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2课件

更新时间:2023-03-08 05:10:02 阅读量: 高等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试述《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三绝”。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三奇”、“三绝” 1.曹操:“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三国演义》第一回,曹操出场,善于“知人”的许劭这样评价他:“治世之能类别: 网教 专业: 汉语,语文教育 2016年 12月 课程名称【编号】: 中国古代文学三 【9058】 A卷 大作业 满分:100 分 以下5题,请任选两题作答,每题50分。 一、请赏析下面这段选自《牡丹亭·惊梦》的曲文。(50分)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艹〔贴〕 外烟丝醉软。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縻成对儿莺燕呵。〔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了大喜。崛起于汉末乱世的曹操正如许劭所言,他是一个当之无愧、如浮雕一般树立在历史长廊中的“奸雄”。 曹操复杂性格的核心是极端利己主义,由此呈现出虚伪、奸诈、残忍和凶暴等特征。第四回写出场不久的曹操杀害吕伯奢全家,给读者留下极为可憎的印象。曹操明知误杀吕家八人,还杀死买酒回来的吕伯奢。陈宫谴责他的负义行径,曹操竟毫不迟疑地说出了他信奉的人生“格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事实上,他在一生中就是按这损人利己的信条行事的。并非偶然,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个首脑人物中,曹操杀人最多,而且有各种各样的杀人方法,如疑而杀人:赤壁之战前夕,他中了周瑜的反间计,怀疑自己的水军都督暗降东吴,杀掉了蔡瑁、张允;梦中杀人:他怕人在他睡觉时行刺,就宣称自己“梦中欢喜杀人”,故意把一个热心服侍他的近侍一剑刺死;酒中杀人:赤壁大战前,他把酒临江,横槊赋诗,扬州刺史刘馥认为诗句不祥,曹操便佯装大醉,“手起一槊,刺死刘馥”;借刀杀人:祢衡击鼓骂曹,他极为恼怒,打发祢衡说降刘表,由黄祖杀之;伺机杀人:他平时嫉恨好耍小聪明的行军主簿杨修,以“鸡肋事件”扰乱二、试述《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三绝”。(50分) 三、评析《红楼梦》中的钗黛形象。(50分) 四、请谈谈你对《水浒传》中林冲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50分) 五、请谈谈你对《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50分) 军心的罪名将其除掉;大规模杀人:衣带诏事发,曹操将董承等五家老小七百余- 1 -

人斩杀,以及攻打徐州陶谦时,“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 尤为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小说第十七回的描写。曹操围寿春攻打袁术,军中缺形象,旨在为“有志图王者”提供借鉴。作为“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曹操之奇,奇在智谋过人,即“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 就“智足以揽人才”而言,首先是因为曹操本人就是英雄,他能慧眼识人并想粮,在军心浮动之际,竟向仓官王垕“借头”来稳定军心。这既写出他的奸诈,又方设法笼络人才。曹操具有雄才大略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第二十一回“青梅写出他的残忍: 却说曹兵十七万,日费粮食浩大,诸郡又荒旱,接济不及。操催军速战,之辈不同,他确有几分英雄气象。小说第五回,他对关羽的赏识恰与袁术、袁绍李丰等闭门不出。操军相拒月余,粮食将尽,致书于孙策,借得粮米十万斛,不形成鲜明的对照。当时十八路诸侯会盟共讨董卓,董卓部下勇将华雄连斩盟军数敷支散。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入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威震一时。关羽请战,袁术听说他不过是刘备手下的一个马弓手,便大喝道: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垕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一试,并为他酾热酒一杯,以壮行色。曹操不以贵贱论人,确实表现出高于袁术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等人的政治家的风度。过后他又暗地派人送酒肉抚慰关羽等三人。其他如许褚、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垕再欲言时,操徐晃等,曹操见他们在战场上威风凛凛,便设计使他们归降。许褚、徐晃后来都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重故行小斛,盗成为曹操军中虎将,屡立战功。 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 这样一个曹操,是很难赢得读者好感的。然而,《三国演义》也写出了曹操的另外一面:他的精明、机智,他的雄才大略,即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最后中箭中枪而死。曹操亲自为他祭奠,痛哭着对诸将说:“吾折长子、爱侄,家的卓越之处。从准纪事本末体注重历史经验的价值取向出发,作者塑造曹操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回到许都,又立祀祭奠典韦,封其子典满为中郎, 其次,无论是武将还是谋士,只要为曹操效力,总能得到物质、荣誉、地位等方面的奖励。淯水一战,曹操败于张绣。典韦为了掩护曹操逃命,死拒寨门,“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袁绍也羞于派弓手出战。怕被华雄耻笑。曹操却能慧眼识英雄,断定他“必有勇略”,极力推荐关羽煮酒论英雄”中,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说明曹操与那些色厉内荏、鼠目寸光、徒有虚名的碌碌- 2 -

收养在府。事隔一年,行军途中路过淯水,曹操忽在马上放声大哭。众人问其故,曹操为“可儿”,也正是立足于此。曹操重视人才,重用人才,这是他的王霸事业曹操说:“吾思去年于此地折了吾大将典韦,不由不哭耳!”随即下令屯住军马,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大设祭筵,吊奠典韦亡魂。曹操亲自拈香哭拜,三军无不感叹。曹操哭典韦,也 至于“智足以欺天下”,可从两个侧面来观照:一是曹操的某些举动“有似乎忠”。许确有深情在——典韦几次救了曹操的命,但也如毛宗岗所说:“哭一既死之典比如,曹操虽然不把汉献帝放在眼里,目无君上,但始终未僭至尊之号。第二十韦,而凡未死之典韦,无不感激。”目的还是为了笼络人才。 回,曹操请汉献帝到许田围猎,百官随驾。荆棘丛中跳出一只大鹿,献帝连射三对于谋士,曹操格外注意尊重他们的意见,肯定他们的智慧,而这正是谋士们所箭不中,命曹操射。曹操要过献帝的宝雕弓、金鈚箭,扣满一射,正中鹿背。群追求的人生价值之所在。在战争中,曹操注意发扬军事民主,在采取重大的行动臣将校见了金鈚箭,以为是献帝射中的,都踊跃向献帝齐呼“万岁”。这时,曹操之前,往往要召集众将商议,听取各种意见,择善而从。曹操打败袁绍后,郭嘉纵马直出,拦在献帝前迎受,众皆失色。曹操把宝雕弓留作己用,献帝、百官都主张乘胜进击乌桓,而大多数人反对。曹操采纳了郭嘉的意见,果然取胜。但回无可奈何。如此欺君罔上,却一直未僭帝号,这便是曹操权术过人之处。他远比到易州,他却首先重赏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他说,这次远征,因老天保佑,侥袁术聪明。袁术一意孤行,于建安二年称帝于寿春,建号仲氏。从道德上说,这幸成功。各位的意见,才是万安之计,应该重赏。以后还望多献良策。成功了,是不忠;从权术上说,这是无谋。结果是天下英雄群起而攻之。曹操“挟天子以曹操能奖励曾持反对意见的人;失败了,他也能奖励曾有先见之明的人。诸葛亮令诸侯”,让汉献帝拥有天子的名分,而自己操纵天子的实权,比空有其名的袁火烧新野,夏侯惇败回许昌。夏侯惇说,李典、于禁曾提醒我要防止诸葛亮用火术“实惠”多了。曹操晚年,孙权写信给他,说:“臣孙权久知天命已归王上,伏攻,真后悔没听他们的!曹操于是赏赐李、于二人。曹操的行为恰恰与吕布、袁望早正大位,遣将剿灭刘备,扫平两川,臣即率群下纳土归降矣。”曹操看了大绍等人形成鲜明的对照。吕布身边不乏好的谋士,但他刚愎自用,多次拒纳陈宫笑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众人劝他“早正大位”,他表示自己绝不做篡逆等人的良策。袁绍对谋士更视同走卒。田丰的遭遇即是例证。田丰临死叹道:“大之事。化“忠君”为“欺天下”的权术,曹操绝非等闲之辈。 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可以说,猛将谋士投奔曹操, 二是曹操的某些举动“有似乎爱民”。曹操深知民心向背乃事业成败的关键。是适得其所,选对了主人。而投奔袁绍之流,则是有眼无珠。“为明主(曹操)谋而曹操打败袁绍,陈兵于河边,当地百姓带着饮食前来慰问,其中几位须发皆白的忠,其言虽不验而见褒;为庸主(袁绍)谋而忠,其言虽已验而见罪,何其不同如父老,说袁绍“重敛于民,民皆怨之”,称颂曹操“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此哉!”从“智足以揽人才”这个角度看,曹操是称得上明主的。毛宗岗多次称赞- 3 -

“兆民可望太平矣”。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号令三军:“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零四回的“丞相归天”,共有六十六回,这还不包括诸葛亮出山前水镜先生对他的如杀人之罪。”“割发代首”也是一个著名的例证。第十七回,曹操进攻张绣,正赞美、离世后“魏都督丧胆”、“定军山显圣”等有关章回。在这近七十回中,有大当麦熟之时,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因此半的回目是专门写诸葛亮事迹的。如此着力刻画的人物,在全书中还没有第二个。官军经过麦田,都下马扶麦而行。不料,曹操本人的马突然受惊,窜入麦田,踏郑振铎曾在《三国演义的演化》一文中说:“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的是坏了一大片麦田。曹操立即召行军主簿给自己定罪,主簿感到为难。曹操说,我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作者用这样多的篇幅,塑造了一自己制法,自己违法,怎能服众!拔剑自刎,被左右救住。郭嘉说,《春秋》之个什么样的诸葛亮呢? 义,法不加于尊。丞相作为统帅,岂可自杀?曹操沉吟良久。拔剑割下自己的头 历史上的诸葛亮,本来就为士大夫文人所推崇。其原因有二:第一,诸葛亮发,命人传示三军:“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即杜甫《蜀相》诗所吟咏的:“三顾频烦无不凛遵军令。曹操是善于行爱民之举以获取民心的。 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第二,他才具 《三国演义》通过描写“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的曹操,刻画了一个纯用霸不凡,即杜甫《咏怀古迹》之五所谓“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三术的“奸雄”形象,一个成功的领导者的形象,其基本特征是:他的行为虽以权谋国演义》对这两个方面都写得很透彻。 为出发点,但却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原则,比如忠君、爱民、赏识和重用人才等。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即忠贞,集中表现在他对蜀汉事他的成功是合情合理的。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曹操的奸诈和智谋有机统一,从业的态度上。他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为创立蜀汉基业殚精竭虑,义无反顾。刘而完整地表现了曹操的性格,使得这位“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血肉丰满,富于备死后,他继续忠心不二地辅佐孱弱的刘禅。尽管刘禅昏庸,“是扶不起的阿斗”,艺术生命力。 尽管刘备当初白帝城托孤时曾说过:“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 2.诸葛亮:“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着力刻画的又一重要人物。《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不可为而为之”: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为了蜀汉事业,他南征北共写了一百十一年的事情。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活动虽然只有二十七年,但这二十战,不是运筹帷幄,就是临阵督战,甚至“亲校簿书,自理细事,食少事烦,汗七年却在小说中占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即从第三十八回的“隆中决策”,到第一百- 4 -

为成都主。”但是诸葛亮却从未萌生过任何野心,始终克尽人臣之职。在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情况下,他执著理想,力撑危局,顽强进取,坚忍不拔,“知其流终日”。部下关切他的健康,劝他不要过度劳累,他却感慨地说:“吾非不知,观、并不服气的关羽、张飞,也不得不刮目相看、“拜服”再三。诸葛亮很快就在但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似吾尽心也。”司马懿得悉这种情形,对诸将说:刘备集团中树立了威信,站稳了脚跟。接着是火烧新野,把曹仁、曹洪的大队人“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果然,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在伐魏前线的五丈原。马烧得焦头烂额。 《三国演义》细致描写了他临终时的情形: 诸葛亮的主要对手是曹操、司马懿。在与他们的较量中,诸葛亮一再展示自 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视各营。自觉秋风扑面,彻骨生凉。孔明泪流满面,长 叹曰:“吾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有埋伏。即所谓实者实之,是反用兵法之道。诸葛亮如此用兵,是因为曹操深知 这是一个伟大的终结。人格是诸葛亮生命的基石。 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首先表现在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有卓越的政治眼光。他上晓天文,下知地理;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具有经天纬地之才。早在隆中隐居时,他就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初见刘备,就透辟地分析形势,提出了占荆、据蜀、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正是依据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战略决策,刘备集团才由被动转为主动,蜀汉事业蒸蒸日上。刘备后来背离了联吴抗魏的国策,为了给关羽报仇,大举伐吴,彝陵之战,蜀汉事业遭到极惨烈的摧残,诸葛亮不由哀叹:“汉朝气数休矣!” 诸葛亮的智谋还表现在他那高超的军事艺术上。诸葛亮不仅有隆中高论,而兵法。后来曹操见到火烟,果然这样分析:“岂不闻兵书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烧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山路走,他却伏兵于大路等着。吾已料定,偏不教中他计!”曹操这个判断按照常理当然是正确的,然而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上了诸葛亮的当。与此相似而又相反,空城计却是以虚者虚之而取胜的。此次诸葛亮的敌手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他深知兵法而又对诸葛亮一生谨慎行事十分了解。诸葛亮面对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席卷而来,弹丸之地的西城仅有老弱残兵两千五百人,战、守、逃都不行,便命“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使得司马懿满腹狐疑,不敢冒进,最终“两路兵尽皆退去”。兵法上所谓“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原则,被诸葛己智力的优势。诸葛亮不仅懂兵法,而且善于结合对手的性格,结合实际情况予以创造性地运用。第四十九回。诸葛亮在华容道设伏,吩咐关羽:“于华容小路高山之处,堆积柴草,放起一把火烟,引曹操来。”这是用“火烟”明告敌人此处且料事如神,善于用兵。“博望坡初用兵”便出奇制胜,以区区九千人马,火烧夏亮运用到了化境,连司马懿也不得不承认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吾不如孔明也”。 侯惇十万大军,扭转了刘备集团长期以来在军事上的被动局面。当初对他冷眼旁- 5 -

《三国演义》在着力表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和足智多谋 第二,过分渲染孔明的名士风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裴子语林》卷上外,其准话本体部分,还用大量笔墨赋予他“超人”色彩,突出了另外几个侧面: 曾引司马懿的一句话:诸葛亮“可谓名士矣”。而诸葛亮也确曾在隆中隐居,《蜀志》还记载他“好为《梁父吟》”。《三国演义》据此写他:“身长八尺,面如冠 第一,强调孔明是刘备之师。古代的士大夫文人,其最大的奢望只是做丞相,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种风度在特定场合中是适宜不能做皇帝,但在心理上则充满以道自任的尊严感,常提“一编书是帝王师”的话的。“空城计”中的诸葛亮,以“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头。黄石公赠张良兵书,就指出:“持此可为帝王师。”汉代刘向编的《说苑》卷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的镇静退走司马懿也恰到好处,但反复使用,夸张一中,郭隗请燕昭王以师礼尊贤,理由是:“帝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师也;过甚,就不免给人做作之感了。 王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友也;霸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仆也;危国之臣,其名臣也,其实虏也。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 第三,把“人谋”写成“神机”,把富于智慧的诸葛亮塑造成神仙。祭风祭水,他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俨然是位方士;对每次战役的进展,连时间、地点也预料得丝毫不差;他摆的石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如此,头阵让陆逊大军迷路,他制的木刻巨兽吓退蛮兵,他造的木牛流马能搬运粮米,则上可以王。下可以霸,唯王择焉。”《三国演义》之写诸葛亮,正是以“其名臣他会“缩地术”,他能“变”出几个“簪冠鹤氅,手摇羽扇”的空明。这些都令人难以也,其实师也”为前提的;写周瑜、鲁肃,则“其名臣也,其实友也”;写荀彧、贾诩、郭嘉,则“其名臣也,其实仆也”;写沮授、田丰等人,则“其名臣也,其 虽然准话体渲染诸葛亮的“超人”形象略有过头之处,小说中的诸葛亮仍是极实虏也”。这也同时显示了刘备、孙权、曹操、袁绍的高下。如此处理当然不乏富魅力、光彩动人的。在他身上,几乎集中了忠臣贤相的所有美德,凝聚着中华合理性。刘备“三顾草庐”以师礼聘请孔明,文章写得极好;但准话本体的其他若民族传统的胆、识、才、智。诸葛亮作为“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赢得了读者干部分则写过了头,比如第五十回,孔明要刘备去东吴“就亲”,刘备担心周瑜乘的崇敬和喜爱。 机陷害,孔明竟大笑道:“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口吻如此轻薄,哪里还像臣子? 3.关羽:“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关羽的崇敬之情仅次于诸葛亮。书中叙事,对关羽一般不直呼其名,而是称其字“云长”,或者尊称“关公”、“关某”。关羽作为“古- 6 - 置信。 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成为小说中最具风采的人物之一。关羽的“义绝”,与诸葛亮的“智绝”、曹操的“奸绝”,鼎足而三。 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勇武是重点描绘之处,“温酒斩华雄”、“斩颜良、文 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 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等情节向来脍炙人口。“温酒斩华雄”是关羽的一次关羽的本领高强,主要是通过他杀敌时间短促、动作干净利落来表现的。这些特光彩照人的亮相。董卓部下勇将华雄扼守汜水关,构成诸侯联军的心腹之患:先点也体现在“过五关斩六将”等情节中。 是斩了鲍信之弟鲍忠,继而打败联军先锋孙坚,接着又势不可挡地到联军寨前挑战,连斩袁术部将俞涉和韩馥部将潘风,众诸侯大惊失色,倒是身为小小马弓手 关羽的英勇还表现在他有超出常人的胆量和坚强意志。“单刀赴会”和“刮骨疗的关羽挺身而出奋勇请战,片刻之间便斩了华雄。小说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没毒”是读者熟知的经典情节。第六十六回,先写东吴摆下“鸿门宴”,为关羽与鲁有正面描写关羽斩杀华雄的过程,收到了更好的艺术效果。第二十五回写白马之肃的见面设置了严峻的背景;然后写关羽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单刀赴会,在充战,袁绍大将颜良连斩曹操部将宋宪、魏续;勇将徐晃出战,斗了二十回合,也满杀机的环境里从容不迫,谈笑自若;再写关羽随机应变,一面让周仓发出接应败归本阵。就在“诸将慄然”,曹操“心中忧闷”之时: 关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名医华佗提出这样的治法:把关羽的臂膀捆张辽曰:“军中无戏言,云长不 在柱子上的铁环中,用被蒙头,再用尖刀刮去骨上的剧毒。关羽笑道:“何用柱 可忽也。”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倒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 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 “君侯真天神也”。 关羽的勇武不同于匹夫之勇,而是伴随着智慧和谋略,相得益彰。他单人独骑护送两位嫂嫂,过险关隘口,视曹营名将如无物;他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斩- 7 - 信号,一面挟持鲁肃到江边,安然坐舟返回,使东吴方面的精心策划化为泡影,鲁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关羽乘风破浪而去。第七十五回,关羽中了曹仁的毒箭,环?”一边下棋,一边伸出胳膊令华佗医治。“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华佗感叹:我行了一辈子医,从未见过这样的病人,杀庞德,令曹军胆寒。关羽既骁勇善战又足智多谋的特点,经由这些战役表现出复杂的、充满人情味的英雄气度,超越了政治利益和个人生死(关羽与诸葛亮立来。 关羽在历史上以勇武知名,《三国演义》对其勇武性格的描写一方面以历史动之以情,软语央告。此时的关羽,置身于一种典型的悲剧情境中。从忠于汉室、事实为依据,另一方面又有所夸饰,使之更加出类拔萃。而我们要强调的是:在忠于刘备集团的立场来看,曹操是图谋篡逆的“汉贼”,是刘备集团的死敌,绝对《三国演义》中以超群佚伦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关羽,在勇武之外,准话本不能放过;但从个人关系来看,曹操又是关羽的人生知己,恩深义重,他愿意用体所增饰的人格及性格素质所占的比重无疑大得多,也更具有小说史意义,尤其自己的生命来回报: 下述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突出关羽的“义”。毛宗岗将关羽的这一品格概括为两句话:“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报主”表现的是“忠”,“酬恩”表现的是“义”。关羽当初死守下邳,兵败被围,巧妙地以“降汉不降曹”为策略,“身在曹营心在汉”,千方百计寻兄报主。曹操尽其笼络之能事,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以高官,给予厚俸,赠美女、馈锦袍、送名马,都不能使他违背桃园盟誓。曹操 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赠他赤兔马,他想的是此马一日千里,“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曹操赠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 他锦缎战袍,他仍把当年皇叔赐的旧袍罩在外面,说是“新总虽厚,旧义难忘”,“穿之如见兄面”。一旦打听到刘备下落,马上“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关 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斩将”,寻兄报主。面对这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舍利取义的忠义之举,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 曹操也不得不赞美:“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与写“报主”之“忠”相比,准话本体写得更富于生气、更为感人的似乎还是“酬恩”之“义”。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一节里,关羽的“义”外化为一种作品描写关羽感情的起伏变化,真是一波三折,宛曲有致。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颂扬道:“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毛宗岗在其修改本中也称赞道:- 8 -

有军令状)的考虑。当关羽率领的五百校刀手挡住去路时,曹操“止有三百余骑随后,并无衣甲袍铠整齐者”,而且人困马乏,毫无斗志。在此绝境下,曹操只得 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 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 并皆放去。 “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华容道义释曹操”为塑造关羽这个“义绝”关羽的外貌引起暗杀者赞叹,命运由此逆转:暗杀者成为救助人,关羽得以跳出的人格典范写下了最浓重的一笔。道德比政治更重要,这或许是准话本体所透露陷阱,死里逃生。也许有必要指出,除了关羽和诸葛亮,《三国演义》对其他人的一点重要意思。 物很少表现出铺叙外在风采的兴趣。 第二,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凡事皆明明白白地做。像“降汉不降曹”、“挂印 总之,关羽终生守“义”,以身尽“忠”,是一个集忠义、勇武为一身的“古今来封金”、“千里走单骑”等,所表现的都是中国民间所推重的大丈夫气概,亦即毛名将中第一奇人”。在民间,关公是影响最大的民俗神,“孔庙”、“文庙”远不如“关宗岗《读三国志法》所称道的:“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身在曹营庙”、“武庙”多。关庙遍天下,香火满人间,这是《三国演义》传播接受史上极的关羽千方百计打听兄长的下落,一日得到刘备书信,虽急着回到兄长身边,但为重要的一个事实,也是我们解读《三国演义》的一个重要参照。 不愿背着曹操离开。他的人际交往原则是光明磊落,一定要来去明白。他说:“人 二:请浅谈《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 生天地间,无终始者,非君子也。吾来时明白,去时不可不明白。”曹操深知关羽,故意躲避不见。关羽一连去了数次,见不到面,只好写信辞谢,“一面将累次所受金银,一一封置库中,悬汉寿亭侯印于堂上,请二夫人上车……率领旧日跟随人役,护送车仗,径出北门”。曹操赞叹:“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曹操的赞叹也可以视为作者的赞叹。 第三,风度儒雅。关羽精通《左传》,涵养极深,举止豁达而不粗野,言语 答: 孙悟空这个的形象创造,寄寓了吴承恩的理想。他身上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挥舞金箍棒,扫出一切妖魔鬼怪的英雄气概,体现了出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表现了一种正义的力量,反映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定信念。孙悟空这个形象的实质不仅仅在于敢斗,更在于斗则就胜,所以称为“斗战胜佛”。他取得斗争胜利的两个法宝是:第一,武艺高强—— 这点在他大闹天宫中表现得最为精彩;第二,精于斗争,也就是有勇有谋,他是人民理想的化身,敢于反抗一切磊落而不莽撞,甚至其容貌也给人风流儒雅之感:那一绺美髯,那酒后绰髯的动追求自由是他不屈的行为,善于学习不怕千难万苦是他永恒的精神,与天地万作,是何等潇洒豪宕!第二十七回,受命谋杀关羽的胡班,曾在极为特殊的情境物的抗争、与妖魔鬼怪战斗时期生活永远的乐章。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不中打量关羽: 胡班潜至厅前,见关公左手绰髯,于灯下凭几看书。班见了,失声叹曰:“真天人也!” 惜远离了自己的乐园,拜仙学道,甚至敢大闹天宫。但最后还是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以失败而告终。花了五百年的时间反省,终于觉悟,辅助唐僧一路除恶行善,历经磨难,终于修成正果。 1 生命绝对自由的原始追求—— 大自然的结合 - 9 -

1.1 孙悟空的母体—— 花果山和仙石

悟空身上就可以看出来,作为猴子的形象和动作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上蹿下跳,

西域有花果山,山下有水帘洞,洞前有铁板桥,桥下有万丈涧,涧边有万个小洞,一刻也不得安宁,这是猴子的本性,而这种好动不定的特征也正契合了儿童的洞里有许多猴子,有老猴精号称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其实孙悟空就是由一块石

天性;第二,孙悟空又不是一般的自然界的普通猴子,他有独特非凡的本领,还会

头造化出来的孩子,他本身是个猴子,所以他极端好动,永不安份;而作为一个人,七十二般奇特的变化。同时他还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明白人情世态,善于观他又“一生受不得气”,受不得势强凛弱;再作为一个神,他更不愿意受任何得束

察思考、积极乐观,无私无畏。古代英雄人物的美好品质和思想感情都在他身

缚。总之一句话,孙悟空所追求的是就是个性的解放,随性而为。而《西游记》,上得到了体现。与此同时,人们身上的某些缺点在他身上也有所表现,例如:好出开篇就独出心裁地构思了孕育孙悟空的母体—— 花果山,这是没有任何束缚

风头,争强好胜,冲动易怒,爱捉弄人,喜欢恶作剧……

和污染的、绝对自由的大自然。作者还构思了孕育孙悟空的仙石,这是绝对的 再看《孟子·尽心下》中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所谓“赤子之心”自然物,用玉帝的话说:“乃天地精华所生。”由此产生的孙悟空必定不会服从任我们可以理解为真纯自然的性情。这一点在我们要说的悟空性格中被演绎的何宗法制度和礼教桎梏的。 1.2 赋予自然人的形象与特点

世德堂本《西游记》改定者说孙悟空的出生是:其母是“石”。其己是“猴”,并以“灵根育孕源流出”标其目。这实际上也就是把孙悟空写成大自然的儿子,

淋漓尽致。虽七十二般变化,灵动机智不曾见其有过矫饰之举,嫉恶如仇、嬉笑怒骂皆出自本心。小说中可见:悟空喜,则如长老所述:“猴儿想是看见我不曾伤命,所以欢喜得没是处,故这等作跳舞也”,“蹦蹦舞舞地到园里”(86回);悟空怒,则愤愤其不平之意,溢于言表:“那三藏不识贤愚,我一路上为捉怪降妖,使尽了

一个活脱脱的自然人的形象。孙悟空是天生石猴,长得尖嘴猴腮、一张毛脸、平生手段,几乎打杀妖精;说我行凶作恶不要我做徒弟,把我赶回来,写立贬书为螺旋腿、红屁股、长尾巴,走起路来是歪歪扭扭的样子、但他机智聪明,灵敏好照,永不听用了”(28回);悟空愤,则仰面苍天,高声疾呼:“苍天!苍天!自那混沌初动、攀树爬枝,采食花果等习性;他得身上体现了猴子的外部特征和生理特征。分,天分地辟,花果山生了我,我也曾遍访明师,传授长生秘诀。想我那随风变化,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本身是以动物的形象出现的,但是他的言谈举止又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儿童的情趣和语言,可以这样说,孙悟空完全是根据据少年儿童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来展开想象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西游记》当中的很多想象都是动物的形象动作特征和儿童的语言心理特征的有机统一。从孙

做虎降龙,大闹天宫,名称大圣。更不曾把山神、土地唤为奴仆欺心使唤。今日这个妖魔无状,怎敢把山神、土地唤为奴仆,替他轮流当值?苍天啊,既生老孙,怎么又生此辈?”(33回);悟空悲则失声泪如泉涌:“师父啊!恨我欺天困网罗,师来救我脱沉疴。潜心笃志同参佛,努力修身共炼魔。岂料今朝遭蜇害,不能保你上婆

- 10 -

娑。西方圣境无缘到,气魄魂消怎奈何!”(77回)。喜则舞,怒则骂,愤则叹,悲则啼,特点,再加上自身的聪明悟性,他非常成功地从菩提祖师爷那里学到了一身乎悟空将赤子之心,童子之真演绎得栩栩如生! 2 大闹天宫,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叛逆精神 2.1 追求自由自在,不伏拘束

在孙悟空眼看来,一切都是生而平等的,不存在礼法和正统,所以对他而言,“自由”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自由就是要放纵自己无拘无束的个性,要反

天下无敌的本领。恢复了自己的赤子之心,也不再礼教的约束,完全依着自己的性情喜好办事,把天庭闹得人仰马翻,活脱脱一个无所谓惧的充满人性的猴子。 由此,孙悟空这种不满足花果山乐极一时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一心想摆脱暗中的“阎王老子管”而不惜远涉重洋,求师访道德精神,便一定程度地曲折的概括了新兴市民社会势力渴望突破封建势力束缚,探索新的天地,获得自由发

抗自然和社会的不合理的清规戒律,要蔑视一切的权威。孙悟空无法无天,甚至展的进步要求。

敢于向神、佛、天庭、地府、人间、水里等的所有权威挑战,去追求自己理想 3 智勇双全,从不懂什么叫畏惧 中的自由生活,这是他这个形象的基本特点,这个特点也体现劳动人民的民主

3.1 顽强不屈,随机应变

需求。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这些情节看出孙悟空对理想自由生活的追求,例如,他 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唐僧解救了他,陪大闹天宫,自称齐天大圣,打得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吓得玉皇大帝惊惶失措。同唐僧去往西天取经。这个时候的孙悟空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他还骂如来佛祖是妖精的外牲,骂观音菩萨一辈子嫁不出去。在阴间,阎王也惧个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作者在抗魔斗争中,一方面既歌颂了他的战斗精他三分,对他唯唯诺诺;在水里,老龙王被他吓得心惊胆战,小龙子也是魂飞魄

神;另一方面也承认了在这种处境下他的变化。在重重困难之前顽强不屈,随机

散。平日里这些神圣不可侵犯、高高在上的天庭、冥府、水界的最高权威,在应变,就是镇魔者孙悟空的主要特征。当红孩儿捏紧拳头,吐出“三昧真火”,烧得他面前都毫无尊严可言,一个个反倒是威风扫地。对于人间的国王,他更加蔑视,他九死一生之时;他依然能够精神抖擞,强行宣战。他还常常却孤军深入,与妖魔他这样给乌鸡国的国王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皇帝都做遍了。”朱相斗。他还经常把自己变成蟭蟟虫、小蝇飞进妖洞里去摸情况,或者变成妖精紫国的国王生病了,向他求药,他就用马尿和药丸给国王治病。 2.2 率性而为,赤子之心

将真与伪的对立转换为童心与社会的对立,以寻求内心的解放与对社会的

的妈妈、老公去欺骗它们,弄得妖精们以假乱真,气愤不已。比起猪八戒、沙僧,他对唐僧的关心保护是最贴心的,也是最得力的弟子。这些经验都得于他跟妖精的丰富斗争,和妖精打交道越久,他的斗志越昂扬。

批判。在大闹天庭中,孙悟空这个天生石猴,身上自始至终都带着“率性而为”的 3.2 桀骜不驯

- 11 -

孙悟空的性格中除了有降妖除魔的英勇顽强之外,还有对神佛的桀骜不驯。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他替车迟国的五百名无辜和尚解除了灾难;在比丘国,去往西天取经时,他先提条件,观音菩萨答应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对慈悲的他降服了白鹿精,挽救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的生命;为了救出了贫苦的樵观音,孙悟空骂她一辈子嫁不出去,对如来佛祖,骂他是妖精的外甥;有时连玉皇大帝都拿他无可奈何,被迫答应他以是犯下的要挟,为了帮他欺骗两个妖精,玉

夫,他打死了豹子精;为了熄灭了火焰山的大火,开通了西行的道路,解救了当地人民的苦难,他曾三调芭蕉扇。

帝不得不闭关;在西天取经途中,他经常叫土地山神、四海龙王前来效劳,稍有不 这些事情本来与取经无甚瓜葛,孙悟空也可以不去过问,但他却路见不平拔从,就要“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而他那种斩尽杀绝的风度,更直接抵触了佛教的清规戒律。然而孙悟空还时时以“大闹天宫”的历史为傲,但却最忌讳别人提起他“弼马温”的名号。

之后孙悟空与玉皇大帝再次派来围剿的天兵天将展开了大决战,只是在西天如来、东海观音、太上老君加上天宫力量的联干镇压下,终于遭到失败。 4 神通广大、造福生灵,济困扶危、恤孤念寡

在小说中,孙行者是个锄强扶弱、好打抱不平的江湖好汉,他一路降妖除魔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唐僧取经,也是为民除害。

孙悟空在大闹天宫失败后,在菩萨的规劝下,没有了称霸花果山的雄心壮志,在唐僧的带领下西天取经,而取经的目的是为了“普度众生”,这个目的是孙悟空高尚的人生追求,超越了对个人自由价值的执着,因此,西天取经也成了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象征。为了这个信念,孙悟空排除万难,在追求真理的宏伟事业中,最终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

他仇恨残害人民的妖魔鬼怪,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深厚的感情。正如车迟国的众僧所称赞的一样:专秉忠良之心,铲锄人间不平之

刀相助。为了完成伟大的事业,造福人类,他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成为广大人民心中的英雄!

- 12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8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