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更新时间:2024-05-30 05: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 文

浅谈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

存在的问题

乌鲁木齐市101中学 高中政治组:马红 联系电话:13999275753

浅谈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改的全面实施,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课程正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带给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股新鲜的血液,也为师生角色的转换提供了较好的平台,使原本“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课具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例如,当把研究性学习与学科的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时,尤其是在高中政治课上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其课程的可操作性、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资源和时间的局限性等问题便凸显出来。这些问题的存在使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多而杂乱”。因此,为了使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效,更好地体现政治课的地位和价值,我们有必要对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在具体地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开展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缺乏有效的选择

虽然研究性学习在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较好的积极作用,但是是不是每节课都有必要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呢?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课堂上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没有必要进行选择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发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在课题选择上明显缺乏有效性。例如:在“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教学设计中,讲到“货币的产生”这一问题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很多教师都会组织学生用“铅笔、橡皮、作业本等”代替教材中所给的“红珍珠、咖啡、牛奶等”模拟商品交换,感受物物交换的种种麻烦和不便。在“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这个问题上,教师把这一问题设计为角色体验式的研究性学习,可是在这个问题上设计研究性学习,其研究的意义有多大是值得商榷的。而且这一内容也并不是本课时的重难点知

识,依据高中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他们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教材根据教材提供的图片对这个问题加以认识和理解,没有必要占用课堂有限的学习时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感悟。而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都会忽视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缺乏有效的选择,不仅不能较好地体现出研究性学习应有的意义,还可能会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况且,研究性课题选择的实效性问题还要受到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一堂时间只有40分钟,学生人数平均在55人的六、七个班级中分别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来说能否有效地组织也是一个较大的考验。因此,能否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体现出研究性学习这种创新方式对课堂教学的优化作用,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进行选择很重要。

2.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形式较单一

研究性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学习方式。但是,每一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都应该是有成果的。而成果是需要通过某种载体或形式表现出来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方案、活动总结、作品展览、照片、录像、日记汇编等等形式。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通常都采用哪些形式来展示成果的呢?笔者就此问题在本校高一、高二年级共300名学生中进行调查,回收300份,有效问卷280份,其中高一年级146份,高二年级134份,有效率为93%。调查结果如表

表 关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

成果形式 调查报告 论文形式 其他形式 所占百分比 90%(高一)85%(高二) 50%(高一)35%(高二) 10%(高一)14%(高二)

通过这项调查,我们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是以调查报告、论文的形式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的交流与讨论,说明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形式较单一。长此以往就很容易使学生疲于进行研究性学习,把完成调查报告和论文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使学生陷入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搞搞问卷调查、写写调查报告或论文而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为了为了应付差事而借助网络资源草草了事。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失去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会泯灭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3.关注结果多于关注研究的过程

针对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关注的对象是什么?笔者对本校高一20名参加过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有实验班学生、平行班学生)进行了访谈,结果显示有15同学认为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你们的研究性学习搞得怎么样了?现在进行到哪一个阶段了?”等问题,而很少关注学生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从中他们又感受到了什么等等关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问题,甚至还存在“学生不上门,便不闻不问”的现象。而关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则往往都是在调查报告或论文的最后让学生来谈一谈。这就说明教师更多关注的是研究性学习这一形式,而较少关注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的成长与发展。

其实在中小学,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学习手段和方法,并不是内容和目的。这种学习旨在提倡学生以研究者的意识和态度去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培

1

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人人都得有课题、个个必须写论文,也不能认为没有课题,就不是研究性学习,更不能向学生直接提出:“用类似(有的不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实质上就把中小学生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和高等院校、研究部门中的“研究”混淆了。其结果必然是:在内容上,顾科学因素而忽视人文因素;在目标上,只顾短

1高艳芳、李万金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素质教论坛2010(3)

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在对象上,只关注研究结果而忽视研究过程。

研究是一种探索,其本身也是一个过程。研究要获得结果,更离不开过程。“过程”就是学生的实践,就是动手去做,就是去经受体验,去提取和处理信息。重研究的过程,就是关注隐性的目标,关注长远的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环境内,我们要把合作商讨的空间让给学生,要把展示交流的机会送给学生,给予他们肯定的话语、鼓励的眼神和成功的掌声,引导它们去充分经历“研究”的过程,激励它们去获得有独特发现意义的不同结果。使学生在经历着学习的过程时,也在把握生命发展的机遇,不要在乎学生们能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研究调查报告或能获奖的论文。即使是学生没有一个像样的成果展示,只有一本毫无任何学术价值的体验日记。只要他们经历过、体验过、感悟过,都会在他们的成长记录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研究得好不好”,而是应该更多关注学生“有没有好好地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8c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