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史

更新时间:2024-01-17 01:2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郭子仪 “郭”在历史上很有一番来历。如果追溯到远古,郭姓是源于“姬”姓,而姬

姓在我国远古时期非常兴盛,我国历史早期的周朝就是姬姓建立的。周朝实行分封制,周武王将他的叔父虢叔被封于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虢仲封于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周平王东迁后被灭,再后来被楚庄王威胁,寻求到一个叫“序”的虢仲后人,将其封于阳曲(今山西定襄东南侍阳),同时改“虢”为读音相近的“郭”字,这样,阳曲即成为“郭”姓的起源之地。序受封之后,阳曲地界逐渐南移至今山西太原市北。阳曲地名也先后改称过“阳直”、“汾阳“,并属太原管辖,唐朝时期著名的“汾阳郭氏”就来源于此。 而郭子仪就是郭氏的流砥柱。郭子仪(697-781),中唐名将,汉族,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唐代著名的军事家。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累迁至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郭子仪是唐朝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 他平定了安史之乱, 对稳定唐朝统治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曾被封建史臣誉为唐代“再造王室”、“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的“盖天勋臣”。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大唐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年八十五寿终,赐谥忠武,配飨代宗庙廷。

郭子仪历经四朝,战功赫赫,可以说是他多次挽救大唐于危机之中,如果没有他,或许辉煌的唐朝从“安史之乱”之后就会陨落,说其对唐朝有“回天之功”并不为过。自“贞观之治”以来,唐朝各地多年未发生战争。军队战斗力锐减,军备空虚。“安史之乱”发生时,唐朝仓促应战,使安史叛军一路长驱之下,郭子仪临危受命,亲赴校场,检阅三军,誓师出征,最终凭借他在河北的辉煌战绩,扭转了唐军仓卒应战的被动局面,改变了整个战争形势。是安史之乱的主要功臣。在郭子仪20多年的戎马生涯中,多次临危受命,扭转战局,代宗时,他在无兵可用的情况下,再次出山,使用计谋,把回纥、吐蕃赶出了京师,再次收复京师,并且平定了仆固怀恩引导的第一次叛乱。后又郭子仪单骑免胄( 带了数十骑) 闯回纥营地,与回纥结盟共同举兵吐蕃,,不仅解了回纥之围,同样利用回纥解决了吐蕃,从而彻底地解决了这次仆固怀恩领导的三十万众的入侵。不仅如此,他还利用自己的能力和威望威慑着地方割据势力,从而达到稳定政权的作用,给中央政权以喘息之机。可以说,是郭子仪保证了中唐的稳定与繁荣,他在唐朝历史上划了不可磨灭的一笔。郭子仪一生为国家尽职尽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维护中央正统,维持社会秩序的主要功臣。另外,郭子仪虽屡建奇功,权倾朝野,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因此不仅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吐蕃、回纥都称他为神人,甚至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他不仅得军心民心,事奉圣上也很忠心勤谨。所以他虽然可以称得上是“功高震主”,但就连皇帝也很尊敬他,代宗将其女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为妻,德宗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尊他为“尚父”。郭子仪以85岁的高龄辞世。德宗沉痛悲悼,废朝5日,下诏书高度评价和追念他,还亲自到安福门临哭送行。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生前死后,哀荣始终”的将领。

郭子仪曾被封汾阳王,对汾阳此地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就有多位诗人诗赞“汾阳王”,为顺乎民心,明朝万历年二十三年(1595),干脆按郭子仪的封号把汾州取名汾阳县,于是才便先有了汾阳王,后有汾阳县,这就是汾阳的历史。以郭子仪的封号取名汾阳县后,汾阳人对郭子仪更加敬重,汾阳也因此扬名至今日。它促进了汾阳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郭子仪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受到了当时和后世君主和文人的一致好评。而作为唐代的两本正史《旧唐书》和《新唐书》都为他单独列传,《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中,唐代名相、著名史臣裴垍曾评价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

张议潮 沙州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而就是在此处,“沙洲张氏”的代表张议潮带领其家族崛起了。张议潮(799年一872年),汉族,沙州敦煌(今属甘肃)人。张氏世为州将,父张谦逸官至工部尚书。 张义潮出生之时,沙州已经被吐蕃统治多年。由于亲身经历了吐蕃人的残暴统治,张义潮在青少年时代便胸怀大志,“论兵讲剑,蕴习武经,得孙武、白起之精,见韬钤之骨髓。??知吐蕃之运尽,誓心归国,决心无疑”。后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归唐朝。

在玄宗一朝,名将哥舒翰采用“步步为营”的军镇策略,收复了失陷于吐蕃多年的黄河九曲之地。然而,安史之乱时,唐朝廷将边军大量内调,哥舒翰也在安史之乱中死去,吐蕃趁着唐朝的内乱,重新开始蠢蠢欲动起来。公元848年,张义潮乘吐蕃内部战乱,率领群众举行起义,很快占领了瓜、沙二州。沙州起义一经发动,立刻形成燎原之势,吐蕃内部大乱。张义潮“誓心归国”,在起义军成功占领沙州之后,派出使团向长安传达沙州恢复的消息,并在此期间“缮甲兵,耕且战”,积极备战,逐渐展开收复河西诸城的计划。大中五年(851年),张义潮已经收复了整个河西走廊中除凉州之外的所有州县,声震西域。咸通四年(863年),唐朝重新设置凉州节度使,统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治所在凉州,由归义军节度使张义潮兼领凉州节度使。河西走廊从此畅通无阻,从长安经萧关通往西北的道路已完全打通。河西走廊是沟通中国中原与西北两大领土地区最核心、最重要的战略咽喉。也成为中央政府维护在西域地区主权和国家利益最重要的通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意义。夺取河西走廊就意味着西汉从此正式打开通往西域的陆路门户。正是河西走廊的存在,才使中央王朝的力量得以进入并控制西域领土。张议潮起义并归朝后,凉州收复,从此河西走廊又畅通无阻,唐政府重新掌握西域,西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得到了发展。咸通八年(867年),张义潮在长安留为人质的兄长张义潭因病去世,已经六十九岁高龄的张义潮依然离开沙州,“束身归阙”,主动前往长安为质。张义潮入朝后,朝廷任命他为右神武统军,赐给田地,并于宣阳坊赐第一区。还晋升为司徒。咸通十三年(872年)八月,张义潮卒于京师,结束了英雄人物不平凡的一生,享年七十四岁。

唐王朝于沙州建立归义军,统领瓜沙等11州,授张议潮归义军节度使、11州观察使,管内观察处置,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食邑2000户,实授300户。而作为人质留在长安的张议潮兄长张议潭则被授为金吾卫大将军。神沙张氏从此“一振雄名天下知”。张义潮离开归义军之后,任命侄子张淮深执掌河西归义军事务。但在张义潮去世后,唐朝廷并不授给张淮深节度使旌节,意思是不肯承认张淮深是张义潮的合法继承者。唐朝廷采取这种态度,无非是怕张氏像其他藩镇一样,坐大难制。但张淮深仍然是河西的实际统治者张淮深继张义潮后尽力经营河西,多次打退了各方敌人对河西地区的进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持了归义军辖区的安定。其文治武功,不下张义潮。他实际掌握地方政权长达二十余年,是敦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但是由于唐政府的因循拖延,归义军政权爆发内讧,最终张义潮之孙、张淮鼎之子张承奉被拥立为归义军节度使。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张承奉见唐朝灭亡,遂自立为白衣天子,建号西汉金山国。

张议潮任职期间,恢复行政。制定了新的赋税制度。与此同时,张义潮还在河西地区大力传播汉族的先进文化。这些措施迎合了沙州等地汉人怀恋大唐故国的心理,得到了汉人们的拥护和支持。对辖区内的少数民族,张义潮则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已汉化者编入乡里,与汉人杂居。吐蕃化较深者部分继承吐蕃制度,仍用部落的形式进行统治,尊重他们的习俗。同时授予少数民族头面人物官职,让他们参加统治。这些措施同样受到了少数民族的欢迎。经过张义潮及其后人的惨淡经营,河西地区的局势已稳定,生产得到了发展。张氏家族为河西的发展做出了莫大的贡献,并为此赢得了后人的高度评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6f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