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区设计说明(邹改)

更新时间:2023-09-12 10: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二章 发展规划 第三章 规划理念与构思

第四章 空间布局与道路交通规划 第五章 建筑单体设计 第六章 建筑与景观设计引导 第七章 环境保护设计 第八章 卫生防疫设计 第九章 无障碍设计 第十章 节能设计

1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 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1.4)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10.1)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规[1995]33号文(1995.6.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2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0.9) (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7)《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8)《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9)《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

(10)《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11)《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 相关部门提供的该组团资料 二、地理位置

规划区域位于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道文化博览园内。距南昌市180公里,鹰潭市区10公里,外部交通环境十分优越,区位优势突出。总用地面积132521平方米,约198亩。 三、气候条件

龙虎山属于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四、地质条件

用地属低丘陵地带,用地较为平缓,以平地、平坡地和中坡地为主,可以直接和稍做工程处理作为建设用地。

2

五、用地坡向分析

按照太阳高度角的照射分析,对用地坡向按平地、东坡、偏南坡、南坡、西坡、北坡进行划分,作为用地条件分析的选择性参考因素。规划区内夏季盛行偏南风,南坡、偏南坡、平地的通风和日照条件好,适宜作为建设用地;东坡、西坡、北坡在坡度、高程等其他用地条件均较优越的前提下,也可适当建设,塑造局部优良小气候区,并构成丰富的场地变化。 六、环境保护分析

在满足用地工程条件的前提下,为保证区地貌的完好性、山体形态的完整性和生态环境的宜人性,并综合考虑用地坡向、植被环境、通风条件等影响因素,规划应最大限度的力求建筑和自然环境间的和谐共生,平衡发展。

第二章 发展规划 一、 规划定位 “天人合一”生态新城:

道文化居住养生区坐落于环境优美的龙虎山,规划中我们力求打造龙虎山生态休闲示范区。

项目主要作用承接的是龙虎山乃至省内周边人口,与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其项目定位为---高起点、高品味、功能齐全的生态新城。

1.融合道文化

以“道法自然”为基本理念;阴阳平衡为创作构想-建筑为阳、景观为阴。 2.融合玉文化

设计过程崇尚玉文化的“精雕细琢”;设计定位追求玉文化的“高洁雅致”。 4.融合养生文化

根据基地内不同性质的自然条件来规划设计不同类别的养生主题。达到身体和心灵的感官和精神双重健康。

二 、规划目标

3

----以人为本的目标

强调人居环境与建筑的的共存与融合,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和建设舒适安逸的居住环境为设计目标,配合完善的服务设施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通过交通组织,建立新城安全合理的道路系统,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功能便捷,环境优美的现代社区。 ----建设舒适宜居的综合居住区

通过项目高水平的策划和规划设计,创造一个配套齐全、生活便利、景观优美、功能合理、充满活力的全新的综合住宅区。

----实现基地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

依山傍水的生态景观环境是本项目的特色之一。建设应强调与原生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形成自然而又丰富的景观体系,达成建设开发与环境、景观之间的共生共享。突出“阳光、空气、绿色”的生态主题。精心打造生态和谐的开放空间和社区环境,强调绿化空间和居民活动空间的融合,将建筑组群与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与渗透。 ----增进区域整体开发潜力

作为龙虎山生态乃至江西省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区的开发建设将大大增进区域的整体开发潜力 。

第三章 规划理念与构思 一、规划理念

1.1 注重风景保护与利用

在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正确处理风景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 1.2 以人为本

1.3 在景观性与舒适性的建设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充分考虑人的需求。 1.4 突出道文化特色,融合玉文化与养生文化

4

1.5 充分体现区域自然风景资源特点和风景区特色的道文化相结合的特征,以文化、生态和风景资源为基础,在产品建设

上凸显道文化特色,在产品定位上凸显玉文化内涵,在产品构成上凸显养生文化的特征。 1.6 切合市场需求

1.7 丰富的业态组合,准确的市场定位,先进的规划手法和设计理念是项目竞争力所在。. 二、规划构思

在本规划中坚持建筑溶于自然的设计原理,结合地形打造出具有“依山傍水,绿色建筑”的特色新区。 (一)整体建构

规划结构不拘泥于190亩的范围,而是从宏观着眼,紧密结合各组团的带状形态,起伏多变的丘陵地形,从更大范围确定规划的功能结构,配套等级以及空间格局。 (二)因势造形

因地制宜:以保留自然现状为主。

山体:将自然植被与绿化最好的山脉予以保留。同时结合山体的走势和地形地貌布置道路系统,这样既可以方便的布置管线,又保护了原有的地形,又减少了工程开发的地形再造。

结合水体:以保留原有的水体为基础,在部分原有的基地上通过地形整理形成景观水面,成为调节新城的小环境的重要景观水系。

力求做到把最好的的景观保留尽力做到不建房,其他的作为开发用地,并把地形内原有的山水尽量的保留以作为组团内部的中心绿地,并合理的发挥其用途,这样既可以做出有特色的景观又可以节约建造成本。其中保留山体2座,并从周边水库引入水体穿流于用地内,用景观大道把山体与水体有机链接,有建筑均顺山势布局,以景观为中心,山水相映成趣,创造一个亲近自然,具有生命脉络园林环境的高品质的生态新区。

尊重当地山地地形自然环境,充分发挥小区现有环境优势,保护现有山体植被,开发和建设密切结合地形。注重细部处理,将平地、山地、临水等天然地形融入新城的功能设置,景观设计使小区犹如山林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一般,与原有地貌浑

5

然天成。

在规划布局上充分发挥地形地貌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形成“山地+谷带+湖滨”的天然优势,住宅依次呈现“背山,靠谷,依水”的空间形态,既有高低错落的山地住宅,又有变化丰富的水系景观。整体空间格局有开有合,收放有度,并因地制宜,自然形成不同的居住组团,营造多元丰富,意境深远的住区环境。

充分利用基地内外现有的自然环境要素,建设与地形完美结合、依山就势、特色鲜明的生态型的绿色居住社区,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突出“阳光、空气、山水、绿色”的生态主题。精心塑造生动和谐的开放空间和社区环境,强调绿化空间和居民活动空间的融合,将建筑组群与自然环境有机的穿插和渗透,以绿化系统的完整多样性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山泉、清溪、小桥、佳屋、翠竹、绿篱,让每户人家拥有一扇永远的风景窗。 (三)居可憩

创造开放、自由的景观大局,使局者仿佛置身园林之中。无论是提供配套设施的的中心商业区,还是住区悠闲适宜的各类景观以及原生态的山体保留,达到虚体景观空间和实体建筑空间之间的共生共荣。 第四章 空间布局与道路交通规划 一、规划结构

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尽量做到不大范围的改造地形,沿可行的路线开发道路系统,这样既可以尽可能的少动土方量,在埋设管道时也较便捷,这样做也可以使景观更加的自然。最重要的是可以节约成本。故规划结构采用:一带,两系,三片区 (一)一带:

以一条主路蜿蜒贯穿整个新城,把北侧保留的山系与南侧的水库有机的联通,使养生区的山水意味得以具体化。是由7米宽的车行道路,包括一条1米宽的人行道,以及排水明沟组成。主路除了联通整个小区之外,还在沿途多处设置了小型景观文化广场,丰富了本通廊自身的功能性。 (二)两系: 山系

6

地块北部充分保留了2片山系以及山上的植被,使之既成为原生态的自然景观。 水系

通过引入周边水库的水源,在部分原有的基地上通过地形整理形成景观水面,成为调节养生区的小环境的重要景观水系。 (三)三片区:

本案考虑到空间和功能形态的需求,把地块分割成三个片区,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高品质养生区:位于地块北部,由于其位于地势最高部分,在此区域中,主要以原生态的山系景观为主,与龙虎山山势文脉相对应,布置了一些高品质大面积的户型,满足了需要一定私密性客户的需求,要求使因地制宜的思想进一步得到升华。 ·多元化娱乐区:位于地块中部,被主干道环绕,可连接各组团,因此在此区域设置大体量大尺度的公建和配套设施,配合前广场和水景,形成一个较为大气的带状空间,产生一种强烈的凝聚力。

·亲民化养生区:位于地块南部,处于地势想对较低的区域,在此区域设置了一些中小户型的建筑,迎合了一些对产品多远化具有要求的客户需求。

二、道路交通系统 (一)对外交通

西面和南面各有一个出入口连接用地外部,保证了用地的交通便利且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二)车行道路系统 1.规划原则:

·满足车流,人流的安全和通畅,实行人、车交通分流。

·结合现有地形地貌特征,依山就势,减少土方工程量,节约投资。 ·为地下、地上工程管线和其他市政公用设施提供空间。 ·提高街道绿化占有率,形成该区绿化系统。

7

·注重节约用地,减少道路等级,降低道路密度,合理设计道路横断面。

2.主要景观大道宽7m。内部为7米宽的车行道路,包括一条1米宽的人行道,旁边种植行道树。组团道路为4米宽车行道,形成道路的优化分级。北面道路和山体的组合,形成了带有浓郁道文化特色的太极图案,让整个规划更贴合龙虎山的人文底蕴。

3.消防车流线:城市干道与规划路形成外环消防路线和区内步行路线均是临近组团位置,并可通行消防车的干道。 4.停车场规划:

·原则:路面集中停车,各户设置私人车位。

·路面停车:在配套公建区设置了路面停车位;南面进入养生区的道路旁规划了一个小型停车场。 三、竖向

(一)道路竖向:

地块中道路交通体系,主要考虑根据地形地貌,依山而建,尽量避免短距离趴坡,在垂直高度上合理分开人流与车流。 (二)场地竖向:

在每个地块区域中,合理考虑标高,尽量利用现状的地形地貌合理布局,减少土方量,通过地面标高的处理,使得各区域地块之间的相互干扰降到最低。

(三)竖向设计原则:

区域按照50年一遇的预防洪水标高标准,合理布置场地标高,通过部分开挖回填手段,构成合理的竖向布置。通过竖向设计,有效组织小区内部的雨水,汇合小区的污水系统集中排入污水管道。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在出入口平缓衔接。 四、消防设计说明 编制依据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GB16-87)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8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住宅设计标准》(DGJ08-20-2001) 《住宅建筑设计防火暂行规定》

1. 本工程为低层(2~3层)住宅建筑,按一、二级耐火等级设计 2. 总平面布局

(1)建筑之间消防间距为6m;

(2)组团均设有消防环道,消防车道为4m宽,转弯半径最小处为12m。3. 单体消防设计

(1)每栋建筑旁均设置消火栓 (2)消防水源

消防水源来自城市自来水管网,为两路进水,接口管径为 DN300 。 (3)消防用水量

室外消火栓 15L/S 第五章 建筑单体设计 一、 设计依据

《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国标)》[GB50180-93]。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文件》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20016-2014]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 9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二、 平面设计 (一)公建部分

单体设计尺度开阔、气派,线条明畅、合理,视觉空间完整,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采用小面宽大进身的方式。精心设计为每个房间争取最佳朝向和自然通风。功能分区明确,流线清晰。公共空间巧妙错开,形成各自独立的内院和景色。窗窗有景,基本上每个房间南北通透,宽幅开窗保证最大限度的将阳光、清透空气和青山带入室内空间。充分地从人居角度设计使用空间,将人本精髓落实到设计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二)住宅户型部分

节约用地的原则,采用小面宽,大进深的户型。

主要以人为本:布置各种面积标准的户型设计,从而满足项目的需要。

户型设计结合地形:本着满足不同要求的消费群。住宅房型为A-G7种户型。在房型的设计中大胆引进创新概念,合理安排房型及各室内面积比例,除满足明厅、明室、明卫之外,主要房型均采用南厅南主卧的布局,主卧考虑卫生间配套。

注重合理的功能分区,同客厅、餐厅、厨房组成的公共区域和由卧室、卫生间、学习工作室组成的私密区,采用分设楼层标高的形式相对分开,减少相互干扰。

各户型内部各功能空间组织合理、分区明确、面积合适;厅、室及厨房均直接对外采光,且客厅及卧室均设置户外空调机搁板,满足现代都市家庭的生活需要,使得居住质量大幅度提高。 三、 立面造型

(一)设计目标:

建筑设计风格一方面要使建筑溶于城市空间、自然环境中,一方面又追求别致、新颖、大方的艺术品位,而提升该区域的城市空间景观质量,提升地缘价值。 (二)设计原则:

10

在建筑整体上应充分体现古朴、高贵、自然、简洁、典雅的高尚精英住宅建筑风格,使人有回归宁静与自然的情感。建筑功能追求合理实用,同时满足日常居住功能,建筑造型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对话。 (三)建筑风格:

设计中考量龙虎山的地里形象,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抽象,尊重地方文化,不断发展求变。在形式上采用平屋顶,大挑檐、形成丰富的体型变化及高低错落,形成新式草原式住宅风貌,更好的融入到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中来。立面的大开窗和玻璃幕墙也为住户提供了优越的景观视线,抓住了本次设计的原则“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第六章 景观设计及文化引导 一、空间景观设计引导

营造“山、水、林”与住宅区融于一体的、内外开放空间渗透融合的、充满地域及文化特色的景观环境。形成层次分明,集优美的视觉丰富的精神感受于一体的总体景观系统。绿化景观以绿色生态为主题,设计中注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居民既可以得到物质满足的同时又可以回归自然,透过自家的玻璃窗,时刻都会感觉到置身与生机勃然的景观体系中。

1.特色景观区

统筹安排以建筑、广场等为主的硬质景观和以绿化、水体空间为主的软质自然景观,组织特色鲜明的景观分区。 -----明快时尚、具有鲜明标志性的入口景观区 -----疏朗大方、山水建筑交相辉映的核心景区 -----富有活力、温馨宜人的休闲绿地景区 -----连续、渗透、有序的带状绿化通廊景区 -----明快、灵动、清雅的新城湖滨水景区 2.景观节点与景观视线

将入口、交通线交叉处、道路与绿地交接处、重要对景地段、重要功能地段、较长景观序列的中间地段作为景观节点,

11

结合山体、水面、绿化、建筑、广场等配置,设立相应的景观标志,增强居住区的引导性和识别性。并形成以各类景观点交织而成的丰富多彩的景观视线网络系统。重点打造了配套公建区和高品质养生区,给顾客形成一种过目不忘,流连忘返的视觉冲击。

二、文化引导

依托景观设计,赋予各景观空间不同的文化内涵,如龙虎山居民已有的文化活动喜好(太极拳,书画展等)。 另外,在养生区内各条道路取名上也可以沿用道教符号名称,增强归属感。 三、建筑界面控制与交叉口设计

居民对街区环境的认知主要来自于行走在街道上的感受,因而沿街建筑界面的处理成为塑造街区特征的重要手段。规划为创造收放有序的街道环境及使人们产生对龙虎山文脉的记忆,对主要道路两侧的建筑界面及形式进行严格控制及产生退让,并由此产生院落式的住宅街坊布局形态,强化居住区特有的肌理。

在街道系统中,道路交叉口是人认知城市外部空间最为重要的空间节点。规划对小区各主要道路交叉口进行了细致的考虑,创造不同类型的转角建筑形式,以建筑界面的统一设计塑造交叉口完整严密的空间形态,从而增强各组团的标识性,在塑造外部空间特色的同时,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第七章 环境保护设计

1. 本工程生活、消防用水利用市政给水管网供水, 生活用水符合饮用水标准。 2. 室内排水为污、废水分流,雨水管单独排出。

3. 基地内设垃收集点,收集各种袋装垃圾后,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4. 噪声控制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空调设备采用低噪声型,并设置隔震器或减振吊架,防止固体传声。风机、空调设备的进、出风管道上按有关规定设置消声器。 5. 产生较大噪声的机房采用隔音门,墙面贴吸音材料。 6. 建筑物内附设变电所采用低噪声干式变压器。

12

第八章 卫生防疫设计

1. 本工程根据本地建筑间距和日照要求的规定进行总平面布置,并对本工程进行日照分析。建筑布置与日照计算情况为:

多、低层住宅的南北向间距:不小于南侧多、低层建筑高度的1倍。符合本地有关建筑间距的要求。 2. 通风采光

住宅厅、卧室、厨房和至少一个卫生间有直接通风采光。

房间内窗地比:卧室、起居室、厨房均大于1/7;楼梯间大于1/12。 厕所内设备按规范规定设计,每户均考虑污水斗和洗衣机的位置。 3. 楼内水池水箱采用不锈钢产品/土建水池水箱内壁贴白瓷砖,保证水质。

4. 排出污水为生活污水,不含有毒物质,生活污水经汇集排入市政管网后,送至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车库内废气结合绿地小品排向空中。

5. 设备采用低噪声型,设备基础经过隔震处理,管道与设备接口采用软接头。对产生较大噪声的机房,采用隔音门、吸声墙和吊顶等技术措施。 第九章 无障碍设计

本工程的总体及各类建筑的以下范围按照无障碍原则进行设计 小区内各级人行道、各级中心绿地、活动场地。

小区内公共建筑的首层入口、入口平台、候梯厅、电梯轿厢、公共走道、公共厕所、营业或服务区域。 第十章 节能设计

1. 具采用节水型冲洗配件,多层住宅采用变频供水系统。 2.通风专业选用节能型通风设备。

3. 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同时在灯具选用上采用节能光源及高效灯具。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7m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