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几点想法

更新时间:2024-06-19 14: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几点思考

看完《形态》后脑子里有个模糊,似懂非懂的感觉,前87页主要是讲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国家与法统所有制的关系,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什么。第一卷?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的序言中论述了黑格尔的思想,在其理论体系中,观念、思想、概念产生、规定和支配人们的现实生活、他们的物质世界和他们的现实关系,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其实,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都是建立在黑格尔哲学基础上的,他说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是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标志。各民族的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在许多方面是不平等的,发达国家凭借其先发优势对落后国家进行剥削和掠夺,从而造成了世界性的两极分化,使落后国家依附于先进国家,使殖

民地依附于宗主国,落后国家就在世界分工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再就是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了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可见分工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使员工的职责更加明确化外,分工还促进了城乡利益的对立,产生城乡的贫富分化,在当今贫富差距拉大的中国要抑制其扩大的趋势,不可能去消除分工,因为分工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我们只能通过制定制度,采取措施来调节各群体间的利益分布。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的与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书中主要写了三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一是部落所有制。与生产的不发达阶段相适应,分工也仅限于家庭中现有的自然形成的分工。二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它是由于几个部落通过契约或征服联合为一个城市而产生的,它和部落所有制一样仍然保留着奴隶制,但除了公社所有制外,还存在着动产和不动产私有制。三是封建和等级的所有制。封建时代的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一方面是土地所有制和束缚于土地所有制的农奴劳动,另一方面是拥有少量资本并支配着帮工劳动的自身劳动。

在理论界很多人认为马克思在他1859年1月为他的《政

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所写的序言中第一次对唯物史观做出了表述。其实,你看了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恩科斯合著的《德意识意志形态》你会发现上面的这一表述是不正确的,在《形态》这本书中就通过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唯物史观的批判来间接地描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有了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表述。这一表述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主要论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哪些?其一,?‘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 这是马克思物质决定意志的思想,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命,而且必须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这是受他们的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们的意识也是这样受制约的,这是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思想。其二,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在这里,马、恩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因此,一定的生产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义,因为革命

群众?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是社会变革的力量。显然,历史唯物主义中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在上述表述中是阐述得非常清楚的。其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个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历史不是作为?源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而告终的,而是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他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要注意这里的环境是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的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

书中还提到?异化?的概念,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个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强制力量。关于这种力量的起源和

发展趋势,他们一点也不了解;因而他们不再能驾奴这种力量,相反地,这种力量现在却经历着一些列独特的、不仅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和行为反而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的发展阶段。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断剥削工人的劳动产品,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自己的产品越多,而他们得到的产品就越少;他们创造的财富越多,他们就越贫穷。这就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也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腐败是现在每一个国家都面对的头痛问题,人民公仆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而搜刮民脂民膏,这是?政治异化?;上海发展得越快,房价越高,人们越买不起房子。经济越发达,贫富差距越大,有钱的有好几套房子,没钱的住的地方也没有,这也是一种?经济异化?。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异化?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马克思认为异化决不是永恒存在的现象,而是受一定生产关系制约的历史现象。因此,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制约的异化,必将随着这种生产关系的彻底消灭而消灭。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细想。也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所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马、恩在阐述这一思想的时候告诉我们不要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阶级分割开

来,使这些思想独立化,如果脱离这些思想产生的基础——个人和历史环境,我们可以说贵族阶级的统治思想是高贵、尊荣,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概念则是自由、平等、博爱等等。总之,统治阶级自己为自己编造出诸如此类的幻想。统治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试图取代旧的统治阶级,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代表全体成员的利益,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资本主义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资本家的本质是没有改变的,他们还是靠最大限度地榨取劳动者的劳动来获取剩余价值,但资本家却能冠冕堂皇地说我们之间是平等交换,我付你工资,你替我工作。这就是资本家的博爱,统治阶级的思想就这么俘虏了我们。进行革命的阶级,作为另一阶级的对立,它首先不是以阶级的身份出现的,而是以全体人民的代表身份出现的,因为这样做,他能争取更多的人加入他们这个阶级以对抗他们的对手统治阶级,胜利后他们就成为新的统治阶级,推行他们新的统治思想,把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说成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度、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其实城乡之间的分离还可以

看成资本与地产的分离,看作是资本不依赖于地产而存在和发展的开始,也就是仅仅以劳动和交换为基础的所有制的开始。在当今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社会里,特别是商业劳动与农业劳动的分离使农民意识到土地是我生存的根本,而在城市的商人就可以靠不依赖于地产的资本而生活,同时在商业劳动中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又使生产与交往相分离,这样就产生了同邻近地区以外的地区建立贸易联系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之变成现实取决于现有的交通工具的情况,取决于政治关系所决定的沿途社会治安状况。可见,马克思在19世纪就提出了国际贸易理论,在现在交通工具发达,社会治安很好的国际大都市中,那些商人根本不用去生产部门就能完成交易,因为分工使得工人们的职责更加明确化,每个劳动者不必要熟悉全部工序,他只要负责其中的一道工序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就把生产与交往分离开,加大城市间的贸易交往,建立贸易联系。

最后,马克思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就是最完备的社会文学运动,这个运动是在现实的党派利益之外产生的,而且在共产主义党派形成以后还想不顾它而继续存在。不言而喻,从名副其实的共产主义党派在德国产生的时候起,?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必将越来越局限在作为群众的小资产者和作为这些群众的代表的萎靡和堕落的著作家的圈子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94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