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一年级三校联考语文题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21 07:2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一年级

三校联考语文题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

苏轼在政治上奋发有为、希望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时,曾经批判过释、道思想;但在他处于逆境时,即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而个人又遭受到排斥打击时,则又更多地接受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思想,在释、道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寄托。在《醉白堂记》一文中,他借称颂韩琦来表现自己的处世态度: 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 这完全是用庄子 万物齐一 的思想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而在《超然台记》一文中,他通过推究人们 乐少悲多 的原因来阐发和推崇那种超然物外的思想时说: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他认为如果认识到美恶齐一,无所谓 去取之择 。就可以 游于物之外 了。而他之所以能 无往而不乐 , 盖游于物之外也 ,可见他的乐天派的性格和生活态度,确实跟庄子齐生死、齐得丧、等富贵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他极力调和儒学和佛、老思想之间的差别和矛盾。他认为佛、老思想同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有其相通之处。在《上清储祥宫碑》一文中,他说: 道家者流,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合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 他批评《史记》中所说庄子诋訾孔子之徒是并不真正了解庄子,实际上 庄子盖助孔子者 。在《南华长老题名记》一文中,他甚至认为 儒释不谋而同 , 相反而相为用 ,并且肯定南华长老所认为的佛家虽是出世的,但与入世的儒家实际相通不悖的思想—— 宰官行世间法,沙门行出世间法,世间即出世间,等无有

二 。本来是很不相同的。他却极力调和,可见他在自己的思想中是要努力使儒、释、道三家熔于一炉。对韩愈他是十分尊崇的,却批评他固守孔孟而不能吸收佛、老之学。他说: 韩愈之于圣人之道,盖亦知好其名矣,而未能乐其实。何者?其待孔、孟甚尊,而拒佛、老甚严。

苏轼尽管怀抱着 致君尧舜 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那么,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苏轼的回答是:淡化功名意识;守着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 的随机应变的人生哲学;抱定 乐天知命 的处世态度。苏轼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在逆境中淡泊名利,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

其实不仅仅是苏轼,从历代文学家的身上,从他们刚正不阿清廉正直的人格上,我们可以悟出做人的道理,处事的妙章: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

(选自《论苏轼对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吸收与融合》,有删节)

1.关于苏轼“超然物外”思想的理解,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苏轼的“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思想,来源于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

B.苏轼认为如果认识到美恶齐一,无所谓“去取之择”的认识,就可以“游于物之

C.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苏轼人生态度、处世哲学和治乱兴亡上,体现在身处逆境遭受打击时。

D.这种思想在苏轼的《醉白堂记》《超然台记》等作品中都有解释和阐发。

2.对于苏轼“调和儒学和佛、老思想之间的差别和矛盾”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儒释不谋而同”,儒学和佛、老思想不但不是对立的,而且还有相通之处。

B.苏轼认为,道家的“清静无为”之道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是吻合的。

C.苏轼对庄子诋訾孔子之徒的做法是持批评态度的,他认为庄子的做法实际上帮助了孔子。

D.苏轼批评韩愈待孔孟甚尊而不能吸收佛、老之学。表明他对韩愈的为人颇有微词。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苏轼在逆境中从释、道思想中找到了精神寄托,表现出了“无往而不乐”的乐天派性格和生活态度。

B.“相反而相为用”“世间即出世间”表明了苏轼是极力想对本不相同的道佛思想进行调和的。

C.儒、道、释的融合,使得苏轼既热爱现实人生而又能做到在逆境中淡泊名利,从容自如。

D.在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方面,苏轼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二、(共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初,世隆曾与吏部尚书元世俊握槊,忽闻局上欻然有声,一局之子尽皆倒立,世隆甚恶之。世隆又曾昼寝,其妻奚氏忽见有一人持世隆首去,奚氏惊怖就视,而世隆寝如故也。既觉,谓妻曰: 向梦人断我头去,意殊不适。

又此年正月晦日,令、仆并不上省,西门不开。忽有河内太守田帖家奴告省门亭长云: 今旦为令王借车牛一乘,终日于洛滨游观。至晚,王还省,将车出东掖门,始觉车上无褥,请为记识。 时世隆封王,故呼为令王。亭长以令、仆不上,西门不开,无车入省,兼无车迹。此奴固陈不已,公文列诉。

尚书都令史谢远疑,谓妄有假借,白世隆,付曹推检。时都官郎穆子容穷究之,奴言: 初来时至司空府西,欲向省,令王嫌迟,遣二防阁捉仪刀催车。车入,到省西门,王嫌牛小,系于阙下槐树,更将一青牛驾车。令王著白纱高顶帽,短小,黑色,傧从皆裙襦袴褶,握板,不似常时章服。遂遣一吏将奴送入省中厅事东阁内东厢第一屋中。 其屋先常闭钥。子容以 西门不开,忽言从入;此屋常闭,奴言在中 诘其虚罔。奴云: 此屋若闭,求得开看,屋中有一板床,床上无席,大有尘土,兼有一甕米。奴拂床而坐,兼画地戏弄,甕中之米亦握看之。定其闭者,应无事验。 子容与谢远自入看之,户闭极久,全无开迹。及入,拂床画地,踪绪历然,米亦符同,方知不谬。具以此对。世隆怅然,意以为恶。未几见诛。

(节选自《魏书·尔朱彦伯传》)

[注]①握槊:古代游戏,类似于双陆。②省:指中央官署。③曹: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9y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