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上机试题

更新时间:2024-05-04 06: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知识与能力上机模考试卷(中学)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1.D【解析】夸美纽斯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这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 2.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2.B【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而提出的,它的提出也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3.中世纪的欧洲出现了教会教育,其“七艺”包括( )和四学。 A.文法 B.修辞 C.辩证法 D.三科

3.D【解析】 “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4.( )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A.《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0-2020年)》 B.《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C.《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980-2080年)》 D.《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990-2050年)》

4.B【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5.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5.C【解析】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教育工作。遵循并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影响学生的发展。

6.(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最后得出原理。

A.练习法 B.讨论法

C.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6.D【解析】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最后得出原理。 7.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属于教学法中的( )。

A.实验法B.演示法C.引导法D.参观法

7.B【解析】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8.文化本位论强调文化的作用,要用文化统筹教育、社会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代表人物有( )等人。

A.斯宾塞、杜威 B.孔德、涂尔干 C.狄尔泰、斯普朗格 D.卢梭、洛克 8.C【解析】文化本位论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人

9.人们在保持知识时采用各种记忆术,实际是应用了记忆的( )。 A.精细加工策略 B.多重编码 C.过度学习 D.人为增加线索

9.A【解析】记忆的精细加工策略是使人们更好地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做的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或者生成。具体来说就是在保持知识时运用一定的方法对记忆材料进行分类加工而形成不同的记忆方法,这些记忆方法又称记忆术。 10.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阿特金森 B.韦纳 C.班杜拉 D.马斯洛  10.A【解析】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11.以下不是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 )。

A.教师指导 B.认知结构C.媒体 D.学习材料特性

11.B【解析】教师指导、媒体、学习材料特性都是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只有认知结构是主观因素。

12.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说,是课程( )的问题。 A.现代化 B.综合化 C.系统化 D.理论化

12.A【解析】课程改革就是要通过改变课程内容,使之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 13.通过( )提高人们对遭地震、海啸、泥石流、龙卷风、雪崩等自然灾难和火灾交、通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恐怖事件等社会灾难的应急能力。 A.安全教育 B.生命教育 C.生存教育 D.生活教育

13.C【解析】通过生存教育提高人们对遭地震、海啸、泥石流、龙卷风、雪崩等自然灾难和火灾交、通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恐怖事件等社会灾难的应急能力,这是生存教育的意义之一。

14.( )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4.A【解析】知,即道德认识,也叫思想道德观念,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15.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的作用是( )。 A.可能性 B.影响作用 C.决定作用 D.外在作用 15.C【解析】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16.中小学生勤奋、努力地学习各门功课,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不久的将来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祖国繁荣昌盛的重任。其学习动机属于( ) A.高尚的动机 B.低级的动机 C.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D.远景的直接性动机

16.A【解析】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17.由托马斯和罗宾逊提出来的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学习技术是( )。

A.生成性学习 B.关键词法 C.记忆术 D.PQ4R方法

17.D【解析】PQ4R方法是由托马斯和罗宾逊提出来的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学习技术。它是在罗宾逊早期版本SQ3R的基础上改进的。PQ4R分别代表预览(Preview)、设问(Question)、阅读(Read)、反思(Reflect)、背诵(Recite)和回顾(Review)。

18.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这说明其思维具有( )。

A.指向性 B.流畅性C.变通性 D.独创性

18.C【解析】思维的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19.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说话,学习上遇到了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向老师求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这个学生就能学会主动向老师请教的行为方式。这属于哪种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 A强化法 B.行为塑造法C.示范法 D.代币疗法

19.A【解析】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20.( )是指具有丰富的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具体是指全国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中从教15年以上的高级教师。

A.骨干型教师 B.专家型教师C.专业教师 D.新手型教师

20.B【解析】专家型教师是指具有丰富的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具体是指全国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中从教15年以上的高级教师。

二.辨析题

21.教育目的即教育方针。

21.×【答案要点】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主要指教育为谁服务和教育自身的发展方向;(2)教育目的,即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要求;(3)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根本原则,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可见,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的的确立及其内容必须符合教育方针的规定。

22.现代教育的活动中心的观点就意味着活动应该成为教学的目的和中心。 22.×【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现代教育正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活动中获得新知识,促进能力发展。教学的目的和中心应该包括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23.由于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因此学习中不能依靠无意注意,只能依靠有意注意。

23.×【答案要点】学习中是不能仅靠无意注意,因为无意注意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而且不能持久和稳定。但也不能全凭有意注意,因为有意注意必须付出很大的意志努力,消耗巨大能量,容易使人疲劳,从而分散注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转换两种注意,使两种注意有节奏地轮换,才能将注意持久地保持在学习上。

24.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是互相排斥和绝对对立的 24.×【答案要点】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不是互相排斥和绝对对立的。尝试-错误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尝试-错误和顿悟在人类学习中均极为常见,它们是两种不同方式、不同阶段或不同水平的学习类型。一般来说,简单的、主体已有经验可循的问题解决,往往不需要进行反复的尝试-错误;而对于复杂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大多需要经过尝试-错误的过程,方能产生顿悟。 25.抑郁症也伴有焦虑症状。

25.√【答案要点】抑郁症又称抑郁性神经症,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的神经症。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有严重的焦虑感。焦虑是个人对紧张情境的最先反应。如果一个人确信这种情境不能改变或控制时,抑郁就取代焦虑成为主要症状。

三、简答题

26.简述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培养

26.【答案要点】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培养:(1)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2)培养中学生的情绪自知力和挫折承受力;(3)帮助中学生掌握情绪、情感调节的方法;(4)充实中学生的精神生活。 27.简述中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解决策略。

27.【答案要点】中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解决策略:(1)指导学生积极地调整认知;(2)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品质;(4)引导学生完善自我。

28.简述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28.【答案要点】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1)强化法;(2)代币疗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暂时隔离法;(6)自我控制法。 29.简述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29.【答案要点】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1)教师的领导方式影响课堂气氛;(2)教师期望影响课堂气氛;(3)教师的情绪状态影响课堂气氛。

四、材料分析题

30.某初中给学生布置了独具特色的寒假作业--环保作业:到公园街头捡拾垃圾;民俗作业:让学生真正认识传统佳节;体育作业:长跑、跳绳天天练,告别肥胖、近视眼等。这种“变了脸”的寒假作业,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普遍好评。 问题:请运用素质教育理念分析该案例。

30.【答案要点】通过这些别开生面、富有情趣的寒假作业,学生的环保意识不再停留在口头,自立意识也得到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感加深,锻炼了学生的实践、交往能力,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也得到了培养。此类“寒假作业”是素质教育的生动实践。

素质教育是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以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我国现阶段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础,这两种教育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

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1.上课铃响了,王老师拿着课本轻快地走上讲台,开始上课。当课上到十分钟左右时,两位学生突然打了起来。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王老师只好将课停下来,要求他们到外面去打。两位学生收起了“手”。改用“口”。开始互相辱骂对方。王老师说自己是科任老师,此类事情请他们找班主任解决。那个似乎受了委屈的学生对王老师的话不以为然。出口说道:“你这是什么老师?”这下王老师生气了,喝道:“给我出去!”。可是学生就是不动,王老师便动手去拉学生,学生死死地拉着课桌,坚决不出去。王老师非常愤怒,说:“好,你不出去我就不上课!”于是,双方进一步僵持起来。

问题:(1)你如何看待王老师和两位学生的言行? (2)假如你是班主任,你将如何处理此事?

31.【答案要点】(1)从王老师的方面而言,其错误有三点:一是他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师道德,管理课堂秩序是他的职责之一,当学生发生打骂事件时,他有责任教育批评学生,而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让学生去找班主任;二是王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应该赶学生出教室,在师生关系上,违反了民主平等性的原则;三是王老师没有运用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仅仅是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

从学生方面而言,在课堂上互相打骂的两个同学的错误有两点:一是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上相互打骂,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违反了学校的纪律;二是缺乏对老师的尊重。

(2)作为一个班主任,首先应该运用多种策略,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例如渗透性策略、随和性策略,在学生发生打骂事件时,应及时进行调查、关心爱护和批评教育多种方法来教育管理学生;其二,班主任要加强同各门学科的科任教师的沟通与协调,当科任教师跟学生发生矛盾时,要慎重处理,切忌在一方说另一方的坏话,避免师生之间矛盾的激化。

教育知识与能力上机模考试卷(中学)二 一. 单项选择题

1.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

A.教师、学生、教材 B.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 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1.D【解析】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三方面。 2.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 A.孔子 B.王夫之 C.孟子 D.墨子

2.A【解析】孔子从探讨人性入手,主张“有教无类”。

3.说课要求“六说”,即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和( )。 A.说课时、说流程 B.说大纲、说训练 C.说训练、说程序 D.说课时、说程序

3.C【解析】说课要求“六说”,即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训练、说程序。

4.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的三个特征是(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4.D【解析】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该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三个基本特征。

5.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是( )。

A.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B.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 C.实施素质教育 D.更新课程内容和形式

5.B【解析】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是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 6.学习( )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教科书 D.课内知识 6.B【解析】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7.( )是上课的必要补充,能够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A.课外辅导 B.学业成绩的检查 C.课外作业的布置  D.检查复习

7.A【解析】通过课外辅导,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还未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或技能。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能够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8.英语老师讲课很生动,激发了学生学好英语的愿望,其学习动机属于( )。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低级的动机C.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D.高尚的动机 8.A【解析】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例如,学生的求知欲望、成功的愿望、对某门学科的浓厚兴趣、老师生动形象的讲解以及教学内容的新颖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 9.学习策略是由( )构成的。

A.意识和能力 B.经验和方法 C.认知策略 D.规则和技能 9.D【解析】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0.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这体现了人的发展的(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0.C【解析】人的发展由量的积累到质变,体现了发展的阶段性。

11.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特性叫做( )。

A.品德 B.道德 C.个性 D.人格 11.A【解析】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特性。

12.当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出判断时,如果常常利用自己的内部参照,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干扰,这种人属于( )。

A.场依存性 B.沉思型C.幅合型 D.场独立性

12.D【解析】场独立型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能够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

13.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学习英语单词发音感觉比较困难。其中,汉语拼音对英语单词的学习的影响属于(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一般迁移 D.逆向迁移

13.B【解析】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也叫消极迁移。

14.影响品德发展的外部因素不包括( )。

A.家庭教养方式 B.社会风气 C.受教育程度 D.同伴群体

14.C【解析】影响品德发展的外部因素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 、同伴群体,内部因素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受教育程度。 15.课程目标的依据是( )。

A.对经济的研究、政治的研究和文化的研究 B.对学校的研究和国家政策的研究 C.对学生的研究和教师专业的研究

D.对学生的研究、社会的研究和学科的研究

15.D【解析】对社会、学科和学生的研究是设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16.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的远近不同,投射在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可以相差很大,但是我们总是认为他的大小没什么改变,仍按他的实际大小来知觉,这是知觉的(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6.D【解析】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种特性即知觉的恒常性。

17.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贯彻了以下哪个德育原则?( )。

A.导向性原则 B.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7.C【解析】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18.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像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18.D【解析】伦理性的道德情感是指意识到社会道德要求和意义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19.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 A.社会适应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19.A【解析】心理健康表现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三个方面的良好状态,即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社会适应。

20.课堂上出现师生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的现象,这是一种( )。

A.吸引的人际关系 B.合作的人际关系 C.沟通的人际关系 D.平等的人际关系

20.A【解析】吸引的人际关系是指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

二、辨析题

21.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21.√【答案要点】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不同种族、性别,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的成员,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这就意味着要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的照顾。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

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22.教学就是教育。

22.×【答案要点】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而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23.特殊迁移的范围往往比一般迁移广。

23.×【答案要点】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迁移划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两种。一般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特殊迁移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特殊迁移的范围往往不如一般迁移广,仅适用于有限的情境中,但这并不意味着特殊迁移是不重要的,相反,它对于系统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非常必要。

24.有人提出“为迁移而教”是有道理的。

24.√【答案要点】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如果教学的效果能使学生从一种课程最大限度地迁移到其他课程,或者从学校生活迁移到社会生活,这样的教育和教学是事半功倍的。因此,有人提出“为迁移而教”是有道理的。 25.学生在每一次学习时的学习策略都是相同的。

25.×【答案要点】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学生在每一次学习时的学习策略都是不同的。但是,相对而言,对于同一类型的学习,存在着基本相同的计划,这些基本相同的计划就是一些常见的学习策略。从本质上讲,学习策略是一步一步的程序性知识,由一套规则系统或技能构成,是学习技术或学习技能的组合。 三、简答题

26.简述课程的分类。

26.【答案要点】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课程设计的种类。由于课程工作者的课程观、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因而所设计的课程类型也会有所不同。(1)根据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可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2)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 施的要求,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4)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5)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27.简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27.【答案要点】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塑造,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民族也反映出人文地理对人格的影响。

(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对人格具有极大的塑造力,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不同。

(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对人格的形成和定型有深远的影响。

(5)早期童年经验。 28.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28.【答案要点】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9.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29.【答案要点】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四、材料分析题

30.课堂上,有些平时不受老师重视的学生有的爱讲话,有的爱做小动作,特别是坐在窗边的学生则爱把窗帘拉开又合上,合上又拉开。老师发脾气,他反倒做鬼脸引起学生们的哈哈大笑。 问题:试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分析,这些学生是为了满足哪个层次的需要?如果你是教师,如何处理为好?该教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30.【答案要点】该案例中,这些学生主要是想引起他人的注意和赞赏,即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尊重需要。这一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案例中的学生显然没有达到自我实现的阶段。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层次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应该对一些上课爱讲话、搞小动作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关注,如果他们有所改进,要进行适当的鼓励,从而使学生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

31.高二学生李某的身材偏向于肥胖型,她从小到大没有穿过裙子。在学校时,总是独来独往。有一次,班上男生私下议论李某的身材时,被李某听到。这加重了她的自卑感,此后更是避开有异性的人群,连走路也是无意识地低着头。 问题:(1)该生出现的是哪类心理问题? (2)应该怎样对该生进行心理辅导?

31.高二学生李某的身材偏向于肥胖型,她从小到大没有穿过裙子。在学校时,总是独来独往。有一次,班上男生私下议论李某的身材时,被李某听到。这加重了她的自卑感,此后更是避开有异性的人群,连走路也是无意识地低着头。 问题:(1)该生出现的是哪类心理问题? (2)应该怎样对该生进行心理辅导?

31.【答案要点】(1)该生患有异性交往恐惧症。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惧症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如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境的恐惧)、广场恐惧症(如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惧症。中学生中社交恐惧症较多见(包括与异性交往的恐惧)。

(2)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惧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一方面,父母要有坚持性和耐心,要坚决而友善地要求学生回到学校,习惯学校生活;另一方面,改善班级中人际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校氛围。另外,适当减轻学习压力,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对于克服学校恐惧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本材料中,可以先让女同学陪着李某,在人群外远远地观察人群中的男性的举止。

当远观人群不再恐惧时,让女同学陪着她到人群中去倾听他人的交谈,看他人的交往,之后再让李某自己与本班的男同学交流。当李某不再害怕本班的男生时,让李某与本班的男教师相处、交谈,直到消除她对男教师的恐惧感为止。当李某对熟悉的男性不再存在恐惧感后,让她与女同学做伴,与陌生的男性交流。一开始由女同学主导发言慢慢过渡到由李某主导发言,最后让李某自己与陌生的男性交流。经过系统脱敏疗法,使得该生克服对异性的恐惧心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上机模考试卷(中学)三

1.(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A.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B.加强和改进法制建设 C.加强和改进硬件建设 D.加强和改进道德建设

1.A【解析】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2.“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 )教学原则具体运用的结果。 A.自觉积极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2.D【解析】“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的结果,即因材施教。

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就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3.C【解析】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有其必然性,这是因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质量的检查者,他能够引导学生沿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学习速度和学习质量起关键性的作用。 4.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是( )。

A.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 B.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C.实施素质教育 D.更新课程内容和形式

4.B【解析】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是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5.某工厂招用15岁的在读学生王某为员工,此行为( ) A.违犯《教师法》 B.违犯《义务教育法》 C.触犯《未成年人保护法》 D.触犯《刑法》

5.C【解析】招用未成年儿童为员工,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6.( )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制

6.A【解析】个别教学制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

7.( )表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A.形象B.知觉C.表面特征的D.深层特征的

7.D【解析】对问题的表征分为问题的表面特征和问题的深层特征,后者是解决

问题的关键。

8.认为我国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学家是( )。

A.梁启超 B.陈鹤琴 C.蔡元培 D.陶行知

8.B【解析】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我国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9.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标准是( )。

A.社会意义 B.个人的前途C.动力来源 D.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9.C【解析】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10.“闻一知十”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

A.学习迁移 B.创造性 C.发现教学法 D.学会学习

10.A【解析】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平时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即是典型的学习迁移形式。

11.( )是指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A.广义的学习 B.狭义的学习C.技能 D.能力 11.B【解析】狭义的学习是指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2.皮亚杰所划分的认知发展阶段中,11~15岁属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2.D【解析】11~15岁的儿童,思维已经超越对具体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13.初中阶段品德发展( )。

A.具有动荡性 B.趋向成熟 C.以自律为主要形式 D.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13.A【解析】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14.把人的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发展的现实性,为人的发展提供现实根基与资源的是( )。

A.遗传 B.环境 C.个体的能动性 D.教育 14.D【解析】教育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根基和资源。

15.某学生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说明该生的品德处于( )阶段。 A.依从 B.顺从C.认同 D.内化 15.A【解析】依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16.( )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A.环境 B.学校教育 C.遗传素质 D.个体主观能动性 16.C【解析】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7.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 )。 A.弗洛伊德 B.华生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17.A【解析】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18.( )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 A.1999 B.2001 C.2003 D.2005

18.D【解析】国家要求,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从2005年秋季起,都将进入新课程。

19.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试,二是( )。 A.心理健康 B.寻求发展C.克服障碍 D.行为矫正

19.B【解析】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试,二是寻求发展。

20.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规定了( )。

A.方向 B.范围 C.方向和范围 D.纪律约束

20.C【解析】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性,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规定了方向和范围。 二。、辨析题

21.教育目的不受政治经济制度影响。

21.×【答案要点】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社会的伦理道德观,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学校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政治、道德素质同样也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国家的这种要求通过制定教育目的、规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考试评价手段来实现。

22.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是学校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22.√【答案要点】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通过教学实施教育是通过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的。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内容,只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23.有的老师说:“只要有专业知识,就能上好课,何必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 23.×【答案要点】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比较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和比较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有的教师专业渊博,但教学效果差,主要是由于缺少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而有的教师没有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教学效果仍然很好,这是由于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了教学的技巧和方法,他是在不自觉地运用教育学的有关知识。 24.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

24.√【答案要点】所谓策略,是相对效果和效率而言的。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时,如果使用最原始的方法,最终也可能达到目的,但效果和效率并不好。比如,记忆英语单词表,如果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最终也能记住,但是保持的时间不会太长,记忆也不会牢固,如果采用分散复习或尝试背诵的方法,记忆的效果和效率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25.分段识记比整体识记更有效。

25.×【答案要点】对于篇幅短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整体识记,即整篇阅读,直到记牢为止。对于篇幅较长、较难或者内在联系不强的材料,适于采用分段识记,即将整篇材料分成若干段,先一段一段地记牢,然后合成整篇识记。至于段的长短,要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熟悉程度而定。

三、简答题

26.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26.【答案要点】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27.简述人格与早期童年经验的关系。

27.【答案要点】人格与早期童年经验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人格发展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绝对的对应关系,有些来自顺境的儿童可能会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出自逆境的儿童可能具有坚韧的性格。

(2)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人格。 (3)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28.简述学校健康教育的途径。

28.【答案要点】学校健康教育的途径有:(1)加强学生的心理学知识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3)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4)创设心理环境,建立家庭、学校沟通渠道。 29.简述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29.【答案要点】班集体的发展阶段有:(1)组建阶段;(2)初步形成阶段;(3)发展阶段;(4)成熟阶段。 四、材料分析题

30.在期末考试后召开的家长会上,王老师公布了学生成绩,并表扬了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然后,给每位学生家长发了一份学生成绩报告单及名次。家长们开始议论纷纷。有的家长提出:“考试是否只把学生的成绩分出个高低?学生成绩不好责任在谁?我们怎么知道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有的家长问:“考试是否能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它的可靠性有多高?一次考试是否能反映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情况?” 家长会结束后,王老师陷入深深的思考:“为什么要考试呢?我是想确定班里谁学得最好吗?我是想了解学生们是否学会了我教给他们的东西吗?我想通过考试考查学生学习的所有方面,我在考试中提出何种类型的问题才能确保这一点呢?我想知道他们能否应用所学的知识?我如何把考试工作做得更好?” 问题:请结合你掌握的有关教学评价的原理,关于考试的作用、考试题怎样设计、考试结果怎样解释与报告等方面,给王老师一些建议。

30.【答案要点】(1)教学评价: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所谓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一种侧重评价过程,强调评价对象主体参与、重视评价方法多样,以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评价。

(2)考试的目的: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等进行总结性检查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它通常在学习告一段落后,为了系统地检查和衡量所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情况,在期中、期末和毕业时进行。

(3)考试题的设计:第一,试题的设计要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第二,试题涉及的内容应力求全面,使其既能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出学生认知结构的情况。

(4)考试结果的解释和报告:最好不要采用公开的形式,要力求对分数进行全

面、准确、合理的解释。

31.一名学生从地震灾区过来上学,他的性格忧郁自卑,老师和同学非常关心他,所有的学习用品都给他准备齐全,但是这名学生不但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自卑。 问题:如果你是带他的教师,如何给予这位学生最需要的帮助?

31.【答案要点】刚刚经历过地震的学生,他的心理还比较脆弱。老师和同学应该对他给予关心,但这种关心必须是适当的,不能过度;老师和同学要共同营造一个气氛融洽的环境,使他慢慢融入到班级之中;教师要引导他勇敢地面对现实、迎接未来。

教育知识与能力上机模考试卷(中学)四

1.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 )。

A.教学 B.课外活动 C.社会实践 D.校外活动 1.A【解析】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教学。 2.中学生青春期生理的变化不包括( )。 A.身体外形 B.体内机能

C.内脏功能 D.脑的发育和性的发育、成熟

2.C【解析】中学生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和性的发育与成熟。

3.“长善救失”、“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提出的根据是人的发展的( )。 A.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3.D【解析】“长善救失”、“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提出来的。

4.世界上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日本

4.C【解析】德国在1619年颁布世界上第一项义务教育法令,是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

5.( )主张教师不再通过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并接受考查。 A.道尔顿制 B.设计教学法 C.分组教学制 D.个别教学制 5.A【解析】题干中所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

6.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品德与修养 D.综合心理特征

6.D【解析】一般认为,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并得到自我完善。这是教育家( )的教育思想。

A.卢梭 B.康德 C.裴斯泰洛齐 D.夸美纽斯

7.B【解析】康德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并得到自我完善。

8.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 )。

A.上课 B.备课 C.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D.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8.A【解析】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

9.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知觉

9.B【解析】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期目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10.属于奥苏伯尔认为的学习内部动机的是( )。

A.成就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交往内驱力 D.认知内驱力 10.D【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组成。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11.温故知新属于学习迁移中的(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11.C【解析】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即已有的知识经验结构将会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12.利用网络关系图可以图解各种观点是如何相互联系的。这属于( )。 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12.B【解析】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PQ4R方法是一些常用的组织策略。 13.说课是一种教研活动,它的本质是( )。

A.就是实际意义的上课 B.是一种上课模拟训练

C.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告知听者 D.向别人呈现自己的教学形象

13.C【解析】说课就是教师针对具体课题或者具体的一个观点或问题,口头表述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

14.有些学生虽然知道道德规范,也愿意遵守,但却受个人欲望的支配,不能抗拒诱惑因素,结果干出了违反道德规范的事。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 )。 A.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B.缺乏良好的情感 C.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 D.道德意志薄弱

14.D【解析】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的作用在于发动与既定目的相符的行动,制止与既定目的相悖的行动。 15.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 B.劳动 C.共青团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5.A【解析】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有多种,如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 16.狭义的德育专指( )。

A.家庭德育 B.学校德育 C.社会德育 D.社区德育

16.B【解析】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

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17.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国家的教育目的、教师的教学目标和( )。 A.培养目标 B.课程计划 C.课程目标 D.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17.D【解析】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18.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是( )。 A.课程标准 B.课程方案 C.课程目标 D.教科书

18.B【解析】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19.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C.强迫洗手 D.强迫恐惧

19.B【解析】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20.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 )。 A.只采用说服教育法即可 B.可以采用适当体罚 C.说服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 D.纪律为主,说服为辅

20.C【解析】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在实施说服教育法的同时应该结合纪律教育及其他教育形式,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辨析题

21.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

21.×【答案要点】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而是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另外一种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平衡性。

22.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长时记忆容量无限。

22.×【答案要点】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容量很大,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只有7+2个组块。瞬时记忆具有时间短、容量大、形象鲜明、容易衰退的特点。 23.将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之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这种方法是精细加工策略。

23.×【答案要点】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组织是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重要手段,其方法是将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之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组织策略就是在学习中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24.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24.√【答案要点】首先,教学有法。在教学中,有许多常用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等可以供选择与采用,每种方法的操作均有一定的程序与要求。其次,但无定法。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生硬使用已有的教法,这样就不会取得理想效果。为了取得好的教学结果,教师只有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呈现出无定法。 25.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25.×【答案要点】负强化是指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减少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增加的过程;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因此,二者的本质并不相同。

三、简答题

26.简述课程理论的流派。 26.【答案要点】(1)学科中心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2)活动中心课程论。活动课程又叫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强调教学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因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与社会联系,以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组织课程教材。

(3)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27.简述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

27.【答案要点】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不同。

(1)权威型教养方式。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为过分支配,一切由父母掌控。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2)放纵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教育达到失控状态。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

(3)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

28.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8.【答案要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29.简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29.【答案要点】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四、材料解析题

30.小王是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不专心,课后追逐打闹,乱花钱,无节制,老师找他谈话后答应改过,但并无实际行动。 问题:假如你是小王的老师,将如何运用有关德育规律的知识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30.【答案要点】(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可根据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教师要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不仅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还要了解他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

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来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社会活动。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还要注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

31.2002年河北省永年县一名学生答写高考数学试卷时在卷面上偷偷画了一个人头,并在旁边写着“看,这个丑陋的人就是我的数学老师”。其数学分数因此被阅卷老师扣掉了30分,并得到了阅卷委员的一致同意。 2000年美国迈阿密的一所中学,学生阿瑟答完数学试卷后,在卷子上画了一个肥胖的数学老师的画像。数学老师在批完卷子之后,用红色的铅笔把画像上那个肥胖的身躯改成肌肉发达的样子,然后写上“这样看上去更美些”。过了几天,阿瑟送给数学老师一些关于如何减肥与锻炼的简报。

问题:同一类事件引出不同的结果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31.【答案要点】从教师的角度看,案例反映出不同结果是批判与赏识、专制与民主、不合乎教育规律与合乎教育规律性。之所以同一类事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重传统与权威的认知价值取向,因此教师认为漫画是对其权威的挑战,对其地位的威胁。而在美国,其主导价值体系包括经济主导原则、契约原则、民主原则和尊重个人原则,因而教师能够以平等的心理对待漫画,采取一种人性化的方式疏通师生沟通方面存在的障碍。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蕴藏于教育之中的。案例揭示出文化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学生文化、教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上,对师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及其性质发生直接作用。

教育知识与能力上机模考试卷(中学)五

1.第一个提出要把教育学变为科学,应该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的教育学家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亚里士多德 D.杜威

1.B【解析】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他是第一个提出要把教育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的教育学家。

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2.B【解析】根据题意,意指听说不如自己亲眼所见,凡事自己所亲历的才是可信的。在教学中反映了直观性的原则。

3.( )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A.卢梭 B.康德 C.裴斯泰洛齐 D.洛克

3.D【解析】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4.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 )。

A.写好计划 B.准备教具 C.设计教法 D.课上及课下练习题

4.C【解析】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5.完成各种书面或口头作业、实验等是( )

A.运用知识 B.检查知识 C.领会知识 D.巩固知识

5.A【解析】掌握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教学中,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如完成各种书面或口头作业、实验等。 6.对九年义务教育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普及义务教育是学校系统的基础

B.普及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保证 C.我国早就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 D.九年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

6.C【解析】A、B、D三项都是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正确说法。

7.知觉的( )指的是人们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 A.恒常性 B.选择性 C.整体性 D.理解性

7.B【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指的是人们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 8.迁移的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 )。

A.官能心理学 B.人本主义 C.行为主义 D.认知心理学

8.A【解析】形式训练说是一种最早对迁移现象进行系统解释的学说,其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9.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巴甫洛夫、桑代克、( )等。 A.苛勒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斯金纳

9.D【解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等。 10.( )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A.教育内容 B.教育计划 C.教育目的 D.教育大纲  10.C【解析】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11.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惩罚服从取向 B.寻求认可取向C.社会契约取向 D.普遍伦理取向 11.D【解析】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是指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 12.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引起学习动机 D.运用知识 12.A【解析】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13.( )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A.德育内容 B.德育形式 C.德育原则 D.德育目标

13.D【解析】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14.就升学指导的内容而言,主要包括思想指导、复习指导、( )。 A.考试指导 B.心理指导 C.就业指导 D.学习指导

14.B【解析】就升学指导的内容而言,主要包括思想指导、复习指导、心理指导。 15.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

A.外部动机 B.需要动机 C.内部动机 D.隐蔽性动机

15.C【解析】内部动机是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

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16.( )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16.B【解析】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7.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7.A【解析】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8.提出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艾里斯 D.雅各布松 18.C【解析】艾里斯提出了情绪辅导法。

19.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常使用的“强化法”属于( )。 A.精神分析法 B.认知改变法C.行为改变法 D.运动改变法

19.C【解析】“强化法”属于强化理论的运用,强化理论则来源于华生、斯金纳,属于行为主义流派。

20.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谈话法C.问卷法 D.实验法

20.A【解析】观察法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最基本方法。 二、辨析题

21.说课就是上课。

21.×【答案要点】上课是教师依据自己所编制的教案,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上课有具体的教学主体对象,有具体的师生配合过程,有一定的教学程序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说课则不同,是由说课教师给特殊听众(领导,专家或同行)将自己所教某节课的内容讲出来,它侧重于理论阐述,属于教研活动的范畴。

22.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具有绝对性影响。

22.×【答案要点】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遗传决定论者把遗传看成是决定人发展的唯一因素,人的智力、能力和个性都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的。他们否定教育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认为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只在于延迟或加速遗传能力的实现,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23.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

23.√【答案要点】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因此,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 24.智力高的人,创造力必定也高。

24.×【答案要点】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创造力是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能力。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创造力还受到一些非智

31.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一心扑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上。为了解和接近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依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但是,一学年下来,赵老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辞,抱怨老师有偏向。为此,赵老师非常苦恼,几乎动了辞掉班主任职务的念头。

问题:(1)请从教育学有关原理的角度,指出赵教师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2)试结合教师素养的理论观点,谈谈如何改进赵老师的工作。

31.【答案要点】(1)赵老师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来鞭策自己是正确的,立下的志愿也很好,但他为了取得学生的依赖,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赵老师方法失当,爱严相失。 (2)赵老师应加深教师的基本素养,特别是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素养,要懂理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再创造,制定一套可行的方案。要尊重信任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

教育知识与能力上机模考试卷(中学)八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A.利托尔诺 B.孟禄 C.凯洛夫 D.杜威

1.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著有《教育史教科书》一书。

2.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A.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B.杜威、克伯屈

C.梅伊曼、拉伊 D.M?洛布罗、F?乌里和A?瓦斯凯

2.C【解析】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是德国教育家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3.《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 )。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启发性原则 3.D【解析】“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指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因此,阐明了教学中的启发性原则。 4.在比较讲授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效果时,教师分别选用两个班级,一班采用讲授教学法,另一班运用讨论法,两班学生在智力、学业基础等方面尽量保持均衡,期末时测量其成绩差异。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个案研究法 D.调查法

4.B【解析】实验法是在有意控制某些因素的条件下,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方法。

5.( )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5.A【解析】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6.( )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技能达到熟练程度。

A.布置课外作业 B.巩固新教材 C.检查复习 D.讲授新教材

6.A【解析】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技能达到熟练程度。

7.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 )。 A.布鲁纳 B.赞可夫 C.瓦·根舍因 D.杜威

7.C【解析】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基本型、基础性,并通过对范例的接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

8.从暗室走到阳光下,开始会感觉耀眼,什么都看不清楚,只要稍过几秒钟,就能看清楚周围的事物了,这种现象叫做( )。 A.暗适应 B.联觉 C.明适应 D.感觉对比

8.C【解析】从暗室走到阳光下,开始会感觉耀眼,什么都看不清楚,只要稍过几秒钟,就能看清楚周围的事物了,这种现象叫做明适应。 9.个体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 )的反映。

A.顺序性 B.阶段性C.个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 9.D【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另外一种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平衡性。 10.( )是在头脑中抽取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A.抽象 B.概括 C.具体化 D.分析

10.A【解析】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取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11.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错误的一种是( )。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11.D【解析】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而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不存在迁移现象。

12.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依据是( )。 A.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 B.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C.课程任务 D.课程呈现方式 12.C【解析】根据课程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13.( )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A.榜样示范法 B.陶冶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13.B【解析】陶冶教育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14.我国中小学德育主要包括( )、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三部分。 A.爱国主义教育 B.理想和传统教育 C.集体主义教育 D.道德教育

14.D【解析】我国中小学德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三部分。15.有的学生好打架,班主任通过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得知这是由于他学习成绩不好,过分自卑、怕别人总不把他放在眼里的一种消极抵抗。于是让全班同学帮助他学习和提高自信,当他的学习成绩提高后,他喜欢打架的毛病就自动消失了。这说明品德具有( )。

A.共时性 B.历时性 C.可变性 D.复杂性

15.C【解析】可变性是指个体已形成的品德,必然会由于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16.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包括流畅性、变通性和( )。 A.独创性 B.独特性 C.独立性 D.独到性

16.A【解析】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包括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17.根据学习目标,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A.不随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意义注意

17.C【解析】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性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8.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家庭 B.个人主观努力 C.学校教育 D.社会 18.C【解析】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19.目前国内外对网络成瘾进行的心理干预措施,一般是采用传统的( )。 A.系统脱敏法 B.行为疗法 C.来访者中心疗法 D.认知行为疗法 19.D【解析】目前国内外对网络成瘾进行的心理干预措施,一般是采用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

20.有的学生家长要求教师应该照顾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而有些学生家长认为,教师不应该如此做,否则会妨碍大多数人的学习。这可能导致教师( )。 A.角色内冲突 B.角色混淆 C.角色间冲突 D.人格与角色的冲突

20.B【解析】角色混淆是指个人无法获得明确清晰的角色期望,或因角色期望无法一致而产生的混乱。 二、辨析题

21.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养成,都应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

21.√【答案要点】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例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个体身心发展的这个特点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养成,都应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

22.人只能被动地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22.×【答案要点】环境虽然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人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如果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客观的环境条件没有成为主观的活动对象,那么再好的客观环境条件,也不会对人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因此,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就会陷入“环境决定论”的错误之中。

23.学习迁移的作用是积极的。

23.×【答案要点】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产生的影响效果不同,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叫积极迁移。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也叫消极迁移。负迁移经常表现为产生僵化的思维定势,缺乏灵活性、变通性,使得某种学习难以顺利进行、学习效率低下等。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消除和避免负迁移的影响。

24.杜威的教育无目的是指教育应该没有目的。

24.×【答案要点】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他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目的的。他说:“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因而认为教育目的是教育没有目的是错误的。

25.“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句话是矛盾的。 25.×【答案要点】题干中的这句话并不矛盾。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品德。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三、简答题

26.简述主要的情绪理论。

26.【答案要点】主要的情绪理论有:

(1)詹姆斯-兰格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提出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2)坎农-巴德学说。坎农和巴德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3)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

(4)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5)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6)情绪ABC理论。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他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27.简述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

27.【答案要点】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异性疏远期。初中一、二年级,男女生理上出现的明显差别,使他们感到陌生不安,又由于他们缺乏两性的知识,因此在异性面前,就产生了一种害羞或

畏惧心理,从而使男女同学暂时疏远。

(2)异性接近期。初中二年级以后,中学生进入了青年初期。此时情窦初开,男女之间又有了一种喜欢接近的需要,他(她)们的性心理发展又开始进入了相互吸引的重要阶段。高中阶段,他(她)们都想进一步试探着主动接近对方。但是由于情感比较隐蔽,很少能够达到情感的深入交流,这个时期的异性交往一般还比较广泛,甚至无确定目的,被接近的对象也容易变换。

(3)两性恋爱期。恋爱期的显著标志是爱情集中于一个异性,对其他异性的关心明显地减少,喜欢与自己选择的对象单独相处而不大愿参加集体性的活动,经常陷于结婚的幻想之中。

28.简述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8.【答案要点】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1)焦虑症;(2)抑郁症;(3)强迫症;(4)恐惧症;(5)网络成瘾;(6)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7)进食障碍。

29.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29.【答案要点】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影响;(2)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3)影响教师课堂管理的另一个情境因素是班级本身;(4)人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执行任务往往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

四、材料分析题

30.为了严肃班级纪律,某中学孙老师想出了一个刺激学生举报的“高招”:凡是被举报违反班级纪律的同学罚款5元,其中,3元钱奖励举报者,2元钱留下做班费。在金钱的刺激下,该班举报者骤然增多,很多同学还因为举报发了一笔小财。 班里同学对这一“高招”褒贬不一。有的同学认为,举报同学的做法不但使得班级纪律有所改善,而且自己还能得到3元钱,很实惠。有的同学认为,自举报政策实施以来,他们上课总是提心吊胆的,唯恐自己一不小心违纪被举报,要是被罚了钱,绝不敢直接跟父母要,只好撒谎。有的同学认为,班里打“小报告”的人多了,虽然现在课堂随便讲话的人在减少,但是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有些被举报的同学对举报者不满,便会在课后进行报复。 问题:请对该教师的班级规则建设做出理论分析。

30.【答案要点】为了维持班级管理的正常秩序,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些班主任制定了强制性的“告密”规则。虽然这种强制性的“告密”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有助于班主任对于班级成员总体表现的掌握和了解。但是,教育实践屡次证明,实施“告密”措施,尤其是将“告密”与学生的物质利益相结合的举措,难免引起班级成员内部的互相猜疑甚至敌视,使得班级风气难寻从前的积极和淳朴,必然会给学生品德的健康成长带来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班级秩序管理方面,教师不应采用这种措施,而是应该合理运用行为契约的方式纠正班级成员的不良行为表现。

31.某中学的于老师作为一名班主任,每天都要管理的事情太多,经常感到分身乏术,真希望有个助手能够帮助自己。有一天,于老师突然想到,能不能让学生来代替自己,行使班主任的职权呢?于是决定试一试。经过认真考虑,于老师决定选择平时在班上威信较高的班干部郑莉莉作为第一个试验对象。一天课后,于老师找到郑莉莉同学作了一次长谈,说明了自己的设想,也谈了老师对她的期望,第二天,在班会会议上,于老师向全班同学宣布了自己的计划:下一周,由郑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9h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