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思考题

更新时间:2023-10-31 08: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绪论

1、教育学(识记)

(1)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2)一门课程的名称;(3)一种教材的名称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识记)——教育问题 3、试述教育学创立的条件、标志和简要过程。 A、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1)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

(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3)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凝聚着好几代教育家的心血,最终使教育认识从教育术的阶段上升为教育学的阶段,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 B、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C、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 实验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 制度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

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是什么? A、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1)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反应者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深入的时期,也就是教育学研究最活跃的时期。

(2)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 (3)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1

(4)不同的教育学派在相同的教育问题上越来越难以取得共识,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科学声誉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B、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5、结合实际,说一说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哪些?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定义

从社会角度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2)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段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总结各种教育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2)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3)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3、教育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A、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特征:(1)教育水平低。(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B、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

2

奴隶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3)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1)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2)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3)教育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4)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5)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C、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1)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是普鲁士。(2)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3)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4)师生关系民主化。(5)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1)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2)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3)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4、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公共性: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

(2)生产性: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科学性: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4)未来性: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

(5)国际性: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

(6)终身性: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第二章学校

1、学校的定义: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3

2、学校制度的发展

3、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盈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4、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A、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B、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影响

(1)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不同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规定,从而形成不同的制度文化。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学校传统的形成受学生文化的影响较大,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 (2)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管理人员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5、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学工作管理(3)教务行政管理行(4)总务工作管理 6、管理的概念——所谓管理,是指管理者依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7、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2)法律方法(3)思想教育方法(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 8、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包括哪些方面?

国家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主要通过宏观的政策、法律、经费、督导等方法来进行控制和监督,主要包括: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 (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9、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务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学校目标的实现、学校气氛的营建、职权职责的明晰以及学校效能的发挥等几乎都取决于组织的沟通,因此,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 10、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学校的绩效只有经过评估才能量化并加以比较,才能成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因此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评估的总体目的在于提高绩效。

4

11、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A、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因为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系统地发挥主导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已经提出学生只有在学校中才能受到真正的教育。 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B、家庭是影响少年儿童发展的最初的也是重要的因素。

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形成的家庭特点,会极大地影响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孩子。国外学者把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分为如下四种类型:独裁型、保护型、和平共处型和合作型。其中合作型家庭最有利有孩子的成长。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有:(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C、对学生来说,对其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和大众传媒。 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1)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对青少年儿童实施、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2)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好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及节假日活动。(3)为学校培养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学生骨干,推动学校的课外活动,同时为国家积极发现和培养各方面专业人才。(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树立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观点。(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如设立校外青少年活动站,为儿童的校外活动提供场所,解决双职工子女的午饭问题等等。 12、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A、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有以下几类情况:

(1)一般性指导(2)针对性指导(3)分类指导(4)个别指导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 (1)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

(2)家长会。这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较为普通的方式。 (3)家长委员会。这是学校与家长相互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 B、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 (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5

教学模式的分类

1.关于教学模式的概括化研究

(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结构: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检查 (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

杜威设计教学法的一般进程: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的一般进程: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几次)→做出结论

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的一般进程: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 2.关于教学模式的全面化的研究

信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归纳思维模式、探究训练模式、先行组织概念模式、记忆模式、认知发展模式、生物科学探究模式

个人类的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群辩法模式、意识训练模式

社会类的教学模式:课堂会议模式、直率性训练模式、群体调查研究模式、角色扮演模式、法理学探究模式、研究室训练模式、社会探究模式、社会模拟模式

行为修正类教学模式:相倚性管理模式、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训练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减轻紧张模式、脱敏模式、使教与学的特点相适应的模式

4.教学原则的含义是什么?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每一种教学原则应遵循哪些要求?

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该概念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

各种原则的含义和对教师的要求: 直观性原则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具体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基本要求:

(1)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3)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16

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

只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学科课程的体系和学生发展规律是最主要的。 要求:

(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这是教学系统性的根本保证。 (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巩固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要求:

(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要求:

(1)坚持正确的方向(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3)实事求是(4)讲究教育艺术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 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2)注重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尽可能广泛的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各

17

个方面;其次,应当尽可能的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最后,应当注重中小学生发展的实际。 (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2)尊重学生的差异(3)面向每一个学生

5.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是什么?近代以来世界上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出现了哪些趋势?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

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

分层教学(分组教学、能力分组):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基本要素包括: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设立小组目标;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机制;个人责任的明确;均等的成功机会

小班教学:每班学生人数为15~25人。

6.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进行评价?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

(1)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变成固定的班级

(2)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 (3)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

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 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

18

(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的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

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3)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 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的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第九章教学(下)

1.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运用这些方法时应遵循哪些要求?

各种方法的概念和要求: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要求:

(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 (3)讲究语言艺术

(4)注意与其他敬爱呕血方法配合使用 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要求:

(1)做好充分的准备(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要求:

(1)选好讨论题目(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3)善于引导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 要求:

19

(1)准备工作充分(2)及时、具体地指导(3)帮助学生总结 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要求:

(1)提出明确要求(2)选择恰当的方式(3)做好事后的检查 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要求: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4)科学掌握练习量 (2)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5)给予学生及时反馈 (3)合理安排练习步骤(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得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分为三种: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要求:

(1)做好参观的准备(2)指导参观的进行(3)总结参观的收获

2.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出现了哪些新的教学方法,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所出现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含义和特点 (1)发现学习(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

学生在课程中应当通过发现学习去构造基本结构,即每门学科最具有根本性的理论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等。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优势:由于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持续的、全面的智力活动,他们的智力也就因此获得发展,这是讲授法难以企及的。

弱点: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它的时间花费要比讲授法多出许多,这是它无法完全取代讲授法的重要原因。对教师要求很高。 (2)探究-研讨法

探究-研讨法与发现法有密切联系,实质上也基本一致。 特征:

a.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 b.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

20

测验的类型:

根据测验目的分: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总结性测验 根据测验内容分:成就测验、学能测验 根据规范程度分:标准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

根据结果解释所参照的标准分:常模参照性测验、标准参照性测验

2.良好测验的标准有哪些?

良好测验的标准:

(1).实用性:1)便于组织2)测验便于实施3)容易评分4)结果要容易解释 (2).可信度

(3).有效性:1)内容效度2)效标关联效度 (4).难度 (5).区分度

3.如何进行测验编制,编制测验有哪些要求?

何进行测验的编制:

(一)确定试题内容:(1)确定知识点(2)确定认知水平(3)设计双向细目表 (二)选择试题类型:(1)客观题(2)论文题 (三)评分:(1)等级分(2)百分制 (四)测验分数的解释

4.教育评价的类型有哪些,每一种评价的含义是什么?

1)从解释评价结果的标准上考虑,可以分成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群体中进行对比,衡量标准是相对的。

绝对评价要和预定的标准相比较,只要达到了标准,就称为合格。

2)从评价的功能上分区,可以分成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

26

总结性评价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

5.如何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价?

首先要确定评价的标准:

(1)对新事物的感受(2)教育分寸 (3)本学科的知识(4)发展学生的思维

(5)培养学生的一般学习技能(6)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7)以个体方式对待学生(8)学科课外活动的组织

6.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步骤有哪些?

(一)建立评价目标

(1).直接与学业成就有关的评价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2)情意目标

(2).间接与学业成就有关的评价目标:1)学生的智能、性向等2)学生的环境3)身体的评价目标 (二)选择评价样本

(三)收集评价信息1).观察2).检查作业3).考试4).家访5).轶事记录法 (四)报告评价结果

第十三章教育法则

1.教育的国家化和教育法产生的关系。

教育的国家化和教育法产生的关系

法律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要求,体现了一种社会进步。教育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是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立法领域。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它不进表现为法律数量的大规模的增长,而且表现为法律地位的增强,法律调整范围的扩大,以及法律向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的愈来愈大规模的功能扩张。

2.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四个基本层次

27

教育法--第一个层次;部门教育法--第二个层次;

教育行政法规--第三个层次;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第四个层次

3.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

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

具有两种主体资格: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4.什么是法律责任?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法律责任的定义

广义:包括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必强制履行的各种应尽的义务(第一性义务)、由于实际违反了法律规定而应当具体承担的强制履行的义务(第二性义务) 狭义:第二性义务

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分类

根据违法行为性质: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根据违法主体:行政机关、学校、教师、学生、社会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5.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免责条件及其责任形式包括哪些?

构成要件:

(1)行为人已构成行政违法及部分的行政不当(2)行为人须具有行政法律责任能力(3)行为须具有相应的情节 免责条件:

(1)行为人无责任能力(2)超过时效(3)情节显著轻微(4)符合社会价值取向或者特殊需要 责任形式:

(1)惩罚性行政法律责任(2)补救性行政法律责任

6.学校事故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学校事故所承担的侵权民事责任的特点、归责原则、免责条件及其责任形式有哪些?

学校事故的基本特征

(1)学校或教师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28

(2)侵害行为的侵害对象是学生的人身权 (3)必须是学校或教师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

学校事故所承担的侵权民事责任的特点: (1)是由于违反了法定义务而产生的法律后果 (2)以侵权行为为前提的责任 (3)具有强制性 (4)责任形式的财产责任

学校事故所承担的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是由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无过错原则、公平原则所组成的体系。

学校事故所承担的侵权民事责任的免责条件:

(1)依法执行公务(2)正当防卫(3)紧急避险(4)受害人的同意(5)自助,以及受害人有故意(6)第三人的过错(7)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等。(其中(6)(7)与学校事故有关) 学校事故所承担的侵权民事责任的责任形式: 主要是侵权民事责任。基本形式有:

(1)停止侵害(2)排除妨碍(3)消除危险(4)返还财产(5)恢复原状 (6)赔偿损失(7)消除影响(8)恢复名誉(9)赔礼道歉

7.学校事故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学校事故的分类:

(1)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无任何过错,对所发生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不负法律责任。

(2)如果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工作中有某些过失,但这些过失不是构成学生人身事故的原因,而仅是发生事故的一种条件,则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应当承担部分责任。

(3)对于因学校管理失当等原因导致学生在校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学校应承担部分责任。

(4)直接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工作中造成的人身事故,应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承担法律责任。

(5)由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工作人员明知或应该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较严重或很严重的损害后果,却违反职责规定行为并造成事故发生的,应由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 (6)对于在学校以外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如果活动是由学校组织的,并且学校确有过错时,则学校应负法律责任。

(7)在学生人身事故中应负法律责任的幼儿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如果其不具备法人资格,则其隶属的上级主管部门应负连带赔偿责任。

2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7h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