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开发模式

更新时间:2024-06-26 08: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根据自身特点与条件禀赋的不同,农家乐又可分为以下三类衍生模式:

1.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特色目的地的乡村。比如杭州颇负盛名的梅家坞。梅家坞是在全国享有盛誉的“西湖龙井茶”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敬爱的周总理的农村工作联系点,在1957年至1963年之间,他曾先后5次到过梅家坞,当地至今仍然保留有周总理纪念馆。还接待过如前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等名人。梅家坞的自然环境也是比较突出的,青山蜿蜒,山坞静幽,天然形成的“大坞套小坞、桃源又洞天”的清幽休闲环境,使人一进入山坞,顿觉清风扑面,空气清新,有城中山坞、都市氧吧的强烈感受。而道路两旁茶园青青,绿茶成垅,视野开阳,送碧献翠。可以说,梅家坞拥有作为旅游目的地推向市场的前置条件:第一有茶,包括茶地、茶农、茶产业;第二是有文化,有浓郁茶乡氛围的特色建筑,能够保持真实的乡村生活;第三是有环境,新鲜空气、纯净水、绿色景观,并能提供户外活动机会;第四是有体验,能够提供新鲜而土味十足的食物,通过和本土茶农的交流沟通,给人以茶乡文化的体验。但由于交通等多种因素,当地村民大都处于观望彷徨状态。直至2000年初,梅灵隧道开通为梅家坞迅速崛起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当年3月间,梅家坞便有了第一家接待入坞休闲喝茶客的家庭茶室。而2003年杭州市政府更是把梅家坞整治工程纳入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作为当年工作的重头戏,不仅制定了规划将其建设成为茶文化特色村落,并且由政府补贴进行了环境整治,于2003年国庆黄金周期间与“一湖两塔三岛三堤”新西湖全景一起向世人推出,成为杭州对外的一块“金字招牌”。梅家坞由此迅速超过其它村落,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已有经营户200余家,逐渐形成以品龙井茶、吃农家饭为主,以杭州人和上海、苏南人为主要客源的都市休闲旅游市场。仅每年的一个黄金周,就接待人数超过5万人次(崔凤军,2004)(崔凤军.梅家坞现象说明了什么——城市边缘区的村镇旅游发展模式解读[J].中国旅游报,2004年6月30日,第5版)。

农业新村一般地处经济发达城市,农民生活比较富裕,早已经过上现代化的生活,不论是居所还是生活方式都逐渐向城市靠拢。但是农民还是基本上生活在青山绿水怀抱中,也还保留特色农作物、部分传统劳作及传统生活方式,与城市居民的生活还是有本质的不同的。而且距离城市一般都非常近,一般通过城市交通网(包括自驾车、公交车)半小时到一小时车程就够了,非常方便城市居民出游,因此往往是城市居民周末出游的最佳选择。农业新村一般采用开放式格局,游客可以直接开车到农户家门口,喝茶、吃饭、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参与一些户外活动。

在农业新村中,其操作方式一般是“政府+农户”的组合,政府与民间和谐创新。由于农户个体力量薄弱,且缺乏专业知识,不知道如何满足旅游者的要求,对资源一般都是简单粗放型的开发利用,有什么就干什么,有时候还会对资源、乡村和谐景观造成不可挽回的打击和破坏。而政府此时就起到了一个强有力的指导作用,农业新村往往由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挖掘出其独有特性,依托当地自然、人文、区位等优势,帮助制定规划、整治环境、建设景观。不仅请专家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对农业新村的旅游发展制定切合实际方便实施的蓝图,还加强整体乡村“氛围”营造,提升当地品味,增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交通通行情况。很多政府还对农家经营活动进行行政及行业管理规范,借助政府力量为农业新村做宣传,打响当地的知名度。农户则进行经营活动,自主投资、自主收益。这种情况下

“示范户”的带动作用非常强,农民限于自身条件,在没有看到实际效益之前多不敢投入资金加入旅游接待,但是一旦有“开拓者”或“示范户”成功的事实摆在眼前,周围的农民马上就会加入接待行列,积极学习示范户的经验,短时期内就能形成较强的规模。

2.依托景区、景点发展起来的“农家乐”

在许多风景秀丽的地区,随着中小型景区景点的兴起,附近的农户也搭上了景区景点发展的顺风车,开展起了“农家乐”经营活动。由于这些地区多处于山高水长、生态环境极佳之处,许多人甚至将其归类为生态旅游。本文以杭州余杭“山沟沟”景区为例,它距离杭州市区40公里,是国家级的生物圈保护区,中国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风景区内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动植物种类丰富,有国家珍稀植物千年红豆杉群,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麂等。四周峰峦叠嶂,群山苍翠,有千亩山林万亩竹海,植被覆盖率95%,气温与杭州等城市温差有10℃左右,非常适应夏季避暑纳凉,形成了与周边环境不同的独特的“康乐型”气候环境。景区由“汤坑”和“茅塘”两大景区组成,汤坑为峡谷型生态旅游区,共有大小瀑布18个,跌宕生姿,激流飞泉;茅塘为高山平台型休闲观光度假景区,主要以农居休闲为主,当地的石壁坡流蔚为壮观,丰水时气势澎湃,声震四邻;枯水时蜿蜒曲折,如细歌慢语, 被谓为“浙北第一坡流”,当地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如保存完好的新四军旧址、古私塾旧址等。景区于2003年9月28日正式对游客开放,当地农户在景区客流带动下,逐步发展“农家乐”活动,与景区互补,共谋发展。目前从事农家餐饮服务的农户有10家,可接待游客2000余人,从事提供农家住宿服务的农户30余家,可接待游客230多人,2004年妇女节前后时间每天都有1000人左右的客流量。

依托景区、景点发展起来的“农家乐”一般采取“公司+农户”或“公司+社区+农户”的操作方式,旅游公司通过吸纳社区农户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充分利用农户的闲置资产、富余劳动力、日常农事活动与节庆活动,增加了农户的收入,丰富了旅游活动与旅游体验,向游客展示了当地的真实乡村生活。同时,通过客源控制等手段对农户的接待服务进行规范,避免恶性竞争及不正当竞争方法,保障游客权益。旅游公司还可以先通过村委会,与其达成合作伙伴关系,而不直接与农户合作,通过村委会组织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农户还要接受旅游公司的接待服务专业培训。在这种操作方式中,一般由旅游公司负责规划、营销、宣传、对外联系、对村民的培训,村委会负责选拔农户、安排接待、定期检查、处理事故等;农户负责接待,并要维持环境卫生、按规定接待。

3.个体农庄

个体农庄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的,通过对自己经营的苗木园、农场、果园、牧场、鱼塘等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能够具有旅游接待和服务功能。在杭州市某次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个体农庄在城市周边地区或城市远郊地区都存在,规模有大有小。大的有100亩左右,小的只有两三口鱼塘面积,一般来说旅游用地的规模都在100亩以下。由于资金实力不同,其服务设施档次有明显差别,有的已经建设设施齐全舒适的小木屋,有的只是简易的凉棚。但由于淡旺季太过分明,不容易找到长期员工,绝大部分个体农庄都只吸纳亲朋好友或族内人作为员工加入到乡村旅游中。

(二)农业园区

在农业园区中进行的旅游活动都可归类到观光农业中。观光农业以农业活动为基础,

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有时它作为农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的一种形式,有时则是第一产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其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2000)(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2000(2))。本文所指的农业园区一般都是投资规模比较大的一类园区,一般不是由个体户开发,以便与上面的个体农庄相区别。农业园区也可以细分为以下三类:

1. 自然型的农业园区。以自然生产和环境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根本。公园面积大,功能多样化,乡村性特征明显,具有经营成本低和风险小的特点。

2.人工型的农业园区。此类园区类似于以农业为主题的主题公园,因人工成分较多,投资较大,公园面积受到限制,公园的生产功能差,具有经营成本高、市场风险大的特点。

3.高科技农业园区。技术含量高,农科奇观中展示的成果和产品都是高科技培育的,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观赏性,并以高技术展示,具有高投入和高观赏性的特点。

66

农业园区由于规模普遍较大,资金、技术门槛都比较高,除了部分农业园区由中小投资者分片承包开发外,大多还是由有实力的大企业、企事业单位和政府开发的。在操作模式上有以下几类:

一类是由政府规划投资交给企业经营,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此类模式中,政府行为往往重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而企业行为偏重于经济效益,往往会造成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的脱节。

二类是在事业单位农科所原有基础上由企业经营,目的是通过发展旅游提高经济效益这一类模式科研力量强,生态环境质量好,投资少经营风险小,周期短见效快。并且该模式便于将科技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开发农科特色旅游产品。

三类是完全由企业投资经营,目的是通过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获取经济效益。农业收入起了支撑作用,旅游活动只是附加活动,作为推广其知名度、增强社会效益的手段。 四类是股份制开发,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多渠道投入,根据资源的产权将旅游资源、特殊技术、劳动量等乡村旅游产权界定为国家所有、集体所有、村民小组所有和农户个人所有,在开发时,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体合作,收益按股分红,在明确投资者的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情况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和其他软硬件建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9b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