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更新时间:2024-01-16 03: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试卷结构:

本考卷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力求切合教学实际,值得一提的是,本试卷在注重语文基础积累的同时,加大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力度,强调了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展示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指明了中考复习的方向。试卷共有四个版块: 第一题:积累与运用(共30分) 第二题:阅读(共60分) 第三题:作文(共60分) 二、对试题的评价

今年的语文学科试题严格执行大纲要求,同时又能体现“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新课改理念。从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出发,从初中语文的实际出发,稳求有变,变在有新,深化了语文考试改革。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更加注重能力考查,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注重对文章整体的感悟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价欣赏能力的考查。作文仍保持较大的比重,命题宽中有严,既打开了学生的作文思路,又便于阅卷人员把握分值,淡化文体要求。

2、扩大思维含量,注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考查。全卷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加强对语言感悟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的考查。主观题允许合理的不同答法,探索开放性试题,鼓励个人创思。

3、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如阅读题中的《你抓住了我的手吗》,选文由诗人故用冷漠的方式让自杀女孩明白明白,人要学会正确的选择,要学会与人融洽相处,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统观试题,感性和理性完美统一,更趋向人文化、体现的是人性美。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无疑受到一次思想教育和情感的陶冶。 三、对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稳中求变。

第一题规范抄写,学生得分率为100%,考察学生书写硬笔功底。 第二题考察成语运用,考察学生成语在语境中的运用。

第三题仿写句子,考察学生思维活跃能力与文学功底。

第四题考查字形、标点和病句修改,此题部分同学判断依然失误,这类基础知识一要靠学生平时的点滴积累,二要求教师在平时应加强方法上的引导。如:病句修改时要注意“语序调整类”,而非要删改而改变原意,这是学生最大的问题;同时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分析“最多”与“不超过”的区别。这样,认真仔细审题后,问题则迎刃而解。

第五题考查的是名著知识,让学生填写《水浒传》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第六题开放性试题,为主题班会写演讲稿,劝告不爱读书的同学,写生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第七题考查的是古诗词默写,学生背诵较好,得分率较高,以后还得继续发扬。但某些字书写不正确,如“悠然”“背灼”“燕然”等字失误教多。

第八题为选择题,考察对《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理解。

第九题考察的是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学生没有掌握柳宗元的生长年代,多选择宋代,错误率较高。

第二部分阅读,是由文言文阅读、记叙文阅读、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四部分组成。 文言文部分,考的是《小石潭记》,考试之前我们将《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作为了重点课文进行复习,学生答题较好

如记叙文《你抓住我的手了吗》,总体来说得分偏低。此题考点明确,15题考察记叙文的六要素,16题词句理解及作用,17题写作手法赏析,18人物探究,19题作品感受。但是在形式略有变化,如15题要求学生根据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这种简单的形式变化造成学生在思

考答案,组织语言的时候感觉不熟练,主要一是审不清题,二是对题干没有理解透。在以后,要继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多训练一些题型的题,教给学生灵活阅读的习惯。

第四部分考察的是作文。一篇命题作文《那一次我流泪了》,有部分学生写命题作文不会照应题目。另一篇是半命题作文。

从考试情况看:学生之间的差距很大,好的文章观点鲜明,言辞流畅、精彩、严谨,旁征博引读书必定很多,字迹也漂亮、工整;而差的主题确立有误,甚至还有的学生根本没有主题;而且发现许多学生的“文体观念”很淡薄,基本技能缺失;还有不少学生似乎在考前死背一些范文,作文中雷同的、模仿的层出不穷,这种作文得分也较低。同时,卷面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因而一定要加强练字。 四、反思

1、转变观念,指导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语文知识

老师们普遍认为语文知识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仍是十分必要的,要把握好一个“度”,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一个完整严密的知识体系,关键是要找准知识教学的突破口,找准课堂知识教学与中考知识考查的结合点,注重源于学生的语文知识资源,注重生活中语文知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学生对语言现象和敏锐的洞察力、理解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2、加强学习指导,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语文学习习惯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文学习的行为习惯:如认真书写的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诵读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等。另一方面,是语文学习的思维习惯,如独立思考的习惯、推敲感悟语言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等,这些习惯重在引导培养,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过程也是培育学生良好思维品毛质的过程。只有养成了这两种习惯,才能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的学习,语文教学才会达到“不待教师教,学生自能学”的境界。 3、遵循阅读的规律,避免纯技术性的操练

阅读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语言感悟能力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且不可以纯技术性的操练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且不可肢解文章,打破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原则,这样学生势必读不出文章的情味来。阅读就是要回归文本,要带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4、立足学生的真情体验,搞好当前作文教学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呈现出新的作文取向------“生活作文”、“个性作文”,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抒写生活的感悟。

2010年12月29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6h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