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氨酯工业现状和发展

更新时间:2024-07-05 14: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聚氨酯工业现状和发展 2003-07-07

聚氨酯(PU)的原料是多元醇和多异氰酸酯等,由主要原料、辅助原料及加工方法不同,可制得多种类型产品。例如各种浇注、热塑和混炼型橡胶、泡沫、油漆、胶粘剂、合成革、氨纶纤维、鞋用PU、医用PU、食品工业用PU、水系PU喷涂料、RIM(反应注射成型)制品、IPN(互穿聚合物网络)材料、声纳橡胶及记忆功能材料等。PU具有优异的性能,在汽车工业的内、外装饰领域和作为功能性材料的应用日趋广泛。 一、世界聚氨酯工业概况

世界PU工业发展较快,过去五年中的年均增长率为6%。目前世界PU产量在900万吨左右,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PU生产国,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左右。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PU产品消费国。1998年美国聚氨酯消费达2397千吨,除用于涂料、胶粘剂、化纤等外,还可用于泡沫塑料。PU泡沫塑料分为软质、半硬质和硬质三类。其中软质泡沫占42.76%;硬质泡沫占28.54%;涂料占6.22%;粘接/填充剂占6.30%;RIM弹性体占2.71%;浇注型弹性体占3.46%;其他用途占10.01%。1998-2000年美国年均消费增长为3.10%,2000年其聚氨酯消费超过2548千吨。

据欧洲异氰酸酯生产者协会(ISOPA)的统计,目前欧洲聚氨酯行业从业人员有200万余名,产品价值达455亿美元。从数量、从业人员人数和所创造价值来分析,各类聚氨酯制品和应用范围所占的百分比不平衡;仅占PU总量17%的汽车工业用PU制品,从业人员占6%,创造价值却占PU总价值的42%;而占PU总量28%的CASE(涂料、胶粘剂、密封剂和弹性体)类产品(包括鞋)从业人员占67%,创造价值仅占22%(详见表1)。

2000年,全世界消费PU805万吨左右,其中美国占32.08%,欧洲占33.96%,亚洲占22.64%,南美占8.18%,其余占3.14%。

(一)异氰酸酯国外生产和消费概况 1.国外TDI生产和消费概况

目前世界上有30多家公司,40多套装置在生产TDI,总生产能力150万吨左右。预计到2003年全球TDI生产能力将达到190万吨。

从20世纪50-70年代初期,TDI产品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60-70年代的年均增长率超过20%。但从70年代末开始,MDI在反应性能和应用性能方面的优越性使它在异氰酸酯市场中的比例逐年上升。到80年代,其消费量已超过TDI,生产能力迅速发展,导致TDI生产情况减缓。 2.国外MDI生产和消费概况

目前世界上主要生产厂家有拜耳、道化、巴斯夫、意大利的埃尼化学、日本的株式会社、住友拜耳聚氨酯公司、三菱化学公司、中国,其中拜耳公司产量居世界之首。世界几大公司生产装置生产能力,大致在亚洲为40.7万吨,欧洲为113.7万吨,美洲为103.2万吨,总生产能力大约为257.6万-260万吨(详见表2)。 近年来,MDI需求增长迅速,南美地区和亚洲尤为突出,目前聚合级MDI市场需求约以6%-8%的速度增长。国外一些大公司纷纷扩建、新建生产装置。拜尔公司的总生产能力达到70万吨,是世界第一大生产商;亨茨曼聚氨酯公司的产能达到54万吨,跃居世界第2位;巴斯夫公司的生产能力已达到46.3万吨,列居世界第3位;道化公司也有扩产计划,生产能力达到了43.1万吨,列居世界第4位;另外还有韩国、新加坡也在建MDI生产装置(详见表3)。

随着21世纪世界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前国际聚氨酯工业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 (二)世界聚醚生产和消费

世界聚醚多元醇生产装置规模较大,生产也较集中,主要掌握在几家大型跨国公司——巴斯夫、拜尔、陶氏化学和壳牌化学公司手中。1998年全球聚醚多元醇生产量为464万吨,亚太地区为79万吨,2005年全球生产能力将达到550万吨,消费量将达到400多万吨,亚太地区需求增长速度更快,2005年将达145万吨左右(见表4、表5)。

表1 欧洲各类PU制品创造价值百分比 单位:% PU制品 数量 从业人员人数 价值

粘合剂 2 6 3

胶粘剂、密封剂 1 24 3 弹性体 7 4 3 设备、装置 7 3 2 鞋 8 10 7 涂料 10 23 6 汽车 17 6 42 建筑 23 15 8 家具和床垫 24 9 26

表2 TDI和MDI的年均需求增长率 单位:% 地区 TDI MDI

1999-2000 2000-2001 1999-2000 2000-2001 亚洲* 12 8 12 6 欧洲 3 3 1 4 北美 4 -19 8 4 日本 -3 1 4 1 南美 10 -23 22 9 中东 16 9 20 0 非洲 10 -28 12 -18 注:*不包括日本,下同;

资料来源:尿烷化学通讯,Tecnon Orbi Chem,下同 (三)世界聚氨酯工业发展趋势 1.生产规模化

在生产上,聚氨酯工业和大多数化工厂产业一样,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产能也迅速提高。比如聚氨酯的主要原料MDI(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和TDI(甲苯二异氰酸酯),近年来在世界各地新建或拟建项目的设计能力均在15万吨/年以上,而10年前世界级工厂的产能不到这些新项目的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聚氨酯工业的基本原料——异氰酸酯和多元醇——的技术壁垒。尤其是异氰酸酯生产的关键技术垄断在巴斯夫、亨斯迈、拜耳等少数几家大型跨国公司手中,而这些公司又通过收购、兼并、控股等方式,建立起大型聚氨酯跨国垄断公司,牢牢掌握着世界聚氨酯工业的集约化现象更加突出。 2.新技术开发 作为一个年均增长率长期高于全球经济增长率的产业,聚氨酯工业迅猛发展的势头有赖于其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

在众多新产品的开发中,聚氨酯发泡剂的研究工作尤为引人关注。根据蒙特利尔协议的要求,2003年美国和西欧已禁止使用HCFC(氢氯氟烃),而CFC(氯氟烃)也将在全球禁止使用。在当前主要的CFC发泡剂替代产品中,欧洲和我国以环戊烷类产品为主,美国多采用HCFC-14lb。但无论是环戊烷还是异戊烷,均属于挥发性有机物(VOC),对环境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而HCFC-14lb只是一种过渡产品,对大气臭氧层仍有一定的破坏。因此开发全新的CFC发泡剂替代物已将成为各大公司和科研机构研究的重点。 3.国外公司大力发展MDI

随着1999年下半年亚洲甚至世界范围内需求的迅速增长,MDI价格稳步上升,供应逐渐吃紧,亚洲装置开工率达到95%-100%,各生产厂商正全速投入生产以保证市场供应。2002年亚洲地区MDI需求增长速度约为15%,导致全球范围内供应紧张(详见表6)。

尽管亚洲生产能力有所增加,但预计2005年以前仍将是MDI的大量进口地区。为了减少运输费用和避免关税,增加竞争能力,各大公司竞相在中国、韩国、印度及南亚各国和台湾地区扩大MDI的生产能力。同时为了占领亚洲聚氨酯原料市场,各大公司还在亚洲各地区建立起聚氨酯原料供货技术服务中心。

表3 MDI和TDI全球供求情况 单位;万t/a 产品 1999 2000 2001

供应 需求 供应 需求 供应 需求 MDI 227.5 226.5 245.0 246.0 261.5 254.5 TDI 123.0 126.0 138.0 135.5 132.5 130.5

表4 世界聚酯多元醇生产能力与需求 单位:吨/年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产能 497.3 508.5 521.5 520.5 540.5 541.5 需求 351.2 365.0 387.8 412.3 438.3 466.2

表5 亚太地区2002/2005年聚醚多元醇需求比较 单位:万吨/年 国家 中国 日本 韩国 其他 总计

需求 产量 需求 产量 需求 产量 需求 产量 需求 产量 2002年 50.5 22.5 28.2 31.5 15.29 23.95 35.00 28.75 128.99 106.7 2005年 60.2 28.0 30.1 32.5 18.49 26.8 36.05 42.35 144.75 129.65

目前,MDI的发展趋势是:东南亚发展迅速,并向南美进军,而且多为联营生产,生产规模越来越国际化,竞争更为激烈。世界各大公司纷纷扩大MDI生产能力:

(1)欧洲亨茨曼聚氨酯公司正在扩大荷兰罗森堡基地的生产能力,到2002年增加了约2万-3万吨/年的生产能力,2000年初亨茨曼公司将其在盖斯马、路易斯安娜的MDI生产增加了13万吨/年,总产量达到38万吨/年;另外它收进了ICI公司聚氨酯业务,所以亨茨曼公司是目前该地区最大的生产商,其合资企业Rubicon公司不得不扩大在美国Geismar地区的MDI产能,使之高达约30万吨/年,扩产为50%;

(2)陶氏公司也正将荷兰代尔夫宰尔厂的生产能力提高60%,该公司最近把它在西班牙埃斯塔雷雅厂的MDI生产能力提高到9万吨/年。陶氏化学公司在Geismar的1套10万吨/年装置已于2000年建成投产; (3)在亚洲,巴斯夫、亨茨曼与中国合作已获准在上海漕泾建1套产量为16万吨/年的MDI生产装置,预计2004年底或2005年初投产;

(4)2004年前,道化学公司投资3.25亿美元用于增加MDI生产能力,将扩建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拉波特的1套装置,并在美国墨西哥湾地区新建1套装置。拉波特的装置将增加2.3万吨,新建的装置生产能力为22万吨/年;另外在葡萄牙的装置从7.5万吨/年扩大到9万吨/年; 表6 2001-2004年世界MDI消费与预测 单位:万吨 国家或地区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美国 111.5 111.5 111.5 111.5 南美 5.2 5.2 5.2 5.2 西欧 103.1 103.1 103.1 111.1 东欧 7.0 7.0 7.0 7.0 日本 25.7 25.7 25.7 25.7 韩国 13.0 13.0 13.0 13.0

中国人民共和国 15.0 17.0 25.0 25.0 中国台湾 6.0 6.0 6.0 6.0 印度 2.0 2.0 2.0 2.0 亚洲合计 55.7 55.7 73.7 73.7 世界总计 288.5 290.5 300.5 308.5

(5) 巴斯夫公司今年也在Oeismar增加了MDI产能约14万吨/年,2001年其MDI总产能达到26万吨/年。巴斯夫于2001年在韩国扩建3万吨/年MDI的工程;

(6) 拜耳公司正在亚洲寻址兴建MDI/TDI生产厂,每个厂生产15万-23万吨/年,其中一个项目将在2004年投入生产。

4.中国成为世界的焦点

为什么这些大跨国公司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中国?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入世带来的商机是重要的原因。由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与聚氨酯用量的增长关系密切,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对于聚氨酯工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聚氨酯工业将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受益。

总体上看,近年来世界聚氨酯工业发展虽然随着全球经济的起伏而波动,但一直保持着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可以预料,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新应用领域的拓展,作为一种涉及汽车、制鞋、家电、建筑、家具、纺织、医药等众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聚氨酯工业的发展将为人们带来更为便利和舒适的生活。而中国这一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在吸收了世界水平的技术和规模装置后,必将成为世界聚氨酯工业发展的动力源。

二、中国聚氨酯工业概况

中国聚氨酯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其后20年发展缓慢。90年代,随着国内万吨级大型异氰酸酯和聚醚装置的引进投产,中国PU工业步入了飞速发展阶段,至1998年PU原料产量达29.8万吨,制品总产量达65万吨,1989-1998年间PU原料产量年均增长达28.05%,PU制品产量年均增长达23.21%,原料和制品品种分别增加到200多种,质量、应用范围、科研开发水平和能力全面发展,部份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到2001年,原料产量43万吨,制品产量达到100万吨。一个拥有一定实力、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一定水平的PU工业体系已初步形成。 (一)中国PU原料工业 1.异氰酸酯(TDI、MDI)

1990年3月甘肃银光化学工业公司从德国BASF公司引进2万吨/年生产装置,并建成投产,才使中国TDI生产初具规模。1999年沧州大化集团2万吨/年生产装置投产成功,使中国TDI产能达到7.9万吨/年(详见表7)。

中国目前的TDI产能偏低,大部份装置开工率偏低(仅沧州大化开工正常),目前国内TDI国内自给率不到50%;特种异氰酸酯主要依赖于进口。据海关统计,2002年MDI、TDI之外的异氰酸酯进口量超过2万吨(详见表8)。

MDI 90%以上用于聚氨酯产品生产,其中软质泡沫仍居各类聚氨酯产品的首位。年均增长速度为25%,大大高于世界3%、亚洲8%的增长速度,成为我国化工产品领域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2.聚醚多元醇

目前中国聚醚多元醇生产能力己达500千吨/年以上,其中万吨级14套装置生产能力为400千吨/年,占总生产能力的81.0%左右。

国内PU用低聚物多元醇主要有聚醚多元醇和聚酯多元醇两类。其中以聚醚多元醇为主,主要用于聚氨酯泡沫。除了环氧丙烷聚醚,还有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共聚醚、四氢呋喃聚醚等。目前国内聚醚从2官能度至8官能度,分子量从500至6000以上的各种牌号近百个产品,应用领域包括PU弹性体、软泡、硬泡等。目前国内主要万吨级装置由于引进了较先进的技术及装备,并且大部份配套有环氧丙烷装置,解决了聚醚生产的原料质量和数量问题,国产聚醚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已接近或达到同类进口聚醚的水平,基本满足了国内需求,并大大缓解了聚醚多元醇的供需矛盾。 3.聚酯多元醇

国内现有聚酯多元醇生产厂几十家,大部份能力在干吨以下,总生产能力约100千吨/年。硬质泡沫塑料用的聚酯多元醇,国内用苯酐、涤纶纤维和聚酯薄膜下脚料为原料制造。江苏化工研究所开发了聚酯多元醇JSR801,在组合料中取代50%以上的聚醚多元醇。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产化工研制成松香聚醚多元醇,并已在广东始兴县林产化工厂、江苏江都市东亚精细化工厂、江西丰城化学合成厂投产。 4.助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泡沫塑料用助剂发展迅猛。其中胺类催化剂发展较快,双(二甲胺基乙基)醚已由江苏化工研究所研制成功并商品化,黎明化工研究院也研制成功这种催化剂并投产,金坛助剂厂等几家企业生产的N,N-二甲基环己胺在硬质泡沫塑料中有广泛的用途。用于模塑发泡的多种新型催化剂,包括延迟催化

剂也已商品化。山西东安化工厂、沧州精细化工试验厂、浙江诸暨市精细化工实业公司、湖北省化工研究设计院等单位生产的辛酸亚锡,总锡含量大于28%,亚锡量大于总锡量的96%。北京埃尔夫阿托综合稳定剂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生产厂。硬质泡沫用有机硅稳定剂和软质泡沫塑料用硅-氧碳型泡沫稳定剂也早已工业化。江苏省化工研究所、上海高桥石化公司化工三厂、浙江大学精细化工厂等企业均有新产品投放市场。

目前,中国国内泡沫塑料助剂基本可自给,但部份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7 中国TDI生产厂统计 单位:千吨 生产厂 2002年产能 发展规划 备注

甘肃银光化工公司 20 扩40 BASF技术,1990年 太原化工公司化工厂 20 瑞典诺贝尔技术,设备,1994年 上海吴凇化工总厂 10 扩20 诺贝尔,杜邦技术,1993年。 顺德鸿昌涂料实业有限公司 4 国内技术,1998年 常州合成化工总厂 2 国内技术。 重庆长风化工厂 1 国内技术。

河北沧州大化集团 20 扩40 ARCO技术,1999年 大连染料厂 1 国内技术。

华谊-BASF-中石化 130 预计2003年 合计 79 160

表8 中国MDI生产厂统计 单位:千吨 生产厂家 1999年产能 发展规划 备注

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 25 40-80 引进日本MDI/PAPI联产装置, 10千吨扩建

常州合成化工总厂 2 MDI/PAPI国内技术 重庆长风化工厂 1.5 MDI/PAPI国内技术; 计划的10千吨为 MDI/PAPI联产装置

大连染料厂 1 MDI/PAPI国内技术 江阴电化厂 20

上海中联化工厂 0.5 国内技术

辽宁庆阳化工厂 40 (美)APC公司60%投资, 总投资11亿元

上海华谊-亨茨曼-BASF-日本聚氨酯 160 预计2005年投产 合资公司

浙江戈游农药厂 10 九江石油化工总厂 拟40 合计 30 280

中国聚氨酯工业现状和发展(二)

2003-07-08

5. PU原液

PU原液也称PU浆料,主要用于PU合成革和鞋底的生产。目前有生产企业几十家,总生产能力在200干吨以上。

目前,聚氨酯原液均采用溶剂为原料,水分散性的聚氨酯原液具有无毒、无公害、不燃的特点,能满足环保要求,并具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成膜性和相容性,膜的力学性能较好,耐水性、耐溶剂性和耐环境性

能优异,是聚氨酯原液今后的发展方向。 6. 1,4-丁二醇(BDO)

1,4-丁二醇应用在PU方面是用作PU合成革、聚酯型PU鞋底、鞋用PU粘合剂、PU弹性体等。目前我国已有生产装置15套,总计生产能力为7.39万吨,其中万吨级四套,产能为5.5万吨,占总产能的74.42%;千吨级七套,产能为1.75万吨,占总产能的23.68%;百吨级四套,产能为0.14万吨,占总产能的1.90%。我国BDO总产能尚没BASF一套装置大。

由于我国BDO开工率低,产量仍不够国内需求,故每年还要进口3000吨左右才能满足国内需求。随着新装置、扩建装置的陆续投产,供需情况好转,但海外大装置产量高(有过剩)、成本低、势必会冲击国内市场,我国1,4-丁二醇将受到严重冲击,使企业面临巨大的压力。 三、中国PU消费结构

目前我国PU主要消费领域为PU泡沫塑料、PU合成革、弹性体、涂料、胶粘剂、氨纶等。 1. 聚氨酯泡沫塑料

我国聚氨酯泡沫塑料工业发展至今已有40余年,2001年的产量已达到55万吨,占聚氨酯总产量的40%以上。其中软泡聚氨酯年产量为35万吨,硬泡聚氨酯为20万吨,主要应用于家具、交通运输、服装、冰箱、石油化工管道、建筑等行业。根据哥本哈根国际会议禁用氟里昂发泡剂的决议,我国必须加快寻找替代品的步伐,尽早实现全部替代。同时要开发高阻燃性、低烟雾聚氨酯泡沫塑料,加强结构发泡和高承载泡沫塑料的研制和推广应用,为各行业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泡沫塑料是最重要的PU制品,其用途广泛,性能优良。中国PU泡沫塑料生产始于50年代,主要产品是软质泡沫塑料。6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生产硬质泡沫塑料,主要用于船舶、冷库、石油化工管道保温等。80年代是中国PU泡沫塑料高速增长的阶段,制品产量不断增长,年增长率达25%。国内的聚氨酯泡沫塑料生产始于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生产厂家仅有10余家,生产能力约1.5万吨/年,实际产量约3000吨。近10年来,我国聚氨酯基本原料、制剂及制品得到了快速发展,引进了180-200套先进的发泡设备,大幅度提高了泡沫塑料制品的生产能力和年产量,使生产能力提高到20万吨/年以上,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30%。软泡和半硬泡主要用于家具衬垫、装潢、车用垫材、地毯底衬、服装衬里、建筑吸音、体育垫材及床垫和仪器包装等方面。聚氨酯硬泡主要用于冰箱、冷库行业作隔热保温材料,占硬泡总消费量的57.5%;用于石油输送管道、化工贮罐及工业设备的隔热占15%;用于建筑隔热、吸声、装饰材料及活动房等占10%;用于交通运输的隔热占10%;其它占7.5%。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国外硬泡主要消费于建筑业,占硬泡消费量的50%以上;我国大多用于冰箱、冷库,用于建筑业保温尚处于初始阶段。由于汽车和摩托车工 业的飞速发展,为聚氨酯泡沫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其潜在市场也非常广阔。目前我国聚氨酯泡沫需求量已达到50万-55万吨。

近几年,中国PU泡沫塑料工业发展较快,产量逐年上升。1994-1999年间年均增长达20.11%。PU软泡沫的主要用途为家具(沙发、椅子坐垫及靠垫等)和床具(席梦思等垫材、复合面料)及服装鞋帽衬里等;模塑软泡的主要用途是汽车座椅垫材及摩托车、自行车座垫等。中国人口众多,家具、服装、自行车等消耗量较大。另外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摩托车工业发展也为模塑软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PU硬泡主要用于制造绝热材料。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冰箱生产国,1998年约消耗了8万-10万吨硬泡。建材是PU硬泡的另一个较大的应用领域,中国建筑业发展迅猛,PU硬泡层压板、用于冷库及区域供热系统及输油管保温的PU硬泡需求量很大,2000年建筑业消耗硬泡70千吨以上。

在生产技术和产品种类方面,中国PU泡沫塑料也取得较大进展。软质块状泡沫塑料从拱顶法发泡改为以平顶法发泡和垂直发泡,提高了泡沫塑料的利用率,减少了废料,而且品种日趋多样化,除不同密度与硬度的系列化产品外,还可进一步加工制得复合泡沫塑料、多层贴合泡沫塑料、功能泡沫塑料,如黑色泡沫塑料、吸音泡沫塑料、阻燃泡沫塑料、抗静电泡沫塑料、防辐射泡沫塑料、家庭洗涤用仿天然海绵泡沫塑料、网状泡沫塑料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PU泡沫塑料的年增长率将以二位数上升,发展方向将集中于生产成本低的低密度化产品。 2. PU合成革

在中国习惯上把PVC涂层的产品或PVC压延粘和的产品称之为人造革,把PU涂层的产品称之为合成革。全国生产人造革和合成革的企业在生产设备方面,现有湿法生产线(PU)总计约100条左右,其中投资在2亿人民币以上的有70-80条;干法生产线(包括PU及PVC)估计有300条;压延法生产线估计为170-180条;钢带法涂刮法估计为100条。实际产量估算:PVC人造革年产6.8亿平方米约43万吨;PU合成革年产1.7亿平方米约8.9万吨;其中以中低档产品居多。目前国内人造革、合成革生产能力已超出市场需求,企业间竞争十分激烈,不少企业已面临亏损和经营困难,必须从产品质量上找出路。

PU合成革可替代天然皮革,用于服装、鞋帽、箱包、沙发等制品,其手感、色泽、弹性和透气性方面的性能优于PVC人造革。PU合成革自60年代在美国开始生产以来,产量从70年代起以年均20%的速度上升,80年代以来,PU合成革在西欧、日本获得迅速发展,品种也不断发展。中国于1979年在广州人造革厂建成投产了第一条PU合成革生产线。1984年烟台合成革厂又从日本引进了年产为3000KM2的PU合成革生产线。到90年代,中国PU合成革工业逐渐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干湿法生产线已有数百条,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对PU合成革的质量、品种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中国PU合成革浆料的需求在220千-250千吨/年左右。温州地区合成革厂有上百家,合计PU合成革产量约占全国PU合成革总产量的60%左右。 从目前看来PU合成革应用正在逐步扩展,今后五年将继续以年均15%增长速度上升,因为PU湿式合成革透气性较佳,吸湿性好,耐侯性也佳,柔软性好,手感良好,重量轻,价格低于真皮革50%以上,可大量生产;而真皮来源有限,价格高,不易套裁,加工制品成本高。中国是世界制鞋大国,产量占世界产量的40%左右,达40亿双以上。中国制鞋业的40%企业为合资企业,产量占全国产量的45%,其中四大企业年产600万双旅游鞋、运动鞋,部份出口。

目前中国人均年消费皮革仅1.25平方英尺,而欧美发达国家人均己达3平方英尺,另外真皮来源短缺,价格上升,致使PU仿皮革市场兴旺。随着加工技术提高和发展,PU仿皮革已和天然动物皮革手感不相上下,且染色和耐牢度高,可体现鲜艳多采的面貌。随着设计制造水平上升,高档次的服装、鞋帽、箱包,价格大大降低,今后PU仿皮革将有更广宽市场。 3. 聚氨酯鞋底

PU鞋底具有质轻、防滑、弹性好、强度高、耐磨、耐油等优点,正取代橡胶成为鞋底材料的最佳选择。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产鞋国,但目前PU在该产业的用量仅为30千吨/年,仅占鞋用料的3%左右,因此其应用市场潜力巨大。中国现有鞋底生产线约100余条,其中20%是从国外引进的生产线。

谈起皮鞋鞋底的材料,PVC、PU和TPR这三大系列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而其中PVC又以价格低廉这一杀手锏保持着相当强劲的竞争势头,获得了许多加工制作低档外销鞋企业的青睐,前几年的销售情况一直不错。而近日,记者在一些企业和鞋底样设计室采访时了解到,2002年秋季以来,PVC鞋底不再像前一段时间那样受欢迎,而TPR、PU鞋底则渐渐热销起来。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呢?据了解,这是由于外商需求的变化而引起的。前几年,由于PVC的价格低廉,PU底的价格相对较高,使得许多外商在定货时更加趋向于低价的PVC。而近来,随着PU底的价格下降,使越来越多的外商更愿意选择物理、化学性能均优的PU,从而提高整鞋的质量和穿用寿命。

德国的MULLER公司在这一领域钻研了三十多年,该厂针对不同的弹性体而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广泛的复合产品。1998年该公司便开始使用亨斯迈的TPU原料进行改良。这对于用于鞋业的特殊TPU复合产品行业来说,是一个多元化协作的开端

中国聚氨酯工业现状和发展(三)

2003-07-08

4. 聚氨酯弹性体

聚氨酯弹性体的模量介于塑料和橡胶之间,综合性能良好,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弹性,可在较宽的硬度范围(邵A10度至邵D75)保持较高的弹性(伸长率可达400%甚至1000%):并有优异的耐磨性,其耐磨性是天然橡胶的2-10倍;而且耐油性优良,高于丁腈橡胶;同时耐氧性和耐臭氧性能佳和耐疲劳性及抗震动性好。聚氨

酯弹性体可分浇注型、热塑型、混炼型几类。应用领域己从国防军工和尖端技术领域扩展到冶金、石油、汽车、选矿、水利、纺织、印刷、医疗、体育、粮食加工和建筑等众多领域。目前国内生产能力约100干吨/年。由于它的品种繁多,应用广泛,使我国聚氨酯弹性体的生产能力发展较快。但配套原料主要靠进口解决。

汽车工业是聚氨酯弹性体和合成革的潜在市场,从涤纶工作会议得知,我国1999年汽车产量已达1830323辆,其中载重汽车756277辆,客车508680辆,轿车565366辆。2000年已达208万辆,2005年将达289万-336万辆,2010年将达389万-472万辆,所以汽车工业需要的MDI量很大。国外平均每辆汽车消费MDI为20-25公斤,而国内仅为5公斤。

近年来,世界各种弹性体产品的市场不断扩大,除了已在市场站稳脚跟的T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外,以氟弹性体为代表的一些新品种的生产技术和市场也正在快速发展之中。氟弹性体主要用于航天、汽车、化学加工和半导体工业的O形环和其他密封。全球氟弹性体市场为4.5亿美元,约1.36万吨/年,氟弹性体需求的年均增长率为3%-4%,特种氟弹性体市场年均增长率为7%。其中,北美占世界氟弹性体消费量的50%-55%。 5. 聚氨酯涂料

聚氨酯涂料是1960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涂料,具有优良的附着力、耐化学品、装饰性及有优良的耐磨性能,是一种高档耐用的合成树脂涂料。广泛用于国防、航天、交通工具、家电、木器家具、仪器仪表、室内装饰等的保护和装饰。目前聚氨酯涂料在中国涂料总量中约占7%-8%,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PU涂料以年均65%增长速度高速发展,1995年产量首次超过100千吨而越过硝基漆、丙烯酸树脂漆、环氧树脂漆、油脂漆、天然树脂漆,成为第三大涂料品种,产量仅次于醇酸树脂漆、酚醛树脂漆。PU涂料异军突起成为中国涂料三大品种之一。MDI用于生产聚氨酯涂料,特别是聚氨酯彩色涂料,1997年产量为11万吨,主要用于木器家具、地板漆、汽车修补漆、防腐涂料和特种涂料。彩色涂料在我国涂料中所占比率仅为1%,发展潜力很大。

2002年我国涂料总产量为2610千吨,其中PU涂料产量是206.45千吨。1991-2002年,中国涂料产量年均增长率为9.00%,而PU涂料产量同期年均增长达22.97%,比同期涂料总平均年增长率高13.97个百分点。 中国PU涂料的发展极不平衡,生产厂主要集中在华东和中南沿海省市。其中江浙沪产量增长最快。华东地区PU涂料产量约占全国PU涂料产量的80%。

由中国化建公司苏州防水材料研究设计所、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北京卡莱尔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等负责组织有关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参加起草的《聚氨酯防水涂料》国家标准,在北京通过了由全国轻质与装饰装修建筑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持的专家会议审定。

聚氨酯防水涂料以其防水性能好、低温柔性好,延伸率高,拉伸强度大,粘结性能与抗化学腐蚀性能良好,易施工等特点,早在30多年前就进人防水市场。80年代中后期,在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省市生产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产品使用量与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主要用于地下工程、卫生间与屋面防水。1994年的产品销售量为1.5万吨,2000年达到3万吨。预计2005年和2010年需求量分别为8万吨和10万吨。 目前通过审定的《聚氨酯防水涂料》国家标准修改采用了日本《JISA6201-2000建筑用防水涂料》中的相关部分。

6. 聚氨酯胶粘剂

聚氨酯胶粘剂不仅可以热固化,还可以在室温下固化,使用方便。其胶层具有优良的柔韧性,耐冲击性,耐化学品性,并且具有特别优异的耐低温性能及耐磨性,因此广泛用于制鞋织物、磁带工业及民用工业等领域。

高性能聚氨酯胶粘剂,素以其适中的价格和卓越的低温柔韧性、高断裂伸长率、高剥离强度和耐磨性以及对各种基材的粘接适应性等著称,近年其发展较快,年均增长率约为3%以上。按伦敦IAL咨询公司公布的数据,2000年全球聚氨酯粘剂生产量超过52.5万吨。 ①全球发展趋势

目前开发无溶剂、水剂和热溶性环境良好的高性能品种,已逐步替代溶剂型是聚氨酯胶粘剂发展的总趋势。

但是,因为溶剂型聚氨酯胶粘剂至今尚有一些性能优于其它品种,所以某些领域如制鞋行业仍在继续采用。溶剂型聚氨酯胶粘剂对皮革等多种鞋材的粘接强度高,其粘接剂的耐久性强。在干法复合薄膜工艺中,溶剂型聚氨酯胶粘剂对薄膜的润湿性佳,因此目前仍大量采用,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用量更多。但其所用溶剂必须具备低毒、对大气无污染的特性,且设有回收装置;胶粘剂必须含有高固体质量系数,以减少有毒溶剂溢入空气。双组分聚氨酯胶粘剂的固化剂多为加工成型多异氰酸酯,其游离异氰酸酯质量分数低于0.5%。 ②我国聚氨酯胶粘剂生产

我国聚氨酯胶粘剂开发于50年代,8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至今已经成为一个品种繁多、应用广泛的行业。中国第一批PU胶粘剂是由上海合成树脂研究所开发的聚酯型PU胶粘剂,1966年在上海新光化工厂投产,其牌号为铁锚牌101,现已发展为千吨级规模。1997年我国聚氨酯胶粘剂用量为4.5万吨。近年PU胶粘剂产量见表9。

中国已研究出织物整理剂,单包装液体密封胶、不干性和半干性密封胶,其牌号约10-20种,品种有聚酯型、聚醚型、改性环氧,厌氧型和聚氨酯酚醛粘网胶等。同国外相比,生产规模小,品种少,差距大。 聚氨酯胶粘剂(包括密封剂)。随着聚氨酯表观消费量约5.5万-6万吨。业内专家建议,我国聚氨酯胶粘剂“十五”发展目标为:到2005年,主要胶种的国产化率由目前的5%左右提高到50%左右。 ③世界聚氯酯胶粘剂主要胶种发展趋势 水墓聚氨酯胶粘剂

水基聚氨酯(APU)是将聚氨酯细粒分散于连续水相中形成的二元胶体。初始将其用作皮革涂饰剂,在欧洲发展较快。但APU的性能长期未得到突破性改善,仅局限于皮革涂饰剂、织物整理剂和印染助剂等方面的应用。近年来,通过新型离聚体制得的APU,加强了分子链中得库伦力和氢键作用,提高了胶粘剂性能,而开发出的可水分散的高官能度异氰酸酯,极易在水中分散。当水从APU分散液中分离出后,该异氰酸酯即刻与聚氨酯分子中的活泼氰快速而充分反应,大幅度提高了APU胶粘剂的耐水性、耐温性和粘接性等。瞌睡分散MDI胶粘剂可将农副产品麦秆、稻秆等磨碎物粘接成坚固、耐湿的中密度纤维板,变废为宝。可水分散异氰酸酯的间世,还可将其用作其他含活泼氢水性高分子的固化剂,扩大应用范围。

现在日本水性高分子异氰酸酯胶粘剂在胶粘剂年生产量统计中已单列一项。其1999年产量为10157吨,2000年为13669吨,2001年为13704吨。在日本经济不景气状况下其产量仍呈上升趋势,可见一斑。该胶粘剂主要用于建筑,木工和胶合板次之,部分替代通用脲醛胶粘剂,2000年用量为5563吨。近年日本将该技术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就地制成木制品后,返回日本。北欧也已有该胶粘剂生产,用于家具等木制品和住房装修。全球年消费量约3万-4万吨。

中国聚氨酯工业现状和发展(四)

2003-07-09

由于APU合成和工艺的不断研究和开拓,其优异特性日渐被人们认识,现已在木材加工、家具、塑料薄膜复合、汽车内饰件等零部件粘接、织物涂饰整理、制鞋等工业获得应用。例如,拜耳生产的Dis-pereoll U系列APU,配以可水分散多异氰酸酯(DesmodurD)用于耐克和锐步等名牌运动鞋,并跻身包装和汽车行业,与丙烯酸酯或环氧树脂胶粘剂媲美;而陶氏化学开发的Intacta APU用于医用手套制作,可避免有天然橡胶或某些合成橡胶制成的手套对医务人员和患者引起的身体过敏,目前已建立生产装置;大日本油墨在日本Mikawa工厂已建成2万吨/年APU装置,产品主要用于高质喷墨纸涂层以及玻璃纤维细丝成束,估计该产品潜在市场需求约为10万吨/年。 表9 近3年PU胶粘剂产量 单位:千吨 年份 产量 备注

2000 37-39 包括密封胶产量 2001 39-42 包括密封胶产量 2002 41-43 包括密封胶产量 反应性热熔胶粘剂

反应性热熔聚氨酯胶粘剂(RHMA PU)是由Bostik公司于1984年开发成功的,牌号为Super-grip2000。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量进入市场。它既有热熔胶粘剂无溶剂、初粘性高、装配时定位迅速等特性,又有反应性胶粘剂的耐水、耐温、耐蠕变、耐湿和耐介质等性能。可用于某些塑料部件粘接、复合,倍受现代自动化装配工业青睐,发展很快。因国家和地区不同,近年年增长率为7%-8%至10%-15%不等,其中美国发展最快。

RHMA PU常用聚酯多元醇作多元醇原料。为改善胶粘剂对塑料表面的润湿性,也开发出无定型聚酯多元醇作原料。由于RHMPU是一类基于染化配合化学的胶粘剂,借助原料选择、配方调整,可使胶粘剂露置时间延长到3分钟以上,便于施工,10分钟后,粘接强度可望达到6.89Mpa,最终剪切强度可高达17-27Mpa,延伸率达500%-700%。粘接强度随基材不同达2M-10MPa。近年在拓宽RHMA PU应用领域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开发工作,已经在书本装订、汽车前灯玻璃、塑料粘接、木制品和织物复合等领域获得应用。RHMA PU装订书本不仅装订速度快、耐久、且便于纸张回收。有些公司已开发出能粘接难粘材料聚烯烃的RHMA PU,为汽车内饰件的复合开辟了新途径。

目前由于RHMA PU对湿气敏感很大,合成、贮运、使用过程均需严格隔离湿气,采用特殊结构设备,造成RHMA PU大量使用的不便。此外,尚待提高固化物强度和活性,其价格也不菲,大多用户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现持观望态度。 硅烷化聚氨酯和聚醚

促进聚氨酯胶粘剂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汽车和建筑两大支柱产业的发展。随着汽车生产向结构材料轻型化方向发展,必然采用铝、塑材料代替钢材,同时需要以粘接取代机械连接工艺。用聚氨酯胶粘剂能实现该工艺,能良好地粘接膨胀系数不同的两种材料。1999年西欧用于汽车和运输市场的结构和半结构聚氨酯胶粘剂2.3万吨,美国2.2万吨,日本1.6万吨,用以粘接SMC、FRP、ABS、聚碳酸酯、聚氨酯、聚丙烯酸酯等塑料和铝等轻金属材料。值得一提的是,全世界生产的汽车挡风玻璃几乎90%采用直接上玻璃工艺,其中美、欧、日比例更高。该工艺不仅解决了安全问题,而且结构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减少气流阻力,使车速加快,节约能源。每扇玻璃平均需800g聚氨酯胶粘剂。目前该工艺已扩展到汽车后、侧窗。因性能价格比较高,还拓宽到卡车、大轿车、火车客车厢以及城市轻轨车厢等应用领域,其用量正在快速增长。 随着现代建筑业的迅速发展,防尘、防水、防有害气体用密封剂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尤其建筑物幕墙结构的出现,有重点开发高性能品种的倾向。2000年美国建筑用聚氨酯密封剂和腻子需求量为14.29万吨,而有机硅密封剂为11.91万吨;欧洲聚氨酯密封剂需求量为1.9万吨,比有机硅密封剂少;日本2001年聚氨酯密封剂需求量28129吨,与有机硅密封剂(28991吨)相近。

制备该两类产品的关键有二:一为制备低不饱和度高相对分子质量聚醚。它是由阿科首先采用新颖双金属氰化物络合物作催化剂,有环氧丙烷开环聚和而得,牌号为Acclaim。现拜耳拥有该生产技术(阿科先转让与莱昂德尔,莱昂德尔转让与拜耳),由拜耳生产硅烷化聚氨酯供应西欧密封胶生厂商;二是硅烷改性聚醚,基本由日本Kaneka向全球供应。1997年底日本Kaneka在比利时建成年产7500吨的生产装置。 该类密封胶耐候性和无底涂粘接性均优于聚氨酯,不活污性和上漆性也均好于有机硅,在日本发展较快,1991年硅烷化聚氨酯密封胶产量为18317吨,2001年增长到39434吨,10年增长一倍多,年均增长7.97%。其在日本建筑用密封胶中占35.10%,高于有机硅密封胶(25.70%)和纯聚氨酯密封胶(25.0%)。近年,正逐步向欧美拓展。硅烷改性聚醚或聚氨酯主要用于建筑、汽车和运输工业等领域,部份替代聚氨酯起密封和嵌缝作用,也可用于直接玻璃工艺上。它与环氧树脂共熔,二者复配后,性能可互补;硅烷改性物赋予柔韧性,而环氧树脂提供机械强度,复配物的柔性粘结物可抵御位移、冲击和热应力。 泡沫密封剂

在美国聚氨酯泡沫密封剂发展也是方兴未艾,初期主要用于铝合金、塑钢门窗与墙体间密封以及管道、电线、电话线等穿孔密封;现扩展到冰箱、船舶、屋顶和液化气贮罐等粘接密封,并兼有绝缘、吸音作用。新技术是制备聚脲型和乳液型泡沫密封剂。 新型聚氨酯

目前,Eurotech公司计划将一类新型聚氨酯产品商业化。它是一类非异氰酸酯聚氨酯,有环碳酸酯与胺聚

进口地 数量/kg 金额/美元 出口地 数量/kg 金额/美元 日本 31280870 53104916 越南 1100 1754 韩国 15815120 25974884 丹麦 250 315 美国 11392401 19906416 英国 4 8

荷兰 3099690 4946923 哈萨克斯坦10000 17430 中国台湾 943878 964535 其他地区 1073279 1841031

合计 63605238 10674万美元 合计 11354 1.95万美元 表14 2001年MDI进口贸易方式统计 贸易方式码 数量/kg 金额/美元 一般贸易 54578598 95506375 来料加工装配贸易 2087728 1683897 进料加工贸易 6628878 8982284 来料加工装配进口设备 75 173 投资进口的设备、物品 93750 178131 保税区仓储转口 215969 387526 其他贸易 240 319

合计 63605238 10674万美元

从进口口岸来分析,主要进口口岸为九龙海关(占29.65%),其次为黄浦海关(25.01%),上海海关(14.76%),广州海关(4.63%),拱北海关(5.00%),江门(3.80%),青岛(3.88%),南京海关(3.12%),中波(3.01%),福州(2.04%),厦门(1.37%,大连(1.26%),杭州(1.23%),十三处进口量超1%的口岸合计进口量占进口量的98.76%。其中广东省内八口岸合计进口量占进口量的68.29%。

从进口单价来分析,巴西进口单价782.61美元/吨最低,其次为新加坡790.46美元/吨,印度尼西亚927.21美元/吨,比利时941.94美元/吨,中国台湾省1100.23美元/吨,美国1126.86美元/吨,分别低于总平均进口单价38.69、38.08、27.36、26,21、13.81和11.73个百分点。而荷兰、德国、韩国、日本、中国香港的进口单价分别高出总平均单价42.16、26.98、3.31、56.3l和43.66个百分点。

从口岸进口单价来分析,江门海关810.01美元/吨最低,其次为黄浦海关进口单价848.87美元/吨,九龙海关1026.79美元/吨,宁波海关1129.11美元/吨,广州海关1182.34美元/吨,分别低于总平均进口单价36.55、33.50、19.57、11.55、6.38个百分点。而大连、上海、南京、杭州、福州、厦门、青岛、拱北的进口单价分别高出总平均进口单价45.60、43.51、55.88、91.98、6.86、3.14、53.21和60.42个百分点。 表15 2001年聚醚进出口情况统计 进口 出口

进口地 数量/kg 金额/美元 出口地 数量 金额/美元 美国 40049474 45129796 中国香港 24814651 37069419 新加坡 30315854 23963469 日本 2870286 5665800 日本 25628842 51139578 印度尼西亚1624085 1882176 中国台湾 25413393 27960039 新加坡 1384646 1681049 韩国 14264842 18813494 中国台湾 830990 1653903 荷兰 9563143 17354764 马来西亚 746628 1179521 中国 7333369 14362378 韩国 425510 576330 巴西 6754233 5285722 巴基斯坦 389300 460329 印度尼西亚 5145209 4770483 菲律宾 250820 321246 德国 3401074 5512654 印度 234300 259465

中国香港 3127703 5736391 中国澳门 230828 501388

比利时 2569723 2420504 泰国 105940 125502 泰国 1239571 1557982 越南 94810 153781 西班牙 1123945 902196 朝鲜 42900 54810

其他地区 2998762 3501408 其他地区 146230 269266 合计 178929137 22841万美元 合计 34191924 5185万美元

从2001年聚醚进口贸易方式统计来分析,一般贸易量占总进口量的30.70%,进口单价为1435.51美元/吨,高出总平均进口单价12.45个百分点;进料加工装配贸易量占总进口量的35.45%,进口单价为1486.15美元/吨,高出总平均进口单价16.42个百分点;来料加工装配贸易量占总进口量的22.76%,进口单价为820.53美元/吨,低于总平均进口单价35.72个百分点;保税仓库货物占总进口量的8.97%,进口单价为856.73美元/吨,低于总平均进口单价22.89个百分点;保税区仓储转口占总进口量的2.11%,进口单价为2137.13美元/吨,高出总平均进口单价67.42个百分点。 4.2001年聚氨酯进出口情况

聚氨酯,2001年进口为67071吨,同比下降1.23%;进口金额为10358.11万美元,同比增长8.49%;平均进口单价为1544.35美元/吨,同比增长9.48%。

从资料分析来看,主要聚氨酯进口地为中国台湾省(占65.42%),其次为韩国(占11.81%),德国(5.99%),日本(3.49%),美国(2.90%),西班牙(2.82%),意大利(1.45%),新加坡(1.08%),八处进口量占总进口量1%以上的进口地合计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94.96%。出口地主要为中国香港占77.16%,其次为越南(10.71%),日本(3.57%),中国台湾(2.84%),马来西亚(1.48%),五出口地合计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95.76%(详见表16)。 从进[21121岸来分析,主要进口口岸为黄浦海关(占51.01%),其次为九龙海关(12.58%),广州海关(11.86%),拱北海关(7.60%),青岛(3.41%),厦门(1.55%),天津(1.23%),八处进口量占总进口量1%以上的口岸合计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96.37%。广东省内六个口岸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83.98%。

从进口单价来分析,中国台湾省进口单价1100.81美元/吨最低,低于总平均进口单价28.72个百分点。而美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韩国、新加坡、日本的进口单价分别高出总平均单价56.93、32.65、40.49、38.24、72.09、32.60、80.93个百分点。从口岸进口单价来分析,黄浦海关进口单价1079.99美元/吨最低,其次为九龙海关1125.84美元/吨,分别低于总平均进口单价30.07、27.10个百分点。而天津、上海、厦门、青岛、广州、拱北海关的进口单价分别高出总平均进口单价105.76、91.59、26.35、111.97、26.96、11.28个百分点。

2001年聚氨酯进口贸易方式统计来分析,一般贸易量占总进口量的10.72%,进口单价为2797.88美元/吨,高出总平均进口单价81.17个百分点;进料加工装配贸易量占总进口量的43.23%,进口单价为1739.69美元/吨,高出总平均进口单价12.65个百分点;来料加工装配贸易量占总进口量的45.40%,进口单价为1034.85美元/吨,低于总平均进口单价32.99个百分点(详见表17)。

2002年进口MDI、TDI、BDO以及聚醚数量最多的进口商排序见表18-21。

中国聚氨酯工业现状和发展(八)

2003-07-15

表16 2001年聚氨酯进口地统计 进口 出口

进口地 数量/kg 金额/美元 出口地 数量/kg 金额/美元 中国台湾 43877739 48301237 中国香港 6094883 8698081 韩国 7919007 21046540 越南 845561 1422531 德国 4017349 8576201 日本 282094 589029 日本 2344472 6549673 中国台湾 224403 335746 美国 1943256 4708857 马来西亚 117485 236257 西班牙 1892538 3877885 塞拉利昂 75405 146286

意大利 971211 2106762 比利时 69000 93200 新加坡 725543 1486695 菲律宾 63142 83042 荷兰 630222 1219872 新加坡 47130 71381 英国 537489 884420 巴基斯坦 26002 40563 比利时 487615 1888904 朝鲜 25000 45000 中国香港 434156 639086 尼日利亚 15610 26518 印度尼西亚 363000 402424 印度 3570 4202 中国 352943 385557 也门共和国 3522 5530 中国澳门 158955 246008 缅甸 2100 3654 法国 140206 395211 泰国 1963 4225 瑞士 54571 153919 柬埔寨 800 4348 澳大利亚 38310 207469 奥地利 330 8390 泰国 37181 65015 美国 256 2393 乌拉圭 30450 64554 韩国 188 358 印度 25000 86120 意大利 100 500 其他地区 89470 288665 以色列 80 523

合计 67070683 10358万美元 合计 7898624 1182万美元 表17 2001年聚氨酯进口贸易方式统计 贸易方式码 数量/kg 金额/美元 一般贸易 7187052 20108394

来料加工装配贸易 30452785 31514151 进料加工贸易 28998086 50447451 投资进口的设备、物品 588 2550 保税仓库货物 50901 143175 保税区仓储转口 368466 1321303 其他贸易 12805 44050 合计 67070683 10358万美元

表18 2002年MDI进口数量最多的进口商 排序 进口商 进口数量/千克 占比例/% 进口航次 1 华峰集团有限公司 24042812 30.60% 50

2 青岛马士基集装箱工业有限公司 3504000 4.46 12 3 温州雁荡公司 3008250 3.83 39 4 无锡中进塑料有限公司 2766420 3.52 30

5 上海上实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2754000 3.51 41 6 温州德泰树脂有限公司 2220750 2.83 23 7 江苏德发树脂有限公司 2215250 2.82 26 8 嘉兴禾欣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1968750 2.51 25 9 东莞宝建鞋材有限公司 1863366 2.37 34 10 中外运国际贸易公司 1730200 2.20 9 11 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1551397 1.97 9

12 深圳市石化化工保税贸易有限公司 1512000 1.92 13 13 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 1429380 1.82 8 14 温州市欧华对外贸易公司 1146700 1.46 12 15 浙江绍兴元名聚氨脂有限公司 960750 1.22 12

16 巴斯夫展宇聚胺酯(中国)有限公司 912840 1.16 20 17 中山花王化学有限公司 850500 1.08 12 18 晋江德福树脂有限公司 834750 1.06 15 19 南英塑胶工业(南通)有限公司 810000 1.03 19 20 温州市进出口公司 792900 1.01 12 21 宁波宁兴集团公司 787500 1.00 2 22 温州金日利化工有限公司 787500 1.00 10

23 中山市三乡对外加工装配服务公司 781992 1.00 42 24 杜邦纤维(中国)有限公司 757254 0.96 21 25 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 756000 0.96 6 总进口量 78563708 1166

表19 2002年TDI进口数量最多的进口商 排序 进口商 进口数量/千克 占比例/% 进口航次 1 深圳市奥康德进出口有限公司 15260001 7.99 33 2 深圳市宝安外经发展有限公司 10014430 5.24 87 3 江苏国泰国际集团国贸股份有限公司 6775750 3.55 46 4 山西省物产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 6532460 3.42 38 5 张家港保税区南光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6375000 3.34 15 6 厦门金屿发展有限公司 5462310 2.86 25 7 上海乐意海运仓储有限公司 4527480 2.37 6 8 东莞华庆塑料有限公司 4498700 2.35 18

9 上海华谊集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4387500 2.30 19 10 泉州轻工工艺进出口(集团)公司 3978000 2.08 19 11 深圳龙岗区对外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3950673 2.07 58 12 河源市对外经济合作贸易公司 3893360 2.04 8 13 深圳市通达诚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3808240 1.99 12 14 广东省东莞化工进出口公司 3772359 1.97 33 15 桂林市延中对外贸易有限公司 3549000 1.86 8 16 东莞市对外加工装配服务公司 3164346 1.66 64 17 深圳乐意液体仓储有限公司 3088513 1.62 6 18 江门市盈浚经贸有限公司 2798500 1.46 10 19 上海由由进出口有限公司 2740000 1.43 20 20 广东宏远集团公司 2696000 1.41 18

21 张家港保税区长顺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2585000 1.35 16 22 深圳市恒凯通实业有限公司 2479320 1.30 3

23 北方浦东经济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2395000 1.25 10 24 温州新世纪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1981500 1.04 12 25 江苏三木集团公司 1887000 0.99 19 总进口量 191041320 1740

表20 2002年1,4-丁二醇(BDO)进口数量最多的进口商 排序 进口商 进口数量/千克 占比例/% 进口航次 1 东方国际集团上海荣恒国际贸易公司 6975974 11.64 13 2 中化广东进出口公司 2598437 4.34 30 3 杭州中法化学有限公司 2454000 4.10 18

4 华峰集团有限公司 2272000 3.79 16 5 浙江联化集团有限公司 1790555 2.99 3 6 江苏苏美达国际技术有限公司 1622000 2.71 16 7 中国医药对外贸易总公司 1590500 2.65 37 8 上海优西比特种化工有限公司 1519170 2.54 11 9 仪化集团公司 1500875 2.50 3

10 广东省东莞化工进出口公司 1392857 2.32 11 11 安徽神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1274000 2.13 11 12 广州南方树脂有限公司 1237360 2.07 11 13 上海三凯进出口有限公司 1218720 2.03 3 14 广州副食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1147000 1.91 9 15 化学工业部南通合成材料厂 1028805 1.72 5 16 河南超越贸易有限公司 1008000 1.68 10 17 上海中化建进出口公司 983980 1.64 8 18 帝兴树脂(昆山)有限公司 954990 1.59 14 19 上海浦顺进出口有限公司 929000 1.55 12 20 江苏海外集团服装有限公司 910527 1.52 2 21 中国广州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 894540 1.49 6 22 上海嘉定对外贸易有限公司 876250 1.46 14 23 东莞宏德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861281 1.44 22 24 上海医药工业有限公司 830000 1.39 9 25 太仓市对外贸易公司 826000 1.38 10 总进口量 59918282 1375

表21 2002年聚醚进口数量最多的进口商 排序 进口商 进口数量/千克 占比例/% 进口航次 1 深圳市宝安外经发展有限公司 19520555 8.88 140 2 深圳乐意液体仓储有限公司 14175895 6.45 23 3 GE塑料上海有限公司 8802782 4.00 30

4 深圳龙岗区对外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8185785 3.72 171 5 中化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 7374543 3.35 12 6 巴斯夫展宇聚胺酯(中国)有限公司 6820744 3.10 73 7 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 6476320 2.95 23 8 陶氏化学(广州)有限公司 6268798 2.85 96 9 东莞市对外加工装配服务公司 6117596 2.78 181 10 东莞华庆塑料有限公司 5952582 2.71 40 11 广东省东莞化工进出口公司 5730116 2.61 17 12 广东省江门土产进出口有限公司 4951711 2.25 22 13 日超工程塑料(深圳)有限公司 4347325 1.98 13 14 东莞富增泡棉塑料有限公司 4173735 1.90 36 15 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 3407200 1.55 20 16 丽光精密(中山)肓限公司 3390376 1.54 23 17 连云港杜钟氨纶有限公司 3179560 1.45 17 18 浙江太平洋化学有限公司 3157512 1.44 35 19 山西省物产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 3031680 1.38 18

20 杜邦纤维(中国)有限公司 2972657 1.35 15 21 青岛马士基集装箱工业有限公司 2955404 1.34 14 22 晓星氨纶(嘉兴)有限公司 2788350 1.27 12 23 广州鸿昌塑料泡棉制品有限公司 2488300 1.13 29 总进口量 219899701 5736 五、市场份额

(一)纯MDI市场份额排名

中国纯MDI市场,烟台万华名列榜首。2001年万华在纯MDI排名中名列榜首,是榜中唯一的中国本土企业,这个成绩的得来是多么不易。因为在当前的PU中国本土市场中,只有万华拥有自己的MDI原料生产技术。他们打破了外国企业垄断中国MDI市场的局面,对发展中国PU的整体和技术市场有很大的贡献。在2002年中,烟台万华在完成了5万-6万吨/年的MDI改造后,计划再将产能提高到8万吨/年。 进口量与万华MDI市场占有量差不多的日本NPU公司这次在榜上名列第二。NPU的总部设在繁华的东京,长期以来一直是亚太地区PU行业的首要企业之一,尤其在MDI产销方面始终保持着领先的地位,随着海外业务的不断扩大,公司不仅在东南亚设立了分支机构,也在聚氨酯发展潜力深厚的中国上海设立了办事处。2001年11月NPU已获得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将在上海市闵行区莘庄工业区独资设立聚氨酯研究开发中心。该研发中心招聘国内科研人员并派遣日籍研究员,在2002年春节后举行开业典礼,开始研发业务。研发中心主要针对中国市场需求,开发有特色的聚氨酯制品及配方;使用各种国产原料,开发新型聚氨酯产品;向用户提供技术服务,解决聚氨酯生产的技术难题。

第三名的美国亨斯迈聚氨酯集团是聚氨酯原料的主要生产商,集团以高科技含量的MDI业务成为引领世界聚氨酯行业的先锋。1992年12月亨斯迈一卜内门聚氨酯(中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并成为首家在中国开设聚氨酯技术服务中心的外资公司。继2001年10月31日在北京召开的由朱熔基总理与德国总理施罗特出席的MDI/TDI项目签字仪式后,亨斯迈聚氨酯公司与巴斯夫公司在位于上海漕泾的上海化学工业园建造一座具世界级规模的年产16万吨的粗MDI工厂。巴斯夫与其三家中方合资伙伴在建造MDI成品工厂之外,还将在上海化学工业园共同建造一个年产13万吨的TDI工厂,以及生产TDI所需的上游原料硝酸与二硝基甲苯生产装置。预计将用三年时间来完成对MDI工厂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造。

纯MDI是2002年国家提起反倾销立案的另一种PU主要原料。借助于反倾销消息,纯MDI曾一度涨至16000元/吨的高位。在表22的市场份额排名榜上,涉及反倾销调查的日、韩厂家的确占了近一半的名次。

中国聚氨酯工业现状和发展(九)

2003-07-15

(二)TDI市场份额排名

TDI排名,无论从何种角度讲,该产品都可谓是关注程度极高的一种。TDI市场的竞争白热化,都是我们有目共睹的。2002年的中国市场上,有哪些厂家驰骋了一年,他们的战绩又如何呢?请参考市场份额排行榜表23。

(三)BDO市场份额排名

巴斯夫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已有超越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聚氨酯是巴斯夫集团的核心业务领域之一,其总部设置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在2001年,巴斯夫在PU行业涉足中国市场多种原料,如BDO、纯MDI、AA、DMF等。特别是BDO,其销量占整个中国市场的19%。并在其它各原料市场也有不俗的表现。 虽然受到去年市场低迷的影响,但是巴斯夫并没有停止在中国的投资,在今后的几年内,巴斯夫将继续其在中国扩产计划,以扩大市场份额,如2005年将在南京投产的石油化工基地和总投资10亿美元在上海漕泾地区建立的MDI和TDI的一体化生产企业等等。

南亚塑料公司是台塑企业之一,以产销塑料加工品、聚酯纤维、电子材料、化学加工品、及其相关原料多元化产品等为主。南亚对于排名位于巴斯夫之后感到可惜,并又坦率地说自己在去年的市场上没有发挥到最好,同时他们对新的一年市场表示看好,特别是中国人世后,整个聚氨酯行业将迅速发展,在外来企业

纷纷投资中国市场的同时,南亚也想加快脚步,同这些世界知名的化工企业在中国市场一争高低。 榜上唯一的国企山东东营排行老三,在2001年整个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东营能打败各国外销售商确实不易。他们建成的国内最大的BDO生产装置以每年10000吨的产量替代进口填补了国内空白。在经历了2001年整个市场的低迷后,在2002年里他们暂时没有改换产品市场方向的打算,还是以BDO为主,与各国外销售商争夺2002市场(详见表24)。 表22 2002年MDI市场占有率排行榜 名次 生产商 产地 占比例/% 1 万华 中国山东 20.6 2 NPU 日本 14.9

3 亨斯迈 美国、荷兰 13.7 4 BASF 韩国、美国 11.2 5 锦湖 韩国 11.2 6 BAYER 日本 9.9 7 陶氏 德国、荷兰 7.5 8 三井 日本 2.5

表23 2002年TDI市场占有率排行榜 名次 生产商 产地 占比例/% 1 三井 日本 36 2 KFC 韩国 9.5 3 沧州大化 河北 8 4 BASF 德国 7.1 5 甘肃银光 甘肃 6.8 6 BAYER 美国 5.7 7 DOW 意大利、美国 5.3 8 OCI 韩国 4.6

表24 2001年1,4-丁醇市场占有率排行榜 名次 生产商 产地 占比例/% 1 巴斯夫 德国 19 2 南亚 台湾 19 3 东营 山东 16 4 信禾 韩国 14 5 台泥 台湾 10 6 三菱 日本 10 7 东燃 日本 8 8 大连 台湾 4

在2002年中,同2001年相比,变化最多的当属BDO排名。三维列榜首,东营的下降,三菱商社的上升以及禾信和南亚的并列等等情况都要比其它榜单多一些。另外山东胜利油田作为上榜企业之一,先前宣布了破产重组的消息,2003年东营究竟是否能继续留在榜上,是业内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详见表25)。 (四)鞋底原液产量排行

温州华峰工业集团在开拓市场方面,拥有许多令人羡慕的数字:PU鞋底原液、PU浆料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分别达70%、30%左右,其三大主导产品产销率达100%。在这次PU鞋底原液的排行榜上华峰能稳坐第一,一点也不令人惊讶。

在华峰集团成立的五年中,产值以年均66.78%的速度递增,至今势头不减。其在1999年投资1.6亿元成立的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正积极准备上市。在2002年中,华峰会保持并加强原有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上的优

势,加大新产品技术开发力度,对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来说,新的一年中的重点工作将围绕公司上市辅导期展开。

位居第二的华大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是中国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有限公司与日本国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等合股兴办的合资企业。这次,烟台华大不仅在鞋底原液排名中得到第二名的好成绩,并且在PU浆料的排名中也名列第四,综合排名更是位居季军。看来,在2001年的PU市场中,华大可说是小有成绩了。在2002中,华大靠新产品和差别化产品来取胜,对于其中的具体情况,华大暂时不对外宣布。那么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温州登达化工有限公司对行内人士来说并不陌生,他们的鞋底原液产量在榜上位居第三。近来在温州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化工企业,这对各老企业来说形成了不小的威胁。不过登达表示他们乐于参于这样的竞争,因为竞争是企业的生命,没有竞争,市场就没有活力,企业就不会进步,不会成长。他们还表示,登达是靠其成熟的技术和过关的质量才能在PU行业站住脚跟的,所以他们不怕竞争,还欢迎竞争。

在2003年,登达对整个市场表示乐观。他们相信整个中国PU市场会越来越兴旺,越来越有发展潜力,虽然他们暂时不准备再开发其它新的市场领域,但是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会有些新的尝试(详见表26)。 (五)AA(己二酸)排笔比较 最新的2002年AA市场份额排名已经揭晓,同2001年相比前三名显然是发生了变化。原来排名第五的杜邦,2002年上升两位,排名第三。中国神马是新近上榜的,由此使得榜单上国产厂家的数量上升至两位(详见表27)。 表25 2002年BDO市场占有率排行榜 名称 生产商 产地 占比例/% 1 三维 中国山西 18 2 BASF 德国、韩国 18 3 三菱 日本 16 4 禾信 韩国 16 5 南亚 台湾 13 6 台泥 台湾 10 7 东营 中国山东 8 8 大连 台湾 1

表26 2002年鞋底原液产量排行 名次 生产商 产地 占比例/% 1 华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温州 51 2 华大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烟台 11 3 登达化工有限公司 温州 8 4 晋江泰兴达橡塑有限公司 晋江 7 5 东莞金城聚氨酯有限公司 东莞 7 6 晋江市华福化工有限公司 晋江 6 7 烟台宇田化工有限公司 烟台 5 8 昌泰聚氨酯有限公司 1 5 (六)DMF市场份额排名

以DMF为主导产品的浙江江山化工总厂是2001年DMF的销售冠军,他们的DMF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替代了进口产品占据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江山对于自己在市场中的表现一向是非常自信的,就算在全球不景气的阴影笼罩下也稳扎稳打地度过了2001年,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江山还表示,他们希望中国化工行业的透明度能够慢慢增强,特别是在生产能力,生产分块几个方面。在2002年中,他们扩大自己的产能规模、拓展销售网络、改进服务质量以赢得了更大的市场。

第二名的韩国三星相关负责人表示,2001年整个市场的下滑是对2000年聚氨酯市场超增长的一个回调,再加上美国“911”事件的影响,使2001年整个市场处于低谷状态。同时他也乐观的表示,2002年的市场比

2001年的好,因为中国的聚氨酯业在飞速的发展,整个PU界在2002年的市场需求增长在20%左右。巴斯夫几乎在所有的PU原料市场排名中都会出现,继BDO、AA、MDI后,他又不失时机地在DMF市场中捞了个第三名。在乎稳地度过了2001年后,巴斯夫准备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在中国大手笔地投资化工产业,其产品主要集中在MDI、TDI上(详见表28)。

DMF相对干其它聚氡酯原料而言,波动幅度略小一些。然而,其节场竞争激烈程度却不相上下。近期三菱和武进成立的合资公司将使武进的DMF产能扩大到3万吨,2003年将投入运转。可见2003年的市场又将不同于往常。我们看到,武进新亚在2002年的榜单中排名第八,根据2003年的扩产,相信在2004年公布的榜单中将有所表现(详见表29)。 表27 2001-2002年AA市场份额排名 2001年 2002年

名称 厂家 地区 名次 厂家 地区 1 辽化 中国辽化 1 辽化 中国辽化 2 罗地亚 韩国 2 罗地亚 韩国 3 旭化成 日本 3 杜邦 新加坡、美国 4 UK 乌克兰 4 旭化成 日本 5 杜邦 美国 5 UK 乌克兰 6 BASF 德国 6 BASF 德国

7 Pitestic 罗马尼亚 7 Rad亨茨曼 意大利 8 Rad亨茨曼 意大利 8 神马 中国河南 表28 2001年二甲基甲酰胺(DMF)市场份额排名 名次 生产商 生产地 占比例/% 1 江山 浙江 32 2 三星 韩国 22 3 巴斯夫 德国 13 4 武进新亚 江苏 12 5 UCB 比利时 6 6 淮化 安徽 6 7 三菱 日本 6 8 日东 日本 4

表29 (DHF)2002年二甲基甲酰胺 名次 生产商 生产地 占比例/% 1 江山 浙江 25.0 2 三星 韩国 16.7 3 华鲁恒升 山东 12.2 4 淮化 江苏 11.7 5 BASF 德国、巴西 10.6 6 三菱 日本 6.1 7 日本 日本 5.0 8 武进新亚 江苏 4.4

中国聚氨酯工业现状和发展(十)

2003-07-16

七)聚醚市场份额排名

同TDI一样,聚醚也是本次新增的一张榜单。同时,聚醚应该说也是PU原料里难得的以国产货为主流的

一个产品,在2002年排名榜单上,所展现的都是国内厂家的风采(详见表30)。 (八)PU浆料市场份额排名

浆料、鞋底原液,属于下游应用领域,温州市场在这一领域的重要性,全国皆知。在2002年浆料榜单上,温州企业的来势汹汹,是谁都可以感觉到的(详见表31) 。 六、PU原料价格走势

近期,PU原料价格的回升让原本惨淡的市场在这个季节有了几分生气。且回升的速度相当惊人,让人不禁联想到目前的上海房市。究竟是什么给2002年的PU带来勃勃生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直出于下降趋势的PU是否开始回头?这都将是本次专题需要探讨的问题。

我们不可否认,美伊局势的严峻给化工市场带来了直接的影响。杜邦、巴斯夫、陶氏、旭化成等PU巨头纷纷迫于原料成本压力提价。但市场人士均能看出这其中的实质,低迷了很久的PU,此时正是需要这样一个契机。

七、世界聚氨酯市场分析和进展

聚氨酯(PU)树脂是由异氰酸酯与多元醇反应制成的一种具有氨基甲酸酯链段重复结构单元的聚合物。PU制品分为泡沫制品和非泡沫制品两大类。泡沫制品有软质、硬质、半硬质泡沫;非泡沫制品包括涂料、胶粘剂、合成革、弹性体和弹性纤维(氨纶)等。聚氨酯材料性能优异,用途广泛,制品种类多,其中尤以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用途最为广泛。目前,世界聚氨酯总需求量为700多万吨,其中美国约250万吨,欧洲约220万吨,亚太地区约200万吨。据聚氨酯工业联合会分析,北美(美国和加拿大)2000年聚氨酯需求量比上年增长4.6%,美国为250万吨,加拿大为24.8万吨,墨西哥为12.6万吨。其中,弹性聚氨酯泡沫占聚氨酯需求量40%,其余为:硬性聚氨酯泡沫占26.5%,涂料占9.6%,弹性体占4%。前五类聚氨酯最终用途在近二年内未改变。

表30 (聚醚)2002年市场占有率排行 名次 生产商 生产地 占比例/% 1 高桥 上海 19.9 2 锦西 辽宁 13.2 3 天津 天津 8.8 4 金陵 南京 7.1 5 东大 山东 6.6 6 SHELL 国外进口 5.1

7 宁波太平洋化工有限公司 宁波 4.4 8 抚顺佳化 抚顺 1.8

表31 (PU浆料)2002年市场占有率排行 名称 生产商 生产地 占比例/% 1 江苏德发 江苏省 17.9 2 温州华峰 浙江省 14.3 3 嘉兴禾欣 江苏省 7.9 4 南英塑胶 江苏省 5.7 5 温州正纳利 浙江省 5.7 6 烟台华大 山东省 5.4 7 常州常隆 江苏省 3.9 8 张家港金冠 江苏省 3.6 9 合肥安利 安徽省 3.6 10 温州金日利 浙江省 2.9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聚氨酯工业发展极为迅猛,在合成材料中仅次于PE、PP、PVC、PS而列第五位。随着国内聚醚多元醇和TDI、MDI等主要原料的自给率上升,以及PU加工的发展,预计21世纪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5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