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集

更新时间:2023-05-14 19:3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教版新课标教案

第七章 力

教材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节、力 (1课时) 第二节、弹力 (1课时) 第三节、重力 (1课时) 单元复习 (1课时)

第一节、力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 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 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4)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

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物体运动状态及形状的改变,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探究法:通过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

教具准备

磁铁、小铁球、铁块、小车两辆、旱冰鞋、弹簧、钢尺(或钢锯片)、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图片: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押加。

教师讲解:押加又称为大象拔河,比赛中两个人通过腿、腰、肩和颈用“力”拖动布袋互拉,以决胜负,引出力的概念。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力 1、力的概念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实例:

人推车,人用了力,车受到了力;

双手拉弹簧,人用了力,弹簧受到了力; 推土机推土,推土机对土施力; 磁铁吸引铁定时,磁铁对铁钉施力。 归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两一个是受力物体。 2、分析实例:

人推车——人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

双手拉弹簧——人是施力物体,弹簧是受力物体 推土机推土——推土机是施力物体,土是受力物体; 磁铁吸引铁定——磁铁是施力物体,铁钉是受力物体。 3、力的单位 教师介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力的符号:F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二)、力的作用效果

“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演示

(1)、甲图用力捏橡皮泥,观察橡皮泥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2)、乙图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用力捏橡皮泥时,橡皮泥的形状发生

了变化,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让学生再举些例子然后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效果。 例如:1、射箭运动员拉弓射箭。(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2、用力捏充过气的气球。(气球形状发生了变化)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演示图7.1-2所示的实验:小铁球受到磁体的作用

分析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或方向发生了变化。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

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

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2、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 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 (2) 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

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 引导学生分析。

2、想想做做:

引导学生分析想想做做。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 作业布置:

练习:物理课本的部分内容。 作业:P5页1、2、3、4题。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实验一定要做好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力的示意图画图时要强调先确定力的作用点、再画力的方向、最后标出力的大小,掌握这些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本节课内容。

第二节 弹力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 橡皮条、钢尺、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投影图片:撑杆跳、拉弓射箭等体育活动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以上动作的完成有一个共同特点:弯曲时都产生了一种作用力,引出——弹力。

二、新课教学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弹簧产生弹力时,弹力的大小有什么特点?是否遵循一定的规律呢?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

1、制作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4、教师介绍其他几种测力计。 (三)、阅读科学世界

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

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 作业布置:

练习:物理课本的部分内容。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于弹性和塑性的区别是难点,要多举出几个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第三节 重力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的产生;

(2)

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白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努力探索与研究而取得的。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投影图片:

1、 水从高处落下 2、渔网落到水中

二、新课教学

(一)、重力的概念

让学生看课文第9页图7.3-1下落的物体。 问题:

1、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

2、抛出去的渔网为什么会下落到水中?

引导学生分析:水从高处往低处流,渔网落到水中,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肯定受到了力

的作用。这种力就是重力,因为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教师介绍:人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由于地球对地球上物体的吸引产生的。 符号:G (二)、重力的大小

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力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有关。下面我们就对重力的三个要素进行研究。 1、重力有大小

人们通常把重力说成重量。平时说的大人比小孩重,一杯水比一桶水轻等,实际上就是大人受的重力比小孩受的重力大,一杯水受的重力比一桶水受的重力小。 2、重力大小的测量

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3、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1)学生做出关猜想,说明理由并与同学交流。 (2)研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书上表格中。

(3)让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用实验测量的数据描点。连接这些点,看看这些 点分布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上?你认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将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图像和对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分析意见与其他同学交流。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并用语言表述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的关系。 (4)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N/kg。用g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G

g 或G=mg m介绍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说明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例题:p11内容

教师分析讲解。

(5)用质量相同密度(或体积)不同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量其受重力,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密度(体积)无关;用橡皮泥改变形状来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形状无关;将铁环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用酒精灯加热使其温度变化,来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温度无关……

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地理位置的关系。(简单介绍) (三)、重力的方向

1、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挂在铁架台上。

分析:线的方向跟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一致,就是我们常说的“竖直向下”的方向。

2、由此可知: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3、想想议议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四)、重心

1、让学生看课文第12页,使学生知道: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说明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等有关。

2、对于材料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如:均匀正方体的重心在它的中心,均匀球体的重心在它的球心,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等。

3、对于“不倒翁”现象: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它的重心较低,并且重力的作用使它回到原来的位置。

4、对于走钢丝演员表演时当身体出现不平衡时摆动杆的动作。走钢丝演员的重心必须落在钢丝上才不会倾倒,手中握有一根长杆是为了调整重心的方便。

(五)、重力的由来

1、指导学生做图7.3-8所示的实验: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

问学生:这时,你会不会觉得橡皮需要用线拉住才不会跑掉?

让学生联想: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线拉住,也就是说,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一个力拉住才不会跑掉。天上的月亮绕地球转动也不会抛掉,是不是也有一个力把它拉住呢?答案是肯定的。 万有引力不需要物体接触:万有引力大小与互相吸引的物体的质量有关;人类探索宇宙首先要摆脱地球引力,必须加大飞行速度,上一章给出第一宇宙速度(7900m/s)即航天器摆脱地球引力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神舟系列) 2、物理学家牛顿对类似的现象进行了研究:

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个力跟地球吸引

地面的物体,是同一种力。牛顿精心研究了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推而广之,找到这样一个真理: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在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 作业布置:

练习:物理课本的部分内容。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重力的计算G=mg g=9.8N/kg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对于公式的应用,要让学生多练习,计算时一定要带着单位。本节课内容较多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利用。

第七章、《力》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了解力的定义,知道重力,弹力,摩擦力,会计算物体的重力。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3、会画出力的示意图

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6、知道重力的产生;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7、知道重心的概念。

复习重点

1、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2、画出力的示意图 3、重力的大小计算 4、重心的理解

复习方法 归纳法 分析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课件、电脑 课时安排 1课时 复习过程: 一、知识结构

①定义:物体对物体______。

②相互作用力: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

______,所以说 力力的作用是______的。

特点:大小____,方向____,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③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发生改变;

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__发生改变。

①力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述力②力的单位:_______,符号______。1N的力有多大?____________________。 先找力的作用点

③力的示意图:在找力的方向

最后标明力大小

定义:因物体发生_____而产生了力叫做弹力。____、____实质是弹力。

结构: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 ①弹力工作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①一看______;二看______;

正确使用②使用前要进行______; ③测量时:___________________。 的力

定义:___________而产生的力,简称_____;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

②重力重力与质量的关系:______或______。g=______。

重力的方向:____________;重力的作用点称为______。

二、典型例题:

【例1】图1为空中飞行的足球,请在图中画出球所受力的示意图(不计空气的阻力和浮力)。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例2】一只质量为2kg的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处于静止状态。请作出该物体受力示意图。(g取10N/Kg)

【例3】如图所示拉力的大小为 N,该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 N,分度值为 .

【例4】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之后,目前正在实施“嫦娥一号”登月工程。已知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磁场,同一物体在月球和地球上所受的重力之比为1:6,假如你将来登上了月球,你可以做下列哪件事?( )

A.直接跟月球上的同伴对话 B. 做大气压实验

C. 轻易地举起50kg的重物 D.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例5】(1)、如图是广场上一只氢气球,用细绳系于地面上,请作出氢气球受力示意图。

(2)、请在下图中画出重4N的小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 例6 】以下几幅图片展示的是福娃小运动健将在进行奥运比赛,请你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运动项目比赛的情景,提出两个物理问题,并对提出的物理问题尝试解答。

问题1: 解答: 问题2: 解答: 【 例7 】甲、乙两同学各用2N的力在水平桌面上沿相反方向拉一弹簧测力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弹簧测力计所受合力是 N。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 作业布置:

补充题目

第八章 运动和力

教材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1课时) 第二节、二力平衡 (1课时) 第三节、摩擦力 (1课时) 单元复习 (1课时)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 (3)知道二力平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2)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认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教学难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2)对牛顿第一定律文字叙述的理解 (3)怎样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棋子,木块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分析法、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投影图片:滑板车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如果我们不再蹬地,它最终就会停下来。力和运动是有关系的—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引导学生分析上图滑板车现象

问题: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吗?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 了解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让学生以对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谈自己的看法。 2、演示图P17 8.1-2小车从高处滑下

(1)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 要控制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 控制方法:同一小车,同一斜面,同一高度滑下(三个同一) ②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 (要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大小,改变方法: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棉布) ③要观察和记录哪些数据

(要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水平面上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2)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两种情况下小车运动变化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少。 (3)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

如果物体不受力,速度不会减慢,它将永远运动下去。 (二)牛顿第一定律

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

(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

(2)对牛顿第一定律中“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三)、惯性

1、演示:课文第18页图8.1-3所示:小球的惯性

提问:上面的小球为什么不和被打飞的金属片一起飞出去呢? 引导学生分析:

金属片被弹出时,上面的金属球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不会随金属片飞出。 2、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18页有关内容:

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告诉学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3、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现象 (1)、想想议议:

汽车突然刹车和突然起步时,乘客身体随车变化情况?

让同学们谈一下乘坐公交车,公交车启动、刹车时身体的感受。 用小车,木块模仿公交车启动或刹车时乘客的情况。 (2)、学生看课文图8.1-4,讨论交流:为什么锤头松了木工师傅把锤柄在凳子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紧地套在锤柄上? (3)、讨论交流:

为什么骑车的速度太快,容易发生事例?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解释惯性现象的四步: (1)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 (2)发生了什么变化; (3)××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状态; (4)结果。

4、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和安全气囊

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 作业布置:

练习:物理课本的部分内容。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二力平衡

(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当物体受到二个力作用时的平衡情况,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体现探究过程中的喜悦,培养学生爱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车,细绳、两个定滑轮、托盘、砝码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分析法、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投影图片:桌面上的花瓶、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

静止的花瓶和电灯,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受力情况如何?—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平衡力

对上图静止的花瓶和电灯,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进行受力情况分析:画出力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

如果一个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仍保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几个力称为平衡力。物体受二个力的时间平衡是最简单的情况。

当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仍保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种情况称为二力平衡。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提出问题:当两个力平衡时,这两个力有什么样的关系?

2、按照课本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3、 学生完成表格内容,教师引导 分析与归纳: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四个条件:同体、共线、等大、反向

(三)、二力平衡的应用

如果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已经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根据二

力平衡的条件,可以求出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让学生叙述第21页的8.2-3图跳伞表演中的受力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画力的示意图进行分析。

已知人和伞总重力为1000N,你能说出组里的大小和方向吗?

学生分析回答。

阻力的大小为1000N,方向竖直向上。

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 作业布置:

练习:物理课本的部分内容。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 摩擦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对摩擦力的利与弊的分析,养成一分为二看问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难点: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准备

托盘、定滑轮、砝码、光滑木块、细绳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分析法、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演示:

(1)小车放在桌面上,问小车此时处于什么状态? (2)当用手推小车时,小车怎样呢? (3)为什么运动的小车会慢慢停下来?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回答。

小车原来静止,后来推了一下小车运动,再后来慢慢停下来,原因是受到了阻力。引入——摩擦力。

二、新课教学 (一)、摩擦力

1、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骑自行车停止踩脚踏板后不管路面多光滑,总会逐渐变慢,最后停下来。 物体的运动最终都要停下来,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原因是受到了摩擦阻力。 2、感受到过摩擦力的作用 学生实验: (1)、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验手的感觉,向下用力按着桌面试一试;

让学生用手在衣服上蹭一蹭,体会手的感觉; 脚在地上蹭一蹭,体会脚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有一种阻碍手、脚移动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实际上是摩擦力对手、脚作用的体现。 (2)、如果手没有与桌面接触,或者手按在桌面上不想滑动,是否也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不会。

3、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你们能不能说一说怎样才会产生摩擦力?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4、为什么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让学生看课文第23页图8.3-1,在显微镜下看表面“光滑”的物体表面。使学生了解光滑是相对的,正是由于物体的表面不光滑,所以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5、 测量滑动摩擦力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测量摩擦力的原理和方法。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阅读教材,P24了解实验过程。 1、假设与猜想 2、设计探究方案 3、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4、分析论证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实验结论: (1)、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三)、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1、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世界里,摩擦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摩擦现象对我们来说是好还是不好,

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再分析这一摩擦现象对我们来说是利还是弊? 2、学生阅读课文第25页有关摩擦的例子。

小组讨论与交流将这些摩擦现象按利和弊分成两类。

(1)利用摩擦的事例:鞋底花纹、自行车轮胎花纹、汽车冬天防滑链等 (2)需要减小摩擦的例子:机器轴承滴加润滑油、气垫船等 3、想想议议: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主要方法: (1)、增大摩擦的方法

增大压力

使接触面更粗糙 (2)、减小摩擦的方法

减小压力

使接触面更光滑 用滚动替代滑动 加润滑油

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 作业布置:

练习:物理课本的部分内容。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六、板书设计:

第八章、《运动和力》 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惯性,能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的生活和自然规律

2、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知道合力的概念. 3、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5、理解摩擦力的方向,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度的关系; 6、知道静摩擦力和滚动摩擦, 7、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复习重点:

1、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知识 2 、二力平衡的条件

3、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复习方法 归纳法 分析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课件、电脑 课时安排 1课时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1、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__________,

伽利略根据

实验推理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_____,速度不会_______,将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__________________而得出的.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叫做惯性.______________都有惯性. 4、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保持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二力平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到的力的合力为______.

5、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并且,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二力平衡时的合力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也保持 或 状态。

6、因为物体的表面________,所以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就是_________,自然界常见的摩擦有______摩擦、_____摩擦、______摩擦.其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有关

7、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向 。

8、增大摩擦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摩擦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典型例题:

例1、节日放飞的气球下吊着一物体,在空中竖直向上运动的过程中,气球突然破裂的瞬间,物体将向____运动(填“上”或“下”),这是由于________,物体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后,又向_____(填“上”或“下”)运动,这又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例2、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乘客没有发生倾倒现象;当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在这两种情况中( )

A 前者有惯性,后者没有惯性 B 前者没有惯性,后者有惯性 C 前者惯性小,后者惯性大 D 前者有惯性,后者也有惯性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例3、文具盒放在水平桌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属于平衡力的是( ) A 文具盒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文具盒的支持力 B 文具盒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文具盒的支持力

C 文具盒受到的合力和桌面对文具盒的支持力D 文具盒受到的压力和文具盒对桌面的压力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例4、正在运动着的物体,若它所受到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

A 立即停止运动 B 速度越来越小,最后停止 C 做匀速直线运动 D 速度越来越大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例5、下列事例中,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 A 正在圆轨道上转圈的过山车 B 减速进站的火车

C 腾空加速上升的火箭 D 在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的轿车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例6、物体重为200N,受到竖直向上的150N的拉力,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是多少?物体受到的合力

是多少?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例7、下表是某同学做“研究滑动摩擦力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得到的数据.

(1)实验时,要求木块在水平板面上做_____________运动,此时摩擦力和________力是一对平衡力,因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2)比较1、2两次的数据,可得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例8、沿竖直杆向上爬时手要将杆握紧,这是用___________的方法来增大摩擦;而拔河时脚要穿鞋底花纹大的鞋,这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___________来增大摩擦.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例9、下列属于减小摩擦的是( )

A 轮胎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B 瓶盖四周刻有竖直条纹 C 在自行车链条上加润滑油 D 木桩的头削成尖尖的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三、提高练习

1、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下列交通规则与惯性无关的是( ) A 右侧行驶 B 系好安全带 C 限速行驶 D 保持车距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B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C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D 彼此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不可能发生力的作用

3、运动会上,跳远运动员快速助跑后腾空而起,由于人具有________,还要继续向前运动,若离开地面时运动员水平方向的速度为8m/s,在空中运动0.7s,则他的跳远成绩为___m

4、一个小孩沿水平方向用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汽车,但小车仍保持静止,则( ) A 小孩对车的推力大于车受到的阻力 B 小孩对车的推力等于车受到的阻力

C 小孩对车的推力小于车受到的阻力 D 小孩对车的推力与车受到的阻力关系不能确定

5、小刚同学放学回家的路上,脚被石头绊了一下,身子向前跌倒,过了一会不小心脚踩到西瓜皮,身子向后摔倒,对这两种情景,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 二者都是脚的运动状态改变,而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 B 二者都是上身的运动状态改变,而脚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

C 前者上身的运动状态改变,而脚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后者脚的运动状态改变,而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

D前者脚的运动状态改变,而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后者上身的运动状态改变,而脚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

6、在下列笔写字时,笔尖与纸之间的摩擦属于滚动摩擦的是( ) A 圆珠笔 B 毛笔 C 铅笔 D 钢笔 7、一物体的质量是10kg,用力F拉着它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摩擦力是车重的0.05倍,则拉力F是多少?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四、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93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