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主要是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doc 12页)(精品版)

更新时间:2023-11-16 21:3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只有准确把握申论考试的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抓住考试的关键和核心,使备考事半功倍。

纵观近年来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题型变化,我们不难发现,对综合分析能力的测查趋势明显增强。这一趋势也符合考试大纲对核心能力考察的要求。事实上,对广大考友来说,申论核心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阅读理解能力是重点

申论考试通常给出的阅读资料在8000字以上,在申论150分钟的考试时间里,一般用于阅读的合理时间不超过40分钟,对阅读时间的把握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决定了考生只能快速阅读、精读和跳跃性阅读,而非逐字逐句地细读,要有很强的阅读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申论所给定的资料往往都是围绕一个问题给一堆碎片性文字资料,这些碎片性文字资料都是不够全面准确、不够清晰的“半成品”资料,这就要求考生善于透过资料的表象抓住事物的实质,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要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坚持用发展、辩证性思维综合分析资料所反映的深层次含义。这些都需要考生锻炼快速阅读、归纳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考生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阅读的任务。

在阅读方法上,首先,考生要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的捕捉。关键词通常就是采分点,反复出现的词一定是主要问题或问题的主要方面,这些词通常在一则材料或某一自然段的开头或结尾。关键句则是材料的总结或概括,其表现的方式通常用“说明了”、“表现了”等字样。其次,考生要注意及时做眉批,在阅读时把材料的核心思想进行勾画,并按照现象、问题、原因、对策、意义、作用进行归纳,或者对应题目涉及的材料做出标记。这是基础工作,在紧张的时间里,这样做会提高作答的速度。第三,学会快速阅读。平时重视这方面的训练,事例只要浏览,说明政策或道理的,要在阅读中从宏观上快速把握。

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是关键

申论考试给定的资料具有普遍性、非专业性,给定资料基本都是围绕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摘录组合而成,有时有顺序或根本没有顺序,但资料都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中有一定影响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提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就必须对各项给定资料的含义、性质、价值进行系统地综合分析,既要分清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相关联的问题和无关联的问题;又要分清有价值问题和无价值问题,可解决的问题和不可解决的问题。只有具备了综合分析能力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

三、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核心

申论本身就是申述、申辩、论述、论证之意,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公务员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对具体事务,必须拥有处理一般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还要掌握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这就要求考生有宽泛的知识积累,掌握扎实的行政基本理论,学会辩证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公务员日常行政能力的最好体现,是履行公务员职责的根本保证。

四、锤炼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根本手段

申论的答题对语言文字组织与表达能力的要求较高,主要表现为语言规范、用词准确、简明扼要、行文流畅、说理透彻,遣词造句不能模糊。文字的表达只能使用现代汉语,不能用古文,且字迹工整。这就要求考生具备较高的驾驭文字的能力,无论是归纳分析论述部分还是议论文的写作,要掌握这些文体的写作方法,建议各位考生参考《理论热点面对面》、《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半月谈》等社论文章加以揣摩,反复练习,多背多看政论文写作范文和名言警句,真正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论申论材料中三种易误导考

生的材料

话说《三国演义》第九十回这样讲到:“忽然背后一声响亮,延回头视之,夫人仰鞍落马:原来马岱埋伏在此,用绊马索绊倒。”——这一绊马索抓住的是祝融夫人。

再看《水浒传》第四十八回:“栾廷玉便望荒草之中,跑马入去,秦明不知是计,也追入去。原来祝家庄那等去处,都有人埋伏,见秦明马到,拽起绊马索来,连人和马都绊翻了,发声喊,捉住了秦明。”——这一次厉害了,连大将秦明都给放倒了。

由此可见,“绊马索”这个东西着实厉害,不管你再如何弓马娴熟,一个不小心,照样要翻身落马。实际上,在公务员考试的申论科目中,也存在这样的“绊马索”,而且就出在一向为考生所忽视的给定材料之中。这些“绊马索”的存在,使得无论理论多么充实、技巧多么全面的考生,一旦疏于防范,都会“翻身落马”,落得失分惨败的下场。因此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广大考生,在2010国家公务员考试到来之前,一定要注意申论中的这些“绊马索”。

那么,到底存在什么样的“绊马索”呢?

我认为,一共有三。

一者,为观点错误的材料。

公务员考试选拔的是政府工作人员,作为一名政府工作人员,其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根据大量的材料,辨析正误,选择合理合适的意见。而申论考试正是对这种工作内容的模拟——命题人会在申论的给定材料中列举大量的材料,其中有观点可取的材料,自然也有观点不可取的材料。这种材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9年国考申论科目中的最后一则材料:

11.今年9月胡锦涛同志前往河南考察后,网上有作者发表了一篇谈粮价的文章。其中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要鼓励粮食生产,基本的政策取向是提高粮价和补贴,降低农资成本。但种粮补贴受制于财政状况,不可能无限扩大。所以,粮价才是粮食政策的关键。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而言,粮价上涨比增加补贴要实惠有效。按2007年的粮食产量,中央财政1028亿元的种粮补贴摊到每公斤上为0.2元。也就是说,粮价每公斤再上涨两毛,农民兄弟就能把从中央财政获得的种粮补贴挣回来。这两毛钱的涨幅,按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75.92公斤粮食来算,人均支出仅增加15.2元。如果每公斤涨五毛呢,那么就可以增加农民收入2570亿元,而这换成财政补贴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能实现。因此,只要粮价上去了,农资价格涨一点没关系,补贴低一点也没关系。

我们现在之所以不敢大幅提高粮价,是担忧粮价上涨影响低收入人群,其实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因为农民基本上不需要买粮,完全可以种粮来满足自己吃的需要。因此,真正受粮价上涨影响的是城镇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者。但这种影响完全可以通过补贴来避免,而且这种补贴,要远比种粮补贴少。我们可以测算一下,2006年城镇居民低收入户的人均粮食消费为78公斤,按占城镇人口比例20%计,为1l541万人。假设粮食价格每公斤上涨0.2元,那么低收入人群每人增加粮食消费为15.6元,如果这部分钱全部由财政来

补贴,仅需18亿元,远远低于1028亿元的种粮补贴。即使财政给所有国人都补贴,上涨0.2元,也仅需支出200亿元,还是要比种粮补贴节约。

粮价上涨的受损者,一是政府。因补贴低收入人群而支付财政资金,但前面算过,规模不大,政府完全可以承受:另外的受损者则是城镇居民中的中、高收入人群。但这部分支出对他们的消费总支出来讲并不大,相信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农村支持城市那么多年了,现在确实该城市反哺农村了,提高粮价其实是效应最直接的一个反哺政策。

因此,在当前的政策框架中,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点睛之笔。

本则材料提出的根本观点是“提高粮价可以解决粮食问题”,然而从这个材料来看,无论是第一则材料所说的:“总书记表示一定把这些意见带回去。他指出,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还是第九则材料提出的要平抑粮食价格,都表明“提高粮价”显然并非良策。

考生在面对这类材料时,常常会把错误的观点也当成答案的要点之一写进答案之中,造成错答的严重后果。

二者,为绝对性材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6d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