.43 1.00 0.99 0.24 0.44 0.26 0.16 0.58 0.29 3 46.03 32.09 61.81 74.21 65.02 44.33 54.52 13.15 62.62 53.84 8
通信设备 1737190.61 666972.82 251375.69 169137.35 269904.16 17127.71 203072.95 19965.99 59217.44 55948.21
1 2973110.02 1111063.28 364578.28 286743.03 607472.10 21681.17 319932.93 30217.87 116350.99 90881.21
1
广播电视设备 200527.23 103421.56 16109.32 32587.36 15964.11 2577.10 11747.23 5105.55 6465.88 5215.63 1 433163.17 176491.50 32353.41 173413.77 12479.23 2369.31 15345.74 4723.01 7583.24 6202.73 1
计算机 6633733.63 3299977.00 1752520.71 874760.32 86787.08 369812.55 27892.28 116237.87 53234.05 32891.21
1 9789623.26 4239918.71 2921976.35 1514259.61 117554.17 547780.26 70743.84 142066.82 131595.60 67171.64
1
家用电子电器 电子仪器设备 2701524.48 1633030.62 297306.91 191045.19 142925.58 86175.76 31388.07 116087.94 69568.60 47056.59
1 3373775.19 1980180.18 446993.02 278278.41 181853.51 127469.44 29132.63 114473.62 92360.43 52208.07
1
588162.98 331030.28 93835.06 47848.44 15125.18 21359.26 7043.54 24855.81 25254.76 12726.86
1 777864.14 453159.87 98348.71 73320.13 21744.36 27606.02 8850.82 28370.16 36088.31 17876.51
1
电子元件
电子器件
1214208.56 1097007.13 640977.89 258679.12 170120.54 132801.74 77595.78 406866.69 49752.28 100394.05 34283.31 22431.14 18283.36 60619.91 47275.60 21049.14 96097.31 28893.50 45927.83 23182.86
1 1 1668434.70 1680655.01 873458.48 326551.16 250776.90 274247.15 115050.04 691498.81 55952.38 132515.10 50759.99 21495.88 26078.67 89747.21 48410.90 28240.03 124243.54 42306.25 83232.43 25458.78
1 1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工业年鉴(2004);中国信息产业年鉴(2005)
2003年 2004年
20
1.广东:遥遥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
由表1-9可知,从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来看,2003和2004年广东几乎各大类产品出口都居全国第一。其中,2004年通信设备出口1111063.28万美元,同比增长66.58%,占全国通信设备出口总额的44.17%;广播电视设备出口176491.50万美元,同比增长70.65%,占全国通信设备出口总额的69.72%;计算机出口4239918.71万美元,同比增长28.48%,占全国通信设备出口总额的69.72%;家用电子电器出口1980180.18万美元,同比增长21.26%,占全国通信设备出口总额的40.74%;电子仪器设备出口453159.87万美元,同比增长36.89%,占全国通信设备出口总额的43.31%;电子元件出口873458.48万美元,同比增长36.27%,占全国通信设备出口总额的58.69%;电子器件出口326551.16万美元,同比增长26.24%,占全国通信设备出口总额的58.26%。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将在本报告第二章中做叙述。
2.北京:研发实力强、软件行业优势明显
2004年,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企业共426家,工业总产值为11653263万元,新产品产值为6112328万元(全国第四),工业增加值为2341552万元,产品销售收入为12323957万元,利润总额486180万元。
北京中关村被誉为中国的“硅谷”,堪称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聚集了以联想、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为代表的一批本地名牌企业。中关村从上世纪的“电子一条街”、“新技术开发试验区”起步,近20年来,中关村高科技企业创造了连续十几年销售逾千亿的经济奇迹,创造了对北京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的奇迹,更创造了园区各项经济指标增长30%的奇迹。中关村的成功是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的结果,是区域持续创新能力提高的反映。中关村背后有中科院和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作支撑,科研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供给充足,跨国公司中国总部和研发中心集中。如移动通信跨国公司诺基亚、松下、微软、摩托罗拉等均在北京设立了研发中心。
北京市的软件基地既有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建立的用友、北大方正、联想等大型软件企业,还有微软、Oracle、Sun等著名跨国公司。国内的软件企业在该区域已经形成了群体优势,但千人以上的软件企业为数寥寥,多是1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因此,价值链条短、产业整体的研发能力和生产水平提升效果有待加
21
强。
3.江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IT产品制造基地
2004年,江苏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企业共1949家(全国第三),工业总产值为44660881万元(全国第二),新产品产值为5049174万元(全国第五),工业增加值为10637491万元(全国第二),产品销售收入为43120660万元(全国第二),利润总额1535054万元(全国第二)。
江苏省具有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欧美跨国公司和我国港台企业开始进入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带动了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升级。90年代后期,江苏省政府推动二次改制,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把加快发展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以都市圈和产业带的建设全面提升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
进入21世纪,江苏省又把电子信息产业的布局向苏南集中,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苏南具有比较明显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是国内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富集地区,拥有一批在国内及至全球较知名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且生产成本相对低于京、沪、粤等地区。目前,江苏已形成了苏州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江宁开发区、无锡高新区、昆山开发区、吴江开发区、南京珠江路科技园等一批以电子信息类项目为主、电子信息产品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开发园区。
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向苏南地区集中,还有利于吸引跨国公司来江苏省投资,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改善和提高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
4.上海:综合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2004年,上海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企业共1073家(全国第四),工业总产值为30290652万元(全国第三),新产品产值为2672178万元,工业增加值为7162212万元(全国第三),产品销售收入为35918817万元(全国第三),利润总额1100468万元(全国第四)。
上海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著名海港和空港之一。上海又是长江三角洲的龙头,水路、铁路、公路、空运四通八达,市场腹地广阔。从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看,上海科研实力强大,人才资源丰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集中,制造业基础坚实,
22
综合优势明显。从产业发展的环境看,上海金融、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发达;从市场需求看,上海电子信息产品需求潜力巨大,移动电话用户、家庭电脑普及率等都在全国名列前茅,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
集成电路产业、通信产业渐成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以集成电路为例,这里汇集了我国集成电路设计、生产、封装、测试最为完善、规模最大的产业链。在该地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这里也是全球集成电路产业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之一,中芯、宏力、茂矽等大项目纷纷落户上海浦东,与沪宁高速公路沿线的合积电、联电、旺宏连成一线。与此同时,上海集成电路的技术水平在外国资本和先进管理理念推动下不断得到提高,芯片线宽从2000年的0.6微米跃升到2003年的0.15微米,在国家首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产品登记中,上海有13个项目获得证书,占全国总数的41%。另外,该区域有复旦大学国家微电子实验室和国家微电子分析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冶金所等中国一流的微电子研究机构,共同构成了该地区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5.天津:起步早、跨国公司较为集中的制造基地
2004年,天津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企业共429家,工业总产值为14033030万元,新产品产值为8375327万元(全国第二),工业增加值为2624645万元,产品销售收入为13670025万元(全国第四),利润总额1360623万元(全国第三)。 天津是中国较早的工业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和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重点产品。摩托罗拉公司、三星公司、NEC公司、松下公司等一批跨国公司和天大天财、环球磁卡公司、光电通信公司等一批股份制企业成为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骨干企业。移动通信设备及终端产品、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彩管、彩显、程控交换机、光纤通信设备、磁卡、软件等已经成为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的重点产品。
大型企业和外商投资经济成为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的主导力量,并创建了一批综合效益相当高的公司,如:天津梅兰日兰有限公司、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亚光耐普罗精密注塑(天津)有限公司、天津杰普智能卡有限公司、天津市华祥电子机电元件有限公司、天津三星视界有限公司、天津雅马哈电子乐器有限公司、天津施莱德照明器材有限公司。
23
除此之外,天津市还形成了几个有一定分工特色的产业发展基地。以通信、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生产、科研为主的计算机工业贸易小区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区依托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政策优势,软件及系统集成业发展迅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移动通信设备及终端产品等保持快速增长;西青开发小区的新型元器件、集成电路具有较大增长潜力。
手机产业已成为天津市的龙头。天津市拥有国内最完整的手机生产及配套企业和设施基础,并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手机配套厂家群聚之地。摩托罗拉、韩国三星等跨国公司早已进驻天津开发区,形成了相当的生产规模。天津与北京合在一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移动电话机生产基地,移动电话产量占中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天津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业、企业发展不均衡,产业链不完整,过分依赖少数行业和大型企业。这给天津电子信息产业整体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6.浙江: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活跃的后起之秀
2004年,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企业共1982家(全国第二),工业总产值为13931039万元,新产品产值为2776010万元,工业增加值为2713535万元,产品销售收入为14281761万元,利润总额746118万元。
浙江省中小企业活跃,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活跃,市场经济意识强。劳动力价格便宜、与上海毗邻的区位优势、沿海港口城市等内外部环境条件,使浙江的电子信息产业近20多年保持了较快增长。在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分布中,环杭州湾地区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研发与生产基地,其中,多家企业利润超过亿元。
软件、通信、微电子成为浙江省实力较强的产业,针对金融证券管理、印染服务CAD、财务管理、企业资源管理、工业控制、医院信息管理、教育管理以及针对各行业定制的行业应用软件在国内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通信产业中光电子产业和手机产业发展迅速。近年来,在光电子产业发展方面,浙江省主要在加大投资、突出重点、培育特色、打好基础、形成规模、引进外资等方面做出努力,重点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光电子材料、光器件、光通信及光能量转换器件等方面形成有特色的竞争优势,浙江省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
24
模和特色的光电子产品和光电子企业,基中光纤光缆和光存储介质材料已成为国内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光纤光缆生产企业数量和生产规模均居全国第二位。“九五”期间,浙江省通信制造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已成为全国通信产业的大省、强省。移动通信产业形成了一批以东方通信、宁波波导、UT斯达康为代表的移动通信产品生产企业群体,并形成了一批自主技术和产品。在手机技术领域,部分国产手机已装入自主开发的核心软件和关键芯片,并通过FTA测试认证。 浙江省微电子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均居国内同行前列,浙江微电子产业已在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半导体及相关配套材料以及微电子类元器件产品加工生产等环节上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其中尤以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及相关配套材料制造以及芯片制造和封装等环节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25
第二章 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一、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及主要经验 (一)发展历程 1.艰难起步阶段
广东省电子工业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的。首先是从经济较发达的广州、汕头等城市产生,然后逐渐向周边地区辐射。1957年,成立了第一批电子企业,主要生产收音机、电话、广播器材等产品。1963年,电子企业20多家,从业人员4000多人,产值100万元;到1978年,企业发展到160多家,从业人员3.6万人,产值3.9亿元。直到改革开放初,产业还主要集中在广州、汕头等少数城市,产品主要用于内销。这一阶段,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的位次居于中游,与先进省市存在较大的差距,基础总体来看比较薄弱。 2.异军突起阶段
改革开放后,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进入大发展时期。通过设立深圳、珠海、汕头三大经济特区和广州、湛江两大沿海开放城市,以及政府将电子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予以扶持,广东省电子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在地区分布上出现了相对分散的局面,除广州、汕头外,兴起了深圳、珠海、惠州、佛山等电子信息工业区。“六五”期间产值年平均增速达44.6%,到1985年,电子工业总产值达到26.7亿元,占全国电子工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2.8%上升到9.3%。到1989年,受全国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电子产品销售状况受阻,库存积压严重,生产急剧下降。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通过抓产业结构调整,贯彻“出口补内销”的方针,外向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改变了过去单一依靠国内市场的局面,形成了出口与内销各占一半的态势,彩电、收录机等支柱电子产品的出口超过了内销。在这一阶段,深圳逐步发展成为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实力最为突出的城市,1990年广东省电子工业总产值达到98.8亿元,占全国的14.7%,其中深圳为40.7亿元,占广东省的41%。同时,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集中于珠三角地区的格局形成,1990年深圳、惠州、珠海、佛山四市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创汇占广东省的96%以上。 3.持续增长阶段
20世纪90年代,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产业结构
26
调整走向深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并在地区结构上进一步向珠三角地区集中。到1995年电子工业总产值达539.2亿元,珠三角地区的深圳、惠州、珠海、佛山、广州、东莞、中山七地的产值合计为502亿元,占全省的93%。其中深圳、惠州两市产业规模创造了连续高速增长的奇迹,1995年产值占广东省的67.4%。“九五”以来,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投资类产品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持续增长,具体如表2-1所示。
表2-1 1997年以来广东省历年电子信息产业三项指标发展情况 单位:亿元
工业总产值(不变价) 产品销售收入 利润总额
工业总产值(不变价) 产品销售收入 利润总额
2004 10601.1 7228.2 254.3 2000 2303.6 1350.7 99.5
2003 8098.6 5323.9 221.6 1999 1801.1 977.6 75.6
2002 5739.7 3801.9 144.6 1998 1234.3 700.9 53.9
2001 4540.4 2836.4 127.6 1997 840.6 562.2 39.8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工业年鉴(2001,2002,2004);中国信息产业年鉴(2005)。
(二)基本现状
2001-2004年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工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年末人数都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其中,出口交货值年平均为32625489.25万元,年平均增速最快,为46.11%;工业增加值年增速其次,为39.06%;工业销售产值年平均为48786284.25万元,以35.85%的速度递增;以不变价计算的工业总产值年平均为72449394.25万元,平均每年以32.80%的速度增长;从业人员年末人数年平均为1026433人,年均增速为22.30%。具体如表2-2所示。
表2-2 2001-2004年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基本情况统计 单位:万元、人
工业总产值(不变价) 工业销售产值(现价) 出口交货值
工业增加值(现价) 从业人员年末人数
2001 45404300 28993829 16562006 6551700 745530
2002 57396862 38739439 25878440 8808800 906556
2003 80985888 54816274 36582100 9195816 1090411
2004 106010527 72595595 51479411 16398779 1363236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产业年鉴(2005)。
27
从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来看,2001-2004年流动资金周转率每年都有所增加,表明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较高;但其它经济效益指标的表现都不太平稳,以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例,2003年相比上年下降了13.21%,但2004年又跃升了42.65%,生产率突破了人均10万元的大关,达120302元/人;总资产贡献率2002年和2004年都遭受了两位数的下降幅度,分别为25.00%和13.25%;工业产品销售率、资产增值保值率、资产负债率历年变化不大。具体如表2-3所示。
表2-3 2001-2004年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单位:元/人、%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流动资金周转率 工业产品销售率 总资产贡献率 资产增值保值率 资产负债率
2001 87880 2 100.3 8.4 116.1 61.5
2002 97168 2.3 98 6.3 113.2 61.6
2003 84333 2.3 97 8.3 117.3 61.2
2004 120302 2.5 97.4 7.2 116.2 63.8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产业年鉴(2005)。
从广东省电子信息产品产量来看,2001-2004年广东省电话单机保持持续增长势头,年平均为9956万台,占全国比重历年都在70%以上;移动电话机年平均为4605万台,占全国比重年均为28.17%;微型计算机为677万台,占全国比重历年都在26%以上;彩色电视机年平均产量为2670万台,占全国比重逐年攀升,至2004年达到53.57%。具体如表2-4所示。
表2-4 2001-2004年广东省电子信息产品产量情况统计
2001
产品名称 移动通信设备
数字程控交换机 电话单机 传真机 移动电话机 微型计算机 彩色电视机 激光视盘机 半导体分立器件
单位 万台 万线 万台 万台 万台 万台 万台 万台 亿只
数值 2873 7615 222 1826 229 1592 877 54
2002
2003
数值 77 1980.73 12296 412 8105 1218 3926 5313
2004 占全国比重(%) 23.4 88.04 29.85 34.72 26.99 53.57 27.44
占全国比占全国比占全国比
数值 数值
重(%) 重(%) 重(%)
73.91 69.77 22.74 26.09 38.89
49 1857 9213 123 3159 416 2011 2007 61
77.47 41.37 26.01 28.42 38.67 22.19
117 2929 10700 216 5329 845 3149 3539 225
39.69 82.72 28.93 29.23 26.27 48.28 30.64
28
半导体集成电路 亿块 18 电子元件 亿只 1675 80.86
23 1395 55.66 31 1911 47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产业年鉴(2005)。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颇具规模
广东省已经建成空中、地面、水下的立体通信传输网络,2006年,长途光缆线路超过41759公里,微波线路17069公里,建成了覆盖全省的综合数字数据网(DDN)、帧中继网(FR)等电信业务网络。全国主要的网络运营商,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等都在广东省设立了分公司,开展大规模的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开拓各项业务。广播电视专用传输网络基本建成,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广东省于2006年底国际互联网用户人数达到791.31万户,位居全国第一。广东省在1998年便率先建成“五网”互联平台,目前已经建成国家级互联网络交换中心,是我国互联网三大核心节点和国际出口之一。2005年底广东省本地电话用户3442.5万户,占全国的9.82%,2006年用户数突破3500万户,达3633.46万户,同比增长5.55%。 2005年移动电话用户数为6406.6万户,占全国的16.28%。2006年,全省本地电话普及率为39.38%,移动电话普及率为76.5%。
2.本地企业发展迅速
广东省的本地企业在长期类似国际化市场的竞争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走从OEM向ODM再向OBM的技术发展路线,吸引跨国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开展国际化经营,企业规模迅猛扩张,品牌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新技术、新产品、专利数位居全国同类企业前列,在重重围堵的跨国公司中异军突起。2003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广东省有24家,约占1/5,其中大多数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通过改制、引进国内外技术和资金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如TCL、康佳、华为、中兴等。 3.中国通信设备研发制造基地基本形成
通信设备制造业是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中发展最快、自主知识产权最集中的代表性行业之一。目前,广东省已经有华为、中兴、金鹏、诺基亚、北电、朗讯、飞利浦、康佳、中科健等中外知名通信设备制造企业,2003年,全国14家重点通信设备企业中近一半集中在广东省。广东省的程控交换机、路由器、移动通信系统设备、综合接入网、手机等产品的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华为、中兴
29
等企业的通信设备产品还逐步进入国际市场,使广东省初步具备了全球通信设备制造基地的雏形。
4.全球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基地初具雏形
消费电子产业是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最早、具有品牌及规模优势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较突出的有TCL、康佳、创维、步步高、兰光、达声、迪科、索贝、奥维迅、德赛、侨兴等企业,数字电视、DVD、数字录音机、卫星接收机、数字机顶盒、数字化编辑系统和图像编码系统等产品已具备较大的生产规模,是中国数字电视广播开发应用实验基地。 (三)经验概况
1.依靠“三来一补”,完成了产业发展的原始积累
广东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靠近国际性经济、金融中心香港和澳门两地,得市场经济的风气之先。广东地区占据地理优势,香港等地厂商为了降低成本,纷纷向内地转移。同时利用侨乡的人文优势,依靠香港等地厂商的投资,发展出第一批“三来一补”企业,逐渐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积累了雄厚资金。 2.抓住产业转移机遇,实现了产业快速发展
西方电子信息产业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高速发展之后,随着成本的提高,制造业开始向其他地区转移。在这种形势下,广东省以积极的开放姿态抓住了这一重大发展机遇。
3.大胆改革开放,营造了良好的产业投资环境
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一个省就拥有三个特区,在国家的大力鼓励下,广东敢为天下先,勇敢地迈出了朝向市场经济的步伐。锐意改革,大胆开放,勇于尝试,不断创新。由于地方政府的这种探索精神,使得广东省许多地方能够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制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为外商和外资的进入做好了准备。
4.坚持市场导向,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广东省及下属各级政府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面,主要是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并未给予过多的行政干预。这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初期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广东电子信息产业的研发
30
水平,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广东省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适当调整,收到了非常积极的成效。 二、珠三角各市比较
(一)GDP及全部工业统计数据比较
1.地区生产总值
“九五”以来,历年珠三角各市地区生产总值,如表2-5所示。
表2- 5 “九五”以来历年珠三角各市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万元
年份
珠海
广州
深圳
佛山
惠州
东莞
中山
江门
肇庆
1996 2073203 14449358 9500446 6374395 2718412 2451106 1811476 4291370 2886120 1997 2351974 16462567 11300133 7245687 3185699 2947037 2209508 4578679 3310964 1998 2635000 18416052 12890190 7825620 3560052 3555119 2490318 4818765 3619890 1999 2866141 20567383 14360267 8337935 3923696 4128370 2726750 5146937 3917394 2000 3314285 24927434 21874515 10503780 4391944 8202530 3454361 5046565 2497779 2001 3683377 28416511 24824874 11891904 4789523 9918905 4043817 5345988 2679633 2002 4090357 32039616 29695184 13285468 5265704 11869374 4697341 5659912 2936618 2003 4767113 37586166 35857235 15784876 5864620 14525186 5720541 6178068 3283014 2004 5516768 44505503 42821428 19180422 6864489 18060258 7042951 6956419 3905615 2005 6349521 51542283 49509078 23831836 8034283 21816245 8802018 8053736 4505704 2006 7477029 60738277 58135624 29281591 9349604 26265085 10363164 9418767 5160945 平均 4102251.6 31786468.2 28251724.9 13958501.3 5268002.4 11249019.6 4851113.2 5954109.6 3518516.0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1997-2000,2007)。
(万元)700000006000000050000000400000003000000020000000100000000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年份广州中山深圳江门珠海肇庆佛山惠州东莞
图2- 1 “九五”以来历年珠三角各市地区生产总值
31
由表2-5和图2-1可知,“九五”以来,历年珠三角各市地区生产总值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广州、深圳、佛山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居前三位,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分别为31786468.18、28251724.91和13958501.27万元。珠海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处于倒数第二位,年平均为4102251.64万元,经济总量在珠三角各市中处于末位,占全省比重仅为2.88%。从年平均增长速率来看,珠海表现也不佳,位于珠三角九市的第六位,年平均增速为13.72%,远低于东莞的28.42%和深圳的20.31%。
2.工业总产值
“九五”以来,历年珠三角各市工业总产值如表2-6所示。
表2- 6 “九五”以来历年珠三角各市工业总产值 单位:亿元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平均
珠海 341.99 427.23 514.85 615.37 630.17 662.30 758.81 1008.98 1363.76 1569.56 1952.51 895.05
广州
深圳
佛山
惠州
东莞
中山
江门
肇庆
全省
1208.25 1068.40 1383.50 1256.28 1835.95 1660.67 2011.55 2079.21 2568.57 2566.93 2829.15 3079.63 3176.43 3628.52 4017.83 5245.10 5153.28 8020.59 6032.05 9867.55 7282.06 11928.60 3408.97 4581.95
878.62 412.55 986.50 520.52 1272.65 530.01 1384.24 695.37 1560.55 657.83 1782.35 708.12 2040.66 862.39 2581.96 1020.44 3651.62 1261.41 4780.88 1428.66 6289.09 1833.97 2473.56 902.84
222.08 312.79 637.83 265.10 7490.49 268.07 362.71 726.84 325.68 8442.32 481.26 446.17 785.96 333.74 9738.56 603.50 475.82 881.29 381.10 10538.17 914.64 532.95 871.15 392.04 12480.93 1039.68 684.42 944.35 430.43 14035.35 1352.69 948.08 1027.74 484.65 16378.60 2144.93 1309.25 1116.95 446.65 21513.46 3348.74 1795.31 1206.10 254.01 29554.92 3940.11 2221.45 1453.25 321.20 35942.74 4839.70 2756.27 1753.48 454.23 44674.75 1741.40 1076.84 1036.81 371.71 19162.75
资料来源:广东工业统计年鉴(1997-2006);广东统计年鉴(2007)。
(亿元)14000120001000080006000400020000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年份广州中山深圳江门珠海肇庆佛山惠州东莞
图2- 2 “九五”以来历年珠三角各市工业总产值
32
由表2-6和图2-2可知,“九五”以来,珠三角各市年工业总产值加总占全省的比重,均超过70%;2004年最高,为88.16%,2006年是87.50%。珠三角各市工业总产值深圳、广州、佛山位居前三位,历年的平均工业总产值分别为4581.95、3408.97和2473.56 亿元;珠海年平均工业总产值仍居倒数第二位,为895.05亿元,比重仅为4.37%。就增长速率而言,珠海年平均为19.47%,位居珠三角各市第六位,远低于东莞的37.62%、深圳的27.76%和中山的24.76%,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85%)。
3.工业增加值
2000年以来珠三角各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如表2-7和图2-3所示。
表2- 7 2000年以来珠三角各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平均
珠海 156.16 163.04 182.31 216.93 270.42 328.74 415.04 247.52
广州 708.40 794.85 902.04 1149.17 1364.34 1654.03 1970.94 1220.54
深圳
佛山
惠州
东莞
中山
江门
肇庆
全省
706.85 401.78 129.08 259.44 136.16 189.49 880.68 470.80 131.15 290.67 166.64 191.26 1019.61 514.37 190.95 466.61 230.37 211.96 1463.67 641.43 233.37 595.48 255.88 232.96 2093.42 947.11 278.72 816.15 425.38 255.66 2571.95 1303.31 315.32 1060.49 551.20 355.10 3086.56 1744.34 404.16 1318.58 695.51 439.21 1688.96 860.45 240.39 686.77 351.59 267.95
36.36 3422.6 38.83 3738.28 45.24 4361.14 52.29 5718.14 59.34 6948.1 76.86 9416.39 113.80 11780.89 60.39 6483.65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6,2007)。
(亿元)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2000广州中山2001深圳江门20022003珠海肇庆2004佛山2005惠州2006东莞年份
图2- 3 2000年以来珠三角各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由表2-7和图2-3可知,2000年以来,珠三角各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加总占全省比重,2004年最高,为93.70%;其次是2005年,达到87.26%,2006年
33
为86.48%。与工业总产值相同,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绝大多数为珠三角各市所贡献。珠三角各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深圳最高,年平均为1688.96亿元;其次广州和佛山,年平均分别为1220.54和860.45亿元;珠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47.52亿元,居珠三角各市第七位(倒数第三位),比重仅为3.52%。就增长速率而言,珠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率位居珠三角各市倒数第二位,年平均为17.95%,远低于中山的32.28%和东莞的31.92%。 (二)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
以下我们用珠三角各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代替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统计数据如表2-8所示。
表2-8 2000-2005年珠三角各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单位:亿元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全省 2418.42 3109.91 4164.42 5932.21
珠海 141.37 128.89 209.49 355.96
广州 162.74 206.93 303.57 438.06
深圳 1136.23 1573.57 2096.07 3080.88
佛山 104.55 143.46 159.24 205.78
惠州 352.63 411.74 547.37 659.86
东莞 269.90 350.59 503.34 784.71
中山 59.74 116.32 166.95 206.87
江门 51.44 57.81 56.25 51.30
肇庆 62.97 55.97 60.15 62.04
2004 7465.91 466.43 627.47 3891.78 300.50 702.47 951.07 272.73 59.40 69.46 2005 9831.34 497.69 708.63 5734.78 289.72 855.33 1172.65 304.10 63.68 37.48
299.97 407.90 2918.89 200.54 588.23 672.04 187.79 56.65 58.01 年平均
5 4 1 6 3 2 7 9 8 位次
3.15.13%0.66%0.39%7.33%8.85%3.00%5.15Y.34%
图2-4 2005年珠三角各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业规模以上总产值占全省比重
34
广州东莞深圳中山珠海江门佛山肇庆惠州由表2-8可知,2000年以来,珠三角各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合计占全省比重都在95%以上,表明我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高度集聚。就珠三角各市而言,2000年以来,深圳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最高,年平均为2918.89亿元,其次是东莞和惠州,年平均分别为672.04和588.23亿元,珠海该指标位居珠三角第五位,年平均为299.97亿元,占全省比重为5.06%。就增长速率来看,珠海仍居第五位,年平均以32.27%的速率增长,低于中山的41.10%、深圳的38.47%、广州的34.87%和东莞的34.77%。就占全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珠海位居第五位,年平均比重为5.39%,远低于深圳的51.72%。
35
第三章 珠海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发展现状
(一)珠海市经济发展整体状况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86.8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6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501.40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362.77亿元,增长13.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6.5%,上升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9%,下降1.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6%、65.4%和34.0%。
2001年以来,珠海人均GDP平均每年以12.32%的速率递增,2006年人均GDP为52185元,2007年人均GDP达61071元,按平均汇率折算约合7976美元,继续居全省第三位。
2007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5.82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增值税17.86亿元,增长23.1%;营业税17.01亿元,增长33.4%;房产税3.39亿元,增长8.7%;企业所得税7.01亿元,增长22.6%。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2.82亿元,增长17.5%。其中,教育支出16.46亿元,增长39.4%;科学技术支出2.08亿元,增长4.9%;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1.42亿元,增长66.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14亿元,增长22.2%;医疗卫生支出3.79亿元,增长49.7%;环境保护支出0.97亿元,增长50.2%。
2007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0%。在八大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中,食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衣着的价格分别上涨10.3%、5.2%、4.7%、1.3%、1.2%和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的价格分别下降了1.1%和2.3%。生产领域中的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8%。
2006年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增加值384.41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电子信息、家电电气、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电力能源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138.87、117.22、39.18、47.88、14.98和 26.29亿元,分别增长25.5%、22.4%、10.7%、28.0%、22.4%和15.7%。
36
2001年以来,珠海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支出比重基本都处于2%到3%的范围内,2006年为2.54%。2007全年申请专利2217件,增长4.7%。其中,发明专利458件,增长14.2%。专利授权量1657件,增长32.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50件,减少20.6%。
近年来珠海市政公用事业、市政设施建设呈现出喜人的态势,2005年,供水管道总长度为1643公里,同比上升7.39%;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数为1179辆,较上升增长3.60%;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比2004年略有下降,为1852辆;道路长度971.52公里,同比增加5.31%;2005年共有路灯92832盏,比上年增长8.90%;排水管道总长度1628.98公里,比上年增长52.81%。 (二)珠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情况
1.珠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全市工业中的地位
2003年以来珠海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平均为846168万元,2007年达到1388690万元,年平均增长速率为30.76%;2004年以来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平均为6409583万元,2007年达到8607626,年平均增长速率为22.71%。为了更加详细地了解珠海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以下选取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业相关指标作为替代。
表3-1 珠海2000-2006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要指标占全
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单位:万元、人、元/人·年、% 项 目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
6301615 6872684 7984178 10762327 13637645 15695613 19525127
产值(万元)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
1413655 1288926 2094903 3559602 4664271 4976929 6535160
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比 重(%) 22.43 18.75 26.24 33.07 34.20 31.71 33.47 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万元)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比 重(%) 全部规模以上工业职工人数(人)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比 重(%)
338373 30578 9.04 201054 47867 23.81
309569 18566 6.00 205378 51967 25.30
342920 18962 5.53 217514 61155 28.12
37
617263 76539 12.40 235006 70603 30.04
504898 97230 19.26 273469 89579 32.76
553760 116168 20.98 343303 99225 28.90
778736 213820 27.46 376584 111386 29.58
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均值(元/人·年)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差 距
77672 79383 83816 92309 92985 95758 110212
65784 11888
46631 32752
55071 28745
68522 23787
71993 20992
71734 24024
99865 10347
资料来源:珠海统计年鉴(2001-2007)。
注:2003年职工人数合计年鉴为23506人,存在明显错误。经作者重新累加各行业职工人数,将这一数据修正为235006人。
由表3-1可知,2000年以来,珠海规模以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历年都较高,2006年达到33.47%,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3;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利润总额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比重不及工业总产值,历年来平均比重为14.38%,2006年达到27.4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职工人数历年都都在20%以上,2006年达到近30%,显示出珠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对解决就业的能力;珠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00年以来的工业劳动生产率都不及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均值,历年来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差距都在万元以上,2001年甚至达到3万元的差距,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差距近年来呈逐渐缩小的趋势,2006年已缩小至10347元。 2.珠海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经济、财务指标
2007年,珠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60.7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2%。产品主要包括移动电话、计算机、视听产品和电子元器件;业内主要知名企业有伟创力集团、松下通信、三美电机、紫翔电子等。 2001年以来珠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整体呈上升态势,并且该比重每年以12.97%的速度上升,2006年该比重达到33.47%。
表3-2 2001-2006年珠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业规模以上分区情况 单位:万元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香洲区 总产值 587574 607186 936006 1168321 1452794
比重 39.76 25.37 16.75 25.05 29.19
斗门区 总产值 845071 1719416 3459854 3283835 3346148
比重 57.19 71.85 61.91 70.40 67.23
38
金湾区 总产值 42701 62193 1188510 206005 177987
比重 2.89 2.60 21.27 4.42 3.58
万山区 总产值 2271 4358 4474 6110
比重 0.15 0.18 0.08 0.13 0.00
正在阅读:
珠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规划05-25
工地试验室图表05-24
水文测站设立、调整申请书07-02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数学(文)选修1-1学案:2.3.1双曲线及03-30
计生知识简答题 Microsoft Word 文档05-10
说课注意事项08-13
事业单位法人年检07-22
郜营中学校园文化周活动方案03-09
长呼线钢结构、工艺管线防腐施工方案10-0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珠海市
- 集群
- 发展规划
- 产业
- 制造
- 电子
-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