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辨和争鸣中寻求共识 - 语文教育热点问题争鸣聚焦 期
更新时间:2023-10-13 18: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争鸣与思辨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戴正兴
在21世纪的第个十年里,中小学语文教育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涌动着股巨大的改革浪潮。
十年来,语文教育领域各种问题的争鸣为语文课程建设提供了民主参与的平台,不断推动语文学科建设向公开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一、语文教育“百家争鸣”的背景探析
当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无疑对一些敏感的问题展开讨论,免不了产生思想碰撞、观点交锋。学术争鸣成了语文课程改革中 道新景观。是哪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语文教育诸多问题争鸣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更加开放,更加民主了。思想的解放、文化的多元、价值取向的多样和舆论的自由,使人们的民主意识和创造精神极大提升,也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畅所欲言地审视、评价中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 其二,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实施,给中小学语文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理念、新内容、新策略。诸多理论问题以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潜在问题,引起了语文界各方人士的思考与关注。十年来,涌现出大量的对新课程改革反思的论文及专著,理论争鸣和实践探讨一直未停。语文教育在各种精神教育、课程理念和教学智慧的碰撞与融合中不断得到新建构。
其三,语文课程改革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诸多问题与相关因素。人们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理念,产生很多的困惑和迷惘,课程改革正面临着“两难”的挑战。语文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基础工具性,又要对人文性给予更多关怀;既要“教教材”,又要“用教材教”:既要让学生自由释放个人阅读文本的体验,又要尊重文本的特定指向性??在课程改革中,由于认识上、实践中存在片面性和绝对化,在诸多关系的处理上往往存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摇摆,出现非此即彼的思维惯性,容易形成僵持不下的“对垒之势”。 二、语文教育“百家争鸣”的热点话题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进程中,众多语文教育专业报刊相继推出“争鸣”专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广泛参与。笔者对其进行拉网式梳理,从中筛选出若干敏感话题,予以述评,以期待我们拥有更多的思辨意识和理性求索。 1.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隐去“理解”、凸显“运用”,是有失偏颇,还是用心良苦?引起人们深层思考
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第条理念中是这样描述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而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则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少了“理解”这概念,这是为什么?这一变化引起语文界特别关注。 有研究者认为,新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所下的定义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样的定义不够严密。 是混淆了母语课程与外语课程的区别.二是混淆了学校语文教学的“学得”与社会语言“习得”之间的区别:三是这定义只关注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面,而缺少对祖国语言文字“正确理解”的一面。“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历来是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这一表述是我国的语文课程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追溯其源头,我们不能忘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前辈语文教育家们的探索与努力。经历了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这一观点终于在语文教育界形成共识。有识之±提出,在强调“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性质的同时,要防止出现偏颇的苗头。
有论者提出,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隐去“理解”,凸显“运用”,是良苦用心。它意在警示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不是培养“懂得语言”“谈论语言”的人,而是培养“使用语言?能用这种语言讲话或作文”的人:语文教学不能再“纠缠”于内容、“缠绵”于理解、
“沉迷”于意义了!这无疑是对重理解轻运用的传统教学思维的“拨乱反正”,为避免重蹈“为理解而理解”的覆辙,促使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指路领航”。
“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的“理解”和“运用”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有研究者提出,我们不能把“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解读为:正确理解祖国的话言文字+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除了语文课程之外的所有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的正确理解所学的教科书的语言文字的任务。如果不突出“运用”的特殊重要性,就不能突出语文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有识之士认为,抓住了“运用”,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语文教学的奥秘,几乎全在“运用”二字。
2.莫言的作品该不该人选语文教材?有人力挺,有人质疑
近年来,几乎每次教材文本的进出、改动都会引起争议。自莫言获得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莫言作品是否进教材”就成了出版界和语文界的热门话题,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理性思考者有之。 莫言作品刚一红起来,立马就有推崇人发出声音:让莫言的作品进语文教材!他们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代表的是该年度世界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莫言的获奖可以说是圆了几代现代中国文学家的梦,其作品应该得到推广和普及。莫言获“诺奖”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他的作品无可非议。不要低估现在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意,非常适合中学生读。更有赞成者认为,莫言作品进教材至少能提振当前传统文学颓势,也能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目前正是年轻读者对莫言作品最有兴趣的时候,选进教材可以缓解学子不读文学作品的问题。我们的语文教材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标准,莫言的作品“人性”色彩浓厚,能进教材应该说是一种思想解放。
持异议者认为,什么样的作品可以入选教材,既不取决于文学时尚风向标,也不取决于文学奖项,应由“语文”说了算。语文教材应该有“语文”之范。有人指出,莫言的作品精彩与局限并存,但其过于激烈的言语和深刻的内涵难以达到通过“工具”渗透“人文”这一“语文”的特殊要求,反而会让语文教学难以驾驭。得了诺贝尔奖,并不能就此认定莫言的作品立刻适应了语文“范文”的需要。而且,莫言作品中存在些性爱的大胆描写、一些暴力血腥场面的描写,并不适合中学生阅读,当然也不适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笔者认为,莫言作品入选教材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语文本源的认识和对作品入选语文教材的辩证态度。 3.“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是否适合语文教学?引发两种不同观点的碰撞
“先学后教”是一种带有原创性、本土化的教学策略,为江苏省洋思中学独创。近十年来在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中被迅速广泛传播而呈现争相效仿的风行态势。“先学后教”这种教学策略是否适合语文教学,引发两种不同观点的碰撞。 一种观点认为,“先学后教”对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少语文教师坦言,“先学后教”这种教学策略比较适合数理化等理科学科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理科学科有较大作用。但对于灵活性很强、开放性很广、答案多样性、结论求异性的语文学科不太适宜。而且,不少语文学科的专家和教师还认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示范性、熏陶性、感染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而“先学后教”却是放权给学生,学在教前,教在学后,这就减少了教师的示范、熏陶和感染作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另 种观点认为,语文学科教学更应该实施“先学后教”。
刘金玉在上海教育科研》上撰文,称“先学后教”这种教学策略更适合语文教学。他从五个方面进行探寻。 是语文的母语性决定:二是语文的本质特点决定,三是语文的优秀传统教法决定;四是学生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五是新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决定。
刘全玉在他的文章中特别强调“先学后教”教学策略无不体现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准( 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的诸多理念。课标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作者认为,要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光“教”或先“教”,是不能做到的。只有先让学生“学”,教师再依据“学情”、顺平“学情”、针对“学情”来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这样“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4.“人文”是不是语文的教学目标?引发了两种观点的碰撞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司题是个一直争论不休并且还将继续争论下去的重大司题。当今语文教育界已经处于对人文性和工具性作深刻再认识的过程中。 种观点认为,“人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资源,但是,人文不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更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另 种观点认为,“人文”藏在语言文字里面,学生在学语习文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所以人文目标的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是潜移默化的,是隐性目标。把“人文”简单地理解为教学资源,否认人文目标,违背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违背了课改的初衷。 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热议,各人有自己的理解,上述两种观点,前者主要是从课程性质的内在逻辑和克服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某些弊端出发而提出的,后者是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和教学规律提出的。
5.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预设,还是生成?出现了几种声音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目的大致都是预定的,而且是明示的。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人对此提出反思,认为课堂教学目标不应该是预设的,而应该是生成的。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探索有几种声音。(l)教师应在开始就把本课堂的教学目标明示给学生。(2)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3)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是共同确定。(4)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的过程、状态和程序,适时适度地调整教学目标,甚至更改目标。
对于以上几种不同的声音,专家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要不要将教学目标告诉学生、何时告诉学生、以什么方式告诉学生,都应根据课文和教学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和相宜的选择。 6.“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再度成了语丈界争论的焦点
自“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后,课程专家认为“它(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一全新的提法引起了语文界的关注和反响。“用教材教” 时间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褒之者谓其充满了新观念,贬之者则谓之“食洋不化”。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再次成了语文教育界争论的焦点。
有论者质疑“用教材教”这个提法缺乏科学性,欠周密,含混不清,造成了在教学实践中脱离教材,架空文本。 有论者认为,提出“用教材教”来区别于以往味僵化地“教教材”,并不是玩弄理论术语,而是对大纲时代错误认识的一项有力反驳。“用教材教”取代“教教材”,是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理论进步,其意义在于观念认识的提升。
7.课堂教学中应该由教师设问,还是由学生提问?人们视角各有不同
课堂教学中应该由教师设问,还是应该由学生提问?一些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先由教师设计好问题,然后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因为教师的提问是沟通文本与学生的桥梁,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催化剂”与“助推器”,是课堂教学得以有序开展并顺利完成的保障。而以学生的提问来生成阅读教学的课堂模式,有两点令人担心:一是学生到底有没有自己生成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导,那教师的地位是否会削弱?二是我们的教师是否具备了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定的教学机智,是否能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生成教学资源?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这部分教师认为,以教师提问来生成课堂教学,应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另一些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由学生提出问题,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并生成课堂教学。阅读教学长期以来总是学生被动地回答教师的问题,总是针对教师的问题在文本中寻找答案。这样的阅读不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目前,相当多的教师在课堂上先自己提出问题,再让学生思考,表面看很热闹,实际效率却不高。究其原因,是他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多教师抱怨,上了那么多阅读课,做了那么多练习,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难以提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问题意识。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完全被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改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讨论阅读教学的问题“是由教师设问还是由学生提问”无疑是有价值的。有些教师认为,问题由谁提出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是弄清问题是为谁而提出的。因为,即使问题是由学生提出,而目的却只是为了教师教学意图的实现,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学,这样的问题也没有多大意义;如果问题是由教师提出,但都是为学生的学习而问,那就很有意义。他们认为,只要是立足于学生的学习,不管由谁来问,都应该肯定其价值。问题由谁提出并不重要,关键是问题的质量和作用。 8.“真实写作”是不是写作教学的新路子?研究者各抒己见
李海林在一次“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研讨会”上提出:当前中小学的写作教学从根本上讲是虚假的,是虚假的写作。他大声呼吁:中小学写作教学应该提倡“真实写作”。他认为,真实写作应该包括四个方面(1)真实的写作任务;(2)真实的写作对象;(3)真实的写作环境:(4)真实的写作成果。他提出,“真实写作”是中小学写作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和“突破口”。 上海师范大学叶黎明则认为,“真实写作”并非中小学写作改革的正确出路。他提出,“真实写作”应包括以下几个标准(l)作文是自己写的:(2)作文所表达的情感和作者自己体验的情感一致;(3)作文所表达的思想和作者所保持的思想一致;(4)作文所反映的生活世界和客观实际的生活世界一致。他认为,李海林对“真实写作”的倡导虽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带来更多的是困惑。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真实写作”无疑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如果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根本对立起来,单纯依靠学生“自发”“自觉”的愿望去学习,抛弃对学生从难从严的要求和严格规范的训练,是根本达不到教育目的的。他认为,任何理论化的激进的“革命”都不是教育改革的良策,中小学写作教学应该坚持为人生、为生活的正确方向,用科学的语文课程知识和理论引导中小学写作教学改革。
9.课堂教学如何摆正“讲授”和“探究”的关系?人们做出有益的探讨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有一些教师矫枉过正,提倡转变教学方式,教师要讲得少而精,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所以他们干脆不讲或讲得很少,甚至那些有难度的课文也不做必要的讲解,而是提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或是教师展示几个课件,学生发表几句评论。语文课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问”和“满堂转”。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甚至规定教师只能讲几分钟,其余时间必须留给学生,不然就是没有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如何正确处理“讲授”与“探究”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人民教育》就此为话题组织了专题讨论,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
要摆正“讲授”与“探究”的关系,业内人士认为,一是要明确“讲授”的真谛,二是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实情出发,精心设计好“讲授点”。何时进行讲授,特级教师朱瑛在《人民教育》2005年第6期撰文提出:①讲在学生“对话”对而不明时。②讲在学生“体验”肤浅时。③讲在学生“探究”卡壳时。④讲在“多元”解讲有误时。⑤讲在品析重点词语时。三是要在“讲授”与“探究”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合适的“度”。怎样才算是合适的“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温立三认为:“这要依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学校不同班级
甚至不同学生的语文水平而定。水平较高的学生探究能力强一些,教师就可以少讲些;反之,教师就应该多讲一些。中国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千差万别,在相当多的农村地区,还是应该重视授受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每篇课文总要有教师的一些精心讲解。特别对于课文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教师要给学生讲深讲透。教学方式也要灵活变化,有些课文,可以学生探究为主,有些课文,则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节课可以用授受式,那节课可以用探究式,决不可机械地规定每节课教师讲授不得超过多少分钟。如果45分钟内,听不到教师一两处精彩讲解,很难说是一节好课。同时,不能以课堂气氛活跃与否和学生是否有兴趣作为衡量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的标准。”
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评价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既要反对“满堂灌”,又要改变当前那种因追逐“时尚”而完全排斥教师讲授的现象。有识之士认为,必须实现由单的讲授式教学向讲授、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多元教学方式转变,这既是语文新课程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方式多样化的需要。
三、语文教育“百家争鸣”的哲学思考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每一个阶段,在发展的每一个“节点”上,人们对语文教育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辨、求索、争论,给我们带来许多重要的启示。 笔者归纳为以下三点 其一,争鸣,应该成为一种快乐的思想交锋。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争鸣无疑是必要的,不要把争鸣中出现的不同声音看作是对改革的干扰。改革,本就是在思辨和争鸣中寻求共识,获得改革的合力,形成改革的自觉。争鸣不是干扰,而是一种机会,应该成为语文界研究者之、司坦诚而率真的交流。争论的存在说明语文教育本身的复杂性,体现改革者们的勇气和决心,这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完善与推进十分有益。
其二,争鸣,应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一种常态,千年国学,百年语文。中国语文教育从风风雨雨中走过,关于语文教育的争鸣从未间断过:文白之争,大众语之争,汉语语法之争,语言、文学分科之争,文道之争,学科性质之争??有些争论延续至今。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倡导的概念重建、观念革新等理念,在实践中仍会出现诸多对立的现象,各种问题的争鸣还将继续下去。争鸣,应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一种常态。商榷带来理解,交流产生交融,切磋推进共识。
其三,争鸣,应遵循客观性、辩证性与建设性原则。争鸣,不仅促进了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理论更充分、更全面的诠释与构建,而且促进了对新轮语文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症结更具体、更富有针对性的诊断与思考。然而,有识之士也提醒,争鸣过程中所产生的些负面效应也不可忽视。因此,争鸣有必要树立几种意识。
一是要体现辩证唯物史观和科学发展观,改造我们形而上学的思维惯性。 二要有广阔的视界和“融通”的意识,尊重理性,包容异见。
三是形成一种祥和、冷静的科学探讨态度,成为推动语文教育深入发展的强劲力量。同时,在争鸣中要倡导良好的学风。
正在阅读:
在思辨和争鸣中寻求共识 - 语文教育热点问题争鸣聚焦 期10-13
开设路口申请书3篇02-24
身边的正能量作文500字06-22
上学路上作文200字07-05
教育先锋之师德五表率先进个人申报表04-24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05-20
我心爱的存钱罐作文450字07-15
宁波市第三中学校史03-26
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04-1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争鸣
- 思辨
- 语文教育
- 共识
- 聚焦
- 寻求
- 热点
- 问题
- 阿基米德原理 - 专题练习题
- 2009—2010+操作系统试卷A
- 机体代谢紊乱总结(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肾功能不全重点知识点总结
- 单片机入门小程序
- 单片机
- 抓住暴涨股票的绝招
- 《金融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实习报告
-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周测试题 - 第1、2单元测试题
- 全国2011年10月自学考试外国新闻事业史试题
- 2018“互联网+”开放合作试题--多选
- 相邻权VS物权法
-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 图文
- 无与伦比的经典电影汇总 - 图文
- 消化内科问答题2
- 生态型原种种猪扩繁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现代会计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主要通风机试运转方案(最新)
- 2012-2017年高考文科数学真题汇编:数列高考题老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