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2013复习要点

更新时间:2023-03-14 20:5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3复习要点

说明,试题在相关部分结合十八大内容和中国梦的内容联系实际。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建议在“绪论”第三部分关于“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的讲授中,重点说明两层意思:一是“一脉相承”,二是“与时俱进”。从整个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看,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种一脉相承表现在它们都有一以贯之的思想基础、根本立场和社会理想,即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面对并回答时代课题,都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都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科学发展观的与时俱进体现在它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2.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真理观

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和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论断,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具有很强的理论概括性。“求真务实”,就是追求真理,讲求实际,尊重实践,推崇实干,注重实效。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真理观的通俗表达。建议在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部分的讲授中,结合实践观、真理观等内容,说明科学发展观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丰富发展。

3.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十八大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意义,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就深刻启示我们:不仅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把握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集中体现,而且要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我国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既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又是有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思想,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都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更集中而具体地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方法的理论研究,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作出方法论的阐释。特别是在第一章第二节中,应结合相关内容加以体现。 一、马哲 1.唯物论

三个核心:物质、实践、意识

三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社会生活本质的原理

◎主要知识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产生、生产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的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中国梦)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2.辩证法

两个核心:联系、发展;

三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主要知识点:

(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第二,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 体。 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是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发展及其实质

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是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3)事物的质、量、度;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所固有的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4)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在事物的前进发展中,事物的内部矛盾可以划分为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或称之为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对立的统一,两者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有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中,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否则就会走上邪路。同时,又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映我国的具体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3.认识论(结合科学发展观) 四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价值

三大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主要知识点:

(1)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及认识的本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是主体在时间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认识的发展过程及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比第一次能动飞跃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4)真理上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真理永恒地处于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发展过程中。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必须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一切科学真理,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

(5)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6)价值及特性;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4.历史观

两个核心:社会、人

三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 ◎主要知识点: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方式及作用 (3)两个划分与两个归结

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 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它具有客观显示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6)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存在于人类经历的每一个社会形态之中,贯穿社会发展始终,是其他社会矛盾最为深刻的根源,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这两对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这两对矛盾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再次,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7)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具体地来说:第一,科技改革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第二,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变革。第三,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变革。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技革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同时也意味着增强了人类破坏自然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全球问题”。 (8)人的本质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他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明显地打上了其个人印记,他们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

(三)从必然和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即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和阶级分析方法。

所谓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是指要把历史人物置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去认识和评价,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标准去苛求古人。

所谓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要把历史人物放到他所属的阶级中去考察,即要对历史人物的阶级归属做出一般分析,又要通过特定历史阶段的阶级关系对历史人物的特殊性格和特殊表现做出具体的说明。 二、政经

1.劳动价值论 ◎主要知识点: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3)商品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4)商品和货币的矛盾与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5)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解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2.剩余价值论 ◎主要知识点:

(1)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属于自己的劳动力。(2)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因而不得不以出卖劳动力为生。 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划分依据:在剩余价值中的不同作用及其意义;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在资本主义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1)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2)为我们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3)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规律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规律。 3.资本论

◎主要知识点:

(1)资本的本质: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3)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资本积累。因此,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而剩余价值又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4.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主要知识点:

(1)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实质 (4)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三、科社

(1)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提供了可能。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社会理想的基本方法;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三)立足于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述 (3)“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 “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 “两个必然”和 “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4.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主要知识点:

(1)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实质 (4)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三、科社

(1)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提供了可能。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社会理想的基本方法;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三)立足于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述 (3)“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 “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 “两个必然”和 “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8t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