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十二五蔗糖产业发展规划

更新时间:2024-05-18 03: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黔西南州“十二五”蔗糖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规划背景

一、规划依据

“十二五”期间,贵州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产业化为主攻方向,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以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依据《中国农业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黔西南州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关于编制第 “十二五”计划任务的要求》,结合我州甘蔗产业实际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非农产业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我国沿海蔗糖业主产区受到市场和劳动力成本的双重影响,蔗糖业逐渐萎缩,并向欠发达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西部地区转移,蔗糖业逐渐成为缺少工业支撑的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相对具有竞争力的一个优势产业。贵州是我国的西部地区之一,甘蔗生产和蔗糖业是低热河谷区一种传统的区域性产业,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发展史,主要分布在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等低热河谷区。黔西南州是贵州蔗糖业主产区,蔗糖业是南、北盘江低热河谷沿岸蔗农10万人赖以生存的产业,吸纳了大批剩余劳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农民脱贫致富、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两江一河”覆盖面最大,与民生关联度最高的支柱性产业,其地位和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其它产业所不可替代。全州适宜发展甘蔗种植土地面积达60多万亩。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视甘蔗糖业的发展,同时得到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先后投入大量资金扶持和发展蔗糖业生产,使甘蔗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种植和加工每年实现综合产值55000万元以上。发展蔗糖业是当地政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二节 自然条件

一、地理位置

本州位于北纬24。38′-2 6°11′、 东经1 04°3 5′-1 0 6°32′,东西长210公里,南北宽177公里,地处珠江上游,属珠江水系南北盘江流域,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国土总面积1 6 8 04平方公里。

二、气候条件

项目区海拔375-900m,年日照数1388-1600h/n,太阳总辐射98-108大卡/㎡/n,年降雨量1200㎜/n,无霜期345-365d,年均气温16.1-20.2℃,雨量充沛、热量丰富、雨热

同季,无霜期长、春季气温回升早,有种植甘蔗和其他亚热带经济作物的自然气候优势条件。

表1 黔西南州气候条件统计表(略)

同时,项目区也存在一些自然灾害,如虽然降水量充沛,但年际间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常有春旱、夏旱,甚至伏旱发生;3-4月易出现倒春寒,偶尔会有冰雹发生。这些气候灾害需要在项目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加以预防和克服。

三、土壤条件

据土壤普查资料,项目区土壤以红壤、砖红壤为主,砂壤、黄壤为辅,土壤PH6.0-6.5,有机质含量2-4%,含氮0.1-0.3%,速效钾50-200PPm,速效磷1-20PPm,磷、钾缺乏,种植甘蔗需要氮、磷、钾配合施用确保取得优质高产。

表2项目区土地资源状况表 1、地形地貌特征

国土总面积500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70.8%,丘陵盆地占28.26%,水域占0.94%。山多地少,地形复杂,山地比较大。

地势高低悬殊,地面起伏大,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有一定难度;人均耕地资源少面积逐年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垦殖过度,水土流失严重,质量较差,中低产田土地面积大,约占总耕地面积的60%;水土流失使水利工程、河道受到淤积,造成降低工程效益,影响排洪、降低调洪能力等危害;已开发的林地牧地利用程度较低,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大;山地资源丰富,潜力大,有利于发展山区立体农业。

2、土地利用现状

已利用耕地面积143.94万亩,占总面积的32.95%,其中灌溉水田22.54万亩,望天田8.89万亩,旱地110.75万亩,菜地1.76万亩;园地面积0.99万亩,占总面积的0.21%;林地面积104.69万亩,占总面积的23.98%;牧草地面积97.33万亩,占总面积的22.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11.89万亩,占总面积的2.72%;交通用地面积2.41万亩,占总面积的0.92%。未利用土地面积71.34万亩,占总面积的16.34%;除需退耕还林还坡的坡耕地外,实际宜农耕地只有70.66万亩,人均1.02亩,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宜林宜牧地十分广阔,后备资源丰富,有宜林地165.2万亩,宜牧地103.23万亩,养殖水面4万亩,共计272.43万亩,为农耕地的3倍;在宜林宜牧用地中,有约80万亩待开发利用。

四、水资源条件 1、降水量

年降水量1200-1600毫米,但时空分在由不均,年际变差系数大。

水资源数量丰厚,属我国丰水带;质量较好 ,开采和供应方式便利。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径流集中,易造成洪涝威胁,累计内涝海子淹没面积达2.34万亩;年际变差系数大,耕作用水不同步,常出现干旱。

2、地表水

境内南北盘江水系有大小河流77条,集雨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22条;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河流0.195公里,大于全省每平方公里0.171的水平;每年平均径流总量17.24亿立方米,人均拥有量3300立方米,高于全国人均水平26%;每平方公里产水量60万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

3、地下水

储量可观,可开发量约为3.2亿立方米,开采价值大。

五、交通条件

国道324线和盘北公路穿境而过,南昆铁路在境内分设客、货运大站各1个,其他小站3个,南、北盘江环线汇入红水河直通广东磨刀门,是贵州借船出海,借境通商的“黄金”水道;区域内南北、东西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便宜的交通条件为甘蔗生产发展及产品外运奠定了基础。

六、环境保护条件

甘蔗生长量大、根系发达、抗旱能力强、绿色覆盖面积大、覆盖地面时间达10个月以上。发展中在25度以下坡地作好规划,采用等高、深沟、宽带种植,宜蔗则蔗,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综合利用,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任务,实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具有较好的作用。

第三节 发展现状

一、甘蔗种植

全州甘蔗常年种植面积在25万亩左右,2010年由于受到08年雪凝灾害和09年西南大旱的连续影响,全州甘蔗种植面积减少到14.52万亩, 甘蔗总产量36.98万吨(统计数),实际调研表明2010年全州仅有甘蔗面积8.33万亩,其中糖蔗5.6万亩,果蔗2.73万亩。甘蔗总产量24.61万吨, 其中糖蔗14.2万吨, 果蔗10.41万吨,除全州蔗种调节外, 2010年基本无蔗可榨。2009年甘蔗种植面积18.92万亩(糖蔗13.66万亩、果蔗5.26万亩),甘蔗总产量46.21万吨(糖蔗产量27.27万吨)、果蔗产量18.94万吨)(统计数), 种植加工实现综合产值30000万元,比正常年景减收40﹪以上。全州目前甘蔗生产上糖蔗主推品种为新台糖21号、22号、25号、选蔗50号、粤糖00/236、黔糖4号等高产高糖品种,覆盖蔗区60﹪以上面积,平均亩产3.5吨以上;果蔗以果蔗新品种黔糖3号、脱毒“巴地拉”和广东黄皮为主推品种。甘蔗生产上平均单产水平与全国平均亩产5吨以上具有较大差距,急需通过优化品种结构,集成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实施提高单产,扩大总量,适应蔗糖产业发展新的需求。

二、食糖酒精加工

2008年以来,我州已有广东中源糖业有限责任公司落户望谟,广西南华糖业集团落户册亨,加上贞丰糖厂和各地小型红糖厂,甘蔗日处理能力达1.2万吨以上,年处理能力140万吨,年

生产白砂糖12万吨,酒精1.2万吨,红糖5万吨。按甘蔗平均亩产4.5吨计,需甘蔗糖料面积25万亩。

三、产品销售

(一)、甘蔗:糖蔗作为红白糖加工原料,由糖厂收购;果蔗由蔗农自行组织销售,除在本州、本省市场外,主要销往云南、四川。

(二)、白砂糖、酒精:由白糖厂自行销售,主销兴义、贵阳、安顺、重庆,还远销浙江。

(三)、红糖:州内各县市均有红糖传统交易市场(集散地),如望谟县乐元镇、蔗香乡,册亨县者楼镇、冗度镇,贞丰县白层镇,鲁贡镇,兴义市巴结镇、泥凼镇等。发展历史百年,水陆交通便利,成交量大,另售、批发交易活跃。

第四节 发展蔗糖产业的有利条件

一、生产条件

(一)良种蓄备。

近年来,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培育的新品种,黔糖3号、4号(其中3号为果蔗)已在生产中大量推广应用。经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黔西南州农扶委、制糖企业等单位联合引进试种成功的有桂糖16、桂糖17、桂糖18、桂糖19、福农91/4710,闽糖86/2121,新台糖系列、云蔗系列、粤糖系列等甘蔗新品种(品系)近30个,具有一定示范面积,为今后建立甘蔗良种繁殖基地,进行高产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化服务体系。

规划区各乡镇均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红糖交易市场(集散地),有平郎、桑郎、贞丰三家白糖厂,原料生产产前、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地方政府重视,基层干部支持,群众拥护发展的积极性高。

(三)质量安全。

规划区除食糖加工外,基本无其它工业项目分布,糖厂加工中锅炉水膜除尘及冲渣水经沉淀后循环使用,锅炉废气经水膜除尘排放,对环境无任何污染,能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四)农民增收。

本州甘蔗种植涉及州内8县市沿江36个乡镇,占总乡镇数的28%,受益人数达10余万。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农民对发展多种经营,种植甘蔗的积极性高,甘蔗种植及传统红糖生产已成为蔗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在糖厂蔗区的蔗农户,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已大为改观,仅甘蔗一项,人均纯收入由“十五”期未的226元上升到2009年的418元,被扶持的贫困农户,已有95%脱贫,40%步入小康。

二、销售条件

(一)白糖:我州白砂糖已获得IS0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和QS市场准入,产品在国内特别在贵州市场供不应求,企业生产成本、产糖率、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同行业中上等水平。贞丰县糖厂获全国产品保障城信经营示范单位,“白盘江”牌商标获贵州省著名商标。

(二)红糖、果蔗:我州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生产的传统红糖和果蔗深受周边消费者喜爱,我州沿江乡镇大都有红糖、果蔗批发交易市场(集散地),产品主销省内贵阳、安顺、六盘水及周边省区。目前,我州航空、铁路、公路、水路互通成网,便捷的交通极大改善了蔗糖生产加工销售的物流条件。

三、综合条件

较为丰富的宜蔗土地资源,优良的甘蔗种植传统,企业成熟完善的蔗糖业生产设备,良好的科技支撑、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体系,全州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群众发展甘蔗生产的积极性是发展壮大集传统和现代农业于一体的蔗糖业产业化优势条件。

第五节 主要问题

一、生产条件差、单产低

我州甘蔗种植历史比较悠久,但坡地多(占甘蔗种植面积90﹪以上),种植甘蔗劳动强度大(平均亩用种量0.8吨、甘蔗产量3-6 吨),保水保肥能力差,使科技进步缓慢,特别是甘蔗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滞后,更新换代速度慢,良种化程度60%左右,糖蔗平均亩产仅3.0 吨左右,与其他省区5.0吨相比差距较大。

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滞后

我州在长期的甘蔗生产中,选育、引进优良品种较多;栽培上旱坡地“等高、带状、深沟”综合配套种植技术,在生产实践中证明是十分成功的,能大幅度提高甘蔗单位面积产量。但由于受到坡地多和投入经费少,,良种补贴和新品种推广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难以推进整个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

三、基础设施不健全

蔗区公路建设落后,路况差、原料蔗运输难度较大,在原有蔗区公路基础上,规划区域还需建公路600公里才能满足原料蔗运输需要;蓄水窖少、且缺灌溉渠,不能保障甘蔗在干旱年份高产稳产,还需建蓄水窖20000个和配套排灌渠;没有建立稳定的甘蔗良种基地,优良品种覆盖面仅占生产蔗园的60%,制约了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四、体制机制

我州蔗糖业的主体是原料生产和食糖加工,国有、集体、个人糖厂并存,种植区域分散,企

30万亩甘蔗基地建设,其中带动农民增收19200万元,按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000元计,惠及蔗农9.6万人。蔗糖业发展,还可带动企业、交通运输、服务等行业发展,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社会稳定,社会效益显著。

(三)生态效益。

甘蔗生长量大、宿根性强、绿色面积覆盖地面达10个月以上。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种植,严格控制氮肥、农药用量、对减少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改善生态具有明显作用,生态效益明显。

第五章 资金筹措

一、总投资

规划建设总投资67415万元。

二、资金筹措

一是申请国家和省级财政农业产业项目专项资金。二是加大地方财政扶持资金。三是整合交通、水利、扶贫、土地治理等可用于甘蔗产业的资金。四是制定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且稳定的优惠政策,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州内外企业、社会资金投资。

第六章 技术方案和工程方案

第一节 技术方案

一、良种生产技术

作为大田常规甘蔗供种基地,要选用高产高糖新品种和符合繁种条件的土壤,要求肥力条件较好,排灌方便,农户具有一定种植管理技术的田块集中连片种植。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施足基肥,进行精细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繁育良种。

二、甘蔗种植生产流程

等高开垦整地-深挖种植沟-施足底肥-覆土-下种-覆土-管理-收获。

第二节 工程方案

一、蔗区公路600公里,按等外级标准建设。

二、蓄水窖建设20000个,按每个27m3标准建设。

三、灌溉渠60公里。按片石料混凝土沟缝隙建设。

四、排水沟60公里。按碎石料混凝建设。

第七章 对策措施

第一节 加强领导,加大投入

政府牵头成立蔗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相关部门为成员。负责研究制定蔗糖产业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协调和解决蔗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点乡镇考虑成立蔗糖办,将蔗糖产业的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安排部署,认真作好切合本地区实际的蔗糖产业发展的详细规划,明确职责、统筹协调、引导,并精心组织实施蔗糖产业发展的有关项目。各级政府应加大对蔗糖产业的财政投入,特别是扶持龙头企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良种繁殖、技术培训等环节更须增加投入。

第二节 营销计划和策略

项目建成后,项目实施单位必须高度重视产品的市场营销。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仅要按照市场的需求调整生产结构,而且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营销计划和策略。拟采取的营销计划和策略如下;

一、营销计划

(一)结合市场制订规划,开发拳头产品。

要从全国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出发,以满足全国食糖市场的供求变化及发展趋势,方便的消费要求。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经济技术条件,以提高甘蔗商品率为主攻方向,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实现甘蔗的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努力实现结构优化、产品一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民增收为目的。一是努力挖掘和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名特优产品,将资源优势变为商品优势,提高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二是积极引进国内外的甘蔗品种,经过本地精心培育和适应性栽培,形成新的名特优产品;三是要注重现有拳头产品的品牌效益规范化生产,采取各种综合措施创名牌,用品牌去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并且通过注册商标保护自已的品牌。

(二)信息引导,拓宽流通渠道。

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做好信息引导、宣传促销和市场开拓工作,利用信息网络和其他信息渠道,提供产区与销区的生产和市场情况(面积、品种、成本、价格、上市时间),指导和协调当地的甘蔗生产。特别是多渠道地允分利用信息,搞好预测。要关注和办好甘蔗产销信息协作网,可考虑举办多种形式的产销信息协调会,也可考虑逐步把协作网办成官办民助的形式,由网员单位轮流承办,并积极创造条件,把协调会办成集甘蔗产销协调,以及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等新成果、新产品的产业信息交流会,更好地为本项目生产服务,推动各地甘蔗产业化的发展。

(三)狠抓科技兴蔗,提高质量效益。

甘蔗的科技工作,必须以优质高产高效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国家农业部提出21世纪末农业的科技贡献率要达到50%以上。本项目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做好

以下几点。一是要抓好甘蔗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工作。项目技术依托单位要针对保护地栽培不断发展的趋势,多研究一些对应的栽培技术措施,主管部门要做好甘蔗品种的引种试验示范工作。二是要通过提高“四率”来促进甘蔗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投入产出率,追求水、肥及农业技术措施的最大叠加效应;提高产品的加工增值率,狠抓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流通,延长产业链,增加甘蔗的总体效益。三是加大对一些适用技术的推广培训力度,主要是甘蔗高效生产综合技术,提高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有关单位要共同制订和完善甘蔗生产技术规程,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基地生产,严把基地选择关、质量关。

(四)认识到位,加大甘蔗产业化经营力度。

实现种植业保供增收促发展的目标,甘蔗以其现有的规模和种植业中的重要地位,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力求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要形式多样化地发展甘蔗产业化经营。根据基地条件制订本区甘蔗发展模式。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选择最适合当地情况的产业化经营形式,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二是要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业的利益关系,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后利润。三是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既要强调行政的推动作用,又要避免搞强行捏合,损害农民的利益。

二、 营销策略

(一)高品质化策略。

在人们的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的新阶段,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更重要的是吃好,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优质优价正成新的消费动向。把引进和推广优质农产品作为抢占市场的一项重要策略,下决心淘汰劣质品质和落后的生产技术。

(二)低成本化策略。

依靠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减少农产品的生产费用投入,提高农产品的产出率,并实行农产品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努力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特色化策略。

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突出本地区域特色,提高知名度和部分力。

(四)标准化策略。

随着农业的对外开放和我国已加入WTO的实际,本项目农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竞争,而且计划参与国际竞争,要紧紧围绕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产品的标准生产经营,形成农产品的标准化体系,与国际市场接轨。

(五)、名牌化策略。

项目区将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搞好农产品的包装,开展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加大农产品的宣传,争取名牌,扩大市场占有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7e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