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第六章门阀政治

更新时间:2024-03-07 03: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门阀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史料总结

201411204姚大伟(中国近现代史)

对魏晋门阀制度的理解与梳理

前秦的统一376年——淝水之战(383年)

淝水之战后,姚苌回关陇,羌族反秦。“慕容垂擅兵河北,泓、冲寇逼京师,丁零杂虏,跋扈关、洛,州郡奸豪,所在风扇,王纲弛绝,人怀利己”。——《晋书》卷一一五《符丕载记》 北魏的统一439年——瓜步之战(450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423——452),先后灭掉匈奴族夏赫连氏、北燕冯氏、北凉的沮渠氏等,统一了黄河流域,与刘宋对峙,形成南北朝对立的局面。

450年瓜步之战后,刘宋的防线撤退到淮南,北攻南守的局面形成。

北周的统一577年——平陈之战(589年)

北周武帝宇文邕(560——578年在位),572年杀权臣宇文护后亲政,于建德六年(577年)征讨北齐,破其都城邺城,俘北齐后主,统一北方。

仕宦、大户之家门前记述功状的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阀阅“自先秦以来,阅仅指个人仕途中的功劳。东汉以后因世家大族兴起,一个家族中往往有多人出仕为官,于是出仕者的阀阅成为家族荣誉、声望的标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阀阅相当于门第。

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指出: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它的存在是暂时的;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治。……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

东晋一代的政治史,大部分时间是表现为几个执政家族兴衰交替的历史。如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

关于这些大族的史料记载比比皆是。王导任侍中、司空、录尚书事、领中书监等职,王敦任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荆二州牧等职。可谓权倾天下。(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王)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1

元帝(司马睿)正会,引王丞相(王导)登御床,王公固辞,中宗(元帝)引之弥苦。王公曰:“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2

(王敦)既素有重名,又立大功于江左,专任阃外,手控强兵,群从贵显,威权莫贰,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元)帝畏而恶之。

既入石头(南京),拥兵不朝,放肆兵士劫掠内外。官省奔散,惟有侍中二人侍帝。(元)帝脱戎衣,著朝服,顾而言曰:“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琊,何至困百姓如此!“3

1

《晋书》卷九八《王敦传》 《世说新语.宠礼第二十二》 《晋书》卷九八《王敦传》

2

3

从史料中足见其专横跋扈。

接下来本书介绍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门阀政治,是皇权与士族势力的某种平衡,也是适逢其会得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利的某种平衡。

东晋一朝,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流民出力,门阀政治才得以维持。

从宏观考察东晋南朝近三百年总的政治体制,主流是皇权政治而非门阀政治。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在东晋百年间的变态,是政治体制演变的回流。门阀政治的存在是暂时性的,是过渡性的,它是从皇权政治分化而来,又依靠一定的条件向皇权政治妆花,向皇权政治回归。皇权政治的各种制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终于与北朝合流而形成隋唐制度的重要渊源。(引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在六朝纷杂的政局中,门阀士族是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处处居于优势地位,甚至独立于王朝更迭之外,成为社会道德共同体的主导者的?

日本学者谷川道雄在其《中国中世纪社会与共同体》中论述了门阀贵族得以自立的基础:六朝贵族的自律世界……与财产、权势的世俗欲望相对,是士大夫的自我抑制精神实现了家族、宗族、乡党,……六朝贵族的阶级地位,正是以这种乡论为基础形成的,而正是这种乡论才使他们得以超越王朝权力而获得自立的社会地位的根基。……六朝贵族就是这样成为道德的共同体的领袖的。 对门阀制度的介绍

门阀制度的特点是按照门户等级区别士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所处的不同地位。——唐长儒《门阀的形成及其衰落》

中古门阀制度,整个看牢,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管理。至于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祝总斌《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并不是某一次大变革产生,也不是突然生成,而是经历了较长的形成时期,由最初的风气逐渐规范化最后形成相对固定的制度。

初步形成时期:曹魏西晋

东汉仲长统《昌言》:“天下士有三俗,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一俗;交游趋富贵之门,二俗;畏服不接于贵尊,三俗。”——马总《意林》卷五引

西晋惠帝元康(291——299)年间,尚书吏部郎李重奏:“如诏书之旨,以二品系资,或失廉退之士,顾开寒素以明尚德之举。”——《晋书》卷四六《李重传》

这里提到“二品系资”,经查属于九品中正制内容。

品:中正品,人品。中正品分为九品。衡量标准为德、才,二品以上是高品。

资:又称阀阅,本来指个人的功劳和资历,后来也涵盖了父祖的功劳与资历,于是又有门资、世资等说。如果资不够,德才(称为乡论)好也不能评为高品。据《晋书》卷六三《卫瓘传》说,九品之制开始,“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官网,唯以居位为贵。”

实行“二品系资”后必然导致恶性循环。即只有据有较高官位(一般为五品以上)的人及子弟,可以获得人品二品,只有人品二品才属于高品,才具有铨和升迁较高品位的资格,而有了较高的官位,又可以继续获得人品二品以上。逐渐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

有卿”的局面。这样形成官品决定人品和门第高下,这是曹魏西晋门阀制度初步形成时期的特点。 高度发展时期:东晋、南北朝前期

魏晋时期按官位高低形成的门阀制度,东晋以后逐渐转化成按血统高贵与否区别的门阀制度,出现了“膏腴之族”、“华族”、“次门”、“役门”等长期内一般不因官位有无、高低而发生变动的社会等级。

《宋书》卷九四《恩幸传序》“凡厥衣冠,莫非(人品)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南齐书》卷二三史臣曰:“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之公卿。”因此,这个时期的特点之一:人品(或可以说门品)清浊决定官品清浊。

“本为南阳次门,安北将军赵伦之镇襄阳,襄阳多杂姓,伦之使长史范觊之条次氏族,辨其高卑,觊之点(宗)越为役门。……为扬武将军(官品四品),领台队。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启太祖(宋文宗)求复次门,移户属冠军县,许之。”——《宋书》卷八三《宗越传》由此可见特点之二:不再以九品中的官品而以血统门第高低决定户籍上的高低。

《宋书》卷四二《王弘传》所谓“士庶之际,实自天隔。”《资治通鉴》卷一二九《宋纪十一》中说大明五年(461年)“是岁,诏士族杂婚(即与工商杂户为婚也)者皆补将吏”。

先是中书舍人记僧真幸于(南齐)武帝,稍历军校,容表有士风。谓帝曰:“臣小人,出自本县武吏,邀逢圣时,阶荣至此。为儿昏,得荀昭光女,即时无复所须,唯就陛下乞作士大夫。”帝曰:“由(司徒左长史)江斆、(吏部尚书)谢瀹,我不得措此意,可自诣之。”僧真承旨诣斆,登榻坐定,斆便命左右曰:“移吾床让客。”僧真丧气而退,告武帝曰:“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南史》

卷三六《江斆传》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可谓士庶界线分明,即第三个特点。

逐渐衰落时期:南北朝后期

士族在官吏选拔与任用上所享有的特权逐渐削弱,寒人或庶人在官员中的比重增加。结果士庶界线难以坚持下去,清浊之分逐渐淡化以致消失。随后门品逐渐失去了意义。至隋,九品中正制也被废除了。《南史》卷七一《沈峻传》“家世农夫,至峻好学,……为兼国子助教,…五经博士。”陈霸先以寒人夺取帝位,开创了南朝先例,士庶界线被破坏。

与此同时,门阀制度已经使得社会上弥漫着一股奢靡之风,优渥的环境使得士族们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政治与军务。并且恪守清浊之分界,近亲联姻,身体素质弱化。在淝水之战后,大批寒人将领脱颖而出,并且南朝中很多出身寒门的将领导。南北朝后期,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门武将厥功甚伟,甚至有萧道成、刘裕等打破了门阀贵族一统天下的局面。侯景之乱等大规模内部倾轧也使得十足损耗严重,晋朝南渡士族“寝略殆尽”。至隋唐,大一统局面再次出现,实行科举制度,“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门阀制度走向消亡。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门阀制度终究是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要消亡也并非一朝一夕,隋唐实行科举制度,破坏了九品中正制这一门阀制的政治基础。另外,均田制、租庸调制度的实行,抑制了土地兼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族的经济基础;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内耗、农民战争使得这一制度在唐末终于被扫荡殆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8r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