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13 - GSM-R无线覆盖和服务质量(QoS)测试方法(评审稿)
更新时间:2024-02-01 05:4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天气资讯20070313推荐度:
- 相关推荐
GSM-R无线网络
覆盖和服务质量(QoS)测试方法
Test Specification for Field Strength and Quality of Service(QoS)
of GSM-R Digital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V1.0)
二○○七年三月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缩略语 ........................................................................ 1 4 总则 ................................................................................ 2 5 GSM-R 无线网络场强覆盖测试方法 ..................................................... 2 6 GSM-R网络话音业务QoS指标测试方法 ................................................. 5 7 GSM-R网络电路数据业务QoS指标测试方法 ............................................ 11 8 GSM-R网络通用分组无线数据业务QoS指标测试方法 .................................... 16 9 GSM-R网络点对点短消息业务QoS指标测试方法 ........................................ 18
I
前 言
本测试方法根据《关于加快开展中国铁路GSM-R系统技术规范编制工作的通知》(科技运[2006]85号)进行编制,是中国铁路GSM-R数字移动通信网(以下简称“GSM-R网”)的系列技术规范文件之一,随着网络和业务的发展,还可能继续完善升级。
本测试方法规定了中国铁路GSM-R无线网络覆盖和GSM-R网话音和电路数据业务、GPRS分组数据业务以及点对点短消息业务的服务质量(QoS)指标的测试方法,是GSM-R网络质量评估的技术依据,是网络建设、验收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编写本测试方法时主要依据了国际铁路联盟(UIC)的相关标准,同时考虑了我国铁路营运的自身特点,以及我国GSM-R网发展的实际需要。
本测试方法中无线网络覆盖的测试方法部分是根据运输局《铁路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最小可用接收电平测量方法(V1.0)》制订的;列控电路数据QoS指标的测试方法部分是根据国际铁路联盟(UIC)的《ERTMS/GSM-R Quality of Service Test Specification V1.2g》制订的,在技术内容及编写规则上与之等效。
本测试方法系首次编制。在执行过程中,各单位若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交起草单位中铁电化集团北京电信研究试验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市丰台区万寿路南口金家村1号,100036),并抄送铁道部科技司(北京市复兴路10号,100084),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技术条件由铁道部组织编制并负责解释。
本测试方法主编单位:中铁电化集团北京电信研究试验中心有限公司。
本测试方法参编单位:铁道科学研究院,通号公司上海工程公司,北电网络(中国)有限公司,西门子通信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本测试方法主要起草人:林木,吴书伟,唐剑群,翟旺勋。
II
GSM-R数字移动通信网无线场强覆盖和QoS测试方法(V1.0)
1 范围
本测试方法规定了中国铁路GSM-R数字移动通信网(以下简称“GSM-R网”)的无线网络覆盖和服务质量(QoS)指标的测试方法及测试要求。
本测试方法适用于中国铁路GSM-R网的网络建设、验收和维护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测试方法的引用而成为本测试方法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测试方法,然而,鼓励根据本测试方法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测试方法。
科技运[2006]120号 《GSM-R数字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报批稿) 《铁路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最小可用接收电平测量方法(V1.0)》 UIC Project EIREN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 7.0 (on 17 May 2006) UIC Project EIRENE System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 15.0 (on 17 May 2006) UIC ERTMS/ETCS-Class 1 Interfaces Class 1 Requirements SUBSET-093
V2.3.0 (on 10 Oct 2005)
ERTMS/GSM-R Quality of Service Test Specification V1.2g 3 术语和缩略语
3.1 术语
(1)最小可用接收电平:确保铁路GSM-R数字移动通信在具有一定的系统可靠性和服务质量的条件下,在机车车顶天线处所需的最小端电压。
(2)IGSM(T)接口:列控系统与GSM-R网络在移动用户端的接口。 (3)IFIX(T) 接口:列控系统与GSM-R网络在固定端的接口。 (4)IUm接口:GSM-R网络的无线接口。
(5)服务质量:指网络向用户提供各种业务的质量水平,可用反映网络提供通信能力的端到端性能的一系列指标来衡量。
(6)用户:特指用于测试的用户。
(7)最大允许呼叫(连接)接入时间:发起呼叫(连接)建立请求至呼叫(连接)建立成功之间允许的最大接入时间,超过该时间则认为本次呼叫(连接)建立失败。
(8)保持时间:连接建立成功后至本次通信结束的时间。
(9)间隔时间:本次连接结束后至发起下次连接的时间或连接中断后至发起下次连接的时间。 3.2 缩略语 英文缩写 英文解释 BCCH BTS
Broadcast Control Channel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中文解释 广播控制信道 基站收/发信机
1
CRC CS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ircuit Switch
循环冗余校验 电路交换
增强多优先级与强插和强拆 欧洲铁路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网络 欧洲铁路交通管理系统 欧洲列车控制系统 固定用户接入交换机 功能号码 固定终端 文件传输协议 GPRS网关支持节点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全球定位系统 综合业务数字网 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台
移动台国际ISDN号码 公用移动网络 基群速率接口 分组域交换 服务质量
GPRS服务支持节点 用户识别模块 用户数据协议 语音组呼叫业务 电压驻波比
eMLPP enhanced Multi-level Precedence and Pre-emption EIRENE European Integrated Railway Radio Enhanced Network ERTMS European Railway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 ETCS FAS FN FT FTP GGSN GPRS GPS ISDN MS PLMN PRI PS QoS SGSN SIM UDP VGCS VSWR 4 总则
European Train Control System Fixed Access Switching Functional Number Fixed Termin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
Gateway GPRS Supporting Node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Mobile Station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 Primary rate interface Packet Switch Quality of Service
Serving GPRS Supporting Node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User Data Protocol Voice Group Call Service Voltage Standing Wave Ratio
GSM-R GSM for Railways
MSISDN Mobile Station International ISDN Number
4.1 本测试方法主要依据中国铁路通信发展技术政策而制定,遵循科学性、经济性、实用性、有效性的原则。
4.2 GSM-R无线网络覆盖和服务质量(QoS)测试应密切结合中国铁路发展的实际,满足铁路运输需要,做到安全可靠、经济适用、技术先进、高效畅通。
4.3 GSM-R设备应符合铁道部及相关行业颁发的技术规范。
4.4 GSM-R无线网络覆盖和服务质量(QoS)测试前,不同厂家的设备应做到互联互通,保证全网设备稳定可靠。
4.5 GSM-R无线网络覆盖和服务质量(QoS)测试前,GSM-R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内电磁兼容测试应已完成并符合要求。
4.6 GSM-R服务质量(QoS)测试前,网络应开启空中接口的鉴权功能,具备条件时应采用专用测试号码,以免影响测试和网络的正常运行。 5 GSM-R 无线网络场强覆盖测试方法 5.1 指标定义
2
无线网络场强覆盖指标用机车车顶全向接收天线的输入端射频信号最小可用接收电平Prmin(dBm)描述。覆盖概率指在一定的地点间隔内(100m)测试的电平值大于或等于规定的Prmin的概率不小于规定的值。
5.2 仪器设备要求 5.2.1 基本要求
(1)GSM-R无线网络场强覆盖测试仪器主要由测试接收机及天馈系统、测距单元、测试用计算机以及相关测试软件组成。
(2)测试仪器设备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并能适应测试车厢的工作环境。 5.2.2 主要技术指标要求 5.2.2.1 测试接收机
(1)频率范围:930~934MHz。 (2)频率误差:±2kHz。
(3)电平测量范围:-110~-30dBm。 (4)测量误差: ±1dB。
(5)检波方式:峰值(PEAK)。 (6)输入阻抗:50Ω。
(7)采样速率:满足对单个频率的4cm取样要求。 5.2.2.2 天馈
(1)GSM-R网络场强测试采用全向天线。 (2)测试用天馈系统VSWR小于1.5。
(3)天线安装在测试车车顶较空旷的位置。 (4)天馈系统总衰减不大于±1dB。 5.2.2.3 测试用计算机
(1)CPU主频:1.5GHz以上。 (2)内存:256MHz以上。 (3)硬盘:20G以上。 5.2.2.4 轮轴测距单元
(1)能够提供4cm、10cm等取样间隔的脉冲输出。 (2)系统稳定、可靠。 5.2.3 其它要求
测试工作在测试车厢内进行。车厢内应能提供200~240V、50~60Hz的交流电源。 5.3 测试结构
场强覆盖测试设备连接图如图1所示。
天线 测距单元 测试接收机 计算机 图1 场强覆盖测试设备连接图
5.4 预置条件
(1)场强覆盖调整已经完毕,网络设备正常运行。
3
(2)区间中继设备最终调试完成。
(3)同频干扰信号清除完毕或不对测试结果造成干扰。
(4)全线基站的位置信息,频率信息,包括GPS位置信息和公里标信息应正确无误。 (5)测量仪器必须在计量校准周期内。
(6)测试前应对天馈系统进行测试或采用其他措施进行验证,并应对测距单元进行校准。 (7)测试电缆的连接应牢固可靠。 5.5 测试方法
(1)测试过程应覆盖整个测试区段内的所有基站(或小区)。
(2)测试接收机的测试频率与被测基站(或小区)的BCCH载频一致,测试带宽为200kHz。 (3)测试启动后,整个测试过程应自动化。
测试过程中测距单元应对列车的位置进行定位,测试接收机由测距单元的脉冲输出触发场强测试,并对单个频点每4cm(或10cm)采样一次,测试计算机采集测试接收机的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4)测试过程中应依照地面铁路沿线的公里标或其他位置信息(如车站、基站的GPS信息)对自动测试系统的距离信息进行校准。
(5)测试过程中,测试系统对测试数据的处理:
a.以100米为一个统计样本区间,统计样本区间应连续。
b.在一个统计样本区间内,按规定的地点概率(如95%)进行处理:剔除该区间内小于(1-规定的地点概率)(如5%)的低信号电平值,取其余满足规定地点概率(如95%)内的最低信号电平值作为该样本区间的概率统计值。
c.依据统计后的场强值和相关位置信息绘出场强曲线图(场强覆盖曲线图参考附录B1)。 5.6 测试说明
5.6.1 单个基站(或小区)的场强测试范围
(1)对于单个基站/小区的覆盖:一般情况下,单个基站(或小区)的场强测试范围应以该基站(或小区)的前两个基站(或小区)天线所在的位置为起点,以该基站(或小区)的后两个基站(或小区)天线所在的位置为终点,如图2,C基站(或小区)的场强测试范围应是AE。
(2)对于市区内和工程起、止点的基站(或小区)的场强测试范围,以设计文件为准。
A B C D E 图2 C基站/小区的场强测试范围
5.6.2 在条件允许时,可进行多次测试,并可考虑将多次测试的统计值取平均值并绘成统计平均值的场强曲线图,以减少误差。
5.6.3 在轮轴测距单元故障时,可降级选用GPS来做测距系统。标题要做调整
(1)测试接收机按时间触发来测试场强,但须保证两次取样的间隔内列车行进的距离不大于4cm。 (2)对于列车通过隧道无法接收到GPS信息时,可按进隧道前的速度匀速测距。
(3)将每100米统计样本区间内所有测试到的场强值按5.4(5)的处理方法进行统计,并绘成曲线。 (4)测试过程中应依照地面铁路沿线的公里标或其他位置信息(如车站、基站的GPS信息)对自动测试系统的距离信息进行校准。
4
6 GSM-R网络话音业务QoS指标测试方法
6.1 端到端连接建立时间 6.1.1 铁路紧急呼叫 6.1.1.1 指标定义
移动终端从发起紧急呼叫请求到呼叫成功建立之间的时间间隔。 6.1.1.2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包括测试控制部分、测试终端和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线等。 (1)测试终端应采用发射功率为8W的测试模块。
(2)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馈线系统总衰减不大于±3dB。 6.1.1.3 测试结构
测试结构如图3所示。
Um 测试控 制部分 测试终端 GSM-R网络 Igsm Ium
图3 铁路紧急呼叫连接建立时间测试结构图
6.1.1.4 预置条件
测试用户开通铁路紧急呼叫业务并附着在GSM-R网络且处于空闲状态。 6.1.1.5 测试方法
(1)测试接口为Igsm接口,测试点为Ium接口;
(2)该项测试采用动态测试,测试按照实际运营车速进行。测试应覆盖本工程内所有区间线路,每个小区至少包含3个测试样本,测试总样本数应不小于100次;
(3)通过测试控制部分控制测试终端自动拨叫发起铁路紧急呼叫;
(4)设置最大允许呼叫接入时间和通话保持时间。最大允许呼叫接入时间设为15 秒,通话保持时间设为5秒,通话结束后测试主叫方主动释放呼叫;
(5)一次通话结束后,测试终端应在一定的时间后自动重新发起呼叫,两次呼叫间隔时间推荐为30秒;
(6)若呼叫未能成功建立,测试终端在一定的间隔时间后自动发起新的呼叫,间隔时间可设为30秒;
(7)测试数据的获取及数据处理:
a.测试系统获取测试终端的Um接口信令;
b.单次呼叫建立时间=time(connect)-time(channel request/CM service request); c.统计每个成功呼叫的呼叫建立时间和呼叫成功建立的总次数; d.剔除小区重选及其他异常情况下的呼叫。 6.1.1.6 统计方法
(1) 呼叫建立时间小于2秒的百分比=呼叫建立时间小于2秒的次数/呼叫成功建立的次数×100% (2) 呼叫建立时间小于3秒的百分比=呼叫建立时间小于3秒的次数/呼叫成功建立的次数×100% 6.1.2 同一区域内司机间的组呼
5
6.1.2.1 指标定义
移动终端从发起组呼请求到呼叫成功建立之间的时间间隔。 6.1.2.2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包括测试控制部分、测试终端和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线等。 (1)测试终端应采用发射功率为8W的测试模块。
(2)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馈线系统总衰减不大于±3dB。 6.1.2.3 测试结构
测试结构如图4所示。
Um 测试控 制部分 测试终端 GSM-R网络 其它终端 Igsm Ium
图4 同一区域内司机间的组呼连接建立时间测试结构图
6.1.2.4 预置条件
测试用户开通相应组呼业务并附着在GSM-R网络且处于空闲状态。 6.1.2.5 测试方法
(1)测试接口为Igsm接口,测试点为Ium接口;
(2)该项测试采用动态测试,测试按照实际运营车速进行,测试应覆盖本工程内所有区间线路,应保证每个小区至少包含3个测试样本,测试总样本数应不小于100次;
(3)通过测试控制部分控制测试终端自动拨叫发起组呼;
(4)设置最大允许呼叫接入时间和通话保持时间。最大允许呼叫接入时间设为15 秒,通话保持时间设为5秒,通话结束后测试主叫方主动释放呼叫;
(5)一次通话结束后,测试终端应在一定的时间后自动重新发起呼叫,两次呼叫间隔时间推荐为30秒;
(6)若呼叫未能成功建立,测试终端在一定的间隔时间后自动发起新的呼叫,间隔时间可设为30秒;
(7)测试数据的获取及数据处理:
a.测试系统获取测试终端的Um接口上信令;
b.单次呼叫建立时间=time(connect)-time(channel request/CM service request); c.统计每个成功呼叫的呼叫建立时间时间和呼叫成功建立的总次数; d.剔除小区重选及其他异常情况下的呼叫。 6.1.2.6 统计方法
呼叫建立时间小于5秒的百分比=呼叫建立时间小于5秒的次数/呼叫成功建立的次数×100%。 6.1.3 MS-FT的运营呼叫 6.1.3.1 指标定义
移动终端从发起呼叫请求到呼叫成功建立之间的时间间隔。 6.1.3.2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包括测试控制部分、测试终端和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线等。
6
(1)测试终端应采用发射功率为8W的测试模块。(2)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馈线系统总衰减不大于±3dB。
6.1.3.3 测试结构
测试结构如如图5所示:
Um 测试控 制部分 GSM-R 测试终端 网络 FAS 固定终端 测试控 制部分 Igsm Ium PRI Ifix 图5 MS-FT运营呼叫连接建立时间测试结构图 6.1.3.4 预置条件
(1)测试用户附着在GSM-R网络且处于空闲状态; (2)被叫固定端设置为无延迟自动应答。 6.1.3.5 测试方法
(1)测试接口为Igsm和Ifix接口,测试点Ium接口;
(2)该项测试采用动态测试,测试按照实际运营车速进行,测试应覆盖本工程内所有区间线路,应保证每个小区至少包含3个测试样本,测试总样本数应不小于100次;
(3)通过测试控制部分控制测试终端自动拨叫固定用户的ISDN号/功能号/短号码发起呼叫;(ISDN号码寻址/位置寻址/VGCS)
(4)设置最大允许呼叫接入时间和通话保持时间。最大允许呼叫接入时间设为15 秒,通话保持时间设为5秒,通话结束后测试主叫方主动释放呼叫;
(5)一次通话结束后,测试终端应在一定的时间后自动重新发起呼叫,两次呼叫间隔时间推荐为30秒;
(6)若呼叫未能成功建立,测试终端在一定的间隔时间后自动发起新的呼叫,间隔时间可设为30秒;
(7)测试数据的获取及数据处理:
a.测试系统获取测试终端的Um接口上信令;
b.单次呼叫建立时间=time(connect)-time(channel request/CM service request); c.统计每个成功呼叫的呼叫建立时间和呼叫成功建立的总次数; d.剔除小区重选及其他异常情况下的呼叫。 6.1.3.6 统计方法
(1)呼叫建立时间小于5秒的百分比=呼叫建立时间小于5秒的次数/呼叫成功建立的次数×100%; (2)呼叫建立时间小于7.5秒的百分比=呼叫建立时间小于7.5秒的次数/呼叫成功建立的次数×100%。
6.1.4 FT-MS的运营呼叫 6.1.4.1 指标定义
固定终端从发起呼叫请求到呼叫成功建立之间的时间间隔。 6.1.4.2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包括测试控制部分、测试终端和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线等。
7
(1)测试终端应采用发射功率为8W的测试模块。
(2)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馈线系统总衰减不大于±3dB。 6.1.4.3 测试结构
测试结构如图6所示。
Um 测试控 制部分 GSM-R 测试终端 网络 FAS 固定终端 测试控 制部分 Igsm Ium PRI Ifix 图6 FT-MS运营呼叫连接建立时间测试结构图 6.1.4.4 预置条件
(1)测试被叫移动用户附着在GSM-R网络且处于空闲状态; (2)被叫在测试控制部分控制下无延迟地自动应答; 6.1.4.5 测试方法
(1)测试接口为Igsm和Ifix接口,测试点为PRI接口;
(2)该项测试采用动态测试,测试按照实际运营车速进行,测试应覆盖本工程内所有区间线路,应保证每个小区至少包含3个测试样本,测试总样本数应不小于100次;
(3)通过测试控制部分控制固定测试终端自动拨叫移动用户的MSISDN号/功能号发起呼叫;(MSISDN/功能寻址/VGCS)
(4)设置最大允许呼叫接入时间和通话保持时间。最大允许呼叫接入时间设为15 秒,通话保持时间设为5秒,通话结束后测试主叫方主动释放呼叫;
(5)一次通话结束后,测试终端应在一定的时间后自动重新发起呼叫,两次呼叫间隔时间推荐为30秒;
(6)若呼叫未能成功建立,测试终端在一定的间隔时间后自动发起下次呼叫,间隔时间可设为30秒;
(7)测试数据的获取及数据处理: a.测试系统获取PRI接口上信令;
b.单次呼叫建立时间=time(connect)-time(SET-UP)
c.统计每个成功呼叫的呼叫建立时间时间和呼叫成功建立的总次数; d.剔除小区重选及其他异常情况下的呼叫。 6.1.4.6 统计方法
(1)呼叫建立时间小于7秒的百分比=呼叫建立时间小于7秒的次数/呼叫成功建立的次数×100%; (2)呼叫建立时间小于10.5秒的百分比=呼叫建立时间小于10.5秒的次数/呼叫成功建立的次数×100%。
6.1.5 MS之间的运营呼叫 6.1.5.1 指标定义
移动终端从发起呼叫请求到呼叫成功建立之间的时间间隔。 6.1.5.2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包括测试控制部分、测试终端和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线等。
8
(1)测试终端应采用发射功率为8W的测试模块。
(2)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馈线系统总衰减不大于±3dB。 6.1.5.3 测试结构图如图7所示:
测试控 制部分 移动测 试终端 GSM-R 网络 移动测 试终端 测试控 制部分 Igsm1 Ium1 Ium2 Igsm2 图7 MS-MS的运营呼叫连接建立时间测试结构图
6.1.5.4 预置条件
(1)移动测试用户附着在GSM-R网络并处于空闲状态; (2)被叫移动用户在测试控制部分控制下无延迟自动应答; 6.1.5.5 测试方法
(1)测试接口为Igsm1和Igsm2接口,测试点Ium1接口;
(2)该项测试采用动态测试,测试按照实际运营车速进行,测试应覆盖本工程内所有区间线路,应保证每个小区至少包含3个测试样本,测试总样本数应不小于100次;
(3)通过测试控制部分控制测试终端自动拨叫被叫移动用户的MSISDN号/功能号,发起优先级为3级的运营呼叫;(MSISDN/功能寻址/VGCS)
(4)设置最大允许呼叫接入时间和通话保持时间。最大允许呼叫接入时间设为15 秒,通话保持时间为设5秒,通话结束后测试主叫方主动释放呼叫;
(5)一次通话结束后,测试终端应在一定的时间后自动重新发起呼叫,两次呼叫间隔时间推荐为30秒;
(6)若呼叫未能成功建立,测试终端在一定的间隔时间后自动重拨,间隔时间可设为30秒; (7)测试数据的获取及数据处理:
a.测试系统获取主叫测试终端的Um接口信令;
b.单次呼叫建立时间=time(connect)-time(Channel request/CM service request) c.统计每个成功呼叫的呼叫建立时间时间和呼叫成功建立的总次数; d.剔除小区重选及其他异常情况下的呼叫。 6.1.5.6 统计方法
(1)呼叫建立时间小于10秒的百分比=呼叫建立时间小于10秒的次数/呼叫成功建立的次数×100%;
(2)呼叫建立时间小于15秒的百分比=呼叫建立时间小于15秒的次数/呼叫成功建立的次数×100%。
6.1.6 低优先级呼叫 6.1.6.1 指标定义
移动终端从发起低优先级呼叫请求到呼叫成功建立之间的时间间隔。 6.1.6.2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包括测试控制部分、测试终端和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线等。 (1)测试终端应采用发射功率为8W的测试模块。
9
(2)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馈线系统总衰减不大于±3dB。 6.1.6.3 测试结构
测试结构如图7所示。 6.1.6.4 预置条件
(1)移动测试用户附着在GSM-R网络并处于空闲状态; (2)被叫移动用户在测试控制部分控制下无延迟自动应答; (3)设定测试用主、被叫的优先级均为4级; 6.1.6.5 测试方法
(1)测试接口为Igsm1和Igsm2接口,测试点Ium1接口;
(2)该项测试采用动态测试,测试按照实际运营车速进行,测试应覆盖本工程内所有区间线路,应保证每个小区至少包含3个测试样本,测试总样本数应不小于100次;
(3)通过测试控制部分控制测试终端自动拨叫被叫移动用户的MSISDN号,发起优先级为4级的运营呼叫;
(4)设置最大允许呼叫接入时间和通话保持时间。最大允许呼叫接入时间设为15 秒,通话保持时间设为5秒,通话结束后测试主叫方主动释放呼叫;
(5)一次通话结束后,测试终端应在一定的时间后自动重新发起呼叫,两次呼叫间隔时间推荐为30秒;
(6)若呼叫未能成功建立,测试终端在一定的间隔时间后自动发起新的呼叫,间隔时间可设为30秒;
(7)测试数据的获取及数据处理:
a.测试系统获取主叫测试终端的Um接口信令;
b.单次呼叫建立时间=time(connect)-time(Channel request/CM service request) c.统计每个成功呼叫的呼叫建立时间和呼叫成功建立的总次数; d.剔除小区重选及其他异常情况下的呼叫。 6.1.6.6 统计方法
(1)呼叫建立时间小于10秒的百分比=呼叫建立时间小于10秒的次数/呼叫成功建立的次数×100%;
(2)呼叫建立时间小于15秒的百分比=呼叫建立时间小于15秒的次数/呼叫成功建立的次数×100%。
6.2 连接建立失败概率 6.2.1 指标定义
不成功的呼叫建立次数与呼叫尝试总次数的比值。 6.2.2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包括测试控制部分、测试终端和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线等。 (1)测试终端应采用发射功率为8W的测试模块。
(2)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馈线系统总衰减不大于±3dB。 6.2.3 测试结构
各种呼叫的连接建立失败概率测试结构图参见相应的端到端连接建立时间的测试结构图。 6.2.4 预置条件
(1)测试移动用户附着在GSM-R网络并处于空闲状态; (2)被叫移用户在测试控制部分控制下无延迟自动应答; 6.2.5 测试方法
(1)呼叫的连接建立失败概率测试方法同端到端连接建立时间的测试方法; (2)测试用户主动释放连接不计算在内;
10
(3)统计呼叫建立失败的次数和呼叫尝试的总次数。本条放在6.2.6里面 6.2.6 统计方法
连接建立失败概率=呼叫建立失败的次数/总呼叫次数×100%。
6.3 越区切换中断时间及切换成功率 6.3.1 指标定义
越区切换中断时间指在越区切换时移动台由原小区通信链路切换至新小区通信链路通信中断的时间;切换成功率是成功切换的次数与总的切换尝试次数的比值。 6.3.2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包括测试控制部分、测试终端和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线等。 (1)测试终端应采用发射功率为8W的测试模块。
(2)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馈线系统总衰减不大于±3dB。 6.3.3 测试结构
测试结构如8所示:
测试控 制部分 移动测 试终端 GSM-R 网络 固定测 试终端 测试控 制部分 Igsm Ium PRI Ifix 图8 越区切换中断时间及切换成功率测试结构图
6.3.4 预置条件
移动测试用户附着在GSM-R网络并处于空闲状态。 6.3.5 测试方法
(1)测试接口为Igsm和Ifix接口,测试点为Ium.;
(2)该项测试采用动态测试,测试按照实际运营车速进行,测试应覆盖本工程内所有区间线路,测试越区切换尝试次数不小于200次;(是否有必要提每个切换区至少有3次切换样本?)
(3)通过测试控制部分控制测试终端自动拨叫被叫用户ISDN号/功能号码,发起优先级为3级的运营呼叫;
(4)设置通话时间为无限长;
(5)若测试中途掉话,测试终端应在一定的时间内重新发起呼叫,推荐为30秒; (6)测试数据的获取及数据处理:
a.测试系统获取主叫测试终端的Um接口信令;
b.测试终端收到一次handover command就统计为一次切换尝试;
c.测试终端在新信道上的physical info消息后收到UA消息,统计为一次切换成功; d.单次越区切换中断时间=time(handover complete)-time(handover command); e.统计越区切换中断时间、越区切换成功建立次数和越区切换尝试总次数。
6.3.6 统计方法
(1)越区切换中断时间小于0.5秒的百分比=越区切换中断时间小于0.5秒的次数/越区切换成功次数×100%。
(2)越区切换成功率=越区切换成功次数/越区切换尝试总次数×100%。 7 GSM-R网络电路数据业务QoS指标测试方法
11
7.1 连接建立时延 7.1.1 指标定义
连接请求方从发起连接请求到收到连接已成功建立的指示之间的时间间隔。 7.1.2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包括测试控制部分、测试终端和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线等。 (1)测试终端应采用发射功率为8W的测试模块。
(2)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馈线系统总衰减不大于±3dB。 7.1.3 测试结构
图9 连接建立时延测试结构图
7.1.4 预置条件
(1)测试SIM卡开通列控数据传输业务所需的电路数据业务(9.6kb/s,异步,透明,优先级1级); (2)测试终端须为被测网络的合法列控数据用户并处于空闲状态,且该测试用户处于归属PLMN,被叫应能无延迟自动应答;
(3)该号码为测试号码,所开通业务不受其他与测试无关呼叫的影响(例如紧急呼叫,组呼)。 7.1.5 测试方法
(1)测试接口在IGSM(T)和IFIX(T) ,测试点在IGSM(T);
(2)该项测试采用动态测试,测试按照实际运营车速进行,测试应覆盖本工程内所有区间线路,应保证每个小区至少包含3个测试样本,测试总样本数应不小于100次;
(3)测试时设置最大允许连接接入时间、保持时间和间隔时间,推荐的典型值:最大允许连接接入时间10秒,保持时间5秒,间隔时间30秒;
(4)测试软件控制测试终端自动发起连接,仅用ISDN号进行拨叫测试(不使用功能号); (5)在IGSM(T)接口通过向测试终端发送ATDxxx命令开始测试,计时从IGSM(T) 接口发送ATDxxx命令开始到连接成功建立消息connect yyy结束,或从IGSM(T) 接口发送ATDxxx命令开始到电路109(DCD)管脚变为“on”状态结束,取这两个时间间隔中的较大者;
(6)只对连接成功情况下的建立时延进行统计; (7)不考虑ETSI定义的呼叫重建。 7.1.6 统计方法
(1) 呼叫建立时间小于8.5秒的百分比=呼叫建立时间小于8.5秒的次数/呼叫成功建立的次数
×100%
(2) 呼叫建立时间小于10秒的百分比=呼叫建立时间小于10秒的次数/呼叫成功建立的次数
×100% 7.2 连接建立失败概率
7.2.1 指标定义
连接建立失败次数与连接建立请求总次数之比值。 7.2.2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包括测试控制部分、测试终端和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线等。
12
(1)测试终端应采用发射功率为8W的测试模块。
(2)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馈线系统总衰减不大于±3dB。 7.2.3 测试结构
测试结构如图9所示。 7.2.4 预置条件
(1)测试SIM卡开通列控数据传输业务所需的电路数据业务(9.6k/s,异步,透明,优先级1级); (2)测试终端须为被测网络的合法列控数据用户并处于空闲状态,且该测试用户处于归属PLMN,被叫应能无延迟自动应答;
(3)该号码为测试号码,所开通业务不受其他与测试无关呼叫的影响(例如紧急呼叫,组呼)。 7.2.5 测试方法
(1)测试接口在IGSM(T)和IFIX(T),测试点在IGSM(T);
(2)该项测试采用动态测试,测试按照实际运营车速进行,测试应覆盖本工程内所有区间线路,应保证每个小区至少包含3个测试样本,测试总样本数应不小于1078次;
(3)测试时设置最大允许连接接入时间、保持时间和间隔时间,推荐的典型值:最大允许连接接入时间10秒,保持时间5秒,间隔时间30秒;
(4)用户在连接成功建立之前或者设置的最大允许连接接入时间内不能主动释放连接。
(5)出现下列事件之一,均被计为是一次连接建立失败(在连接重新建立之前,若出现下述事件的多个,只计算为一次连接建立失败):
a.连接虽然建立,但是超过设置的最大允许连接接入时间;
b.在设置的最大允许连接接入时间内既没有连接成功建立的标识也没有连接建立失败的标识; c.当测试终端接收到连接建立成功的标识(connect或者DCD),立即在双向(上行/下行)发送小数据单元,来确认连接确实已经成功建立。如果在IGSM(T)或者IFIX没有收到数据,则认为本次连接建立失败;
d.所有响应不是connect yyy 的情况(由业务用户引起的连接失败除外); (6)统计所有连接建立请求的次数和连接建立失败的次数。 7.2.6 统计方法
连接建立失败概率=连接建立失败次数/连接建立总尝试次数×100% 7.3 链路断开(失效)概率 7.3.1 指标定义
在累积的连接保持时间内非主动释放的累积次数。 7.3.2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包括测试控制部分、测试终端和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线等。 (1)测试终端应采用发射功率为8W的测试模块。
(2)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馈线系统总衰减不大于±3dB。 7.3.3 测试结构
测试结构如图9。 7.3.4 预置条件
(1)测试SIM卡开通列控数据传输业务所需的电路数据业务(9.6kb/s,异步,透明,优先级1级); (2)测试终端须为被测网络的合法列控数据用户并处于空闲状态,且该测试用户处于归属PLMN,被叫应能自动应答;
(3)该号码为测试号码,所开通业务不受其他与测试无关呼叫的影响(例如紧急呼叫,组呼)。 7.3.5 测试方法
(1)测试接口在IGSM(T)和IFIX(T),测试点在IGSM(T);
(2)该项测试采用动态测试,测试按照实际运营车速进行,测试应覆盖本工程内所有区间线路,
13
推荐最小测试时长为300小时; (UIC算的时候都受哪些因素影响?短线路难满足时间要求,马处建议京津线100小时且N个往返)
(3)测试时设置最大允许连接接入时间、保持时间和间隔时间,推荐的典型值:最大允许连接接入时间10秒,保持时间不小于5分钟,间隔时间30秒;
(4)在IGSM(T)接口,出现下列事件之一,均被认为一次链路失效(在连接重新建立之前,若出现下述事件的多个,只计算为一次连接链路失效):
a.出现ERROR标识;
b.电路传送管脚109(DCD)变为“OFF”状态; c.出现NO CARRIER标识; d.在上下行任一方向上连续的端到端数据传输由非主动原因引起的中断,且该中断在一定时间(典型值10s)内没有恢复;
(5)由用户自己主动造成的连接断开不应计算在内; (6)总的连接保持时间为多次连接保持时间的累积。 7.3.6 统计方法
链路断开(失效)概率=链路断开(失效)次数/总测试时长(小时)×100% 7.4 用户数据帧传送时延 7.4.1 指标定义
用户数据帧发起传送请求到该用户数据帧成功传送之间的时间间隔。 7.4.2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包括测试控制部分、测试终端和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线等。 (1)测试终端应采用发射功率为8W的测试模块。
(2)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馈线系统总衰减不大于±3dB。 7.4.3 测试结构
测试结构如图9所示。 7.4.4 预置条件
(1)测试SIM卡开通列控数据传输业务所需的电路数据业务(9.6kb/s,异步,透明,优先级1级); (2)测试终端须为被测网络的合法列控数据用户并处于空闲状态,且该测试用户处于归属PLMN; (3)该号码为测试号码,所开通业务不受其他与测试无关呼叫的影响(例如紧急呼叫,组呼); (4)地面固定端应能将收到的数据帧环回转发给发送端,其转发反应时间应尽可能小甚至可以忽略;
7.4.5 测试方法
(1)测试接口在IGSM(T)和IFIX(T),测试点在IGSM(T);
(2)该项测试采用动态测试,测试按照实际运营车速进行,测试应覆盖本工程内所有区间线路,测试总帧数应不小于100个;
(3)测试终端发起数据呼叫,连接建立后,地面固定端将收到的数据帧环回转发给发送端,通过发送和接收ASCII码的数据帧实现测试,测试数据帧长为30字节;
(4)在IGSM(T)接口,用开始传送用户数据帧(发送数据帧的第一比特)到接收完从固定测试端返回来的同一数据帧(接收完数据帧的最后一个比特)的时间间隔的一半作为用户数据帧的传送时延;
(5)只统计成功接收到的数据帧(接收到的数据帧的信息单元带正确的CRC校验和)的传送时延。 7.4.6 统计方法
用户数据帧传送时延<0.5秒的百分比=数据帧传送时延<0.5秒的帧数/成功传送的总的数据帧数×100%
7.5 传输干扰时间、传输无差错时间 7.5.1 指标定义
14
(1)传输无差错时间TREC:从出现第一个无错的数据帧开始计时到出现第一个出错的数据帧结束; (2) 传输干扰时间TTI:从第一个出错的数据帧出现开始计时到出现第一个无错的数据帧时结束; 出错的数据帧是指接收到的30字节的数据帧中至少有一个比特与发送的数据帧不一致; 无错的数据帧是指接收到的30字节的数据帧中完全一致。 7.5.2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包括测试控制部分、测试终端和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线等。 (1)测试终端应采用发射功率为8W的测试模块。
(2)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馈线系统总衰减不大于±3dB。 7.5.3 测试结构
测试结构如图9。 7.5.4 预置条件
(1)测试SIM卡开通列控数据传输业务所需的电路数据业务(9.6kb/s,异步,透明,优先级1级); (2)测试终端须为被测网络的合法列控数据用户并处于空闲状态,且该测试用户处于归属PLMN; (3)该号码为测试号码,所开通业务不受其他与测试无关呼叫的影响(例如紧急呼叫,组呼); (4)地面固定端应能分别发送和接收数据帧,且能将接收到的数据帧存储成文件; 7.5.5 测试方法
(1)测量接口是IGSM(T)和IFIX(T),测量点在IGSM(T)和IFIX(T)两个接口;
(2)该项测试采用动态测试,测试按照实际运营车速进行,测试应覆盖本工程内所有区间线路,测试帧数应不小于1500帧/公里;
(3)测试终端发起数据呼叫,连接建立后,通过测试终端发送和接收ASCII码的数据帧(格式详见附录B2)实现对TTI和 TREC的测试,在发送方和接收方都将发送和接收的数据帧存储成文件;
(4)接收端应与发送数据帧同步,传输干扰时间和传输无差错时间的测试都以接收端做时间参考。只有在数据帧序号被证实后,才进行测试结果的更新;
(5)测试系统通过比较分析发送和接收文件的差异或者检验接收到的数据的CRC的错误情况来得出结果;TTI和TREC应包含所有测试区域的测试数据;
(6)若恢复时段小于一个指定的时间(5个数据帧),则该段时间与其前后的干扰时间一起整个计为一个干扰时间段TTI(详见附录B3);
(7)链路失效之前的最后一个连续干扰时间不参与TTI的计算;
(8)TTI和 TREC的测试应采用上下行(MS-FT、FT-MS)分别进行测试,数据帧的发送间隔应较小,两个连续数据帧的发送间隔不大于10ms,上下行的测试可根据测试终端收发数据的能力同时进行;
(9)TREC根据铁路线的布局(例如连续隧道内要求较小的小区覆盖)可放松到18s。 7.5.6 统计方法
PERCTI_D_0.8??SamplesT?0.8sec ?All_samplesTTITITITIPERCTI_1SamplesT?1sec? ?All_samplesT?PERCREC_20??SamplesT?20sec ?All_samplesTRECRECRECRECPERCREC_7SamplesT?7sec? ?All_samplesT?15
7.6 网络注册时延 7.6.1 指标定义
发起网络注册请求命令“+COPS=1,2, network2select”到收到已成功注册GSM-R网络的标志“+CREG:1”或者 “+CREG:5”之间的时间间隔。 7.6.2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包括测试控制部分、测试终端和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线等。 (1)测试终端应采用发射功率为8W的测试模块。
(2)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馈线系统总衰减不大于±3dB。 7.6.3 测试结构
测试结构如图9。 7.6.4 预置条件
(1)测试SIM卡开通列控数据传输业务所需的电路数据业务(9.6kb/s,异步,透明,优先级1级); (2)测试终端须为被测网络的合法列控数据用户并处于空闲状态,且该测试用户处于归属PLMN或漫游PLMN;
(3)该号码为测试号码,所开通业务不受其他与测试无关呼叫的影响(例如紧急呼叫,组呼); 7.6.5 测试方法
(1)测试接口和测试点都是IGSM(T);
(2)该项测试采用静态测试,测试总样本数应不小于100次;
(3)通过手控模式控制测试终端注册到该用户无权漫游上的网络,注册失败后控制测试终端手控模式注册到被测网络;
(4)在IGSM(T)接口计算从传送“+COPS=1,2,network2select”命令到出现“+CREG=1” 或者 “+CREG=5”之间的时间间隔(注意:“+CREG=1”适用于归属PLMN,“+CREG=5”适用于漫游PLMN)。
(5)在跨越漫游网络的边界处,进出网络的两方向都应按照上述方案进行测试:
向外跨越边界时,“network2select”=Visited PLMN; 向内跨越边界时,“network2select”=Home PLMN。
7.6.6 统计方法:
(1)网络注册时延≤30秒的百分比=网络注册时延≤30秒的注册次数/总成功注册次数×100% (2)网络注册时延≤35秒的百分比=网络注册时延≤35秒的注册次数/总成功注册次数×100% (3)网络注册时延≤40秒的百分比=网络注册时延≤40秒的注册次数/总成功注册次数×100% 7.7 数据最大端到端延迟/数据平均端到端延迟(非列控) 参见7.4用户数据帧传输时延 8 GSM-R网络通用分组无线数据业务QoS指标测试方法
8.1 数据传送时延 8.1.1 指标定义
数据包在GSM-R网络中的传送时延,从移动端发起数据包传送请求到该端到端的用户数据帧已经成功传送到GGSN的Gi端的时间间隔。 8.1.2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包括测试控制部分、测试终端、Gi接口的测试服务器和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线等。 (1)测试终端应采用发射功率为8W的测试模块。
(2)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馈线系统总衰减不大于±3dB。 8.1.3 测试结构图
测试结构如图10所示。
16
测试控 制部分 移动测 试终端 GSM-R 网络 SGSN GGSN Igsm Um 图10 GPRS 数据传送时延测试结构图 Gi 8.1.4 预置条件
(1)测试SIM卡仅开通与测试项目相关的业务,避免测试过程受影响; (2)测试终端具有GPRS功能并附着在GPRS网络。 (3)测试移动用户处于就绪状态。
(4)无线编码方式、信道配置方式、模式与网络配置保持一致。 8.1.5 测试方法
(1)测试接口是IGSM(T) 和Gi接口,测试点是IGSM(T);
(2)该项测试采用动态测试,测试按照实际运营车速进行,测试应覆盖本工程内所有区间线路; (3)测试过程通过发送和接收一定长度的UDP数据包来实现,鉴于测试的可操作性,建议采用环回的方法来测试GPRS数据的时延;
(4)在与GGSN接口相连的Gi接口连接固定测试端,测试固定端应能将收到的数据帧环回转发给发送端,测试用的环回固定端的转发反应时间应尽可能小甚至可以忽略;
(5)在IGSM(T)接口,用开始传送用户数据帧(发送数据帧的第一比特)到接收完从固定测试端返回来的同一数据块(接收完数据帧的最后一个比特)的时间间隔的一半作为用户数据帧的传送时延;
(6)分别发送包长为128字节和1024字节的数据包,统计各个数据包的传送时间; (7)只统计那些被成功接收的数据帧的传送时延。 8.1.6 统计方法
(1)数据传输时延时延<0.5秒的百分比=传输时延时延<0.5秒的包数/总成功传送的包数×100%; (2)数据传输时延时延<5秒的百分比=传输时延时延<5秒的包数/总成功传送的包数×100%; (3)数据传输时延时延<50秒的百分比=传输时延时延<50秒的包数/总成功传送的包数×100%; (4)平均包传输时延=成功传送的包传输时延的总和/成功传送的总包数,128和1024字节分别统计。
8.2 UDP数据丢包率(ICMP是不是UDP,增加SDU丢包率测不测、测试方法怎么定?UDP丢包率用不用PING的方式?) 8.2.1 指标定义
UDP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未成功传送的概率。 8.2.2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包括测试控制部分、测试终端、Gi接口的测试服务器和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线等。 (1)测试终端应采用发射功率为8W的测试模块。
(2)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馈线系统总衰减不大于±3dB。 8.2.3 测试结构
测试结构见图10。 8.2.4 预置条件
(1)测试SIM卡仅开通与测试项目相关的业务,避免测试过程受影响;
17
(2)测试终端具有GPRS功能并附着在GPRS网络; (3)测试移动用户处于就绪状态;
(4)无线编码方式、信道配置方式、模式与设计的配置保持一致。 8.2.5 测试方法
(1)测试接口是IGSM(T) 和Gi接口,测试点是IGSM(T)和Gi接口;
(2)该项测试采用动态测试,测试按照实际运营车速进行,测试应覆盖本工程内所有区间线路; (3)测试过程通过发送和接收一定长度的的数据包来实现; (4)在与GGSN接口相连的Gi接口连接固定测试端;
(5)在发送方和接受方(IGSM(T)和IFIX(T))都应将发送和接收的数据流存储成文件。通过比较分析发送和接收文件的差异或者检验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序号和数据的CRC的错误情况获得结果;
(6)分别发送包长为128字节和1024字节的数据包,统计各种包长的的数据的丢包率。 8.2.6 统计方法
UDP数据丢包率=丢失的UDP数据包个数/发送UDP数据包总个数×100%。 8.3 数据吞吐量 8.3.1 指标定义
表示无线信道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数据量。 8.3.2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包括测试控制部分、测试终端、Gi接口的测试服务器和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线等。 (1)测试终端应采用发射功率为8W的测试模块。
(2)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天馈线系统总衰减不大于±3dB。 8.3.3 测试结构
测试结构见图10。 8.3.4 预置条件
(1)测试SIM卡仅开通与测试项目相关的业务,避免测试过程受影响; (2)测试终端具有GPRS功能并附着在GPRS网络。 (3)测试移动用户处于就绪状态。
(4)无线编码方式、信道配置方式、模式与网络配置保持一致。 8.3.5 测试方法
(1)测试接口是IGSM(T) 和Gi接口,测试点是IGSM(T)和Gi接口; (2)该项测试采用静态测试;
(3)吞吐量分为峰值吞吐量和平均吞吐量,上下行吞吐量分别进行测试;
(4) 在与GGSN接口相连的Gi接口连接固定测试端,将固定测试端安装一测试用FTP服务器。通过FTP下载来测试下行吞吐量,FTP上传来测试上行吞吐量;
(5)在IGSM(T) 接口处计算每秒通过的最大字节数和每小时的平均字节数。 8.3.6 统计方法
峰值吞吐量=单位时间内的最大传输的字节数;
平均吞吐量=总的传送的字节数/总的传送时间(小时)。 9 GSM-R网络点对点短消息业务QoS指标测试方法
9.1 移动点对点短消息发送成功率 9.1.1 指标定义
短消息被接收方成功接收的次数与发送方发送短消息的次数之比。 9.1.2 仪器设备
(1)具备短消息功能的测试手机
18
(2)秒表 9.1.3 测试结构
测试结图如图11所示。
移动测 试终端 GSM-R 网络 移动测 试终端 Um1 Um2
图11 短消息测试结构图 9.1.4 预置条件
(1)每次向被叫发短消息前都应确保被叫测试手机的短消息容量足够;
(2)每次发短消息测试前应保证各次测试的短消息的内容一致且短消息的长度不超过单条短消息的长度。
9.1.5 测试方法
(1)采用手机互发短消息的方法来实现点对点短消息成功率的测试。 (2)该项测试采用静态测试,测试总次数不小于100次;
(3)用发送手机给接收手机发送点对点短消息,以接收手机显示收到短消息提示作为短消息被成功接收的标志;
(4)短消息的内容可以为“中国铁路GSM-R网络点对点短消息发送成功率测试,本条是第XX条。”;
(5)出现以下情况任意一个,则认为点对点短消息发送失败: a.发送方显示“信息发送失败”;
b.发送方显示了“信息已发出”,但是接收方没有正确收到短消息;
c.虽然接收方接受到了短消息,但是接收方是在发送方显示“信息已发出”10分钟后才接收到短消息;
(6)统计发送方发送短消息的总次数和接收方成功接收到短消息的次数。 9.1.6 统计方法
点对点短消息发送成功率=短消息成功接收总次数/发送方发送短消息的总次数×100%。 9.2 点对点短消息发送时延 9.2.1 指标定义
点对点短消息从发送方成功发送到被接收方成功接收的时间间隔。 9.2.2 仪器设备
(1)有短消息功能的测试手机 (2)秒表 9.2.3 测试结构
测试结构如图11所示。 9.2.4 预置条件
(1)每次向被叫发短消息前都应确保被叫测试手机的短消息容量足够。
(2)每次发短消息测试前应保证各次测试的短消息的内容一致且短消息的长度不超过单条短消息的长度。
9.2.5 测试方法
19
(1)采用手机互发短消息的方法来实现点对点短消息发送时延的测试; (2)该项测试采用静态测试,测试总次数应不小于100次;
(3)用手机为另一手机发送点对点短消息,当发送方手机上显示“信息已发出”时,以此标记作为短消息发出的时间,计时开始;
(4)用发送手机给接收手机发送点对点短消息,以接收手机显示收到短消息提示作为短消息被成功接收的标志,计时结束;
(5)以(3)(4)的时间间隔作为单次短消息发送时延; (6)短消息的内容可以为“中国铁路GSM-R网络点对点短消息发送时延测试,本条是第XX条。”; (7)失败的短消息不参与短消息发送时延的统计。出现以下情况任意一个,则认为点对点短消息发送失败:
a.发送方显示“信息发送失败”;
b.发送方显示了“信息已发出”,但是接收方没有正确收到短消息;
c.虽然接收方接受到了短消息,但是接收方是在发送方显示“信息已发出”10分钟后才接收到短消息;
(8)统计各次成功接收的短消息的发送时延和接收方成功接收到短消息的次数。 9.2.6 统计方法
点对点短消息发送时延<3 分钟的百分比=点对点短消息发送时延<3 分钟的次数/点对点短消息成功发送的总次数×100%。
20
录 A 本测试方法用词说明
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允许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1
附
附录B 条文说明
1、网络场强覆盖图例
图B.1 C站场强覆盖曲线图
2、在传输干扰时间/无差错时间的测试中,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帧格式如下: 7E 随机净荷 序号 CRC-16 a.【7E】是数据帧开始标志字节; b.随机净载数据是25字节的随机净荷; c.序号是不同帧的标识,2字节;
d.CRC-16是用于在接收端校验数据的循环冗余校验位,2字节。
3、在传输干扰时间的测试中,若所传输数据帧恢复时段小于一个指定的时间(5个数据帧),则该段时间与其前后的干扰时间一起整个计为一个干扰时间段TTI,例:
图B.2传输干扰示意图
22
A.一个传输干扰时间段,第一个到最后一个出错的数据帧共2个; B.一个大于5帧的无错数据帧,TTI=2帧,TREC=6帧;
C.一个传输干扰时间段,第一个到最后一个出错的数据帧共2个;
D.一个小于5帧的无错数据帧,将D、C、E合并在一起计为一次传输干扰; E.一个独立的出错的数据帧;
F.回到大于5帧的无错数据帧,C+D+E仅计为一个TTI,TREC的计时直到出现下一个出错的数据帧结束。
4、进行GSM-R网络QoS指标测试时,可采用车载测距系统或GPS记录速度及位置信息。
23
A.一个传输干扰时间段,第一个到最后一个出错的数据帧共2个; B.一个大于5帧的无错数据帧,TTI=2帧,TREC=6帧;
C.一个传输干扰时间段,第一个到最后一个出错的数据帧共2个;
D.一个小于5帧的无错数据帧,将D、C、E合并在一起计为一次传输干扰; E.一个独立的出错的数据帧;
F.回到大于5帧的无错数据帧,C+D+E仅计为一个TTI,TREC的计时直到出现下一个出错的数据帧结束。
4、进行GSM-R网络QoS指标测试时,可采用车载测距系统或GPS记录速度及位置信息。
23
正在阅读:
070313 - GSM-R无线覆盖和服务质量(QoS)测试方法(评审稿)02-01
PDF文件加密方法04-23
群英会07-01
科学发展观之人与自然的关系06-30
Jane 简 爱 双语阅读10-29
传销犯罪的基本问题10-11
单桩静载试验在桩基设计中的重要性04-11
超市信息发布系统06-04
delphi 的api函数07-06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审稿
- 覆盖
- 无线
- 质量
- 测试
- 方法
- 070313
- 服务
- GSM
- QoS
- 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试题
- IELTS雅思 Task1小作文 常用句式短语精华总结
- 论语名句精选
- 财税实务青岛地税: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
- 解读《共产党宣言》
- 睢阳区信访局
-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思考题
- xxx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建设方案 - 图文
- 织金二中2018年3月份超市满意度调查问卷-默认报告
- 文学常识问答
- 科举制的弊立论
- 利用生物质年生产50万吨蒸汽用于集中供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安监总协调字〔2005〕125号《关于规范重大危险源监督与管理工作的通知》
-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培训考试卷(四套,含答案)
- 2014年中考物理实验操作考试题及评分细则--试题版1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理综化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 乐山市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美术摄影书法) 获 奖 名 单 - 图文
- 世界政治与经济课程结业论文
- 浙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练习题
- 第一册新概念 课后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