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公司文档规范

更新时间:2024-03-29 00: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XXXX科技文档规范

产品部

年度产品规划(详见附件1)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SRS)

说明:

1.《软件需求规格说明》(SRS)描述对计算机软件配置项CSCI的需求,及确保每个要求得以满足的所使用的方法。涉及该CSCI外部接口的需求可在本SRS中给出:或在本SRS引用的一个或多个《接口需求规格说明》(IRS)中给出。

2.这个SRS,可能还要用IRS加以补充,是CSCI设计与合格性测试的基础。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正文的格式如下: 1范围

本章应分为以下几条。 1.1标识

本条应包含本文档适用的系统和软件的完整标识,(若适用)包括标识号、标题、缩略词语、版本号和发行号。

1.2系统概述

本条应简述本文档适用的系统和软件的用途,它应描述系统和软件的一般特性;概述系统开发、运行和维护的历史;标识项目的投资方、需方、用户、开发方和支持机构;标识当前和计划的运行现场;列出其他有关的文档。

1.3文档概述

本条应概述本文档的用途和内容,并描述与其使用有关的保密性或私密性要求。 1.4基线

说明编写本系统设计说明书所依据的设计基线。 2引用文件

本章应列出本文档引用的所有文档的编号、标题、修订版本和发行日期,也应标识不能通过正常的供货渠道获得的所有文档的来源。

3需求

本章应分以下几条描述CSCI需求,也就是,构成CSCI验收条件的CSCI的特性。CSCI需求是为了满足分配给该CSCI的系统需求所形成的软件需求。给每个需求指定项目唯一标识符以支持测试和可追踪性。并以一种可以定义客观测试的方式来陈述需求。如果每个需求有关的合格性方法(见第4章)和对系统(若适用,子系统)需求的可追踪性(见5.a条)在相应的章中没有提供,则在此进行注解。描述的详细程度遵循以下规则:应包含构成CSCI验收条件的那些CSCI特性,需方愿意推迟到设计时留给开发方说明的那些特性。如果在给定条中没有需求的话,本条应如实陈述。如果某个需求在多条中出现,可以只陈述一次而在其他条直接引用。

3.1所需的状态和方式

如果需要CSCI在多种状态和方式下运行,且不同状态和方式具有不同的需求的话,则要标识和定义每一状态和方式,状态和方式的例子包括:空闲、准备就绪、活动、事后分析、培训、降级、紧急情况和后备等。状态和方式的区别是任意的,可以仅用状态描述CSCI,也可以仅用方式、方式中的状态、状态中的方式或其他有效方式描述。如果不需要多个状态和方式,不需人为加以区分,应如实陈述;如果需要多个状态或方式,还应使本规格说明中的每个需求或每组需求与这些状态和方式相关联,关联可在本条或本条引用的附录中用表格或其他的方法表示,也可在需求出现的地方加以注解。

3.2需求概述 3.2.1目标

a.本系统的开发意图、应用目标及作用范围(现有产品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产品所要解决的问题)。 b.本系统的主要功能、处理流程、数据流程及简要说明。

c.表示外部接口和数据流的系统高层次图。说明本系统与其他相关产品的关系,是独立产品还是一个较大产品的组成部分(可用方框图说明)。

3.2.2运行环境

简要说明本系统的运行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支持环境)的规定。 3.2.3用户的特点

说明是哪一种类型的用户,从使用系统来说,有些什么特点。 3.2.4关键点

说明本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关键点(例如:关键功能、关键算法和所涉及的关键技术等)。 3.2.5约束条件

列出进行本系统开发工作的约束条件。例如:经费限制、开发期限和所采用的方法与技术,以及政治、社会、文化、法律等。

3.3需求规格

3.3.1软件系统总体功能/对象结构

对软件系统总体功能/对象结构进行描述,包括结构图、流程图或对象图。 3.3.2软件子系统功能/对象结构

对每个主要子系统中的基本功能模块/对象进行描述,包括结构图、流程图或对象图。 3.3.3描述约定

通常使用的约定描述(数学符号、度量单位等)。 3.4 CSCI能力需求

本条应分条详细描述与CSCI每一能力相关联的需求。“能力”被定义为一组相关的需求。可以用“功能”、“性能”、“主题”、“目标”或其他适合用来表示需求的词来替代“能力”。

3.4.x (CSCI能力)

本条应标识必需的每一个CSCI能力,并详细说明与该能力有关的需求。如果该能力可以更清晰地分

解成若干子能力,则应分条对子能力进行说明。该需求应指出所需的CSCI行为,包括适用的参数,如响应时间、吞吐时间、其他时限约束、序列、精度、容量(大小/多少)、优先级别、连续运行需求、和基于运行条件的允许偏差:(若适用)需求还应包括在异常条件、非许可条件或越界条件下所需的行为,错误处理需求和任何为保证在紧急时刻运行的连续性而引人到CSCI中的规定。在确定与CSCI所接收的输入和CSCI所产生的输出有关的需求时,应考虑在本文3.5.x给出要考虑的主题列表。

对于每一类功能或者对于每一个功能,需要具体描写其输入、处理和输出的需求。 a.说明

描述此功能要达到的目标、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还应清楚说明功能意图的由来和背景。 b.输入 包括:

1)详细描述该功能的所有输入数据,如:输入源、数量、度量单位、时间设定和有效输入范围等。 2)指明引用的接口说明或接口控制文件的参考资料。 c.处理

定义对输入数据、中间参数进行处理以获得预期输出结果的全部操作。包括: 1)输入数据的有效性检查。

2)操作的顺序,包括事件的时间设定。

3)异常情况的响应,例如,溢出、通信故障、错误处理等。 4)受操作影响的参数。

5)用于把输入转换成相应输出的方法。 6)输出数据的有效性检查。 d.输出

1)详细说明该功能的所有输出数据,例如,输出目的地、数量、度量单位、时间关系、有效输出范

围、非法值的处理、出错信息等。

2)有关接口说明或接口控制文件的参考资料。 3.5 CSCI外部接口需求

本条应分条描述CSCI外部接口的需求。(如有)本条可引用一个或多个接口需求规格说明(IRS)或包含这些需求的其他文档。

外部接口需求,应分别说明: a.用户接口; b.硬件接口; c.软件接口; d.通信接口的需求。 3.5.1接口标识和接口图

本条应标识所需的CSCI外部接口,也就是CSCI和与它共享数据、向它提供数据或与它交换数据的实体的关系。(若适用)每个接口标识应包括项目唯一标识符,并应用名称、序号、版本和引用文件指明接口的实体(系统、配置项、用户等)。该标识应说明哪些实体具有固定的接口特性(因而要对这些接口实体强加接口需求),哪些实体正被开发或修改(从而接口需求已施加给它们)。可用一个或多个接口图来描述这些接口。

3.5.x(接口的项目唯一标识符)

本条(从3.5.2开始)应通过项目唯一标识符标识CSCI的外部接口,简单地标识接口实体,根据需要可分条描述为实现该接口而强加于CSCI的需求。该接口所涉及的其他实体的接口特性应以假设或“当[未提到实体]这样做时,CSCI将……”的形式描述,而不描述为其他实体的需求。本条可引用其他文档(如:数据字典、通信协议标准、用户接口标准)代替在此所描述的信息。(若适用)需求应包括下列内容,它们以任何适合于需求的顺序提供,并从接口实体的角度说明这些特性的区别(如对数据元素的大小、频率或其他特性的不同期望):

a.CSCI必须分配给接口的优先级别;

b.要实现的接口的类型的需求(如:实时数据传送、数据的存储和检索等); c.CSCI必须提供、存储、发送、访间、接收的单个数据元素的特性,如: 1)名称/标识符; a)项目唯一标识符; b)非技术(自然语言)名称; c)标准数据元素名称;

d)技术名称(如代码或数据库中的变量或字段名称); e)缩写名或同义名;

2)数据类型(字母数字、整数等);

3)大小和格式(如:字符串的长度和标点符号); 4)计量单位(如:米、元、纳秒); 5)范围或可能值的枚举(如:0-99); 6)准确度(正确程度)和精度(有效数字位数);

7)优先级别、时序、频率、容量、序列和其他的约束条件,如:数据元素是否可被更新和业务规则

是否适用;

8)保密性和私密性的约束;

9)来源(设置/发送实体)和接收者(使用/接收实体);

d.CSCI必须提供、存储、发送、访问、接收的数据元素集合体(记录、消息、文件、显示和报表等)的特性,如:

1)名称/标识符; a)项目唯一标识符; b)非技术(自然语言)名称;

c)技术名称(如代码或数据库的记录或数据结构);

d)缩写名或同义名;

2)数据元素集合体中的数据元素及其结构(编号、次序、分组); 3)媒体(如盘)和媒体中数据元素/数据元素集合体的结构;

4)显示和其他输出的视听特性(如:颜色、布局、字体、图标和其他显示元素、蜂鸣器以及亮度等); 5)数据元素集合体之间的关系。如排序/访问特性;

6)优先级别、时序、频率、容量、序列和其他的约束条件,如:数据元素集合体是否可被修改和业

务规则是否适用; 7)保密性和私密性约束;

8)来源(设置/发送实体)和接收者(使用/接收实体); e.CSCI必须为接口使用通信方法的特性。如: 1)项目唯一标识符;

2)通信链接/带宽/频率/媒体及其特性; 3)消息格式化;

4)流控制(如:序列编号和缓冲区分配); 5)数据传送速率,周期性/非周期性,传输间隔; 6)路由、寻址、命名约定; 7)传输服务,包括优先级别和等级;

8)安全性/保密性/私密性方面的考虑,如:加密、用户鉴别、隔离和审核等; f.CSCI必须为接口使用协议的特性,如: 1)项目唯一标识符; 2)协议的优先级别/层次;

3)分组,包括分段和重组、路由和寻址; 4)合法性检查、错误控制和恢复过程;

5)同步,包括连接的建立、维护和终止; 6)状态、标识、任何其他的报告特征;

g.其他所需的特性,如:接口实体的物理兼容性(尺寸、容限、负荷、电压和接插件兼容性等)。 3.6 CSCI内部接口需求

本条应指明CSCI内部接口的需求(如有的话)。如果所有内部接口都留待设计时决定,则需在此说明这一事实。如果要强加这种需求,则可考虑本文档的3.5给出的一个主题列表。

3.7 CSCI内部数据需求

本条应指明对CSCI内部数据的需求,(若有)包括对CSCI中数据库和数据文件的需求。如果所有有关内部数据的决策都留待设计时决定,则需在此说明这一事实。如果要强加这种需求,则可考虑在本文档的3.5.x.c和3.5.x.d给出的一个主题列表。

3.8适应性需求

(若有)本条应指明要求CSCI提供的、依赖于安装的数据有关的需求(如:依赖现场的经纬度)和要求CSCI使用的、根据运行需要进行变化的运行参数(如:表示与运行有关的目标常量或数据记录的参数)。

3.9保密性需求

(若有)本条应描述有关防止对人员、财产、环境产生潜在的危险或把此类危险减少到最低的CSCI需求,包括:为防止意外动作(如意外地发出“自动导航关闭”命令)和无效动作(发出一个想要的“自动导航关闭”命令时失败CSCI必须提供的安全措施。

3.10保密性和私密性需求

(若有)本条应指明保密性和私密性的CSCI需求,包括:CSCI运行的保密性/私密性环境、提供的保密性或私密性的类型和程度.CSCI必须经受的保密性/私密性的风险、减少此类危险所需的安全措施、CSCI必须遵循的保密性/私密性政策、CSCI必须提供的保密性/私密性审核、保密性/私密性必须遵循的确证/认可准则。

3.11 CSCI环境需求

(若有)本条应指明有关CSCI必须运行的环境的需求。例如,包括用于CSCI运行的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其他有关计算机资源方面的需求在下条中描述)。

3.12计算机资源需求 本条应分以下各条进行描述。 3.12.1计算机硬件需求

本条应描述cSc1使用的计算机硬件需求,(若适用)包括:各类设备的数量、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辅助存储器、通信/网络设备和其他所需的设备的类型、大小、容量及其他所要求的特征。

3.12.2计算机硬件资源利用需求

本条应描述CSCI计算机硬件资源利用方面的需求,如:最大许可使用的处理器能力、存储器容量、输入/输出设备能力、辅助存储器容量、通信/网络设备能力。描述(如每个计算机硬件资源能力的百分比)还包括测量资源利用的条件。

3.12.3计算机软件需求

本条应描述CSCI必须使用或引人CSCI的计算机软件的需求,例如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网络软件、实用软件、输入和设备模拟器、测试软件、生产用软件。必须提供每个软件项的正确名称、版本、文档引用。

3.12.4计算机通信需求

本条应描述CSCI必须使用的计算机通信方面的需求,例如包括:连接的地理位置、配置和网络拓扑结构、传输技术、数据传输速率、网关、要求的系统使用时间、传送/接收数据的类型和容量、传送/接收/响应的时间限制、数据的峰值、诊断功能。

3.13软件质量因素

(若有)本条应描述合同中标识的或从更高层次规格说明派生出来的对CSCI的软件质量方面的需求,例如包括有关CSCI的功能性(实现全部所需功能的能力)、可靠性(产生正确、一致结果的能力)、可维护性(易于更正的能力)、可用性(需要时进行访间和操作的能力)、灵活性(易于适应需求变化的能力)、可移植性

(易于修改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可重用性(可被多个应用使用的能力)、可测试性(易于充分测试的能力)、易用性(易于学习和使用的能力)以及其他属性的定量需求。

3.14设计和实现的约束

(若有)本条应描述约束CSCI设计和实现的那些需求。这些需求可引用适当的标准和规范。 例如需求包括:

a.特殊CSCI体系结构的使用或体系结构方面的需求,例如:需要的数据库和其他软件配置项;标准部件、现有的部件的使用;需方提供的资源(设备、信息、软件)的使用;

b.特殊设计或实现标准的使用;特殊数据标准的使用;特殊编程语言的使用;

c.为支持在技术、风险或任务等方面预期的增长和变更区域,必须提供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3.15数据

说明本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及数据管理能力方面的要求(处理量、数据量)。 3.16操作

说明本系统在常规操作、特殊操作以及初始化操作、恢复操作等方面的要求。 3.17故障处理

说明本系统在发生可能的软硬件故障时,对故障处理的要求。包括: a.说明属于软件系统的问题; b.给出发生错误时的错误信息; c.说明发生错误时可能采取的补救措施。 3.18算法说明

用于实施系统计算功能的公式和算法的描述。包括: a.每个主要算法的概况;

b.用于每个主要算法的详细公式。 3.19有关人员需求

(若有)本条应描述与使用或支持CSCI的人员有关的需求,包括人员数量、技能等级、责任期、培训需求、其他的信息。如:同时存在的用户数量的需求,内在帮助和培训能力的需求,(若有)还应包括强加于CSCI的人力行为工程需求,这些需求包括对人员在能力与局限性方面的考虑:在正常和极端条件下可预测的人为错误,人为错误造成严重影响的特定区域,例如包括错误消息的颜色和持续时间、关键指示器或关键的物理位置以及听觉信号的使用的需求。

3.20有关培训需求

(若有)本条应描述有关培训方面的CSCI需求。包括:在CSCI中包含的培训软件。 3.21有关后勤需求

(若有)本条应描述有关后勤方面的CSCI需求,包括:系统维护、软件支持、系统运输方式、供应系统的需求、对现有设施的影响、对现有设备的影响。

3.22其他需求

(若有)本条应描述在以上各条中没有涉及到的其他CSCI需求。 3.23包装需求

(若有)本条应描述需交付的CSCI在包装、加标签和处理方面的需求(如用确定方式标记和包装8磁道磁带的交付)。(若适用)可引用适当的规范和标准。

3.24需求的优先次序和关键程度

(若适用)本条应给出本规格说明中需求的、表明其相对重要程度的优先顺序、关键程度或赋予的权值,如:标识出那些认为对安全性、保密性或私密性起关键作用的需求,以便进行特殊的处理。如果所有需求具有相同的权值,本条应如实陈述。

4合格性规定

本章定义一组合格性方法,对于第3章中每个需求,指定所使用的方法,以确保需求得到满足。可以用表格形式表示该信息,也可以在第3章的每个需求中注明要使用的方法。合格性方法包括:

a.演示:运行依赖于可见的功能操作的CSCI或部分CSCI,不需要使用仪器、专用测试设备或进行事后

分析;

b.测试:使用仪器或其他专用测试设备运行CSCI或部分CSCI,以便采集数据供事后分析使用; c.分析:对从其他合格性方法中获得的积累数据进行处理,例如测试结果的归约、解释或推断; d.审查:对CSCI代码、文档等进行可视化检查;

e.特殊的合格性方法。任何应用到CSCI的特殊合格性方法,如:专用工具、技术、过程、设施、验收限制。

5需求可追踪性 本章应包括:

a.从本规格说明中每个CSCI的需求到其所涉及的系统(或子系统)需求的可追踪性。(该可追踪性也可以通过对第3章中的每个需求进行注释的方法加以描述).

注:每一层次的系统细化可能导致对更高层次的需求不能直接进行追踪。例如:建立多个CSCI的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可能会产生有关CSCI之间接口的需求,而这些接口需求在系统需求中并没有被覆盖,这样的需求可以被追踪到诸如“系统实现”这样的一般需求,或被追踪到导致它们产生的系统设计决策上。

b.从分配到被本规格说明中的CSCI的每个系统(或子系统)需求到涉及它的CSCI需求的可追踪性。分配到CSCI的所有系统(或子系统)需求应加以说明。追踪到IRS中所包含的CSCI需求可引用IRS.

6尚未解决的问题

如需要,可说明软件需求中的尚未解决的遗留问题。 7注解

本章应包含有助于理解本文档的一般信息(例如背景信息、词汇表、原理)。本章应包含为理解本文档需要的术语和定义,所有缩略语和它们在文档中的含义的字母序列表。

附录

附录可用来提供那些为便于文档维护而单独出版的信息(例如图表、分类数据)。为便于处理,附录可单独装订成册。附录应按字母顺序(A,B等)编排。

数据需求说明(DRD)

说明:

1.数据需求说明(DRD)的编制目的是为了向整个开发时期提供关于被处理数据的描述和数据采集要求的技术信息。

数据需求说明的正文格式如下: 1引言

本章应分为以下几条。 1.1标识

本条应包含本文档适用的系统和软件的完整标识。(若适用)包括标识号、标题、缩略词语、版本号、发行号。

1.2系统概述

本条应简述本文档适用的系统和软件的用途。它应描述系统与软件的一般性质;概述系统开发、运行和维护的历史;标识项目的投资方、需方、用户、开发方和支持机构;标识当前和计划的运行现场;并列出其他有关文档。

1.3文档概述

本条应概述本文档的用途与内容,预期的读者并描述与其使用有关的保密性或私密性要求。 2引用文件

本章应列出本文档引用的所有文档的编号、标题、修订版本和日期。本章也应标识不能通过正常的供货渠道获得的所有文档的来源。

3数据的逻辑描述

对数据进行逻辑描述时,可把数据分为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静态数据,是指在运行过程中主要作为

参考的数据,它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化,一般不随运行而变更。动态数据,包括所有在运行中要发生变化的数据以及在运行中要输入、输出的数据。进行描述时应把各数据元素逻辑地分成若干组,例如函数、源数据或对于其应用更为恰当的逻辑分组。给出每一数据元素的名称(包括缩写和代码)、定义(或物理意义)度量单位、值域、格式和类型等有关信息。

3.1静态数据

列出所有作为控制或参考用的静态数据元素。 3.2动态输入数据

列出动态输入数据元素(包括在常规运行中或联机操作中要变更的数据)。 3.3动态输出数据

列出动态输出数据元素(包括在常规运行中或联机操作中要变更的数据)。 3.4内部生成数据

列出向用户或开发单位中的维护调试人员提供的内部生成数据。 3.5数据约定

说明对数据要求的制约。逐条列出对进一步扩充或使用方面的考虑而提出的对数据要求的限制(容量、文件、记录和数据元的个数的最大值)。对于在设计和开发中确定是临界性的限制更要明确指出。

4数据的采集 4.1要求和范围

按数据元的逻辑分组来说明数据采集的要求和范围,指明数据的采集方法,说明数据采集工作的承担者是用户还是开发者,具体内容包括:

a.输入数据的来源。例如是单个操作员、数据输入站,专业的数据输入公司或它们的一个分组; b.数据输入(指把数据输入至处理系统内部)所用的媒体和硬设备。如果只有指定的输入点的输入是合法的,则必须对此加以说明;

c.接收者。说明输出数据的接收者;

d.输出数据的形式和设备。列出输出数据的形式和硬设备。无论接收者收到的数据是打印输出,还是显示器上的一组字符、一帧图形,或一声警铃,或向开关线圈提供一个电脉冲,或常用媒体如磁盘、磁带、光盘等,均应具体说明;

e.数据值的范围。给出每一个数据元的合法值的范围;

f.量纲。给出数字的度量单位、增量的步长、零点的定标等。在非数字量的情况下,要给出每一种合法值的形式和含义;

g.更新和处理的频度。给出预定的对输入数据的更新和处理的频度。如果数据的输入是随机的,应给出更新处理的频度的平均值,或变化情况的某种其他度量。

4.2输入的承担者

说明预定的对数据输入工作的承担者。如果输入数据同某一接口软件有关,还应说明该接口软件的来源。

4.3预处理

对数据的采集和预处理过程提出专门的规定,包括适合应用的数据格式、预定的数据通信媒体和对输入的时间要求等。对于需经模拟转换或数字转换的数据量,要给出转换方法和转换因子等有关信息,以便软件系统使用这些数据。

4.4影响

说明这些数据要求对于设备、软件、用户、开发方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例如要求用户单位增设某个机构等。

5注解

本章应包含有助于理解本文档的一般信息(例如背景信息、词汇表、原理)。本章应包含为理解本文档需要的术语和定义,所有缩略语和它们在文档中的含义的字母序列表。

附录

附录可用来提供那些为便于文档维护而单独出版的信息(例如图表、分类数据)。为便于处理,附录可

单独装订成册。附录应按字母顺序(A,B等)编排。

接口需求规格说明(IRS)

说明:

1.《接口需求规格说明》(IRS)描述为实现一个或多个系统、子系统、硬件配置项HWCI,计算机软件配置项CSCI、手工操作、其他系统部件之间的一个或多个接口,而强加在这些实体上的需求。

2.这个IRS,还可以被用来补充《系统/子系统需求规格说明》(SSS)及《软件需求规格说明》(SRS),作为系统和CSCI设计与合格性测试的基础。

接口需求规格说明的正文的格式如下: 1引言

本章分为以下几条。 1.1标识

本条应包含本文档适用的系统接口实体和接口的完整标识,(若适用)包括标识号、标题、缩略词语、版本号和发行号。

1.2系统概述

本条应简述本文档适用的系统和软件的用途,它应描述系统和软件的一般特性;概述系统开发、运行和维护的历史;标识项目的投资方、需方、用户、开发方和支持机构;标识当前和计划的运行现场;列出其他有关的文档。

1.3文档概述

本条应概述本文档的用途和内容,并描述本文档使用过程中有关保密性或私密性要求。 2引用文件

本章应列出本文档引用的所有文档的编号、标题、修订版本和日期,本章也应标识不能通过正常的供

货渠道获得的所有文档的来源。

3需求

本章应分以下几条详细说明为实现一个或多个系统、子系统、配置项、手工操作、其他系统部件之间的一个或多个接口而强加在这些实体上的需求。应为每个需求指定一个项目唯一标识符以支持测试和可追踪性,并且应以一种可以定义客观测试的方式来陈述需求。如果每个需求有关的合格性方法(见第4章)和对系统(或子系统)需求的可追踪性(见5.a条)在相应的章中没有提供的话,则应在此进行注解。描述的详细程度应遵循以下规则:包含作为接口实体的验收条件的那些接口实体特性;需方愿意推迟到设计时留给开发方处理的那些接口实体特性。如果某个需求在多条中出现,可以只陈述一次,而在其他条中加以引用。如果本说明中的接口实体要在彼此有着不同接口需求的状态和/或方式下运行的话,则该实体的每个需求或每组需求应与那些状态和方式相关联,该关联可以在本条或本条引用的附录中用表格或其他方法给出;也可以在需求出现的地方加以注解。

3.1接口标识和接口图

对于本文档1.1中标识的每个接口,本条应包含项目唯一标识符,(若适用)并应用名字、编号、版本、文档引用指明接口实体(系统、配置项、用户等)。该标识应说明哪些实体具有固定的接口特性(因而要对这些接口实体强加接口需求),哪些实体正被开发或修改(从而接口需求已被施加于它们)。可用一个或多个接口图来描述这些接口。

3.x(接口的项目唯一标识符)

本条(从3.2开始编号)应通过项目唯一标识符标识接口,应简要标识接口实体,并应根据需要划分为几条描述为实现该接口而强加于一个或多个接口实体的需求。如果某个实体的接口特性本文没有提及,但是需要在描述本文所包含的接口实体时提到,则这些特性应以假设、或“当[未提及实体]这样做时,[正在描述的实体]将……”的形式描述,而不是描述成本文未提及实体的需求。本条可引用其他文档(例如数据字典、协议标准、用户接口标准)代替本条的描述信息。(若适用)本需求应包括以下内容,它们可以任何适合于需求的顺序提供,并且应从接口实体角度指出这些特性之间的区别(例如数据元素的大小、频率或其他特

性的不同期望):

a.接口实体必须分配给接口的优先级别;

b.要实现的接口的类型的需求(如:实时数据传送、数据的存储和检索等); c.接口实体必须提供、存储、发送、访问和接收的单个数据元素的特性,如: 1)名称/标识符; a)项目唯一标识符; b)非技术(自然语言)名称; c)标准数据元素名称;

d)技术名称(如代码或数据库中的变量或字段名称); e)缩写名或同义名;

2)数据类型(字母数字、整数等);

3)大小和格式(如:字符串的长度和标点符号); 4)计量单位(如:米、元、纳秒); 5)范围或可能值的枚举(如:0~99); 6)准确度(正确程度)和精度(有效数字位数);

7)优先级别、时序、频率、容量、序列和其他的约束条件,如:数据元素是否可被更新、业务规则是否适用;

8)保密性和私密性的约束;

9)来源(设置/发送实体)和接收者(使用/接收实体);

d.接口实体必须提供、存储、发送、访问和接收的数据元素集合体(记录、消息、文件、显示和报表等)的特性,如:

1)名称/标识符; a)项目唯一标识符;

b)非技术(自然语言)名称;

c)技术名称(如代码或数据库的记录或数据结构); d)缩写名或同义名;

2)数据元素集合体中的数据元素及其结构(编号、次序、分组); 3)媒体(如盘)和媒体中数据元素/数据元素集合体的结构;

4)显示和其他输出的视听特性(如:颜色、布局、字体、图标和其他显示元素、蜂鸣声和亮度等); 5)数据元素集合体之间的关系。如排序/访问特性;

6)优先级别、时序、频率、容量、序列和其他的约束条件,如:数据元素集合体是否可被修改、业务规则是否适用; 7)保密性和私密性约束;

8)来源(设置/发送实体)和接收者(使用/接收实体); e.接口实体必须为接口使用通信方法的特性。如: l)项目唯一标识符;

2)通信链接/带宽/频率/媒体及其特性; 3)消息格式化;

4)流控制(如:序列编号和缓冲区分配); 5)数据传送速率,周期性/非周期性,传输间隔; 6)路由、寻址和命名约定;

7)传输服务,包括:优先级别和等级;

8)安全性/保密性/私密性方面的考虑,如:加密、用户鉴别、隔离和审核等; f.接口实体必须为接口使用协议的特性,如: 1)项目唯一标识符; 2)协议的优先级别/层次;

3)分组,包括:分段和重组、路由和寻址; 4)合法性检查、错误控制和恢复过程; 5)同步,包括:连接的建立、保持和终止; 6)状态、标识、任何其他的报告特征;

g.其他所需的特性,如:接口实体的物理兼容性(大小、容限、负荷、电压和接插件兼容性等)。 3.y需求的优先顺序和关键程度

本条应编号为第3章的最后一条,(若适用)应给出本规格说明中需求的、表明其相对重要程度的优先顺序、关键程度或赋予的权值,如:标识出那些认为对安全性、保密性或私密性起关键作用的需求,以便进行特殊的处理。如果所有需求具有相同的权值,本条应如实描述。

4合格性规定

本章定义一组合格性方法,并应对第3章中每个需求指定为了确保需求得到满足所应使用的方法。可以用表格形式提供该信息,也可以在第3章的每个需求中注明其使用方法。合格性方法包括:

a.演示:依赖于可见的功能操作,直接运行接口实体而不需要使用仪器、专用测试设备或进行事后分析;

b.测试:使用仪器或其他专用测试设备运行接口实体为以后的分析收集数据;

c.分析:对从其他合格性方法中获得的积累数据进行处理,例如测试结果的归约、解释或推论; d.审查:对接口实体、文档等进行可视化检查;

e.特殊的合格性方法:任何应用到接口实体的特殊合格性方法,如:专用工具、技术、过程、设施和验收限制。

5需求可追踪性

本章不适用于系统级的接口实体。对本文中的子系统级或更低级的接口实体,本章应包括: a.从强加于本规格说明中实体上的每个需求到它所涉及的系统(或子系统)需求的可追踪性。(该可追踪性也可以通过对第3章中的每个需求进行注释的方法加以描述);

注:每个层次的系统细化都可能导致对更高层次的需求不能直接进行追踪。例如:建立多个CSCI的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可能会产生有关CSCI如何接口的需求,即使在系统需求中没有覆盖这些接口。这样的需求可被追踪到诸如“系统实现”这样的一般需求,或被追踪到导致它们产生的系统设计决策上.

b.从分配给接口实体的并影响本规格说明中某个接口的每个系统(或子系统)需求,到本规格说明中涉及它的接口需求的可追踪性。

6注解

本章应包含有助于理解本文档的一般信息(例如背景信息、词汇表、原理)。本章应包含为理解本文档需要的术语和定义,所有缩略语和它们在本文档中的含义的字母序列表。

附录

附录可用来提供那些为便于文档维护而单独出版的信息(例如图表、分类数据)。为便于处理,附录可单独装订成册。附录应按字母顺序(A,B等)编排。

系统/子系统需求规格说明(SSS)

1引言

本章分为以下几条。 1.1标识

本条应包含本文档适用的系统和软件的完整标识,(若适用)包括标识号、标题、缩略词语、版本号和发行号。

1.2系统概述

本条应简述本文档适用的系统和软件的用途,它应描述系统和软件的一般特性;概述系统开发、操作和维护的历史;标识项目的投资方、需方、用户、开发方和支持机构;标识当前和计划中的运行现场;列出其他有关的文档。

1.3文档概述

本条应概括本文档的用途和内容,并描述与其使用有关的保密性和私密性要求。 2引用文件

本章应列出本文档所引用所有文档的编号、标题、修订版本和日期,本章也应标识不能通过正常的供货渠道获得的所有文档的来源。

3需求

本章分条详述系统需求,是指功能、业务(包括接口、资源、性能、可靠性、安全性、保密性等)和数据需求。也就是,构成系统验收条件的系统特性。给每个需求指定项目唯一标识符以支持测试和可追踪性。并以一种可以定义客观测试的方式来陈述需求。对每个需求都应说明相关合格性方法(见第4章),如果是子系统,则还要给出从该需求至系统需求的可追踪性(见5.a条)。描述的详细程度遵循以下规则:应包含构成系统验收条件的那些系统特性,需方愿意推迟到设计时留给开发方说明的那些特性。如果在给定条中没有需求可说明的话,应如实陈述。如果某个需求在多条中出现,可以只陈述一次而在其他条中引用之。

3.1要求的状态和方式

如果要求系统在多种状态和方式下运行,且不同状态和方式具有不同的需求的话,则要标识和定义每一状态和方式。状态和方式的例子包括:空闲、就绪、活动、事后分析、训练、降级、紧急情况和后备等。状态和方式的区别是任意的,可以仅用状态描述系统,也可以仅用方式、方式中的状态、状态中的方式或其他有效的方式描述。如果不需要多个状态和方式,不需人为加以区分,应如实陈述;如果需要多个状态和/或方式,还应使本规格说明中的每个需求或每组需求与这些状态和方式相关联,关联可在本条或本条引用的附录中用表格或其他的方法表示,也可在需求出现的地方加以注解。

3.2需求概述

3.2.1系统总体功能和业务结构 描述系统总体功能和业务的结构。 3.2.2硬件系统的需求

说明对硬件系统的需求。 3.2.3软件系统的需求 说明对软件系统的需求。 3.2.4接口需求

说明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之间的接口。 3.3系统能力需求

本条应分条详细描述与系统每一能力相关联的需求。“能力”被定义为一组相关的需求。可以用“功能”、“性能”、“主题”、“目标”或其他适合用来表示需求的词来替代“能力”。

3.3.x(系统能力)

本条应标识必需的每一系统能力,并详细说明与该能力有关的需求。如果该能力可以更清晰地分解成若干子能力,则应分条对子能力进行说明。该需求应指出所需的系统行为,包括适用的参数,如响应时间、吞吐时间、其他时限约束、序列、精度、容量(大小/多少)、优先级别、连续运行需求和基本运行条件下的允许的偏差;(若适用)需求还应包括在异常条件、非许可条件或越界条件下所需的行为,错误处理需求和任何为保证在紧急时刻运行的连续性而引人到系统中的规定。在确定与系统所接收的输入和系统所产生的输出有关的需求时,应考虑在本文档3.4.x给出要考虑的主题列表。

3.4系统外部接口需求

本条应分条描述关于系统外部接口的需求(如有的话)。本条可引用一个或多个接口需求规格说明(IRS)或包含这些需求的其他文档。

3.4.1接口标识和接口图

本条应标识所需的系统外部接口。(若适用)每个接口标识应包括项目唯一标识符,并应用名称、序号、版本和引用文件指明接口的实体(系统、配置项和用户等)。该标识应说明哪些实体具有固定的接口特性(因而要对这些接口实体强加接口需求),哪些实体正被开发或修改(从而接口需求已被施加于它们)。可用一个或多个接口图表来描述这些接口。

3.4.x(接口的项目唯一标识符)

本条(从3.4.2开始)应通过项目唯一标识符标识系统的外部接口,简单地标识接口实体,根据需要可分条描述为实现该接口而强加于系统的需求。该接口所涉及的其他实体的接口特性应以假设、或“当(未提到实体)这样做时,系统将……”的形式描述,而不描述为其他实体的需求。本条可引用其他文档(如:数据字典、通信协议标准和用户接口标准)代替在此所描述的信息。(若适用)需求应包括下列内容,它们以任何适合于需求的顺序提供,并从接口实体的角度说明这些特性的区别(如对数据元素的大小、频率或其他特性的不同期望):

a.系统必须分配给接口的优先级别;

b.要实现的接口的类型的需求(如:实时数据传送、数据的存储和检索等); c.系统必须提供、存储、发送、访问、接收的单个数据元素的特性,如: 1)名称/标识符; a)项目唯一标识符; b)非技术(自然语言)名称; c)标准数据元素名称;

d)技术名称(如代码或数据库中的变量或字段名称); e)缩写名或同义名;

2)数据类型(字母数字和整数等);

3)大小和格式(如:字符串的长度和标点符号); 4)计量单位(如:米、元、秒); 5)范围或可能值的枚举(如:0~99); 6)准确度(正确程度)和精度(有效数字位数);

7)优先级别、时序、频率、容量、序列和其他的约束条件,如:数据元素是否可被更新、业务规则是否适用;

8)保密性和私密性的约束;

9)来源(设置/发送实体)和接收者(使用/接收实体);

d.系统必须提供、存储、发送、访问和接收的数据元素集合体(记录、消息、文件、数组、显示和报表等)的特性,如:

1)名称/标识符; a)项目唯一标识符; b)非技术(自然语言)名称;

c)技术名称(如代码或数据库的记录或数据结构); d)缩写名或同义名;

2)数据元素集合体中的数据元素及其结构(编号、次序和分组); 3)媒体(如盘)和媒体中数据元素/数据元素集合体的结构;

4)显示和其他输出的视听特性(如:颜色、布局、字体、图标和其他显示元素、蜂鸣声和亮度等); 5)数抿元素集合体之间的关系。如排序/访问特性;

6)优先级别、时序、频率、容量、序列和其他的约束条件,如:数据元素集合体是否可被修改、业务规则是否适用;

7)保密性和私密性约束;

8)来源(设置/发送实体)和接收者(使用/接收实体); e.系统必须规定接口使用的通信方法所要求的特性。如: 1)项目唯一标识符;

2)通信链接/带宽/频率/媒体及其特性; 3)消息格式化;

4)流控制(如:序列编号和缓冲区分配); 5)数据传送速率,周期性/非周期性,传输间隔;

6)路由、寻址和命名约定;

7)传输服务,包括:优先级别和等级;

8)安全性/保密性/私密性方面的考虑,如:加密、用户鉴别、隔离和审核等; f.系统必须规定接口使用的协议所要求的特性,如: 1)项目唯一标识符; 2)协议的优先级别/层次;

3)组,包括:分段和重组、路由和寻址; 4)合法性检查、错误控制和恢复过程; 5)同步,包括:连接的建立、保持和终止; 6)状态、标识、任何其他的报告特征;

g.其他所需的特性,如:接口实体的物理兼容性(尺寸、公差、负荷、电压和接插件兼容性等)。 3.5系统内部接口需求

本条应指明系统内部接口的需求。如果所有内部接口留到设计时或在系统成分的需求规格说明中规定,那么必须如实说明。如果实施这样的需求,则可考虑本文档的3.4列出的主题。

3.6系统内部数据需求

本条应指明分配给系统内部数据的需求(若有),包括对系统中数据库和数据文件的需求。如果所有有关内部数据的决策都留待设计时或留待系统部件的需求规格说明中给出,则需在此如实说明。如果要强加这种需求,则可考虑在本文档的3.4.x.c和3.4.x.d列出的主题。

3.7适应性需求

(若有)本条应指明要求系统提供的、与安装有关的数据(如:现场的经纬度)和要求系统使用的、根据运行需要可能变化的运行参数(如:表示与运行有关的目标常量或数据记录的参数)。

3.8安全性需求

(若有)本条应描述有关防止对人员、财产、环境产生潜在的危险或把此类危险减少到最低的系统需求,

包括:危险物品使用的限制;为运输、操作和存储的目的而对爆炸物品进行分类;异常中止/异常出口规定;气体检测和报警设备;电力系统接地;排污;防爆(若适用)。描述还应包括有关系统核部件(若有)的需求,如:部件设计、意外爆炸的预防以及与核安全规则保持一致。

3.9保密性和私密性需求

(若有)本条应指明维持保密性和私密性的系统需求,包括:系统运行的保密性/私密性环境、提供的保密性或私密性的类型和程度、系统必须经受的保密性/私密性的风险、减少此类危险所需的安全措施、系统必须遵循的保密性/私密性政策、系统必须提供的保密性/私密性审核以及保密性/私密性必须遵循的确认/认可准则。

3.10操作需求

说明本系统在常规操作、特殊操作以及初始化操作和恢复操作等方面的要求。 3.11可使用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可靠性和安全性需求

说明本系统在可使用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 3.12故障处理需求

说明本系统在发生可能的软硬件故障时,对故障处理的要求。 3.12.1软件系统出错处理 说明属于软件系统的问题; 给出发生错误时的错误信息; 说明发生错误时可能采取的补救措施。 3.12.2硬件系统冗余措施的说明

说明哪些问题可以由硬件设计解决,并提出可采取的冗余措施; 对硬件系统采取的冗余措施加以说明。 3.13系统环境需求

(若有)本条应指明系统运行必须的与环境有关的需求。对软件系统而言,运行环境包括支持系统运行

的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其他有关计算机资源方面的需求在下条描述)。对硬软件系统而言,运行环境包括系统在运输、存储和操作过程中必须经受的环境条件,如:自然环境条件(风、雨、温度、地理位置)、诱导环境(运动、撞击、噪音、电磁辐射)和对抗环境(爆炸、辐射)。

3.14计算机资源需求

本条应分条进行描述。根据系统性质,在以下各条中所描述的计算机资源应能够组成系统环境(对应软件系统)或系统部件(对应硬软件系统)。

3.14.1计算机硬件需求

本条应描述系统使用的或引人到系统中的计算机硬件需求,(若适用)包括:各类设备的数量、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辅助存储器、通信/网络设备、其他所需的设备的类型、大小、能力(容量)及其他所要求的特征。

3.14.2计算机硬件资源利用需求

本条应描述系统的计算机硬件资源利用方面的需求,如:最大许可使用的处理器能力、存储器容量、输入/输出设备能力、辅助存储器容量和通信/网络设备能力。这些要求(如每个计算机硬件资源能力的百分比)还包括测量资源时所要求具备的条件。

3.14.3计算机软件需求

本条应描述系统必须使用或引人系统的计算机软件的需求,例如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网络软件、实用软件、输入和设备模拟器、测试软件和生产用软件。必须提供每个软件项的正确名称、版本和引用文件。

3.14.4计算机通信需求

本条应描述系统必须使用的或引人系统的计算机通信方面的需求,例如包括:连接的地理位置、配置和网络拓扑结构、传输技术、数据传输速率、网关、要求的系统使用时间、传送/接收数据的类型和容量、传送/接收/响应的时间限制、数据的峰值和诊断功能。

3.15系统质量因素

(若有)本条应描述系统质量因素方面的需求,例如包括:系统的功能性(实现全部所需功能的能力)、可靠性(产生正确、一致结果的能力 ……如设备故障的平均间隔时间)、可维护性(易于服务、修改、更正的能力)、可用性(需要时进行访问和操作的能力)、灵活性(易于适应需求变化的能力)、软件可移植性(易于适应新环境变化的能力)、可重用性(在多个应用中使用的能力)、可测试性(易于充分测试的能力)、易用性(易于学习和使用的能力)和其他属性等的定量需求。

3.16设计和构造的约束

(若有)本条应描述约束系统设计和构造的那些需求。对硬软件系统而言,本条应包括强加于系统的物理需求,这些需求可通过引用适当的商用标准和规范来指定。需求包括:

a.特殊系统体系结构的使用或对体系结构方面的需求,例如:需要的子系统;标准部件、现有部件的使用;政府/需方提供的资源(设备、信息、软件)的使用;

b.特殊设计或构造标准的使用;特殊数据标准的使用;特殊编程语言的使用;工艺需求和生产技术; c.系统的物理特性(如:重量限制、尺寸限制、颜色、保护罩);部件的可交换性;从一地运输到另一地的能力;由单人或一组人携带或架设的能力;

d.能够使用和不能使用的物品;处理有毒物品的需求以及系统产生电磁辐射的允许范围; e.铭牌、部件标记、系列号和批次号的标记、其他标识标记的使用;

f.为支持在技术、威胁和任务等方面预期的增长和变化而必须提供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3.17相关人员需求

(若有)本条应描述与使用或支持系统的人员有关的需求,包括人员的数量、技术等级、责任期、培训需求、其他的信息,如:所提供的工作站数量、内在帮助和培训能力的需求八若有)还应包括强加于系统的人力行为工程需求。这些需求包括对人员在能力与局限性方面的考虑;在正常和极端条件

下可预测的人为错误;人为错误造成严重影响的特定区域,例如对高度可调的工作站、错误消息的颜色和持续时间、关键指示器或键的物理位置以及听觉信号的使用需求。

3.18相关培训需求

(若有)本条应描述有关培训方面的系统需求。包括:系统中应包括的培训设备和培训材料。 3.19相关后勤需求

(若有)本条应描述有关后勤方面的系统需求,包括:系统维护、软件支持、系统运输方式、补给系统要求、对现有设施的影响、对现有设备的影响。

3.20其他需求

(若有)本条应描述在以上各条中没有涉及到的其他系统需求,包括在其他合同文件中没有涉及的系统文档的需求,如:规格说明、图表、技术手册、测试计划和测试过程以及安装指导材料。

3.21包装需求

(若有)本条应描述需交付的系统及其部件在包装、加标签和处理方面的需求。(如适用)可引用适当的规范和标准。

3.22需求的优先次序和关键程度

(若适用)本条应给出本规格说明中需求的、表明其相对重要程度的优先顺序、关键程度或赋予的权值,如:标识出那些认为对安全性、保密性或私密性起关键作用的需求,以便进行特殊的处理。如果所有需求具有相同的权值,本条应如实陈述。

4合格性规定

本章定义一组合格性方法,对于第3章中每个需求,指定为了确保需求得到满足所应使用的方法。可以用表格形式表述该信息,也可以在第3章的每个需求中注明要使用的方法。合格性方法包括:

a.演示:依赖于可见的功能操作,直接运行系统或系统的一部分而不需要使用仪器、专用测试设备或进行事后分析。

b.测试:使用仪器或其他专用测试设备运行系统或系统的尸部分,以便采集数据供事后分析使用。 c分析:对从其他合格性方法中获得的积累数据进行处理,例如测试结果的归约、解释或推断。 d.审查:对系统部件、文档等进行可视化检查。

e.特殊的合格性方法。系统的任何特殊合格性方法,如:专用工具、技术、过程、设施、验收限制、

标准样例的使用和生成等。

5需求可追踪性

对系统级的规格说明,本章不适用;对子系统级的规格说明,本章应包括:

a.从本规格说明中每个子系统需求到其涉及的系统需求的可追踪性。(该可追踪性也可以通过对第3章中的每个需求进行注释的方法加以描述。)

注:每一层次的系统改进可能导致对更高层次的需求不能直接进行追踪。例如:建立两个子系统的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可能会产生有关子系统接口的需求,而这些接口需求在系统需求中并没有被覆盖,这样的需求可以被追踪到诸如“系统实现”这样的一般需求,或被追踪到导致它们产生的系统设计决策上。

b.从分配给被本规格说明所覆盖的子系统的每个系统需求到所涉及的子系统需求的可追踪性。分配给子系统的所有系统需求都应加以说明。追踪到接口需求规格说明(IRS)中所包含的子系统需求时,可引用IRS.

6非技术性需求 本章应包括: a.交付日期; b.里程碑点。 7尚未解决的问题

如需要,可说明系统需求中的尚未解决的遗留问题。 8注解

本章应包含有助于理解本文档的一般信息(例如背景信息、词汇表、原理)。本章应包含为理解本文档所需要的术语和定义,所有缩略语和它们在文档中的含义的字母序列表。

附录

附录可用来提供那些为便于文档维护而单独出版的信息(例如图表、分类数据)。为便于处理,附录可单独装订成册。附录应按字母顺序(A, B等)编排。

产品规划(PP)

产品规划书的正文的格式如下: 1 产品概述

着重从使用者角度来介绍产品预期的功能和效果;

2 市场分析 2.1产品的背景

说明来自于市场及用户需求?还是来自于公司的产品发展规划以及技术积累?

2.2 产品的市场概述

介绍国内外行业状况、市场容量,分析该产品在市场中的增加趋势,最好有数据分析、对比。

2.3 产品的市场需求

分析该产品市场可接受的容量,国内市场在哪,主要市场在那个行业。

2.4 产品的市场定位

结合产品优势、企业优势,确定该产品的细分市场定位,明确所面对的用户群体。 (注意:定位一定要找准,对后来产品的需求分析、设计和推广都有严重影响。) 3 产品的发展规划 3.1 产品的发展蓝图

描述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的更新换代策略以及产品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产品的发展蓝图。 描述产品的一些突出优点,这些描述可成为产品将来的卖点,也是后面开发过程中,首先需要把握的部分。

分析该产品的发展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描述该产品在企业发展规划中的位置;

3.2 产品的版本规划

每个版本都需要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和令人感觉明显的差别,并且在每个版本中都应该有突出的卖

点。

(一般产品的第一个版本在于突出产品的卖点所在,之后的第二个版本在易操作性、友好性等方面进行加强,之后的版本可能是为了增强功能或性能,但都必须有一些明确地增强产品优势的卖点……。) 3.3 里程碑规划

里程碑规划可以是对于版本规划的分解,里程碑可以根据产品的版本规划以及研发、上市计划来确定。 4 产品研发规划 4.1 需求分析

(产品的需求规格说明书---技术需求分析)

4.2 产品设计

主要给出产品设计的思路、系统框架、工作流程、功能设计等内容;

4.3 研发计划

研发资源的配置、研发实施进度安排、测试以及产品包装设计等;

5 市场营销规划 5.1 产品上市计划

制定具体的产品上市计划;明确产品化的阶段目标及每个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月计划,年计划)

5.2 产品手册

(包括对产品技术文档、宣传资料、演示程序等的要求)

5.3 市场推广

(制定产品市场的推广以及宣传计划,制定产品销售计划,制定售后服务流程及制定计划时所采取的各种策略)。 6 可行性分析

6.1 产品竞争力分析

从公司在该产品上的技术优势、营销优势、行业的认知、企业管理优势等多方面分析与市场同类产品的竞争优势。

其中要包括行业内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分析、市场与竞争力分析(最好与对手进行全方位的SWOT 分析);包括公司在产品定位的细分市场或用户群体中的影响力分析。 6.2 资源要求及保障能力

公司的已有资源优势、技术基础;这涉及到:人力资源规划、技术储备及外购计划、产品开发及生产相关的设备、资金筹措、市场开发、管理规划等多方面的内容。 6.3 风险分析及对策

1、研发资源配置以及关键技术方面的风险问题及应对方案; 2、市场变化风险及对策; 3、外来竞争对手的介入及对策等; 4、资金筹措风险及对策;

6.4 经济效益分析 6.4.1 产品的生产成本分析

产品生产成本的主要构成因素分析并预测产品的单位成本。

6.4.2 项目的产品定价

分析说明产品的市场价格趋势,并给出相应的定价策略;

6.4.3 产品的预期生产规模及销量

依据上面市场需求分析的估算

6.4.4 预期的经济效益分析

(投入回收期,估算)

7 总结

产品可行性分析报告(FSR)

说明:

1.可行性分析属于产品阶段决策评审的核心部分,主要针对产品决策评审点提供市场、技术、知识产权和经济依据,并对是否立项作出综合分析。报告中一些内容来源于其他文档及归纳总结,在这里可以拷贝进来或直接引用而不必大篇幅重复描述。报告中的内容根据产品项目的规模、复杂度以及涉及领域新旧情况可以作适度裁剪,但须保留标题并注明裁剪理由。

2.文中所有斜体部分均是提示信息,编写正式文档时须删除,注明“二类项目,可以不写”,不代表所有的二类项目不写,必要时,还是要写)。

软件可行性分析报告的正文的格式如下: 1 综述

(对产品立项的可行性进行综述,主要摘录市场、技术、计划财经及知识产权分析等方面的结论,用于评审委员从整体上理解立项的可行性。如果所立项产品是新的升级版本,则需要概括说明正在销售或开发版本的现状。) 2 市场可行性分析

(分析市场需求情况,确定目标客户群、产品性质、产品定位、产品预计的市场份额、市场增长率、市场覆盖率等。如果是升级版本的立项则可根据上一版本的分析部分进行更新,主要分析变化了的情况。) 2.1市场分析

(如果产品要在国外销售,则还需对产品销向国家的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包括环境分析、客户分析等下列内容。) 2.1.1环境分析

1) 宏观经济(二类项目:可以不写)

(主要分析国家的整体经济环境如GDP、GNP 、人均GNP 、人均GDP 、外汇储备等,国家投资、

居民收入情况对产品立项的影响。以上仅是列举几个经济环境分析的出发点,并非要分析每一个要点。经济环境分析重在说明对产品立项的影响,不需分析无关的经济环境要素。) 2) 宏观政策(二类项目:可以不写) (主要分析国家在政治、科技、外交、国防、金融、外贸等方面所采取的政策对产品市场方面的的影响。) 3) 法律/法规(二类项目:可以不写) (主要分析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产品开发、市场销售的支持或限制。) 4) 行业政策及变化

(主要分析行业主管部门对产品所采取的政策、管理及变化趋势对立项的影响。) 2.1.2客户分析(二类项目:可以不写) 1) 客户文化、经济、政策特征

(对选定的客户群在文化、经济、政策诸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 2) 客户利益得失分析

(主要分析客户在购买本产品时所能够获得的好处,以及客户所产生的问题。客户通过比较所得与所失后决定了他是否愿意购买本产品。) 3) 客户消费特征分析

(主要从以下方面分析: A、 购买方式:客户购买产品时所采用的方式,如付款方式(现金、买方信贷)。 B、购买习惯:客户的购买倾向,购买频次等。 C、购买流程:客户购买产品的过程,从进行市场询价到产品选型直到最后购买的全部过程。) 4) 客户群定位

(确定我们产品的最终客户群。) 5) 产品应用领域细分

(与同类产品相比较,自己的产品是作为一般通用产品还是作为高档次的产品等。) 2.1.3竞争对手分析

(本条的分析必须站在中立的角度,客观地分析竞争对手的情况,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1) 主要竞争对手

(分析谁是或将是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并列举出这些竞争对手。) 2) 渠道分析(二类项目:可以不写) (分析竞争对手的销售渠道如何。是采用直销还是采用代理销售,还是采用分销。销售渠道的长短和宽窄。渠道长短是指产品要经过几级代理、批发、零售才能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渠道宽窄是指销售渠道有多少,通常不需要给出具体数量。只需要说明竞争对手分销渠道是直销、代理销售还是批发——零售。) 3)宣传分析

(竞争对手产品的宣传内容、宣传思路、宣传方式、宣传媒体、宣传的频次等的怎样选择,何时启动宣传。如是否利用样板点宣传,何时、何地建立样板点。以上所列的宣传要素并非每一点都要写,要写竞争对手确实具有的要素,只是提供一种分析的思路。) 4) 公关分析(二类项目:可以不写) (对竞争动手如何针对客户、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社会大众开展公共关系活动进行分析。) 5) 商务分析(二类项目:可以不写) (竞争对手产品的定价政策、交货、付款、服务、价格等,商务合同如何签定。) 6) 产品性能/价格比

a) 对客户需求的满足情况

(竞争对手的产品满足客户需求的地方和不满足客户需求的地方。) b) 优劣势分析

(采用 SWOT(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分析方法,分析竞争对手的产品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SWOT分析是一套比较复杂的分析方法,这里只需要直接写出分析的结论,不需要给出分析的过程。) 7) 技术特点

(竞争对手的产品在技术实现方面具有哪些优势和缺陷。) 8) 市场指标分析

(主要竞争对手的数量,主要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销售量。)

2.1.4自身分析

1) 市场能力竞争性(与主要竞争对手对比的SWOT分析)

(主要是衡量我们的市场能力。分析在销售渠道、宣传广告、公共关系、商务等方面和竞争对手相比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如果是升级版本的立项,则分析上一版本的市场竞争优劣势及以后需改进之处。) 2) 产品特性竞争性(与主要竞争对手对比的SWOT分析)

(分析欲立项产品在功能性能、产品形象、产品组合、整体解决方案、产品易使用性等方面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的优势和劣势。此点可放在后面的技术可行性分析中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如果是升级版本的立项,还需分析目前销售版本功能性能和主要竞争对手相比的优劣势及需改进之处。)

3) 对客户需求的满足分析(二类项目:可以不写)

(分别分析目前我司已开发版本和所需立项版本在客户服务、功能性能等方面对客户需求的满足情况。如某项需求目前我们暂不支持,等下一版本提供。暂不支持并不一定缺乏竞争优势。) 4) 自身对营销环境的适应性分析(二类项目,可以不写) (为了开发本产品,公司目前的状况对经济,政策,法律,法规,行业环境等的适应情况。) 5) 市场资源(完全自身)利用分析(二类项目:可以不写)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现有市场资源对立项产品的支持性: A、产品在老客户群应用分析 B、销售平台 分析拟开发的产品对公司现有销售平台的利用程度,销售平台是指公司现有的销售组织结构,销售人员,市场关系,品牌形象,销售渠道等。产品的目标客户群不同,对销售平台利用程度会有所不同,所以一个产品如果用于多个客户群,那么必须按照不同目标客户群来分析其对销售平台的利用程度。 C、维护平台 维护平台是指公司现有的维护组织结构,维护人员、服务策略等。要求同销售平台。 D、市场关系 拟开发的产品对公司现有的市场关系的利用程度。 E、宣传、广告方式 F、人力资源分析 拟开发产品对公司现有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如果不能完全利用,预计需要做怎样的人力资源储备。本点只要定性概略的说明,不需要给出具体数字。) 2.2机会点、问题点

(经过上述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到产品在市场环境、销售渠道、公共关系、产品功能性能、市场资源等方面所面临的机会和存在的问题,将它们在此概括性的罗列出来。机会点是我们立项的主要市场依据,存在的问题是需规避的风险。) 2.3市场趋势和市场需求预测

(概述整个产品市场(全国、全球或公司产品所定位的区域市场)的整体发育情况,如市场是如何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的(生命周期),市场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果是升级版本的产品立项,则可根据上一版本的分析进行更新,主要强调变化了的情况。 注意:本部分不是分析对公司具体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而是分析整个市场同类产品的需求量及趋势。) 2.3.1市场需求及趋势预测

(预测产品生命周期内整个同类产品市场如全国、全球或公司产品所定位的区域市场的需求发展趋势以及总的需求量。一般而言,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可以预测出来的,而具体的市场需求量则较难预测出来,目前要求将产品开发出来后3年以内的需求量预测出来。 需要分析市场目前的供给情况如何,供需的平衡情况。对市场需求的紧迫程度进行分析,这一点将影响开发周期。要求尽可能绘制出市场需求的走势图来。具体的需求量不要求必须写出来。) 2.3.2价格及价格发展趋势预测

(预测产品在各区域市场的价格及趋势,最好用图表的形式体现。目前要求对公司产品上市后3年的产品价格进行预测分析。) 2.3.3竞争趋势预测

(定性地描述出市场竞争的发展趋势。) 2.4营销目标及定位(二类项目:可以不写) 2.4.1营销总目标

(开发的产品在将来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是对产品的远景描述,可以很简单,甚至是一句话。) 2.4.2市场定位(目标市场选择)

(根据分析得出产品所针对的目标市场,写出产品要卖给谁包括顾客群及国家或地域,应用的网络层次。如定位于国际市场,则需对国际市场进行相应的分析。)

2.4.3产品性质

(确定在所选定的目标市场上是引导性产品、追随性产品还是形象性产品(形象性产品是指处于公司战略需要,提升产品地位或层次的产品);分析产品采用技术和市场销售领域的新旧性,如是新技术,应用在新领域,针对原有客户群等。) 2.4.4市场目标(份额、覆盖率、增长率)

(确定在目标市场中的销售份额、覆盖率、占有率及增长率。并分析实现的可能性。 对于在原有产品基础上作的改进性的产品,本条必写。 对于全新产品,可以给出一个预定的数值来,也可以给出一个最大可能值、最小可能值、 期望值及其的可靠概率(可以根据经验估计)。如果实在无法预测,则在报告上写上市场目标无法确定。) 2.4.5预测市场销售量和销售价格

(按每年的销售量分析,要求同上。 销售价格可以根据前面的价格分析估计一个大致的价格来。) 2.4.6市场地位目标

(产品在不同时期要达到的市场地位,品牌地位。) 2.5市场风险及市场风险规避对策

(产品存在哪些市场风险,采用哪些方式来规避市场风险。) 2.6附件及参考资料 3技术可行性分析

(从所定义的产品规格的技术可实现性、产品间互相兼容、产品组合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能力、产品技术或功能模块的继承及成果可重用性、易用性、国际化设计、对外合作及成本等方面进行技术分析,说明立项的技术可行性。) 3.1概述

(主要说明国内外目前的产品技术发展状况及目前公司开发或市场销售版本的技术问题(包括性能、功能、生产、工程、维护等各方面问题)。如果本产品立项是出于降低成本的压力,则说明目前我们的成本情况。) 3.1.1国内外产品技术发展状况

3.1.2目前我司开发或市场销售版本技术情况

(如果是新产品立项,此条可不写。如果是升级 版本的立项,则描述已开发或销售版本的现状及问题、局限性,如功能性能、物料、工程及维护、易生产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那些问题在本此所立项版本中可以得到解决,那些还需遗留在下一版本中解决。)

3.2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功能性能比较分析

(比较所定义产品规格与国内外主要竞争对手在功能性能、产品组合、成本等方面的优劣势(包括网上运行的竞争对手的产品及竞争对手正在开发的产品),论证产品规格的竞争优势从而立项的可行性。) 3.3产品兼容、组合能力及产品间影响分析

3.3.1产品兼容性分析

(从产品能否与上一版本、公司其他产品或其他网上设备互通、软硬件平台及接口协议等方面分析产品的兼容性。) 3.3.2组合能力及产品间影响分析

(主要对产品立项后与公司其他产品互相组合支持,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从而提高综合竞争力及可能对公司其他产品的生产、销售造成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如果是产品升级版本的立项,则需分析对上一正在开发或市场销售版本的影响及相应的对策。)

3.4产品规格的技术可实现性分析 3.4.1产品规格实现方法及所需关键技术

(确定产品规格的大致总体实现方式,如模块划分、每一部分的实现思路(自己开发、购买、共享其他产品技术)及实现所需的关键技术比如制造技术、结构造型设计技术、关键算法、关键器件等(每个产品的关键技术都不同,请具体列出)。说明所采用的新技术。(若不清楚,可不写。) 3.4.3关键技术实现途径分析

(分析关键技术实现的途径及可行性。) 3.4.5关键技术生命周期及替代技术分析

(主要分析本产品赖以生存的关键技术的生命周期及存在或可能出现的替代技术,现已存在的替代技术或替代技术出现后对本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及相应的对策。) 3.5技术共享性分析 3.5.1产品继承性

(从借鉴了其他产品的那些开发成果、利用标准或成熟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 3.5.2可重用性

(从产品的开发成果是否标准化,具有冗余度(如某型号CPU的处理能力为A,可刚好满足产品X的需求,另一种产品Y需要的CPU的处理能力为B,B大于A。如果产品X选用处理能力为B(有点冗余度)的处理器,则产品Y可重用。这样的选型对整个公司是有利的。)或灵活性,可被公司其他产品重用以减少开发量等方面进行分析。) 3.6产品易用性分析

(二类项目,如果相对老产品易用性没变化,可以不作分析) 3.6.1使用人员要求分析

(从产品对使用人员的要求分析产品设计是否易用。) 3.6.2易维护性

(从所定义的产品是否容易维护,是否支持远程维护、集中维护(即从一台终端维护多台设备或网络),维护成本较低等方面进行分析。) 3.6.3用户及行业习惯顺从性

(从是否考虑了不同用户、不同行业客户群的习惯及使用偏好等方面进行分析。) 3.6.4主要技术指标的运行可测性

(分析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在运行中测试的要求,如性能管理要求等。)

3.7对外合作、外包、外购可行性分析 (二类项目:可以不写) 3.7.1对外合作、外包、外购的必要性

(分析对外合作、外包、外购的必要性。一般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非核心技术需要外包、外购。另一种是我们我们暂时还不掌握的技术需要对外合作或外购。) 3.7.2对外合作、外包、外购对象的技术水平分析

(主要分析合作、外包、外购对象的技术水平及能力是否可以满足公司 产品的需求。) 3.7.3知识产权共享权益分配

(主要分析与合作方对合作成果的知识产权权益的分配情况,是共享、只有使用权还是拥有知识产权等。) 3.7.4对合作方的依赖程度

(主要分析对合作方的依赖程度及相应的对策。) 3.8成本可行性分析 3.8.1目标生产成本分析

(从设计及技术的角度分析目标生产成本的合理可行性,生产成本包括生产所需的物料、生产设备等费用。可与竞争对手相比。) 3.8.2目标运输安装、升级、维护成本分析

(定义目标运输安装、升级、维护成本,并分析其合理可行性。) 3.8.3用户投资保护分析

(当本产品推向市场后对网上运行的老产品、版本有可能替代或本产品将来在网上有可能被其他产品、版本替代时,需要分析对用户投资如何保护,如何保护被替代产品、版本原来的投资。如对于C型机来说,A型机可以改造为C型机的一个模块是对A型机的保护策略。) 3.9技术风险分析及规避对策

(本产品立项在技术方面如关键技术实现、对外合作(外包、外购)等方面存在那些风险,规避的措施。) 3.10附件及参考资料

(提供相关资料和数据。) 4计划财经可行性分析 4.1计划部分 4.1.1综述

(简要说明预研/调研阶段的计划完成情况,预研阶段计划调整情况以及计划调整对产品立项的影响;说明产品下一阶段的主要里程碑如开发、市场发布、试产、量产评审的时间;说明是否考虑与相关产品计划的衔接;简要对进入下一阶段的产品开发计划是否可行作出初步结论。) 4.1.2上一阶段计划完成情况(如没有经过前期预研或调研,可不写) 1) 预研阶段关键技术研究计划完成情况总结

a) 预研计划完成情况总结

序号 任务名称 计划进度 实际进度 遗留问题 原因分析 情况总结: 填表说明: (1)任务名称和计划进度:说明预研阶段技术开发的名称(指出服从的技术规范、质量要求)和提交文档的计划时间; (2)实际进度:实际开始时间和实际结束时间。 (3)计划完成率:计划完成时间/实际完成时间或预计实际完成时间 (4)遗留问题:说明设计开发中无法解决的技术遗留问题 (5)原因分析:对延迟完成 未能完成设计任务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 (6)情况总结:对完成情况的总结。 b) 调研计划完成情况 序号 调研任务名称 计划进度 实际进度 原因分析 备注:说明重要调研任务是否完成,计算调研任务完成率,未完成计划对后续任务的影响 4.1.3下一阶段产品计划 1) 产品当前版本各里程碑

(说明产品立项、需求评审、总体方案评审、计划决策、初样评审、转产、发布时间) 立项决策开需求评审开总体方案评计划决策评初样评审开转产发布开始时间 2) 计划决策评审前的详细工作计划

a) 系统分析与总体方案设计等计划 序号 始时间 审时间 审时间 始时间 始时间 任务及文档 名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完成标志 评审时间 系统分析 总体方案设计 。。。 b) PDT组建计划

人员到位情况 核心小组总人数 结构人员 硬件人员 软件人员 测试人员 制造人员 技术支援人员 市场接口人员 生产接口人员 1月 2月 ...... n月 备注 填写说明: (1)按月说明目前人员到位数量(以月为单位),直接填在表中。 (2)说明对PDT成员的任职要求。说明对产品经理/核心小组组长、及各个PDT经理的任职要求是否满足,对他们的专业特长、技术职称等级、产品开发管理经验、相关产品熟悉程度、相关产品开发/测试/制造/销售经验进行说明。 (3)备注:说明PDT办公地点是否确定, 以及其他需补充说明的问题) c) 仪器和环境购买计划(纯软件产品,可不写)

(主要说明长货期仪器的购买计划,包括仪器环境生产厂家、型号、货期、配置要求、计划到货期。如果分批到货,请填写各个批次的批量和到货时间。) d) 器件选型、认证及购买计划(纯软件产品,可不写)

(主要说明关键器件的器件选型、认证及购买计划,包括关键器件生产厂家、型号、货期、配置要求、品质认证、商务认证、计划到货期。如果分批到货,请填写各个批次的批量和到货时间。) 3) 重点计划及关键任务

(主要列举产品计划中的重点任务和关键任务,重点任务包括技术难点、稀有人才计划等;完成重点任务必须注意的问题;资源使用是否合理,如高级技术专家是否用于重点开发任务。) 4.1.4与相关产品的计划一体化分析

(说明:当本产品部分/全部以外购产品为平台,或其它产品以本产品部分/全部为平台时,要考虑相关计划的衔接。 要点:简述相关产品开发计划的路标计划和一级计划,分析本产品与相关产品的计划衔接,主要说明组合销售的相关产品之间、试产、量产时间的一致性。) 4.1.5附件及参考资料

4.2财经部分(此部分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裁减) 4.2.1概述

(对产品在开发期的投入总额、评价期间的销售收入、毛利率、净利率、毛利润、净利润及盈亏平衡点作一概要性总述。) 4.2.2产品投入分析(二类项目:可以不写)

1) 开发期投入估算

a) 研发投入

(具体数据由“产品开发预算表”进行转化) b) 前期市场投入 c) 投入合计

产品投入表 时间 开发投入 市场投入 其它投入 合计 在产品投入表中,“时间”一般只需细化到年即可。

1) 专用生产设备的投入(一般不用计算) (如产品生产需专用工设备;或因生产量巨大,公司现有生产能力不能满足,需购买设备时) 2) 流动资金投入(暂时可不计算) (可按公司的流动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来估算). 3) 总投入计算(暂时可不计算) (总投入=开发期投入+生产设备投入+流动资金) 4.2.3财务评价

4.2.3.1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1) 售量预测

(1)在生命周期内的市场容量变化; (2)我司市场占有份额的估计 2) 定价预测

其它公司相同产品的销售价格,在此基础上考虑我公司占有产品价格竞争优势下的产品价格; 如无相同产品,应从同类或相似产品进行性能价格比的比较,从而推出价格,或直接进行市场调查,得出用户可接受的价格。 3) 收入预测

产品销售收入预测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项目 市场容量 本公司市场占有率(%) 本公司销售量 市场销售(含税)价格 含税销售收入(3)*(4) 扣除增值税及其它税 净销售收入(5)-(6)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合计 4.2.3.2产品成本及费用预算 1) 生产成本

单件(或典型配置)物料设计成本(要求做到部件级)

(1)产品设计成本计算表(单件) 序号 1 2 部件 采购价 增值税 材料成本 3 4 … 合计 (注:增值税可按采购价的14.5%=1/(1+17%)来计算)

(2)总生产成本估算表 序号 项目 1 2 3 4 5 原材料(单台)(元) 生产量(万台) 原材料总费用(万元)=(1)*(2) 制造费用(按材料费用10%计算) 生产成本(万元)=(3)+(4)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说明:制造费用主要是指生产工人的人工费用、生产管理人员的人工费用、生产设备折旧费用、生产用的水电费、生产中发生的消耗等。按公司产品的平均水平,制造费用约占物料成本的10%左右。如产品的制造方式与公司的主要产品制造方式有较大区别时,可单独进行预计。) 2) 销售费用

(如不能按产品单独预计时,可按公司经验数据中,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计算) 3) 管理费用

(如不能按产品单独预计时,可按公司经验数据中,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计算) 4) 优化维护费用

(预计研发部门在维护优化期间的费用,如不能详细预算,可简单预计将投入多少人力,然后可根据公司研发部门每人年的开发费用来粗略计算。然后计入下表中开发费用栏的“销售期(第1年、第2年、第3年)”列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8k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