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讲义(1)

更新时间:2024-06-08 07: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代音乐史讲义

第一节 中国音乐史概论

一、中国音乐史在历史中的地位 1.中国历史发展概述 1) 历史朝代歌曲: 2)朝代体制的划分 邦国制 帝国制 共和制 2.认识历史的方法和作用 3.中国音乐史在历史上的地位 二、历史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历史 1.历史中的音乐

要把中国音乐的发展放到整个的历史发展中去看,乐器、乐曲、文人音乐、乐律、乐理的发展都跟每个时代的不同有所发展着,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但是又一脉相承。 2.音乐中的历史

音乐的发展有前后的继承性,比如古琴有古琴的历史,民歌有民歌的历史,乐律学有乐律学的历史,不同音乐类别和乐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上呈现出这样那样的特点。

三、中国音乐史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中国音乐史的学科定位 2.学习中国音乐史不单单是理论 3.中国音乐史与传统音乐的关系 四、中国音乐史的分类 1.中国古代音乐史 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五、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内容

1

1.中国古代音乐(传统音乐)(20世纪以前的音乐) 包括四大方面: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

六个小方面:民歌、乐器与器乐、音乐家、乐律学、音乐美学、音乐文化交流 2.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阶段划分:

1)以钟磬为代表的先秦乐舞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 2)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 3)以戏曲为代表的近古世俗音乐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911年) 2.近现代音乐

两大方面:传统音乐的继续发展、西洋音乐的传入新式音乐体系的创立。其中包括声乐和器乐两个小类别。

2

第二节 音乐起源的概念,古歌与古乐舞,古乐器,音阶形成的历史

一、音乐产生假想 1. 精神需求说 2. 自然模仿说 3.爱情说 4. 劳动说 5. 巫术说

二、对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 1.河南舞阳贾湖骨笛

2.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遗址发现的骨笛和骨哨 3.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盆 4.河南洛阳二里头夏文化的挖掘 三、上古歌谣

1.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2.八阕,则是原始农牧生活的组歌,含八首曲子,表演者手执牛尾,边唱边跳. 3.北音 4.大腊 41 5.抢婚制度的歌曲 四、古乐器 1.打击类乐器

鼓,钟,编钟,铙,编铙,磬,编磬 2.吹奏类乐器

骨笛、骨哨、陶埙、龢、籥 五、我国音阶形成的历史

我国音阶形成的历史大约有9000年前已经有了六七声音阶的观念,根据市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的出土为佐证。

3

第三节 西周的礼乐和音乐教育

一、周王朝的建立 1.部落发端

2.西周、春秋、战国的社会状况 A.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政治权力系统 B.以土地国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 C.以礼乐制度为主体的政治制度 3.800年历史对音乐的贡献 二、音乐等级制度的产生 1. 乐县

“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2.乐舞

王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

“八佾”是古代的一种乐舞,因共有八行八列而称作“八佾”。按照礼法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这种制度的乐舞。 3.用乐

三、音乐教育机构的设置 1.教育机构 春官---大司乐 2.教育对象

国子,世子,民间优秀青年 3.教育内容:乐德 乐语 乐舞 四、乐舞 1.六代乐舞

云门————黄帝————祭天神

4

咸池————尧———— 祭地神 箫韶————舜———— 祭四望 大夏————禹———— 祭山川 大濩(hu)————商——祭先妣 大武————周武王———祭先祖

前四为文舞,后二为武舞 2.小舞

“六小舞”包括有《帗舞》(执长柄饰五彩丝绸的舞具而舞)、《羽舞》(执鸟羽)、《皇舞》(执五彩鸟羽)、《旄舞》(执旄牛尾)、《干舞》(又叫《兵舞》,(执盾)、《人舞》(不执舞具,“以舞袖为容)。

“六小舞”是用于教育贵族子弟的乐舞教材,有时也用于某些祭祀场合。周代“乐师”的任务就是“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多大年岁学什么舞,什么身份学什么舞,何人负责教授,何时组织会考,对不用功者如何笞罚,对成绩优异者怎样任官封爵等等,都有细致严密的规定。 五、雅乐体系的创立 1、为什么要建立雅乐体系 2、何谓雅乐

雅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以后一直是 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国礼大典、祭祀天地等场合,音乐风格庄严肃穆、呆板冗长,伴奏乐器为编钟编磬等。

5

第四节 西周民间音乐、音乐家

一、民间音乐

1、北方民歌-----《诗经》 1)《诗经》的构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其中《国风》产生的地区很广阔,包括今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湖北等地,而多集中于河南。 2)“国风”中的内容

①表达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愿望和对劳役、兵役的痛苦与反感。如《魏风·硕鼠》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②对劳动的讴歌。如《周南·芣苢(fu yi)》是妇女们三三两两去采集车前子时边采边唱的歌,表达了妇女劳动时欢快之情。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③表现爱国主义情操和对统治阶级丑恶行径的揭露。如《秦风·无衣》反映战士们在国难当头为保卫家园,慷慨从军,团结御侮,同仇敌忾的豪情 。

④表达爱情的恋歌和反映妇女婚姻与命运的诗篇。如《周南·关雎》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大胆、率真地表露对一位美丽姑娘的相思之情。 3)诗经中的六义

《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6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2、南方民歌

1)《候人歌》《吕氏春秋》中记载的涂山氏之妾唱的歌曲。 2)《越人歌 》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夕何夕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3) 《孺子歌》又名《沧浪歌》 4)《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两首高深的歌曲名,即。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下里》和《巴人》是战国时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后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艺作品,多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 5)《楚辞》

7

《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者。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 3、《举大木歌》与《成相篇》

1) 《举大木歌》

“我国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道应训》中论“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yehu),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2) 《成相篇》——开创我国说唱音乐的先河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的《成相篇》。《成相篇》的音乐形式取材于民间说唱和歌谣,共分三个乐章。“成相”是当时民间流传的一种说唱、歌谣形式,后来发展成诗歌形式。全篇四句一韵,按一定的节奏朗读,无固定的曲调,其节奏类似快板。作品大多宣传为君治国之道,间杂有历史故事,对当时的现实也有所批判。 “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 4、著名音乐家及艺术成就

1)秦青 古代传说人物。战国时秦国人,善歌,以教歌为业。《列子·汤问》有载:“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2)韩娥 韩娥是战国时韩国歌手。“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3)王豹 春秋时卫国人,善讴。居于淇 ,而河西之人化之,亦善讴。

8

4)绵驹

二、著名器乐家及成就(器乐独奏) 1、古琴音乐与古琴名家 1)民间:伯牙

春秋时楚国民间琴师。善奏《高山流水》。《荀子·劝学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之句。

除此之外,还有成连、钟仪、雍门周等。 2)宫廷:师旷

师旷,字子野,晋国(今山西洪洞)著名音乐家,主乐大师(当时地位最高的音乐家名字前常冠以“师”字)。音乐知识丰富,不仅对琴曲熟悉,而且通晓南北方的民间歌曲和乐器调律等。

除师旷外,宫廷琴师还有师涓、师襄、师文等。 2、筑的表演艺术家

高渐离,战国时期燕国人,荆轲的好友 ,擅长击筑(古代的一种乐器,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荆轲刺秦王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三、优伶与《优孟衣冠》

优伶 中国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的统称。又称俳优、伶人,倡优等。旧亦称戏曲演员为优伶。

9

第五节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及律学

一、礼崩乐坏

1、王子朝奔楚——礼崩乐坏之一 1)原因

2)三个文化中心---宋、鲁、楚 3)影响

2.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礼崩乐坏之二 3、恶郑声之乱雅乐——礼崩乐坏之三

二、“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

1.儒家音乐思想的代表作—《乐记》(形成中国第一次音乐美学潮流的代表作) 关于《乐记》的成书年代及其作者,历来有两种说法: 1)《乐记》一书为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 2) 此书是汉儒采用先秦诸家有关音乐的言论编纂而成 2.乐记中的思想内容:

1).关于音乐的本质:《乐记》中通过对“声”“音”“乐” 的精辟论述,肯定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它认为:“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2). 关于音乐于政治的关系:《乐记》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它认为:“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3). 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记》主张使用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它认为: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 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10

4).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有比较深层的论述。它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它认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多千年来估嗲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墨家的音乐思想——“非乐”

墨家的结论并非是完全否定音乐,而是认为过度奢靡的使用音乐浪费物力人力,可能使国家灭亡。

3、道家的音乐思想——“大音希声

老子是肯定音乐的,“大音希声”的音乐不是指无声,而是肯定合乎自然、朴素、虚静的音乐,与道家则推崇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合乎一致。 三、曾侯乙墓编钟

1.出土的背景 2.庞大的制作形制3.出土的意义及影响 四、乐器

“八音”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8类。 五、音乐与数学的结晶 ——三分损益法与十二律

1、三分损益法:中国古代制定音律时所用的生律法,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管子·地员篇》,根据某一标准音的弦长,按照一定的长度比例,在一定张力的弦上连续按2/3(损益)4/3(溢益)的方法生出上五度下四度各音,直到生出12律,这种方法为三分损益法,这种律为三分损益率。

2、十二律:按三分损益法生律的次序, 通过“下生”和“上生”的方法便可得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

11

第六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概述

一、历史背景与社会概况 1、秦皇

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也预示着帝国时代的来临。 政治(大一统);经济;文化思想上;军事上 2、汉武

3、三国两晋南北朝

二、宫廷音乐(两级音乐机构) (一)宫廷雅乐 1、机构 太乐署

秦汉雅乐由奉常(后改名为太常)属下的太乐署掌管。

2、内容 太乐署的主要职责是包括祭祀音乐、宴飨等场合所使用的典礼性音乐。至西汉初期,雅乐分为两种,一种是沿袭前代的乐舞,六代乐舞中,唯《韶》、《武》仅存;二是新创作品。 (二)宫廷俗乐

1、机构 乐府(雅俗共掌,依俗乐为主):

“乐府” 是秦汉至隋代掌管音乐的官署,即负责宴会、游行时所用的音乐,也负责民间诗歌和乐曲的采集。作为诗体名的“乐府”最早即指后者,后来也用以称魏晋到唐代可以配乐的诗歌和后人效仿的乐府古题的作品。 2、乐府内容简介 1)《房中祠乐》

12

周代宫廷中有一种乐歌,叫做“房中乐”。其用途有二,一为后妃夫人在后宫中讽诵、弦歌《周南》、《召南》之诗,而不用钟磬伴奏,“以时其君子”;二是宾客宴饮之时配以房中之乐。秦代改称为“寿人”,汉代改称为“房中祠乐”。 2)采诗夜诵

诗歌的采集,所用曲谱为“声曲折”(可能是当时记录曲调与歌词的曲谱)。 3)《郊祀歌》

《郊祀歌十九章》是由文学家司马相如等人撰写歌词,由李延年等音乐家为之配曲的歌颂天子的音乐词章。 4)鼓吹乐

又名“黄门鼓吹”,分为二部:鼓吹:又名短萧铙歌,乐器有排箫和茄,用于朝会和行进时的仪仗音乐;横吹:乐器有鼓和角,用于军乐。 3、宫廷音乐家

李延年:西汉武帝时期的乐府音乐家,被封为协律都尉,负责乐府的管理工作。李延年不但善歌习舞,且长于音乐创作,他曾将《摩诃兜勒》一曲编为“新声二十八解”,用来作为乐府仪仗之乐,是我国历史文献上最早明确标有作者姓名及乐曲曲名,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创作的音乐家;他为汉武帝作《郊祀歌》19首,用于皇家祭祀乐舞;把乐府所搜集的大量民间乐歌进行加工整理,并编配新曲,广为流传,对当时民间乐舞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3

第七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音乐

一、民歌 1、民歌概述 2、江南吴歌

1)《晋书· 乐志》说:“吴歌杂曲并处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2)伴奏乐器:篪、箜篌、琵琶、笙、筝。 3)《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3、荆楚西曲 《莫愁乐》 二、相和歌与相和大曲 1、相和歌

相和歌原是对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统称,其中有原始民歌,也有艺术歌曲。通过它的演出形式可以鸟瞰它们的艺术发展历程: 1)徒歌 原是民歌,只有清唱,而无伴奏。 2)但歌 “一人唱,三人和” 3)相和歌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伴奏乐器:笙、笛、篪、节、琴、瑟、琵琶、琵琶、筝。 相和三调:平(宫)、清(商)、瑟(角) 2、相和大曲

相和大曲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大型歌舞曲。 相和大曲的结构由三部分组成: 1)艳(引子部分) 抒情的歌舞; 2)多节歌曲,每节歌曲后用“解”; 3)趋或乱,结尾部分。

3、清商乐与南北方民间音乐的发展

1)清商乐的发展 清商乐的前身既是相和大曲,随着音乐文化的南移,原来的中原旧曲加上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总称为清商乐。

14

2)倚歌:“凡倚歌,悉用铃鼓,无弦有吹。” 三、民间舞蹈音乐 1)《巴渝舞》 2)《鞞舞》 3)《公莫舞》 4)《铎舞》 5)《槃舞》 6)《拂舞》

7)《钵头》、《代面》、《踏摇娘》 四、百戏

百戏是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百戏”一词产生于汉代。又称为“汉代百戏”,指流行于两汉的各类竞技、杂耍、幻术以及乐舞、俳优戏等,后与散乐同。

15

第八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音乐

一、课堂回顾

1.秦汉民间音乐的特征 2.民间音乐包含的内容

3.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刻《乐舞百戏图》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二、文人音乐阐释 1.什么是文人音乐

文人音乐, 指的是由历代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人士创作或参与创作的音乐,并与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共同承载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和外延。文人音乐主要包括琴乐和词调音乐。

琴乐:即七弦琴音乐。历代文人对七弱琴音乐的创造和发展,主要表现在琴歌、琴曲、琴论和琴谱等四个方面。

词调音乐:是配合着词而歌唱的一处音乐体裁形式。文人对于词调音乐的贡献主要在于:一是择腔、创调;一是词调音乐的理论研究。 2.文人音乐形成的原因 建安三杰 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

三、文人音乐之古琴至上 1.嵇康与《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也是我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 2.蔡文姬与琴歌《胡笳十八拍》

中国乐府名篇,古琴名曲,相传为东汉末年蔡文姬以胡笳音色融入古琴中而作成,有“大胡笳”、“小胡笳”等39种不同的版本,据记载胡笳十八拍是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古琴伴唱。

16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忍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3.阮籍与《酒狂》

《酒狂》,古琴曲。晋代竹林七贤阮籍所作。阮籍通过描绘混沌的情态,泄发内心积郁。乐曲采用三拍子写成,成功了塑造了一种头重脚轻、步态迷离的醉酒形象。音乐内在含蓄,寓意深刻。 4.《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时桓伊所奏的笛曲。后由笛曲改编为古琴曲。全曲分十段,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5.《碣石调幽兰》

中国古代琴曲,又名《倚兰》。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亦是今天唯一所见的保存于文字谱上的乐谱。由南朝梁代丘明所传。

17

第九节 乐器、乐律、乐谱,音乐思想

一、课堂回顾

1.文人音乐在民间音乐中的角色 2.嵇康在古代史上的作用 3.蔡文姬出塞与胡笳十八拍 二、秦汉时期的乐器 1.秦乐府钟出土的意义 2. 箜篌的发展历史

1)卧箜篌 2)竖箜篌 3)凤首箜篌 3.琵琶的历史发展轨迹 后汉刘熙《释名》说:

“批把,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 1)弦鼗(秦琵琶) 2)阮咸(汉琵琶)四弦十二柱(相、品) 3)曲项琵琶 四弦,来自波斯 4)五弦琵琶 来自天竺 4.笛与羌笛 二、乐律 1、京房六十律

汉代律学家京房按照三分损益的计算方法,在十二律的基础上继续计算下去,得到六十律,并没有解决黄钟不能还原的根本问题。 2、何承天的新律

由东晋杰出的科学家何承天所创,他是根据三分损益法计算出来的各律的长度比数,将高低八度音之间的总差值(0.1212)依次平均分配到各律之间,使得黄钟最终得以还原。新律已经非常接近十二平均律。 3、荀勖的笛律 1)管口校正

管内空气柱的震动长度要比管的长度长一些,管口校正就是将管口外的空气柱的长度计算在内。 2)笛上三调

18

正声调,相当于现在的fa调式,既清商三调里的平调; 清角调,相当于la调式,既清商三调里的瑟调; 下徵调,相当于do调式,是一种新调。 三、乐谱 声曲折 四、音乐思想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我国重要音乐理论著作,书集中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他在文章中探讨了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感情,创作与演奏等问题,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之间的反复辨驳,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自律”论美学的最早典范。内容主要包括:

1)嵇康认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与人的主观感情没有任何关系;

2)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感情上的哀乐也是毫无关系的,即所谓“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

在上述问题上,嵇康大胆地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地等同于政治,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是有其进步意义的。而且他所看到的音乐的形式美,音乐的实际内容与欣赏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都是前人所未论及的。如果说《乐记》是中国他律论音乐美学论著的代表,那么《声无哀乐论》则 最具自律论色彩。

《声无哀乐论》反映出的主张音乐脱离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19

第十节 隋唐音乐概述

一、课堂回顾

1.秦汉时期的宫廷机构 2.燕乐的演变 二、隋唐历史概述

隋朝(581-618) 唐朝(618-907) 1、社会状况 隋初趋于稳定,至唐社会和谐 2、政治状况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度 3、物质基础 均田制-博大丰厚 4、音乐文化 精彩纷呈 三、隋初的开皇乐议 1、问题

1)、最富生命力的音乐形态是什么音乐? 2)、音乐是否与政治有关系?

2、第二次“礼崩乐坏”与“开皇乐议”

“开皇乐议”实质上是在音乐领域内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一场历史大辩论。

四、音乐皇帝唐玄宗

1、长于作曲,才思敏捷 《霓裳羽衣曲》《小破阵乐》《雨霖铃》 2、热衷音乐演奏,善吹笛 3、杰出的排练者与指挥家 五、唐代的音乐机构

唐代的音乐机构是为了适应宫廷燕乐高度发展的需要,建立了有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两个不同的系统,乐工人数则有数万人。其分工之精细,规模之宏大,技艺之高超,均属历代之最。

1、太常寺—唐代由政府来管理的音乐的最高行政机构,由太常卿主管,分八署管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大乐署”和“鼓吹署”。

1)、大乐署 兼管雅乐和燕乐,并主管对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

20

2)、鼓吹署

唐代的鼓吹署由“情商署”和“鼓吹署”合并而成,掌管卤簿和军乐。 卤簿既古代皇族贵胄外出时在其前后的仪仗队。 2、宫廷音乐机构

1)、教坊 由教坊使管理,分左、右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 “右多善歌,左多工舞,相因成习。”

陈旸《乐书》统计:“唐全盛时,内外教坊近2000员”,集中了唐代歌舞人才的精华。

教坊歌伎分三等: 内人,住宜春院 宫人,云韶院 搊弹家,平民女子

前两类以歌舞见长,后一类专习乐器。 2)、梨园

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梨园有三个,一个是宫廷梨园,有男女艺人数百名,梨园法部中还设立“小部音声”,都是由十五岁以下少年组成;第二个梨园是西京太常寺管辖的“太常梨园别教院”;第三个是东京洛阳太常寺管辖下的“梨园新院”。

唐代的多种音乐机构,在教育、表演、组织、管理等方面都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经验,也为音乐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起到了重要保证作用。

21

第十一节 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 一、课堂回顾 1.隋唐建立的音乐机构 2.音乐皇帝唐玄宗 二、燕乐 1.名词的演变 周代叫做“房中乐”,秦代改称为“寿人”,汉代改称为“房中祠乐”,唐代发展成为“燕乐”。 2.名词释义:燕乐 中国隋、唐至宋代的宫廷中饮宴时,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亦称“宴乐”。广义的燕乐,是指汉族俗乐与外来音乐的总称。燕乐的狭义概念则专指唐十部乐的第一部,即张文收所作的燕乐。 3.隋唐时期的燕乐体系表 隋 七部乐 清 国 龟 安 天 高 文 商 兹 国 竺 丽 康 伎 伎 伎 伎 伎 伎 伎 九部乐 清 西 龟 疏 康 安 天 高 礼 商 凉 兹 勒 国 国 竺 丽 伎 伎 伎 伎 伎 伎 伎 伎 毕 唐 九部乐 燕 清 西 龟 疏 康 安 天 高 (礼 商 凉 兹 勒 国 国 竺 丽 乐 乐 乐 乐 乐 乐 乐 乐 乐 毕) 十部乐 燕 清 西 高 龟 疏 康 安 天 高 (燕 商 凉 昌 兹 勒 国 国 竺 丽 乐 乐 乐 乐 乐 乐 乐 乐 乐 乐 后) 4.1)各部乐释疑: 燕乐一部:唐代张文收所创,意在宣扬帝王功绩、歌颂太平盛世。

22

清商乐:中原旧曲

西凉乐:甘肃敦煌、酒泉一代西凉国的音乐 高昌乐:新疆吐鲁番地区的音乐 龟兹乐:新疆库车地区的音乐 疏勒乐:新疆疏勒音乐

康国乐: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的音乐 安国乐:今乌兹别克斯坦布撒马尔罕一带的音乐

两国都位于葱岭以西,今西藏地区内,祖先为大月氏人,后成为小国。 天竺乐:印度的音乐 (扶南乐):柬埔寨的音乐 高丽乐:今朝鲜音乐 2)唐代十部乐的音乐成分: A:汉族传统音乐,既清商乐

B:少数民族音乐,包括西凉乐、高昌乐、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和安国乐。 C:外国音乐:扶南乐和高丽乐 3)具有典型风格的音乐

在所有乐部中,龟兹乐、西凉乐和清商乐占有突出的地位,代表着三种具有典型意义的音乐风格

2、之坐、立部伎--宫廷燕乐的发展

唐代的九、十部乐多是各民族的传统乐舞,坐立部伎则绝对部分是唐代的创作歌舞。九、十部乐向坐立部伎的演变体现出在长达几个世纪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中,外族音乐逐渐被吸收溶化,其与汉族文化的鲜明界限也趋于消失。 坐立部伎曲目:

1)坐部伎 2)立部伎 (一)燕乐 见课本 A.《景云乐》 B.《庆善乐》 C.《破阵乐》 D.《承天乐》

23

注:名词解释 《破阵乐》:原名为《秦王破阵乐》,本是隋末的一种军歌,夹杂有龟兹音调,于凯旋庆功时歌唱。在唐代燕乐中衍变成多种表演形式,后流传至印度、日本等国。 3、隋唐燕乐中的主要演出形式 1)大曲:

又称歌舞大曲,是在相和大曲—清商大曲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外来音乐形式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综合了歌唱、器乐和舞蹈的大规模的音乐,其结构包含散序、中序、破三部分。 散序(器乐演奏)

中序(以歌为主,器乐伴奏,舞或不舞) 破:(以舞蹈为主,器乐伴奏,歌或不歌) 2)法曲:

法曲:法曲是大曲中的一部分,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法曲又名法乐,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至隋称为法曲。主要特点是在它的曲调和所用乐器方面,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比较优雅一些,因此也称为清雅大曲。主要代表作品是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曲》。

24

第十二节 隋唐时期的民间音乐

一、课堂回顾

1.隋唐建立的音乐机构 2.音乐皇帝唐玄宗 二、民歌与曲子 1、民歌的经久不衰 2、曲子

1)宋王灼《碧鸡漫志》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张炎《词源》也说:“粤自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本质上曲子是相和歌和清商乐的延续。(张志和的渔歌子)

曲子:隋唐时期对在城市流行的小曲的称谓,多用长短句,它是经过艺人、文人和演唱者加工过的民歌,不同于一般的民歌,艺术上得到了升华,因此称为“曲子”。 2)曲子的创作方式

A:由乐定词 (填词,调同词不同) B:依词配乐 (自度曲) 三、说话(唱)与变文 1、说话

2、变文 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讲述佛经故事,另一类是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语言生动淳朴,有韵有白、有说有唱。 四、歌舞音乐与歌舞戏 1、歌舞音乐(无故事情节)

隋唐时代的歌舞音乐继承了汉魏时期的百戏传统,又吸收了外来音乐的养分,是隋唐燕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1)踏歌,民间集体歌舞,产生于汉代,兴起于隋唐。中秋节时,妇女在月下相与联臂,边歌边舞。

2)五方狮子舞,出自于龟兹的民间歌舞。

2、柘枝舞, 属于健舞,介于纯舞与有故事情节的歌舞戏之间的一种舞蹈。

25

3、歌舞戏 有故事情节的歌舞戏,是中国歌舞戏剧的雏形,为宋元戏曲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戏剧艺人的称谓:

倡优(艺人统称) 俳优(擅辞令搞笑) 伶优(擅乐器)

2)角抵戏 角抵戏是汉代兴起的一种戏剧样式,代表曲目是《东海黄公》。 3)踏摇娘

4)参军戏 唐代的重要戏剧形式,以诙谐笑谑为主,后加入管弦伴奏,两个角色分别是参军和苍鹘。

26

第十三节 隋唐时期的乐器

一、课堂回顾 1.歌舞大曲

2.多部乐与坐立部伎 二、隋唐乐器高度发展的原因

三、中国古代乐器发展的四个重要时期 四、代表性乐器 (一)吹奏类

1、短笛,又名尺八,唐吕才制

尺八,竹制,外切口,五孔(前四后一),属边棱振动气鸣吹管乐器,以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其音色苍凉辽阔,又能表现空灵、恬静的意境。此外还有玉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等。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还保存着我国唐代传去的八支唐式尺八。

一休和尚的诗歌:

一枝尺八恨难任,吹入胡笳塞上吟。 十字街头谁氏曲,少林门下没知音。 2、筚篥

唐段安节著《乐府杂录》中说:“筚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名悲篥,有类于茄。” 唐人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 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二)弦乐器 1)琵琶

五弦琵琶 搊琵琶 2)轧筝

《旧唐书·音乐志》、宋末元初人陈元靓《事林广记》、陈旸《乐书》都有生动的记载。其中陈旸《乐书》有其所绘图像,形制与筝、瑟相似,为长方形共鸣箱,面板上张弦数根,用细长竹片擦弦拉奏。

唐代诗人皎然的《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轧筝歌》一诗,生动地描述了当时演奏轧筝的情景。

27

君家双美姬,善歌工筝人莫知。 轧用蜀竹弦楚丝,清哇宛转声相随”

3)奚琴

宋代陈旸《乐书》(卷一二八)中载有:“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 欧阳修在他的《试院闻奚琴作》一诗中写道:

“奚琴本出胡人乐,奚奴弹之双泪落”。 4)七弦琴

制造工艺到达了一个鼎盛时期。 (三)打击乐器

羯鼓,据唐·南卓《羯鼓录》记载,其“如漆桶,山桑木为之,下以小牙床承之。击用两杖??”其名又称“两杖鼓”。

1)羯鼓在唐宫廷中的地位

唐朝时,很多人喜爱且擅长羯鼓。唐玄宗便是其中之一,他常说:“羯鼓是八音的领袖,其它乐器不可与之相比。”并作鼓曲《秋风高》,每当秋高气爽,即奏此曲。

2)羯鼓与佛教、道教

婆罗门 乞婆娑 罗梨罗 奈利梵 耶婆色鸡

28

第十四节 隋唐时期的音乐家、论著及乐律

一、课堂回顾 1.隋唐时期的乐器 2.中国乐器发展小节 二、隋唐时期的音乐家

1.万宝常 隋代宫廷音乐家,南北朝时梁国人,后随其父大通归北齐。史书记载他“妙达音律,遍工八音”,而且在乐器改革方面也是一位奇才。突出成就是提出了“八十四调”的乐律理论,适应了汉族音乐和西域音乐交流发展的需要,也是古代音阶调式理论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总结。 2.郑译

3.永新,唐代宫廷歌手,本名许和子。她的歌不但音色美,而且饱含情感,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曾经这样记载:“喉转一声,响传九陌 ”其歌声受到唐明皇的赞誉。 三、音乐论著

1.《北堂书钞》,隋代虞世南编纂,我国最早的类书之一,原书有173卷,“乐”为其中一部,包括了“艺能”“制作”“歌篇”“舞篇”“四夷之乐”“鼓吹”以及各种乐器,保存了许多古代的音乐史料。

2.《乐书要录》,乐律学专著。成书于久视元年,武则天召集著作郎元万顷等编纂,全书共10卷,国内已失,日本留有残卷,主要讨论了音阶、宫调理论,并附有十二律相生图,对研究唐代乐律宫调有重要价值。

3.《教坊记》,唐代音乐著作,作者崔令钦。全书分28个条目,以散记方式写成,记录了唐代教坊的许多具体材料,对于研究唐代的音乐机构和演出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羯鼓录》,唐代关于羯鼓的专门著作,南卓著。全书不分章节,记述了羯鼓的由来,唐代著名羯鼓手的趣闻轶事等内容,是古代具有乐器专史性质的一部著作。

5、《乐府杂录》,唐代音乐见闻录,段安节著。全书共一卷。主要是对开元以后音乐、歌舞、俳优、乐器等问题的考证,并录有歌舞艺人,可考知有唐一代音乐体制的变化,是研究唐代后期礼乐制度、音乐、舞蹈、戏曲发展轨迹的宝贵资料,可补《教坊记》之不足。 四、乐律学成果

29

1、五旦七声,龟兹音乐家苏祗婆所创。“旦”相当于我国古代音乐术语“均”,即指一个音列的定位。以何律为宫的音阶即称为何均,苏祗婆的“五旦”是分别以黄钟、太簇、姑冼、林钟、南吕为宫的音阶。同时,以七声音阶中任何一音作主音,又可以构成七种不同的调式。苏祗婆的“五旦”、“七调”可以旋相为宫,以七声音阶旋宫,在理论上可以得到35个宫调。

2、八十四调,是隋代著名音乐家万宝常和郑译在苏祗婆“五旦七声”理论上发展起来的,它以七声与十二律旋相为宫,十二律构成十二钧,每钧可以构成七种调式,共八十四调。 3、二十八调,又称“燕乐二十八调”、“俗乐二十八调”。与隋代八十四调有着密切渊源关系。它对宋元以来的俗乐有较大影响对其解释有“为调式”、“之调式”两种体系。

30

第十五节 宋元音乐概述

一、课堂回顾 1.隋唐音乐回顾 2.宫廷音乐的式微 二、历史概述

北宋(960~1127年 ) 南宋(1127—1279年 )金朝(1115-1234) 1、社会状况 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2、政治状况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度 3、物质基础 城市商业经济开始发展 4、音乐文化 由宫廷音乐向民间世俗音乐转化 三、宫廷音乐 (一)雅乐

1、北宋前期 雅乐的尴尬境地 2、北宋后期(徽宗)——雅乐的回归

表现:正副指挥、四名乐部长,两名运谱人,三十二名与三百五十一件乐器的特大管弦乐队。 (二)宋之燕乐 1、燕乐概况

2、燕乐结构:教坊、云韶部、钩容直和东西班。

1)教坊:培养乐工,但人数及技艺远不及盛唐,南宋时期更不堪负重。 2)云韶部 由宦人组成的乐部

3)钩容直和东西班都是负责仪仗队的演出。 (三)辽的燕乐

辽的燕乐包括国乐、诸国乐、大乐与散乐 1)国乐是本民族(契丹)固有的音乐 2)诸国乐:宴会上表演的单人歌舞

3)大乐:本意是唐张文收制作的坐部伎中的燕乐一部,包括《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在辽宋时期有其他三种含义:

31

A:宋代宫廷中称雅乐为大乐,以有别于燕乐。

B:南宋民间称教坊的燕乐为大乐,以有别于民间的“细乐”。 C:辽国宫廷称本国前代流传下来的燕乐为大乐,以有别于散乐。 4)散乐:与前似,包括杂剧、唱歌、器乐独奏与合奏以及杂技等节目 (四)金的燕乐

金的燕乐包括散乐、渤海乐以及本民族固有的音乐。 1)散乐:实质是宋代的燕乐

2)渤海乐:渤海国(建于713年)民间音乐 3)女真族的音乐

32

第十六节 宋元时期的民间音乐

一、课堂回顾 1.隋唐音乐回顾 2.宫廷音乐的式微 二、民间音乐 (一)曲子

1.曲子是中唐以后和整个宋代歌曲的主要形式,它在唐诗的基础上奠定了一种新型的文学题材,到了宋代因为宋词的盛行,曲子就成了词调了。 2.只曲和集曲

宋代单个的曲子称之为“只曲”,将多个不同曲牌的只曲联结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曲牌就成了“集曲”(犯调)。 3.只曲的再创作

1)减字:将三、二字两句的句式改为四字一句的句式

2)偷声:将四字一句的句式改为七字一句的句式,使歌词字数增加

3)摊破:在原歌词乐句规模的基础上加上一个新的乐句,打破了原来句式机构的规整性 4)犯调:将多个不同曲牌的只曲联结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曲牌。在后世的曲牌体戏曲中称为“集曲”。“犯”的另一含意是转变调式调性。 (二)唱赚

中国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伎艺。是最早用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个套数来歌唱的艺术形式。其早期形式为缠令、缠达,即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一书中所称的传踏(或作转踏),流传于北宋末年,为歌舞相兼之曲。逐渐发展,吸取多种民间音乐,形成唱赚,盛行于南宋。 (三)说唱音乐 1.鼓子词

中国宋代说唱艺术。和变文相类似,由韵文和散文相杂构成,篇幅较为短小,因此大多文简而事略,每篇大约只有十章左右的歌唱,因歌唱时有鼓伴奏而得名。 2.陶真和涯词

陶真和涯词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当时在临安(今杭州)十三军大教场等宽阔场所,“扑卖并路岐人在内作场”时,演出中就有“淘真”:“唱

33

涯词,只引子弟;听淘真,尽是村人。”南宋诗人陆游曾写《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其中第四首:“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一般认为写的即是当时农村唱陶真的情况。 3.诸宫调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34

第十七节 养人才 编传奇 一时气候云集”

——元代戏曲的辉煌成就

一、元杂剧

(一)、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1、社会原因—尖锐的社会矛盾及民族文化交融 A、社会矛盾 民族和人群等级划分 B、民族文化交流 2、城市经济的发展 3、艺术层面的原因

4、优秀创作团队的出现(科举考试取消) (二)、元杂剧的结构及艺术特点 剧本结构,表演、角色,音乐特点 (三)、优秀的作曲家及作品 1、元曲六大家

1).关汉卿 号已斋叟,大都人,生于13世纪前期,卒于大德年间,被称为元杂剧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有:《窦娥冤》《单刀会》《救风尘》《望江亭》 作品简介:《窦娥冤》

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2).王实甫作品

“愿天下人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简介,又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3).白朴《墙头马上》李千金 裴少俊 4).“姓名香贯满梨园”的“曲状元”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代表作品《汉宫秋》

注:其上四人在历史上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后世将郑光祖和乔吉甫加入并称“元曲六大家”。

5).郑光祖 《倩女离魂》 6).乔吉甫 《两世姻缘》

35

元曲四大爱情戏剧:

《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二、南戏---传奇的主要作家与作品 1、元代四大传奇:荆、刘、拜、杀 1)《荆钗记》王十朋和钱玉莲

2)《刘知远诸宫调》,又名《白兔记》,刘知远与李三娘 3)《拜月亭》又名《王瑞兰幽闺拜月亭》或《蒋世隆拜月亭》 4)《杀狗记》 2.高明的《琵琶记》

是元代传奇的高峰,也是专业创作的最有代表性作品。 高明,字则诚,温州瑞安人。 《琵琶记》主人公:蔡二郎与赵五娘 三、元代四大声腔

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 问题:“南昆北弋”

36

第十八节 宋元时期的音乐思想

一、课堂回顾 1.元曲兴盛的原因 2.元曲六大家及代表作 二、宋代的思想家

周敦颐 二程(程颐、程颢) 朱熹 王安石 司马光 苏轼 三、宋代音乐思想家及著作 1、沈括的《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全书26卷,《补笔谈》1卷,《续笔谈》3卷,共30卷,分故事、辩证、乐律等17目。除了论述文学、史学、艺术等外,主要记载论述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当时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反映了十一世纪我国科学的辉煌成就。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关于乐器、乐曲、歌唱艺术、演奏艺术和宫调理论的论述。涉及音乐思想的有这样的论述:

A.沈括的音乐思想延续了儒家的音乐思想观,并肯定音乐与政治的关系;

B.在歌曲方面推崇古人所说的通过歌词与曲调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传统,其中包含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古代音乐哲理。

C.中国传统音乐中以“乐”为本体的他律论观点到宋代依然被符号性的诠释。 他律论:“乐”本体,声、音、乐 儒家 自律论:“音”本体 汉斯利克 2.王灼

1)字叔海,号颐堂,四川遂宁人,音乐代表作:《碧鸡漫志》 2)音乐思想:

A.对先秦至唐宋间的歌曲演变做了叙述;

B.对宋代的词作家做了介绍,批评了某些词作家的形式主义填词方法; C.对唐代音乐的渊源、标题、宫调等进行了考证,并发表了精辟见解 3. 陈旸乐书

37

陈旸(1064~1128年),字晋之,精于乐律,参加神宗至哲宗时《乐书》编纂,世称《陈旸乐书》。前95卷先秦经典中有关音乐的文字,为之训义。后105卷为乐图论,论述十二律、五声、八音(乐器)、历代乐章、乐舞、杂乐、百戏等,对前代和当时的雅乐、俗乐、胡乐及乐器均有详尽说明,可谓当时音乐百科著作。

陈旸主张乐以太虚为本,声音律吕以中声(十二律)为本,而中声又以人心为本,认为古乐之发,中则和,过则淫。反对使用“五声”以外的高低音和变化音,为宋代宫廷雅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4.朱熹的音乐观

1)“圣人作乐,以养性情,育人才,事神祗,和上下,其体用功效,广大深切如此”. 音乐作为一个文化艺术上的重要范畴,在朱熹看来,乃是指天人合一、心理合一的特殊本体体验,既是情感的,又是超情感的。音乐既要负载道德教化的功能,又要渗透人性本真的内容,其意义不在音声的悦耳,也不止于情感的表现,只有超越外在的音声形式,体会到天地间的生命和谐,才是音乐的真正境界。

2)但从诗歌的觉度出发,又不承认音乐的独立存在,也不具备独立表达思想感情的功用,音乐不过是诗的附庸。

3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7t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