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杭客运专线沉降评估细则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27 06: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宁杭客运专线线下工程 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宁杭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二〇〇九年七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 1 第二章 组织管理及工作程序 ................................................................................................................................... 2 2.1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 2 2.2 单位职责 ........................................................................................................................................................... 3 2.3 工作程序 ........................................................................................................................................................... 5 第三章 变形观测通用要求 ..................................................................................................................................... 17 3.1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 17 3.2 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 17 3.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 19 3.4 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 20 3.5 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 21 3.6 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 ..................................................................................................................................... 22 3.7 沉降观测路线的规范 ..................................................................................................................................... 23 第四章 变形观测专业要求 ..................................................................................................................................... 27 4.1 路基工程 ......................................................................................................................................................... 27 4.2 桥涵工程 ......................................................................................................................................................... 34 4.3 隧道工程 ......................................................................................................................................................... 42 第五章 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 ................................................................................................................................. 46 5.1 传输流程 ......................................................................................................................................................... 46 5.2 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 ..................................................................................................................................... 48 5.3 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提交的文件种类 ............................................................................................................. 56 5.4 梁场沉降观测提交的文件种类 ..................................................................................................................... 61 5.5 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提交文件的命名组织方式 ............................................................................................. 62 5.6 梁场沉降观测提交文件的命名组织方式 ..................................................................................................... 65 5.7 沉降观测注意事项 ......................................................................................................................................... 65 第六章 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 69 6.1 线下工程沉降评估通用技术要求 ................................................................................................................. 69

6.2 路基工程的沉降评估 ..................................................................................................................................... 69 6.3 桥涵工程沉降评估 ......................................................................................................................................... 70 6.4 隧道工程评估 ................................................................................................................................................. 71 6.5 过渡段的沉降评估 ......................................................................................................................................... 72 6.6 区段工程综合评估 ......................................................................................................................................... 72 附件一:准备工作检查表与结果验收表 ................................................................................................................. 1 表1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 1 表2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验收记录表 ........................................................................................................... 2 附件二:附表 ............................................................................................................................................................. 3 附表1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 3 附表2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 4 附表3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 5 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 6 附表5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 7 附表6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 8 附表7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 9 附表8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 10 附表9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 .............................................................................................................. 11 附表10 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 12 附表11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 13 附表12 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 ........................................................................................................................... 14 附表13 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 ........................................................................................................................... 15 附表14 桥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 16 附表15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 ........................................................................................................... 17 附表16 沉降设计值表 ....................................................................................................................................... 18 附表17 断链表 ................................................................................................................................................... 19 附表18 断高表 ................................................................................................................................................... 20 附表19 观测点台帐 ........................................................................................................................................... 21 附表20 工作基点台帐 ....................................................................................................................................... 22 附表21 外业情况记录表 ................................................................................................................................... 2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规范宁杭客运专线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确保观测质量;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铺轨时机,确保铺轨质量,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宁杭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本细则未尽事宜,应按照相关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执行或另行研究确定。

第三条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监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能全面反映线下工程的实际变形特征。

第四条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方法应根据线下工程的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以及实际预测效果等综合确定,以准确预测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为目标;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单位实施。

第五条 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观测”(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第六条 沉降变形观测是获取现场数据的基本手段,评估工作是确定无砟轨道铺轨时机的重要途径,确保工程质量是根本目的;相关各方应紧密配合和协调,及时发现和处理监测数据的异常情况。

第七条 本细则由宁杭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部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八条 本细则的编制依据

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 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 10 宁杭客运专线工程设计文件; 11 铁道部有关规定。

1

宁杭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第二章 组织管理及工作程序

2.1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2.1.1 宁杭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与评估领导小组,宁杭公司、评估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成立工作小组。如图2.1.1所示:

图2.1.1 工作组分工示意图

2.1.2 人员要求

1 宁杭公司领导小组:由宁杭公司总经理任组长,主管生产、安质的副总经理任副组长; 2 宁杭公司工作小组:由宁杭公司工程管理部主任任组长,由工程管理部、安质部相关人员任组员;

3 设计单位工作小组:由设计总体任组长,路基、桥梁、隧道、测量设计负责人任副组长,各专业技术人员任组员;

4 施工单位工作小组:标段指挥部负责统一管理,由总工任组长,指挥部设置测量负责人任副组长,各分项目部总工任副组长,分项目部成立各测量队,设专职测量队长;

5 监理单位工作小组:由监理单位副总监任组长,监理项目部要配备专职测量工程师,分别负责平行观测和施工观测的监督;

6 评估单位工作小组:由评估单位总工任组长,技术专家任总评估师,配置相应的专业人员如图2.1.2所示。

2

第二章 组织管理及工作程序

沉降观测评估小组路隧桥基梁道专专专业业业评评评估估估小小小 组图2.1.2 评估单位工作小组分工示意图组组2.2 单位职责

测量专业评估小组软件数据库维 护小组2.2.1 宁杭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参建各方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及评估结果的真实、可靠。 2.2.2 各方职责如下:

1 建设单位

(1)宁杭公司负责全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对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2)组织国内外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 2 施工单位

(1)施工单位是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责任主体,必须严格按有关规范、设计文件及建设单位要求如期完成做好各项工程施工过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工作,并及时提交合格的测量成果,并对所提交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2)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工作。

(3)负责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及观测设施的保护工作。

(4)配置专业人员,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观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

3

宁杭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

(5)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

(6)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3 监理单位

(1)监理单位要加强对变形观测过程的监督,对施工单位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进行全面核查,确保观测准备工作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并做好有关的记录和签认工作。

(2)派专业测量人员对施工单位的沉降变形观测全过程进行旁站监理,做好旁站记录并对观测记录进行签认。

(3)派专业测量人员进行平行观测,对平行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4)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

(5)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4 设计单位

(1)设计单位对沉降变形观测有关设计资料的准确性负责,并对沉降变形观测过程进行指导。

(2)在设计图、施工图集(桥涵路过渡段)中明确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观测点布置等设计资料,并提供各专业布点原则。

(3)对沉降变形观测设计要求进行技术交底。 (4)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 (5)参与施工单位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的指导工作。

(6)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对观测结果是否符合设计目标和要求提出意见。

5 评估单位

(1)制订《宁杭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2)负责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测量人员进行测量工作与数据管理的培训与指导; (3)结合变形观测网复测情况对观测数据进行修正;

(4)对线下工程各阶段沉降变形观测及时进行分析、预测,进行动态评估; (5)抽检施工单位测量方法是否满足要求和测量数据是否真实可靠; (6)建立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 (7)完成评估报告。

4

第二章 组织管理及工作程序

2.3 工作程序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分为准备阶段、观测阶段与评估阶段。各方应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工作,各阶段成果报告内容要符合《细则》要求。 2.3.1 准备阶段

2.3.1.1 工作流程如图2.3.1所示。

5

宁杭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线下工程变形观测及评估项目启动建设单位委托评估方制定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实施细则建设单位审批是否满足要求123人员培训设计单位提交设计资料给建设单位技术交底段4阶备施工单位编制变形观准测作业指导书5监理、评估单位核查是否满足要求67施工单位建立施工单位埋变形监测网设观测设备8监理单位核查是否满足要求观测阶段图2.3.1 准备阶段工作流程图

2.3.2.2 对应流程图上编号工作内容如下:

1 人员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6

第二章 组织管理及工作程序

(1)评估单位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测量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培训方法主要为授课和答疑;

(2)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自身对测量技术人员进行测量要求技术培训。 2 设计单位提供设计资料给建设单位,主要包括以下资料。 (1)全线设计地质纵断面图(电子文档); (2)沉降计算方法和参数选取; (3)线下工程沉降计算值。

3 技术交底:设计单位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明确技术要求: (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设置要求; (2)观测设备埋设要求;

(3)对线下工程变形观测频次提出明确要求; (4)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4 各施工单位编制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人员、设备情况;

(2)观测组织机构,按单位工程落实到负责人; (3)明确线下工程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 (4)明确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的技术要求;

(5)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需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5 监理、评估单位核查是否满足要求: 监理单位主要核查:

(1)观测人员、设备是否能够满足观测要求; (2)观测断面与观测点设置是否满足《细则》要求; (3)观测设备埋设是否满足《细则》要求; (4)观测组织是否能满足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 评估单位主要核查:

(1)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是否满足《细则》要求; (2)测量内业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是否满足《细则》要求; (3)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的观测方案精度是否满足要求。 6 施工单位建立变形观测网

(1)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应明确基准点、工作基点与线下工程结构物相对位置,明确路基、桥梁、隧道、过渡段等结构物观测点的里程,如图2.3.2所示。

7

宁杭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2)填写观测断面及观测点位置与工程属性信息,详见附表;

(3)填写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信息表,该表自行编制,对有变化的信息必须随时添加到该表中。

7 施工单位埋设观测设备:

(1)按《细则》要求埋设观测设备;

(2)观测点标志要醒目,并由测量小组专门负责测点的保护与调整。 8 监理单位核查是否满足要求: (1)核查观测网布置是否满足要求; (2)核查观测设备埋设是否满足要求。

8

第二章 组织管理及工作程序

图2.3.2 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

2.3.2 测量阶段

2.3.2.1 工作流程如图2.3.3所示。

9

宁杭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图2.3.3 测量阶段工作流程图

2.3.2.2 对应流程图上编号工作内容如下:

1 施工单位观测

(1)原始观测资料必须随观测进度整理,严格执行签署制度;

(2)必须确保观测质量和观测时效。每个测段的资料测完后,必须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如发现测量精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应马上组织进行重测;

(3)及时对沉降结果进行分析,当发现测点观测数据异常时(如墩台隆起或沉降突然加大等),应采取措施对观测结果进行核查,排除人为因素后应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

(4)对大面积水域中的水中墩观测等特殊情况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审批;

(5)按《细则》要求定期对沉降监测网的工作基点进行复测;

(6)随观测进度同步整理资料,按照《细则》规定的文件格式和时间要求提供观测文件。 2 监理单位平行观测

10

第二章 组织管理及工作程序

(1)由专业监理人员采用与施工单位观测人员“换手复测”的方式同步进行; (2)平行观测数量要求:一般地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1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20%;

(3)平行观测地段应集中选择关键地段进行,避免太过分散,要求获取某测段完整的沉降观测资料与施工单位同测段的观测资料进行比,由各监理、设计单位根据设计资料共同确定平行观测段落;

(4)监理单位“换手复测”要求:必须与施工单位观测采用相同的水准路线,可利用施工单位的测量仪器,但必须独立观测,以校核施工单位观测成果,严禁直接利用施工单位的置镜观测来读取数据;

(5)对原始观测资料和各项记录表格要随观测进度及时整理 ; (6)如发现测量数据与施工单位存在较大误差,应及时查找原因。 3 是否存在问题:

(1)因各种因素引起的工程措施无法按设计要求时间实施,如路基预压时间不足; (2)因工期因素引起的观测时间无法满足要求; (3)观测变形明显大于设计值;

(4)区域沉降等引起水准点和工作基点发生较大变化; (5)各方检查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其它问题等。 4 建设单位组织各方解决问题:

(1)对一般技术问题组织设计、施工、监理、评估各方研究解决; (2)对重大技术问题组织专家组进行专题研究解决。 5 施工单位完成沉降变形观测报告

(1)按区段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其具体内容详见2.3.4节要求; (2)监理单位同步提供《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与《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

6 施工单位提交评估申请:

(1)区段观测报告完成后向建设单位提交评估申请。 7 设计单位完成修正后的设计沉降值提交建设单位:

(1)当观测数据与设计计算值相差较大时,由评估单位将观测点数据提交设计单位,设计单位核对后根据观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重新进行修正后的沉降计算;

(2)设计单位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分析报告》,内容见2.3.4节。

11

宁杭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2.3.3 评估阶段

2.3.3.1 工作流程如图2.3.4所示。

观测阶段1建设单位编制单位工程变形观测评估计划2评估方综合各方资料进行区段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专家组提出整改措施3评估单位完成区段综合评估报告提交建设单位4评估单位完成数据库文件提交建设单位5建设单位组织专家组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6单位工程变形是否符合设计目标值组织轨道施工7进行沉降观测至工程交验8进行铺轨后交验前二次评估 图2.3.4 评估阶段工作流程图

2.3.3.2 对应流程图上编号工作内容如下:

1 建设单位编制评估计划:

(1)建设单位核查各单位区段报告是否提交齐全;

12

第二章 组织管理及工作程序

(2)建设单位根据工程进度和铺轨施工组织情况按工期编制评估计划。 2 评估单位进行变形评估工作: (1)核查各单位报告内容是否齐全;

(2)根据精测网复测结果,对基准点和工作基点高程值变化的地段的测点高程进行调整; (3)根据不同的结构物、地质情况、地基处理措施的观测资料确定不同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

(4)评估单个测点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5)综合评估区段能否满足铺轨条件;

(6)对区域沉降和桥梁徐变等问题进行专题分析。 3 评估单位提交报告给建设单位

(1)评估单位汇总各方资料后,综合分析,完成《区段沉降变形综合评估报告》; (2)《区段沉降变形综合评估报告》具体内容详见2.3.4。 4 评估单位完成数据库文件提交给建设单位

(1)按EXCEL文件格式和CAD文件格式提供单个测点数据库; (2)按CAD文件格式提供区段沉降变形。 5 建设单位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

(1)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评估各方参加;

(2)建设单位邀请国内外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领域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

(3)评估单位负责选择有代表性的区段,专家评审后其余段落按审查意见原则相同处理。 6 沉降变形是否符合设计值,专家组主要对以下几方面进行审查: (1)沉降变形观测方法及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2)评估方法是否合理;

(3)软件编制是否正确,是否经过认证; (4)报告内容是否真实完善;

(5)观测时间不足情况的评估是否合理; (6)区域沉降和桥梁徐变结论是否合理。 7 沉降观测至交验

(1)铺轨后重新设置观测点; (2)重新按照要求进行观测。 8 评估单位在交验前再次进行沉降评估 (1)建设单位根据交验时间,安排评估计划;

13

宁杭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2)评估单位按前列要求再次进行沉降评估,编制评估报告,对存在问题地段进行分析,提出处理措施。 2.3.4 成果报告形式

2.3.4.1 施工单位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1 工程概况:工程范围、工程类型、工程地质情况等; 2 监测网布设及测量情况: (1)区段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

(2)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见附表1);

(3)使用仪器的标称精度、仪器年检情况,沉降观测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4)测量精度标准与测量组织机构、测量实施情况等; (5)观测基桩和观测点的保护情况,标示设置情况; (6)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见附表2); (7)测点的沉降记录表(见附表3~附表21);

(8)测点的时间-荷载-沉降曲线与时间-荷载-沉降速率曲线;

(9)特殊情况说明:如是否根据隧道开挖后的地质变化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修正了沉降观测断面的布置等。对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观测的数据是否出现异常点,说明如何加强技术管理,及时分析发生异常的原因,如何采取补救措施确保观测数据真实可靠。 2.3.4.2 监理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

1 监理单位沉降观测组织机构,专业测量监理工程师的配置情况;

2 审查施工单位监测网布设情况、测设精度、观测断面布设、观测频率等是否满足要求; 3 审查施工单位使用仪器的精度标准、仪器年检情况,沉降观测人员持证上岗等是否满足要求;

4 要说明观测基桩和观测点的保护情况,施工单位对丢失或损坏的观测桩的恢复情况,沉降观测点标示设置以及对观测数据出现的异常点的处理情况等;

5 要说明对原始测量资料监理检查、签署情况; 6 要说明对平行观测的监理检查情况; 7 对施工单位沉降观测工作及成果的总体评价。 2.3.4.3 监理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

1 要说明平行观测断面设置情况,核查基准点、观测仪器检校核对以及观测频率情况; 2 原始测量记录,同施工单位观测记录表格;

14

第二章 组织管理及工作程序

3 测点的沉降记录表,同施工单位观测记录表格;

4 要说明平行观测成果与施工单位观测成果的对比分析情况,对于观测值异常情况的分析处理情况;

5 对于施工单位观测数据进行总体评价。 2.3.4.4 设计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计算分析报告》

1 说明评估范围内地质及工程设计概况,沉降观测设计概况等;

2 说明不同结构物采用的沉降计算方法,根据观测结果修正计算值采用的方法; 3 完成计算沉降表,提供观测断面初始计算沉降值和修正后的计算沉降值。 2.3.4.5 评估单位编写《线下工程区段沉降变形分析评估报告》

1 评估区段概况,包括工程概况、地质概况、测点概况、测量实施概况等; 2 观测断面和观测点及测量网的平面布置图与工程结构的纵断面; 3 根据精测网复测结果对观测高程的调整情况; 4 测点的荷载—时间—沉降变化曲线; 5 测点的荷载—时间—沉降速率变化曲线; 6 合理的评估方法的确定;

7 区段纵断面工程类型与基础沉降沿线路纵向的分布图表; 8 对存在问题的测点及区段的专题报告; 9 关于区域沉降和桥梁徐变的专题报告; 10 评估区段是否达到无砟轨道铺设条件。

15

第三章 变形观测通用要求

第三章 变形观测通用要求

宁杭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路基、隧道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桥梁、路基、隧道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3.1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本线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表3.1.1执行。

表3.1.1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表

垂直位移测量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 二等 三等 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 ±0.5 ±1.0 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差中误差(mm) ±0.3 ±0.5 水平位移观测 变形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mm) ±3.0 ±6.0 3.2 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3.2.1 垂直位移监测网

1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表3.2.1执行。

表3.2.1 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表

等 相邻基准点高级 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 (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二 等 0.5 0.13 2F 3R DS05或DS1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DS05或DS1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三 等 1.0 0.3 4F 6R 注:F──附合线路或环线长度,km R──检测已测段长度,km

2 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网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

17

宁杭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

(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

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3.2.1的规定。

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

图3.2.1 基准点标石埋设图

5 300 200 400750 4 450 150 1 250 2 400 3 (2)工作基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4)基点和工作基点的检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是变形分析的参考点,必须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基准点与工作基点定期复测按每6个月进行1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每3个月进行1次复测。每5公里左右作业区段内的工作基点(包括基准点)至少每3个月进行1次复测。根据有关复测结果,进行基准点稳定性分析,并对可能受到影响的变形观测点进行

18

第三章 变形观测通用要求

汇总,最后必须及时提交沉降变形网复测报告。

(5)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一等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3.3.2 水平位移监测网

本线水平位移监测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1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表3.2.2执行。

表3.2.2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表

等级 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 平均边长(m) 测角中误差(\) ±0.7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1/250000 作业要求 按国家一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300 一等 ±1.5 <150 <300 二等 ±3.0 <150 <350 三等 ±6.0 <200 四等 ±12.0 <400 ±1.0 ±1.0 ±1.8 ±1.8 ±2.5 ±2.5 ≤1/120000 ≤1/120000 ≤1/70000 ≤1/70000 ≤1/40000 ≤1/40000 2 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水平位移监测网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3.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1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且基准点的间距不应大于

19

宁杭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1km。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2 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项目,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沉降变形观测点。

3 沉降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沉降变形体上能反映沉降变形特征的位置;测点布置若设计要求高于本细则要求,则按设计要求执行。

3.4 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1 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2 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3 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的初始值。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与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观测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4 特殊情况下处理方法:

(1)针对低矮桥墩、异型桥墩,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施工单位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但需要注明,避免数据处理错误。

(2)对基坑太深引起的尺长不够,高涵洞路基未填筑时高程不好传递等类的特殊问题,由施工单位向评估单位提出实施方案,由评估单位确认。

5 沉降观测均采用精密电子水准仪,不得采用光学水准仪。 6 测段观测完成后,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并进行必要的分析。

20

第三章 变形观测通用要求

3.5 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1 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并且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

2 水准仪使用DS05或DS1型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3 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m(电子),前后视距累积差≤6.0m(电子),视线高度≥0.5m(电子),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DS05 或DS1级仪器,读记至0.05mm或0.1mm;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

4 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

(1)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2)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5 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6 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数字式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7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8 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

21

宁杭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

9 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10 按照《细则》规定的格式整理数据,并按要求提交。 11 元件保护要求:

(1)各工程项目部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

(3)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4)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

12 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主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3.6 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

1 大面积水域情况下的沉降测量,施工单位必须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施工组织情况等制定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实施方案,报监理单位和评估单位确认,必要时可对有关问题报请建设单位组织专家论证实施。施工单位提交的方案应具体阐述施工现场对于观测可利用的条件、各种点位的布置情况、拟实施方案的观测路线及测站设置,并对有关测量误差进行分析及减弱措施,以及测量可能达到的精度等。

2 路基测点、梁体测点、隧道测点在轨道铺设前必须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观测;当原有的测点遭到破坏或已无法观测时,必须进行测点重埋或转移工作,并做好有关的记录,填写测点转移断高表。

22

第三章 变形观测通用要求

3.7 沉降观测路线的规范

3.7.1 路基工程

路基工程水准观测路线按国家二等水准观测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准。

图3.7.1 路基工程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线路观测示意图

3.7.2 桥涵工程

1 桥梁梁部

桥梁梁部水准观测路线按国家二等水准观测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3.7.2所示,其中测点1,2,3,4构成第一个闭合环,测点3,4,5,6构成第二个闭合环。

23

宁杭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图3.7.2 桥梁梁部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

2 桥梁墩台

桥梁墩(承)台水准观测路线按国家二等水准观测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墩(承)台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3.7.3所示。

图3.7.3 桥梁墩(承)台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

3.7.3 隧道工程

隧道工程观测标埋设位置如图3.7.4所示。

24

第三章 变形观测通用要求

图3.7.4 隧道工程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

隧道工程水准观测路线按国家二等水准观测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观测断面隧道内壁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3.7.5所示。

图3.7.5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贯通后)

在隧道贯通前,隧道各端洞口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布置不应少于两个。可直接利用各端洞口两个工作基点形成附合水准路线进行测量。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3.7.6所示。

25

宁杭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隧道观测标 未 贯 通

工作基点 观测方向 图3.7.6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未贯通)

26

第四章 变形观测专业要求

第四章 变形观测专业要求

4.1 路基工程

4.1.1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1 路基沉降控制标准

无砟轨道地段路基可压缩性地基均进行沉降分析。按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4.1.4条: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沉降比较均匀、长度大于20m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mm,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应能满足下列要求:

式中:

RshVsj2Rsh?0.4Vsj——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m)

——设计最高速度(kmh)

2 一般规定

(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3 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1)沉降观测内容 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 2)路基底沉降观测 3)过渡段沉降观测 4)路基稳定性观测 5)地基土深层沉降监测

27

宁杭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2)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

沉降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断面的观测点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同时还应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1)观测断面布置原则

①地基沉降监测,每100~150m设一个监测断面,路桥过渡段必须设置。对于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堤地段每5~50m设一个监测断面,路桥过渡段必须设置,且应加密。在深厚层第四系路桥过渡段及不同地层结构设置地基分层沉降监测。

②对地形横向坡度大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③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观测断面,每个路桥过渡段设置距离桥头2m、20~30m、50m处分别设置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2)观测点的布置原则

①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两侧路肩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3个(软弱地基时3个)。

②软土、松软土路堤填筑施工过程中在两侧坡角外2m、10m处设置位移观测边桩,沿路线走向的间距50m。

③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

④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于横向结构物顶部沿横向结构物的对角线方向铺设剖面沉降管。横向结构物两侧边缘外设置一个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位移观测桩和沉降板。

⑤路堑地段观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的路基面处各设1根沉降观测桩,观测路基面的沉降。

⑥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监测:深厚层第四系路桥过渡段及不同地层结构设置。采用机动钻(φ108mm)引孔埋设PVC管(φ49mm)和沉降磁环,利用电磁式深层沉降仪进行观测。软土及松软土范围内:距地表2m、5m、8m、10m、12m、15m、20m、25m处各设一沉降磁环;

28

第四章 变形观测专业要求

一般黏性土质地基(含全风化以粘性土为主地层)范围内:距地表2.5m、5m、7.5m、10m、15m、20m、25m处各设一沉降磁环;且应在地层界面和加固底面设置磁环。

(3)观测元件埋设说明

1)沉降监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方桩或圆桩(边长或直径0.1m),其中埋设φ16mm钢筋一根,桩长0.6m,埋入路基面以下0.55m。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2)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φ50mm钢管)及保护套管(φ90mmPVC管)组成。钢底板尺寸为30×30cm,厚0.8cm。

①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②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③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不超过1m),接高后的测杆面应高于套管上口,在填土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保护测沉设施。

3)位移边桩:在两侧路堤坡脚外2m及10m处各设一个位移观测边桩。位移观测边桩采用不易开裂的圆木,断面采用直径为10cm圆形,长度为1.0m,并在桩顶正中预埋小铁钉。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1.0m,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10cm。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完成埋设后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

4)剖面沉降管: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施工完毕后,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20~30cm,开槽深度至地基加固表层顶面,槽底回填0.2m厚的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至与碾压面平齐。沉降管埋设位置挡土墙处应预留孔洞。沉降管敷设完成后,两头应砌筑观测坑,并加设盖板,以方便观测及对孔口进行长期保护,并做好坑内及其周围的排水。并于一侧管口处设置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m×0.5m×1.0m。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观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

29

宁杭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路基面沉降监测桩 观测边桩沉降磁环 8.0

路基面沉降监测桩 沉降板 PVC管 路基面沉降监测桩 8.0 图4.1.1 路堤沉降变形监测断面示意

30

观测边桩 第四章 变形观测专业要求

接头 测杆(钢管) φ=50mm

图4.1.2 改进型沉降板示意图

PVC管 1.0 φ=90mm 双曲面电弧焊接 (4)观测方法、精度与要求 1)观测方法

①横剖面沉降观测方法

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置于观测桩顶测量初值,然后用横剖仪测量各测点。区间每2.0m测量一点,车站内测点间距可为3.0m。

②沉降板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点。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

③路肩沉降观测桩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桩顶面测点高程。 ④位移观测边桩观测方法

采用水平位移观测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位移观测边桩水平位移。 2)观测测量精度及频次 ①观测精度

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8mm/30m。

位移观测测距误差±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2.5″。

31

1.0

宁杭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②观测频次

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4.1.1的规定。

表4.1.1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 测 阶 段 一般 填筑或堆载 每天填筑量超过3层时 沉降量突变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第1个月 第2~3个月 3个月以后 第1个月 第2~3个月 3个月以后 观 测 频 次 1次/天 1次/每填筑3层 2~3次/天 1次/3天 1次/周 1次/2周 1次/月 1次/2周 1次/月 1次/3月 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 无砟轨道铺设后 注:1、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每1次/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以后1次/2周。

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路基施工各节点时间(包括路基堆载预压土前后、卸载预压土前后、运梁车架桥机通过前后、基床表层施工、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轨道板精调以及铺轨时间)应具有沉降观测数据。观测过程中及时整理绘制“填筑-时间-沉降”曲线图,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

3)沉降观测要求

①为了观测到各部位的沉降,从路基填土开始,沉降观测也随即进行。预压地段按照相关要求在基床底层顶面设置临时沉降观测桩;非预压地段,此时基床表层的级配碎石也未填筑,在路基中心及两侧路肩处设置临时沉降观测桩,临时沉降观测桩的材质、埋置要求及观测标准与正式的沉降观测完全相同,待预压土卸载时,临时沉降观测桩随之拆除或废弃沉降板测杆随之降低,待基床表层的级配碎石铺设完成后,按照相关要求埋设正式的沉降观测桩,开始观测路基沉降。

②沉降板随着预压土的填筑而接高,随预压土的卸载而降低,观测连续进行,剖面沉降管和位移观测桩不受预压土的影响。

③沉降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

④观测过程中发现异常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尽快妥善处理。

32

第四章 变形观测专业要求

⑤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边桩位移及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量,当边桩水平位移大于5mm/天,垂直位移大于10mm/天,路堤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⑥元件保护要求

Ⅰ.各工程项目部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Ⅱ.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

Ⅲ.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Ⅳ.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 4.1.2 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

1 控制标准

路桥或路隧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2 一般规定

(1)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

(2)过渡段工后沉降的分析评估应沿线路方向考虑各观测断面和各种结构物之间的关系综合进行。

(3)对线路不同下部基础结构物之间以及不同地基条件或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之间形成的各种过渡段,应重点分析评估其差异沉降。

3 观测技术要求

(1)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不同结构物起点处、距起点5~10m、20~30m处分别设置观测断面。剖面沉降观测应沿线路斜向连续观测。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2)过渡段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同时在横向结构物顶面埋设一根剖面沉降管。 (3)沉降观测装置的具体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33

宁杭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观测精度、频次及资料整理要求同路基。

4.2 桥涵工程

4.2.1 一般规定

1 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涵基础沉降、梁体变形等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2 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

3 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

4 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4.2.2 桥涵变形控制标准

1 梁部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的变形应符合以下规定:

(1)终张拉完成时,梁体跨中弹性变形不宜大于设计值的1.05倍。

(2)扣除各项弹性变形、终张拉60天后,L≤50m跨中徐变上拱度实测值不应大于7mm;L>50m梁体跨中徐变变形实测值不应大于L/7000或14mm。

(3)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中的5.3.5中的规定计算,来确定无砟轨道最早铺设时间。

2 桥梁墩台

对于桥梁基础的沉降控制,墩台基础的沉降量应按恒载计算,其工后沉降量不应超过下列允许值:

墩台均匀沉降量: 对于有砟桥面桥梁≤30mm 对于无砟桥面桥梁≤20mm 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 对于有砟桥面桥梁≤15mm 对于无砟桥面桥梁≤5mm

对于高速铁路,控制桥涵沉降,主要是工后沉降,计算工后沉降的值,由于受到各种因素

34

第四章 变形观测专业要求

的影响往往偏差很大。因此有必要进行实测验证,积累观测数据。

3 框构、旅客地道及涵洞

框构、旅客地道及涵洞的地基为压缩性土地层时,应计算其沉降,铺设有砟轨道时其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50mm,铺设无砟轨道时,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相应地段路基的控制标准。 4.2.3 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 观测点设置原则

为了满足变形观测的需要,需要在梁部、桥墩及承台上设置观测标。

(1)全线基地(桩底、扩大基础底)置于W2、W3岩层地段隔墩设置承台观测标,基底置于其它较软地段每个桥墩均设置承台、墩身观测标。

(2)承台观测标

承台观测标分为观测标-1、观测标-2,承台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埋设高出表面应为3mm。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3)桥墩身观测标:

观测点数量每墩2处,位于墩身两侧。

桥墩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1.0m左右。当墩身较矮立尺较困难时,桥墩观测标可降低或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置。桥墩上的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图4.2.1、图4.2.2。

图4.2.1 承台与观测标设置(墩身侧面)

35

宁杭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图4.2.2 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基础平面)

(4)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每3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对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其余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6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

验证达到设计要求后,可每10孔选择一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

边跨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3跨以上连续梁跨中布置点相同,如图4.2.3、图4.2.4所示。

图4.2.3 梁部测点横向布置示意图

36

观测标观测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98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