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答案(Word版)

更新时间:2023-04-17 16:09: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答案(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悲守穷庐________

④又相天子________

(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增长;陋室;辅佐

(2)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

(3)①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②(如果)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却用浅陋来保持,这是聪明。博闻: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②句意为:如果不刻苦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才:才干;

③句意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庐:陋室;

④句意为: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相:辅佐;

(2)阅读甲文,了解内容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要立德、修身;乙文周

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3)①重点词有: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浅,浅陋。句意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

②重点词有:夫,句首发语词,不翻译;才,才能。句意为: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

(4)甲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故答案为:⑴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增长;陋室;辅佐;

⑵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

⑶①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②(如果)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

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晚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赚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会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在括号里补充说话者的神态、语气,并说说自己补充的理由。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①()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②():“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说读完这则寓言后明白的道理。

【答案】(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3)①有成竹;②半信半疑;

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天”是由“气”构成的,处处都有“气”,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

(4)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译为: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划开。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晓”:开导。

(3)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填写适当的词语。如“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这是“晓之者”之语,是有根有据信心满满地讲道理,所以第一空应填“胸有成竹”。而“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是杞人对这种说法的怀疑之语,所以第二个空应填“半信半疑”。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告诉人们生活中不要为不必要的烦恼扰乱情绪,生活在胡思乱想之中。要学会放开,豁达开朗地对待生活的一切。“世上本无事,庸人白扰之。”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平时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问的联系,防止主观片面性和盲目性。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乐在豁达。

故答案为:⑴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⑵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⑶①有成竹;②半信半疑;

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天”是由“气”构成的,处处都有“气”,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

⑷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

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能力。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⑵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根据语境在进行合理的想象,即可作答。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和生活体验解答即可。

【参考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①,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1)为句中加下划线字选择最合适的义项。

不然 A.…的样子 B.这样 C.然而,可是③________

A. 学而时习之

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 曲肱而枕之

D. 日月之行

(3)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4)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甲文和乙文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请结合选文,说说谢道韫和徐孺子的回答有何共同的“妙处”?

【答案】(1)A;C;B

(2)D

(3)①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

②比如人的的眼睛中有瞳仁,如果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4)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谢道韫运用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类比,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

【解析】【分析】(1)“尝月下戏”意思是“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所以“尝”解释为“曾经”;“若令月中无物”意思是:如果月亮里什么也没有,由此“若”应解释为“如果”;“然”是“这样”。

(2)“人语之曰”中的“之”是代词,指徐孺子。A.代词,指前面学习的东西。B.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C.代词,指代手臂。D.结构助词,的。D项用法不同。

(3)本题注意: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4)结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①谢道韫:谢道韫的“善言”体现在她用柳絮喻雪,使用比喻的修辞,既贴切又有意蕴,写出了雪的轻盈、美感和诗意,足见她的才气。②徐孺子:徐孺子的“善言”体现在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通过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类比来告诉提问者他的答案,机敏有趣。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A;C;B;⑵D;

⑶①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②比如人的的眼睛中有瞳仁,如果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⑷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谢道韫运用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类比,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⑶本题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结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徐家有个孩子,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月亮里什么也没有,他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4.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ú)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期日中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是日________

④岂可不一会期哉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联系文章和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1)约定;舍弃;这;难道

(2)①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②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

(3)主题: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感受:读完两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不能失信于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解析】【分析】(1)①句意:约定的时间在中午。期:约定。②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③句意:这天。是:这。④句意: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岂:难道。

(2)①重点词语:惭:感到惭愧。引:拉。顾:回头看。句意为: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②重点词语:雨:动词,下雨。焉之:到什

么地方去,宾语前置句。之:动词,至。焉:疑问代词,哪里。句意为: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资治通鉴?魏文侯书》讲的是战国时期的魏国的魏文侯冒雨守信赴约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人要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为人一定要讲诚信。谈感受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

故答案为:⑴约定;舍弃;这;难道

⑵①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②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

⑶主题:为人一定要讲诚信。感受:读完两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不能失信于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酒宴。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与友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 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下列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 元方小小年纪就能驳倒客人,客人致歉后,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地走进屋内。

C. 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D. “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一中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答案】(1)约定;离开;拉,牵拉

(2)①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②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3)B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期”:约定。“去”:“离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舍,放弃。去,离开。乃,才。期,约定。”等字词的翻译。

(3)B项错误,并不是喜不自禁。

故答案为:⑴约定;离开;离开

⑵①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②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

自家的大门。

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文侯与虞人期猎________

②天雨 ________

③公将焉之 ________

④乃往,身自罢之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给这则短文拟写一个标题。

【答案】(1)约定;下雨;到、去、往;于是,就

(2)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

(3)文候与虞人期猎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雨”是名词用如动词,“下雨”的意思;“期”是古今异义词,“约定”的意思。

(2)在此题中,要注意“虽(虽然)、岂(怎么)、期(约定)”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要言简意赅。本文叙写的主要事件是“文侯与虞人期猎”,可用此作为文章的题目。

故答案为:⑴约定;下雨;到、去、往;于是,就;

⑵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

⑶文候与虞人期猎。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⑶本题考查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要言简意赅。本文叙写的主要事件是“文侯与虞人期猎”,可用此作为文章的题目。

【参考译文】

魏文侯同管理苑囿的官约定了打猎的时间。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左右的侍臣说:"今天饮酒非常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打猎的时间,虽然现在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文侯停止了宴席,亲自前往。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注】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方入门不顾(理睬)

B. 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 及事讫(完毕)

D. 先期一日(约定的期限)

(2)下面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计日告之伋辞谢之

B. 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

C. 去后乃至屠乃奔倚其下

D. 相委而去人不知而不愠

(3)下面对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中陈元方从信用和礼貌两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

B. 【甲】文中“友人惭”的原因是:他失信在先,根本没有资格谩骂元方的父亲。

C. 【乙】文郭伋答应过儿童的事,按约履行,不食言。

D. 【乙】文中的儿童因为郭伋守信,所以夹道欢迎,欢送。

(4)给下面句子划分节拍。(每句限划一处)

①元方入门不顾

②使君何日当还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其为人若此。

【答案】(1)A

(2)A

(3)D

(4)①元方/入门不顾

②使君/何日当还

(5)①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②郭伋做人的方法就像这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A项元方入门不顾(理睬)解释错误,顾:动词,回头看。句意:元方头

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A、都是人称代词,他们(儿童);B、介词,对,向/介词,在;C、副词,才/连词。于是,就;D、顺接连词/转折连词。故选A。

(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归纳要点。要求提取、概括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目,必须仔细阅读原文,逐句阅读提取相关的信息。郭伋刚到巡行部署上任时,到达西河郡美稷县时,有几百名儿童,每人骑着用竹子做的马,在道路旁边跪拜迎接。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D项“儿童因为郭伋守信”的说法没有根据。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划分节拍。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可根据句意断句。①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据此断句为:元方/入门不顾。②句意: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据此断句为:使君/何日当还。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①关键词:尊君、不、待、去。句意: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②关键词:其、若、此。句意;郭伋做人的方法就像这样。

故答案为:(1)A

(2)A

(3)D

(4)①元方/入门不顾;②使君/何日当还

(5)①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②郭伋做人的方法就像这样。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A项,顾:动词,回头看。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A项都是人称代词,他们(儿童),故选A。

(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归纳要点。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针对各个选项的说法准确把握意思,再还原到相关词句中去,逐项比对辨析正误。D项【乙】文中的儿童因为郭伋守信,所以夹道欢迎,欢送。说法有误。原因是“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划分节拍。答题时应注意,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和结构的对称。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根据主谓句成分划分①(主

语)元方/入门不顾。②(主语)使君/何日当还。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①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去:走了。②其:郭伋;为人:做人的方法;若此:像这样。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到达西河美稷,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停留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事情办完后,孩子们又将他送出城,并问“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郭伋告诉了部下官吏,算好了日子告诉他们。巡视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不想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等到了约定日期才进城。他就是这样做人的。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1)两篇文章各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2)对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 俄而雪骤:一会儿雪大了。

B. 公欣然曰:谢太傅高兴地说。

C. 尝月下戏:曾经在月下唱戏。

D. 必不明:一定看不见。

(3)两篇文中孩子们有什么共同点?

(4)你认为徐孺子的“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好在哪里?

(5)我们也像文中的孩子们一样,对某样事物做一个形象的比喻。

【答案】(1)第一篇:谢家雪日聚会,儿女咏雪,谢公高兴大笑。第二篇:徐孺子月夜玩耍时,巧妙回答别人有关月亮问话。

(2)C

(3)都很聪明,比喻精美恰当。

(4)把月亮中有物比作眼睛里有瞳仁,恰当生动地指出了某些事物存在的重要性。

(5)清晨,树林里鸟儿就像是百唱不厌的歌唱家,给大自然带来欢乐。

【解析】【分析】(1)【甲】人物:谢太傅、子侄辈;时间:寒雪日;事件:聚会时咏雪;结果:谢太傅大笑。把这几个整合起来就是:谢家雪日聚会,儿女咏雪,谢公高兴大笑。【乙】人物:徐孺子;时间:月夜;事件:机智地回答别人的有关月亮的问话。把这几个信息整合起来就是:徐孺子月夜玩耍时,巧妙回答别人有关月亮问话。

(2)C项,戏:游戏、玩耍。因此这句话应反映为:曾经在月下玩耍。故C翻译错误。ABD翻译正确。

(3)本题要求分析文中孩子们的性格特点。甲文中的兄女把纷纷扬扬的大雪比作柳絮因风起,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雪花轻盈、洁白的特点。乙文中的徐孺子用人眼中的瞳子作比,巧妙地反驳了别人有关月中无物当极明的观点,让人非常的信服。因此,这两个孩子都非常聪明,他们的答话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形象又贴切。

(4)此题要求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首先分析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赏析其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有物比作眼睛里有瞳仁,生动形象地指出了某些事物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此题要求仿照文中孩子们对某样事物做一个形象的比喻。比喻就是由甲事物联想到乙事物,比如由鸟儿的鸣叫联想到鸟儿在歌唱。再如秋天的柿子树上的柿子红了,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等。注意联想要自然,比喻要恰当。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言文故事的能力,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取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这些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就是文章所讲的故事。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的外面、语言、动作、心理等。

(4)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5)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仔细分析例句的特点,然后再仿造例句写句子。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叙,字公叙,吉水人。年十一能诗。永乐①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作《黄鹦鹉赋》,称旨,授编修。历官侍读,直经筵②。正统③六年上疏言事,帝嘉纳焉。八年夏又上言:“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掌铨选者④罔论贤否,第循资格。司国计者⑤不问耕桑,惟勤赋敛。军士困役作,刑罚失重轻,风宪⑥无激扬,言官务缄默。僧道数万,日耗户口,流民众多,莫为矜恤。”帝以章示诸大臣。王直⑦等皆引罪求罢。十一年迁南京侍讲学士。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注释】①③永乐、正统:明朝年号。②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④掌铨(quán )选者:负责考绩的官员。⑤司国计者:管理财政的官员。

⑥风宪:古代御史掌纠弹百官,正吏治之职,故以“风宪”称御史,泛指监察、法纪部门。

⑦王直:吏部尚书。

(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帝嘉纳焉________

②惟勤赋敛________

③莫为矜恤________

④王直等皆引罪求罢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掌铨选者罔论贤否,第循资格。

②军士困役作,刑罚失重轻,风宪无激扬,言官务缄默。

(4)纵观全文,说说周叙为什么能屡屡升迁。

【答案】(1)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

(2)表扬,嘉奖;索取,搜刮;救济;罢免

(3)①负责考绩的官员不唯才是举(不管是否贤能),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②军队疲于劳役,官府滥施刑罚,不分轻重。法纪部门软弱无能,检察监官不闻不问种种弊政,听之任之。

(4)一方面因为周叙才华横溢,诗赋出众;另一方面是他那种忧国忧民,事事以社稷为重,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得到了皇帝赞许和肯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句意是:天旱频繁,陛下亲自虔诚祈祷,而不见臣下有效忠补过之言,徒见陈情乞求升用而已。据此断句为: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

(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嘉:动词,表扬,嘉奖;②敛:动词,索取,搜刮;③恤:动词,救济;④罢:动词,罢免。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楚指示词指代的对

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的句式等。另外,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①关键词:掌铨、罔、第、循。句意是:负责考绩的官员不唯才是举(不管是否贤能),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

②关键词:困役、风宪、激扬、务。句意是:军队疲于劳役,官府滥施刑罚,不分轻重。法纪部门软弱无能,检察监官不闻不问种种弊政,听之任之。

(4)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人物形象。这种题型是以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形式来考查。只有准确把握分析人物形象,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一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二是抓住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分析。三是从文章整体内容上分析人物形象。周叙能屡屡升迁的原因,一方面因为周叙才华横溢,诗赋出众;另一方面是他那种忧国忧民,事事以社稷为重,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得到了皇帝赞许和肯定。

故答案为:(1)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

(2)①表扬,嘉奖;②索取,搜刮;③救济;④罢免。

(3)①负责考绩的官员不唯才是举(不管是否贤能),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②军队疲于劳役,官府滥施刑罚,不分轻重。法纪部门软弱无能,检察监官不闻不问种种弊政,听之任之。

(4)一方面因为周叙才华横溢,诗赋出众;另一方面是他那种忧国忧民,事事以社稷为重,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得到了皇帝赞许和肯定。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

(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①掌铨选者:负责考绩的官员;第循资格: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②困役:疲于劳役;风宪无激扬:法纪部门软弱无能。

(4)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概括分析人物言行,是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即可。答题时,要看清楚题干是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附参考译文】

周叙,字公叙,吉水人。十一岁时即能作诗。永乐十六年(1418),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他作的《黄鹦鹉赋》,很合皇上心意,被授予编修。历任侍读,在经筵当值。正统六年(1441),他上疏提建议,皇上嘉纳了他的意见。八年夏,他又上书说“:天旱频繁,陛下亲自虔诚祈祷,而不见臣下有效忠补过之言,徒见陈情乞求升用而已。掌选官的不论人才

贤否,只论资格;管财政的不问农桑丰歉,但勤征敛;军士被劳役所困,刑罚失去轻重;监察官员不起激浊扬清的作用;言路官员专务缄口不言;僧人道士数万,户口不断流失;流民众多,不去怜悯抚恤。”皇上将他的奏章出示给诸大臣。王直等人都引罪请罢免。十一年,周叙升为南京侍讲学士。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给下面划线的词注音。

________________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②博学而笃志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自圆其说

B.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半信半疑

C. 温故而知新/马无故亡而入胡

D. 不舍昼夜/太丘舍去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阅读下列两则语录,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这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答案】(1)wǎng;dài

(2)生气,发怒;忠实,坚守

(3)D

(4)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5)不矛盾。前者是指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不能偏废;后者是指学习是思考的前提。

【解析】【分析】(1)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罔”与“殆”都是形声字,也都有点生僻。

(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要根据具体语境去判断词义,如“愠”生气,发怒。

(3)D“不舍昼夜/太丘舍去”两句中的“舍”都是“停止”之意。A前者通“悦”;后者“说法”。B 前者“信用”;后者“相信”。C前者“学过的知识”;后者“缘故”。

(4)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知之”“好之”“乐之”等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

(5)比较两句话在意义上的差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指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是指学习是思考的前提,如果不思考,还不如不去学习。理解好两句话,扫清文字障碍,疏通句子文意,这是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

故答案为:(1)wǎng;dài

(2)生气,发怒;忠实,坚守

(3)D。

(4)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5)不矛盾。前者是指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不能偏废;后者是指学习是思考的前提。

【点评】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考生平时要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以积累语感。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甲】……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僰①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贮②。左右皆蹈节。巴童佁然③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④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

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则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

——《郁离子?僰人舞猴》

【注】①僰(bó),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今川南及滇东一带。②贮,通“伫”,站立。③佁然,缓慢、不动的样子。④褫(chǐ),剥去,脱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②耻己之不如也________

③思所以败之________

④乃袖茅栗以往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语句。

蠢然而蚁集,见物则争趋之。

(3)元方、巴童聪明机智,其令友人“惭”、猴舞“败”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4)你认为两文分别在“修身”“治军”方面提出的积极主张是什么?

【答案】(1)回头看;以……为耻(或认为……是耻辱);用来……的方法(手段等);用袖子装

(2)骚动紊乱,像蚂蚁一样地聚集在一起(或像蚂蚁一样骚动紊乱地聚集在一起),看见东西就上前去争抢。

(3)都抓住了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或弱点。

(4)①甲文主张讲“诚信”和“礼仪”;②乙文主张治军要强调素质,整顿军纪,倡导节制利欲,提倡从军为国为民。

【解析】【分析】(1)顾:回头看。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或认为……是耻辱)。所以:是用来……方法(手段等)。袖是名词作动词,用袖子装。

(2)蠢:骚动,然:……的样子,蚁,名词作状语,像蚂蚁一样。集:聚集。趋:趋向,奔向。翻译时要落实这些关键字词。

(3)从“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指出友人的问题一针见血,巴童“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巴童佁然③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④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可谓抓住了猴子的弱点,所以他们的共同点是抓住了对方存在的问题或弱点。

(4)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强调了诚信和礼仪的重要性。乙文的主张可以从“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看出主要强调治军要讲纪律,不要趋名逐利。

故答案为:(1)回头看;以……为耻(或认为……是耻辱);是用来……方法(手段等);用袖子装。

(2)骚动紊乱,像蚂蚁一样地聚集在一起(或像蚂蚁一样骚动紊乱地聚集在一起),看见东西就上前去争抢。

(3)都抓住了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或弱点。

(4)①甲文主张讲“诚信”和“礼仪”;②乙文主张治军要强调素质,整顿军纪,倡导节制利欲,提倡从军为国为民。

【点评】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考生平时要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以积累语感。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谢仁祖①年八岁,谢豫章将②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③。诸人咸④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⑤。”仁祖曰:“坐无尼父⑥,焉别颜回!”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注】①谢仁祖:谢尚,字仁祖,谢豫章的儿子。谢豫章:谢鲲,曾任豫章太守。②将:带领。③自参上流:自处于上等名流之中。上流,上等。④咸:全,都。⑤颜回:春秋时鲁国人,对孔子的学说深有体会,孔子很赏识他。⑥尼父:孔子,字仲尼,尊称为尼父。

【乙】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①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②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③,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④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逸少⑤,因嫁女与焉。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注】①郗(xī)太傅:郗鉴,曾兼徐州刺史,镇守京口。王丞相:即王导。②白:禀告,陈述。③矜持:拘谨。④坦腹:敞开上衣,露出腹部。⑤逸少:王羲之,字逸少,是王导的侄儿。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尔时语已神悟丞相语郗信

B. 因嫁女与焉未若柳絮因风起

C. 一坐之颜回坐无尼父

D. 访之,乃逸少去后乃至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3)结合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4)【甲】【乙】两则选文分别出自《世说新语》的“言语”和“雅量”,请根据助读资料,并结合选文内容分别探究其归为“言语”和“雅量”的原因。

【助读资料】

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是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为了各种目的而说的佳句名言,多是一两句话,非常简洁,可是一般却说得很得体、巧妙。

雅量,指宽宏的气量。魏晋时代讲究名士风度,不管内心活动如何,只能深藏不露,表现出来的应是宽容、平和、若无其事,就是说,见喜不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遇事不改常态,不失名士风流。

【答案】(1)C

(2)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3)只有一位公子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地躺着,好像没有听见一样。

(4)【甲】文中的谢仁祖小小年纪善于言谈应对。当客人夸他是“座中的颜回”时,他就回敬夸别人如同孔子。语言简洁,得体巧妙,可见符合“言语”的特点。【乙】文中的王羲之淡然面对郗太傅择婿。当人来挑女婿,王羲之却在东床敞开上衣而卧,若无其事,见喜不喜,遇事不改常态,与其他王家兄弟的拘谨形成鲜明对比,可见其符合“雅量”的特点。【解析】【分析】(1)A项,指语言答对/对……说。B项,于是,便/趁,乘。C项,都是“坐,同座”。D项,原来/才。故选C。

(2)句子意思是:太傅郗鉴在京口的时候,派门生送信给丞相王导,想在他家挑个女婿。断为: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3)本题句中重点词有:唯:只。坦腹:敞开上衣,露出腹部。若:好像。

(4)根据材料对“言语”的理解,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是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为了各种目的而说的佳句名言,多是一两句话,非常简洁,可是一般却说得很得体、巧妙。【甲】文,大家都在赞扬谢仁祖,“少年是坐中的颜回呀。”他答道“坐上没有孔子,怎么能区别出颜回呢?”表现了谢仁祖的机敏巧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符合“言语”的特点。“雅量”,指宽宏的气量。魏晋时代讲究名士风度,不管内心活动如何,只能深藏不露,表现出来的应是宽容、平和、若无其事,就是说,见喜不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遇事不改常态,不失名士风流。【乙】文,郗鉴之所以看中王羲之,是因为王羲之在听到选婿的消息后不为所动,表现出了一派名士风度,因为名士风度就是要不同于流俗,宠辱不惊,王羲之的这一行为正好符合了郗鉴对于名士的认知。符合“雅量”的特点。

故答案为:⑴C

⑵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⑶只有一位公子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地躺着,好像没有听见一样。

⑷【甲】文中的谢仁祖小小年纪善于言谈应对。当客人夸他是“座中的颜回”时,他就回敬夸别人如同孔子。语言简洁,得体巧妙,可见符合“言语”的特点。【乙】文中的王羲之淡然面对郗太傅择婿。当人来挑女婿,王羲之却在东床敞开上衣而卧,若无其事,见喜不喜,遇事不改常态,与其他王家兄弟的拘谨形成鲜明对比,可见其符合“雅量”的特点。【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考生对句意的理解,要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材料的分析,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

【附参考译文】

【甲】谢仁祖八岁时,他父亲豫章太守谢鲲已经领着他送客。那时他的言谈便显示出奇异的悟性,已经自居于名流之中。大家都很赞许他,说他:“年纪虽小,也是座中的颜回。”谢仁祖说:“座中如果没有孔子,怎么能识别颜回!”

【乙】太傅郗鉴在京口的时候,派门生送信给丞相王导,想在他家挑个女婿。王导告诉郗鉴的来人说:“您到东厢房去,随意挑选吧。”门生回去禀告郗鉴说:“王家的那些公子还都值得夸奖,听说来挑女婿,就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公子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地躺着,好像没有听见一样。”郗鉴说:“正是这个好!”一查访,原来是王逸少,便把女儿嫁给他。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1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阋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有龙则灵(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③可以调素琴(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仙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以山、水比喻陋室,以仙、龙比喻室主人的“德馨”。

B. 文章从陋室幽美的自然环境、室主人博学多识、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三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

C.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诸葛亮、扬雄的事例来证明“陋室不陋”,并以古代贤人自比,表明自己也有与古代贤人一样的志趣和抱负。

D. 在语言表达上,文章多用四字句、五字句,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文字精练而又清丽,音调和谐,音节铿锵。

【答案】(1)神异;大;不加装饰的,朴素的

(2)yi5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C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尝”是“曾经”;“方”是古今异义词,“才”的意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4lq.html

Top