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

更新时间:2024-06-13 06: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探索以人为本的有效教学

[摘要] 21 世纪以来,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意义重大的新课程改革。教育事业以中国的方式转化、改造乃至发展借鉴国内外的教学思想。长期以来中国教育借鉴有效教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突破。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教育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甚至不科学的地方。本文首先从分析有效教学的基本内涵开始,进而阐释了教学以人为本的意义以及当前教学以人为本的缺失,最后指出了有效教学所体现出的以人为本的合理建构。针对学校教学以人为本的缺失,力求在教学效率体现发展性、课堂管理追求人性化、学生发展彰显个性化、教师强调专业幸福感、师生交流突显互动性等多纬度完善以人为本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 有效教学;以人为本

新课程改革是在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全面改革。改变学校教学中以应试教育为主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沉闷、评价方式单一等。力图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又以教学为主,因此有效的教学非常重要。 1 有效教学的基本内涵

准确地解释有效教学的概念和揭示有效教学的本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目前中西方教育界对有效教学没有统一认同的概念。有学者从目标出发,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变量促进学生取得高水平成绩的教学。也有学者从技能出发理解,认为有效教学是一种

要求复杂智力和具有社会挑战性的工作,由一系列可获得的、可改进的和可发展的教学技能完成。还有学者从成就出发,认为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

笔者在综合吸纳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有效教学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树立“全人”的育人观念。有效教学强调教学活动符合客观规律,这里的“规律”包含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一切规律,肯定了人的需要、志趣、差异、尊严,有效教学追求“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追求”,这里的“社会和个人”不单指学生,还包括教师,这里的“教育价值追求”不是一时的需要,是人的长远的终生的需要。因此,有效教学是最大的“以人为本”,深切地理解人、关注人,从人出发,是最好的“人文关怀”。 2 教学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

教学以人为本是哲学思维和教育理论的有机结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批判性意义。

教学以人为本是具有自由性、自觉性和批判性的人文精神的体

现,是适应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以及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而提出的,它的首要价值理所当然地是对教育现状的质疑、反思、批评和扬弃。具体地说,教学以人为本就是要以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为基础,以哲学思维为工具,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对当前教学中教师墨守知识本位观、以知识为中心、无视学生的个人价值和个体需要、压抑甚至摧残学生个性发展、错把学生当作物来对待、实施单向的知识“灌输”等“物化”现象,不断地进行审视、鉴别、选择和取舍,以推动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使之充满活力,向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2.2 导向性意义。

导向即引导方向,是指向未来的,具有前瞻性、超前性和预示性。教学以人为本的价值实现不仅在于质疑、反思和批评当前“应试教育”中“失去人性”的实然和使然,更在于适应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现实需要,指向教育教学中“关照人性”的应然。教学以人为本的导向性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即教学思想层面的导向、教学理论层面的导向和教学实践层面的导向。 2.3 解读性意义。

从广泛意义上讲,任何精神文化现象都是一种社会性解读。就教学以人为本而论,其解读性价值在于深切关注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对教育教学的需要,以“以人为本”的哲学视野解读新世纪教育教学人性化的发展倾向,以“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解读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观和从课程目标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的改革目标。

2.4 方法论意义

从根本上讲,上述批判性价值、导向性价值和解读性价值都具有方法论意义。除此以外,以人为本还是 “指人们以抱着以人为本的根本态度、方式、方法来处理问题”,同样,教学以人为本的方法论价值还在于它是抱着以人为本的根本态度、方式、方法来处理教学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教师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教学问题时,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并以此来把握教学过程、看待教学目的、探讨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制定教学原则等。 3 当前教学以人为本的缺失 3.1 应付“眼前有效”的教学

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教学的“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现在学校中特别是高校有这样的一些普遍现象:考试前,学生要求老师划重点,平时学习松垮的学生复印别人的笔记,死记硬背,也能应付各门功课的考查。这样的教学考评方式过分依赖考评简易的知识掌握效果,来反映教学有效性,教学要求、考试要求局限在肤浅知识的机械掌握,给人教学有效的假象。

这种现象在高职高专学校尤其突出,他们一般没有升学考试,不需要接受升学的横向比较检查,毕业考试与平时的学期考试相比,没有区别,依然是划重点,老师帮助复习,学校领导再三叮嘱,一定要提高合格率,老师们尽量缩小范围划出重点,学习档案里看到的皆大欢喜。这样的教学、考评不能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高质量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

3.2 片面追求市场接受的教学

现在的学生适应社会需求以职业技能为核心,这也导致一部分学校教育只看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变成了证书教育,就业单位需要学生有什么样的证书,学校就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获取什么样的证书,高职教育变成了累积一张张证书的考试教育,需要考证的科目安排的课时相对多,投入的精力也多,大部分的人文社会学科不属于当前职业技能考证的范围,有充分理由地被挤出了课堂。这样一种忽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长远价值的社会人文素养、心理品质的培养,忽视心理发展的全面性多元性的发展,片面追求市场接受性,只顾将学生推向市场,不顾及学生职前、职后教育的延续性的做法,使当前教学陷入了片面追求短期内教学有效的旋涡。 3.3 教育情境中“无人”的教学

首先,教师忽视教育情境中活生生的学生生命。许多教师面对看似成熟,实质很稚嫩的高职学生,无视或漠视学生的违纪行为、不良行为,缺少教育的意识、艺术、信心。面对学生课堂不良行为,老师表现千差万别:资深教师,中断教学训斥教育;年轻教师,教学无趣,无视学生兴趣只顾唱独角戏;好好先生,畏惧学生全员评教,讨好学生懒于课堂管理;有良心的教师,也会在管了之后不能快速见效而放任不管。教师无视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无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忽视了学生的生命存在,是教育情境中“无人”的最极端的表现。

其次,社会以及学校领导忽视教育情境中活生生的教师生命。现实中教师的生命价值往往被挤在学生的生命、国家的行政命令和教师

角色的夹缝中而变形和萎缩。片面理解“一切为了学生”,教师为春蚕自我牺牲,降低了教师职业的幸福感,甚至于产生职业倦怠。教师有作为人的自身需要与追求,也有自身的梦想与欢乐。 4 有效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合理建构 4.1 教学效率体现发展性

判断教学是否有效,不能仅看学生当前获得知识的多少和考分的高低,更要看学生眼前的学习对未来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终身受用的知识,看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了怎样的思考能力、生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非智力人格特征,能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职业教育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各种考试,获取社会任职资格,更要有进入职业工作阶段不断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与品质,教学一方面不能忽视眼前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同时应该强调学生就职之后的顺利发展,当前的教学应该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发展、为学生终身的发展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4.2 课堂管理追求人性化

纪律不良和问题行为是困扰众多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面对乱糟糟的课堂情景,训斥、抱怨、畏惧、听之任之都不是办法。广大教师首先应该接受学生的目前现状,将学生看作可以教育可以感化的人,千万不可轻易下断论:不可教也。其次,每一位老师应该为学生德育发展尽心尽力,德育不能仅仅依靠专门的德育老师。德育教育的效果具有迟滞性,今天的教育不一定立即产生效应,我们应该相信诚

心、艺术的教育总有一天会产生神奇的效果。第三,对专业老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多从自己的角度寻找应对策略,多研究学生,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提高教育教学的艺术性科学性,有效驾驭课堂,真正体现教学有效性。 4.3 学生发展彰显个性化

有效教学更侧重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以学生学得如何评价老师的工作。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指标。这里的进步与发展并不是共同的步子与统一的标高。每一位学生都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特点心理水平,绝对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

以加德纳、斯腾伯格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在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智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可量化的,它是一组能力,包括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肢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以及自然观察者的智力等。多元智力理论为当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操作依据,我们应该看到差异就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人本性”问题,尊重人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重视“当事人”独特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挖掘,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等。 4.4 教师强调专业幸福感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不只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师生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教师而言,教学是其职业生活中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

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践对教师的生命关注远远不够。教师的专业幸福感应该得到教育领域的关注。应该号召广大教师在成就他人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借助于教学反思自觉意识到课堂教学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在专业发展领域追求卓越、焕发生命的光彩,实现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师职业的生命成长、教师自身的生命成长的和谐统一,在这种统一中感受最大生命幸福。 4.5 师生交流凸显互动性

后现代的课程与教学观强调,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对话”与“互动”,是师生的智力与情感的碰撞与交流。教师受传统教学“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的影响,只顾自己单方面的传授与讲解,学生只能跟着老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教支配和控制了学,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没有自己的发言权、理解与创造性,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

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教学中的有效交流不是形式上的交流,是师与生、师生与教材间的双向理解活动,是共同解决问题的活动,是形成共识的共创、共生活动。有效交流不是单一的单线交流,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互动是多元的立体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在情境上既有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又有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在内容上不只是教材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经验生命意义的积淀感悟;师生关系上,既有师与生,又有生与生,小组与小组,个体与群体,师生与教材的对话与沟通。

参考文献:

[1 ] 张璐. 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37-41. [2] 宋秋前. 教学有效性问题浅析[J]. 课程·教材·教法,2004(10):25-29.

[3] 刘剑玲. 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关照[J]. 课程·教材·教法,2005(1):67-73. [4]高慎英.“有效教学”的理想[J]. 课程·教材·教法,2005(8):22-25,43.

[5]周 静,张庆林.关于提高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22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67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