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体育美学》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3-12-24 02:0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体育美学》复习题

第一部分

1、体育的三个价值区域是( 自然价值 ),( 社会价值 ),( 人文价值 )。

2、美学史上,古希腊雕塑家们潜心钻研人体的数量比例,为以后测量身体比例关系提供了( 头身比例 )和(黄金分割)两个重要学说。 3、体育活动中,( 身体美 )和( 运动美 )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人文美 )则蕴涵于体育文化中。

4、体育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系统结构,是由施教者、受教者和审美媒介三个因素组成的。 5、体育美的基本特征:客观性、社会性、形象性、象征性、创造性。 6、体育审美教育的功能:增进健美、开发智力、陶冶性情、培养意志 7、体育美学是探讨人在体育领域内如何进行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它是体育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既是未来体育科学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把传统美学应用于社会实际的新领域。就体育实践而言,体育美学属于理论形态的人文学科;对美学来说,体育美学属于应用性很强的分支门类。

8、18世纪初,意大利历史哲学学派美学家维柯(1668-1744)提出要建立一门不同于哲学和历史学的“新科学”;1735年哲学家鲍姆嘉通(1714-1762)发表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提出建立美学学科的设想。1750年鲍姆嘉通出版了一部研究感性认识的学术专著《美学》,第一次使用“美学”的术语。它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诞生。

9、体育美下属三大审美对象的相互关系:运动美建筑在身体美的基础上,反过来又表现身体美;代表人类精神层面的人文美制约着身体美和运动美,构成人类以身体运动为特有手段所进行的文化行为中表现出的体育美。 10、真善美的联系:

真,是指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

善,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功力价值。

美,是掌握客观规律时与人的目的一致的富有感染力的生动形象。 11、最早注意身体美并将其表现为艺术的东方人,是两河流域的西亚人与尼罗河西岸的古埃及人。

12、动作具有时间、空间、力度三要素

13、1997年体育人文社会学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显示出体育理论界开始重视人文学科;2001年北京在申办奥运会时,提出“人文奥运”的口号,表明体育人文观念已被社会全面接受。

14、健康需求的三层面

(1)最早在医学领域表示“无疾病”之意;

(2)后引申到社团的健康,从社会学的角度强调群体(种)的健康;

(3)从人文价值评估的角度,尤其是从美学的层面评价,“健康”则包括了全体人整个“类”的理想状态。

15、美感具有广、狭两种含义。广义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所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狭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

16、意大利多才多艺的巨匠达·芬奇认为,人体的轮廓包围着构成人体美的各个部分,如同音乐中有节奏的和声。他曾系统地研究人体解剖和透视原理,把科学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作出《做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万古不朽的名著。 17、“黄金分割”即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等于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

其比例关系为 1.618:1=1:0.618

18、著名诗人苏轼的“妍媸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轻。”说明不同时代对身体不同审美观。

19、现代体育竞赛的审美特性:真实性、新奇性、娱乐性 20、

第二部分

(一)\美学之父\:

美学界对于18世纪德国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顿的尊称。他最早提出建立独立的美学学科的设想。1750年他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一门崭新的学科--美学最终诞生了,鲍姆嘉顿因此被尊崇为\美学之父\。 (二)美学学科的性质:

1.从美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中把握其性质。美学和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这些人文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学也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

2.从美学与人的联系中把握美学学科性质。审美现象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是人的一种自觉的精神活动,美学对于审美现象的研究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

3.美学对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最终涉及到的是人生价值、人的审美价值,所以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三)美学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1.审美意识的形成。

(1)审美意识是一些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形态。

(2)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当原始人类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的惊奇感、喜悦感便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3)原始的审美意识逐步发展导致了原始艺术的产生。

(4)从根本上说,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2.美学思想的产生

(1) 美学思想是能够深刻揭示审美现象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2) 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a.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藉文献之中,从而能代代相传 b. 具有理论的形态 3.美学学科的建立

(1) 美学学科的建立以美学思想的充分发展为前提 (2)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使美学理论能在其中得到独立的研究,系统的阐述; b.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1750年鲍姆嘉顿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 (四)在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中国当代美学界的四种主要观点: 1.美学研究对象应当是美及美的规律。其理论在于: (1) 有助于划清美学与各门艺术理论的界限

(2) 人类审美活动并不限于艺术,以美为对象不会排斥艺术,但如美学仅仅以艺术学对象则会排斥自然美和社会美

(3) 从方法论上看,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深入研究生活美有助更好理解艺术美。 2.美学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即艺术哲学。

(1) 以往美学史上,大多数美学家都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 艺术在质、量和社会作用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实际生活中的美。 (3) 从方法论上看,理解了高级的艺术美有助于理解低级的生活美。

3.美学研究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这种观点试图从美感经验出发综合前面两种观点。

4.美学研究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的自由创造。 (2) 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 (五)唯物辩证法与美学研究具有密切关系: 1.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总的指导意义。

2.唯物辩证法强调对于客观存在,客观规律的尊重,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美学就应当从客观存在的人类审美现象出发,研究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

3.唯物辩证法具有鲜明的历史性,美学研究运用唯物辩证法作指导,就应当用历史的观点审视各种美学问题。

(六)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1.多样性。这是由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所决定的,美学研究的方法应当是多样的。 2.美学研究的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相联系。各种美学研究的方法只有与人生价值相联系才能把美学研究引向深入。

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层次的。各种不同的方法并不是等量客观的,这里有最基本的方法与具体方法的区别,要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作用区别对待,使之适用于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方面。

第三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美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C )

A.培养审美能力B.提高艺术鉴赏水平C.成就身心健康的完美人生D.规范社会文化 2、“天才”主要表现在具有与众不同或高于常人的能力来创造(B ) A.审美快感B.意象C.形式D.物象 3、下面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B)

A.意象的完成,一定要其得到物化或物态化B.意象完成后再物态化或物化 C.意象的完成与艺术品的传媒质料有关D.意象的现实化与接受过程有关

4、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这可以说明美育是(A ) A.感性的B.愉快的C.不可抗拒的D.自然而然的 5、西方第一部关于美育的专著是( C )

A.《论美书简》B.《判断力批判》C.《审美教育书简》D.《美学》 6、人类审美意识赖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 )

A.人类的生产劳动B.人类自觉的精神活动C.人类社会的分工D.人类独具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7、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里的“解放”是指人的(D ) A.社会关系的解放B.生活方式的变革C.思想观念的自由D.创造性的发挥 8、1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从美学理论上阐明了美是愉快的一些美学家是( C ) A.毕达哥拉斯学派B.伊壁鸠鲁派C.英国经验派D.精神分析学派

9、.意大利历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史》一书中认为,美学学科的建立者应该是( C ) A.鲍姆嘉登B.鲍桑葵C.维柯D.康德 10、美感的生理基础就是(B )

A.呼吸器官B.感觉器官C.运动器官D.思维器官

11.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主张的是( D ) A.歌德B.席勒C.康德D.黑格尔

12.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美育”一词最早出现于( D )

A.庄周《庄子》B.孔子《论语》C.刘勰《文心雕龙》D.徐幹《中论·艺纪》 13.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应当是( B )

A.心理学方法B.哲学方法C.人类学方法D.艺术学方法 14.美学应当划归于( C )

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人文学科D.实证科学

15.西方哲学史上首次提出“美本身”问题的美学家是( D ) A.苏格拉底B.毕达哥拉斯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16.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 B )

A.早期人类的巫术与狩猎活动B.制造使用工具的物质生产活动C.艺术的产生D.审美意识的确立

17.达尔文认为人的审美发生于( C )

A.人的精神追求B.人的道德观念C.人的生物学本能D.人的社会意识 18.审美体验的独特性是( B )

A.离开对象作抽象的玄思B.与对象进行倾心交流C.主体道德意志的介入D.客体洋溢美的意蕴

19.审美形态不仅是一种感性的形态,又是一种( B )

A.形式分类形态B.逻辑分类形态C.内容分类形态D.抽象存在形态 20.主体在审美中思想倾向、意志追求和愿望企图的融合是指(B ) A.审美理想B.审美想象C.审美判断D.审美意向 21.把审美经验视为游戏活动的美学家有( ABC ) A.康德B.席勒C.斯宾塞D.伽达默尔E.尧斯 22 .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 A )

A.哲学方法 B.心理学方法 C.伦理学方法 D.社会学方法 23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的标志是( B )

A.黑格尔的《美学》 B.鲍姆加登的《美学》C.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D.柏拉图的《理想国》

24 .“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C )

A.维特根斯坦 B.亚里士多德 C.里普斯 D.阿恩海姆

25 .从审美发生学角度看,“劳动说”的明显不足在于( A )

A.忽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的社会性内容B.过分注重人的审美活动中的社会性内容

C.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D.将艺术起源与审美发生学理论相混淆 26.在20世纪初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人物是( D ) A.朱光潜 B.鲁迅 C.梁启超 D.蔡元培

27.王国维所谓艺术意境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是指( C ) A.前者体现“天人合一”的意境,后者体现“天人对立”的意境 B.前者说明的是自然的意境,后者说明的是艺术家创造的意境 C.前者是“隐我”,后者是“显我”,但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意境 D.前者指自然美中的意境,后者指艺术美中的意境 28.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 D )

A.先验主体论 B.绝对精神论 C.理念论 D.实践存在论

29.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 D ) A.莱辛 B.休谟 C.洛克 D.康德

30.在西方早期,狭义的美主要指的是( C ) A.崇高 B.滑稽 C.优美 D.喜剧

31.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确立标志的著作是(D ) A.《论审美教育》 B.《谈美书简》 C.《美育与人生》 D.《审美教育书简》 32.美学的哲学基础应是马克思主义的(A ) A.实践存在论 B.实践论 C.存在论 D.辩证法 33.审美直观 34.(1)直观性是审美经验的一种重要特征,其特点是不经过概念和推理就直接把握到对象的审美特征。

(2)审美直观包括两种形式:感性直观和本质直观,前者是指主体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来把握对象的感性特征,后者则是指主体通过直觉直接把握到对象的本质特征。 35.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是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的(C ) A.伊安篇 B.斐多篇 C.大希庇阿斯篇 D.会饮篇 36.美学思想得以形成的直接前提是( A )

A.审美意识 B.艺术美 C.审美理想 D.社会美

37.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孩子看事物,只看到物的形象,而不知其为何物,这属于(B ) A.知觉 B.直觉 C.统觉 D.感觉 38.丑的美学意义在于( ABCE )

A.以丑衬美 B.化丑为美C.丑刺激了世界的发展 D.丑是美的源泉 E.审丑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重要方面

39.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是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的( C ) A.伊安篇 B.斐多篇C.大希庇阿斯篇 D.会饮篇 40.被各国美学界尊称为“美学之父”的是( B )

A.苏格拉底 B.鲍姆嘉通 C.鲍桑葵 D.亚里士多德 41.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是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的( C ) A.伊安篇 B.斐多篇 C.大希庇阿斯篇 D.会饮篇 42.提出“美是生活”的美学家是(D )

A.别林斯基 B.黑格尔C.狄德罗 D.车尔尼雪夫斯基 43.中国当代美学家蔡仪曾主张( B )

A.美在客观说 B.美在主观说C.美在主客观统一说 D.美在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44.在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说的美学家是( B ) A.蔡仪 B.朱光潜 C.李泽厚 D.吕荧 45.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的美学代表作是( A ) A.《判断力批判》 B.《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C.《美感》 D.《理想国》 4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家中,曾提倡“以美育代宗教”的是( C ) A.王国维 B.梁启超 C.蔡元培 D.朱光潜 47.“寓教于乐”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强调( D )

A.美育和智育的统一 B.美育和体育的统一C.德育和智育的统一 D.美育和德育的统一

48.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概念的美学家是( C )

A.康德 B.贺拉斯 C.席勒 D.锡德尼

49.在中国历史上,自然美开始作为独立的审美形态出现在( C ) A.盛唐 B.西周 C.魏晋 D.宋金

50.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中,与审美活动关系较为密切的是(A )

A.视觉和听觉 B.味觉和触觉C.视觉和味觉 D.味觉和听觉 51.英国美学家布洛曾提出( C )

A.移情说 B.时间距离说C.心理距离说 D.空间距离说 52.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C )

A.实用关系 B.伦理关系C.审美关系 D.认识关系 53.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 A )

A.哲学方法 B.心理学方法C.艺术学方法 D.人类学方法 54.人类普遍爱好人体美,这说明( D ) A.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 B.美感来源于性选择

C.美感离不开性 D.美感是人的性选择的社会化

55.埃塞俄比亚原始部落里的人以嘴大为“美”,这反映了原始人的美感( A ) A.与特定观念相联系 B.模仿动物

C.包含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 D.与性感紧密相连

56.丰乳肥臀的原始母神雕像反映了原始人美感( A ) A.与生殖崇拜观念相关 B.与图腾崇拜观念相关 C.与动物崇拜观念相关 D.与人的巫术观念相关 57.林黛玉对于贾宝玉送给她的一块旧手帕产生天下至美之物的感受。这是因为林黛玉采取了( C )

A.实用态度 B.伦理态度C.审美态度 D.认知态度

58.马克思把艺术归结为一种意识形态,这说明艺术品是( A )

A.精神产品 B.物质产品C.意象思维的结晶 D.抽象思维的结晶 1.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的美学家是(C )。

A.亚里士多德 B.休谟 C.鲍姆嘉通 D.康德 59.桑塔耶纳认为,“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这种观点属于(C )。

A.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B.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C.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探求美 D.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 60.在中国当代的美学讨论中,朱光潜主张美是( D )。

A.主观的 B.客观的C.主客观的统一 D.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61.美感的核心是(A )。

A.情感 B.感受 C.想象 D.理解

62.刘熙载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这里的丑是( D ) A.一种古怪的丑 B.一种突出的丑 C.一种秩序的美 D.一种不规则的美

63.狄德罗曾说,卢浮宫的美,不论有人或无人,都同样存在。这句话说的是(B ) A.美感的主观性 B.美的客观性 C.美感的社会性 D.美的社会性

64.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概念的美学家是( C )

A.康德 B.贺拉斯 C.席勒 D.锡德尼

二、多项选择题

1、人类审美意识产生的标志有(ABCDE )。 A.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 B.人类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 C.人类能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 D.人类能够进行自觉的艺术创造

E.人类能够形成关于审美现象的理性意识

2、下列美学家中,主张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探求美的是( ACDE )。 A.亚里士多德 B.鲍姆嘉登C.休谟 D.博克E.黑格尔 3、中国古代美学中与“崇高”相近的范畴包括(ABDE )。 A.壮美 B.阳刚 C.含蓄 D.飘逸 E.大 4、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包括( BCD )

A.美 B.审美现象 C.审美活动 D.审美关系 E.艺术 5、作为审美关系主体的人,包括以下哪些方面的本质属性( BCDE ) A.自然性 B.物质性 C.社会性 D.精神性 E.历史性 6、以下关于美感的表述正确的是( ABCD )

A.美感受主体的生理结构、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等的制约B.从本质上看,美感是一种生理的快感 C.美感是对主体的创造性的一种体现D.美感具有丰富的社会性意义E.美感的范围比美的范围狭隘

第四部分

一、体育美学是体育科学的学科之一。运用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体育领域

中美学规律、本质和特点的科学。主要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美的发展和规律,以及人如何表现、认识、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诸如运用优美的身体运动和体态变化等手段,反映人体美、运动形式美;表现审美感情,以激起欣赏者的美感;引导运动者、欣赏者提高审美的能力、趣味、水平和情操等问题。由于意识形态不同,各国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结果有较大差异。

二、体育美感

人们在体育审美活动中对体育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也是一种由客观对象的审美属性引起人的感情愉悦的心理状态。其中,包含着复杂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等各种心理因素综合活动的结果。特点是审美主客体同时获得美感。如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员

打出了一次巧妙的战术配合,体操、武术等运动员完成了一套精湛的动作时,观众(审美主体)的欢声雷动,运动员(审美客体)的情不自禁,体现了共享美的感受与成功的欢乐。

美感

美感是客观存在的各种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是一种由审美对象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美感具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主题反应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所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狭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

三、体育与美

美与体育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美与体育有共同的根源,都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所以说美与体育同源。现代体育是一个包含许多文化现象和复杂功能的实体,有丰富的表现力,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多方面的表现能力和多方面的价值。但归根到底,体育同人类自身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同人类为生存和发展的实践需要而自觉地塑造理想的体质结构密切相关。

第二,体育的创造体现着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展现。原始体育作为人类自身生产的组成部分,虽然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密不可分,但是一旦形成便体现其相对的独立性,逐渐与生产劳动分离,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而发展演变。作为客观存在的美,它有很大的涵盖面,并通过多样的形式体现出来,经过理论化和系统化,构成了一部具有庞大的体系。体现出多种价值的美学。体育美只是这个大家族中的一个分支,是体育领域中以人体的特殊运动为对象,进行创造和审美活动的特殊的美。因此,从总体上说,体育美是美在体育领域内的展现,是自由的形式的特殊化。

第三,体育的目的趋向于美。美是体育追求的目标和动力,体育的目的是塑造理想的体质结构,这种理想的体质结构包含着人类征服自身生理极限,开发潜能,追求自由的崇高目的。当这种目的按照掌握了的规律去实践时,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它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表现为完美的身体形态,并通过运动的方式(造型力量)来实现。表现在竞技体育方面,是以身体对抗的方式使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让美的创造在公平竞争中实现;表现在学校体育教育方面,是通过直观的身体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掌握身体锻炼的方法和技能,增强身体素质,接受美的陶冶,寓美育于体育之中;表现在群众体育方面,是以闲暇游戏方式,使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通过锻炼、运动在自由的情境中实现,直到身心俱佳的愉快体验和自由的生命活动的体验,寓美感于体育活动中。

四、体育美的价值

体育美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满足人们对体育的审美需要。体育作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其价值已越来越显示出来。体育美的价值,对于竞技体育的作用,是既能实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有机结合,又能使人们从中获得一种体育艺术的力量。体育美的魁力使审美的主体(观众)在观赏体育表演或比赛中产生美感,从而诱导人们积极开展体育运动,促使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向新的阶段发展。在体育竞技比赛中,特别像花样滑冰、艺术体操、冰上芭蕾等项目,它的美的融合力就更大,其审美价值就更高。

体育美的价值,赋予人的完美发展的造型力量,不仅在体育技术活动过程中获得充分体现,而且也使学校体育教育水平得以升华。学校体育以教师的典型示范为媒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实现体育美的价值。

体育美的价值,对于群众体育的积极作用,既体现在审美的价值评价中,又体现在具体典型示范活动中。它在广泛的内容。多层次的形式方面,以获得自身的美感体验来激发人们锻炼的兴趣。

五、体育美的特征 1客观性

体育美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是美在人体运动中的特殊反映。体育作为一种存在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的存在。人首先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然后才是社会的产物。它具有自然的属性,更具有社会的属性,是客观的实在。它以自然的形态和社会的形态体现其客观性。就自然形态而论,人是万物之灵,人体乃是造化之巅,集自然界中美的大成。它完美和谐,富有生机和力量,是整个大自然存在的一个最精巧的缩影奖人体运动美的自然基础,也是客观存在作用于自身运动作为审美对象的主体。人们就是借助于这一有规律、有创造能力的主客体的双重性,即自然美的客观性,从事改造人体自身的体育美的活动,发展身体美、运动美,在构造身体美和运动美的实践过程中,渗透着社会美的性质,表现出其社会的客观存在性。离开了人的社会的客观性,体育美的产生和发展是不可能的。

就其创造形式而言,作为自然界高级生物的人,其身体可以呈现自然美,经过人的能动改造,注人社会的因素(审美意识),创造出作为审美对象的运动形式。这种立体的自觉创造力物化在客体的形象化中,反映了由客体的规律性变为主体的目的性,凝结为新的美的形象的过程,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践过程。因此,也规定了它的社会性。

2社会性 (简述体育美的社会性特征)

社会是人类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组织起来的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体育美,是在这个有机系统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个要素。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是社会的产物,而体育美则是人类社会需要的产物,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催化剂,它的产生和发展,就成为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社会文化的一支流。

第二,体育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们的能动创造的结果。人在体育活动时的社会性,表现为其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去创造理想的全面发展的人体活动。这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这种内控因素是动物所不具备的,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的目的性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第三,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人们进行任何体育活动都不是单个孤立进行的,而是要依据一定的社会条件为背景,通过社会群体活动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以建立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良好基础,使身体活动社会化、完美化,并将这种实现了的形式,通过社会教育等途径延续和发展下去。

第四,人类共同创造了体育美,所以,从形成美的价值到完成社会功利的过程,首先是民族的、国家的、整个社会的。

3形象性

美的形象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美只有在表现适当的内容时,才能充分显示自己的积极的、能动的作用。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总是以生动多变的优美的形象展现在观赏者的面前,以富有随力的生动形象感染观赏者的。真、善、美,也只有通过人体运动过程中的造型形式——形象化反映出来,并通过一定的时空表现出来。

体育的造型的力量不仅融力与美、健与美于人体,使之完美化。规范化、形象化,同时在体育美与艺术美的结合下,以物态化的形象塑造出无数反映人体美的杰出艺术精品,与雕塑、绘画、舞蹈等具有一致性。现代体育的审美教育通过典型示范的方式,用体育艺术品、声像、影视等先进手段,直观、形象地对运动员、学生、群众进行传技艺、授美育,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运动技术。战术水平和审美能力,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

4象征性

体育美的象征性,是以运动员的个体或集体的体育造型形象,表现出人类对理想的憧憬。如现代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经过精心编排了的各种类型的歌舞、大型团体操,用人类的智慧和巧妙的排列,展示着内容丰富的各种形象、图案,有的象征着体育的崇高性,有的象征着本民族的拼搏、进取精神,有的象征着团结友好的精神以及严明的纪律、高尚的体育道德情操等。

5独创性

体育美总是通过其生动性、多样性、形象性、象征性来表现自身的存在和自身的独创品格,并且使审美的主体产生浓郁的美感,激励人们以更高的体育热忱去创造更高的审美价值的。在体育表演或比赛中,其佼佼者无不以一种崭新的高难技术、技巧和优美的姿态展示自己,吸引着人们,从而博得裁判、观众的好评。人类的本性是创造的本性,体育美的特征也是创造。然而,由于体育美的领域和对象不同,其创造力量的展示也各有区别。人体美是通过身体形态的形式来实现的,运动美则是通过竞技的形式来实现的。

六、体育美的形式 1整齐

整齐又称整齐一律,含有反复、同样的意思,是最简单的形式美的要素。人类群体活动尤为需要整齐一律来达到目的,因为整齐给人以庄重、雄壮、刚劲有力的感觉。运动会开幕式上,当运动员们以整齐的步伐、统一的服装,精神饱满地走进运动场时,会场一下子便会显得庄严而雄壮,令人精神振奋。在团体操中,成百上千人的动作一致,就比参差不齐要好看得多,给人以庄重、雄壮、刚劲、有力的感觉,蔚为壮观。

2对称

对称亦可称为匀称,是指上下、左右或辐射的形状相同,各部分之间相称和相适应。人体和其他动物的许多部位是左右对称的,雄伟的天安门城楼是对称的,平静的湖水上山峰的投影是对称的,自行车轮上的钢丝是呈辐射状对称的。人可以在自己的身体结构和生理特征中找到对称。如果从人的鼻梁垂直画一条线,从上到下,体表两侧元不对称。人们总是追求完善、和谐,生理本性上喜爱对称的肢体。

3比例

比例是指物体的此部分与被部分之间,或部分与整体之间在大小、长宽、粗细等方面的数量关系。人体的比例大致相同,但存在着一些不太大的差异。比例有个体的差异,有性别的差异,也有人种的差异,这些差异影响到身体运动。

关于比例的关系美,最著名的有黄金分割律。所谓黄金分割律,其实来自人类躯干部分的宽高之比。如果从人的肚脐将身体分割为上下两部分,则由肚脐到头顶的长度是全身长的0.382倍,由肚脐到脚底的长度是全身长的0.618倍。

这说明,黄金分割是人体自身各部分的形象显现。我们的手掌、面孔,如果取其平均值则大致符合此定律。双手垂直,两个指尖也可以按这个比例来分截人的整个身高。

4均衡

均衡是指上下或左右在形式上虽然不一定对称,但在分量上却是均等的,使人无偏轻偏重、过大过小之感。如一张椅子断了一条腿,或一个人一只手臂特别粗等,都失去了均衡。均衡亦可称为平衡、权衡,有天平之意。像一架天平秤,两边放同样的东西称之为对称,而放不同形而同量的东西就是均衡。均衡在文章、书画、电影、电视的谋篇布局上,在身体锻炼的部位和成套动作的编排上,显得尤其重要。

任何身体运动都要保持重心,使身体平衡而不跌倒,这需要通过肌肉的内力有效地控制和维持。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就连走路、跳舞也要努力维持平衡,这也是运动生物力学的基础。一套优美的艺术体操动作或自由体操动作,其头尾的衔接照应,训练中的强度、密度的合理安排,身体大、小肌肉群的发达程度,都可以体现出均衡的原则。身体运动,就是不断打破已有的均衡而达到新的均衡。在体育活动中,保持心理上的平衡相当重要,比赛中组织编排上的恰当,项目分配上的适宜,动作组合中高难动作的合理安排,场地、器材、灯光的分布使用上的合理,都能因均衡而产生形式的美。

均衡与对称也有密切的联系,表现为双方的等量不等形。对称自然也是一种均衡,是机械的平衡。不恰当地使用对称会显得单调、呆板,反而不美。

5对比

对比是两种事物相对比较,有助于更鲜明地刻画事物各自的特点,反映出事物显著的差别。当同时出现的两种物体有明显差异时,我们视觉上就会产生出对比的映像,这两种物体也就成为相互强调的对象。如体操运动员的运动服不同颜色的对比,使得运动服更加醒目艳丽。运动中光线的明暗、线条的长短、体积的大小均可作对比,以增强各自具有的特色。声音的强弱、力度的大小、节奏的快慢,也可以在听觉上造成对比。色彩的冷色、暖色、补色,相互也有复杂的对比关系。此外,身材的高矮、肥瘦,肤色的黑白等,均可以对比。男刚女柔,亦是很好的对比。坚实、挺拔、粗扩。刚健的动作,与娇小、灵巧、温雅、流畅、婉转的动作相互对照,能起到强调和突出对方的作用。

6和谐

和谐是指形象中的各成分、各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在诸多的形式美的要素中,与对比相反,各事物并列差别微小便是和谐。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个人动作的和谐以及与他人的默契配合上的和谐是最重要的。动作的和谐与技术美有关,合理的、省力的、高效率的、准确的动作,一般都很和谐,反映出动作技术之美。在集体项目的比赛中,队员

与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战术意识的确立,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最佳的竞技状态,就是和谐的体现。和谐出现在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关系中,给人以形式上的美感,显示出融洽、圆满的一致性。

7层次

事物按顺序逐步变化的若干阶段,称为层次。由低变高的层层楼梯,由大变小的层层高塔,由远而近呼啸而至的千层海浪,都可以看出层次。

人的身体构造从上至下、由外到内,层次分明;体育竞赛从基层、省市、全国乃至国际比赛,层层选拔淘汰;而大型的团体操表演,中心和外围的层次效果更为突出。 运用层次来表现形式美,有时也不能忽略主从关系。如足球赛场上的中锋,篮球赛场中的后位、排球赛场上的二传,团体操的核心,以及队列中的排头和基准学生等,都是核心,起着标准和组织指挥的作用,表现出层次中的主从关系。在体育竞赛的组织与安排时,应强调层次的主要与次要,充分和周密地安排好。

8节奏

节奏就是使不整齐、不规则的动作或声音在单位时间里达到相对的有规则的秩序。它是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对于运动美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运动节奏是根据一定规则由某些基本动作的阶段特点而组成的运动的时间特征。不掌握运动节奏,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如足球的进攻节奏,跨栏的栏间步节奏等。对节奏的敏感是人类心理和生理本性的基本特质之一,人的各种运动形式都不自觉地根据生理节奏,加入一定的节奏形式。节奏的快慢一定要保持在人类生理所能接受的范围内,极快或极慢的节奏不仅身体活动难以适应,而且会失去艺术节奏的意义,甚至影响运动技能的发挥。

9多样化统一

多样化统一是形式美规律的另外一个方面。与整齐统一相对应,要求多样的变化,是事物两个方面的统一体,必须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是最高规格的形式美。 多样化统一能够表现出生动性和完整性,适宜于表现宏观的形式美,然而在很多具体的局部中,多样化统一的原则也能实施。在丰富多彩的运动中,多样化统一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众多的法则。例如整齐、对称、均衡等,都可以成为它的一个侧面。其他法则如果在具体运用中发生矛盾,必须服从多样化统一的规律。如果在运动中片面追求整齐和对称,可能显得单调和呆板,为此就要舍弃一些对称和整齐,以求得整体在变化中的统一,达到更高一级的均衡和协调。多样化统一较其他形式美法则,是起统帅作用的形式美规律。

七、运动美

运动美是身体的运动之美,是人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美,是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体育运动的主要对象是人体,人体要经过运动才能达到体育的目的。运动是体育的基本手段,是体育过程的外显形式,运动美就展现在体育运动实践当中。

八、意志品质美

意志品质是一种心理品质,它伴随着人的行动而表现出来。意志品质美就是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自觉地确定目的,在目的支配下,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在实现目

的的过程中呈现出的美。人的行为总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在体育运动中,需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意志品质是运动美的重要因素。人体是身心统一的整体,身体运动的过程,也伴随着心理发展的过程。人在参与体育活动、掌握动作技术的同时,也给予心灵以创造过程。

九、技术战术美

运动技术,是充分发挥人的机体能力,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技术之美,就在“合理、有效”之中,就在运动过程中发挥的完美程度中。在体育运动中,发挥人的机体能力的方法越合理有效,完美程度就越高,运动技术的审美价值就越大。当然,“合理、有效”也是相对的,因为运动技术是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并日臻完善的。运动技术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运动技术是人们在体育领域里所进行的一项巨大的创造性活动,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作用于运动系统的过程,是真善美的统一。

十、风格美

风格是指气度和作风。体育运动的风格美,包含着思想风格美和技术风格美。 思想风格美是个人内心世界的美,指体育运动主体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意志品质等。体育之效乃“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这里讲的“强意志”也就是思想风格美。一场高水平、高风格的比赛或表演,给人美的享受是多方面的。审美主体不仅对运动员健美的身姿、精湛的技艺、巧妙的战术而羡慕,而倾倒,而且为运动员在赛场上表现出的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所感染。

十一、身体美

身体美是由生命有机体表现出来的美,它要求严格符合解剖学特点和新陈代谢的生理规律,它是创造、概括、提炼艺术作品中人体美的源泉,其标准既有时代性又相对稳定。身体美是人类健康身体所呈现的美,是一种由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出的健康之美。身体美与人类的健康理想相一致,它排斥人们身体上的所有缺陷。

身体美与人体美不能等同,人体美主要指人体表面轮廓的美,而身体美则有层次地贯通着生命的整体。身体美可与精神美、心灵美、行为美等概念对应使用,人体美可作为区分人同其他事物属性的概念,以别于动植物及自然界其他物质的美。身体美是动态的人体美,人体美是静态的身体美;身体美是人体美的源流,人体美则是身体美的升华。

十二、强壮美

强壮美表现为魁伟、结实、强力。人类身体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完善。从体育学的意义上看,体育项目作为全面发展人类身体的手段,总是以和谐、优美为最高尺度,即从崇高经由壮美的过程凝聚和谐(优美),也可以说,在突破和谐(优美)的过程中追求和谐(优美)的结果,因而形成了强壮美。

十三、体态美

体态美是指人的形体和姿势美,是通过体育运动使人的身体形态。骨髂和肌肉发育,表现在比例、匀称、和谐和线条上的完善化程度。人的身体形态,一般说是获得性遗传赋予的,但体育运动能够改善和加以控制身体形态,使之完善。

十四、素质美

素质美是就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而言的。素质美是以特殊形式存在于身体美之中的,它不像身体美的其他要素那样直观,而是通过体育运动和生活技能外现出来。它是一种潜藏在人体内部的美,是体育美的内在力量,既是获得性遗传因素,也是运动美积淀的成果。

十五、健康美

健康美是指身体生理机能正常,无缺陷无疾病,同时由于身体机能的完善,显示出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身体健康状况虽然受制于各种因素,但毫无疑问,体育运动作为有序的、自由的身体活动,是塑造健康体格、体能和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体育美学所指的健康美,就是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体格强壮、无疾病并与良好的精神状况相协调的美的状态。

十六、风度美

风度美是指美好的举止姿态。体育运动不仅塑造健康的体魄,也塑造健康的人格。体育运动中,健康的体魄和人格,使运动员形成某些高尚的气质和优良品质,表现为一种风度,而具有美的价值和意义。

十七、美感与体育

体育引起美感首先是参与者的自我感受。当体育进入人的审美视野后,体育就变成了特定的审美对象。体育美感是主体的美感和客体的美感结合在一起的。它的对象是由参与者自身的动作和行为所构成,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过程,而同时又是欣赏者通过自身仿效、体验而领会的过程。体育美感不仅表现在欣赏者身上,而且也表现在表演者的身上,这就表现出体育美感的双重性,这是体育美感的重要特点。

十八、审美个性

审美个性是美感欣赏中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标志,是人类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是一个人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的结晶;它应当是人的独立自主性与表现形式的自由性的结合。

十九、美感

美感是客观存在的各种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是一种由审美对象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美感具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主题反应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所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狭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

第五部分

一、在大学生体育教育中实施美育的意义

体育审美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从审美角度对体育现象的一种评价。美学是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心灵美与人的健康美、形体美和动作美密切相关。古希

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格罗康等人早就主张心灵美与形体美的和谐一致是最美的境界。因此,和谐美是美育的核心灵魂,是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与美学关系密切,两者既不能相互替代,又不能彼此割裂。美育中的心灵美、行为美、人体美、艺术美等,都与体育交织在一起。因而,将美育渗透于体育之中。 人类的生命实践活动在不断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自身。但在历史与现实中,人的存在常常处于一种异化分离状况,即不全面自由发展的状态,要想克服生命的异化状态,使人全面自由地发展,建立完美的人格,达到审美人生的境界,这就需要体育和美育的途径。其突出特点表现如下:

(1)美学教育是人格塑造的需要

美育在人格的塑造方面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美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经途径。早在大约200年前,德国美学家库勒就从人道主义理想出发,指出了美育对完善人格至关重要的作用。 (2)美学教育是智力化的培养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快捷传播越来越要求人们掌握和储存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智能水平,这就要求人的智力活动处于一种高度运转的紧张状态,家长和社会就开始了较为强化的智力训练,从小学、中学、高中一直到大学,青少年都几乎被书本知识压得喘不过气来,这种做法极易造成人的片面智力化发展。从表面上看,人的智力水平在提高,而实质上生命的整体水准在下降,尤其是体能水准的下降正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因此,只有将全民健身意识与智力强化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确保生命整体状态的圆融充盈。 (3)美学教育是21世纪大学生生理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身体虽然已经发育成熟,但心理上却不成熟。伴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争强、成人感的出现、性意识的觉醒以及闭锁心理的发展,使得21世纪的大学生心理与成年人相比,表现得更为敏感、复杂、强烈,情绪状态要较任何一个时期更为扰乱。在这一阶段美育可以把学生引入审美状态,以优美的身体语言和高雅的音乐旋律陶冶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想象,促成审美的条件反射。 (4)美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社会的发展,人民已经在整体上脱离温饱、朝着小康迈进,从单纯关心生产到关心人民生活,符合现代化的审美意识。体育要成为具有满足观赏需求的特殊载体,以精彩的竞赛表演来带动大众体育,焕发它的生态、绿色人文的特性,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追求,促进中国人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美学发展的具体要求。突出休闲娱乐性质,把体育活动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实现体育文化属性的回归,为人类带来的和平、友爱、善良、理解、互助和关怀、体现现代的体育美学价值。因此,我们认为应在高校教学中重视大学生的体育美学教育。

二、对21世纪大学生实施体育美学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以美育体的原则

所谓以美育体的原则,是指体育教师按照美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广泛存在于体育教学中的美的因素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体质,陶冶学生情操,铸造学生灵魂,从而实现体育与美育的结合,达到“体美共育”的目的。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通过审美的方式去诱发学生体力的积极发挥,降低和解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疲劳感,促进学生各项身体机能的协调,是教学活动能在保证学生体质得到很好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其次要求教师按照美的形式去促进学生身体潜能的发挥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进而实现身体结构和心理结构与品质的双重建构,获得“体美共育”的良好效果。

(二)教师先导原则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的魅力美将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试想,教师本人就不追求美,何来追求美的学生。因此,教师本人应追求美,作美的使者。教师的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形象美。首先教师要保持体育锻炼,保持健美的体型,每周利用课外辅导时间和学生一起活动,这样可以带动学生投入课外活动的热情,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自身的形体美、行为美,严格执行教学常规,主动关心学生,进行正确的动作示范,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形体美和行为美的典范,将美学赋予体育可表现与再现的动作技巧的行为融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二是着装典雅仪表美。教师是学生直接感知的对象,如果教师的着装整齐清洁,色调和谐大方,这对学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美感教育。三是内在修养美。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教师本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美学素养,那么它在教学中就具有感知美、鉴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实施美育,从更高的层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体育美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展示每次教学内容所具有的不同风格的美。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学习运球时强调运球的节奏,学习投篮时要讲究投篮的舒展性,传球配合时要讲究传球的巧妙性。从而把篮球运动的潇洒美,巧妙配合的智慧美,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讲授篮球技战术运用中动静结合、快慢结合、突防以及场上节奏控制等,运用技巧时,用哲学和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在战术配合的学习中,强调集体主义精神,把不计个人得失的集体主义风格美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塑造学生心灵的目的。在身体素质的练习中,学生会产生怕吃苦的现象,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塑造健美体型的角度去启发引导学生,使他们克服困难在苦和累的磨练中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姿态美,准备活动中可以选择做健美操以及体育舞蹈,将舒缓、柔慢、强劲有力的音乐配合到练习中,即使学生感到了身心的欢愉,又达到了美育的目的,教学内容中这些具有美学价值的内涵都充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体育美欣赏的主观条件

1、要具有必要的审美修养

2、要有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和运动体验 3、要有一定的审美心境 4、要以进步的审美观为指导

以上四个方面说明:就个人来讲,体育美是否能得到观众的欣赏以及欣赏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取决于该个体的审美条件如何,没有审美对象,不能构成审美关系;不具备与客观对象相适应的主观条件的审美主体,也不能进行真正的体育欣赏。

五、身体美的定性标准:

骨骼发育正常,脊柱正视垂直,侧看曲度正常。四肢长而直,关节不显得粗大凸出。头顶隆起,五官端正。双肩平正对称,男宽女圆。胸廓饱满。腰细而结实。腹部扁平。臀部圆翘,球形上收。大腿修长而线条柔和,小腿腓部稍稍突出。踝细,足弓高。

六、审美趣味的个性与共性

1、审美趣味的个性

审美趣味的个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形象感知的差异和对内容领悟的差异。 (1)形象感知的差异

指人们对各类体育比赛的喜爱程度不一样。 (2)内容领悟的差异

人们对事物的态度,是由长期生活经验培养起来的。同一内容,又与审美主体不同的运动体验、知识储备、生活经历以及敏感程度、选择方向和侧重方面不同,在感受时就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内容和情感体验。 2、审美趣味的共性 (1)时代性

审美理想是人们审美意识高度发展的产物,各个时代的人们都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受着特定的实践内容和社会思想的影响和制约。 (2)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心理特征,有着不同的运动能力、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 (3)阶级性

审美趣味的阶级共同性,是阶级社会中必然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

七、从人文美学角度解析你最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a6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