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和优化对策研究

更新时间:2023-06-03 20:5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州科技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和优化对策研究

姓名:宋延杰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环境工程

指导教师:李新

20090501

捅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城市建设取得了极大的成就,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人居环境问题,如住宅紧张、交通拥挤、绿地缺乏、人口密集等。探求更加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和人类聚居形式,建设高效、健康、平等的城市社会,创造宜人的人居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国际机构和学术团体越来越重视的研究课题。

为了全面评价苏州市的人居环境,论文从城市人居环境的居住条件与资源配置、生态环境质量、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以人居环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生态学及生态经济等理论为指导,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构建了反映苏州城市人居环境特点的评价指标,由四大子系统和25个具体评价因子组成。对2002 ̄2007年苏州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质量,在时间序列上进行了趋势评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首先,在说明相关概念的涵义基础上,对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研究城市人居环境的意义。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分析了人居环境的研究重点,并从人居系统构成等方面对人居环境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对人居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的指标框架。

其次,对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区域的区位特征和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构建了评价指标并探讨了评价方法。运用建立的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对苏州市人居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通过与国内4个典型城市进行横向对比,诊断苏州市人居环境建设中薄弱的环节。

最后,提出苏州市人居环境质量优化的目标,给出了苏州市人居环境质量优化与建设的具体措施。关键词:人居环境;指标体系;评价;苏州;优化

Abstract

With

atlleaccelerationofurballization,manyresidentialareasintowns£犯ewithlotofproblems,such

soon.aS劬[1losphericpollution,lackoftrees,populationblowingup,and

Searchformoreperfectci够deve1opmentpattemaIldfonnforpeopletodwelltogether,buildalli曲e衔ciency,healthyandequalcitysociet)r,createcomfonablehuma工ls酣1ements;allofthesehavebecomingtheP删ectmata11govem瑚ents,intemationa】institutesa11dacademico娼anizationspayingmore趿d

UndertheguidanceoftheoriessuchaSmore甜entionto.thetheoryofhurnaIlsettlements,thetheo巧of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tlleo巧ofurballecologyandthetheoryofecologicaleconomics,thedissertationsetsupmathematicmodelandchoosesasultableindexsystem,wMchiscomposedof4

elemems,toassesssubsystemsand25assessmentthesit哪ionoftheurballhumanse坩ememsofSuzhouiIlfour2uspects,iIlcludingtlleurbansettlements,urbaIlec0109icalenvironment,publicmtraStructI】re,deVelopmentofmesocie够,economya11dcultureofthedlssertatlonaSsessestheci饥1ktoquali够ofSu之houurbanhumansettlements矗om2002

accordingas2007andthe

吐1esisareasdeVeloping骶ndtimesequence.nlemainpointsofthef.0110ws。

Firstly,i11ustratetheimplicationsofrelatedconcepts,thepapermakessummaryofrelatedtheo叫anddemonstratest11e

humanse砌ements.ARergeneralizedand

haVebeengiVen,impIiedmeallingofsi驴ificallceoftheresearchontheurbaIln踟wpoitofviewsoflmmanhunlallssettlementshaSsettlementsanalvzed

tobeenmoroughly矗omtheaspectofsystemconstitution.Someinnuencingfactorsrelated

quallt),othumansettlementsarediscussed.BasedontheintroductionoftheresearchacmeVementsof。predecessor,academic

estab】ished.mLmeofthesciencesofh啪ansettlementsis

secondly,studytheconsm】ctionoft:hesustainabili够indexsystema11dthemetllodof‘eValuatingthesustajnabili够oftheurbanhuman

thelocatloncharactersoftheresearchedregionandthesettJ啪ents.According

dete衄inestoconstruction州nciplesofthethemdeXsyst锄,thispaJtconstructstheeValuatingindexsystema11d

method.nedissertationsynthetically

Suzhouwithi11dexh啪a11settlementsqual时ofsystemofqualityaSsessmentofh啪ansettlememsandassessmemeval喇esurban

outthemode Andcomparewith4simiIarcitiesinChinaforfi昏lre

themostweaklinkinconstmctionofSuZhou咖aIlhumansett】ements.

Lastly,mearticleproposesgoaJofurbaIlhumaIlsettlementsqualit),optimizationi11Suzhou,andputfon)I,ardthecorrespondingobjectiVemeasuresofthe叩timizationandcongtmctionofhi曲qualityh哪aIlsettlements.

Keywords:humallse砌ements;iIldexsystem;assessment;Su2血ou;optniZation

苏州科技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苏州科技学院、国家图书馆等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完全了解苏州科技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芏鳖竺日旷7论文作者签名缴日桕年丘月』日1年臼月/日……乏耳眦彳上月土日

苏州科技学院硕十学位论交第一审绪论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背景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高级形式Ⅲ,也就是人居环境的高级形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化推动着城市的发展,促进着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高。随着我国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深入,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化有着强烈的需求,建设人居环境优秀城市最直接和最根本的目的和意义也就在于它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城市化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优秀的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标志。

近年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出现了新的特点。城市形象工程、灯光工程、生态保护工程、环境整治工程、绿化美化工程等等,推动城市建设向更高更新的目标前进,对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更加现代化的要求。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建设第一阶段是打基础、追求数量与规模的阶段,那么第二阶段则是讲科技、讲人文、讲生态、讲质量、讲环境、讲城市艺术的城市综合发展阶段,而城市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内容,将提升到更加科学化、更加文明化的发展水平。2l世纪是我国城市建设从追求数量转变到追求质量,从盲目、急躁与粗放转变到健康、理智与集约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

但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不少的问题,有的甚至十分严重,例如生态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城市文化的消失等,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城市人居环境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人居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目标,城市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是一种文化观念的更新转变过程,城市化过程是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是人居环境发展建设的过程,人居环境状况是城市化结果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人居环境真实地记录了城市化进程的是非功过,城市化进程的每一步都会引起人居环境的变化,同时,人居环境又是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而经济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和有效的社会服务。人居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须以有效的人居环境系统为基础,人、人居环境和人类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城市化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与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互为条件和和结果的。

1.2研究目的和意义苏州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江南水乡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各种

苏州科技学院硕Jj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各样的城市问题随之而来,分析其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状况,评价苏州市人居环境质量,指导城市人居环境的优化,既紧迫又艰巨。

2007年,苏州城市化水平己处于快速提升时期,人居环境建设也蒸蒸日上。但以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苏州正面临着同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困扰,如水体污染严重,水质性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稀缺,住宅资源、能源消耗过大,生态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这显然影响到了人类生活环境质量、身心健康及苏州生态城市目标的实现。在这种前提条件下,对苏州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及优化就显得更重要,这对于苏州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进行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和建设模式研究已成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1)综合评价研究是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薄弱环节,其理论研究的开展和深入,特别是基于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机理的综合评价,不仅可以探讨城市人居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规律,而且可以促使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理论向深度和广度发展;(2)目前人居环境研究大多数是针对社区层次的,城市尺度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苏州市范围内人居环境的研究,拓展了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的区域范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城市人居环境理论。

实际意义:客观地评价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现状,研究城市人居环境要素的发展变化规律,有利于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模式,在遏制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不良倾向,使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1.3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系统论方法,将城市看作是一个“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规划理论、城市化理论、人类聚居学理论、生态学理论等多学科、多理论的研究方法对人居环境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突出多科学、多理论的相融和。

为了全面了解苏州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情况和近几年的演变趋势,本研究在人居环境理论支撑下,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收集到苏州市2002~2007年有关城市环境、经济、建筑、交通、卫生教育等建设方面的数据,建立数学评价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分析,完成对苏州市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在时间序列上的纵向评价。另外通过与长三角的其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现状水平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得出苏州市人居环境的优势和不足。

具体的研究方法如下:

(1)理论研究分析方法

本论文是以苏州市为案例进行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将所获取数据通过层次分析方法处理后比较分析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演变状况及特

苏州{:}投学院硕十j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征,涉及到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

(2)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在数据的分析、统计和处理过程中,主要运用MicrosoRExcel以及Y砒p0.4.1等统计分析软件。。

1.4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本文主要基于城市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层面,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研究领域认真深入的总结分析,确立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总结国内外人居环境研究的相关理论;

(2)研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发展演变规律;

(3)对苏州市人居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科学地综合评价;

(4)探讨苏州市人居环境优化建设模式优化对策。

技术路线图如下:

文献阅读

了解国内外人居苏州人居环

境政策法规环境的研究进展

分析人居环境要素

建立人居环境质

量评价指标体系调查苏州人居环境现状

苏州人居环境发

展阶段及水平

纵向比较lI横向比较

苏州人居环境问

题及趋势分析

苏州人届环境构建

人居环境优化建设

模式优化对策图卜1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技术路线

苏州科技学院硕l+学位论文第一帚绪论

论文的工作流程和步骤具体如下:

(1)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包括文献综述和研究设计的国内外有关城市人居环境理论和评价研究的文献以及苏州市城市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方面的统计数据,人居环境相关的政策法规。

(2)分析影响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要素,基于对城市人居环境理论的再认识,构建苏州市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根据所构建指标体系调查收集苏州市人居环境的现状数据资料,采用一些统计方法对苏州市历年人居环境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确定苏州市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阶段与水平。

(4)对苏州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找出人居环境变化的原因,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5)进行苏州市人居环境的优化建设,探索理想的城市人居环境构建模式。

苏州科技学院硕l。学位论文筇_市研究综述

第二章研究综述

2.1国外人居环境研究进展

国外人居环境思想一直蕴含在城市规划学的内容里,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创立人类聚居学后才开始了系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国外人居环境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学派,即城市规划学派、人居聚居学派、地理学派和生态学派等。

(1)城市规划学派

国外人居环境研究始于城市规划学。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霍华德(E.Howard)、盖迪斯(P.Geddes)、芒福德(L.Mumford)等为代表的城市规划先驱者开创了人居环境研究的先河。

1898年,霍华德认为建设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和乡二者的优点,并使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像磁体一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这个城乡结合体就是用园城市‘羽。

盖迪斯从生物学着手,进行人类生态学的探讨,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现代城市成长和变化的动力以及人类居住与地区的关系。他提倡的“区域观念”,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即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的影响,突破了城市的常规范围聆3。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先

“调查一分诊断后治疗",由此而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流程的模式:

析一规划’’H1。

芒福德在城市规划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他注重以人为中心,强调以人的尺度为基准进行城市规划,

了大城市的畸形发展,并提出影响深远的区域观和自然观。芒福德抨击

只有建立一个经济文化多样把符合人的尺度的田园城市作为新发展的地区中心,认为“区域是一个整体,而城市是其中的一部分”,

化的区域,才能综合协调城乡发展,并且主张大、中、小城市结合、城乡结合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结合晴儿6|。

以上三个城市规划的先驱者为城市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以后的“光明城”、“卫星城”、“有机疏散”、“邻里单位"等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

(2)人类聚居学派

以道萨迪亚斯为代表的人类聚居学派脱胎于城市规划学派,并逐步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在人居环境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苏州科技学院颀l‘学传论文第二千研巧E综述

‘‘人类聚居学”(ESISTICS:TheScienceofHumanSettlements)是希腊建筑师道萨迪亚斯提出来的,强调把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住区作为一个整体,从人类住区的“元素”(自然、人、社会、房屋、网络)进行广义的系统的研究哺1。

1950年,道萨迪亚斯创办了“雅典人类聚居学研究中心”(Athens

ofEkistics),Center1955年创办了《人类聚居学》(Ekistics)杂志。1963年,他发起组织了有关人类聚居问题的国际讨论会——台劳斯会议,会后发表“台劳斯宣言”。两年后,他倡议成立了世界人类聚居学会(worldSocietyofEkistics),这是国际上首次将人类聚居环境作为研究对象而成立的学术团体。道氏在长期的城市规划实践中,尤其是在领导并参加二战后的希腊重建后,对二十世纪以来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创立了人类聚居学(Ekistics)‘9Ⅲ。m邮别。

(3)地理学派

从研究内容出发,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人地关系。人地关系中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作用错综复杂,可以通过最能体现人地关系本质的联结点剖析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n31。人居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人地关系矛盾最集中和突出的地方,因此可以说人居环境是人地关系最基本的联结点。地理学多从空间的角度研究住宅建设的区位和空间组织与规划等问题。

(4)生态学派

生态学是一门关于“家”的科学(I.L.Meharg,1969)H钔,显然生态学与人居环境科学有密切的关系。生态学派以人类生态学为理论基础,重点研究居住空间结构。在现有的人居环境的生态学理论研究中,有三种比较典型的方法,即道萨迪亚斯的人居环境分类、E.P.Odum的生态系统利用分类与德国的景观利用规划分类方案。不论采取何种方法,其目的都是利用生态学原理,认识和分析自然要素的类型及其发生规律,探寻符合自然规律的人居环境组织方式n副。

国外人居环境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①范围逐步扩大——从住房到社区、邻里到城市,人居环境的尺度逐步放大,表明人居环境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关注,未来将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②体现公平原则——从早些时候的“人人平等”、“人人共有”这些比较泛的对象,到近年来对特定的对象如对妇女、贫民的关心的转变,显示了当前人居实践更加务实,更倾向于解决弱势群体的实际问题;

③强调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

④关注未来——“可持续性”、“未来的城市”、“新千年的目标”等面向未来的主题频频出现,从侧面反映了当前人居环境出现的一些问题,人们对未来比较担忧。

苏州科技学院硕{‘学位论文第_幸研究综述2.2国内人居环境研究进展

1993年,吴良镛先生受到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的人类聚居学(Ekistics)理论的启发,和周干峙、林志群一道,在道氏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提出该学科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村庄、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其目的是了解、掌握人居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便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2001年,吴良镛先生出版著作《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基本上确立人居环境科学学术框架,这对我国人居环境科学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围绕人居环境科学,我国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人居环境模式、城市人居环境、社区人居环境、小城镇人居环境、古城镇人居环境和人居环境评价共6个领域。

(1)人居环境模式

我国学者认为生态城市、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风水"理想模式等是理想的人居模式。从生态城市的历史渊源、内涵、特征及建立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可采取的方针策略来看,生态城市是21世纪人居环境的理想模式之一:钱学森先生提出了“山水城市"概念,引起了城市科学和城市规划界的重视,认为山水城市是一种思想理念,是城市的一种形态模式n刨;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就是力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目标都能充分实现并且高度协调n引;在传统“风水”理想模式的基础上,当代一些学者在理想景观模式的探究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认为一个成功的环境设计要同时满足人的生理要求和心理要求‘1引。

(2)城市人居环境

城市是人居环境尺度链中的重要一环,一贯得到我国专家学者的重视,并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李雪铭等学者对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人居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城市化水平与城市人居环境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人居环境越好,反之,城市化水平越低,人居环境越差n引。我国是以山地为主的国家,对山地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一直是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吴良镛、黄光宇、李芗等曾对山地人居环境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现代山地人居环境只有突破山地生态特性对人类的制约,实现人与山地自然的和谐共生,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双重层次的需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啪¨2¨。

(3)小城镇人居环境

目前,小城镇人居环境研究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周边小城镇。1997年,杨贵庆较早分析了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

苏州科技学院顾f。学位论文第1二章研冗巧:述∞3。1999年,刘沛林则理性地思考了新时期中国村镇人居环境建设问题陋引。2002年,宁越敏、陈秉钊等归纳出小城镇人居环境发展的 般性规律,即小城镇人居环境的优劣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城市化进程与小城镇人居环境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耦合的过程乜4儿251。

(4)社区人居环境

社区人居环境多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从社区层面创建最佳人居环境具有特殊的社会学涵义,是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的转型的需要,而转型时期对人居环境的硬件和软件也有新要求。杨贵庆提出社区环境品质的概念,讨论了物质设施水平、社会网络的活力和居民的定居意识与社区环境品质的关系,为我国城市社区的建设提供了社区规划、社区边界、住房、户外空间、可选择性、居住社会心理、社区组织与管理、住房福利与市场机制等八方面的可供参考的内容汹1。王保林等学者从社区“人情交换”的层面展望了21世纪的人居环境,提出以场所性、关联性、整体性为基础的社区空间环境构成方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之路瞳7J。

(5)古城镇人居环境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古村落(古城镇)的分析、对风水说的重新评价与应用等,试图通过对传统人居环境理论的总结,从古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思想中寻求有价值的理念和方法,为现代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凹8H驯。

国内对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具有一下特点和趋势:

①目前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学界,社会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地理学虽然有一定的介入,但所取得的成果和学术影响力依然有限。

②在研究层次和范围方面,目前多集中于城市社区和建筑等微观的人居环境方面,对城市层面乃至更大区域层面的研究明显不足。

③在研究内容方面,多集中于对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整体状况的描述,缺乏对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的内部结构特点、演变机制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④在研究方法方面,模型研究将是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重点发展趋势。

2.3国内外人居环境理论研究对比

对比国内外人居环境学科发展、研究内容、研究地域、研究方法、发展趋势、建设管理和实践后发现:我国人居环境研究总体落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的发展速度相当快,悠久的文化构成我国人居环境研究的优势与特色;国外更注重社区建设,而国内社区往往忽略了文化传统的营造和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但在近

苏州科技学院硕Ij学位论文第■辛硼i冗绿述年来情况有所改善;我国人居环境研究范围相当广泛,为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了丰富案例,但对大城市边缘区的关注不够;我国对系统学、生态学、地理学方法的应用发展相当快,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但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仍然不足;目前国内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发掘与保护,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与需求,但整体上力度不大;国外发达国家的人居环境正逐步改善,而我国则是“局部改善,整体恶化”,许多地方仍然存在边建设,边破坏的情况,建设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2.4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概述

人居环境不能抽象化,需要有一定的标准衡量和检验,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如果在现有区域的人居环境数值基础上,按照某一标准进行空间或时间的比较,从而得出人居环境优劣的结论,就是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国内外学者对此也作了深入的研究。

2.4.1国内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在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方面,国外学者最初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评价研究。

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和统计学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才开始进行定量评价。在这方面美国走在了前列。整个70年代,美国大量的政府机构、私人研究组织和学术机构尝试在城市运用经济和社会指标,采用纵断(剖)面图、需求评价、城市状况报告、市民调查和社会经济数据等形式对许多城市人居环境进行了定量的评价和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和政府放权行动,建立一套综合性、技术性的邻里指标有了技术支持和实际需要。美国城市学会启动了国家邻里指标项目(NNIP),通过提供易懂的邻里数据给政府、非赢利部门和社区组织,从而用来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公众行为和公共决策口引。目前,随着一系列环境卫星和地球资源卫星投入运行,计算兼容磁带遥感数据方法开始在城市人居环境研究中得以应用。英、法、德、美、日等国都围绕城市人居环境信息开展了此类研究与应用。目前这一评价技术手段和方法己成为国际上发展的总趋势。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国的人居环境研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起步,人居环境评价学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沿袭西方建成环境评价学的体系∞¨,评价方式是一种以概念评价、事后评价为主体的主观评价,缺乏科学性、完整性和明确的评价目标。

苏州{:}技学院顾l‘学伊论文第一章研究综述

尽管人居环境评价对中国还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前沿性领域,我国仍有能力在短期内建立人居环境科学评价体系,尤其是近年来,诸多学者对人居环境的评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引。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从生态环境角度,对一个地区的人居环境进行朴素的、定性的评价,从而判断该地区是否适宜人类居住。这类评价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建设部经过多年实践提出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指标体系”;王如松等从城市生态效率、和谐度、可持续能力等方面建立的生态城市指标。②从方便居民生活角度出发,对某一区域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区位条件、居住条件、社会稳定程度等进行评价,判断其能否满足居民生活的需要,这类评价已形成一些指标体系。如朱锡金从保健性、安全性、舒适性和方便性的角度对上海市居住小区环境的评价口3J;陈青慧等用定量的方法评价城市人居环境,他将城市生活居住环境分成3个生活圈(城市、小区、住宅)和八个生活序列(工作、学习、娱乐、厨厕、家务、出行、睡H民、户外),并在单一序列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居住环境质量综合评价∞41;陈浮从安全、舒适、和谐、方便等原则出发,建立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的基本框架,对城区代表性居住区进行综合评价阳51;陈义平从人的情感、认知的角度出发,以生活巨系统中的生活意识系统为基础(主要包括舒适、方便、健康、安全、自由和充实六个方面)构建不同类型社会空间适居与舒适性(满意度)主观评价指标体系。宁越敏,查志强等从城市居民的本身出发,一切为居民使用、服务的各种设施和心理感受的总和,既包括了住宅质量、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交通状况等硬件设施,又包括住区和谐、安全和归属感、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心理感受口引。这类指标体系大都只侧重于生活“便利度"的小环境,而忽视影响城镇整体的自然生态大环境口引。③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研究:宏观上说,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应当从属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口7|。比较有代表性如叶文虎等从人口发展状况、资源数量与利用情况、生态与环境状况、经济发展状况等四方面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海热提 涂尔逊等从城市发展的持续度、协调度、发展水平三方面确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满意度∞8l。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人居环境的研究得到国内的高度关注,1998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人居环境评价研究给予了重点资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④从综合的角度,对人居环境进行综合的评价。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建设部的中国人居环境奖参考指标体系,不仅规定了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等11项定量指标,还规定了32项定性指标,是当前我国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在我国人居环境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也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分别构建了生态县、生态市及生态省的试行指标体系。

苏州科技学院硕l‘学位论文第二章研究综述2.4.2国内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对比

与国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对比,我国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呈现以下5个特点。

①关注人的需求:我国人居环境评价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建筑——城市一一自然”的统一体,它关心的是环境主体的社会满意度,所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科技思想以及建筑的社会关怀。

②关注微观空间:过去对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城市规划学家和地理学家较多地开展了以“人居环境’’为主题的城市生活环境质量评价,但是没转入对社会与生活空间的微观分析。城市中的不同属性社群大部分时间的生活行为都在与自身“意义”密切、以家庭为中心的“感知邻里区"内完成。邻里区的社会空间构成程度就代表了它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以(感知)邻里区为单元的社区与城市场所就代表了城市的生活空间质量,近年来这些方面的研究逐步增多。

③注重有形空间与无形空间的综合: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研究的空间不仅指人类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还涉及到维护和影响人类生活和一切活动所需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以及环境有机结合的综合体,同时它也随着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而持续地完善和发展着。

④主观与客观评价相结合:衡量城市人居环境的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从两侧面反映着同一个事物。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的包含的内容并不能相互替代,因此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研究都是必要的,将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结合起来,有助于全面地、科学地衡量人居环境状况。近年来人们已经尝试将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综合起来评价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理论探讨,即深入到对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评价深度,这将是今后研究的必然趋势。

⑤立足于人地关系: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工作必须立足于人地关系,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揭示人居环境系统结构特征,寻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产生瓶颈的内在机制,提出人居环境优化调控途径。

苏州科技学院硕}j学位论文第三章人居环境桫念砭!C理论幕础

第三章人居环境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3.1人居环境相关概念

3.1.1人居环境的定义

“人居环境"一词最早出现于1968年道氏所著的《人类聚居学》一书中,

即(Ekistics:aIlintroductiontothescienceofh啪ansettlements)。我国明确提出“人居环境"一词仅有10余年,提出后很快就被社会各界所接受和运用。但到目前为止,人居环境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城市生态学认为人居环境(H啪anSemement)是与人类生活质量关系最密切的生态环境,也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同时,人居环境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空间形态学认为人居环境的内涵应该是人文与自然协调,生产与生活相结合,物质享受与精神满足相统一的一种状态。

资源学认为人居环境是指人类活动过程,包括居住、工作、卫生、交通、通讯、生态环境、文化娱乐等,以及为此建设的各类实体结构的有机结合。

人居环境由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人居环境即由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物理环境三大部分整合而成的人类居住系统;狭义人居环境指人们居住社区的综合环境,是居民赖以生活的场所,也是其进行社交及与自然接触的空间。也有学者认为广义人居环境指与人类发展相关的各种要素的综合,包括三个层次,即宏观人居环境(如城市环境)、中观人居环境(如社区环境)、微观人居环境(如居住环境);狭义人居环境指人们的居住环境,主要指硬件设施。总之,人居环境是一个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拓展的概念,它将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拓展、深化。

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对人居环境有不同的理解,人居环境在人类居住和环境科学两大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界的劳动成果∞引。吴良镛院士认为人居环境首先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类建设人居环境的目的是要满足人类聚居的需要n03。

综合上述观点,人居环境的科学含义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产活动以及人居环境的建设活动都离不开更为广阔的自然背景。

苏州科技学院硕f‘学传论文第三辛人居习、境概念及茛理论臻础(2)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联系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

(3)人居环境内容复杂。人在人居环境中结合成社会,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努力创造宜人的居住地(建筑),并进一步形成更大规模、更为复杂的支撑网络。(4)人创造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3.1.2人居环境的构成

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心理、行为、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H1J。分类方法不同,其构成内容也有所差异,其中按地域分,由三大层次构成(见图3.1):

(1)宏观人居环境(城市层面)是指整个城市的形态和形象,居住和生活服务等功能用地分布格局,建筑、园林绿地以及其他各种大型的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2)中观人居环境(社区层面)包括住宅群的空间平面布局及建筑风格,社区服务(学校、医院、商业服务、休闲健身等)和生活基础设施的配套,社区管理,社区道路,社区绿化,社区文化氛围,环境小品等。

(3)微观人居环境(住宅层面)是指每户住宅的内部活动空间及宅周的户外活动空间,不仅包括与居住相关联的物理量值,诸如:室内温度、湿度、通风换气效率、噪音、光和空气品质等,而且包括主观性心理因素值,诸如:平面空间布局、私密保护、视野景观、感官色彩、绿色材料选择等等,还包括回归自然,关注健康,增进人际关系等。

城市

社区

邻里

需圈

图3—1人居环境的三个地域层次住宅

3.1.3人居环境的类型

由于人居环境是个多层次多侧面的复杂系统,因而对人居环境进行分类可采用多种不同的分类法。

按照用地或人口规模可将其分为大型人居环境和小型人居环境;按持久程度可分为永久性人居环境和临时性人居环境;按人居环境形成的方式可分为自发形成的人居环境和按规划建成的人居环境;但最主要的还是按人居的功能与性质进行分类。

道萨迪亚斯认为,按人类聚居的不同性质,可将人类聚居分成乡村型聚居和城市型聚居两大类。这是因为乡村型聚居与城市型聚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聚居类型,它们之间有着很明显的区别隅3(表3.1)。

表3—1不同类型人类聚居的再分与区别

有学者研究表明:城市与农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H羽(表3.2)。

表3—2乡村型与城市型人居环境的主要差异

从组织结构上看,人居环境构成一个多级层次体系,乡村型人居环境处于较低层次,城市型人居环境是较高层次的系统。而且一般说来,人居环境的规模越大,它在整个体系中所处的层次也越高。在我国,“城一镇一村"是人居环境体系的基本结构。

3.1。4人居环境科学

人居环境科学(TheScienceofH啪anSe砌emems)是20世纪下半叶在道氏理论启发、借鉴下发展而来的。起初我国学者吴良铺院士翻译为:“人类聚居学”,到1993年他同其他学者才开始使用“人居环境科学"这一概念。人居环境科学是国际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群。它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H3l。

随着“人居环境科学”概念的提出。对人居环境科学的认识取得进一步发展。主要在“人居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的联系与区别上有了重新的认识。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它们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用的手段不同。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涉及到许多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H4|。人居环境科学不仅关心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面对五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均应引入到规划中去,用以提高环境的质量,形成宜人的居住环境。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是开放的学科体系。它与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环境、建筑等学科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如图3.2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框架豳3。

苏州科技学院硕Ij学f节论文第一章人居环境概念及‘!e理论基础

五大原则

丫◆◆◆V

生态经济技术社会文化

1,

一0目然蕊心..‘别全球●

I五

统冀甏薰

——J■L●t五大层次支撑

网络悸—淄建筑卜

图3—2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3.2可持续发展理论

3.2.1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思想缘于二十世纪下半叶人们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反思,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其广泛酝酿和形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堪称人类现代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事件m1。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了经典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人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6k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